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燕飛
在開放的語文教育體系中,語文教學是教給閱讀的技能,而真正的閱讀體驗和積累都來自于課外閱讀。文化序列整合的基本思路是以詩歌、散文、戲曲、小說文學四樣式的發(fā)展為脈絡,以生動鮮活的歷史人物故事為契機,貫穿各個不同時期的主要文學作品于其中,把歷史和文學有機融合。通過經(jīng)典文學片段的呈現(xiàn),借助古文閱讀還原歷史,激發(fā)學生了解歷史和閱讀原著的興趣。
以文化序列整合引領課外閱讀的主要方法是通過某個主要人物或某個重要事件來引出教學主題,激發(fā)學生興趣,再將當前閱讀內容與語文課本、指定的經(jīng)典閱讀材料中已有的知識相聯(lián)系,融會貫通,讓學生更容易掌握。
一、點面結合,內外相通
以小說脈絡的《三國演義》為例,主要通過作者、時間跨度、主要線索、主要人物的介紹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從文本的研讀激發(fā)閱讀興趣,在初淺的嘗試過后深入研讀文本,掌握文學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建構閱讀框架。例如《三國演義》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具有代表性。
通過代表人物的代表性事件,引導學生掌握文學作品塑造的不同人物形象,感受豐富的人物性格。同時對照歷史現(xiàn)實,讓學生對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歷史中的真實人物有一個理性的認知。學生了解的多了,探究和閱讀的興趣就越發(fā)濃厚。
二、尋覓熱點,導學相伴
從文學作品中摘取一個簡單的小故事,以漫畫或者是講授的形式,首先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布置課外閱讀的同時可以通過呈現(xiàn)文學作品中的名句,讓學生找尋“最感興趣的人物”給他(她)配畫、配飾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原著閱讀中?;蛘哒∫粋€或幾個小片段進行重點閱讀,例如《三國演義》中的“青梅煮酒論英雄”,讓學生進行集中的閱讀鑒賞。或在自讀原著的基礎上,進行填空式的補充,比如劉備這個人物的特點是什么,主要人物事件有哪些,讓學生帶著目的參與到閱讀中。
經(jīng)典文學作品都可以在課內閱讀的基礎上進行課外閱讀引導,為學生搭建一個相對完整的閱讀平臺,既有閱讀入門的興趣,又可以在閱讀實踐的過程中達到深層次的閱讀和體會。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完成相應的閱讀習題,所以又有了閱讀評價的手段,起到了一定的監(jiān)督作用。
三、思辨引領,深入閱讀
核心素養(yǎng)下的“整本書”閱讀,關注的是學生閱讀興趣的開發(fā)和全局感知能力的形成,更注重閱讀習慣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在閱讀的伊始以“閱讀導學”的形式呈現(xiàn)。
例如:四大名著中哪一部是浪漫主義的巔峰?學生的首選是《紅樓夢》。教師可以首先從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的界定入手,“用夸張和想象來虛構一些故事”即為浪漫主義,讓學生走出對《紅樓夢》的認識誤區(qū)。其次,從作者曹雪芹的創(chuàng)作動機入手,解讀:“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紅樓夢》所寫的是現(xiàn)實中一個辛酸的故事,而非虛構。最后,解讀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和《紅樓夢》的創(chuàng)作背景,對《紅樓夢》揭露的現(xiàn)實意義形成全局意識,為深入閱讀奠定基礎。
對一部文學作品形成“大局觀”后開展多形式閱讀,最終通過“閱讀分享”,拓寬學生的閱讀空間和閱讀層次,并且讓閱讀由個體到整體,實現(xiàn)全員參與,通過分享交流,質疑解疑,讓學生中的“大部分”獲得更高層次的閱讀體驗。
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淵源流長,優(yōu)秀文學作品數(shù)不勝數(shù),采擷其中的碩果作為小學生的精神補給,如何取舍還有待考究。以文化脈絡的形式把一些重要的文學作品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加以呈現(xiàn),讓文學走進學生的日常,以此激發(fā)其閱讀興趣,分享閱讀的快樂,提升閱讀的能力,培養(yǎng)閱讀的習慣,把閱讀變成和吃飯、喝水一樣重要的事。遵循閱讀興趣是先導的原則,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需要我們教師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