摘要:中國正面臨老齡化程度逐步加深與媒介化快速發(fā)展的一“老”一“新”之局面。媒介化生存背景下,媒介與生命歷程形成互文性建構關系。老齡傳播研究應該以人口宏觀結構與人口進階式流動為前提,探索各世代借助媒介形態(tài)和傳播方式形成的“生命”共識。短視頻平臺不僅為老人打破敘事閉鎖,敘述人生故事提供了便利平臺,更為中青年人投射人生歷程,了解生命價值,形成共情下的生命意識培植了契機和土壤,在豐富的敘事生態(tài)中形成融齡社會的媒介圖景。
關鍵詞:融齡社會;老齡敘事;敘事生態(tài);生命共識
中圖分類號:G206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8477(2024)03-0159-07
一、老齡化社會與媒介化生存的新議題
逐漸加深的社會老齡化程度,與日新月異的社會媒介化速度接壤碰撞,中國社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一“老”一“新”局面。2021年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目前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shù)量已經(jīng)超過2.6億。聯(lián)合國人口預測,2030年中國老年人口的數(shù)量將達到3.58億,占人口總數(shù)的25%左右,205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36.5%,屆時中國將由目前的輕度老齡化社會步入高度老齡化社會。與此同時,隨著5G時代的到來,各種媒介技術不斷刷新著人們的生活與認知,讓我們或主動或被動地進入了“版本”持續(xù)更新的狀態(tài),電子媒介和互聯(lián)網(wǎng)建設的同時崛起已使我國成為世界最大數(shù)字社會。曾被學界稱為“數(shù)字孤島”“信息難民”的老年人,似乎與以青年話語為權力中心的網(wǎng)絡世界隔著“數(shù)字鴻溝”。
但是我們看到,近年來“銀發(fā)網(wǎng)紅”“老齡UP主族群”在短視頻平臺異軍突起,他們積極觸媒,在當下最流行的媒介傳播平臺大展身手,以網(wǎng)絡實踐消弭二次元差異,對抗老年話語權日漸衰弱的趨勢,提升了老齡族群整體的媒介能見度。在中國面對媒介化社會轉(zhuǎn)型時,“銀發(fā)網(wǎng)紅”“老年UP主族群”已經(jīng)成為傳播領域面向最為豐富的現(xiàn)象之一,站在了傳播學研究風向的前沿。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銀發(fā)網(wǎng)紅的形象探析,主體塑造與身份認同(吳煒華,姜俁2021);[1](p14-21)老齡族群媒介使用與社交滿足(王露2021,聶穎穎2022);[2][3]內(nèi)容生產(chǎn)機制與商業(yè)化運作模式(黃沁2022)。[4]
雖然不少研究關注到老齡傳播者在新媒介中“自我呈現(xiàn)”的表現(xiàn)、路徑與效果,但其背后的生命敘事帶給社會體系的重要意涵卻較少有人關注(周裕瓊,謝奮2021)。[5]其次,何路巧(2021)發(fā)現(xiàn)老齡UP主粉絲以21—35歲年輕群體為主,[6]以往的研究者認為新媒體賦權下的代際支持幫助老齡UP主快速提升媒介參與度(吳煒華,姜俁2021),[1](p14-21)將銀發(fā)網(wǎng)紅短視頻在青年人群的走紅歸因于短視頻同質(zhì)傾向中的新品類,但是其背后的代際互動是否可以僅做此簡單詮釋?老齡傳播研究應該以人口宏觀結構與人口進階式流動為前提,老齡族群并非只是我們眼中“衰老的他者”,而是我們每個人必將走向的“生命階段”,媒介技術的快速迭代更新與媒介影響力的超容擴展,使得“媒介化生存”成為了社會普遍特征。因此,“如何在媒介化社會中老去” 成為每一個迷茫于鏡像與自我的現(xiàn)代人不得不面對的“楚門困境”,老齡傳播者的生命敘事或可為其提供解答方案。
“老齡UP主族群”是媒介化時代與老齡化社會碰撞的產(chǎn)物,它以一種新媒介文本與表征來對抗刻板印象的傳統(tǒng)媒介文本,是二次元世界與現(xiàn)實互動“眾聲喧嘩”的多重老年話語互動與競爭的呈現(xiàn),最后還與媒介化社會的形成進行著雙向的影響與形塑。敘事生態(tài)學概念來源于敘事醫(yī)學領域,是讓話語生態(tài)場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哲學觀(陳德芝2022),[7](p227)它是多元敘事參與和交互敘事所構成的動態(tài)系統(tǒng)。從發(fā)展觀看老齡社會新議題,我們不僅要重新審視老齡UP主族群的生命敘事,也要看其背后各世代交互構成的敘事生態(tài),探索“老”作為社會文化共識的形成,并對融齡社會進行合理想象。
二、老齡UP主族群的生命敘事——生命歷程與媒介的互文性建構
《追蹤老齡化:當代敘事中的老年與記憶》(Moreno M C, Solear N P)一書如此描寫敘事與生命的關系,[8](p13)在生命健康這個宏觀語境下,敘事具有重大作用,它教會我們“在生命的不同階段如何認識和面對未知的,恐懼的,以及痛苦的經(jīng)歷”。如果把人的一生隱喻為一本書,那么生命敘事本身就是一個動態(tài)流動、不斷自我修復的文本。這個文本隱匿在每個人的生命里,是自我身份認同與他者認知形成的基礎。生命總是在敘事中被闡釋,并內(nèi)化成生命意義。
丹麥作家迪內(nèi)森(Isak Dinesen)認為“缺乏故事”會妨礙人的“生存”,敘事對于身份認同與自我構成具有重要作用。當人們處于社會語境中的弱勢或被動地位,他們的生命故事也會被他人敘事所主導。于是刻板印象敘事成為媒體創(chuàng)作的主要依據(jù),這種依據(jù)既來自文化,也出自于經(jīng)驗。年齡歧視主導了以往媒體對老年人的書寫(王同杰2022)。[9](p57-59)但是,根據(jù)《第46次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表》顯示,50—60歲人群的網(wǎng)絡滲透率加速提高,而且從泛娛樂行業(yè)活躍滲透率來看,短視頻平臺以70%以上的絕對比例占據(jù)了老齡族群的娛樂生活,遠高于在線閱讀、在線音樂、消除游戲等APP行業(yè),短視頻大齡代作者增速高達313%。可以說,相比于傳統(tǒng)媒體的專業(yè)議程設置與話語空間,老齡人群正在大舉遷向入口開放、影響力廣泛、包容性更強的新的敘事平臺,把這里作為他們生命敘事的話語主場。
(一)打破閉鎖——短視頻對生命敘事能力的賦能
在老年階段,因為職業(yè),社會,家庭關系的斷裂等更容易面臨生命敘事危機,處于敘事閉鎖狀態(tài)(楊曉霖等2021),[10](p51-55)敘事閉鎖狀態(tài)是“生命預先腳本的終結”,主體出現(xiàn)闡釋危機,預判自己的人生已失去意義。本杰明·富蘭克林說,“有些人25歲就死了,只不過75歲才埋葬”,恰好地隱喻了貫穿每一個人生命始終的敘事能力,正是對“這世間我來過”的最好證明。
敘事閉鎖者的解鎖是一個個體化的過程,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敘事醫(yī)學研究提出打破閉鎖的敘事介入手段能夠幫助老年閉鎖者通過講述生命故事獲得敘事賦能,實現(xiàn)主體的終極成長。敘事賦能的途徑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推介年長者閱讀經(jīng)典的老年文學敘事作品,對抗主流敘事中讓年長者陷入閉鎖的消極敘事;二是引導年長者在個人(撰寫日記等)、人際(家庭和社區(qū)故事分享)和社會文化層面(出版回憶錄等)講述自己的故事。通過這三個層面的敘事,還原年長者的敘事能力,接受老年化事實,肯定年老的自我仍然可以繼續(xù)成長(李儉鵬,王凈2021)。[11](p60-64)
抖音平臺老齡UP主“北京大媽有話說”在青年節(jié)發(fā)布的視頻中,白發(fā)而又不失優(yōu)雅儀態(tài)的她坐在鏡頭前娓娓敘述:“最近看到一個青年節(jié)宣傳視頻,有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在真正變老前,我們還是享受年輕吧。不禁讓我思考,我們到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覺得自己不再年輕了,是滿頭的白發(fā),還是臉上漸漸深刻的皺紋。我覺得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變老,是從不敢表達自己,對生活失去好奇心開始的?!崩夏耆艘驗樯砘蛐睦淼脑?,其生命場所更多地停留在家庭中,社會關系不斷萎縮;在老齡UP主族群“時尚奶奶團”中,有這樣一位遭遇社會關系斷裂危機的女性,“63歲的時尚奶奶麗容,退休前是一名公安民警。4年前,她因為自己的身體和家庭原因,曾一度陷入焦慮抑郁的情緒泥沼。曾經(jīng)熱愛舞臺表演的她,放棄了一切機會,甚至無法出門社交?!碑斔齻兿萑霐⑹麻]鎖狀態(tài),此時急需一個觸動敘事能力的開關,重新喚醒生命敘事能力。老齡UP主族群“時尚奶奶團”的視頻中解說,“時尚奶奶團走到今天,到底在堅持什么,劉明明七十歲,堅持在工作崗位發(fā)光發(fā)熱,堅持每個周末和粉絲朋友連麥,幫他們解答職場疑問……時尚奶奶團成立至今,堅持讓更多的奶奶被這個世界看到,一個奶奶走向了改變,就有更多的奶奶愿意做出改變,一條視頻傳播出去,就有更多的視頻傳遞出無懼年齡,只管優(yōu)雅的精神?!笨梢哉f,老齡UP主族群從相對被動的傳播客體與傳統(tǒng)媒介中的被建構者,努力轉(zhuǎn)型為主動傳播者和積極行動者,根據(jù)班杜拉提出的社會認知與學習理論,人們往往會仿效社會中所見到的同類人物形象,正是由于“時尚奶奶團”通過拍攝視頻、直播互動、線下表演這樣專業(yè)的綜合傳播途徑,鼓勵她們“見眾人,見世界,見自己”,激勵老年女性通過傳播個體對生命意義的體驗和闡釋,得到尊重與自我實現(xiàn),通過正向的“講述與反饋”讓生命文本回歸動態(tài)的不斷自我修復的過程,引導她們進入開放性的生命敘事,麗容最終登上了迪斯尼時裝秀的舞臺,大放光彩,見證了媒介敘事為生命賦能的全過程。
(二)繼往開來——短視頻對生命歷程敘事的展現(xiàn)
正常的、良好的生命敘事包含自身生命歷程的回顧及對未來生活的預期。喪失敘事能力的主體往往是失去了對生命故事流動性的把握(楊曉霖等2021),[10](p51-55)每個人的生命故事都是“包含了更多的插曲式的故事的一個混合物,我們稱之為‘作為一個整體的生活”,因此生命敘事具有一個重要特征即“整體性”, 老年人普遍具有回顧自己生命歷程的心理過程,正是對此的體現(xiàn)(Butler 1963)。[12](p65-76)只有通過對自我、身份及存在等生命本質(zhì)的追尋與探究,重新認知自己的生命故事,才能把握敘述未來故事的勇氣與主動權。老齡UP主“只穿高跟鞋的汪奶奶”在獲贊196萬的視頻中這樣回首往昔“我是汪碧云,出生在1941年,出生那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20周年;1949年我8歲,新中國成立;這一年我20歲,我們的黨也迎來了自己40歲的生日;這一年我50歲,我在深圳,見證了黨領導下的經(jīng)濟特區(qū)飛速發(fā)展;我們的黨成立100周年,而我也80歲了,此生何幸,生于華夏,見證這百年風華,而后百年,望少年,不忘國之風骨,護我華夏榮光?!痹诙潭?1秒內(nèi),新媒體技術手段完美融合青春記憶與耄耋之志,通過生命敘事將小我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拓寬了生命維度,叮囑少年“百年之后,更見風華”,勿忘守護中華的重任,更是延長了自己生命的長度。
目前社會文化普遍認為“衰老”是一種“倒退敘事”(Decline Narrative),因為老年人遇到敘事斷裂危機時,常會導致他們處于社會語境中的被動地位,在傳統(tǒng)媒體中呈現(xiàn)“身體衰弱,形象落伍,思想陳舊,行為固執(zhí)”等刻板印象。但是阿爾比(李晶2022)卻以 “進步敘事”(Progressive Narrative)對此進行批駁,[13](p153-164)他認為衰老只是生命自然發(fā)展的過程,是對生命的理解與和解,而非“哀嘆”。 短視頻平臺作為新興數(shù)字媒體,平臺入駐門檻低,老年人在技術賦能下可以輕松通過平臺實現(xiàn)自我話語呈現(xiàn),同時這個平臺讓人生故事在互聯(lián)網(wǎng)中傳播,讓更多的人,包括作者自身成為了饒有興味的“讀者”,再次以客觀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歷程。
老年人在退休離開職場時,與職場相關的責任履行、身份結構及社會關系斷裂,很多人會感到“生命腳本的提前終結”。為對抗這樣的消極敘事,老齡UP主常在自己的職業(yè)或特長領域繼續(xù)傳遞知識與經(jīng)驗。老齡UP主“局座召忠”是軍事戰(zhàn)略學專家,在解說坦克兩項比賽的視頻中:“今天給大家聊聊開坦克的那些事兒……59式還在服役,跟我同歲,我比它大,我1952年的……我22歲那年在北大學外語,畢業(yè)之后就到伊拉克去當翻譯,在那里趕上了兩伊戰(zhàn)爭,天天看著伊拉克的坦克、裝甲車開往前線……1998年我到戈蘭高地上,就看到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 2001年我到英國皇家軍事科學學院學習,院子里就擺放著‘挑戰(zhàn)者坦克,現(xiàn)在我70歲了,還是喜歡自己動手操作?!毕瘛熬肿边@樣的老齡UP主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長期積累的專業(yè)知識積淀,讓他們成為最有人生智慧與專業(yè)素養(yǎng)的一群人,“局座”在視頻的介紹文字中這樣寫道:“我是1970年當?shù)谋瑥椫敢粨]間,說話就70歲老人了。雖然年紀大了我還是喜歡自己開車,喜歡各種動手操作的事情。”向我們展示了人老心不老,活到老學到老的“繼往開來”的延續(xù)生命精彩的決心。UP主“趙老頭” :“歌還是當初的歌,哥已不是當初的哥。以前唱歌,哥唱的是歌詞中的歌?,F(xiàn)在唱歌,哥唱的是歌詞中的哥。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闭鞣?51萬粉絲的不僅是專業(yè)音樂水準,還有伴隨人生閱歷逐漸豐富的“曲中深意”。 我們每個人都有外在生命與內(nèi)在生命的雙層年輪結構,雖然外在生命在生老病死的現(xiàn)代醫(yī)學視角下處于衰老的過程,可是內(nèi)在生命的知識累積與驅(qū)動力仍然可以讓人在老年階段實現(xiàn)生命的更新與成長,短視頻平臺為老齡UP主提供了回憶過往、吐故納新、展現(xiàn)生命力量的平臺。通過在平臺分享故事讓他們重新成為自己故事的“讀者”,確認了自己的價值,并對當下的自己有了全新的認識。
對生命主體的成長而言,家庭是始終伴隨的生活場域,是最重要的敘事關系。 “樂退族”老齡UP主發(fā)布 “1972—2022 從心動開始一生,從校服到婚紗只你一人”,“爺爺奶奶 從黑發(fā)到白發(fā) 一生一人”等視頻,通過對老年人婚姻生活的歷程敘述,讓我們重新認識到愛情主題中的邊緣敘事——老年人的愛情。這些視頻不僅展現(xiàn)了“少來夫妻老來伴”的中國傳統(tǒng)婚姻觀,同時表達了對未來的無限期許,“一晃50年,老了。不老不老,我們這個年紀正合適。拍婚紗照一定很好看?!币浴爱斚隆钡慕嵌热ブ匦略忈尅拔覀儭?,在生命意義上實現(xiàn)了自我賦值與超越。
“融齡”(age-integrated)社會主張“老”的定義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在社會建構中形成的。中國人口平均壽命增長,身體健康狀況好,受教育程度高,仍可以進入勞動力市場的老齡人口在大幅增加,這些都促使我們在“老”概念中摸索新意。比如澳大利亞發(fā)起“銀發(fā)企業(yè)家”活動,即老年人有儲蓄金,有人力資本,且有豐富人生經(jīng)驗,這些積累如用于投資,將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達成“二次人口紅利”。 麥克盧漢認為“任何媒介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于新尺度的產(chǎn)生”。[14](p18)對于個體來說,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隨著時間到來的生理老化,但我們可以抵御“因老而變”,在社會行為、社會角色、社會互動、社會認同等方面推遲我們的社會老化,我們不再對中青年階段與老年階段進行心理分割,在自我認知上脫“老齡”,而建立“融齡”觀念,在生命的各個階段去掌握敘事主動權,始終讓生命故事處于開放語境中,在此過程中,大眾媒介(Popular Media)的角色如此重要,甚至重塑著我們的“生命歷程的路徑”(life-span)并賦予生命數(shù)字再青春。
三、不同世代的生命共識——與中青年共建的代際敘事生態(tài)
“融齡”的第二個意義在于多世代達成的生命共識。融齡社會涵蓋各年齡段人口,關注代際間的進階式流動,處于生命進程前段的中青年人更應該接受“健康老化”的生命教育。媒介形態(tài)是各世代人群了解并議論生命進程的主要平臺,通過生命故事形成對老年群體及老年生活的想象,并塑造著我們生命進程后半段的行為規(guī)范與自我期待。
(一)投射——在短視頻敘事中認知生命故事
“蔡昀恩”是孫女與奶奶喻澤琴的視頻號。置頂視頻曾被央視新聞點評為 “奶奶走過的路,是風景,是人生,她的足跡,永遠印在我們的心里”,視頻通過孫女蔡昀恩的視角,步步回憶串聯(lián)起奶奶人生歷程的足跡,“以前祖母和媽媽就住在這兒(桂花巷)”,“人民公園……是成都人的后花園。有些老人在這里喝了一輩子的蓋碗茶”?!叭篱苁沁@幾年奶奶居住的地方”,同時建構了老人血緣與愛的代際傳遞, “她對生活最大的善良,熱情和愛,留給了我們姐弟,留給了小小馬,她始終活在我們那些關于美好的記憶里”。家族史敘事是否能得到傳承與繼續(xù),老年人的人生回顧故事是否能得到年輕人的重視與回應,不僅關系到家庭生態(tài)的健康發(fā)展,更進一步關系到以儒學底色為主的中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只有代際敘事與敘事智慧在敘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良好運作時,我們才能從生命延續(xù)、情感傳遞中,共同解讀出生命的超脫與圓滿。
而蔡昀恩關于奶奶生命故事的敘述文本并非單一成型,而是在多個視頻中轉(zhuǎn)載復制,形成了多重敘述的文本,喻澤琴老人的人生故事在網(wǎng)絡中具有了超然的擬象性?!俺鐘蕵贰币曨l號中介紹,“視頻中的喻澤琴奶奶,現(xiàn)實生活中的她也是樂觀善良,自打年輕時跟著丈夫?qū)W習了中醫(yī)針灸知識,從此便一生行醫(yī)。不僅幫助過許多深受疾病困擾的患者,還經(jīng)常給拿不出錢的窮人治病”。 “老阿姨說娛樂”視頻號中這樣介紹:“據(jù)說喻澤琴奶奶出生于1920年,生于自貢一個富庶的家庭,2018年7月奶奶的孫女蔡昀恩發(fā)了一條只有半分鐘的喝可樂的視頻,意外讓老人成了網(wǎng)紅。”央視新聞《夕陽紅》中點贊成都百歲奶奶的“網(wǎng)紅”人生,她不僅會流利背誦人體穴位圖,而且對曾經(jīng)醫(yī)治過的疑難雜癥如數(shù)家珍。麥克連在《共同作者的自我》提出“敘事生態(tài)由主體成長過程中所涉及的各個故事組成”,關于奶奶的生命敘事融通了傳統(tǒng)媒介與新媒介場域,原有敘事和增值敘事在無限的虛擬與現(xiàn)實空間不斷增殖,形成了敘事豐盛景觀,促進整個社會恢復良好健康的代際敘事傳統(tǒng)。
由MCN機構制作的“時尚奶奶團”視頻中制作人以第一人稱敘述:“你有沒有認真考慮過如何變老這件事兒……起初我和很多人一樣,都以為變老就是年齡的增長,就是行動的緩慢,就是身體的退化,亨利·福特說過,老人不是指年紀大的人,而是指不學新東西的人,有人正值青春,但內(nèi)心早已荒蕪,有人滿頭白發(fā),卻是年輕最好的代名詞。她們不斷用進步去打破自己對年齡的定義?!币曨l中列舉了平均年齡78歲的英國齊默樂隊, 80歲跳傘的菲利斯,中國雖然不乏這樣的老齡偶像,但老年理想形象常年缺失于傳統(tǒng)媒體下的公眾視線。從敘事生態(tài)角度去觀察“時尚奶奶團”的其他視頻,“優(yōu)雅老去是一個偽命題嗎”,“當我們70歲會是什么樣子”,這正是中青年人通過短視頻這種最熟知、最便捷的媒介方式對生命發(fā)出的終極詰問,對理想老年形象的探索。評論中有“等我老了也想變成時尚奶奶。(@Benson媳婦)” “只要自己內(nèi)心不向社會對老人的刻板印象低頭,哪怕自己滿頭白發(fā),也和孩童無異。(@狐夢)”。面對衰老,我們每個人都在積極尋找人生歷程的規(guī)劃方案,而以“成長”“打破年齡”等為主題的老齡UP主視頻為年輕受眾構思自己的人生故事提供了腳本,尼日利亞小說家本·奧克利(Ben Okri)說,故事總是以“看不見”的方式發(fā)揮作用,塑造內(nèi)在自我,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這是老齡UP主視頻收獲中青年粉絲的重要原因。
(二)傳承——在短視頻敘事中確認生命價值
中國尊老尚齒的觀念由來已久,智慧與禮儀的傳承通常依靠老人的經(jīng)驗與記憶。但是當下恒河沙數(shù)的信息快速迭代更新,它天然偏向于年輕人。傳統(tǒng)與經(jīng)典似乎與“衰老”一代畫等號,在5G生活中漸行漸遠。隨著老齡UP主媒介能見度的提升,傳統(tǒng)手工藝、古典文學等伴隨老齡UP主的數(shù)字身份符碼(孫斐2022)重新進入年輕人的視野。[15](p91-93)
在獲得5.1萬點贊的置頂視頻中,“阿木爺爺”用三分鐘時間展示了魯班凳、魯班鎖燈籠、清明上河圖木拱橋、紅心鎖等十余種傳統(tǒng)木制工藝的制作,網(wǎng)友評論中除了“國粹”“國寶”“能工巧匠”“非遺文化”等高頻詞匯,最多就是關于“傳承”的強烈希望,“這是傳統(tǒng)手藝的天花板,必須一代代傳承下去(@鵬仔)”“這手藝必須得傳下去(@風止于林間)”,與傳統(tǒng)媒介中博大精深的經(jīng)典傳承語境不同,在最普通的農(nóng)家大院,阿木爺爺用粗糙的雙手給孩子們做了磁懸浮五環(huán)等玩具,農(nóng)村老匠人的鮮明形象激活了“生命歷程+傳統(tǒng)工藝”的敘事框架 。老齡的意義在于投身于一系列生命傳承的活動中(Erikson),為回應網(wǎng)友的不斷呼吁,阿木爺爺?shù)膬鹤幼鳛閭鞒腥苏綇哪缓笞叩脚_前,在視頻中回應廣大網(wǎng)友的傳承要求,展示了自己的傳統(tǒng)手工藝。阿木爺爺?shù)膶O子說:“我爺爺是老木匠,我爸爸是木匠,我是小木匠,今天教大家怎么裝六柱鎖?!背艘酝猓W(wǎng)友評價中寫的:“原來老爸也是木匠,養(yǎng)活了我們一家人。手藝在我們鎮(zhèn)上及周邊,也沒人敢說做得比他好……一晃老爸已走了好多年?!钡妊苌谋驹谠u論區(qū)不斷出現(xiàn),手工藝老匠人們的生命價值再次在數(shù)字空間得以匯聚顯現(xiàn)。傳承的意義從數(shù)字空間映照到了現(xiàn)實。老年人在不同媒介平臺上的分享則會逐漸沉淀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chǎn),幫助我們理解記憶、變遷、歷史、故事和生命歷程等哲學命題。
“戴建業(yè)”在“六十自箴”視頻中講到“雖年歲老大,但初心未泯。積學以要其成,力行以遂其志”。戴建業(yè)老師以厚積薄發(fā)的學術功力,以及孜孜不倦學術追求的生命歷程為“文人風骨”加入了最好的現(xiàn)代注腳,很多年輕人在戴老師的生命歷程中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學的魅力。網(wǎng)友稱“老戴總是那么接地氣(@dkfnsj)”,視頻以一種更加風趣、平易、于微小處見真知的數(shù)字特征出現(xiàn),讓“生命歷程+古典文學”敘事框架既具有專業(yè)性又易于讓年輕受眾接受。而且,“我希望我的孩子以后上大學也能聽到您的課,最好能現(xiàn)場去聽課(@婷婷丫頭)”。儒家思想認為老年人的美德與智慧正體現(xiàn)在“傳承”中,短視頻平臺為老齡UP主與年輕人的溝通交流提供了契機與土壤,二者的互動為融齡社會的形成提供了元宇宙層面的前景設定,這個設定或可成為現(xiàn)實中融齡社會的預演。同時,老年人的生命敘事不僅代表自己的敘事智慧,更蘊含社會文化的傳承力,它推動青年一代社會責任感的逐步養(yǎng)成,最終如“百川入?!卑闳谌敫陚サ纳鐣幕瘹v史敘事生態(tài)中去。
(三)共情——在短視頻敘事中共同參與生命故事
人生故事如果處于健康的成長語境,則一定有其生命敘事的共同作者?!澳┠谴笫濉币浴坝涗浫讼嗵幏绞健睘檎f明,置頂視頻這樣開場:“大家好,我是沛東,現(xiàn)在和老爸爺爺一起記錄生活。這是我,這是我爸爸,這是我爺爺,和老爸爺爺一起認真生活?!币曨l以各世代共同生活時的“求同存異”為敘事原點,比如 “一家三代,三種發(fā)色,同一種生活”等視頻,雖然三代人會根據(jù)年齡不同使用不同護膚品、電子產(chǎn)品或汽車,但他們共享相同的敘事背景,爺爺走進專屬年輕人的語境,矛盾性讓孫子沛東的視頻在同質(zhì)視頻中脫穎而出,而年輕的話語結構也讓爺爺?shù)纳适掠辛诵碌臄⑹旅}絡。視頻號“大新去哪兒了” 是“一本記錄失智母親日常的影像日記,一部描述爭奪母親記憶的生活記錄”。罹患阿爾茲海默癥的媽媽已處于敘事閉鎖狀態(tài),此時人生故事的共同敘事者主導的“他者敘事”顯得尤為重要,大新說“以前都是媽媽告訴我們爸爸的事兒……今天我給媽媽講過去的故事……”敘事生態(tài)學認為人總是擔任敘事生態(tài)里的主體或客體,我們總是在講述故事,或被告知一個故事,或旁聽一個關于我們的故事,短視頻不僅將母親帶入開放的生命語境,更是通過“共情”同步更新著兒子大新的生命故事。在快餐式生活模式影響下,很多家庭忽視了家庭敘事帶來的教育力、人際互動能力及歸屬感。 “聽你講爸爸的故事,我也想我的爸爸了。(@王子有升)”通過敘事提升對家人的生命關懷能力,對提升更大社會范圍內(nèi)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敘事照護和關愛能力有巨大的作用。
四、生命路漫漫,媒介其修遠——從老年傳播、老齡傳播到融齡傳播
研究者指出,當老齡化社會已經(jīng)成為一種全球性趨勢,它就不只代表“負擔”,更可能成為一個“機遇”,為社會常規(guī)重構、人類多元發(fā)展帶來新的可能?!癮ging”這個詞匯具有動態(tài)性及全過程性含義,從老年研究、老齡研究到融齡研究,我們應擺脫“老”的概念局限,將人類老化全過程,圍繞媒介所形成的代際關系總和作為研究對象。
我們首先在這個進程中看到了數(shù)字的敘事賦能優(yōu)勢。養(yǎng)老院老人群體作為傳播弱勢群體中的 sub-groups(老年女性、農(nóng)村老人、孤寡老人等),幾乎隱形于傳統(tǒng)媒介話語場。但是通過短視頻平臺,我們看到“朗高養(yǎng)老”中100歲、90歲的老人們排坐在一起,跳著歡快的手語舞為大家送去端午祝福,七一獻禮、六一老少同樂等節(jié)目,引發(fā)眾多網(wǎng)友對自己老年生活的想象,對家族中老人的懷念,雖然沒有敘述性文字,但歌曲背景、簡單的手勢、老人的笑臉等都成為 “敘事性”元素,與網(wǎng)友共建了一個“家庭隱喻”下的融齡社會圖景。但在融齡社會的美好愿景下,我們同時看到了以下問題的存在。
(一)敘事生產(chǎn)機制中的高塔效應
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指出人們從工業(yè)社會的物質(zhì)崇拜與消費,到后工業(yè)社會開始崇尚并消費故事。[16]大塚英志(2015)認為日本有物語消費現(xiàn)象。[17](p176)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網(wǎng)絡這個 “自由集市”提供或消費故事。短視頻APP走向快速商業(yè)化的發(fā)展道路,為最大程度爭取下沉市場,部分敘事文本總是會被凸顯,形成敘事套路,從自由市集的想象到商業(yè)化的集中歷程,這就是賽博世界的高塔效應(王金芝2023)。[18](p18)比如有人雇傭高齡老人,用“假奶奶”錄視頻做直播,正是看到生命故事作為平臺產(chǎn)品之一也難逃資本規(guī)律。媒介的根本任務是服務大眾,短視頻平臺應保有社會責任意識,通過政策及財政保證等,關照新加入的老齡敘事力量,他們才是短視頻敘事生態(tài)中的源頭活水,維護敘事生態(tài)的健康與多樣性發(fā)展。同時加快代際傳播的敘事研究,接納老年人饋贈的多樣性“人生文本”,讓它們沉淀為中華民族的共同文化記憶,發(fā)揮經(jīng)驗傳遞和價值傳承的重要作用。
(二)敘事消費機制中的現(xiàn)實感重構
沉浸于賽博世界的人們坐地不動卻能日行萬里,他們在虛擬中環(huán)游全球,結交好友,觀看人生,但是短視頻受眾卻又急于“打卡”網(wǎng)紅地點,探尋“網(wǎng)紅”店鋪,購買“網(wǎng)紅”商品,渴望在虛擬世界中重構現(xiàn)實感。人們對新鮮體驗的追尋如何確保同時遵守著現(xiàn)實世界的規(guī)則,成為屢屢沖上熱搜榜首的新聞。如上海武康路近百年歷史的優(yōu)雅小陽臺上,一位奶奶無心扎了個粉紅色蝴蝶結,本無關系的符碼被網(wǎng)友解讀成“浪漫到底”的敘事情節(jié),年輕人蜂擁而至,聲浪如潮,打卡卻“卡”住了奶奶的生活。如“主播一聲‘爹,騙盡老人心血”,某些視頻號編纂拙劣的苦情故事以欺騙老年人的錢財,而這些“千里尋母”等虛假敘事的核心,正是瞄準了空巢老人的情感缺口,所謂的“劇情式直播”假意為老人的敘事閉鎖環(huán)境帶來新故事。透過披著新媒介外衣的騙局,我們更應該看到老年人試圖通過網(wǎng)絡重構現(xiàn)實感的敘事危機根源。平臺需要完善管理規(guī)則,自我監(jiān)督,為老齡受眾的網(wǎng)絡生活保駕護航,在媒介之外,更多力量應該從個體、群體及社會層面提高老齡人群的媒介素養(yǎng),既要鼓勵代際交流,又要通過法律法規(guī)保護媒介權力中弱勢群體的權益,解決老年人的傳播困境,優(yōu)化老年生活。
最后,人類正在向虛擬社會大遷徙的元宇宙預測與人類生命單向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是隱藏在融齡社會媒介圖景中的哲學命題。我們通過媒介思考生命,形成老之共識,終要回歸生命本身。正如《景觀社會》一書中所說:“人們偏愛圖像而不信實物,偏愛復制而忽視原稿?!痹谝恍乱焕系纳鐣F(xiàn)狀中,我們更需要基于中國社會特有社會條件和文化邏輯提出具有想象力的融齡社會發(fā)展方案,更期待中國養(yǎng)老事業(yè)的實踐可以為世界提供有價值的借鑒。[19](p76)
參考文獻:
[1]吳煒華,姜俁.銀發(fā)網(wǎng)紅的網(wǎng)絡實踐與主體追尋——基于視頻社交場景中的“老年Up主”族群研究[J].新聞與寫作,2021,(03).
[2]王露.使用與滿足理論視角下老年群體的短視頻應用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21.
[3]聶穎穎.都市老年群體短視頻APP使用與社交互動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22.
[4]黃沁.老年人短視頻平臺數(shù)字融入路徑研究[D].廣州: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22.
[5]周裕瓊,謝奮.從老年傳播到老齡化傳播:一個邊緣研究領域的主流化想象[J].新聞與寫作,2021,(03).
[6]何路巧.銀發(fā)網(wǎng)紅的網(wǎng)絡傳播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21.
[7]陳德芝.“桑基魚塘”對敘事生態(tài)的啟示[J].敘事醫(yī)學,2022,(04).
[8]Moreno M C,Solear N P. Traces of Aging:Old Age and Memory in Contemporary Narrative[M]. Bielefeld:Transcript Verlag, 2016.
[9]王同杰.電視熱播劇老年敘事的轉(zhuǎn)向研究[J].電視研究,2022,(04).
[10]楊曉霖,易雅琴,凌志海.老年敘事閉鎖與敘事賦能[J].醫(yī)學與哲學,2021,(20).
[11]李儉鵬,王凈.敘事醫(yī)學在我國老年醫(yī)療照護中的作用[J].醫(yī)學爭鳴,2021,(06).
[12]Butler, Robert N. The Life Review: An Interpretation of Reminiscence in the Aged.[J].Psychiatry: Interper-son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1963, 26(1).
[13]李晶.愛德華·阿爾比《三個高個子女人》中的老年敘事[J].外國文學研究,2022,(05).
[14][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15]孫斐.疫情語境下老年人媒介身份符碼的建構與表征——基于“讀秀”報刊數(shù)據(jù)庫疫情報道的分析[J].傳媒,2022,(11).
[16][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17][日]大塚英志.“御宅族”的精神史:1980年代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18]王金芝.網(wǎng)絡文學:媒介、文本和敘事[M].廣州:花城出版社,2023.
[19]德波.景觀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 郁之行
收稿日期:2023-09-12
作者簡介:孫斐(1980—),文學博士,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外國語言文化學院講師(河北秦皇島,066004)。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重點項目“我國老年人語言能力的常模、評估及干預體系研究”(21&ZD29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