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金晟 (江蘇省南京市拉薩路小學)
新課標中指出,要生成解決問題的基礎策略,感受問題解決策略的多元性,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根據新課程標準聯(lián)系實際教學需求,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逐漸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數學問題解決的能力,提高其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一年級學生剛步入小學,所認識的漢字數量并不足,并且有些學生理解能力欠缺,難以很好地理解題目中表達的含義。在此種情況下,學生就更難發(fā)現(xiàn)并且提出問題。
小學數學中解決問題的策略多種多樣。其中,畫圖策略是非常有效的方法,通過圖形將抽象問題具體直觀化。通過畫圖學生能更好地理解題意,清晰分析數量關系,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畫圖策略在小學數學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對于復雜的問題畫圖能幫助學生更好理解題意,將問題簡化。
一年級教材中,解決問題的表現(xiàn)形式基本劃分三個種類:圖畫式、圖文式和表格式。這些表現(xiàn)方式從簡單到復雜、逐層遞進,幫助學生逐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圖畫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觀察力和想象力。圖文式是在圖畫式基礎上發(fā)展而來。除了圖形還引入了文字說明,解釋問題背景和條件。這種表現(xiàn)形式適合已經掌握一定基礎知識的學生,提高其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一位教師對“10以內的加法”進行教學,學生首次接觸圖畫式問題。教師注重培養(yǎng)學生“看圖說話”能力,引導學生描述題目基本含義:“原來有3個人在澆花,然后又來了2個人,現(xiàn)在總共有5個人。”雖然學生此時對問題的概念可能還不太清晰,但通過看圖說話的方式能理清事情經過,理解三個數字間的聯(lián)系,對加法含義有初步理解。隨著后續(xù)課時的推進,學生逐漸深化了對問題和條件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學生明確題意:“一開始有3個人在澆花,后來又來了2個人,現(xiàn)在總共有多少人?”這就是學生逐步發(fā)現(xiàn)問題、明確問題的過程。通過這樣訓練學會如何看圖說話,學會如何從圖形中獲取信息,理解數量關系。
對于剛剛進入小學的學生來說,借助于看圖說話來讓學生提出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思路。這同樣是站在學生角度所作出的判斷:一年級的學生往往形象思維能力較強而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問題解決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較為抽象的過程,從接觸問題的那一刻開始,如果學生純粹運用抽象思維來解決問題,那很有可能連問題都讀不懂,或者連問題都提不出。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充分激活學生的形象思維,才能夠打開問題解決的空間。從這個角度來看看圖說話,就可以發(fā)現(xiàn)其重要的教學價值,其能夠讓學生在看圖的時候充分輸入相關的信息,然后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當輸入的信息與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產生沖突的時候,就有可能形成問題。當然,學生所面對的插圖當中往往就有打破學生認知平衡的因素,這可以讓學生的問題提出過程變得非常自然。
數學應用題的題型種類眾多,形式具有多元性,若能尋找到相似的特點,則可以觸類旁通。常見的類別有工程、相遇、數列問題,等等,各個類別的題型均存在典型的解題方案和公式。小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與技能來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不僅影響著其數學學習成績,關系著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還影響著未來的學習甚至是工作能力。針對實際的問題,需要生成明確的應答思路,務必首先清楚問題的種類,接下來照方抓藥,整合并且選擇出能夠用來解決問題的方案,以防隨意猜想,沒有任何邏輯的嘗試。
因為小學生理解能力匱乏,為了達到良好的效果,教師可以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演示圖標等方式,令學生可以直接把握問題的起點和落腳點,觀察到問題的實質。例如,一位教師在對行程問題進行教學時,選擇兩名學生分別扮演路人甲和路人乙,表演分離、追及等走路的情境。再如,一位教師在對年齡問題進行教學時,可以通過相同頻率上升的水柱,以此來取代年齡的增長,等等。當講解完畢,教師讓學生總結和反思,檢驗理解和把握的程度,再依據反饋的信息及時對教學進行調整,彌補缺陷,加以健全。
分門別類的背后是分類思想的基本體現(xiàn)。分類思想對于數學學習來說是一種重要的思想,可以讓學生將復雜的知識或問題進行歸類處理。這是問題解決的重要策略,也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抓手。對于小學生來說,當很多知識或問題都顯得非常復雜的時候,不利于學生形成問題解決思路,此時自然也就談不上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yǎng)。在這種情況下引導學生去進行分類,將知識與問題通過分類處理的方法來變得更有邏輯性,從而也就可以讓學生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時候思路更加清晰。當學生形成這樣認知的時候,實際上自身的問題解決能力得到了有效培養(yǎng)。
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以啟發(fā)、點撥等形式為學生滲透知識,讓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合理化利用,增強解題能力。
在所有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案中,運用規(guī)律是最高效的方法。分析簡易和特殊的情況,找到一般規(guī)律,繼續(xù)使用這一規(guī)律解決問題,就能夠達成讓復雜問題簡單化的目的。例如,對于問題“如果有兩個點可連接成一條線段,那么如果有n個點,可連成多少條線段?”許多學生初次遇到這個問題時可能會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找解題切入點。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從更簡單的數學問題入手,作為解決問題突破口:3個點所連接的線段條數是3條,4個點所連接的線段條數是6條,擴充到一般的情況:n個點所連接的線段條數的公式是n×(n-1)÷2條。因為人的認知具有由簡單到復雜、普通到特殊的特點。因此,在學生面對復雜問題沒有任何思路的情況下,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分解成多個簡單的問題,接下來使用規(guī)律解決問題。
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知識的教學只是基礎,知識的運用以及數學思想方法的領悟,加上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問題解決認知,才是數學教學的關鍵。在這個過程當中引導學生感悟規(guī)律,就可以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可以支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當然也能支配問題的解決,而且這樣的體驗過程會讓學生認識到規(guī)律的作用,從而幫助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尋找規(guī)律、理解規(guī)律并運用規(guī)律,這對于問題解決能力的生長尤為重要。
轉化策略在解決數學問題中應用得極為普遍。在解決問題存在困難的情況下,可以合理地將其進行轉化,然后有效地加以解決。例如,“一個酒瓶高30厘米,瓶底的直徑是8厘米,酒瓶中酒的高度是10厘米,在將酒瓶傾倒的情況下,你是否可以計算酒瓶的容積?”這道題的類型是等積變形,因為瓶子這一圖形并不規(guī)則,無法使用常規(guī)的思維解決問題,那么又應當采取什么方式解題呢?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讓學生把握沒有發(fā)生變動的量,將問題轉換一下,就找到了解題的思路。
轉化策略是問題解決當中的重要策略之一。轉化的目的在于將復雜問題轉換為簡單問題,而轉換的過程也就伴隨著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尋求數學規(guī)律,當然也需要學生認識到轉換前后兩個對象之間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的發(fā)現(xiàn)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在多問題解決的過程當中去體驗并總結,這樣也就促使學生在體驗轉化策略的同時,進一步打開自己問題解決的空間。
畫圖策略在解決數學問題中具有顯著的優(yōu)勢。畫圖有助于發(fā)現(xiàn)解題的線索和規(guī)律,發(fā)現(xiàn)解題的關鍵信息。通過合理運用畫圖策略,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能夠使思路更清晰,有助于快速找到答案。例如,張工程師需要為一個高8m,直徑18cm(接口區(qū)域2cm)的落水管包上防銹紙。我們的任務是計算所需防銹紙面積。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將使用畫圖策略。首先,需要理解落水管尺寸和接口含義。落水管的高度8m,直徑18cm,這意味著底面是一個圓。接口區(qū)域需額外2cm,這意味著在包防銹紙時接口部分需額外覆蓋。接下來使用示意圖來幫助我們理解如何計算防銹紙面積。防銹紙需覆蓋落水管底部和側面及接口部分。理解了防銹紙面積由兩部分組成,則不難正確計算出所需的防銹紙面積。
畫圖策略與上面闡述的看圖說話實際上有相似的地方,只不過兩者的過程是忽略的。畫圖策略的運用是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理解,采用畫圖的方法讓問題的邏輯變得更加清晰,讓已知信息與所求數學問題之間的關系更加清晰。對于小學生來說,形象思維支撐下的畫圖策略運用,是問題解決能力生長的重要臺階,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應當運用好這一策略。
對于檢驗逆向思維數學題目,使用方程思想來解答問題是一個有效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將復雜問題簡化,讓數學問題發(fā)展回歸到正常軌道上,使得解題過程不再困難。以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在籃球比賽中,我校球隊整場得分42分,下半場得分僅有上半場半數。找出上半場和下半場各得多少分。分析題目信息發(fā)現(xiàn)并不知道兩個半場得分,但是我們知道下半場得分是上半場得分一半。這時通過列方程方式來解決問題。設下半場得x分,那么上半場就得了2x分。根據題目條件,整場比賽的總分是42分,因此我們可以建立方程:x + 2x = 42。通過解這個方程,可以得到x值,就是下半場得分。通過下半場的得分則不難計算出上半場的得分。
課堂教學中總結拓展環(huán)節(jié)至關重要,可深化和豐富所學的知識。通過總結,學生可以從中歸納出解決一類問題的方法,明確學習重難點。通過拓展,學生可以擴大視野,探索更廣闊知識領域。通過總結拓展,系統(tǒng)地歸納所學數學現(xiàn)象和規(guī)律,理解本質和應用。這個過程有助于其建立新數學概念,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此外,總結拓展還有助于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師對體積與容積開展教學中,在學生掌握了常規(guī)的計算公式和方法之后,適時進行拓展活動:求一個馬鈴薯的體積。老師未根據預設讓學生將馬鈴薯泡在水里,而是引導他們去思考:細細想一想,如何用你自己學的方法來計算,你有沒有特別的辦法?有學生認為可以將馬鈴薯做成“土豆泥”,并計算“泥”的體積。有的說可以放在水里,根據水的變化來計算。不管是哪種方法,學生都有了自己思考的能力,這說明他們已經掌握了體積計算問題。
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的策略遠非綜上所述的幾種。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若能深入理解解決策略本質,充分激發(fā)學生主體性,將課堂與生活緊密結合,以創(chuàng)新思維運用教材,敢于創(chuàng)新實踐,那么學生便能更深刻地體會到“豁然開朗”的感覺。這樣的教學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更能從中培養(yǎng)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