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新霞
在學生進行語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設計一些富有思辨性的任務,可以啟發(fā)、引導他們展開沉浸式、有深度的閱讀,發(fā)展他們的思維能力,提升他們語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這對提升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具體教學中,筆者嘗試從以下三個方面設計閱讀思辨性任務,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
思維能力,在新課標中的解釋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聯(lián)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xiàn),主要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在學生剛剛接觸新文本時,他們往往最先關注的是文本講了什么內容,能給自己帶來什么樣的快樂或者享受,能否滿足自己的閱讀需求。語文課程全面育人的目標決定了我們的課堂閱讀不能僅僅停留在“日常消遣式閱讀”的“寫了什么”的層面,而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去體會“怎么寫”和“為什么這么寫”,從而發(fā)展他們的道德認知、情感體驗和語言表達能力。這樣的目標達成,顯然離不開學生活躍的思維活動。
基于學生的直覺思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閱讀交流,既滿足了他們“想說”的愿望,又可以引導他們進一步閱讀文本,尋找更多的信息與他人分享。這樣一來,學生在對文本的持續(xù)、全面、深入的關注中,不斷發(fā)展自己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然后再作用于語言內容和形式的體會、感悟,他們獲取、梳理、分析、運用信息的能力得到了鍛煉。比如,學生在初讀四年級上冊《一只窩囊的大老虎》一文后,獲取了這些基本信息:1.“我”想上臺露露臉;2.教師滿足了“我”的愿望;3.“我”沒想到演老虎也那么難;4.“我”的這次演出失敗了……此時,教師可以追問“‘我為什么也想上臺表演”“教師是爽快地答應‘我上臺表演的嗎”“‘我覺得演老虎難在哪里”。這樣的追問,指向體會人物的心理,引導學生關注人物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的描寫。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符號圈畫、文字批注等方式,落實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鍛煉學生的信息獲取、分析、運用能力。
新課標提出:“樂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維方法,辯證地思考問題?!痹趯W生閱讀、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除了通過有目的地追問來不斷推動他們的思維走向深刻,還可以通過一些富有思辨性的話題,激起學生閱讀探究的興趣。
仍以《一只窩囊的大老虎》一課為例。文中的“我”自始至終糾結的問題就是“為什么不會豁虎跳就不能扮老虎”,這樣的困惑其實源自與“我”同時演出的伙伴的三番五次的干涉,以至于“我”對教師一步步詳細的指導,如“向前爬、站起來、撲過去、大聲叫”等,都沒有聽進去。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我的演出窩囊嗎”這一話題,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和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思辨性表達。因為學生對課文的感受不深,所以一開始都是被作者的思想牽著走,理所當然地附和“演砸鍋了”的觀點。
這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說“演砸鍋了”的依據(jù)。這些信息的提取,對學生來說并不困難,比如“緊張得忘記上場”“臺下一陣哄堂大笑”“沒有來幾個豁虎跳”,等等,都說明“我”的演出不成功。接著,教師給學生出示課文中的三段話,一是教師在演出前跟“我”說的那段“通情達理”的話,二是排練時教師對“我”指導的一段話,三是“我”正式演出時的具體表現(xiàn),讓學生在聯(lián)系、比較中產生新的疑問:“教師說不一定要豁虎跳,只要爬上臺,啊嗚啊嗚地叫,撲、追、躺下就行了?!以谘莩鰰r的表現(xiàn),也確實是立刻彎下身爬上場,啊嗚啊嗚直叫,一直演到躺下來死掉,這與老師的要求是一致的,怎么能說‘演砸鍋了‘窩囊呢?”
學生在“‘我的表演到底算不算窩囊”的思辨中,逐漸認識到“我”感到“窩囊”的原因并不僅僅是演出不出彩,更主要的是,在從排練到演出結束,“我”始終沒有發(fā)言權,不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不能按自己的思路去做,同伴、教師給的各種表演方法死死地限制了我的自主性,我成了一個被他人支配著的“工具人”,這才是真正的“窩囊”之處。
“燈不撥不亮,理不辯不明。”教師在課堂上設計一些思辨性的話題,可以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更好地理解文本,感悟人物形象、心理活動,學會文本中的表達方式,為寫作積累經驗。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強調“負責任、有中心、有條理、重證據(jù)地表達,培養(yǎng)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在教學中,教師常常組織學生對自己的觀點、想法進行闡述,對作品的內容、主題作出自己的判斷。這樣的語言表達實踐,不應該是張口就來的即興演說,而應是觀點明確、有理有據(jù)、條理清晰的嚴謹表達。
《一只窩囊的大老虎》的課后練習要求學生說說自己與課文中所說的排練和演出時的表現(xiàn)相類似的經歷,教師在組織學生交流之前,先讓他們理清練習的要求——說兩個方面的感受,“印象深刻的”和“一點兒記不起來的”,圍繞起因、經過、結果,說清楚完整的經歷。
經過這樣的思維熱身,學生對自己的經歷講述就有了清晰的思路,表達也隨之變得理性。比如,一個學生這樣說道:“六一兒童節(jié)馬上就要到了。老師這次一改以前直接點兵點將的做法,把表演的節(jié)目直接下發(fā)到每個小組,由小組長安排本組的表演人選并進行排練。這讓本來參與幾率很小的我,可能性一下子放大了——不,不是放大,簡直就是百分之百中獎!我們小組表演的節(jié)目是相聲,因為我又高又瘦,而組內恰好有個小胖墩兒紀明,演出的任務自然就直接落到了我們倆身上。這對于沒有幽默細胞的我來說,簡直就是飛來‘橫禍啊!排練時,我拿著本組小秀才王振創(chuàng)作的臺詞,感覺就是在強迫自己背進去,再背出來。因為緊張,我好幾次都搶說了紀明的臺詞,惹得他一臉的不開心。到了正式演出的那一天,我穿上了長袍,還沒上臺表演,我的手心已經滿是汗水了。每當紀明說完后,我趕緊接上自己的臺詞。幸好相聲本身就要求演員能繃著臉一本正經地講笑話,這才讓我歪打正著。漫長的演出終于結束了,一陣稀稀落落的掌聲中,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邁著步子走下臺的……”
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閱讀質量,調動他們的直接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引領他們從文本表面的滑行,深入對文本語言的深刻領悟中去,讓他們讀思結合,學思結合,助力他們的思維與語用能力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