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藍玉,1976年生,廣西賓陽人,正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基礎教育、語文學科教學改革。
摘 要: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高中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將優(yōu)質電影資源與高中班級管理有效整合,找準教育教學切入點,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學習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實施電影班本課程,教師需要構建系統的課程體系,將核心素養(yǎng)融入其中,采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實教學,同時將高考備考與電影班本課程教學相融合,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力,使學生具備獨立精神、自由思想和創(chuàng)造能力,從而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電影資源;班本課程;核心素養(yǎng);學習力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11-0056-04
班本課程是基于學生情況,以班級為基本單位,由本班教師和學生共同研究、開發(fā)的富有班級特色的課程。班本課程的實施有助于增強班級凝聚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要想充分發(fā)揮班本課程的育人功能,班主任需要從課程內容、課程著力點、學習方式等方面進行精心設計,真正構建適合學生的班本課程。
為了深入推進班本課程建設,筆者近年來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一是電影是一種綜合藝術形式,具有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的優(yōu)勢,欣賞電影是學生十分喜愛的休閑方式;二是電影的直觀性、故事性和思想性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力;三是將優(yōu)質電影資源與教育教學進行深度整合,找準恰當的教學切入點,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四是思維能力的提升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是學生的迫切愿望,也是教育教學的難點。基于以上四個方面的思考,筆者嘗試構建電影班本課程,編寫“電影分析”教學資料,以優(yōu)質電影資源作為載體,將電影的畫面、聲音、色彩,以及演員聲情并茂的表演等要素與學生教育實踐相結合,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一、課程設計:以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為基點,設計教學實施環(huán)節(jié)
2016年9月,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布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總體框架,該框架對基礎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基礎教育學校開始思考如何從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等三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所需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這樣的教育發(fā)展形勢下,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培養(yǎng)學生可持續(xù)學習力的重要性。近年來,筆者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十八個基本點和學習動力、學習能力、學習毅力結合起來,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力為著力點研發(fā)電影班本課程。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因此筆者所研發(fā)的班本課程以提升學習質量作為課程的核心,實現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提升學習力和高考備考三者融合。班本課程的設計要精選內容,明確學生學習該課程后應該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使課程既具備高考備考的實用價值,又能夠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在實施班本課程的過程中,筆者總結提煉出八大教學環(huán)節(jié)。一是影視挑選環(huán)節(jié)。以小組為單位,圍繞學習主題,各小組學生推薦一部電影作品,填寫推薦表,并向全班闡述推薦理由然后班級投票,確定影片。二是評析指導環(huán)節(jié)。學習小組提供多個評析角度,影視評析訓練要點為“A主題”和“B主題”。聚焦評析不等于斷章取義,聚焦一個評析點也需要把點放在縱橫維度、時代背景來考量。三是課堂觀影環(huán)節(jié)。按照相關主題,在相應主題課堂教學中播放學生自選的電影,學生自主觀看。四是自主研究環(huán)節(jié)。學生選擇一個主題詞,結合電影內容,查找與主題詞相關的文章及影評,撰寫電影評析報告。五是小組探究環(huán)節(jié)。小組成員進行交流,碰撞智慧火花,匯總學習成果,分工合作完成本組的成果分享PPT。六是成果分享環(huán)節(jié)。每個小組派代表做學習成果分享。七是成效評估環(huán)節(jié)。一方面是自評,學生回看成果,看自己能否有意識運用多元思維分析問題的利弊,能否清楚說出項目論文的結構層次;另一方面是他評,學習小組成員以自評標準為每一位成員的影視評析報告寫點評,寫修改建議。八是持續(xù)學習環(huán)節(jié)。即通過布置適當的課后作業(yè),讓學生自選主題進行深度學習,既鞏固課堂教學成果,又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
要想有效實施電影班本課程教學,既要精選優(yōu)質電影,又要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努力呈現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社會、生態(tài)發(fā)展的新成就、新成果,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等品質[1]。為此,筆者結合所教學生的實際,設定了電影班本課程的八個教學專題,并在相關專題中融入中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十八個基本點(如表1所示)。電影班本課程以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中心進行整體設計,在具體教育教學實踐中落實宏觀教育理念和培養(yǎng)目標。課程的第一專題、第二專題、第三專題側重于學習動力的激發(fā),第四專題、第五專題、第六專題注重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第七專題、第八專題偏重于學習毅力的生成,八個專題有序促進學生學習力的穩(wěn)步提升。
二、課程實施:科學落實各環(huán)節(jié)教學,促進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2017年,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強化學生關鍵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并明確學生的四種關鍵能力為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職業(yè)能力[2]。根據上述意見,筆者在實施電影班本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主要采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合作探究方式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集體智慧,深入挖掘團隊合作的力量,同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覺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之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協同合作的技巧。而且,這種學習方式有利于小組內成員之間全方位、多層次和多角度的交流,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與人精誠合作的精神,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實現個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和諧發(fā)展。
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兩者存在著緊密的關系。一方面,自主學習是合作探究的必要基礎,有自主學習能力作支撐,才能夠促進更高水平的合作探究;另一方面,合作探究也能促進集體中個人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每個人的思想交流、碰撞出火花,每個人都會從中汲取、吸收到他人自主學習的經驗成果,從而彌補自己自主學習能力上的缺陷,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下面,筆者以第七專題的教學為例,說明電影班本課程的設計意圖及實施步驟。
根據中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十八個基本點,以及所教學生學情和學生目前比較缺乏責任擔當的情況,筆者帶領課題組成員設定了八個電影班本課程教學主題,“責任·擔當”主題是其中之一。為了選出合適的、學生喜愛的電影,筆者首先以班級為單位,學生通過辯論會、演講比賽等方式對“責任·擔當”這一主題進行深入探討,表達自己對責任、擔當的看法。接著,筆者采取教師推薦、學生推薦相結合的方式,根據影片推薦的名單給學生播放相關影片的介紹視頻,再由學生投票。最終,根據學生投票,筆者選出《辛德勒名單》《中國機長》兩部影片作為第七專題的教學內容。
《辛德勒名單》講述了浪蕩公子辛德勒在人類橫遭法西斯統治的悲慘遭遇中進行一場偉大救贖的故事。辛德勒不僅拯救了1 300名深受奴役、瀕臨死亡的猶太人,還拯救了人性中尚未泯滅的良知與正義?!吨袊鴻C長》再現了四川航空3U8633航班在萬米高空突遇的極端險情。在駕駛艙擋風玻璃脫落、座艙釋壓的危急關頭,9名機組成員不顧危險,安撫乘客情緒,創(chuàng)造奇跡,確保了119名乘客的安全。這背后隱藏著機組成員堅定執(zhí)著、勇于擔當的品質和神圣的使命感。
為了不占用太多學生的學習時間,筆者帶領課題組成員教師根據所在學校的教學安排,以及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電影班本課程教學時間組織學生觀看影片,然后按照八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實施教學。如,完成影視挑選、評析指導、課堂觀影等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后,在自主研究環(huán)節(jié),筆者要求學生觀看影片,然后查找與主題詞相關的影評和其他有關資料,再以“責任·擔當”為主題詞撰寫電影評析報告。接著,在小組探究環(huán)節(jié),筆者要求各小組學生根據評析報告,取其精華,優(yōu)化成果,分工合作完成本組的成果分享PPT,并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匯總學習成果。在此過程中,筆者注重學生的批判質疑,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力。在成果分享環(huán)節(jié),由學習小組推薦本組成員在班級分享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成果。在成效評估環(huán)節(jié),筆者設置“能否有意識運用多元思維分析問題的利弊,能否清楚說出項目論文的結構層次”“學習小組成員以自評標準為每一位成員的影視評析報告寫點評或修改建議”兩個評價任務,由學生進行自評、他評,通過自評和他評相結合的方式,發(fā)展學生的判斷力、欣賞力。在持續(xù)學習環(huán)節(jié),筆者布置以下兩個學習任務:①收集項目成果,將其作為作文素材寫進收集本;②全班共讀一本書,進行拓展學習。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收集相關素材及共讀一本書的過程中,加深對相關主題的理解,從而不斷發(fā)展相關素養(yǎng)。
在該專題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兩種核心素養(yǎng):一是批判質疑,二是社會責任。比如,筆者通過探究“辛德勒是不是一個好人”,加深學生對主人公的了解:辛德勒有抽煙酗酒的陋習,但他也是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讓學生分析、研究這種具有復雜性格特征和思想情感的“圓形人物”,有助于學生多角度看問題,學會總結歸納,提高思維品質。同時,辛德勒、中國機長在面對困難的時候臨危不亂,頑強地克服困難,最終取得勝利,這對學生具有極大的鼓舞作用,有助于學生錘煉學習毅力。
另外,在實施電影班本課程教學過程中,筆者發(fā)現,雖然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但是教師也要善于捕捉教育信息,及時幫助學生糾偏、及早解決存在的問題。因此,教師需要靈敏、準確、有力地反饋,及時進行學習效果評價?!办`敏”就是要有敏銳的感知力,及時發(fā)現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中出現的問題;“準確”就是要有高效的分析系統,對學習過程中收集到的信息進行過濾和加工;“有力”就是把分析加工后的信息變?yōu)閷嶋H的改進行動。
三、課程拓展:拓展和延伸班本課程的內容、內涵,推進班本課程與高考備考融合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由“一核”“四層”“四翼”組成,“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回答“為什么考”的問題;“四層”是高考的考查內容,即“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回答“考什么”的問題;“四翼”是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回答“怎么考”的問題[3]。
根據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具體要求,筆者認為優(yōu)質電影資源具有良好的教學應用價值:一是能夠激發(fā)學生對文本閱讀的興趣,增強學生對作者和作品的了解;二是能夠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認同;三是對學生厚植愛國情懷、培養(yǎng)悲憫情懷,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因此,在開發(fā)電影班本課程的過程中,筆者除了以提升學習質量為核心,更關注高考備考工作的落實,積極推進班本課程與高考備考相融合,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夠順利完成高考。
為了實現上述育人目的,在電影班本課程的實施中,筆者采用了一種實用性的電影分析基礎模式。該模式包含情節(jié)分析、人物分析、結構分析、規(guī)范和價值分析等四個板塊。這種分析方式符合學習心理學所遵循的由淺入深的次序,與高考復習中的小說閱讀密切相關,這就激發(fā)了學生通過電影學習作品分析的積極性,增強了電影分析的實用性。按照這樣的模式對電影進行分析,主要解決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關于“什么”,即電影的情節(jié),電影中發(fā)生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順序展開的;二是關于“誰”,哪一個人物或人物特征在電影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三是關于“如何”,即對敘述方式的追問,電影中采取了什么樣的敘述結構;四是關于“為了什么”,即對電影的規(guī)范、價值、意識形態(tài)以及寓意進行追問。
這種影片分析模式與小說分析方式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小說以塑造人物形象作為寫作的中心,通過敘述情節(jié)完整的故事,描寫具體的環(huán)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和環(huán)境描寫,是小說的三要素。一般來說,高考命題專家會側重從小說的“三要素”和主題的角度出發(fā)設計問題。因此,考生要構建“情節(jié)—環(huán)境—人物—主題”四級循環(huán)答題思路,從這四個方面及其相互關系入手展開分析。當然,高考有時也考查文章的結構方式等問題。電影分析的四種途徑包括情節(jié)、角色、結構、主旨,高考小說類文本備考強調的四循環(huán)思維包括人物(角色)、情節(jié)、環(huán)境和主題(主旨),可見兩者有很多共通之處。借助學生喜聞樂見的電影分析增強高考備考的趣味,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電影是學生成長必不可少的精神養(yǎng)料,能讓學生在閑暇中提升審美情趣,獲得精神成長。同時,電影與小說有諸多共通之處,能夠讓學生在愉悅的學習中實現知識和方法的遷移。
在南寧市高三備考視導活動中,筆者曾以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的“口罩”為例,引導學生從物象入手探究小說類文本的意蘊(如圖1所示)。通過學習,學生明白了“口罩”這一物象的深刻含義:①象征著生命意識,病人渴望活下去,需要隔絕外界的細菌,口罩是病人保護自己的措施;②象征著人與人之間的防備,代表人與人內心的隔膜。電影中的物象具有較強的敘事性,“物象”在進入鏡頭時,體現了導演的主觀選擇,必定帶有某種創(chuàng)作目的。因此,從根本上說,電影中的“物象”是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一。接著,筆者由此及彼,將電影分析的方法運用到高考真題的解答中,總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法。
亞里士多德說:人唯獨在閑暇時才有幸??裳?,恰當地利用閑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礎。研發(fā)電影班本課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閑暇精神”,使之以閑適的心境妙用閑暇,謀求個性化發(fā)展,提升生命的質量。而通過長時間實踐,筆者發(fā)現電影班本課程的實施,需要構建系統的課程體系,將核心素養(yǎng)融入其中,強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斷提升學習力。同時,教師要將高考備考融入校本課程,增強課程實效性,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閑暇精神”,使學生具備獨立精神、自由思想和創(chuàng)造能力,從而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惠薇.基于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中華文化培育家國情懷的研究:以人教版新教材必修和選擇性必修為例[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21.
[2]李青.關鍵能力視域下考察探究作業(yè)的設計[J].教學與管理,2021(29):67-69.
[3]李莉.高考評價體系下的高中地理教學探索[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2(19):34-36.
(責編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