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m
[摘? 要] 蒲松齡的《促織》和卡夫卡的《變形記》都敘寫了人化為蟲的故事,通過對比閱讀分析,可加深對文本意蘊的理解,從敘事學的角度可看出兩者在視角聚焦上的區(qū)別,不同的視角使文本各有側重;從文本的具體細節(jié)入手,可分析出兩者荒誕外殼下邏輯上的合情合理,人化為蟲的情節(jié)具有荒誕色彩,但異化后的人物保留著原有性格,繼續(xù)以人的思想開展故事,從邏輯上看完全合乎人性。結合時代背景與作者經(jīng)歷,兩篇文本的人物命運都展示出高度重壓下的絕望狀態(tài),《促織》表現(xiàn)了封建制度下皇權對普通民眾的壓迫,具有時代特征;《變形記》展示了傳統(tǒng)家庭關系中父權的壓迫,與卡夫卡本人的生活經(jīng)歷息息相關,具有個人色彩。
[關鍵詞] 《促織》? 《變形記》? 對比閱讀
[中圖分類號] I10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01-0036-04
本文將《促織》與《變形記》進行對比閱讀分析,通過文本細讀探討兩篇文本的敘事視角、文本邏輯和主題意旨,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同為第三人稱客觀敘事,《促織》采用非聚焦型視角類型,著重于情節(jié)敘寫,而《變形記》采用內聚焦型視角類型,通過主人公的見聞和思想,強調人物心理;披著“人化蟲”的荒誕物質外殼,兩篇文本中人物的行為邏輯都合情合理;《促織》中成名之子和《變形記》中格里高爾的變形異化究其根源都是權勢壓迫,前者是皇權,后者是父權,一喜一憂的不同結局從正反兩面深刻展示出重壓下的絕望個人。
一、客觀敘事下的聚焦側重
根據(jù)敘事文本中視野的限制程度,可將視角分為三大類型:非聚焦型、內聚焦型、外聚焦型?!洞倏棥泛汀蹲冃斡洝范际窃诘谌朔Q下展開的敘事,雖同為第三人稱客觀敘事模式,但敘事視角有所不同。
《促織》采取的是無所不知的傳統(tǒng)非聚集型視角類型。敘述者可以從所有角度觀察被敘述的故事,并且可以任意從一個位置移向另一個位置,敘述者知道的比任何一個人物都多?!洞倏棥分校瑪⑹稣叱袚杂^者的角色,將故事發(fā)生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交代得全面詳細,并不在人物敘述上做出主觀干預,這體現(xiàn)在文本的人物心理描寫缺失而更側重情節(jié)敘說上。
《促織》中,關于“變形”的描述一筆帶過,僅用一句“后歲余,成子精神復舊,自言身化促織,輕捷善斗,今始蘇耳”[1]插入“人化為蟲”的故事情節(jié),文本對蟲身人魂的變化緣由和過程只字未提,讀者只能通過作者的客觀描述來窺探和猜測文本的“空白部分”,即化為促織的人的行為邏輯和心理狀態(tài)。
《促織》一文情節(jié)跌宕、起伏有致。圍繞“促織”可梳理出故事情節(jié),分別是:宮中崇尚促織、官吏征收促織、成名不敢斂戶口且捕捉不到強壯的促織、駝背巫師畫促織蛤蟆圖、成名按圖捉一善斗促織、成名之子無意放出促織后成瀕死狀態(tài)、成名復得促織、促織大戰(zhàn)蟲雞、成名將促織進貢后喜得嘉賞。情節(jié)層層相扣,遵循因果,但并不俗套,轉折和懸念為故事增強趣味性。情節(jié)中大轉折和小波瀾相得益彰,處理得恰到好處。情節(jié)的轉折大致體現(xiàn)在促織的得失。成名“早出暮歸”地四處尋找促織,甚至“靡計不施”,費盡心力卻只能找到劣弱之物,受罰之后成名“惟思自盡”,這時巫師的幫助令成名尋找到俊健的促織,極其愛護之時,又被成名之子無意放生,丟失促織的成名一家絕望之際又偶遇另一善斗促織,正是這一只促織令一家人命運發(fā)生逆轉,讓他們由危轉安,由貧變貴。除此之外,懸念的設置為情節(jié)的發(fā)展埋下伏筆。一是駝背巫師的占卜畫,占卜帶有奇幻色彩,看起來荒誕無稽,畫中所示“青麻頭伏于小山怪石下”[1]的景象是否真實可靠,這引起讀者猜度,但緊接著成名便由此找尋到促織,此情節(jié)的設置為故事增添了浪漫主義色彩。二是看似“短小”“蠢若母雞”[1]的促織卻能戰(zhàn)勝小蟲、躲避雞啄。好事者之蟲與成名之促織的比斗是故事情節(jié)的高潮,無論從體型還是經(jīng)驗上,戰(zhàn)無不勝的蟹殼青都比小而劣的促織更有勝利的可能性,但在少年的撩撥下,促織竟奮起反擊,戰(zhàn)勝了對手,大喜之際遭遇雞啄,促織已在雞爪之下,這時又來一反轉,促織竟出現(xiàn)在雞冠上。情節(jié)上處處有轉折,這不僅體現(xiàn)了作者高超的敘事藝術,更增強了可讀性與故事性。
內聚焦視角使得每件事都嚴格按照一個或幾個人物的感受和意識來呈現(xiàn)。敘述者雖以第三人稱的口吻講故事,但采用的卻是故事中某個人物的視角,并將這一特定的視角范圍貫穿作品始終?!蹲冃斡洝氛麄€敘事結構都圍繞主人公格里高爾的感受與思想展開,故文本著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格里高爾變形后一直處于身心矛盾、內外交困的痛苦狀態(tài)。蟲形的身體使格里高爾喪失了基本的行動自由,他繼續(xù)堅守著變形前供養(yǎng)家庭的職責,但并未意識到一只甲蟲不可能去工作的客觀事實,顯然身心失調。變形后的格里高爾一直活在無助與孤獨之中,工作上的常年疲勞給心理造成重壓,家人的逐漸拋棄使得格里高爾在絕望中死去。從外部而言,格里高爾與社會的連接薄弱到只剩一扇窗戶,家人對他的照料逐漸煩躁和敷衍,格里高爾的生存空間被打擾、被侵占;從內而言,格里高爾首先失去對自身生存基礎即食物的興趣,然后逐漸對家人的狀態(tài)產生無所謂的心理,在情感上無所依托,這是一種無希望狀態(tài)下的自我放棄。
運用內聚焦的第三人稱敘事文在視野范圍上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故事一經(jīng)敘述者傳達,則存在著兩個主體,既有人物的感覺,又有敘述者的編排。正因講述者的立足點不同,我們會對人物命運產生不同的感受。《變形記》中,卡夫卡通過對格里高爾大量細膩的心理描寫,揭示一個普通家庭里承擔供養(yǎng)職責的普通人的內心世界,意在引起讀者對其產生同情、憐愛等情緒?!蹲冃斡洝防锏囊暯蔷劢乖谥魅斯窭锔郀柹砩?,但格里高爾死后,敘述并沒有中斷,這離不開敘事視角的擴充和敘述者的干預。小說以主人公死亡后家人的生活狀態(tài)作結,敘述者即作者將視角跳出具體人物之外,客觀地展示人物消亡后的場景,注入一種帶諷刺意味的、不為聚焦人物所知的畫外音。家庭曾經(jīng)的供養(yǎng)者死后,他的家人卻如釋重負般懷著“新的夢想和良好意愿”[2]繼續(xù)生活,這樣的結局對于作者和讀者來說或許是悲慘的,但對格里高爾來說卻是美好的,他在家庭秩序中是職責的承擔者,他對家人的關愛遠超于對自我的關注,他死前“對家人懷著溫情脈脈的回憶和愛意”,面對死亡他絕望卻平靜。
二、荒誕外殼下的合情合理
人幻化為動物這一現(xiàn)象顯然是荒誕不經(jīng)的,但化為動物的人的行為邏輯卻合乎情理,兩篇文本都為異化后的主人公保留了“人”的思想,使故事走向合乎人性,同時具備神秘感和真實性。
《促織》中,化為促織的是主人公之子,作者雖于文末才道明真相,但讀者可從該促織的基本行為猜測其端倪。9歲孩童具有天真無邪、活潑貪玩的性格特征,自然地與文中成名所得促織的勇猛靈巧相互映照,成名之子化為促織后仍保留著孩童特征。首先,該促織“短小”,符合尚不成熟的年齡特征;其次,該促織在與好事者的蟲比斗時靈活勇猛,更能機智地躲避雞的啄食,在宮中也能擊敗蝴蝶、螳螂等身形比自己大許多的動物,不僅是因為促織有孩童的好動和人類的智慧,更因為成名子心懷幫助父親的愿望,才能在比斗中屢屢獲勝?!懊柯勄偕?,則應聲而舞”是奇異之事,一般蟲物不能聽懂音樂,更無法與之共鳴而舞,但將孩童靈魂代入之后便有了合理解釋。由人而化的促織不僅保留著成名之子作為孩童的生理特征,更具有人化蟲的一般心理過程,這從促織與蟹殼青的比斗中可以看出。在斗盆中的促織先是“伏不動,蠢若木雞”[1],在少年大笑并撩撥蟲須后“仍不動”,直到少年屢次笑而撩之后才“暴怒,直奔,遂相騰擊,振奮作聲”[1]。促織由呆到靈的行為轉變,是人身蛻化蟲身后由迷茫到適應的漸變過程,面對陌生的身體和危險的比斗,一個9歲的孩童先是茫然無措的,在被挑逗之后帶著人類的憤怒奮而反擊,并意識到了自身的處境,懷著救贖家人的愿望圓滿完成以促織之身贏得統(tǒng)治階級喜愛的任務。
《變形記》描述人物變形后的感受則更加細致真實。格里高爾變形后,生理上的各種感官都迅速發(fā)生變化:背“堅硬得像鐵甲”,“穹頂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塊弧形的硬片”[2],“細得可憐”的“許多條腿”,這樣的變化使得格里高爾無法離開床,在嘗試失敗后,面對家人與秘書主任的詢問,格里高爾說話的聲音也發(fā)生變異,那是一種別人絲毫聽不懂的“畜牲的聲音”,他的味覺也發(fā)生變異,對新鮮的食物反感,而喜歡“不新鮮的、半腐爛的蔬菜”和“已經(jīng)變成稠板結的白色調味汁”[2]。在生理結構上,格里高爾逐漸變成一只甲蟲,脫離人類的基本生理特征,同時喪失語言能力,與其他人無法正常溝通與交流,在人際交往上處于一個被動的位置,只能在自己的房間里依靠聽覺和視覺去感知外物。然而格里高爾的心理處境卻無法與蟲身的生理結構相適應,與化為促織的成名之子善斗以自救的行為完全不同,格里高爾對身體的變異是一種忽視、被迫接受的態(tài)度,面對自己忽然變形為一只動物的現(xiàn)象毫不關心,只想起床趕上火車以免延誤工作,這符合一個被上司壓榨并常年奔波勞累的人的心理,承擔著養(yǎng)家職責的格里高爾變形后對即將失去工作的擔憂、對甲蟲身體的逐漸適應、對家庭前途的擔憂,都是一個家庭倫理中承擔供養(yǎng)責任的人的真實寫照,作者關注個人的內心感受,著墨于化為蟲后的格里高爾的所思所想,刻畫了一個普通人消亡于家庭責任的普遍命運。
對于變形這一帶有魔幻色彩的行為,卡夫卡沒有交代緣由和過程,只用一句“一天清晨,當格里高爾·薩姆沙從煩躁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在床上變成了一只大得嚇人的甲殼蟲”[2]作為小說開端,直接交代格里高爾變形為甲殼蟲這一事件,變形后的格里高爾保留著人的思想,但外形變異帶來的處境和心理卻真實可靠?!白冃巍弊鳛橐环N象征符號貫穿始終,它指涉的是人的一種特定狀態(tài):社會化功能的丟失。如果將變形這一動作置換為人的癱瘓,小說的邏輯仍然順暢。
三、權勢壓迫下的絕望個人
《促織》和《變形記》都依托“人化為蟲”的故事外殼,塑造了不同社會背景下的典型人物,成名一家是封建制度下被皇權壓迫的普通人,格里高爾是父權家庭關系中的犧牲品,兩者的結局雖完全不同,但都導向了無法逃脫的個人命運,究其變形根源,都是高度的權勢壓迫下的產物,都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一定的社會存在,《促織》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而《變形記》具有獨特的個人色彩。
《促織》的異化背景是封建社會的皇權統(tǒng)治,皇權不可違抗,個人的命運在封建政治制度的統(tǒng)治下完全被動,文本批判性地展現(xiàn)出“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的殘酷現(xiàn)實。“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2],所言非虛。王世貞《王弇州史料》中收錄了明宣宗朱瞻基給況鐘的一道密詔:“宣德九年七月,敕蘇州知府況鐘:比者,內官安兒、吉祥采取促織,今他所進數(shù)少,多細小不堪,已敕他末后自運要一千個。敕至,你可協(xié)同他干辦,不要誤了。故敕。”可見皇帝喜促織而向地方官府施壓。呂毖在《明朝小史》中載有一事:“宣宗酷好促織之戲,遣取之江南,價貴至數(shù)十金。楓橋一糧長以郡督遴覓,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謂駿馬所易,比有異,竊視之,躍出,為雞啄食。懼,自縊死。夫歸,傷其妻,且畏法,亦自縊焉?!痹摷Z長便是現(xiàn)實版的成名,沒有蒲松齡的神話加工,在丟失促織后只得絕望自盡,這是普通人的命運。
《促織》故事的緣起與中心思想用作者的話講便是“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在等級森嚴、皇權至上的封建社會,天子的一言一行必會由上而下地向官吏、百姓層層施加影響,用現(xiàn)代眼光回看當時,便知個人命運的卑微與絕望,蒲松齡對此進行了辛辣諷刺。促織是天子玩物,是皇權縮影,它能左右官場,分量更比人命重。成名一家的性命安危與官場前途無法依靠自身的學識與品德,只能無奈寄托于一只玩物身上,一只促織與一家人命緊緊關聯(lián),深刻反映了封建制度壓迫下個人身處困境時的絕望與對命運的無奈。
《變形記》中的格里高爾同樣承擔著父權下倫理親情的重壓。傳統(tǒng)的家庭關系中父親的地位最高,父親具有絕對的話語權,父親的性格特征直接影響家庭關系。《變形記》中,父親這一角色的暴戾便是壓力的來源,他的每次出現(xiàn)都給格里高爾以重創(chuàng)。當變形后的格里高爾第一次出現(xiàn)在家人面前時,母親在驚嚇之中手慌腳亂,父親卻跺著腳拿著手杖驅趕格里高爾回房間,在父親的猛力一推下,格里高爾“頓時滿身鮮血淋漓”[2]。在母親為格里高爾清掃房間時,發(fā)現(xiàn)畫像上趴著的格里高爾后因暈倒而導致了一系列混亂,此時父親卻“認定格里高爾干了某種粗暴行為”[2],于是拿蘋果扔向格里高爾,格里高爾被重重地擊中、疼痛不已,在母親的哀求下才勉強從父親手中逃脫。面對變形后的格里高爾,母親心懷疼惜,妹妹給予幫助,而父親卻以暴力相待,態(tài)度強勢??陀^來看,父親是導致格里高爾重傷死亡的直接原因。
格里高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卡夫卡本人的映射。格里高爾是家庭的犧牲品,卡夫卡也一直活在父親的陰影之下,這在卡夫卡寫給父親的超級長信里得到驗證。在這封寫給“最親愛的父親”的長信中,卡夫卡對其父的性格特征、教育方式與對自己的不良影響做了種種說明。父親易怒、嚴肅、自負,教育孩子時完全做不到言傳身教,暴君似的父親在卡夫卡身上用過的“語言手段”有“斥罵、威脅、譏諷、冷笑與奇怪的自責”,這使得卡夫卡從小就活在父親巨大的陰影之中,對父親敬愛而畏懼,在沒有尊嚴、沒有信心、沒有關愛的世界里長大的卡夫卡軟弱自卑。父親身體上的強壯與精神上的統(tǒng)治權威使孱弱的卡夫卡習慣性地服從,父親不斷壓制著卡夫卡的個性與思想,使得卡夫卡永遠活在“奴隸”的世界里,既不能真正理解且親近父親,不能擺脫原生家庭帶給他的不良影響,也無法與不受限制而自由的外界相連接,這種孤獨無助的處境和情緒與變成甲蟲的格里高爾如出一轍。
卡夫卡在《變形記》中以變形為媒介構想出一種心靈解脫的可能,他以變成甲蟲的方式試圖停止目前痛苦而矛盾的現(xiàn)實生活,可扭曲的家庭關系早已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格里高爾,他跟卡夫卡一樣自卑、沉默、不滿卻習慣性地服從,服從著以犧牲自己為代價的勞苦生活,想要徹底改變這種關系顯然是徒勞的,格里高爾最終的死去暗示著卡夫卡的結局,這一場自我斗爭最后以保持原狀告終。
《促織》和《變形記》雖有著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意蘊,但都通過非現(xiàn)實的幻化變形展示現(xiàn)實的個人處境,蒲松齡筆下那個好玩物而輕人命的君主并非個例,而為家庭奔波犧牲的格里高爾更是現(xiàn)代社會的典型形象。中西文化雖各有側重,但文學對社會現(xiàn)實的關注和對個人內心的探索并無國別之差,兩篇文本都為我們留下一個永恒的主題,即個人的存在與拯救。
參考文獻
[1] 蒲松齡.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 卡夫卡.卡夫卡短篇小說選[M].葉廷芳,譯.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
[3] 盧今.聊齋志異名篇賞析[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7.
[4] 胡亞敏.敘事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 劉暢.淺談卡夫卡的“父親情結”[J].文學教育,2018(13).
(特約編輯? 張?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