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婷
作為教師,我曾一直把“用心”做教育理解為態(tài)度專注與否,并以此來評判教育工作的得失。后來,我漸漸熱衷于閱讀心理學書籍,更多地關(guān)注學生的情緒價值,并學會了用學生的視角研究“學習”的問題,我在思考:一間教室究竟會給孩子帶來什么?實踐告訴我,教師光有熱情和態(tài)度是不夠的,更需要我們用智慧,乃至一個小小的“鬼點子”,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大好機緣,讓我們引領(lǐng)孩子們展翅翱翔。
課題分離,讓學習成為孩子自己的事
修改英文作文,是孩子們不太愿意做的事,盡管我竭盡全力督促,但他們并不買賬,習作仍然漏洞百出,而且還有些不耐煩。
心理學巨頭阿德勒曾提出:為了解脫人際關(guān)系中的束縛,重拾真實的自我并擁有一個自由的人生,應該將自己與他人的“人生課題”進行分離。這個理論給了我教育的靈感。我何不把學習的自主權(quán)交給孩子?于是,我改變了與孩子們溝通的方式和思維角度。我把修改的主動權(quán)交給他們,告訴他們?nèi)绻非笞吭?,希望習作滿分,可以自行修改,老師愿意充當他們的助手,給予他們幫助。
這樣的轉(zhuǎn)變收到了令人驚喜的結(jié)果。在最近的一堂英語課上,沒有一個孩子讓我催促,就算書寫有困難的孩子,也主動要來作文樣例,用相對工整的字跡完成了習作抄寫。
我在想,“不談作業(yè)母慈子孝,一談作業(yè)雞飛狗跳”的原因恐怕也在于沒有做好課題分離吧?我們需要讓孩子們找到“學習是他(她)自己的事”的掌控感,這樣他(她)做起事來才會更有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智慧的父母更需要給孩子的人生做減法。
真為孩子著想,就不要替孩子做太多,向后退一步,孩子才能在磨礪中練就一雙堅硬的翅膀,奔赴未來。減幫助,多給孩子鍛煉的機會;同時,減管教,多注重自己的提升。我們與其每天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孩子身上,試圖掌控孩子成長的每一秒,不如就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
少一點保護,孩子才能多一點磨煉;少一點干預,孩子才能多一點探索;少一點說教,多一點榜樣,孩子前進才有方向。
“凡外重者內(nèi)拙”,讓孩子快樂地擁有好成績
許多人在“想要孩子成績好還是快樂多”的問題上迷茫,我認為我們更應該追求的是孩子“快樂地有成績”。而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我們轉(zhuǎn)變觀念并付諸行動。
《莊子》告訴我們“凡外重者內(nèi)拙”。學習所謂的學科知識,最終的目的不是外重,不是注重成績,而是這些知識能否帶給孩子們內(nèi)心的充盈。就像斯金納說的那樣:“當你把所學的東西都忘掉了之后,剩下的那才是教育?!?/p>
設(shè)想我們的孩子,在看到美食美景時,不再只會說“好吃!好看!”,而是“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孩子們通過學習語文,感受到文字的精華;通過學習數(shù)學,懂得理性地思考問題;通過學習英語,打開了解世界的一扇窗……當有一天,孩子們獨自走在人生這條寬廣的大路上,他(她)能自信地邁開腳步,感受生活的精彩,而未必是外重的分數(shù),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
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作為教師和家長,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并做到知行合一,為孩子們增加感知生活的視角,與孩子們一同體驗熾熱的人生。
(作者系遼寧省實驗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