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史”教育與高校思政課在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任務等方面高度契合,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能夠充分發(fā)揮黨史資政育人的重要功能,具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目前“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還存在著受錯誤社會思潮擾亂、部分教師理論功底不足、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等現(xiàn)實問題,需要通過在各門思政必修課中融入“四史”教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等路徑,引導大學生成為踐行使命擔當?shù)臅r代新人。
[關鍵詞]“四史”教育;高校;思政課;路徑
歷史,是民族的根基,是未來道路的導向。重視學習歷史,善于總結經(jīng)驗,是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保持生機活力的重要原因。當前,黨中央在全社會廣泛開展“四史”教育,尤其注重在青少年中加強“四史”教育。高校是培育大學生的重要場所,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有助于大學生從歷史中汲取養(yǎng)分,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建功立業(yè)。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必要性
扎實推進“四史”教育,是高校思政課的重要任務,也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歷史思維,強化歷史擔當?shù)闹匾緩健K颊n是大學生培根鑄魂的主陣地,也是對大學生開展“四史”教育的有效載體。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政策的題中應有之義,對大學生成長成才至關重要。
(一)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戰(zhàn)略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讓正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1]這正是要求鏟除歷史虛無主義的生存土壤。歷史虛無主義企圖歪曲黨的歷史,消解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于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必須高度警惕,堅決斗爭,要把歷史問題置于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去研究,注重發(fā)揮學術研究的作用,加強正面宣傳,以全面的、辯證的、長遠的眼光看待歷史的發(fā)展,更好地凝聚社會共識。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既增強了思政課教學的歷史厚度和思想深度,又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加深刻地把握歷史規(guī)律,旗幟鮮明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澄清關于歷史問題的模糊認識,進一步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守好意識形態(tài)主
陣地。
(二)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
堅定的理想信念,能給人以不懈奮斗的內(nèi)驅(qū)動力,為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提供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決定中華民族的未來發(fā)展,“四史”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動教材,對于筑牢大學生理想信念之基具有積極作用?!八氖贰苯逃c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質(zhì)上都承載著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任務,將二者有機結合是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的重要方式。要通過“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育和引導大學生牢固樹立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在知情意行上自覺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在“四史”學習中堅定理想信念,用黨的奮斗歷程鼓舞斗志,用黨的優(yōu)良作風砥礪品格。
(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四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實然性的歷史基礎,思想政治教育是“四史”教育應然性的價值體現(xiàn),二者具有高度的內(nèi)在契合性[2],均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在增強大學生的使命擔當,促進全面發(fā)展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四史”為思政課提供了生動素材和鮮活案例。“四史”教育既承載著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重要任務,又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充當著重要角色,“四史”教育中蘊含著諸多英模事跡,有助于大學生向先進看齊,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zhì),厚植愛國主義情懷。重視“四史”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突出作用,能確保高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推動思政課守正創(chuàng)新,激勵大學生在新時代繼續(xù)保持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困境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仍存在著錯誤社會思潮給學生思想觀念帶來負面影響,部分思政課教師難以勝任“四史”教育教學任務,大學生學習“四史”知識的主觀能動性不強等現(xiàn)實困境,需要加以克服,使“四史”教育真正體現(xiàn)其育人功能,提高教學質(zhì)量。
(一)錯誤社會思潮給學生思想觀念帶來負面影響
初入大學的學生還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世界觀,涉世不深、信息辨析能力不強,容易受到各種良莠不齊的社會思潮的沖擊。改革開放以來,國際政治局勢日趨復雜,各種社會思潮相互激蕩,尤其是如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錯誤社會思潮利用網(wǎng)絡得以快速傳播,迫切需要加強正面引導。錯誤社會思潮會危害國家政治安全,擾亂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使他們對“四史”產(chǎn)生誤解,易造成政治信仰混亂,不利于今后更好地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3]。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借機污蔑社會主義,歪曲、剪裁歷史,宣揚西方“自由”“民主”“平等”觀念,妄圖削弱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挑戰(zhàn)。因此,必須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認知,堅決抵制和防范各種錯誤社會思潮,牢牢掌握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
(二)部分思政課教師難以勝任“四史”教育教學任務
思政課教師要有正確的歷史觀和過硬的“四史”知識,唯有如此,才能抓住“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根本,準確無誤地為學生指引方向。但目前大部分思政課教師很少能夠抽時間自主學習相關知識,導致掌握的“四史”知識不系統(tǒng),對于教材涉及的“四史”知識只是簡單提及,難以講深講透“四史”主要問題。在教學中,思政課教師大多仍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注重單純的理論講授,講解內(nèi)容較為枯燥,授課過程中沒有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規(guī)律,難以吸引學生,學生不易領悟到“四史”的精神實質(zhì)。同時,各門思政必修課之間的“四史”相關內(nèi)容銜接性不足,教學脈絡不夠清晰,教師沒能很好地將革命故事融入進思政課教學中,有的甚至存在“兩張皮”現(xiàn)象,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忽視“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最重要的目的是從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同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導致無法達成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大學生學習“四史”知識的主觀能動性不強
大部分學生能明確“四史”學習的重要意義,但是能積極主動地學習“四史”的學生卻不多。學生對“四史”知識的掌握程度,與“四史”融入思政課教學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密切相關。大部分學生對“四史”知識尤其是黨史知識有基本的認知和判斷能力,但是對于具體知識的掌握是片段式的,還沒有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部分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明顯不足,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不夠濃厚?,F(xiàn)在是互聯(lián)網(wǎng)飛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大學生認為歷史與現(xiàn)實生活比較遙遠,沒必要投入太多時間和精力學習和研究過去的事情,更愿意探索新鮮事物。同時由于“四史”理論性較強、實踐性較弱的特點,教師的理論灌輸會增強部分學生學習“四史”的抵觸情緒。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密切相關,倘若能將學生學習“四史”的興趣轉換為志趣,便能極大提高學生學習“四史”的主觀能動性,有助于培養(yǎng)胸懷遠大理想、心存報國之志的棟梁之材,推動國家的進步和民族的復興。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優(yōu)化路徑
高校必須充分認識“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重要意義,明確存在的現(xiàn)實難題,將“四史”作為一個整體把握,并在思政課教學之中融會貫通。通過在各門思政必修課中融入“四史”教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等路徑,提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實效性,切實增強大學生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一)在各門思政必修課中融入“四史”教育,充分挖掘歷史資源
各門思政必修課中都蘊含著豐富的“四史”教育資源,成為高校開展“四史”教育的主陣地。“四史”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對于“四史”內(nèi)容應精心設計,在增強理論的解釋力、說服力上下功夫。思政課教師要找準教材內(nèi)容的切入點,講清蘊藏在課程中的“四史”知識,運用準確的史料為教學服務,善于總結歷史經(jīng)驗,用好校史中紅色資源,用好身邊光輝榜樣,挖掘可使用的素材,全面推動“四史”教育走深走實,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例如,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中,通過講述黨史故事,引導學生更好地把握和運用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jīng)驗,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部分,可以采取史論結合的方式,結合革命歷史文化開展教學,分享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黨史故事,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獨特性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堅定理想信念”部分,要講好“為什么要信仰馬克思主義”,就必須聯(lián)系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相關背景和史料,才能講深講透,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的信仰問題。在各門思政必修課中,把“四史”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等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客觀事實和社會面貌的新舊對比,增強大學生對黨的熱愛[4]。高校要深入挖掘紅色資源“鮮活教材”,不斷推進“四史”教育在廣大學生中入耳、入腦、入心、入行。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為融入提供重要保障
開展“四史”學習教育是當前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教學單位要進一步提高對于“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中的重要性認識,加強頂層設計。素質(zhì)優(yōu)良的思政課教師隊伍是辦好思政課的關鍵,只有提高思政課教師關于“四史”方面的理論水平和專業(yè)素養(yǎng),才可以更好地傳授學生“四史”知識。思政課教師應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圍繞“四史”融入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展開討論,進行集體備課,加強分工協(xié)作,促進教學相長。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聽課評課制度,校領導要深入教學一線聽課,教研室要積極開展教師同行互評活動,助推教師向高素質(zhì)專業(yè)化發(fā)展。定期組織開展思政課教師“四史”知識競賽,將“四史”學習成果轉化為教書育人的理論基石,提升教師“四史”素養(yǎng)。高校要著力打造一支政治堅定、站位高遠、三觀端正的年輕教師隊伍,同時授課教師要積極主動學習“四史”知識,加強備課,不斷提高自身對“四史”教育的思想認識和理論水平,發(fā)揮領學促學作用[5]。思政課教師必須準確把握“四史”教育的定位與功能,在講授課程時只有以準確嚴謹?shù)臍v史事實為基礎,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tǒng)一,才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黨史觀。高校要努力拓展思政課教師“四史”教育培訓渠道,既加強理論知識培訓,又加強教學方法培訓,組織思政課教師進行實踐研學,全面推進“四史”進課堂,積極打造新時代高校思政“金課”。
(三)運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
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胸懷大志,樂于接受新生事物,開展教學時要突出大學生群體,貼近大學生需求,要充分利用好英烈資源,緊扣黨史內(nèi)容,傳播紅色精神,使學習英模成為新時代的新風尚。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結合教學內(nèi)容播放黨史紀錄片、展示相關攝影作品、齊唱紅歌,用最直觀的形式帶領學生重溫黨的光輝歷史,學習革命先輩不畏艱難的精神,汲取前行力量。讓學生搜集身邊的黨史故事,帶到課堂上展開討論,把抽象的理論轉換成生動的事例,同時與社會現(xiàn)實緊密結合,讓課堂變得鮮活起來,調(diào)動學生學習“四史”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在媒介上,可以利用好各類學習平臺和融媒體宣傳平臺,挑選大學生重點關注的史實,在學習強國、微信、微博等平臺廣泛宣傳,建立“四史”線上學習小組,鼓勵學生進行在線交流,便于教師關注學生思想動態(tài),及時答疑解惑,在課后鞏固“四史”學習成效。
結束語
在實踐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博物館、展覽館、革命歷史紀念館、紅色革命遺址等的社會教育功能,通過現(xiàn)場教學形式,用活紅色資源,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明確新時代賦予大學生的使命與擔當,提升“三全育人”工作實效。組織有莊嚴感和教育意義的活動,比如,前往烈士陵園掃墓、瞻仰革命先烈遺物、走訪慰問烈士遺屬等,讓學生對照革命先烈的事跡認真剖析個人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弘揚英雄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學生學好與現(xiàn)實緊密結合的“大思政課”。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探索用VR等技術重現(xiàn)“四史”,拓展和整合紅色育人資源,增強思政課的體驗感,引起廣大大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fā)學生的奮斗精神和家國情懷,增強“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為社會主義事業(yè)輸送青春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堅持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jīng)驗 增加歷史自信增進團結統(tǒng)一增強斗爭精神[N].人民日報,2021-12-29(1).
[2]虞志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三重邏輯[J].江淮論壇,2020(6):17-21.
[3]葛玉良,張曉娜.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和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6):73-75.
[4]葉福林.新時代強化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21(3):83-87.
[5]劉迪,李中華.“四史”學習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5):90-93.
作者簡介:俞玥(1996— ),女,漢族,福建莆田人,福建林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2022年福建林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課題“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2dx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