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昌
京劇《法門寺》中有兩個丑角:一個是賈桂,以奴才相著稱,所謂“站慣的賈桂不敢坐”;另一個是劉公道,奸猾詭怪,擅長心術(shù),工于算計,常貪心不足。劇中,公堂上衙役高喊:“將劉公道油鍋炸了!”他一聽,趕緊擺手道:“慢著,這油折合成錢給我,咱來個干鍋烙吧?!敝贿@一句,貪婪之相遠勝嚴監(jiān)生與葛朗臺。
劇中的劉公道除了貪婪,更非光明磊落之人,最終一步步把自己弄成了殺人犯。
一日,劉公道在家中閑坐,忽聽得外面“咕咚”一聲,走出去一看,竟發(fā)現(xiàn)兩顆人頭。劉公道委實吃驚不小。按說他只要報官就是了。但他腦子活絡(luò),心中一動:“報官,說不定就會惹來講不清的麻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他提起人頭扔到井里。
豈料,劉公道的這個舉動被雇工宋興兒撞見了,這下真的說不清楚了。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設(shè)計把宋興兒騙到井邊,將其打落井中——這下他真成了殺人犯。
接下來怎么辦?劉公道想先發(fā)制人,于是跑到公堂上狀告宋興兒“竊財潛逃”,賊喊捉賊地要求官府捉拿宋興兒。
劇情幾經(jīng)周折,最終劉瑾復(fù)查此案,令真相大白于天下。劉公道等人被定罪斬首,其命運就此畫上句號。
明明是個旁觀者,至多算是目擊證人,但劉公道自恃聰明,幾番折騰,硬是把自己弄成了殺人犯。與其巧持于后,何若拙守于前。劉公道發(fā)現(xiàn)院中的兩顆人頭時,如果沒有那么多利己的活絡(luò)心思,后面也就不會一次又一次為前一個錯誤行為埋單。不報官是“一錯”“小錯”,為掩蓋而殺害宋興兒,則是“再錯”“大錯”。
聰明是好的,但要用到正確的地方,耍小聰明可能是要命的事情。聰明人永遠應(yīng)該以誠為本,不越界,不貪利,腳踏實地。有人認為這是笨拙的表現(xiàn),其實這樣的人生成本最小,收益最大。清白做人,方能長長久久;行穩(wěn),方能致遠。任何時候都不要試圖掩蓋真相——太陽總會出來,光天化日,一目了然。
誠實做人,成本極??;試圖掩蓋真相,付出的成本可能一次比一次大——人格成本、家庭成本乃至公共利益成本,所謂欲蓋彌彰,直至以命相抵。
聯(lián)想到如今的一些貪腐官員,都是在利益面前丟掉了原則,在欲望面前喪失了人格。他們都是從“一錯”開始,錯上加錯,拿了不該拿的錢,做了不該做的事,直至瘋狂聚斂,惡貫滿盈。他們雖百般掩飾,費盡心機,但最終既蝕了財,又“丟了人”,“一舉兩失”,甚至“多失”,直至一無所有,身陷囹圄,身敗名裂。
“一錯”往往可能“再錯”,“小錯”往往鑄成“大錯”。第一步邁出去,要停下來其實很難,一腳踏進泥中,以后便會不管不顧,如同劇中的劉公道。
《尚書》中有一句話極好:“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周易》中則有言:“自我致戎,又誰咎也?”
劉公道名字中的“公道”哪去了?是他自己丟掉了!公道的前提是清白,是正直,是守規(guī)矩,是坦蕩無私,而劉公道自作聰明,作繭自縛,怨不得別人。
戲是假的,但要當(dāng)真看。觀賞《法門寺》,不做劉公道,方為不枉。
編輯:姚志剛? ?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