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穎
2022 年10 月,徐文濤進校園講述軍隊被裝故事。攝影/ 高磊
建起一座史館,留下一筆財富,傳承一種精神,樹起一座豐碑……沈陽市道德模范徐文濤,十幾年如一日講授黨史軍史故事,讓紅色基因根植于青少年的心靈。
徐文濤1970年入伍,40余年的軍旅生涯,沉淀了他對軍隊的熱愛,也沉淀了他對軍史研究的執(zhí)著。
2004年,徐文濤離開師級領導崗位,投入到原沈陽軍區(qū)后勤史館的籌建工作中,后擔任了該館館長。如他所言:“對我來說,轉向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工作更有意義?!?/p>
那段時間,徐文濤潛心研史事、挑燈書文案、輾轉收文物。2006年,《沈陽晚報》一則《老漢有樁心事,給歷史文物找個家》的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
徐文濤趕到老漢陳明(化名)家,說明了來意。1945年,陳明的父親冒著生命危險,為我黨存放了2.5公斤彈藥。彈藥取走時留下的11張收條,被陳家一直保存了60年。
徐文濤從陳明手中接過了收條,還收集到了每張收條背后的故事。其中一張1945年11月的收條清晰記錄著:今收到大槍拾支,子彈陸佰貳拾發(fā),手榴彈叁箱,粳米拾貳袋。
陳明還原了這張收條背后的魚水深情:“1945年9月,我軍奉命進軍東北。初入東北,根基未穩(wěn),加上東北長期在日寇的侵略掠奪之下,民眾物資十分匱乏,我軍的后勤供應極度緊張,流動作戰(zhàn)也沒有固定的倉庫可以長期保存作戰(zhàn)物資,許多老百姓的家就成了我軍物資的儲存地,也便有了那意義非凡的收條?!?/p>
將追尋文物的足跡,融入歷史烽煙的印跡,徐文濤不放過任何一個線索,他赴中央檔案館,復制了毛主席在戰(zhàn)爭年代對東北后勤工作指示的11份電報手稿;他查閱檔案資料,影印了《中國疆域變遷圖》和日本關東軍繪制的《九一八事變戰(zhàn)斗經過要圖》……一年半的時間,他走訪了數(shù)百位老干部,收集、整理了2000多幅歷史圖片、500多件珍貴文物和5萬多字的文字說明。
為了講好這些紅色故事,徐文濤查閱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沈陽軍區(qū)聯(lián)勤部部史》等上百本軍史書籍,并緊跟時事政治和新聞報道,全方面做好知識儲備。
徐文濤的講解沒有固定模式,也沒有固定解說詞,通常都是根據(jù)參觀者的行業(yè)、身份、年齡,一對一“隨機發(fā)揮”。
曾有一批小學生來史館參觀,他們對“后勤”完全沒概念。為了讓孩子們理解,徐文濤問他們:“你們家誰買菜做飯管家務呀?”孩子們異口同聲回答:“媽媽!”徐文濤笑著說:“那你們的媽媽就是后勤部長?!?/p>
深入淺出的解析,便讓孩子們了解了什么是“后勤”,讓難懂的道理和知識變得生動有趣。
史館建成至今,徐文濤做了1500余場講解,接待了近30萬名參觀者。
2020年?11月,徐文濤以原沈陽軍區(qū)后勤史館為基地,成立了以退役軍人為主體的紅色基因傳承志愿者團隊,定名為“紅色大篷車”。從此,“紅色大篷車”承載著滿滿的希望,開啟了“紅色宣傳”之旅。
“紅色大篷車”挑選史館內的各類文物運往不同課堂展示,是名副其實的“流動的后勤史館”。“這臺手搖縫紉機重24公斤,葛接調就是挑著這個‘鐵疙瘩爬雪山、過草地的,歷經千難萬險,吃盡千辛萬苦……”今年3月,徐文濤的“紅色大篷車”載著老紅軍葛接調在長征中肩挑的手搖縫紉機,以及東北民主聯(lián)軍戰(zhàn)士穿戴的狗皮帽子、靰鞡鞋、撒鞋等文物,開進了沈撫育才實驗學校,為200名高一新生作題為《慎終追遠?愛國如家》的報告。
宣講過程中,徐文濤請學生代表走上講臺搬起手搖縫紉機,體驗“負重前行”的艱難,安排學生集體朗誦方志敏烈士的散文《可愛的中國》片段,邀請紅色藝術家王洪峰朗誦軍旅詩人胡世宗描寫長征的詩歌《沉馬》,展示“冰雕連”幸存者周全弟用殘臂創(chuàng)作的書法作品……圖文解說、視頻播放、實物展示、藝術再現(xiàn)輪番上陣,那段救國圖強的歷史便生動、立體起來。同學們紛紛表示,主題報告形式新穎、內容生動,引人深思、觸動靈魂,大家聽得解渴、記得真切、悟得深刻。
目前,“紅色大篷車”志愿者團隊的足跡,南到大連,北到佳木斯,東到丹東,西到秦皇島,紅色故事猶如穿越歷史的“濤”聲,激蕩在這方時空,在省內外聲名遠播。
徐文濤還將收集到的歷史資料編輯布展,先后制作了“中華抗日英烈展”“中國真正的站起來了——抗美援朝主題圖片展”等。其中,“人民就是江山”主題展覽,將中國共產黨在東北的百年歷程、輝煌業(yè)績,呈現(xiàn)于百張展板,圖文并茂,并配展革命文物。
徐文濤傾情演繹,在時代新人的心中,播種下奮發(fā)圖強的種子,以自信的腳步接續(xù)奮斗。
(作者單位:中共沈陽市委宣傳部)
歷盡滄桑猶赤子,不忘戰(zhàn)火烽煙中的錚錚鐵骨,盛贊山河永念的浩浩軍魂;踏平坎坷再長征,傳承革命先輩的報國之志,點燃遼河兒女的滿腔激情。
為了講好紅色故事,徐文濤下了苦功夫,練就真功夫,無論是“隨機發(fā)揮”,還是開動“紅色大篷車”,都說明他能因材施教,善活學活用。愿更多像徐文濤這樣的“播種者”,為我們講好黨史軍史故事,追尋崢嶸歲月的奮爭足跡,涵養(yǎng)深沉厚重的家國情懷。
——遼寧省沈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謝輝
實習編輯/劉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