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鋒
【摘 要】 《春江花月夜》一詩看似語句散亂、結構復雜,卻經過張若虛巧妙的整合和融通,兼三類題材于一詩,聚三方抒情者于一作,融三種情緒于一心。識得作者的作詩之道,方能破掉詩作題材、抒情者、情緒三重閱讀障礙,達成有效的教學設計。
【關鍵詞】 《春江花月夜》 題材 抒情者 情緒 教學設計
《春江花月夜》是唐詩歌行的精品,聞一多甚至不吝言辭地稱它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1]。《春江花月夜》一詩看似語句散亂、結構復雜,如果我們識得作者的作詩之道,了解詩行中蘊含的巧妙整合和融通,便能實現可喜的破局,達成有效的教學設計。
古典詩歌,存在以題材為據的分類方法,并區(qū)分出山水田園、邊塞、羈旅、閨怨、送別、詠史懷古等不同詩類。古典詩歌題材分類,聚焦詩人置身的生活場域,遭遇的生活現象。 “文學要與生活打成一片,有什么生活寫什么文章”[2],作品題材映現著作者與生活“打成一片”的心境。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相似的生活場域、相近的生存遭遇,能激發(fā)出個體詩人雖內容有差異,但走向大致趨同的情緒抒發(fā)。這是古典詩歌題材區(qū)分的價值所在。不同于小說、戲劇篇幅龐大的容納度,古典詩歌,即便歌行體制,篇幅亦是精微。其所涉及的生活場域及生活現象,常為具體單一的生活截面,訴之題材歸屬,自然也清晰明了。這保證了古典詩歌題材分類的有效性。
《春江花月夜》共36句,252字,屬教材詩歌類選文的“鴻篇巨制”。從題材視角觀察詩作,迥絕而深沉。與古典詩作單一明確的題材傾向不同,《春江花月夜》一詩的題材構成復合而內隱。前述意象領起的模塊切分,其實已隱隱映射出詩作的題材多種可能:春江夜景(1~8句)與江畔玄思(9~16句)組合審視,則可見一首觀秀美山水而思悟人生的山水詩;春江夜景(1~8句)與思婦懷遠(17~26句)組合審視,則浮現一首樓外觀景而樓內思人的閨怨詩;春江夜景(1~8句)與游子思鄉(xiāng)(27~36句)組合審視,則生成一首困厄異鄉(xiāng)而觸景生情的羈旅詩。
這首詩的教學設計可以在發(fā)起、落實兩端發(fā)力:先由“初讀這首詩,它由幾個部分構成?試著給找出的各部分取名字”的教學任務發(fā)起學習,以學生小組的形式合作探究,落實學習任務,檢測學生對“春江夜景、江畔玄思、思婦懷遠、游子思鄉(xiāng)”四個模塊的理解。再以“詩歌皆有對應題材,《春江花月夜》是什么題材的詩?嘗試把《春江花月夜》各部分重組成一首新詩”的教學任務發(fā)起二次學習,以學生個人或小組朗讀新詩的形式,引導學生關注《春江花月夜》的題材復合化現象。
題材的明晰,破掉了《春江花月夜》的第一重門戶,看清了張若虛以此圈定的生活場域、生活現象。但詩的讀與教還需行至第二重門戶——“人”。“人”是文學的出發(fā)點與歸宿,只有聚焦特定題材中能動的“人”,從關注人、反映人的創(chuàng)作,到教育人、改善人的閱讀,文學的意義才能彰顯。
本詩兼具覽勝者、閨思婦與扁舟子的抒情者形象。山水、羈旅的抒情者具有極高相似性:文化生理上,由于女性文化參與度之弱,覽勝者與扁舟子幾乎等同于男性;文化身份上,由于古典社會“農、工、商”文化參與度較弱,覽勝者與扁舟子又幾乎共同擁有“士”的角色,由此,山水、羈旅題材下的抒情者身份聚合為一。相對而言,閨怨版的思婦形象迥異,其女性定位是閨怨文學存在的前提。如何聚三人于一作,甚至合三人為一人,是張若虛創(chuàng)作中要考慮的問題,也是讀者閱讀時要解決的問題。與山水、羈旅詩男性的自我抒寫不一樣,限于傳統女性的弱文化參與,即便女性題材的閨怨詩,也并非女性的自我抒寫,而多由男性士人代言,甚至成為士人情緒的“代言”。
古典詩論的思維方法是“以我觀物,物我合一”的二元方式,文學表現的方法則深受《詩經》以來的“比興”傳統影響。士人心中難言塊壘,則時常流向閨怨詩創(chuàng)作。閨怨之美人常被“以我觀物”,如香草一樣,無聲而被動地純粹客體化?!澳行蕴摂M的女性敘述中,女性都只是作為被觀之‘物、被融合之‘物而存在,沒有成為擁有自主性和話語權的‘我?!盵3]
張若虛筆下的閨思婦,可視為真實存在的人物形象,亦可視作“男子作閨音”的借酒澆愁、暗通款曲。認同“男子作閨音”,即認同了女性閨思婦背后的男性士人形象。由此,覽勝者、扁舟子、閨思婦統一至“士人”這一抒情者形象之下。抒情者的“合三人為一人”,使不同題材下的抒情者叢生亂象消解,也使得不同題材模塊下的情緒抒發(fā)有了內在統一性可能。張若虛在該詩中所設的第二重門戶,也便由此開啟。
《春江花月夜》將閨思婦身份與其背后的代言“士”的形象打通。落實于備課設計,教師可引入朱慶馀的《近試上張水部》,引導學生理解閨中婦人與書生文士的對位關系。繼而以“如果《春江花月夜》還有一位抒情者,他應是怎樣的形象”這個問題,探討閨思婦形象的多重可能,繼而達成“三人皆為士”的文學認知。
“文藝是一件不得已的事。一個作家如果無絕對的必要,他最好是守緘默?!盵4]張若虛沒有緘默,而且寫得洋洋灑灑,這意味著《春江花月夜》一定蘊藏著他強烈的心靈感觸。
如果《春江花月夜》為“酒”,張若虛那突兀為“塊壘”的現實處境,就成了品“酒”的關鍵??上?,張若虛(約660年~720年)的生平資料少得可憐。唐人鄭處誨《明皇雜錄》有云:“天寶中,劉希夷、王昌齡、祖詠、張若虛……雖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遇。”清初編纂的《全唐詩》(一一七卷)有其少量簡介:“揚州人,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號吳中四士,詩二首?!辈牧想m簡,但已能大略勾畫《春江花月夜》一詩的背景:身處初盛唐過渡之際,文學的時代氣象逐漸闊大;南人北地為官,且官階低微;有才華文名,但懷才不遇。其實,《春江花月夜》要澆的正是這樣的生活“塊壘”。
山水、閨怨、羈旅漸次布局,又以“春江夜景”為先,前8句視為解詩先導。56字,緊扣“春江花月夜”,用詞綺麗,意象秀美。但“美”的文字觸感并不能推進閱讀,甚至會阻礙閱讀。此外,張若虛著力凸顯的是眼前春、江、花、月、夜——上下左右、立體全然的恒久遼闊、綿延賡續(xù)。這與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所見類似,但注入的情感內質迥然而異?!蔼殣砣欢橄隆笔敲鎸ψ匀粋チΦ臒o奈感傷?!叭松鸁o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卻有自然偉力面前人力的憤然勃發(fā),其間有對人的精神的謳歌、人的自信的禮贊?!跋蚯疤鎸m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清除了盛唐的路”[5],聞一多所言不虛,但張若虛當時未必想那么多。他以山水詩為體,不經意間從人類高度寫出了人力不輸于自然的卓絕感悟,發(fā)現、張揚了人的價值。但這只是他的起點,而非終點。當篤定人的價值后,還要落回個人,指導自己的生活,落實人的價值。
后半部分,即閨怨、羈旅部分,也絕非簡單的兒女情長,特別是閨怨模塊。閨怨視角下的前8句,在遼闊春江、恒久夜月之外,還有“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的眼前不可覺、不可見,以及那個“他”的遙遠。“他”明指羈旅途中的扁舟子,卻也有朱慶馀筆下的待曉要拜的“舅姑”,或者說士人托付終身的君王影跡。潔白飄逸的云、圣潔澄明的君,悠悠遼遠,“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士人們“青楓浦上不勝愁”。“應照離人妝鏡臺”,攬鏡自照,照得出女子的年華空老,也照得出士人的懷才不遇?!坝駪艉熤芯聿蝗?,搗衣砧上拂還來”是思君而不得的“搔首踟躕”,甚至佯慍。更深處還有對“人”的執(zhí)著、仕路的執(zhí)著——“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如果說閨怨是浪漫主義地含蓄抒寫一顆幽怨的心,羈旅則是歸于現實主義的士人游宦生涯的描摹。春去欲盡,月復西斜,年華如此空老。從瀟湘至碣石,由揚州而兗州,斜月海霧中,是一片茫然的沒有盡頭的宦海沉浮路。想歸去來兮,但“不知乘月幾人歸”,只有無限的羈旅情思——對未來路的茫然,對故土離人的思念愧疚,灑滿江邊碧樹。
將《春江花月夜》視為一首士人羈旅的漂泊者之歌,可由山水,經閨怨,而至羈旅,如同一個憧憬少年長大,碰壁青年成熟,“它顯示的是,少年時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種輕煙般的莫名惆悵和哀愁”[6],這是一種初唐的變革精神。可以由羈旅反逆,由閨怨,至山水,如同中年鼎盛,閱盡滄桑而彌韌彌堅,這又有了些盛唐氣韻。由此,一心便融三情:士人覺醒了,去追求,然后困頓而堅守;或羈旅困頓中,想追求,借山水見人之力量與本心。
遷移于教學設計,“春江夜景”就不只唯“美”,而唯“以我觀物”的“用”——“你看‘春江花月夜,見到什么”這樣的教學問題順勢而出。至“江畔玄思”,學生大致可得“人生代代無窮已”的人之覺醒,但教學應以“如果你是張若虛,看清了人的偉力后,你會怎樣做”,引出士人覺醒后的路。再推進至閨怨模塊,設計閨思婦背后的雙重角色對話,彼此道出心聲。讀羈旅模塊,核心在讀懂扁舟子最后“處不可為而為”的心思,可設計“羈旅游子處境如何?最終如何選擇”的問題,并明確其選擇與整個士人群體選擇的關系。※
[1][5]聞一多.唐詩雜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23.
[2]顧隨.中國古典文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29.
[3]馬睿.無我之“我”——對中國古典抒情詩中代言體現象的女性主義思考[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06):127-131.
[4]朱光潛.談文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31.
[6]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133.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山市中山紀念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