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理由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以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方式,講述了三個人和一匹馬的故事,將人性的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融入到戰(zhàn)爭背景中,擴展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空間。
●《牽風記》塑造了軍旅文學中“新”的人物形象,讓戰(zhàn)爭文學從豪邁奔放的外在表現(xiàn)走向了更深刻的人的內心。
●作者徐懷忠,1945年參加八路軍,曾任昆明軍區(qū)宣傳部副部長、文化部副部長,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部長;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全國文聯(lián)委員。其作品曾榮獲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
精彩展示
“哎喲,天哪!這不是一張宋代古琴嗎?”齊競驚呼。
“夜老虎團”團長,帶兵打仗的一位老總,憑什么他一眼就認出了這是一張宋琴呢?愈加令北平女孩驚奇不已的是,團長一邊愛不釋手地鑒賞這張千年老琴,一邊隨口吟誦出了白居易的《廢琴》詩句:“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古聲澹無味,不稱今人情。”
女學生也來了興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詩做回應:“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p>
齊競忽然意識到,自顧和北平女學生吟詩論琴,把部隊扔在那里不管了,他連忙示意讓部隊坐下?,F(xiàn)場指揮立即發(fā)出口令:“請注意!全體坐下!”
老鄉(xiāng)們也都重新圍攏上來,等待恢復演出,姑娘席地坐在臺口,盤起雙腿,將古琴平平架在大腿上。自古便是這樣盤腿撫琴的,她取的是最為標準的一種彈奏姿勢。
自然是由齊競擔任了報幕員,他這才想起,不曾問過北平女學生姓名。
我姓汪,叫汪可逾。三點水的汪,可不可以的可,逾越的逾。
“下面安靜!下面安靜!現(xiàn)在,讓我來介紹這位彈奏古琴的汪可逾同學。下面大家看到了嗎?古琴,也叫七弦琴,又稱‘瑤琴‘玉琴。這是中國一種最早的彈撥樂器,有文字可考,不會晚于堯舜時期。好了,我不能再多口多舌招人討厭了,就請小汪同學為大家演奏一支古琴曲,好不好???”
“好!”來自山區(qū)的農民士兵們,祖祖輩輩不知古琴為何物,臺下雖有反應,但不甚熱烈。
只見汪姑娘緩緩抬起右臂腕,纖纖素手彈出了一個散音——空弦音。她的這張宋琴共鳴極佳,洪亮一如銅鐘。團長看出,北平女學生從不曾在這樣的野臺子上表演過,不知道先要大喊大叫報出自己的演奏曲目來。
[寫作借鑒]
選段內容,是汪可逾與齊競第一次見面時的場景,其中對汪可逾的描寫在長篇小說中屬于對后文的鋪墊。這是她的第一次出場,她率真的品性在對自我的介紹和彈奏古琴上有著明顯的表現(xiàn)。另外,作者為了突出她的性格,在對人物的設定上,為汪可逾配備了古琴的樂器,通過齊競的眼,我們知道古琴的年代,這其中有著象征的意義,堯舜時代人類純真質樸,而汪可逾正是這樣的人,如此,外在與內在就相融統(tǒng)一了。這是中國文學寫人的傳統(tǒng)手法,值得同學們在寫作中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