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國金
( 莆田學院 外國語學院,福建 莆田 351100 )
楊修(175—219),字德祖,陜西華陰人,太尉楊彪之子,是我國三國時期偉大的文學家。他品學兼優(yōu),學問淵博,建安年間(196—220)舉孝廉,后任郎中,直至丞相府倉曹屬主簿。 楊修著作頗豐,著有賦、 頌、 碑、 贊、 詩、 哀辭、表、 記等15 篇,如?答臨淄侯箋? ?節(jié)游賦??神女賦? ?孔雀賦? 等。 楊修在曹操軍營中擔任要職,跟在曹操身邊,常常得到曹操的美譽,卻不幸死于不吝美譽的曹操之手,原因值得探究。
2024 年1 月12 日,以“楊修” 為“主題”在中國知網(wǎng)搜索到相關文章1 829 篇,不少只是間接有關。 以“楊修之死” 為“主題” 搜索到相關文章175 篇。 通過大致梳理,發(fā)現(xiàn)一些作者通過分析小說(含改寫的小說如中學語文課文?楊修之死? 和戲劇)的情節(jié)探究楊修的死因,如張慶民[1]、 倪志成[2]、 劉正軍[3]、 汪洋[4]、肖雨薇[5]等; 一些作者從歷史的視角揭秘其死因,如江毅[6]、 張慶民[1]、 郭耀武[7]、 徐嘉行[8]等。 有趣的是,一些作者以古喻今,借以考察現(xiàn)今領導和秘書的關系,探討秘書和領導相處的策略,如胡進[9]、 黃予敏[10]、 郭耀武[7]等。此外,有些論者只是在論述其他人如劉備、 孔融等及戲曲中的諸多三國人物時順帶討論楊修死因,如郭耀武[7]、 孫明霞[11]、 徐嘉行[8]等。
可見,關于楊修死因的探究,要么基于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 (含中學語文課文?楊修之死?),要么基于似乎可信的三國史書如陳壽的?三國志? 或三國歷史小說如?三國志通俗演義? 等。 總體來看,基于小說的研究文章一般認為楊修“聰明反被聰明誤”,主要表現(xiàn)為:1)嘩眾取寵,耍小聰明; 2)狂妄放肆,我行我素; 3)越權出位,不謀其政; 4)不顧大局,公然抗命[7]。 黃予敏認為楊修的死因是“善于洞察人心卻不知掩飾” “犯了古代皇室權力之爭中的大忌” “政治立場不同”[10]。 劉正軍指出楊修“耍小聰明,誤了大事” “飛蛾撲火,自取滅亡”“狂放不羈,招致殺身”,說 “楊修死得并不冤”[3]。 胡進從“(現(xiàn)代)秘書角色” 觀之,說楊修“恃才傲物和自以為是,不懂得秘書工作的服務對象” “參謀角色越位代替領導做決策,不符合秘書輔助角色的特點” “沒有做到嚴守機密,有違秘書工作特性” “沒有明確自身職責,缺乏信息溝通意識” “無法協(xié)調(diào)各方利益關系,反倒牽涉領導者家事” “不具備秘書職業(yè)技能與素質(zhì)條件”[9]。 汪洋則認為楊修之死是“權謀文化” 的必然,楊修“聰明絕倫,但唯獨不精于權謀之道,不懂得不要人格才能在政治斗爭中取勝的道理”,是“厚黑” “權謀的門外漢”,因此汪洋認為,楊修之死既是“性格悲劇、 文化悲劇”,更是“權謀悲劇”[4]。
基于史書如陳壽的?三國志? 的研究文章認為,楊修是被卷入帝位之爭而死,楊修之死是君主制度的犧牲品。 徐嘉行認為,楊修同東漢名士孔融、 崔琰、 荀彧等無異,死于曹操“打擊反對者與擁漢人士” 的“刑名法術”[8]。
基于歷史、 小說、 戲劇的研究文章一般認為曹操“自負”、 楊修“自傲”。 曹操從“愛惜、倚重” 楊修到終于“動了殺念”,楊修從“真心輔佐” 到站在曹操的“對立面”[11]。 明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 和?三國演義? 都敘說曹孟德是因忌而殺楊修。 張慶民認為,楊修如?三國演義? 所說的“身死因才誤”,實質(zhì)上主要是因為“外部問題、 內(nèi)部問題” 而死: “外部問題” 指的是政治方面,“曹操與當時士大夫之間的矛盾”,即楊修站在曹操的對立面,“內(nèi)部問題” 指的是“立嗣問題”,即楊修“深陷曹丕、曹植之間的斗爭漩渦”[1]。
本文無意辨析楊修的客觀死因,只是基于小說?三國演義? 有關楊修之死的敘述,考察楊修的語用修辭失誤,以為今人之鏡。
侯國金聚焦新語言學界面研究語用修辭學[12-13],擬構了語用修辭原則(八準則)[14]。
準則1: 在一次語用修辭事件中,使用關聯(lián)于語境和語用目的的話語,以達意達旨的語用修辭行為為首要交際目標。
準則2: 話語所含信息量能夠滿足信息差需要,不高于也不低于本次語用修辭事件的需要,除非有特殊的語用修辭目的——以關聯(lián)的期待和理解為條件。
準則3: 話語所含信息值真實可信,不低于自己的信念和知識,除非有特殊的語用修辭目的——以關聯(lián)的期待和理解為條件。
準則4: 話語關聯(lián)于有關語境素尤其是交際雙方的身份、 關系、 位分、 輩分、 距離、 需求以及本次語用修辭事件的目的,除非有特殊的語用修辭目的——以關聯(lián)的期待和理解為條件。
準則5: 使用清晰明了、 簡明扼要的良構性話語,除非有特殊的語用修辭目的——以關聯(lián)的期待和理解為條件。
準則6: 話語所含的文明禮貌價值,根據(jù)本次語用修辭事件的需要做到慷慨、 褒獎、 謙遜、贊同或同情,在程度和方式上顯得得體,除非嚴重威脅到自己的積極或/和消極面子,除非有特殊的語用修辭目的——以關聯(lián)的期待和理解為條件。
準則7: 在一般人際交往中,根據(jù)本次語用修辭事件的需要做到文明、 樂觀、 幽默、 生動、表現(xiàn)/維持個性特色,在程度和方式上顯得得體,除非有特殊的語用修辭目的——以關聯(lián)的期待和理解為條件。
準則8: 根據(jù)本次語用修辭事件的需要,實施足量的言語行為,如闡述、 指令、 表情、 詢問、 宣告,并且符合相應的構成性規(guī)則和相關文化語境(或跨文化語境)的行為規(guī)范,滿足相應的切當條件,除非有特殊的語用修辭目的——以關聯(lián)的期待和理解為條件。
可見語用修辭原則具有語用原則和修辭原則的傳承性、 融合性、 描寫性和規(guī)范性。 “傳承性” 指的是語用修辭原則繼承了語用學的三大原則(即合作原則、 關聯(lián)原則、 禮貌原則)的精要(即各原則之準則及其有關闡釋)以及言語行為理論的要義(如言語行為分類、 間接言語行為、 語用行為假說等)。
語言學家用以分析的語言材料可稱為“詞匯-構式成分”,可把符合關聯(lián)期待者當作無標記式,把其他當作有標記式。 那么,基于上述語用修辭原則,可形成如下語用修辭分析模式[14]。
(1)認知語用標記性(無標記,有標記)——詞匯-構式成分的語境化的音形義效(效,即語用修辭效果/高效,或語用修辭失誤)。 主要受制于/解釋以語用修辭原則之準則2、 準則3、 準則5。
(2)社會語用標記性(無標記,有標記)——詞匯-構式成分受到社會文化方面的語用修辭制約和/或語用修辭壓制,取得語用修辭效果或語用修辭失誤。 主要受制于/解釋以語用修辭原則之準則1、 準則4、 準則6、 準則8。
(3)修辭語用標記性(無標記,有標記)——詞匯-構式成分的消極修辭和/或積極修辭在語篇、 語境、 文體、 題旨等參數(shù)上,受到語用修辭制約和/或語用修辭壓制,取得語用修辭效果或語用修辭失誤。 主要受制于/解釋以語用修辭原則之準則1、 準則7。
在實際分析中,語篇和語境中某個被分析的詞匯-構式成分總會凸顯某個/些方面的標記價值,而非凸顯一切方面的標記價值,分析者只需有的放矢地分析其凸顯語用標記價值便可。 無標記意味著無特殊語效,要么不予以語用修辭分析(因為沒有特殊語用修辭效果可攫取或分析),要么予以語用修辭分析的批評(探究其語用修辭失誤及其成因)。 因此,一般以有標記的詞匯-構式成分進行語用修辭學分析。
下文案例摘自羅貫中?三國演義? (沈伯俊評校,2018 年版[15])第六十、 七十一、 七十二回。 書中楊修的語用修辭高效案例只有一例。
案例1: ……操讀八字云: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 “汝等解否?” 眾皆不能答。于內(nèi)一人出曰: “某已解其意。” 操視之,乃主簿楊修也。 操曰: “卿且勿言,容吾思之?!薄像R行三里,忽省悟,笑謂修曰: “卿試言之?!?修曰: “此隱語耳。 ‘黃絹’ 乃顏色之絲也: 色傍加絲,是‘絕’ 字。 ‘幼婦’ 者,少女也: 女傍少字,是‘妙’ 字。 ‘外孫’ 乃女之子也: 女傍子字,是‘好’ 字。 ‘齏臼’乃受五辛之器也: 受傍辛字,是 ‘辤’ 字。總而言之,是 ‘絕妙好辭’ 四字?!?操大驚曰: “正合孤意!” 眾皆嘆羨楊修才識之敏。(第七十一回)
案例1 修辭語用標記和社會語用標記凸顯,以隱語、 析字、 字謎等為關鍵。
曹操偏好賣弄小聰明(如案例1 的析字),雖然喜歡身邊人聰明伶俐卻不喜歡他們也賣弄小聰明,害怕他們賣弄過頭壓過自己的風頭。
據(jù)說東漢年間浙江上虞曹娥14 歲投江尋覓溺水的父尸,結(jié)果自己也淹死了,成了“孝女”典型,故有?曹娥碑? 頌之。 碑文作者據(jù)說是一位年僅13 歲的少年天才。 數(shù)年后,著名文學家蔡邕路經(jīng)此處,在碑背題字“黃絹幼婦 外孫齏臼”,無人能解。 根據(jù)楊修的解釋,這是字謎,謎底便是“絕妙好辭”。 這四個字用以贊美正面碑文。
之所以說案例1 社會語用標記凸顯,是因為在案例1 中,楊修的一言一行都符合語用修辭原則,既表現(xiàn)出曹操手下文人謀臣獨領的風騷,又沒有張揚、 張狂,壓過領導。 是曹操先問,楊修才作答,讓大家見識了該“隱語、 析字” 游戲的無窮魅力。 另外曹操 “大驚” 說 “正合孤意”,意味著楊修只是說出了曹操想說而沒說的話(符合曹操考人的習慣)。 其他語效是“眾皆嘆羨楊修才識之敏”。 符合語用修辭原則的準則1(達意達效)、 準則4(身份、 關系)、 準則7(幽默、 生動)。 寫字人蔡邕的舉止符合語用修辭原則的準則7(個性特色)、 準則8(足量的言語行為,如表情)。
相比案例1,楊修在下文8 個案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小聰明卻都是程度不一的社會語用失誤,直至送命。
另外,語用修辭高效或低效,有時只是咫尺之遙。 案例1 中楊修的表現(xiàn),于曹操內(nèi)心深處到底算不算語用修辭失誤,猶未可知。
下面皆為語用修辭失誤的案例。
案例2: 操嘗造花園一所; 造成,操往觀之,不置褒貶,只取筆于門上書一“活” 字而去。 人皆不曉其意。 修曰: “ ‘門’ 內(nèi)添‘活’ 字,乃‘闊’ 字也。 丞相嫌園門闊耳?!庇谑窃僦?,改造停當,又請操觀之。 操大喜,問曰: “誰知吾意?” 左右曰: “楊修也?!辈匐m稱美,心甚忌之。 (第七十二回)
案例2 社會語用標記和修辭語用標記凸顯,以析字、 字謎和不得體為關鍵。 案例2 中,楊修之舉的言外之意是,世人皆是碌碌無為之輩,都不明白丞相的雅意,唯我楊修例外。 曹操得知原委后表面高興,夸贊其才,內(nèi)心深處卻種下了“忌根”。 “操雖稱美,心甚忌之?!?這就是著名的“闊門事件”。 不過,若關聯(lián)于小說語境,應該是“門闊/窄門事件”。 再者,楊修遵守了語用修辭原則等,主要是數(shù)量準則、 質(zhì)量準則、 方式準則、 溫文爾雅準則等,遵守了關聯(lián)要求: 曹操寫“活” 字于門上,既可以解讀為曹操希望門更闊,也可以理解為曹操嫌門太闊,而事實證明楊修的推理為關聯(lián)而準確。 可惜楊修違背了得體要求等其他準則,也就是他的話語不具有“語境、 話語、 心理和社會文化” 的得體性,被曹操視為不切當、 不適切、 不可接受的話語,惹來一身猜忌。 違反了語用修辭原則的準則4(身份、 關系),犯了社會語用失誤。 從寫字人曹操的角度看,所寫符合語用修辭原則的準則7(文明、 樂觀、 幽默、 生動、 表現(xiàn)/維持個性特色)、準則8(足量的言語行為,如闡述、 指令(這里實為二合一))。
案例3: 塞北送酥一盒至。 操自寫“一合酥” 三字于盒上,置之案頭。 修入見之,竟取匙與眾分食訖。 操問其故,修答曰: “盒上明書‘一人一口酥’,豈敢違丞相之命乎?”操雖喜笑,而心惡之。 (第七十二回)
案例3 社會語用標記和修辭語用標記凸顯,以析字、 字謎和不得體為關鍵。 曹操寫著似乎誰也能懂但誰也不懂的“一合酥”,竊以為是析字游戲: “合” 分開來就是“人一口”,加上前面一個“一” 和后面的“酥”,豈非“一人一口酥” 的意思或命令? 曹操耍的是文字游戲(析字字謎),希望有人能懂,但并不希望楊修能懂,更不希望只有楊修能懂。 其實,曹營不乏能人如郭嘉、 程昱、 荀彧、 荀攸、 賈詡、 陳琳、 司馬懿等輩,能讀懂猜透丞相心思的肯定不只有楊修,為何只有他一人那樣迫不及待地逞能呢? 與案例2 一樣,楊修推理和言說是關聯(lián)無礙的,卻違背了語用修辭原則的準則(不得體)。 該語境下何為得體? 他人如此一說也算得體,可楊修不說或裝糊涂才是得體。 “操雖喜笑,而心惡之。”①楊修違反了語用修辭原則的準則4(身份、 關系),犯了社會語用失誤。
從寫字人曹操的角度看,該語言博弈符合語用修辭原則的準則5(清晰明了、 簡明扼要)、 準則7(文明、 樂觀、 幽默、 生動、 表現(xiàn)/維持個性特色)、 準則8(足量的言語行為,如闡述、 指令(這里實為二合一))。
案例4: 操恐人暗中謀害己身,常分付左右: “吾夢中好殺人; 凡吾睡著,汝等切勿近前。” 一日,晝寢帳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蓋。 操躍起拔劍斬之,復上床睡; 半晌而起,佯驚問: “何人殺吾近侍?” 眾以實對。操痛哭,命厚葬之。 人皆以為操果夢中殺人;惟修知其意,臨葬時指而嘆曰: “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 操聞而愈惡之。 (第七十二回)
這里社會語用標記凸顯,以撒謊和不得體為關鍵。 這是莫須有的“夢中殺人事件”。 曹操聲稱他夢中可能殺人,楊修意欲彰顯自己的聰明才智,卻違反了語用修辭原則的準則4(關系和位分)和準則6(禮貌、 尊人損己等)。 這是尊楊損曹,絕非雅士之雅。 而且楊修的行為也不得體,招致“操聞而愈惡之”。 一方面,曹操的謊言是出于保命,也是政治需要,容不得外人(遑論手下人、 自己人)揭穿。 小說中曹操先后多次險些被刺(如御醫(yī)毒藥行刺),也難怪曹操出此下策。楊修當眾揭穿曹操的謊言,難道是希望來日有人再去行刺曹操? 再者,如小說所述,先發(fā)生“闊門事件” “一合酥事件”,再發(fā)生“夢中殺人事件”,因此該案例中楊修的錯誤顯得更加惡劣,是過后之過,罪上加罪,屢屢犯上,屢“教” 不改。 該案例也違反了準則1(沒有達旨),即沒有達到言者自己的意圖(幽默地揭露真相)。 這里的“教” 就是隱含的不悅和公開的不說(破),足以讓真聰明者適可而止、 知錯就改。 楊修還違反了語用修辭原則的準則4(身份、關系)。 楊修連犯三遍類似的錯誤,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且一誤再誤。
案例5: 操與眾商議,欲立植為世子。 曹丕知之,密請朝歌長吳質(zhì)入內(nèi)府商議; 因恐有人知覺,乃用大簏藏吳質(zhì)于中,只說是絹匹在內(nèi),載入府中。 修知其事,徑來告操。 操令人于丕府門伺察之。 丕慌告吳質(zhì),質(zhì)曰: “無憂也: 明日用大簏裝絹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載絹入。 使者搜看簏中,果絹也,回報曹操。 操因疑修譖害曹丕,愈惡之。 (第七十二回)
這里社會語用標記凸顯,以不得體為關鍵。楊修違反了語用修辭原則的準則7(不得體)。 他最大的不得體是背離“疏不間親” 乃至干預立嗣的僭越行為。 曹操立嗣是私事、 家事甚至是國事,由不得外人或下屬干涉。 曹操多次詢問賈詡等輩,他們堅持“疏不間親”,寡言少行,禮貌地讓曹操獨自為此事頭痛(多番受頭疾煎熬)。該案例還違反了準則1(沒有達旨),即沒有達到言者自己的意圖(保植貶丕)。 最后一點,還違反了準則4(身份、 關系),楊修之誤還在于“誣告、 譖害” 長子曹丕,不僅干預立嗣,還算得上不臣不忠,因此“操因疑修譖害曹丕,愈惡之”。
案例6: 操欲試曹丕、 曹植之才干。 一日,令各出鄴城門; 卻密使人分付門吏,令勿放出。 曹丕先至,門吏阻之,丕只得退回。 植聞之,問于修。 修曰: “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當者,竟斬之可也?!?植然其言。 及至門,門吏阻住,植叱曰: “吾奉王命,誰敢阻當!”立斬之。 于是曹操以植為能。 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楊修之所教也。” 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第七十二回)
這里社會語用標記凸顯,以不得體為關鍵。楊修所遵守、 所違背皆同于案例5,尤其是違反“疏不間親” 且涉足立嗣大事而不得體,且草菅人命(有違道德、 國法)。 倘若此次楊修是出個語言游戲的點子讓曹植得逞,情節(jié)還算較輕,可自恃才高的楊修竟出如此齷齪之建議,著實讓曹操惱怒。 書上說“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曹操不僅對楊修動怒,還遷怒于曹植,楊修既傷了自己,又傷了朋友。 楊修違反了語用修辭原則的準則4(身份、 關系),犯了嚴重的社會語用失誤。
案例7: 修又嘗為曹植作答教十余條,但操有問,植即依條答之。 操每以軍國之事問植,植對答如流。 操心中甚疑。 后曹丕暗買植左右,偷答教來告操。 操見了,大怒曰: “匹夫安敢欺我耶!” 此時已有殺修之心; ……(第七十二回)
這里社會語用標記凸顯,以不得體為關鍵。楊修所犯之錯如案例5、 案例6。 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又一次違背“疏不間親” 的得體要求。 曹操考兒子是想?yún)^(qū)分優(yōu)劣,也許是為立嗣或找接班人、 繼承人。 楊修此舉于國是罪。 再者,楊修誘導曹植抄襲、 舞弊,曹操對此最恨,從其親焚?孟德新書? (案例8)可見一斑。 書中說: “匹夫安敢欺我耶!” “此時已有殺修之心”。 楊修違反了語用修辭原則的準則4(身份、 關系),犯了十分嚴重的社會語用失誤。
案例8: ……松觀其題曰?孟德新書?。從頭至尾,看了一遍,……松看畢,……松大笑曰: “此書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誦,何為‘新書’? 此是戰(zhàn)國時無名氏所作,曹丞相盜竊以為己能,止好瞞足下耳!” ……遂將?孟德新書?,從頭至尾,朗誦一遍,并無一字差錯。 ……修入見操曰: …… “且無論其口似懸河,辯才無礙。 適修以丞相所撰?孟德新書? 示之,彼觀一遍,即能暗誦,如此博聞強記,世所罕有。 松言此書乃戰(zhàn)國時無名氏所作,蜀中小兒,皆能熟記?!?操曰: “莫非古人與我暗合否?” 令扯碎其書燒之。 (第六十回)
這里社會語用標記凸顯,以不得體為關鍵。楊修違背了語用修辭原則的準則1(達意達旨)和準則4(身份、 關系、 位分、 輩分、 距離、 需求以及中國語境的損己尊人),顯得不得體。 楊修當著曹操的面夸贊這個對曹操不恭不敬的張松,還利用張氏的言辭(間接地)貶損了這個不喜歡張松的上級曹操,致使后者氣急敗壞地焚書,造成千古遺憾。 損己尊人是損己而尊他,這里的“他” 就是曹操,因為他是最高權力機關的掌權者。 楊修“損己尊人”,所損者卻是己方的最高領導人,所尊者是從西蜀來進貢但對曹操多有言語冒犯的張松,極其不得體。 也許楊修認為其所為是損己尊人,其實他的行為缺乏“語境、 話語、 心理和社會文化的關聯(lián)性以及得體性”,他的言行缺乏社會關聯(lián)性和切當性還懵懂不自知。除了準則1 和準則4,楊修還違反了準則3(真實可信),算是巨大的社會語用失誤。
案例9: 操見碗中有雞肋,……夏侯惇入帳,稟請夜間口號。 操隨口曰: “雞肋! 雞肋!” ……行軍主簿楊修,見傳 “雞肋” 二字,便教隨行軍士,各收拾行裝,準備歸程。有人報夏侯惇。 惇大驚,遂請楊修至帳中問曰: “公何收拾行裝?” 修曰: “以今夜號令,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歸也: 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 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 來日魏王必班師矣。 ……”夏侯惇……遂亦收拾行裝。 于是寨中諸將,無不準備歸計。 當夜曹操心亂,不能穩(wěn)睡,遂手提鋼斧,繞寨私行。 只見夏侯惇寨內(nèi)軍士,各準備行裝。 操大驚,急回帳,召惇問其故。 惇曰: “主簿楊德祖先知大王欲歸之意?!?操喚楊修問之,修以雞肋之意對。 操大怒曰: “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 喝刀斧手推出斬之,將首級號令于轅門外。 (第七十二回)
這里社會語用標記凸顯,以不可信和不得體為關鍵。 楊修違反了語用修辭原則的準則3(真實可信)以及準則4(沒注意自己的身份,有僭越之嫌),妄自揣測曹操將令,造成軍心動亂。 楊修心里暗自推測也就罷了,怎么能對大將夏侯惇說及此事? 其言行近乎最惡毒的叛逆。 關鍵是違反了準則7(不得體),所想所言的確是基于其語境的關聯(lián)性,然而所言所行極不得體,軍旅之事豈可兒戲? 擾亂軍心(操大怒曰: “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楊修就是自取死罪了,何況還有上述諸案例未結(jié)的“舊賬”。 楊修因“疏卻間親” 干預了曹操的立嗣大事,曹操已經(jīng)忍無可忍,“匹夫安敢欺我耶!”,書中說“此時已有殺修之心”,那么,此次涉及軍國大事,從嚴治軍也好,公報私仇也罷,楊修必死無疑。 雖然“方憶楊修之言,隨將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師” (第七十二回),羅貫中認為楊修的死表面因擾亂軍心,實則為屢次以才誤事、 以才誤國、以才誤己,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聰明反被聰明誤”。 該案例中楊修違反了語用修辭原則的準則3、 準則4、 準則7,犯了足以抵命的社會語用失誤。
楊修何以招來殺身之禍? 通過扒梳小說、 戲劇、 相關歷史記載和典籍注疏,學界普遍認為,楊修屢屢在曹操面前耍小聰明,以至慘死。 本文從語用修辭學視角出發(fā),運用語用修辭原則(八準則)及語用修辭分析模式(認知語用標記性凸顯、 社會語用標記性凸顯和/或修辭語用標記性凸顯),分析了小說?三國演義? 人物楊修的案例,認為楊修所言所為大多表現(xiàn)為語用修辭失誤,且是連續(xù)的語用修辭失誤,最終招致殺身之禍。
楊修案例多屬修辭語用標記和社會語用標記凸顯,楊修多次賣弄小聰明,就修辭語用標記性凸顯即語言文字游戲而言,他取得了一定的語用修辭效果,但在社會語用標記性凸顯(為官、 為人尤其是為屬下、 臣下、 秘書)方面,則是社會語用連環(huán)失誤。
如案例1(絕妙好辭事件)、 案例2(闊門事件)、 案例3(一合酥事件)、 案例4(夢中殺人事件)、 案例5(絹匹事件)、 案例6(丕植出城事件)、 案例7(考試舞弊事件)、 案例8(焚書事件)、 案例9(雞肋事件)等所示,曹操偏好賣弄小聰明,卻被賣弄小聰明的楊修壓過了風頭。 如果說案例1~3 中楊修只是聰明蓋主,惹得曹操不開心,那么,案例4~9 中楊修言行的后果就更為嚴重。 案例4 中楊修泄露曹操個人隱私乃至國家政治機密; 案例5 中楊修有誣告曹操長子和干預立嗣的嫌疑; 案例6 同案例5,楊修涉嫌舞弊(干涉立嗣),還殘忍無道; 案例7 和案例6一樣,楊修慫恿舞弊,疏卻間親,干涉立嗣大事; 案例8 中楊修損己(曹丞相)尊人(張松),傳話失真,導致曹操顏面盡失,以至焚書,天下也因此失去了一部兵書; 案例9 中楊修越級施政,泄露最高軍事機密并動搖軍心。
總之,如諸多案例所示,楊修的言行有時表現(xiàn)出較高的認知語用高效和修辭語用高效,難怪曹操在人前人后也贊揚楊修,說“正合孤意”,以至“眾皆嘆羨楊修才識之敏”。 后來,“操雖稱美,心甚忌之” “操雖喜笑,而心惡之”。 ?三國演義? 以忠義為經(jīng)緯[16],楊修對曹操之言行有悖忠義(特別是義)。 以語用修辭原則觀之,楊修一般遵守了準則2(滿足信息差需要)、 準則3(真實可信)、 準則5(清晰明了)、 準則7(幽默、 生動、 個性等)、 準則8(足量的言語行為),但違反了準則1(達意達旨)、 準則4(考慮身份、關系、 位分、 輩分、 距離、 需求等)、 準則6(文明禮貌價值)。 這才招致楊修身亡名裂,也造就了曹操的千古罵名。
注釋:
① “一合酥事件” 著墨不多,可引起諸多臆測。 食盒大概為西涼馬騰或匈奴所贈,前者可能性更大。 馬騰居“塞北”,據(jù)說朝貢給獻帝的酥點更多。 于是有人理解曹操的想法是“才一合酥! 吾誓必殺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