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暉專欄作家于故紙堆中發(fā)現(xiàn)時尚之美
宋代以來,有一種“燜蒸”的方法曾經(jīng)長期流行,在用這種方法烹制的佳肴當(dāng)中, 以“云林鵝”最為著名。
世人皆知“東坡肉”,但傳統(tǒng)中還有一道美味的云林鵝,也是以文化名人來冠名,只不過那位名人不是詩人,而是畫家,即元代四大家之一的倪瓚。倪瓚號云林,所以后人往往稱之為“倪云林”,據(jù)稱他編寫了一冊食譜,名為《云林堂飲食制度集》。
那冊食譜中有一款燒鵝,到了清代正式得名“云林鵝”,其做法簡單卻又細膩:以大量的蔥末、花椒碎、鹽調(diào)在酒內(nèi),擦抹一只整鵝的內(nèi)腔,再以蜂蜜與酒拌在一起,勻涂在鵝身的外皮上;向鍋內(nèi)倒入一碗清水、一碗酒,于水面之上架擱幾根竹棒,形成簡易的擱架,然后把鵝以腹部朝上的狀態(tài)放置在竹棒之上,以便隔水燜蒸;蓋合鍋蓋,用濕紙將蓋與鍋沿的接縫處封糊一圈。只用一個大草把架在灶內(nèi),令其靜靜地緩慢燃燒,不要撥動。如此燜蒸過程中,一看到糊縫的紙條變干,就要隨時用水將其濡濕;待到草把燒盡,讓鍋冷卻,這時揭開鍋蓋,將鵝身上下翻轉(zhuǎn),之后重新密封,再用一個大草把在鍋下灶內(nèi)緩燒。等草把燃絕,便是佳味功成之時。
清代才子袁枚以熱愛美食知名,他倒是真的親自編撰了一冊美食譜《隨園食單》,其中就力薦云林鵝。袁枚對云林鵝的蒸制有一點改進,那就是在擦過酒的鵝腹內(nèi)塞入一把蔥,將腹腔填實。據(jù)他的體驗,云林鵝的獨特做法不僅讓鵝肉嫩爛如泥,而且鵝身上溢出的油脂帶著調(diào)料的香味一點點滴落到竹棒下的清水內(nèi),最終形成鵝油湯,此湯非常鮮美,竟是一舉兩得。
有了改良做法,還不斷翻新,越做越簡單,也離古意越來越遠。
有人會說,這道菜的做法沒什么特別,不就是清蒸嗎?然而,我們今天習(xí)慣的“蒸”,往往是把雞魚之類食材盛在盤、缽等容器里,再將容器放置在籠屜內(nèi),然后在大鍋里倒入半鍋水,架上籠屜,蓋合鍋蓋,一頓猛蒸,搞得鍋里水汽騰騰。
但云林鵝所代表的“燜蒸”法有微妙的區(qū)別:鍋內(nèi)只放少量的水,同時加入酒以及不同配方的調(diào)料,用小火慢慢加熱;食材直接放置在幾根細棍搭成的擱架上,于是,加熱過程中,食材表面的水分以及溢出的油脂都會直接滴下,不會附著在食材表面。結(jié)果,食材去除了油脂,而下面鍋內(nèi)會形成鮮美的濃湯。
從記載來看,這種燜蒸法最晚在南宋時代就流行了,一路得以延續(xù),例如1988年出版的《杭州菜譜》中所介紹的杭式東坡肉,就是采用類似做法。更有趣的是,廣東名菜“玫瑰酒焗乳鴿”,在經(jīng)典做法上是將宋元燜蒸法加以進一步細膩的提升:在一只瓦缽的底面上平行放兩支筷子,每支筷子之上各置一只生乳鴿,然后在筷子中間放一杯玫瑰露酒。接著將瓦缽置于鐵鍋內(nèi),用瓦盆蓋嚴(yán),以中火焗二十分鐘,過程中酒香蒸發(fā),浸潤乳鴿。
然而,近年來,人們似乎遺忘了這種古老的烹飪手段,無論云林鵝還是東坡肉、玫瑰酒焗乳鴿,都有了改良做法,還不斷翻新,越做越簡單,也離古意越來越遠。今天做云林鵝時,往往會在盛鵝的缽內(nèi)加入清湯,讓清湯浸泡著鵝身,然后上火蒸,失了原法的神韻。有心人不妨嘗試一下有大約八百年歷史的古法燜蒸,看看其所烹成的肉肴會有怎樣的滋味與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