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然
“五一”期間,網絡上關于“胖貓”事件的各種信息鋪天蓋地。在周圍朋友的激情討論下,一向對這類社會情感糾紛事件不太“感冒”的筆者也被動關注到了此事件。
之所以不太“感冒”,源于此前多次被這類情感糾紛事件的“反轉”占用注意力。網絡是個大輿論場,各種聲音、各種觀點肆意亂飛,特別是涉及男女感情,一些網友更是容易站在自身立場上對他人口誅筆伐。這時候事情一旦發(fā)生反轉,便又再次掀起一番討論高潮。所以與其花精力大打“口水戰(zhàn)”,不如“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回到“胖貓”事件,亦如此。自從21歲男子“胖貓”在4月底跳河輕生后,很多人自發(fā)到重慶長江大橋悼念“胖貓”。與此同時,“胖貓”女友譚某因與其之間的財物往來,受到網友的人身攻擊,被貿然打上“撈女”的標簽。一些網友還將此事件定性為“舔狗遇撈女”。
眼看事情不斷發(fā)酵,5月19日,一則警情通報揭開了事件真相:兩人以真實身份交往兩年多,譚某不構成詐騙犯罪。而這個事情發(fā)酵背后,是“胖貓”的姐姐劉某通過找人代寫文案、有選擇性地截取聊天記錄、購買流量提升熱度等方式試圖操控輿論。
這則通報讓“胖貓”事件徹底反轉,一些網友對此感到不可思議。不過,只要細心留意此事的種種細節(jié),就會發(fā)現其不合常理之處,比如該事件就好像被寫好的“劇本”在網絡上發(fā)酵,又比如“撈女”遇到“舔狗”,“舔狗”輕生,“撈女”的信息又剛好在網上被曝光,這種奇葩事件的概率有多高?
須知,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當下一些人認為互聯網上流量稱王,所謂的流量早已成為不法分子眼中的一塊“肥肉”。他們自認為知道什么最能刺激神經,什么最能煽動情緒,就炮制出什么內容,來博取流量獲得關注。就像之前某“網紅”制造的“秦朗巴黎丟寒假作業(yè)”事件一樣,其實只要細品視頻內容,就不難發(fā)現其中的反常之處。
對于此類不法分子來說,真相是什么從來都不重要。他們只奉行“萬般皆下品,唯有流量高”,有了關注度,就能為自己博得更多的個人利益。于是這部分人為蹭熱度、賺流量,挑戰(zhàn)公序良俗甚至法律底線。但網絡并非法外之地,挑戰(zhàn)法律法規(guī)的行為終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而對于大眾來說,真相是什么很重要。如何尋找真相?需要秉持質疑、客觀與理性的精神。當我們一時無法接近真相時,不妨先把個人情緒放一放,學會反向建設我們的思維,在反常故事面前保持理性,“讓子彈多飛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