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晴
關鍵詞 《詩經》 書寫 教化 傳承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24)05-0068-09
當前的《詩經》研究已經越來越多地關注到樂歌功用與文本書寫之間的關系問題,尤其是儀式書寫相關研究成果豐碩。但《詩經》中有些篇目從書寫內容來看,既不屬于典型的典禮儀式樂歌,也不屬于典型的諷諫美刺樂歌,而是展現(xiàn)出了教人去傳承某些經典經驗、規(guī)范、理念的意志,如《載芟》《良耜》《七月》《甫田》《大田》《楚茨》《信南山》《賓之初筵》等。對于這些樂歌所具備的非典型儀式的教化功用及其為滿足這些功用而進行的特殊書寫,目前尚缺乏深入探討。我們認為這些樂歌體現(xiàn)了《詩經》具備以傳承典范為目的的儀式書寫。《詩經》在周代不僅是儀式樂歌集,還是國子教科書,其在承擔著典禮儀式功用、日常娛樂功用的同時,還承擔著以“詩教”“樂教”為代表的禮樂教化功能。同時,《詩經》的結集過程是延續(xù)幾百年的,在這漫長的結集過程中,《詩經》逐漸經典化,其承擔的教育功能也越來越重要,因之很多需要傳承的典范理念、行為規(guī)范等會被創(chuàng)作為樂歌收入《詩經》中,以借助《詩經》的經典地位達到必要的教化傳承效果。本文即旨在討論《詩經》中這種特殊的樂歌書寫。
一、寓教于樂:《詩經》的教化功能
以傳承典范為目的的樂歌書寫出現(xiàn)在《詩經》中的一個重要前提便是《詩經》的教化功能。《詩經》在禮樂背景下承擔著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這個教化功能不完全等同于通俗認為的政教功用,既不偏重于諷諫美刺,也不包含一些后世詩教傳承中引申出的新內涵,而是指《詩經》在周代禮樂背景下的實際應用中承擔的教化、傳承意義?!对娊洝吩谥艽Y樂背景下的教化功能具有典型的“寓教于樂”特色,其樂歌在實現(xiàn)各類典禮儀式功用的同時發(fā)揮各自教化功用。比如,祭祀儀式中,祭祀樂歌借助莊嚴肅穆的祭祀場合傳達著延續(xù)宗族意志、傳承祖先德行的教化目的;燕饗儀式中,燕饗樂歌借助燕饗場合的歡樂和美傳達著既要等級有序又要溫情脈脈的宴飲精神。這些教化功用的實現(xiàn)依托于樂歌本身的儀式功用,儀式本身就是教化的手段。
《詩經》在周代禮樂制度下承擔著人才培養(yǎng)和素質教育的功能?!对娊洝纷顝V為人知的賦詩言志、諷諫美刺之類政教功用得以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基礎,即以《詩經》為本的人才素養(yǎng)教育?!吨芏Y·春官宗伯·大師》載大師教瞽“六詩”,《周禮·春官宗伯·大司樂》載大司樂以“樂德”“樂語”“樂舞”教國子,都與《詩經》密切相關。就目前所見文獻資料來看,《詩經》在周代至少在兩個系統(tǒng)發(fā)揮教育作用:一個是在樂工表演傳承體系中,被“大師”作為教育“瞽”的樂本教材;另一個是在貴族教育體系,被“大司樂”用作教育“國子”“樂德”“樂語”“樂舞”的教材??梢哉f,《詩經》在其結集之初就已經具備了重要的教育功能,其最初的結集應該是為方便樂工表演及教學,同時又由于儀式樂歌在周代禮樂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貴族成員在禮樂中的重要參與度,《詩經》又成了當時貴族子弟必須學習的禮樂教材?!渡袝虻洹酚浰粗栽唬骸百?!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雹龠@段話是否為舜所說無法確定,但其中反映出以“詩樂”教胄子的樂教理念卻實實在在存在于周代。《周禮·春官宗伯·大司樂》曰:“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詷返陆虈又?、和、祗、庸、孝、友。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以樂舞教國子舞《云門》,《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大武》。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以作動物?!雹谥艽笏緲穼訉嵤┲畼方蹋稀秷虻洹分?。《堯典》要求“詩言志”,大司樂亦“以樂語教國子”,其“興、道、諷、誦、言、語”正是“詩言志”。此“言志”,既可以是自己作詩以“獻詩陳志”,亦可以是借用現(xiàn)成之詩來“賦詩言志”,培養(yǎng)出的國子便既有創(chuàng)作《詩經》中部分篇目的貴族詩人,也有燕饗場合言語賦詩的大夫行人。尤其是“賦詩言志”,作為影響極為深遠的用《詩》方式,其得以順利實現(xiàn)的前提正是樂教和詩教。
《左傳·文公十三年》記載了一次非常典范的“賦詩言志”,此類“賦詩”的實現(xiàn),充分證明了詩教的存在及重要性:
冬,公如晉,朝,且尋盟。衛(wèi)侯會公于沓,請平于晉。公還,鄭伯會公于蓒,亦請平于晉。公皆成之。鄭伯與公宴于蓒。子家賦《鴻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蔽淖淤x《四月》。子家賦《載馳》之四章,文子賦《采薇》之四章。鄭伯拜,公答拜。③
魯文公到晉國去會盟,回國途中,鄭伯請文公返回晉國為他們說情,文公本來打算拒絕,但通過子家與季文子的一番往來賦詩,最終文公還是答應了請求。這一段交流的內容都靠詩傳達:子家首先賦《小雅·鴻雁》,乃取其“之子于征,劬勞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鰥寡”之句,希望文公可以哀憐鄭國之孱弱,不辭勞苦;季文子聽了之后賦《小雅·四月》,乃取其“先祖匪人,胡寧忍予”“亂離瘼矣,爰其適歸”之句,意思是在外行役日久,需要趕緊歸國祭祀祖先,這是委婉表示拒絕;子家又賦《睟風·載遲》之四章,乃取其“控于大邦,誰因誰極”之句,進一步表示鄭國弱小,無奈向大邦求助,希望大邦可以施以援手;于是季文子最后賦《小雅·采薇》之四章,乃取其“豈敢定居,一月三捷”之句,表示同意鄭伯之請,鄭伯于是拜謝。這一段將賦詩言志的精髓展示得淋漓盡致,每個人都不直言其志,而是借詩句委婉表達,賦詩者寓志于詩,聽詩者憑詩悟志,全程和諧順暢。在這種賦詩場合,賦詩者借《詩經》所言之志都可以為聽者所領會,領會的過程是典型“斷章取義”。而斷章取義并非隨心所欲,而是能夠恰到好處地達到準確言志的目的,這必然要接受專門的教育。上文所論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即專門教育。接受過專門樂語教育的國子在踏入政壇面對賦詩言志場合時,方能保證彼此在同一理解層面、運用同一賦詩技巧來溝通。
由以上所論可以看出,《詩經》在周代禮樂制度下確實承擔著重要的人才培養(yǎng)和素質教育功能。眾所周知,《詩經》的結集歷時幾百年,在這幾百年中《詩經》在禮樂教化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其實際發(fā)揮的教育作用也越來越大,所以有一些需要傳承下去的經驗、規(guī)范、理念等便被制作成樂歌編進《詩經》中,以借助《詩經》的教育功能實現(xiàn)典范傳承。下面,我們就以具體篇目為例來看《詩經》中以傳承典范為目的的樂歌書寫。
二、重農理念與農事規(guī)范的傳承書寫
周代重農,農業(yè)是周族的立身之本,自周初以來,有識之士就極為重視對重農傳統(tǒng)的強調?!渡袝o逸》:“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①這是周公重農意識的體現(xiàn)?!秶Z·周語》:“宣王即位,不籍千畝。虢文公諫曰:‘不可。夫民之大事在農,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給于是乎在……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緒而棄其大功,匱神乏祀而困民之財,將何以求福用民?”②這是宣王時期,虢文公對重農傳統(tǒng)的強調。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周代禮樂文化重要承載者的《詩經》不可避免會涉及對重農傳統(tǒng)的書寫?!对娊洝分信c農事相關的樂歌有多篇,比較典型的有《周頌》的《臣工》《噫嘻》《豐年》《載芟》《良耜》、《小雅》的《甫田》《大田》、《豳風》的《七月》等。其中,《載芟》《良耜》重在強調傳承重農理念,《甫田》《大田》《七月》重在書寫農事規(guī)范。
1.重農理念的強調
《載芟》《良耜》在《周頌》中是比較特殊的存在,其篇幅較長,非《周頌》中常見的簡短單章體式,內容亦非典型告祭祈福之辭,而是敘述了耕地、播種、除草、%田、豐收、祭祀等農業(yè)活動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樣的樂歌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被創(chuàng)作并被收入《周頌》的呢?
《載芟》《良耜》兩首樂歌內容相近、風格類似,當是同一時期同一功用的作品?!遁d芟》,《詩序》曰:“春籍田而祈社稷也。”③《良耜》,《詩序》曰:“秋報社稷也?!雹?《詩序》之說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首樂歌可能的使用情況,但樂歌之具體功用與其創(chuàng)作目的并不一定相符,《詩序》并未揭示樂歌被創(chuàng)作的深層目的?!遁d芟》開篇曰“載芟載柞”,⑤“除草曰芟,除木曰柞”,⑥對農事活動的描述從開荒墾地開始,然后便是“千耦其耘”的盛大場面,“侯主侯伯,侯亞侯旅,侯瞗侯以”,大家集體出動、全力以赴,“有略其耜”“播厥百谷”,播種之后,“厭厭其苗,綿綿其?”,谷物生長繁盛,于是便“載獲濟濟”,大獲豐收。耕種之后即言豐收,其間的各個勞動環(huán)節(jié)一并略過,可見《載芟》之寫農事,重點并不在描述農事過程。《良耜》與《載芟》內容相近,都述及播種、%田,其對播種的描寫甚至與《載芟》基本一致(《載芟》曰“有略其耜,?載南畝。播厥百谷,實函斯活”,《良耜》曰“繱繱良耜,?載南畝。播厥百谷,實函斯活”①),只是增加了除草這個環(huán)節(jié)(“其笠伊糾,其镈斯趙,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整體來看,《載芟》《良耜》確實描述了農事活動中的一些重要內容,包括耕地、播種、%田、除草等,而不管描述涉及哪些環(huán)節(jié),最終都歸結到一點,即“豐收”?!遁d芟》《良耜》都熱情描述豐收的盛況,《載芟》說“萬億及秭”,《良耜》說“其崇如墉”。兩首樂歌更是進一步描述豐收之后的情況,《載芟》曰:“為酒為醴,畀祖妣,以洽百禮。有覧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寧?!薄读捡辍吩唬骸鞍偈矣?,婦子寧止。殺時蕆牡,有?其角。”“豐收”不僅僅是收獲糧食,還關系到祖先神靈能否安享祭祀、宗族邦家能否和睦安寧、農人婦子能否安居樂業(yè)等一系列重大關切。所以,由此可以看出,《載芟》《良耜》看似在寫具體農事活動,其實是在強調務農的重要性,對耕種、除草等的描述只是選擇了務農活動中具有標志性的工作作為出發(fā)點,其歸結點在于只有獲得農業(yè)豐收才能供應祭祀、供養(yǎng)人民、和睦邦國。這是典型的重農言說。而我們之所以認為《載芟》《良耜》的創(chuàng)作主旨就是傳承重農傳統(tǒng),還在于兩篇樂歌結尾都特意強調了這一點。
《載芟》結尾曰“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茲”,“且”《傳》曰“此”,“振”《傳》曰“自”,雖后代解詩者對這兩字說法不同,但對“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茲”的總體理解分歧不大,大致可以概括為“并非此時此刻才這樣,自古以來都是如此”?!读捡辍方Y尾曰“以似以續(xù),續(xù)古之人”,《傳》曰“嗣前歲,續(xù)往事也”,②即繼承發(fā)揚前人遺續(xù)。由此來看,兩首樂歌結尾都旨在點明前述農事活動和對農業(yè)重要性的認知是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進而表達對繼承發(fā)揚這一重農傳統(tǒng)的強調。所以,《載芟》《良耜》這兩首樂歌的主旨便是強調重農傳統(tǒng)。而在重要的農事典禮場合演唱《載芟》《良耜》這樣的樂歌,其目的就是為了點明“振古如茲”,并強調要“以似以續(xù),續(xù)古之人”,具有明顯的教化意味。
《載芟》《良耜》這樣與《周頌》整體風格差別很大的記述式樂歌之所以被收錄在《周頌》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樂歌本身所具備的傳承教化功用。前引《國語·周語》的“虢文公諫宣王不籍千畝”表明宣王時曾有“不籍千畝”之事,在此情況下創(chuàng)作以強調傳承重農傳統(tǒng)為目的的樂歌,并將之作為天子所用最高典禮儀式用樂,亦是規(guī)諫天子、教化世人的重要手段。
2.農事規(guī)范的書寫
除了強調傳承重農傳統(tǒng),《詩經》中亦有對農事規(guī)范的書寫,這些書寫具有明顯的示范、教化意味,主要集中在《甫田》《大田》《七月》等篇目,尤以《七月》最為典型?!镀咴隆罚对娦颉吩唬骸瓣愅鯓I(yè)也?!雹蹚膬热輥砜?,其全面細致記述了一年四季農人應該如何依照時節(jié)安排農業(yè)生產與生活,屬于周代農業(yè)社會針對基層勞動者的教化樂歌。
《七月》首章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無衣無褐,何以卒歲”,④暑氣消退之時就要開始提前預備冬衣,于是二章述女子采桑養(yǎng)蠶,三章述管理桑樹及織績?yōu)樯?,都是提前預備之意。尤其第三章之“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窹,以伐遠揚,猗彼女?!?,⑤ 于提前預備之意表達更是清晰:七月天氣轉涼,八月就要準備來年育蠶所用的萑葦,養(yǎng)蠶的時候砍掉老枝,以待來年生出葉大而茂的新條,這都是由眼前而計長遠。除提前預備之意外,《七月》特重于介紹各個時節(jié)應該干什么、應該吃什么,強調依自然規(guī)律、節(jié)令來安排一年四季的生活,比如第四章描述秋收之后,于農閑時節(jié)進行田獵演武。第五章即通過觀察自然物候的變化來安排自己的生活。第六章曰“六月食郁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采荼薪樗,食我農夫”,①則介紹一年中各個時節(jié)應該吃什么食物。第七章曰:“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zhí)宮功。晝爾于茅,宵爾索謋。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雹?這是指出農事收獲完畢之后該“上入執(zhí)宮功”,朱熹曰:“宮,邑居之宅也。民受五畝之宅,二畝半為廬,在田,春夏居之;二畝半為宅,在邑,秋冬居之?!雹邸吧先雸?zhí)宮功”即搬入都邑之宅過冬時從事農閑時節(jié)的各項工作,包括“索謋”“乘屋”等。“晝爾于茅,宵爾索謋”,白天去收集茅草,晚上做成草繩,以備來年之需?!柏狡涑宋荩涫疾グ俟取?,孔穎達曰:“下句言其始播百谷,則乘屋亦為田事。且上云‘塞向觤戶,是都邑之屋,故知此所治屋者,民治野廬之屋也。播種百谷,乃是明年之事,今于十月之中,則是預有所營?!雹芗丛谵r閑時節(jié)修葺來年務農所需田廬。所以,詩之第七章主要敘述農人在農閑時節(jié)的活動,所要申明的是一年農事結束之后,不能安于飽食的現(xiàn)狀,還要為來年的一切做準備。樂歌第八章依然是在介紹不同時節(jié)應該做的事情:寒冬時節(jié)要儲存冰塊,以備來年消暑之用,初春時節(jié)要以羔羊和春韭獻祭,十月農事完結之后,還要于公堂飲酒歡宴,以慰勞一年之辛苦、慶祝歲終之豐收、和樂宗族鄉(xiāng)里之感情。
《七月》作為一首農事樂歌,對農夫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都作了指導,堪稱農事“教科書”。而這一“教科書”并不僅僅著力于某些具體行為的指導,更重要的則是對重農守時、敬天保民傳統(tǒng)的強調?!吨芏Y·春官·硁章》曰:“中春,晝擊土鼓,龡《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國祈年于田祖,龡《豳雅》,擊土鼓,以樂田。國祭蠟,則龡《豳頌》,擊土鼓,以息老物?!编嵭ⅲ骸啊夺僭姟?,《豳風·七月》也?!夺傺拧?,亦《七月》也?!夺夙灐罚唷镀咴隆芬?。”⑤“逆暑”“迎寒”“祈年”“祭蠟”這些儀式都是具有明顯節(jié)令性的,由此可見《七月》在周代不僅被廣泛應用,而且是作為重要節(jié)令的必備儀式樂歌被應用,這充分反映了其所具備的重農守時、敬天保民之儀式教化功能。朱熹《詩集傳》《豳風·七月》篇末引王氏曰:“仰觀星日霜露之變,俯察昆蟲草木之化,以知天時,以授民事。女服事乎內,男服事乎外。上以誠愛下,下以忠利上。父父子子,夫夫婦婦,養(yǎng)老而慈幼,食力而助弱。其祭祀也時,其燕饗也節(jié)。此《七月》之義也?!雹尥跸戎t《詩三家義集疏》曰:“后漢王符傳《潛夫論·浮侈篇》曰:‘明王之養(yǎng)民也,愛之勞之,教之誨之,慎微妨萌,以斷其邪?!镀咴隆分姡笮〗讨K而復始。”⑦這些說法雖然具有明顯的美贊意味,確實可以反映《七月》著力于展現(xiàn)和諧社會面貌的目的。可以說,其在某些層面就是在“陳王業(yè)”,即展現(xiàn)最美好的農業(yè)生活傳統(tǒng),而“陳王業(yè)”的目的自然是希望將“王業(yè)”傳承下去。所以,《七月》這首特殊的《國風》樂歌具有不亞于《雅》《頌》的創(chuàng)作目的和功用,“上可諷諫君王”以傳承周代立國之本的重農傳統(tǒng),“下可教化百姓”以宣揚傳統(tǒng)的農事規(guī)范和生活智慧。
《豳風·七月》展現(xiàn)的是非常理想、和諧、合禮的農業(yè)生活秩序。這種理想的狀態(tài)當然很難是真正寫實的,而這正體現(xiàn)了《七月》的“教科書”本質,即塑造典范以供仿效。此外,《小雅》的《甫田》與《大田》一篇重點寫“曾孫”在農事活動中的職責,一篇重點寫“農夫”在農事活動中的行為規(guī)范,兩篇共同營造了“曾孫”與“農夫”上下一心、和諧美好的農業(yè)生活畫面,同樣塑造了周代農業(yè)社會的典范??傊?,《七月》《甫田》《大田》都是旨在通過記錄描述“曾孫”“農夫”等各自在農事活動中應該怎么做、承擔何種職責、遵守哪些規(guī)范等,來起到傳承教化的作用,目的就是讓理想的農業(yè)規(guī)范、禮節(jié)、習俗等都能被遵守并傳承。
三、典范儀式的傳承書寫
《小雅》中的有些樂歌,比如《楚茨》《信南山》《賓之初筵》等,雖然從內容來看或與祭祀相關或與燕饗相關,但其內容卻非典型祭祀之告祭祈福或燕饗之宴飲祝頌。那么,這類樂歌主旨是什么?它們到底緣何被收入《詩經》成為儀式樂歌?我們認為這與《詩經》的典范傳承功能密切相關。《詩經》中的祭祀、燕饗相關樂歌一定程度上都展示了相應的儀式規(guī)范,具備一定的典范傳承功能,但《楚茨》《信南山》《賓之初筵》等篇目則非常明確地以傳承儀式規(guī)范為書寫目的。
1.祭祀儀式規(guī)范的傳承
《小雅》的《楚茨》《信南山》的書寫內容都與祭祀儀式相關,包括祭祀儀式的準備活動、具體儀程、注意事項等,明顯是通過這些記述內容來告訴世人規(guī)范的祭祀儀式應該如何進行,體現(xiàn)了鮮明的典范傳承特色。下文以《楚茨》為例來展開。
《詩序》曰:“《楚茨》,刺幽王也。政煩賦重,田萊多荒,饑饉降喪,民卒流亡,祭祀不饗,故君子思古焉。”①此說從用詩角度出發(fā),強調其“刺”意。細考詩意,“刺”的意味并不明顯,但“思古”之說卻頗有啟發(fā)?!冻摹穾缀跬ㄆ荚谥v祭祀,卻非典型祭祀樂歌的告祭祈福之詞,而是開篇曰“自昔何為”,之后詳述祭祀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這樣的書寫內容確實更像是“思古”,即追述典范的祭祀典禮流程。朱熹《詩集傳》即明言《楚茨》為“述”:“此詩述公卿有田祿者力于農事,以奉其宗廟之祭?!雹谟忠齾问现f曰:“《楚茨》極言祭祀所以事神受福之節(jié),致詳致備,所以推明先王致力于民者盡,則致力于神者。詳觀其威儀之盛,物品之豐,所以交神明、逮群下,至于受福無疆者,非德盛政修,何以致之?”③ 樂歌整體確實是在“述”某一祭祀典禮從開始之前的準備到結束之后宗族私燕的整個過程。那么為什么要制作這樣一首描述祭祀典禮流程的樂歌呢?筆者認為,《楚茨》是在傳達一種觀念,即規(guī)范的祭祀應該是什么樣子的,進而表達的是這樣的規(guī)范必須要世代傳承。
樂歌首章曰“自昔何為?我藝黍稷”,④ 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就是從事農業(yè)種植,這是先從民族傳統(tǒng)講起。那么種植糧食是為什么呢?“以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從事農業(yè)生產,用收獲的糧食做成酒食來祭祀祈福、燕饗賓客。這是周民族重要的傳統(tǒng)之一,《詩經》中多次有所展現(xiàn),《周頌》《大雅》中的一些樂歌都強調過這種從事農業(yè)生產以供祭祀的理念。如《載芟》曰:“載獲濟濟,有實其積,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畀祖妣,以洽百禮?!雹荨洞笱拧ど瘛纷讽炛苊褡迨甲婧箴?,亦著重講其發(fā)展農業(yè)和“肇祀”之功:“恒之纒纓,是獲是畝。恒之郙芑,是任是負,以歸肇祀?!雹?并且不忘強調這種務農以供祭祀的傳統(tǒng)是一直延續(xù)的:“后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于今。”⑦所以對于以強調傳承為主要目的的《楚茨》來說,開篇即點明“自昔何為?我藝黍稷”是非常必要的。首章是對整首樂歌的總領。第二章述祝祭之情況:獻祭者濟濟有容,按規(guī)定禮節(jié)形式“或剝或亨,或肆或將”來獻祭牛羊,祝祭于門內。因獻祭儀式符合規(guī)范,“祀事孔明”,所以“先祖是皇,神保是饗”,孝孫會因此得到福佑,“報以介福,萬壽無疆”。第三章述以俎豆等裝盛各類祭品獻于尸及賓客,既獻尸,則主人與賓客互相獻酬,禮儀有度,亦得福報。第四章是記述工祝轉述之嘏辭,所謂“工祝致告,徂賚孝孫”,亦即《大雅·既醉》之“公尸嘉告”,⑧“告”的內容主要是獻祭之禮未有缺失,神明對祭祀非常滿意,祭祀者會因此受到福佑:“卜爾百福,如幾如式”“永錫爾極,時萬時億”。工祝轉述“公尸”之嘏辭是祭祀儀式中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幾乎可謂宣告祭祀儀式成功的象征,也是祭祀者求福得福的象征。第五章主要講述祭祀之禮備,工祝告成,鐘鼓送尸,之后助祭之賓客及君婦退去,同姓宗族則留下繼續(xù)私燕。第六章即述宗族私燕的情形。因為祭祀在廟,私燕在寢,故“樂具入奏”,祭祀之后私燕的目的是“以綏后祿”,故宗族諸父兄弟和樂燕飲,并一同稽首向主人致敬:神既然嗜食獻祭之飲食,必然會保佑您壽考。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第六章最后幾句,即“孔惠孔時,維其盡之。子子孫孫,勿替引之”。這幾句是對整首樂歌的總結,意思是祭祀之時要將順禮合時做到極致,后世子孫一定要牢牢記住,不可更改。樂歌結尾的“子子孫孫,勿替引之”與首章之“自昔何為?我藝黍稷”遙相呼應,鮮明地點出了強調“傳承”的主旨。由此可以看出,樂歌整體上所要傳達的確實是一種傳承典范的教育態(tài)度,即教育后世子孫要傳承敬誠祭祀的傳統(tǒng)。這種對傳承典范的強調在《楚茨》中處處有所體現(xiàn),樂歌不僅整體詳細記述了祭祀典禮的各個儀程步驟,而且在每一步驟的介紹中都特別注意強調怎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如第二章強調“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饗”,第三章強調“禮儀卒度,笑語卒獲”,第四章強調“式禮莫愆”等??傊?,《楚茨》整體都是在告訴后人祭祀儀式應該如何進行,并點明了進行祭祀的目的:祈求福佑、和樂宗族。當然,這種展示典型的祭禮規(guī)范并強調繼承傳統(tǒng)之重要性的樂歌確實是很適合在禮樂不修之時被用以諷諫的,所以《詩序》所謂之“刺幽王”也確實很有可能是樂歌發(fā)揮過的功用。不過,《詩序》之說多側重于《詩經》在流傳過程中發(fā)揮的功用,并不一定符合其創(chuàng)作之初的功用目的,從樂歌本身來看,《小雅·楚茨》的書寫目的還是強調對傳統(tǒng)祭祀規(guī)范和信念的傳承?!缎⊙拧ば拍仙健穬热菖c《楚茨》類似,也是強調祭祀典禮中需要傳承的規(guī)矩,只是具體側重點有所不同。樂歌總體強調了通過耕種勞作來獲得祭祀所需的傳統(tǒng),同時也突出強調了祭祀儀式上主祭者需要對祭品進行親自準備和處理的原則。
總之,以《楚茨》《信南山》為代表的樂歌從不同角度展示了祭祀的儀式規(guī)范和傳統(tǒng)信念,強調了以農耕所獲來祭祀祈福的民族傳統(tǒng)、祭祀儀式的規(guī)范程式、主祭者應該親自參與祭品準備以及祭祀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各類原則等。而展示這些規(guī)范與信念的直接目的則是將之傳承下去。所以,《小雅》的《楚茨》和《信南山》屬于教育時人應該如何正確祭祀及時刻注意傳承民族祭祀傳統(tǒng)的樂歌,其被創(chuàng)作并被收錄進《詩經》,主要目的就是傳承祭祀規(guī)范。
2.燕饗飲酒規(guī)范的強調
除對祭祀儀式規(guī)范的書寫外,《詩經》中還有旨在申明正確的燕饗儀式行為規(guī)范、傳承正確燕饗理念的樂歌,最典型的是《小雅·賓之初筵》?!顿e之初筵》是比較特殊的一首樂歌,整體來看是燕饗相關,但又非以祝福頌贊為主要內容的燕饗儀式用歌。關于此樂歌之旨,《詩序》認為是:“衛(wèi)武公刺時也。”孔穎達疏曰:“《賓之初筵》詩者,衛(wèi)武公所作,以刺時也。以幽王政教荒亂而惰廢,乃華慢親近小人,與之飲酒,無有節(jié)度。令使天下化而效之,致天下諸侯君臣上下亦效而行之,沉酗于酒,湎齊顏色,淫液不止,遂成風俗。衛(wèi)武公既入為王之卿士,見其如此,而作是詩以刺之也?!雹僦祆洹对娂瘋鳌氛J為此詩為“衛(wèi)武公飲酒悔過”之作。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曰:“《后漢·孔融傳》李注引《韓詩》曰:‘衛(wèi)武公飲酒悔過也。朱子《集傳》引作《韓詩序》?!兑琢帧ご髩阎胰恕罚骸e觴飲酒,未得至口。側弁醉,拔劍斫怒。武公作悔。齊義與韓說同。”②“衛(wèi)武公刺時”與“衛(wèi)武公飲酒悔過”是《賓之初筵》主旨界定的代表性意見。那么《賓之初筵》到底是何為而作?
《孔疏》曰:“毛以上二章陳古燕射之禮,次二章言今王燕之失。鄭以上二章陳古大射行祭之事,次二章言今王祭末之燕。俱以上二章陳古以駁今,次二章刺當時之荒廢?!雹倜嵔砸郧皟烧聻殛惞哦Y,第三、四章為諷今。從內容來看,樂歌前兩章應該是在描述兩種燕饗場合。首章所述為“燕射”場合,《禮記·射義》曰“古者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禮”,射禮之前先有燕,或者燕饗之中以射祝酒,這都是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尤其樂歌曰“發(fā)彼有的,以祈爾爵”,很明顯是燕饗場合以射祝酒。次章所述為“燕私”場合,即《楚茨》所謂祭祀儀式之后的“諸父兄弟,備言燕私”。雖傳統(tǒng)說詩者多有以之為射禮者,但由樂歌之“絗烈祖,以洽百禮”,“錫爾純嘏,子孫其湛”②來看,其說明顯與祭祀相關,當是祭祀之后的燕飲場合。所以樂歌前兩章一述與射禮相關之燕飲,一述與祭禮相關之燕飲。兩章所述之重點在于點明“射”與“祭”兩種燕飲場合,并未強調燕飲情況。而之所以開篇先述這兩種燕飲儀式,是因為這兩種燕飲屬于最常見、最典型的燕飲場合,樂歌所要強調的燕饗飲酒禮儀多是發(fā)生在這兩類場合的。由此來看,樂歌前兩章雖在陳禮,但并不強調其“古”,因為“今”同樣有“射”與“祭”兩種燕飲場合。而且,從第三四章來看,樂歌對“失禮”的批評并不著眼于“古”“今”之別,而是醉前與醉后之別:“賓之初筵,溫溫其恭”,“其未醉止,威儀反反”“其未醉止,威儀抑抑”,“曰既醉止,威儀幡幡。舍其坐遷,屢舞仙仙”,“曰既醉止,威儀??。是曰既醉,不知其秩”,“賓既醉止,載號載呶。亂我籩豆,屢舞覵覵。是曰既醉,不知其郵。側弁之俄,屢舞莋莋”。③筵席剛開始,還未喝醉的時候,大家都彬彬有禮、威儀棣棣,而隨著筵席的進行,有些人不免喝多,一旦喝醉,就亂喊亂叫、手舞足蹈,完全不顧形象威儀。所以,“陳古諷今”之說并不可靠。但樂歌第三四五章確實著力描寫了許多燕飲過程中的失禮丑態(tài),這是不是“刺”呢?我們認為樂歌對醉酒者丑態(tài)的描述毫不留情面,其描述之犀利、批評之嚴厲明顯超出了“刺”的力度,完全不符合“譎諫”之旨,而是赤裸裸的批評。尤其第五章更是明確教導訓誡:“式勿從謂,無俾大怠。匪言勿言,匪由勿語。由醉之言,俾出童?。三爵不識,矧敢多又?!雹芫孀砭浦瞬豢煞趴v,以免犯下大錯,不是必須回應的話不要亂說,否則可能會因醉后胡言而要獻出未長角的角羊之類根本不存在的事物,三爵⑤已足以令人神志不清,豈敢多喝?警告之外,樂歌還從正面強調飲酒規(guī)矩:“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謂伐德。飲酒孔嘉,維其令儀?!雹扪囡媹龊喜皇遣豢梢宰?,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喝醉就要告退,這樣依然可以受到福佑,如果喝醉了還不告退,而做出各種有失威儀的事情,那么就是損德了,所以燕飲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既能盡興又不破壞威儀。
由以上所論來看,《賓之初筵》確實是以燕饗儀式場合必須要遵守的飲酒規(guī)范為主要言說內容,目的在于強調飲酒之度。燕飲盡歡,不是不能醉,但“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謂伐德”,醉了就該適可而止。“三爵不識,矧敢多又”是同樣道理,三爵已經神志不清,那就不能再喝了。所以樂歌總體強調的是飲酒要有禮有節(jié),即“飲酒孔嘉,維其令儀”,決不能沉湎縱酒、失禮墮德。而樂歌所表現(xiàn)的這一核心思想,其實是對周初飲酒理念的強調與傳承?!渡袝分械闹艹跽a命多有訓誡王公諸侯不可酗酒的內容,如《酒誥》曰:“王若曰:‘……乃穆考文王,肇國在西土。厥誥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朝夕曰祀茲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天降威,我民用大亂喪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喪,亦罔非酒惟辜?!耐跽a教小子、有正、有事無彝酒。越庶國飲惟祀,德將無醉。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愛,厥心臧。聰聽祖考之遺訓,越小大德,小子惟一?!雹儆郑骸胺?,我西土蓒徂邦君、御事、小子尚克用文王教,不腆于酒,故我至于今克受殷之命。”“封,汝典聽朕毖,勿辯乃司民湎于酒?!雹?《無逸》篇亦載周公之言曰:“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于酒德哉!”③ 周人一直認為殷商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紂王沉迷酒色、敗德亂政,故而一直強調要吸取這一教訓。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周人承受天命日久,難免懈怠,再加上酒在燕饗這一團結邦國、凝聚宗族的重要儀式場合占據著重要地位,所以,飲酒也就越來越成為周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沉湎于酒而失禮敗德之事也就不可避免。在此背景下,重新強調控制飲酒這一祖訓,無疑是極具時代意義的。故而可以說,《賓之初筵》就是在沉湎于酒的社會風氣逐漸形成的時候,重新強調飲酒要有禮有節(jié)、不可沉湎無度這一祖訓,進一步申明燕饗儀式規(guī)范的訓誡教化樂歌,其本質上是對周初限酒理念的傳承。
四、結語
由以上所論可知,《詩經》樂歌書寫過程中確實體現(xiàn)了傳承典范的教化理念。《詩經》在周代禮樂文明建設中承擔著重要的教育功能?!对娊洝返亩Y樂教育功能直接影響了其結集過程中的某些樂歌書寫,有些需要被傳承的經驗、規(guī)范、理念等被創(chuàng)作為樂歌收錄進《詩經》,以達教化目的。這些樂歌雖被用于儀式,卻非典型的儀式樂歌之言說。非典型儀式樂歌的創(chuàng)作明顯有其政教功用目的,但此政教目的又非直接的諷諫怨刺,而是一種明確的展示性,即展示什么是正確的規(guī)范、什么是不恰當?shù)男袨?,這很顯然是一種教化的態(tài)度,最終目的自然是將正確的規(guī)范、理念等傳承下去??梢哉f,正是這些樂歌的存在,使得《詩經》更具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承載功能。這種文化承載不僅僅體現(xiàn)在時人有意識地通過《詩經》去進行文化傳承,更體現(xiàn)在后人可以通過《詩經》去了解其時的文化形態(tài)。比如我們可以通過《楚茨》《信南山》《賓之初筵》來探究周代的祭祀儀程、祭品情況、相關習俗、飲酒理念、行為規(guī)范等各方面內容,并可以由此進一步窺探一些不甚為人所知的禮儀制度、文化傳統(tǒng)等。總之,《詩經》中這些以傳承典范為目的的篇目既充分展現(xiàn)了《詩經》的文化承載功能和經典地位,也在客觀上記錄了許多重要的社會文化信息,為后世相關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當然,《詩經》中展現(xiàn)典范傳承意識的樂歌并不僅限本文所論,本文只是選擇一些典型篇目論證《詩經》中確實存在以傳承典范為目的的樂歌書寫,未盡之處請各位方家不吝指正。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張翼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