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婉月
隨著互聯網和媒介技術的發(fā)展,融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手段,呈現出融合性、交互性、多元化、個性化等特點,在文化傳播領域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廣西壯族文化作為廣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播與傳承具有深遠意義。現分析融媒體技術的特征,探討廣西壯族文化傳播過程中面臨的困境,進而提出融媒體技術賦能廣西壯族文化傳播的實施路徑,以期為廣西壯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有益參考。
概念界定
融媒體
融媒體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平臺、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容、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融媒體不是一個獨立的實體媒體,可以通過整合不同媒體的優(yōu)勢,增強功能價值,使其實現綜合性和價值性的全面提升。
融媒體技術
融媒體技術是指將多種媒體形式進行整合,通過交互方式進行信息傳遞的傳播技術。融媒體技術不單指某種技術,而是集5G、4K、VR、AR、云計算、直播、大數據、AI等多種技術于一體的傳播技術,有效突破了傳統(tǒng)媒體信息傳播受時空限制的弊端,實現了信息傳播的高效、便捷、智能化和互動化,可以給受眾帶來更優(yōu)質的信息服務和更多元的體驗。
融媒體技術的特征
融合性與共享性
融媒體技術具有融合性與共享性。在內容生成方面,融媒體技術可以將圖文、音視頻等內容型資源進行整合,最終實現傳播內容的融合呈現;在信息傳播方面,可以打破不同媒介間的技術壁壘,實現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和服務共享?,F階段,許多媒體采用了“一次策劃、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全天滾動、全球覆蓋”的“中央廚房”工作模式,將融媒體技術集中應用于內容生產和信息傳播,充分彰顯了融媒體技術的融合性與共享性。而融媒體技術也幫助各類媒體資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和共享,進而提高了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和傳播效果。
即時性與交互性
融媒體技術具有高度的即時性與互動性。融媒體技術將5G、AI、VR、AR、云計算等技術引入信息傳播中,打造了集內容跨網、跨屏、跨業(yè)態(tài)為一體的新型互動傳播格局。同時,融媒體技術還實現了媒體信息的實時傳播,使得音頻、影像等媒體內容能夠連續(xù)傳播,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效率。例如,通過AI、5G超高速網絡直播,傳播者與受眾能夠進行實時互動;利用VR、AR等技術,傳播者與受眾之間能夠形成公共空間化的在場體驗。
跨平臺性
融媒體技術具有鮮明的跨平臺傳播特點。融媒體技術融合多種技術,使得信息可以在不同的媒介平臺上進行展現和傳播,滿足了不同受眾對信息獲取的多元化需求。這種跨平臺性還擴大了受眾范圍,使得信息能夠觸達更廣泛的群體。
多元化與個性化
融媒體技術具有多元化與個性化特征。融媒體技術的多元化特征體現在信息表達方式的多樣性上,通過融合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媒介形式,融媒體技術可以為受眾提供豐富多樣的信息。融媒體技術的個性化特征則體現在其能根據用戶個性化的興趣和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內容和服務。
智能化與自動化
融媒體技術具有智能化與自動化特征。融媒體技術的智能化與自動化主要體現在其信息處理、內容生成、發(fā)布管理以及用戶互動等多個方面。例如,ChatGPT、文心一言等AI工具經過機器學習和語言訓練,不僅可以對信息進行分析處理,還可以根據指令生成各類圖文內容;抖音、小紅書等軟件內置了智能成片功能,可以輕松實現圖文和短視頻創(chuàng)作;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平臺通過一鍵排版功能,可以自動完成內容初步編輯、排版和格式轉化等工作。融媒體技術的智能化與自動化不僅提升了信息傳播的效率和質量,也為受眾提供了更加便捷、豐富的使用體驗。
廣西壯族文化傳播的現狀與問題
傳播內容豐富卻呈現碎片化
廣西壯族文化元素豐富、內涵深厚,涵蓋語言、文學、歌舞、習俗、節(jié)慶、服飾、建筑、特色飲食與工藝品等。但在傳播過程中,這些文化元素往往被割裂開來單獨呈現,文化內涵與價值表達趨于簡單化、表面化。甚至在一些媒體軟件上,廣西壯族文化還出現了以戲謔、調侃等方式進行解構和錯誤傳播的現象,在此背景下,廣西壯族文化傳播面臨著同質化、淺顯化、邊緣化的風險。
傳播方式多元化卻未形成傳播合力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媒介的發(fā)展,廣西壯族文化的傳播方式由手口相傳逐漸演變?yōu)槎嘣瘋鞑?。融媒體技術被充分應用,使得廣西壯族文化能夠以圖文、視頻、音頻、網絡直播、H5等多種形式迅速傳播。但是,在現階段廣西壯族文化傳播過程中,各方主體以各自為戰(zhàn)為主,缺少針對壯族文化傳播的系統(tǒng)規(guī)劃和設計,并且未構建起包括傳統(tǒng)媒體、網絡媒體、社交媒體、自媒體在內的立體化全媒體傳播矩陣,無法形成強大的傳播合力。
用戶主動參與傳播但缺乏傳播技術
隨著融媒體的發(fā)展,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界限被打破,網絡媒體、社交媒體、自媒體用戶兼具受眾與傳播者兩種身份。許多用戶主動參與到廣西壯族文化的傳播中來,對廣西壯族文化的傳播與傳承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例如,抖音用戶黃楚權現累計擁有50多萬粉絲,他改編并演唱了壯語版本的熱門流行歌曲,他的壯語版流行歌曲短視頻作品共獲得7503萬余次播放量,引發(fā)了廣大粉絲對壯族語言、壯族文化等話題的熱烈討論。此類將壯族語言與流行歌曲相結合的創(chuàng)意類短視頻符合抖音平臺的傳播特性,對廣西壯族文化也起到了較好的宣傳、推廣效果。但這只是個例,因缺乏專業(yè)媒體知識和傳播技術,絕大多數用戶仍難以將壯族文化的精髓和特色進行有效傳達,其中不乏官方邀請入駐平臺的壯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傳承人、相關專家學者以及民族文化愛好者。例如,201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化和旅游廳與抖音聯合推出“行走廣西,探秘非遺”宣傳活動,并組織專業(yè)人員對非遺傳承人展開短視頻創(chuàng)作、賬號運營等技能培訓,全區(qū)202名國家級、自治區(qū)級、市級和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參加培訓。但收效甚微,絕大多數傳承人的賬號無作品、無粉絲也無流量,原因不排除其缺乏傳播專業(yè)知識和技能?;诖耍狈榷幕侄夹g的傳播人才成為廣西壯族文化傳播面臨的困境。
融媒體技術在文化傳播中的應用方向
數據收集與處理
數據收集與處理是融媒體技術應用的主要方向。融媒體時代,海量碎片化信息充斥在互聯網領域,信息篩選、處理、分析與提取已成為文化傳播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而融媒體技術可以實現對海量文字資料、音頻、視頻、圖片、圖表等的挖掘、分析、處理、存儲,幫助官方機構、文化機構和內容創(chuàng)作者等各類主體對這些信息資源進行價值“提純”,促進各類信息實現時間、空間、數量上的合理配置,從而為公眾提供更多有價值、有內涵、有影響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內容生產與數字化
內容生產與數字化是融媒體技術應用的核心方向。一方面,利用融媒體技術對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進行信息整合,再借助VR、AR、H5、網絡直播等技術將這些信息呈現出來,豐富多樣的傳播形態(tài)提升了受眾的體驗感。例如,故宮博物院聯合鳳凰衛(wèi)視,融合VR、8K超高清、4D等顯示技術,打造了高科技互動藝術展演《清明上河圖3.0》,原本扁平的二維名畫變成了立體的四維場景;觀眾可以在其中沉浸式感受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華。另一方面,通過融媒體技術還可以聚合碎片化信息,對文獻典籍、文物遺產等物質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轉化與儲存,構建文化資源數據庫,實現了資源的數字化、可視化,這不僅有利于文化的保護,也能促進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用戶管理與運營
用戶管理與運營是融媒體技術應用的重要方向。融媒體時代,受眾不再只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也是媒介平臺的使用者和信息的生產者。在文化傳播過程中要堅持用戶思維,精準用戶定位,明確用戶需求,以此促進信息的有效傳播。通過大數據和算法推薦對用戶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了解用戶的興趣、偏好、行為等特征,有針對性地進行內容推送,有助于提升文化的傳播效率和精準度。
融媒體技術引發(fā)的文化傳播機制變革
融媒體技術改變了文化傳播的渠道
融媒體技術打破了不同媒介之間的技術壁壘,促進了文化傳播渠道由單一型向聚合型、平臺型演變。傳統(tǒng)媒體時期,文化傳播主要依靠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進行自上而下的單向線性傳播。進入互聯網時代,各類網絡媒體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融媒體技術則通過整合信息、促進媒體融合、實現跨平臺傳播以及增強互動性等,改變了文化傳播原有的單向性傳播模式,使聚合型、交互性傳播成為文化傳播的全新范式。
融媒體技術改變了文化傳播的主體構成
在各類媒體出現之前,文化傳播主要采用口口相傳的人際傳播方式。傳統(tǒng)媒體時代,報紙、廣播、電視等專業(yè)媒體是文化傳播的主要渠道?;ヂ摼W時代,融媒體技術賦能下,各類網絡媒體突破了傳統(tǒng)媒體在文化傳播領域的壟斷和控制,這些媒體的用戶既是文化傳播的受眾,也是文化傳播的內容生產者和傳播者。在此背景下,文化傳播的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特點。
融媒體技術改變了文化傳播的受眾認知
融媒體技術使得受眾在文化傳播中的角色發(fā)生了轉變,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受眾對文化信息的認知和理解。傳統(tǒng)媒體時代,受眾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融媒體時代,受眾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受眾通過社交媒體、自媒體等平臺,可以廣泛分享自己感興趣的文化內容,還可以通過評論、分享、點贊等方式,與文化內容互動,甚至可以通過圖文、音視頻、直播等方式主動參與到文化內容的創(chuàng)作中。角色的轉變提升了受眾在文化傳播中的影響力。
融媒體技術賦能廣西壯族文化傳播的實施路徑
構建以大數據為支撐的數字資源庫,資源賦能廣西壯族文化傳播
廣西壯族文化資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不僅包含語言、文學、歌舞、習俗、節(jié)慶等非物質文化資源,還包括服飾、建筑、特色飲食與工藝品等物質文化資源。融媒體時代,要想實現廣西壯族文化的有效傳播,可以將各類文化資源數字化,轉換為文字、影像、音頻、視頻等諸多形式。同時,在文化資源數字化的基礎上,依托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對海量文化資源進行分析、整理,分類建設壯族文化數字資源庫,并充分利用融媒體技術,推動壯族文化數字資源庫共享、互聯、融合、整合。2022年8月,“廣西古籍文庫”數字化平臺上線,收錄了100多部古壯字古籍底本和近千份民族地區(qū)文書等資源。202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黨委辦公廳、自治區(qū)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fā)《廣西貫徹落實國家文化數字化戰(zhàn)略實施方案》,提出到2035年實現文化資源實現全景呈現,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的目標。這些政策及相應的措施,將進一步豐富廣西壯族文化數字資源庫,為廣西壯族文化的傳播與傳承賦能。
構建以虛擬交互技術為支撐的展示平臺,場景賦能廣西壯族文化傳播
虛擬交互技術主要借助VR、AR、直播等技術手段,構建沉浸式場景,提升受眾的互動體驗。融媒體時代,受眾呈現出分散化、復雜化的特征,傳統(tǒng)的內容生產、分發(fā)的方式以及傳受關系已不能滿足時代需求。例如,在博物館進行文化傳播過程中,傳統(tǒng)的文字說明、圖片展示、影像展播已經不能滿足現代觀眾的多元化需求。而融媒體技術可以通過VR、AR、直播等手段,構建一個沉浸式虛擬體驗空間,生動形象地展示文化的歷史場景、傳統(tǒng)工藝和民族風情,讓觀眾能夠更直觀地了解文化的歷史和內涵,獲得更全面、深入的文化體驗。作為廣西壯族文化傳播的前沿陣地,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廣西民族博物館運用AR、VR、3D、全息投影、場景塑造等對壯族歷史、壯族“三月三”民俗活動、壯錦技藝、壯族歌舞等壯族文化進行了集中展示,并通過門戶網站、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官方抖音賬號等平臺,開展云展覽、云課堂、云直播、云體驗等線上文化活動,構建起了廣西壯族文化體驗的新場景,拓展了廣西壯族文化傳播路徑。
構建以社交媒體為支撐的互動平臺,流量賦能廣西壯族文化傳播
互聯網時代,原有社會結構中以組織化形塑的社會關系,逐步偏重社交關系、社群關系。在此基礎上,用戶不僅基數龐大、活躍度高、黏性強,而且還具有強烈的互動、分享欲望,即用戶自身具有強烈的社交傳播內驅力。這意味著在文化傳播過程中獲得社交媒體用戶的關注與分享,可以在吸引巨大流量的同時,加快文化傳播速度。因此,應通過構建以社交媒體為支撐的互動平臺,充分利用社交媒體的傳播特性和互動機制,將廣西壯族文化快速、廣泛地傳播給目標受眾,助力廣西壯族文化傳播效能的提升。同時,應利用社交媒體的強互動性和反饋機制,全方位了解受眾的需求和反饋,及時調整傳播策略,以強化傳播效果。
融媒體技術為廣西壯族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路徑和可能性。通過構建以大數據、虛擬技術和社交媒體為支撐的文化傳播平臺,可以有效推動廣西壯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然而,融媒體技術在推動文化傳播的同時也可能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如信息泛濫、同質化嚴重等問題。因此,在利用融媒體技術傳播廣西壯族文化的過程中,也應注重內容創(chuàng)新,避免因過度依賴技術,造成對文化自身價值的忽略。
2020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融媒體時代廣西壯族文化傳播路徑研究”項目成果(項目編號:2020KY30005)。
(作者單位:南寧職業(yè)技術學院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