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仕國 張力
收稿日期:2024-01-29
作者簡介:陳仕國(1992—),男,碩士研究生,工程師,從事橋梁設計、施工和橋梁抗風方面的研究工作。
摘要 在實際工程中,當路線需要跨過既有道路、構筑物和建筑物時,考慮安全、經(jīng)濟、美觀等因素,橋梁設計通常會讓橋梁布孔線與下方道路邊界線保持平行,采用斜交方式以減小跨徑規(guī)模,提高項目經(jīng)濟效益。文章以具體工程項目為背景,選取目前熱點材料——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CA-RPC)為切入點,研究了緩和曲線段上斜交跨線簡支鋼-混組合梁橋的結構設計,從結構主要工程材料選擇、鋼主梁斷面形式研究、鋼主梁構造設計、橋面板設計、梁端構造等方面,詳細探討了斜交跨線簡支鋼-CA-RPC組合梁結構設計特點,為后續(xù)同類型項目工程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鋼-混組合梁;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斜交;跨線橋;結構設計
中圖分類號 U417.1+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6-8949(2024)11-0071-04
0 引言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公路路網(wǎng)建設日新月異,公路建設由過去的粗放式發(fā)展向高質(zhì)量、高水平的建設模式轉(zhuǎn)變,也對公路工程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實際工程中,當路線需要跨過既有道路時,考慮經(jīng)濟、美觀等因素,橋梁設計通常會讓橋梁布孔線與下方道路邊界線保持平行,采用斜交的方式以減小跨徑規(guī)模,以提高經(jīng)濟效益。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CA-RPC)具有高彈性模量、高初裂強度、低總收縮、低徐變的特點[1],與常規(guī)RPC需要在蒸汽等條件下養(yǎng)護才可獲得高性能不同,CA-RPC通過常規(guī)養(yǎng)護[2]即可獲得優(yōu)異材料性能,使其在橋梁領域具備大規(guī)模應用條件的同時,材料成本和應用成本均得到降低。為了研究CA-RPC在實際工程項目中的表現(xiàn),促進CA-RPC在橋梁工程中的應用,該文結合具體的工程項目,選取一個緩和曲線段上的斜交跨線簡支鋼-混組合梁進行結構設計研究,為后續(xù)同類型項目工程提供參考。
1 工程概況
該項目主橋跨越既有市政道路,主橋采用主跨55 m鋼-混組合梁,引橋采用40 m跨徑預應力混凝土T梁(見圖1)。橋梁按路線整幅設計,主橋平面均位于緩和曲線上,縱斷面位于圓曲線上。橋梁最大縱坡?2.5%,斜交角度115°,主橋左幅橫坡2%~2.8%,主橋右幅橫坡?1.1%~?2.8%。引橋處于變寬段,主橋等寬為16.55 m(見圖2)。
2 主要技術標準
(1)公路等級:高速公路,雙向六車道。
(2)設計速度:100 km/h。
(3)環(huán)境類別:上部結構Ⅰ類、下部結構Ⅱ類、橋面鋪裝層Ⅳ類。
圖1 橋梁立面布置圖(m)
圖2 橋梁平面布置圖
(4)橋梁平面線形:橋梁位于緩和曲線上。
(5)橋梁寬度:防撞護欄(0.55 m)+車行道(15.45 m)+防撞護欄(0.55 m)+中央分隔帶(0.4 m)+防撞護欄(0.55 m)+車行道(15.45 m)+防撞護欄(0.55 m),合計33.5 m。
(6)設計洪水頻率:大橋1/100。
(7)設計水位:該橋不受最高洪水位控制因素影響。
(8)設計荷載標準:
1)設計基準期:100年。
2)汽車荷載等級:公路-Ⅰ級。
3)抗震設防標準:抗震設防類別為B類;抗震措施等級為二級。
3 主橋結構設計研究
3.1 主要材料
3.1.1 鋼材
鋼梁頂板、腹板及其加勁肋和底板及其加勁肋采用Q420D鋼材,其余各部構件均采用Q355D鋼材。
3.1.2 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CA-RPC)
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橋面板[3],系由核心組分——活性粉末混凝土、細骨料、粗骨料和拌和用水組成,其中各組分的比例由廠家推薦并經(jīng)試驗驗證確定。核心組分系為活性粉末混凝土,細骨料應采用天然河砂,應符合現(xiàn)行標準《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質(zhì)量及檢驗方法標準》中的中砂,應選用母巖強度高的連續(xù)級配碎石并經(jīng)水洗烘干,應選用現(xiàn)行標準《建設用卵石、碎石》中的I類碎石。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土中的鋼纖維摻料應采用帶彎鉤鋼纖維,且纖維含量不低于2.5%,其各項技術指標如下(見表1)。
表1 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主要技術指標
序號 項目 指標
1 擴展度/mm 400±20
2 彈性模量/GPa ≥54.0
3 抗壓強度/MPa ≥140.0
4 初裂抗彎拉強度/MPa ≥8.0
5 抗彎拉強度/MPa ≥18.0
6 斷裂韌性/(kJ/m2) ≥20.0
7 365天總收縮應變 ≤300×10?6
8 氯離子擴散系數(shù)/(m2/s) ≤0.03×10?12
9 比重/(kg/m3) ≤2 650
3.2 鋼主梁設計研究
3.2.1 斷面形式研究
對于梁式橋,目前鋼-混組合梁結構形式一般分為鋼板組合梁和鋼箱組合梁,其中鋼板組合梁采用“工字形鋼主梁+混凝土橋面板”斷面形式;鋼箱組合梁采用“槽形鋼主梁+混凝土橋面板”斷面形式。從設計、施工和運營等綜合考慮方面,多采用鋼板組合梁結構形式。
對于該橋而言,主橋處于緩和曲線段,左右幅均存在超高情況,其中主橋右幅橫坡從?1.1%變化到?2.8%,橫坡變化較大,單幅橋梁寬度為16.55 m,通過鋪裝層調(diào)整橫坡變化難以實現(xiàn),故“工字形鋼主梁+混凝土橋面板”斷面形式并不適用于該橋。因此,對于上述橫坡變化,一般采用“槽形鋼主梁+混凝土橋面板”斷面形式。
在“槽形鋼主梁+混凝土橋面板”斷面形式中,一般分為單箱多室(見圖3)和分離式主梁(見圖4),為了適應橫坡變化,兩種斷面方案腹板均應設置為直腹板,可通過調(diào)整腹板高度來實現(xiàn)橫坡的變化。由于該項目跨越既有道路,還需考慮鋼主梁施工安裝方案(一般采用吊裝施工)和用鋼量指標。如表2所示,為兩種方案技術指標對比分析,從表中分析可以得出,對于簡支鋼-混組合梁,分離式主梁斷面方案用鋼量、混凝土材料更節(jié)約,施工吊重更少,單幅總重339.8 t,單片主梁吊重110 t不到,可采用架橋機吊裝施工,極大地提高了施工吊裝的安全性和經(jīng)濟性。
表2 主梁斷面方案技術指標對比分析表
斷面方案 用鋼量/(kg/m2) 單幅混凝土
用量/m3 單幅吊重/t
單箱多室 490.2 211.8 446.2
分離式主梁 373.3 182.1 339.8
因此,該項目鋼主梁斷面推薦采用分離式多主梁方案。每幅寬度為16.55 m,由三個槽形鋼箱梁組成,鋼箱梁平均高度為2.8 m(此處根據(jù)結構受力要求可為跨中最低梁高或取平均梁高),理論跨徑為55 m,懸臂長1.325 m,厚0.2 m。
圖3 單箱多室主梁標準橫斷面示意圖(mm)
單片鋼主梁主要由上翼緣板、腹板、腹板加勁肋、底板、底板加勁肋、橫隔板及橫向加勁肋組成,鋼主梁采用直腹板形式。單片鋼主梁高2.6 m,兩片鋼主梁中心間距5.65 m。在墩頂及胯間位置,鋼主梁之間設置橫聯(lián)連接。梁間鋼橫聯(lián)4.5 m左右設一道。梁內(nèi)橫隔板每4.5 m左右設一道。
混凝土橋面板澆筑后,待CA-RPC材料強度達到要求,焊接在鋼箱梁翼板(頂板)處的抗剪連接件開始發(fā)揮作用,將兩種材料組成組合梁斷面共同受力。主梁跨中標準橫斷面如圖4所示。
圖4 分離式主梁標準橫斷面示意圖(mm)
3.2.2 鋼主梁構造設計研究
(1)上翼緣板。在實際工程中,可參照以往的項目經(jīng)驗,結合具體的構造設計規(guī)定,初步擬定鋼主梁截面尺寸。對于該項目,鋼主梁上翼緣板厚度由梁端至跨中依次為24 mm、36 mm;上翼緣板寬度根據(jù)構造需求,擬定為600 mm。在尺寸擬定過程中,應注意結構相關規(guī)范的要求,該橋的上翼緣板在架設鋼梁階段屬于受壓板件且無剪力釘、混凝板的約束,故其寬厚比應滿足式(1)[4]要求:
(1)
式中,hs——板肋寬度(mm);ts——板肋厚度(mm);fy——鋼材的屈服強度(MPa)。
在應力較小的區(qū)域,可適當放寬該要求,因此上翼緣板尺寸應根據(jù)最后應力計算結果進行相關的優(yōu)化,以提高橋梁用鋼量指標。
(2)底板。底板寬度擬定為2 850 mm,厚度自梁端至跨中依次為16 mm、20 mm和26 mm,底板縱向加勁肋采用板式構造。鋼主梁底板寬度較寬,加勁肋橫向設置三道,間距為640 mm左右。
(3)腹板。鋼主梁腹板厚度在邊支點處為20 mm,其余均采用14 mm。腹板設置一道縱向加勁肋,加勁肋采用板式構造,尺寸為160 mm×14 mm。
(4)橫隔板及橫向加勁肋。由于在支座處需將橋面板上的荷載傳遞到支座,因此該位置處的橫隔板需加強設計,一般設計為實腹式,板件采用20 mm的厚度,上方頂板需與鋼箱梁頂板通長連接,以便焊接端部抗剪連接件。
橫隔板采用12 mm的標準厚度,橫隔板間距4.5 m。腹板橫向加勁肋尺寸分別為220 mm×18 mm(對應20 mm厚腹板)和180 mm×14 mm(對應14 mm厚腹板),橫向加勁肋間距1.5 m,相鄰橫隔板間布置兩道橫向加勁肋。其中橫隔板N1a豎向尺寸較大且受力比較復雜,應設置N2~N4水平向加勁肋;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應設置兩道水平向加勁肋N4,保證板件的局部穩(wěn)定,根據(jù)具體相關的要求,可單側(cè)設置或兩側(cè)均設置,具體如圖所示(見圖5)。
圖5 橫隔板一般構造示意圖(mm)
(5)橫梁。橫梁標準間距為4.5 m。支點橫梁高2 300 mm,上翼緣寬750 mm、厚16 mm,下翼緣寬300 mm、厚20 mm,腹板厚20 mm。普通橫梁高1 500 mm,
上、下翼緣均寬300 mm、厚12 mm,腹板厚12 mm。
(6)圓柱頭焊釘。在鋼主梁上翼緣板及支點橫隔板上翼緣板均布有圓柱頭焊釘,采用均布式布置。
3.3 橋面板設計
橋面板采用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CA-RPC),技術等級應符合表1要求,厚度為20 cm,通過剪力釘與鋼梁連接為整體。由于該橋處于緩和曲線段上,橫坡變化較大,采用預制橋面板施工難度較大;另外,根據(jù)相關研究,CA-RPC通過常規(guī)養(yǎng)護即可獲得優(yōu)異材料性能,因此橋面板擬采用混凝土現(xiàn)澆施工。
橋面板橫向受力鋼筋直徑為20 mm、縱向受力鋼筋直徑為16 mm。橋面板上緣外側(cè)主筋保護層厚度應≥20 mm,橋面板下緣外側(cè)主筋保護層厚度應≥25 mm。
在混凝土現(xiàn)澆施工中,鋼箱梁之間設置4 mm厚鋼底模,鋼底模與上翼緣板焊接,橫向采用輕型工字鋼支撐,保證底模撓度在規(guī)范允許范圍內(nèi)。
3.4 梁端構造
主橋梁端設置有伸縮縫,為滿足伸縮縫設置需求,需在梁端設置伸縮縫預留槽口,為保證伸縮縫的正常使用,槽口深度應不小于22 cm。該項目橋面系總厚度為30 cm,其中橋面板厚度20 cm,瀝青混凝土鋪裝厚度10 cm。因此,梁端考慮伸縮縫預留槽口尺寸后,現(xiàn)澆混凝土厚度僅剩余8 cm。根據(jù)規(guī)范規(guī)定[4],焊釘連接件長度不應小于4倍焊釘直徑,當有直接拉拔力作用時不宜小于焊釘直徑的10倍,為提高鋼與混凝土結合面的抗剪剛度、耐久性,需對梁端附近梁高進行變高處理。
梁高縱向變化范圍同梁端橫聯(lián)頂板寬度為820 mm,高度變化值為10 cm,采用1∶10的漸變率進行過渡,具體如下(見圖6)。
圖6 梁端變高處理示意圖(cm)
4 結構計算結果
各尺寸擬定后,采用通用有限元軟件對主橋進行計算復核。在基本組合下(含1.1重要性系數(shù)),橋面板最大壓應力為12 MPa,橋面板最小壓應力為1.7 MPa(見圖7)。從圖中可以看出,橋面板應力均較小,遠遠小于CA-RPC材料的性能指標,由于該項目主要為研究CA-RPC材料在實際工程項目中的表現(xiàn),以促進CA-RPC在橋梁工程中的應用,故當技術成熟后,可以推廣到連續(xù)組合梁中,更高效地發(fā)揮CA-RPC材料的高抗壓強度、高初裂強度的特點。
在基本組合下(含1.1重要性系數(shù)),鋼梁上緣最大壓應力為234.7 MPa,鋼梁下緣最大拉應力為192.0 MPa。組合梁的抗剪承載力、腹板的最大折算應力、抗剪連接件和鋼梁正應力疲勞應力幅驗算等均滿足規(guī)范要求。另外,根據(jù)規(guī)范規(guī)定[5],混凝土橋面板與鋼梁有效連接成整體后,組合梁正彎矩區(qū)段可不進行整體穩(wěn)定性驗算。
5 結論
該文以具體工程項目為背景,選取目前熱點材料——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CA-RPC)為切入點,研究了緩和曲線段上斜交跨線簡支鋼-混組合梁橋的結構設計,從主要工程材料選擇、鋼主梁斷面形式研究、鋼主梁構造設計、橋面板設計、梁端構造等方面詳細探討了斜交跨線簡支鋼-CA-RPC組合梁結構設計特點,為后續(xù)同類型項目工程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中交公路規(guī)劃設計院有限公司. 揭秘南京五橋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鋼-混組合梁技術[J]. 中國公路, 2022
(11): 92-93.
[2]崔存森. 養(yǎng)護制度對超高性能混凝土收縮徐變及其基本力學性能的影響[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學, 2018.
[3] 張波, 張銀龍. 鋼-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橋面板防水黏結層組合體系研究[J]. 現(xiàn)代交通技術, 2023(2): 49-53.
[4]公路鋼結構橋梁設計規(guī)范: JTG D64—2015[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5.
[5]公路鋼混組合橋梁設計與施工規(guī)范:JTG/T D64-01—2015[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