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圖書館傳統(tǒng)文獻展覽對讀者吸引力下降的問題,提出了一種創(chuàng)新的解決方案:將“沉浸理論”引入圖書館文獻展覽策劃工作。文章深入分析了融入沉浸式體驗的文獻展覽的特點,提出了在沉浸式文獻展覽中應堅持運用“五可原則”。通過分析寶安圖書館
成功舉辦的沉浸式體驗展,總結出了沉浸式展覽的策劃流程與實施路徑,以為圖書館文獻展覽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圖書館;文獻展覽;沉浸理論;沉浸體驗;展覽策劃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4.0020
0 引言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集知識傳播、文化交流和社區(qū)教育于一體的公共圖書館展覽服務備受重視。2003年,全國省級公共圖書館評估標準首次將展覽服務納入公共圖書館評估體系。2011年,國家文化部與財政部出臺《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公益性講座和展覽是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的內容之一。2017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明確各級公共圖書館應向讀者提供展覽服務,展覽在公共圖書館業(yè)務中的地位日益彰顯。
然而,受制于策展水平、展陳形式、展出空間等因素的影響,傳統(tǒng)的圖書館展覽尚存在諸多不足,難以吸引讀者,社會效果發(fā)揮不理想。如何順應數(shù)字化時代的讀者需求,創(chuàng)新推出創(chuàng)意性強且體驗感好的展覽內容,成為公共圖書館服務普遍面臨的課題。
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將沉浸式體驗融入圖書館文獻展,為圖書館文獻展覽策劃及呈現(xiàn)提供新視角和方法,以展覽理念與形式創(chuàng)新推動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提升文獻資源揭示與傳播效果,提升圖書館文化服務水平和社會影響力,為文獻展覽領域的從業(yè)者提供實踐參考。
1 圖書館文獻展覽研究概況
1.1 研究方法與數(shù)據(jù)來源
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觀察法和案例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相關文獻的年代、主題內容、研究機構及作者、受課題(基金)支持情況等進行綜合分析。利用關鍵詞“圖書館 AND 展覽 OR 策展”在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中進行檢索,時間截至 2023 年 8 月 10 日,共檢索得到 311 篇文獻。通過整理和分析,剔除了消息、簡訊等不相關文獻,聚焦于與“圖書情報與數(shù)字圖書館”學科相關的有效文獻,共計 25 篇。進一步采用關鍵詞“圖書館 AND 沉浸 AND 展覽 OR 策展”進行檢索,則沒有搜出相關文獻。
1.2 文獻年代分布情況與研究現(xiàn)狀
從檢索到的文獻中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公共圖書館關于展覽服務和策劃的研究目前尚處于初級階段。圖1顯示,該領域研究尚未形成明顯的研究熱點。其中,2017年有3篇,2022年有6篇,其他年份的研究文獻數(shù)量較少。需要注意的是,由于2023年的檢索截止時間較早,該年的研究文獻數(shù)量在此處僅供參考。
目前,現(xiàn)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共圖書館的展覽方式、類型、發(fā)展路徑、經驗、意義以及應對策略。其中,兩篇得到課題(基金)支持的論文引起了廣泛關注。余春燕[1]的《建國初期(1949—1965)圖書館展覽活動述論》獲得了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中國共產黨展覽活動史研究”(GD20CDS04)的資助。另外,湯誠[2]的研究論文《民國時期上海地區(qū)的圖書館展覽服務》得到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版民國時期文獻總目編纂(1949-)(17BTQ081)”的支持。這兩篇論文詳盡地描述和分析了民國時期和建國初期圖書館展覽活動,為當前圖書館展覽服務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總體而言,當前檢索到的研究文獻中,公共圖書館策展領域的課題立項相對較為有限。有關展覽策劃方面的研究,涉及策劃創(chuàng)意、審美啟發(fā)、文獻活化、觀眾體驗以及社會互動等諸多方面。例如,朱亮[3]在其展覽策劃研究中提到了“運用藝術形式,營造展陳環(huán)境”的思路,然而對于藝術形式的內涵并未進行深入地探討。解天龍[4]的研究指出,圖書館展覽形式設計是一門旨在追求美感、服務觀眾的創(chuàng)造性藝術,主要目標是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此外,解天龍[5]還強調了在展覽的社會互動研究中,圖書館展覽互動形式設計的追求,以更好地滿足內容傳播和觀眾觀展需求。另外,楊泰偉[6]在展覽創(chuàng)新思維的研究中強調通過策劃展覽來積累館藏資源,并將逆向思維應用于展覽策劃中。王雋[7]還對商業(yè)展覽的優(yōu)勢和特性進行了研究,對公共圖書館的策展工作提出了一些優(yōu)化對策。這些研究雖然都體現(xiàn)了沉浸式文獻展覽的部分形式特征,但并不以沉浸理論為立足點。
2 圖書館文獻展覽的困境與出路
2.1 當前圖書館展覽服務面臨的困境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與普及,視覺文化、視覺傳播成為潮流,重視體驗成為當代人的消費行為心理動機。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圖書館傳統(tǒng)文獻展覽對讀者的吸引力有所下降,主要表現(xiàn)為:(1)圖書館常常會拿一些珍貴古籍或某些歷史人物相關的文獻(圖片)做策展主題,難以激發(fā)起年輕觀眾的熱情;(2)傳統(tǒng)文獻展常用的展示柜、玻璃罩、隔離繩(帶)等手段雖保護了展品,卻在展品與觀眾之間形成了一道無形的墻;(3)設計較為落后,形式單一,多為展板展示、實物加圖片展示,技術手段、多媒體展示融入不足,缺乏創(chuàng)新性和想象力,展覽現(xiàn)場氛圍營造不夠,較為單調和沉悶[8];(4)不注重展覽的互動性,觀展者參與感不強。傳統(tǒng)文獻展覽通常是靜態(tài)的,觀眾只能被動地觀看展示的文獻和信息。觀眾在欣賞完文獻后,可能對所載信息依然一無所知。因為多數(shù)觀眾在展廳中并不樂意閱讀大量的立體教科書[9],多數(shù)情況下,展覽的文獻或主題與當下生活或讀者關注的話題關聯(lián)性不大,觀眾可能會覺得乏味。
2.2 ?“沉浸”理論為圖書館文獻展覽提供新思路
由于傳統(tǒng)文獻展覽觀展效應日益式微,尋找一種新的符合當代展覽美學特征的文獻展形式,對于圖書館文獻服務工作來說是一個重要課題?;谶@樣的創(chuàng)新驅動視角,“沉浸”理論逐步進入圖書館人視野。
“沉浸”是“身臨其境”的學術表述。“沉浸”這一概念是美國心理學教授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于1975年提出的。他發(fā)現(xiàn),人們在做一件事時可以高度集中到廢寢忘食、不受外界信息打擾的程度。他的這種關于內在動機與自我活動現(xiàn)象的研究被稱為流理論(flow)和流研究,其核心是指個人主體全身心地投入到某種活動之中達到了忘我的狀態(tài),在達到活動目標的同時自身也體驗到了幸福感和滿足感[10]。
沉浸式體驗即沉浸感,是指個體將精力全部投入到某種活動當中,以至于無視外物的存在,甚至忘我的狀態(tài)。它是個體體驗到的一種積極的感受,這種感受能給人以充實感、興奮感、幸福感,因此也被稱為“最佳體驗”。個體在被某種活動完全吸引時,就會產生滿意、享受、平靜以及內部和諧的主觀感受,即沉浸式體驗[11]。沉浸理論為圖書館文獻展覽提供了一種更具吸引力和深度的展示方式。在融入沉浸式體驗展覽時,策展團隊在熟悉掌握“沉浸”心流理論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沉浸式展覽的多種特性,使觀眾發(fā)自心底地感到愉悅[12],這種策展方式強調觀眾體驗的三個層次——信息的沉浸、感官的沉浸和心理的沉浸[13]。信息的沉浸指的是人們完全專注于當前所面臨的信息,忘記周圍的環(huán)境和時間的流逝。感官的沉浸則是指通過多感官體驗,讓人們完全沉浸在某種環(huán)境或情境中。心理的沉浸則是更高層次的沉浸狀態(tài),它不僅包含了感官的沉浸,還包含了人們對于某種情境或主題的內心投入和情感共鳴。在沉浸式展覽中,策展人(藝術家)通過設計多感官的沉浸體驗,引導觀眾進入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中,并通過誘發(fā)因素的設計,激發(fā)觀眾的情感共鳴和內心投入,從而達到心理上的沉浸,從而創(chuàng)造更為深度的觀展體驗,提高觀眾的參與度和滿意度。
2.3 融入沉浸式體驗的文獻展覽具有創(chuàng)新優(yōu)勢
融入沉浸式體驗的文獻展覽是在傳統(tǒng)展覽的成功經驗基礎上,結合當代展陳新材料新技術發(fā)展和讀者的審美趨勢而興起的一種新型展覽。它的目標就是在充分尊重讀者行動心理的前提下主動出擊,重新贏得讀者,進而贏得圖書館在當代市民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影響。與傳統(tǒng)文獻展覽相比,融入沉浸式體驗的文獻展覽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觀眾優(yōu)先。傳統(tǒng)圖書館文獻展覽以文獻為核心,一切形式都圍繞文獻被觀看和被關注來展開,文獻的展示性、安全性是起主導作用的兩個因素。沉浸式體驗則是以觀眾(讀者)為中心,強調觀眾(讀者)的參與和體驗,傾向于“寓教于樂”,更看重觀眾(讀者)的參與度、體驗感,通過影響、改變觀眾(讀者)的認知心理和接受心理,從而實現(xiàn)展覽效益最大化。
第二,積極主動。在傳統(tǒng)圖書館展覽系統(tǒng)內,文獻以某種固定的形式“定格”在特定的空間,等待觀眾(讀者)去欣賞、觀看。從布置完畢那一刻,文獻只能安靜地向觀眾(讀者)展示被策展人所限定了的風格與信息。對觀眾(讀者)來說,展覽是一種被動的視覺行為。融入沉浸式體驗的文獻展覽力求擺脫這種方式和狀態(tài)。它以讀者為中心,呼喚讀者參與。讀者不僅僅是被動的旁觀者,而且是觀看過程主動的介入者,展覽潛能和意義的發(fā)現(xiàn)者,歷史現(xiàn)場的參與者和見證人。除了傳統(tǒng)展覽中的觀看,沉浸式體驗還要求調動觀眾的視覺之外的其他認知系統(tǒng)。
第三,互動交流。傳統(tǒng)圖書館展覽為了對文獻加以保護,刻意在展品與讀者之間設置一段距離,并對觀眾觀看之外的行為加以禁止。融入沉浸式體驗的文獻展覽則從人文關懷出發(fā),雄心勃勃地要在展覽與觀眾(讀者)之間建立起一種溝通機制,提供盡可能豐富的介質和手段,讓讀者進入特定的場域。如在“百十守望 砥礪前行——首都圖書館110年館史展”中,為了展示首都圖書館與魯迅先生的深厚淵源,通過AI技術呈現(xiàn)魯迅的虛擬形象,讀者提問“魯迅”,“魯迅”會一一解答讀者的問題,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14]。讓讀者發(fā)問,并在自我體驗中獲得答案,加深印象。
第四,多元開放。一般來說,傳統(tǒng)展覽自身就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有完整的空間安排、確定的文獻數(shù)量和明確指向的敘事邏輯。融入沉浸式體驗的文獻展覽追求文獻資源的多樣性、豐富性,有時候甚至有意識追求內容和形式的“跨界”,把看似不相關的東西放在一起,打造成一種別開生面的展覽場景,從不同維度吸引讀者、啟發(fā)讀者。同時,融入沉浸式體驗的文獻展覽盡可能回避主題上的單一性和封閉式的敘事邏輯,追求開放和不確定性,引導讀者根據(jù)自己對文獻的理解和現(xiàn)場體驗形成屬于自己對展覽的認知。
從上面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沉浸式理論引入圖書館文獻展覽是與當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以讀者為中心理念、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全民閱讀推廣使命相適應的,而新技術、新材料的出現(xiàn)正好為沉浸式文獻展覽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有意識地利用融入沉浸式體驗的文獻展覽開展各類閱讀推廣活動,可以全面提升圖書館展覽水平乃至圖書館整體服務水平,更加彰顯以讀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從這個角度看,融入沉浸式體驗的文獻展覽是我們觀察當今圖書館服務宗旨、服務理念、創(chuàng)新精神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3 沉浸式文獻展覽的策展思路與實施
3.1 沉浸式文獻展覽策劃的“五可原則”
強調觀眾體驗的重要性,重視觀眾的感官,突出沉浸式藝術體驗的藝術性、游戲性、互動性、科技性,要求圖書館文獻展覽策展工作應當堅持“五可原則”,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創(chuàng)造一個令人沉浸的文獻展覽。
(1)可讀(Informative):在沉浸式文獻展覽中,“可讀”不僅意味著提供足夠的信息讓觀眾理解展覽主題,還意味著通過深入的背景介紹、引文和清晰的標簽來營造深度學習的氛圍。沉浸式理論強調觀眾的參與感,因此提供解讀和導覽服務是至關重要的,這有助于觀眾更深入地理解展品,增強其參觀體驗。
(2)可玩(Interactive):不僅僅意味著增加互動環(huán)節(jié),還包括讓觀眾參與其中,發(fā)現(xiàn)展品的魅力,并且通過這種參與來增加對展品的理解。沉浸式理論認為互動性是產生情感投入和學習的重要途徑,因此展覽應該通過手工體驗、創(chuàng)新科技的應用等方式,讓觀眾積極參與其中,從而提升他們的互動性和樂趣。
(3)可游(Tourist-Friendly):強調將展覽空間打造成文旅融合的場所,吸引不同背景的觀眾。觀眾是否能夠進行情感參與是沉浸式體驗的關鍵,因此展覽設計應該考慮觀眾的多樣性和文化差異,通過設置適合拍照的景觀區(qū)域等方式吸引觀眾,并鼓勵他們在社交媒體上進行分享。
(4)可賞(Enhanced Appreciation):強調通過音頻、視頻和其他藝術元素提供更豐富的藝術體驗。沉浸式理論認為通過多感官的體驗可以增強觀眾的情感投入和認知深度,因此展覽設計應該利用各種藝術元素來深入地理解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靈感來源,從而增強觀眾的欣賞體驗。
(5)可觀(Memorable):強調設置亮點和記憶點,增加展覽的吸引力。能否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記憶,是評估該沉浸狀態(tài)是否發(fā)生以及活動質量和效果的重要指標。因此展覽設計應該通過設置亮點、邀請名家參與以及舉辦交流講座等方式來吸引觀眾,并為參觀者設計觀展路線,增加小細節(jié)和溫暖的元素,如休憩點和紀念印章,從而提高展覽的記憶度和吸引力。
3.2 沉浸式文獻展覽的策劃流程與實施路徑
展覽規(guī)劃與實施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多個步驟和環(huán)節(jié)的協(xié)同工作,以確保展覽能夠成功地呈現(xiàn)給觀眾并達到預期的效果(詳見圖2)。相較于傳統(tǒng)文獻展覽,為觀眾營造能夠進行“沉浸”體驗的文獻展覽空間,展覽系統(tǒng)本身更復雜,對策展人的要求更高。不僅要對文獻進行多維表達與多重揭示,還要基于熟練捕捉文獻與藝術相互碰撞帶來的靈感,尋找合適的介質、形式實現(xiàn)藝術呈現(xiàn)。
由前文可知,策展路徑簡明揭示了策展工作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內容和執(zhí)行步驟,有助于展覽負責人、策展團隊、執(zhí)行團隊、其他配合人員更好地理解整個過程,更系統(tǒng)地規(guī)劃和實施展覽。在每個步驟中,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安排,并確保每個工作環(huán)節(jié)都能夠順利銜接。
4 探索“沉浸”體驗的文獻展覽案例
4.1 策展背景
深圳市寶安圖書館(總館)占地面積4.8萬平方米,每年有超過70萬讀者進館(數(shù)據(jù)截至2022年)。館內設有一個面積超過900平方米的專業(yè)展廳,用于舉辦各類文獻(書畫)展覽,旨在通過展覽形式展示和推廣館藏文獻。
《你看見喜鵲了嗎?》是2022年出版的一本圖畫書,這本書以經折裝設計,巧妙地呼應了900多年前北宋繁榮春日的5米長卷《清明上河圖》[15]??紤]到館藏中的《中華書畫雙絕:清明上河圖》這本書完整地收錄了宋代張擇端、明代仇英和清代院本等三個版本《清明上河圖》。其中,宋版《清明上河圖》展開長達5.28米,而清代院本更是超過11米的壯麗長卷。即便是在圖書館最長的閱覽桌上,也難以一次性欣賞到這幅傳世之作的全貌。策展團隊決定以此為靈感,打造一場沉浸式的文獻展覽,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宋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4.2 準備階段的細致籌劃
4.2.1 明確展覽目的與意義
展覽的目的在于弘揚傳統(tǒng)文化,通過藝術呈現(xiàn)實現(xiàn)觀眾對宋代文化與藝術的沉浸式體驗,特別是帶領各年齡段的觀眾走近《清明上河圖》,深入了解相關文獻,激發(fā)對宋代文化的興趣。
4.2.2 提煉引人入勝的主題
展覽的主題定為“聲名鵲起——帶孩子走近《清明上河圖》”。這一主題旨在以圖畫書《你看見喜鵲了嗎?》為引子,引領觀眾深入探索《清明上河圖》及其相關文獻,感受宋代市井生活的獨特魅力。
4.2.3 展覽方案的精心策劃
為了打造一場高質量的沉浸式展覽,策展團隊精選了最具代表性和信息量的文獻資料,并構建了一個邏輯清晰、層次分明的展覽框架。同時,團隊特別注重沉浸式體驗的設計,通過“五可”原則,即可讀、可玩、可游、可賞、可觀,為觀眾打造了一個多感官參與的宋代市井生活文獻展。
4.3 呈現(xiàn)階段的精彩綻放
4.3.1 展覽空間的創(chuàng)新設計
展覽空間布局設計,圍繞三個層次的沉浸式體驗(信息沉浸、感官沉浸、心理沉浸),營造沉浸式體驗的氛圍,打造出一個充滿宋代市井生活氛圍的展覽空間。觀眾在參觀過程中,不僅可以通過視覺感受藝術的沖擊,還可以通過觸覺、聽覺等感官體驗,完全沉浸在展覽所營造的宋代生活情境中。
4.3.2 藝術表達形式的多元融合
展覽采用了繪畫、裝置藝術、影像藝術等多種藝術形式,與館藏文獻內容相結合(信息沉浸),打造出一個充滿中國傳統(tǒng)審美意向的藝術空間。這些藝術作品不僅展示了宋代文化的魅力,也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視覺享受和情感體驗。
4.3.3 交互方式的巧妙設置
為了讓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展品,策展團隊設置了多種交互方式。觀眾可以通過游戲區(qū)體驗宋代的生活場景,通過創(chuàng)作區(qū)親手繪制宋代的生活畫面,還可以通過聲音或觸摸感應裝置與展品進行互動(感官沉浸)。這些交互方式不僅增強了展覽的趣味性,也讓觀眾在參與中獲得了更多的知識和體驗。
此外,寶安圖書館還精心策劃了一系列配套活動,如專家講座、專業(yè)導覽、汴京一日游等,讓觀眾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和體驗宋朝的歷史文化。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展覽的內容,也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和沉浸感(心理沉浸)。
4.4 評估階段的總結與反思
4.4.1 多種渠道的推廣與宣傳
“聲名鵲起——帶孩子走近《清明上河圖》”的文獻展覽一經開展,便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熱烈的反響。多家媒體的爭相報道以及學習強國平臺的推廣,使得展覽的知名度迅速提升。報道稱其為“溝通中國與世界,讓孩子們從小具備東方審美、世界眼光”。觀眾贊揚展覽“非常有創(chuàng)意,不僅信息豐富,而且讓孩子從小對傳統(tǒng)藝術產生興趣,增強文化自信”[16]。
同時,策展團隊還積極與學校、養(yǎng)老機構等合作,將展覽引入校園和社區(qū)。學校的師生們通過參觀展覽,親身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養(yǎng)老機構的長者們則在展覽中重溫了年輕時的記憶,感受到了文化的傳承與延續(xù)。這些合作不僅擴大了展覽的影響力,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4.4.2 對反饋與評估結果深入分析
本次展覽持續(xù)了37天,在展覽結束后,策展團隊對本次展覽進行了全面的評估。從展覽效果、社會反響、同行反饋以及社會合作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結果顯示,本次展覽取得了顯著的成功。展覽吸引了各年齡層的市民,總共有12 387人參觀,他們紛紛表示這次沉浸式展不僅是讓他們“看見宋朝”,還做到了“觸摸宋朝”,甚至與書中的“喜鵲”一起回到宋朝,大幅提升了觀展者的參與度和滿意度。
此外,多家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前來觀摩并交流經驗,圖書館同行們表示希望未來能與寶安圖書館合作開展類似的展覽項目。同時,多家出版社也向寶安圖書館表達了合作意愿,希望能夠共同推出更多高質量的沉浸式文獻展覽。
展覽結束后,寶安圖書館陸續(xù)收到多家出版社的合作請求,希望能建立合作關系,舉辦更多的沉浸式文獻展覽,推動文本和圖畫結合,觀展與體驗結合,讓觀眾更深入地感受文獻、認識文獻。
通過展覽,讓策展團隊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社會合作是沉浸式體驗文獻展覽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在與相關領域的企業(yè)、機構、專家和社區(qū)的合作中,圖書館也擴大了影響力和服務覆蓋范圍,進一步提高公眾的參與度。
5 結語
融入沉浸式體驗的文獻展覽不僅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展覽方式,更是為觀眾帶來更加豐富、深入體驗的有效途徑。策展人員通過綜合考慮展覽主題、目的和觀眾需求,以及靈活運用空間布局、視覺設計、聲音、光線和影像等手段,積極探索新的技術手段和藝術形式,如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等,為觀眾打造更加逼真、生動、更富吸引力的沉浸式文獻展覽,從而與全社會共享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滿足公眾不斷提高的學習和欣賞需求。
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創(chuàng)新,我們希望能看到更多同行對于沉浸式體驗在文獻展覽中應用的思考和實踐,期待更多圖書館利用沉浸式體驗來豐富文獻展覽的內容和形式。
參考文獻
[1]余春燕.建國初期(1949—1965)圖書館展覽活動述論[J].晉圖學刊,2022(4):74-79.
[2]湯誠.民國時期上海地區(qū)的圖書館展覽服務[J].圖書館論壇,2019,39(12):35-41.
[3]朱亮.圖書館展覽策劃的問題、經驗及對策研究[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9(10):74-78.
[4]解天龍.格式塔美學在圖書館展覽形式設計中的應用——以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典籍陳列”為例[J].圖書館研究,2022,52(1):46-53.
[5]解天龍.社會互動理論下圖書館展覽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J].蘭臺世界,2022(4):122-125.
[6]楊泰偉.論圖書館展覽創(chuàng)新[J].上海高校圖書情報工作研究,2012(1):44-48.
[7]王雋.芻議現(xiàn)代商業(yè)展覽服務對于公共圖書館展覽服務的借鑒意義[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4,34(5):2-4.
[8]劉昱,王燕.省級公共圖書館紅色文獻展覽現(xiàn)狀與思考[J].人文天下,2022(5):3842.
[9]周婧景,馬夢媛.器物展覽與文獻展覽比較研究[J].故宮博物院院刊,2021(6):11-23,107.
[10]楊琬,王珊.沉浸式體驗在高校圖書館美育工作中的探索與研究[J].采寫編,2023(10):187-189.
[11]張雨萌.基于沉浸理論的博物館互動影像建設研究[J].文博學刊,2018(4):62-69,91.
[12]趙東方.基于策展角度的沉浸式藝術展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音樂學院,2023.
[13]王文文.論當代藝術中的“沉浸藝術”[D].南京:南京藝術院,2019.
[14]首都圖書館.百十芳華智啟未來[N].北京日報,2023-10-21(004).
[15]何俊.走進房子那樣大的《清明上河圖》!寶安圖書館的一場特別展覽[EB/OL].[2023-03-31].https://www.163.com/dy/article/I05FACJI055004XG.html.
[16]尹春芳.眾多藝術展在鵬城“綻放” 深圳市民樂享春日藝術生活[EB/OL].[2023-03-26].https://sztqb.sznews.com/PC/content/202303/26/content_3045306.html.
作者簡介:
趙藝超,女, 深圳市寶安區(qū)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兒童閱讀推廣、圖書館展覽服務、志愿者工作等。
(收稿日期:2023-12-21 責任編輯:張靜茹)
Literature Exhibition Curation of Public Library with Immersive Experience
Zhao Yichao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poses an innovativ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declining reader appeal in traditional library literature exhibitions by introducing the “immersion theory” into the planning of library literature exhibitions. The article deepl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exhibitions incorporating immersive experiences and innovatively propos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ve-principle” in immersive literature exhibitions. Through analyzing successful immersive experience exhibitions, we summarize the planning proces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mmersive exhibitions. This study not only h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faced by library literature exhibition planning, but also provides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literature exhibitions.
Keywords:Library; Literature Exhibition; Immersion Theory; Immersive Experience; Exhibition Plan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