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連
摘要:記敘文要寫得真,才能寫得好。這里的“真”指的是基于生活。挖掘生活里的記敘,是記敘文寫作的絕佳途徑。筆者歸納了三種方法——寫生式、追憶式、暢想式,來探討記敘文寫作教學的路徑。
關鍵詞:記敘文;生活;真
不少學生認為,記敘文不好寫,原因是想不出寫什么,寫不出深度。每次寫作文都要一直“憋”,“憋”夠字數(shù)才能松一口氣。萬丈高樓平地起,寫文章也是如此。要讓別人覺得你的文章好,首先要讓別人看得下去,也就是文章必須“真”,“修辭立其誠”就是這個道理。
就如同藝術創(chuàng)作,你要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作品,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首先得接地氣。一件作品是否最終完成,不僅要看作品是否創(chuàng)作出來,最重要的是觀眾的欣賞與認可。而接地氣是靠近觀眾,完成作者、作品與觀眾之間關系融通的重要條件。每個人的思想不同、思維不同,但人類的體驗與情感特點卻是共通的。因此,從讀者的角度來看,實現(xiàn)讀者對文章的共情,就必須讓作品內容貼近生活、貼近現(xiàn)實,最終貼近讀者的情感世界,實現(xiàn)讀者對文章的共鳴。閱讀與看戲也頗為相似,觀眾有時候會“入戲太深”,產生“莊周乎?蝴蝶乎”的朦朧感,若讀者看了你的文章,覺得你寫的“很真實”“不是瞎編的”,因為他自己也有類似的體驗或看過類似的情境,便容易“入文”,感受文中人物的感受,感受作者的感受,文章就成功了一半。因此,要想寫好記敘文,觀察生活和體驗生活是必不可少的。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你必須有一些材料,一番意境,才可以習作?!盵1]而這些材料,正來源于生活體驗。
我們不否認,模仿是創(chuàng)造的前提。模仿給了初學者一個實用的套路,讓我們不至于走太多彎路。比如記敘文要先寫時間、地點、人物,呈現(xiàn)事件的起因、經過、發(fā)展、高潮、結局。我們按照套路來寫,至少能讓文章寫得完整。但模仿畢竟是生硬的,很多初學者為了模仿而模仿,忽略了文章的本質是“真”。真,是真實,或者說看起來真實。文章要真實,就離不開真實的生活。生活就是寫作最好的老師。當然我們不是說完全寫真式地去刻畫真實,記敘文除了真實記錄生活,還包括虛擬真實。而這些虛擬的情境之所以真實,是因為它建立在真實的生活情境基礎之上,從現(xiàn)實生活生發(fā)的再創(chuàng)造。這也是一種真實,這樣你的文章才不會讓人覺得“假”。不妨嘗試以下幾個階段的寫作練習:
一、寫生式記敘
寫生是美術行話,指以實物、實景等作為描繪對象的一種作畫方式。寫生就是先看清楚,感受明白,再動筆去畫。遷移到寫作方法層面,寫生法就是寫實的創(chuàng)作方法。包括真實描述與真實虛構兩大類別。真實描述包括真實描寫和真實敘事兩個方面,真實虛構則包括虛構實景和虛構事實兩個方面。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在《文學論》一書中提到“寫實法”,即用最平凡真實的語言來表現(xiàn)生活。他還把寫實法分為表現(xiàn)性寫實法和取材性寫實法,其中的表現(xiàn)性寫實法就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描述,而取材性寫實法即取材于生活,但不一定要完全重合,可以理解為我們這里所說的真實虛構。
(一)真實描述
真實描述包括真實描寫與真實記敘。描寫則是縱向深入刻畫重點細節(jié),具有瞬時性,記敘則是橫向記敘事件的過程,具有流動性。
1.真實描寫
記敘文只有純粹的敘事沒有詳細的描寫,則顯得粗線條,抽象化,只是闡述了一個事實而已,無法讓讀者產生身臨其境質感,自然就很難共情。在記敘文中少不了景物描寫、人物刻畫等,這些主要以描寫的表達方式為主,寫生式的描寫讓記敘更加真實細膩,通過環(huán)境等細節(jié)的靜態(tài)或動態(tài)的描述,增強文章的形象性,也就更能讓讀者體察到文章的情境;此外,細節(jié)描寫蘊含豐富的信息,可以產生耐人尋味的效果,延長文章的審美時長,增強文章的思維度。
真實描寫的方法可以通過沉浸式觀察體驗法進行訓練。就像實景寫生一般,選取你最感興趣的一個視覺區(qū)域進行文字描摹。描寫分為白描和細描,創(chuàng)作者首先要先對這二者進行抉擇,如果所描寫的事物對體現(xiàn)人物內心或者渲染氣氛、推動或暗示情節(jié)有重要作用,那就可以選擇細描,讓敘述節(jié)奏慢下來,轉移讀者了解情節(jié)的心理,延長其形象審美時間,使閱讀情節(jié)的讀者成為身臨其境能夠共情的傾聽者;反之可選擇白描,稍作勾勒即可,當然白描也可以作為人物內心世界的體現(xiàn),如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的“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就是經典的白描式勾勒,這么粗線條的景物描寫就如同詩人心中那顆淡泊名利的“素心”,具有極簡文學美感。一般在創(chuàng)作初期,我們不妨先練習真實細描,可以采用實物寫生、實景寫生、真人寫生等方式,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去觀察,去發(fā)現(xiàn),然后用文字進行呈現(xiàn)。描述時可以按照空間順序、由外到內、五感法、正側結合等方法進行。幾種方法一般不單獨使用,而多結合在一起互相補充。
以莫懷戚《散步》為例: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這個小片段景物就是真實描寫,文中運用了空間順序,從整體到局部,從上到下,從外到內,視聽結合,對初春的田野進行了描寫。整體的田野里是“大塊小塊的綠”,“鋪”字寫出了這新綠的無處不在,顏色也有濃淡之分,頗有層次感;樹上的嫩芽、田里的冬水,從視覺、聽覺的角度進行描寫,景物十分鮮活,具有動態(tài)之美;最后一句具有哲理性的思考,又將描寫從景物外部縱深切入到了景物內部情理方面的含義,點明了主題,也讓文章更具哲理性。
比如,我們在課堂上給出一張名為“父親的手”圖(拍攝照片),讓學生去用文字描摹,讓學生用任意幾種方法進行描述,隨后教師附上下水范文:
父親的手枯瘦如柴,右手食指尖圓突突勾著,皮膚上長滿了老年斑,這種斑點我以前在爺爺手上臉上見過,像鮐魚背上的黑斑,所以老人有“鮐背之年”的別稱。想不到,父親也老了。時間的流水瘋狂地洗刷著人們生命里每一道色彩,從鮮亮到黯淡,這還不夠,還要從黯淡到最后模糊,直到消失。
范文文段整體使用了從外到內的方法:先從整體到局部寫手之形貌——整體特點是“枯瘦”,局部寫了右手食指的奇怪形狀和皮膚上的老年斑,然后寫此手形貌特點所帶來的生命意義,暗含作者對父親衰老的傷感之情;正側結合法:先正面寫手的形貌,再側面寫“我”的感受與聯(lián)想來側面襯托父親的“老”,并且這種聯(lián)想可以起到拓寬寫作外延的作用,讓文章更有厚重感,內涵更豐富,有條件的學生可以模仿訓練;五感法:文段主要以視覺描寫為主來代替讀者之眼進入情境。
課堂觀察僅限于觀察,如果能夠讓學生進行沉浸式體驗,便更能充分調動各種感官直覺,讓描述更加生動形象。比如讓學生走出課堂實地觀景寫景,對著同桌用文字寫生,或者走出小家庭與課堂去做一次小買賣,親身體驗能讓學生更有物可寫,因此,寫作訓練可以從課堂寫生延伸到出游寫生、自由寫生(周記)等,形式更靈活多樣,這樣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2.真實記敘
真實記敘指的是對故事情節(jié)的建構與設計需與現(xiàn)實生活或親身經歷相同,符合生活規(guī)律,符合人之情理,符合相應職業(yè)領域的實際等,方能寫出真正的生活情境,讓讀者產生共鳴。例如,有學生寫小小說設計了癌癥患者,但是對癌癥治療的過程、癌癥病人的生活困境、家屬的情緒變化等方方面面缺乏了解,只一味依靠想象去編造,那就是“說謊”,且容易漏洞百出,鬧出笑話。比如很多學生在學習小小說創(chuàng)作階段很喜歡編造“生死”故事情節(jié),好像人物非死不能塑造出其真誠的情感與美好的品德,情節(jié)設計會讓讀者覺得過于刻意,淪為“狗血劇情”。夏目漱石說過:“我們的鄰居中沒有英雄,所以寫實家所描寫的人物都不是英雄。不是英雄而能引起我們的同情,不是因為那人物偉大,而是因為他于我們一樣平凡。”[2]因此,要讓文章寫得真實,最好寫自己經歷過的事,或自己見過的生活中的真事。在訓練過程中,也可以采用真人真事記敘法或者沉浸式情境體驗記敘法。
真人真事記敘指的是文章所記之事最好是自己親身體驗過的,這樣整個事件的過程、前因后果,包括當事人的感受、反映都是現(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過的,自然不會失真。老舍在《想北平》中說的“一個孤高自賞、橫豎不動的人,很難了解生活的意義與勞動的意義,也就無法描繪今天的人民與英雄人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如果你要寫的是一件自己沒有經歷過的事,那就先去體驗一番再動筆吧。
來看看廈大附中校友羅曼琳同學在就讀高一時寫的文章《外婆的信仰》:
又是臨近年關之時,她的兒女從四面八方回到家鄉(xiāng),首先做的,還是招呼外公“回來”好好款待一番。外婆在門口忙活著,為了讓她的丈夫找到歸處,我們在二樓的木桌上擺滿雞鴨水果,手持飄著青煙的香等待。“回來了!開始吧?!蓖馄排Φ嘏軄恚老驳睾爸?。后又是一套禮儀,最后兩塊桃木擲下,每個人都笑了,外公很滿意。
第一條,片段寫了家庭聚會之日,外婆用祭品“迎接”已經去世的外公的整個過程詳細真實,很容易吸引讀者進入故事情境,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符合民風民俗,符合人物內心情感特點,非常真實。尤其“持香等待”“擲桃木”等情節(jié)都非常契合人物身份與故事情境,笑中含著深情,非常有畫面感。如果不是親身經歷過,哪里會寫得如此真實呢?所以,要想寫好真實記敘,最重要的是留心生活,選擇獨特的生活經歷結合必要的真實描寫。
當然,真實的記敘并不是說要按照時間順序記流水賬,對事件經過的記敘有很多方法,比如敘述的順序有順敘、插敘、倒敘、補敘,每一種都有不同的寫作效果。寫作時一般是一種敘述順敘為主,其他方式為輔,不斷將故事情節(jié)進行充實;記敘還要講究視角,同一件事,從第一人稱視角去講述,會更加真實可信,更方便抒發(fā)情感,還能因為視角的局限而產生懸念,用第三人稱視角去寫能讓讀者看到事件的全貌,記敘也更加客觀;敘述節(jié)奏也有快速與舒緩之分,這與文章的風格有關;此外,歷史或夢境與現(xiàn)實交織等敘述技巧的運用也會讓記敘更加精彩。寫作過程中不妨將這些記敘藝術進行理解融合使用,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尤其要注意的是,寫生式記敘法重在觀察與體驗,也就是說,寫生之人要沉浸于描述對象之中,達到“虛靜”的境界。朱光潛先生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也提到過“靜”的內涵:“它指的是心靈的空界,不是物界的沉寂。你的心靈越空靈,你越不覺得物界沉寂……丟開一切,悠然遐想,無窮妙悟便源源而來?!睂懮揭木褪沁@種虛靜之境,當你拋開雜念沉浸于寫作對象,你的眼、手、身心全部融入進去,方能有所見、有所感、有所啟發(fā)。這里還要再強調一下毛澤東同志在《反對黨八股》中引魯迅復“北斗雜志社”一封信所舉的八條寫文章的規(guī)則中的三條:
第一條:留心各樣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點就寫。
第二條:寫不出的時候不硬寫。
第四條: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
這三條被朱光潛先生稱為“作家的金科玉律”,可見留心生活是第一步,但如何留心,留心之后如何取舍、如何組織語言,也是值得研究的。
(二)真實虛構
記敘文貴在真實,但不代表文中所有的東西都必須照搬生活。文章是允許虛構的,只要這個虛構部分符合外在的事態(tài)與內在的情理,也是符合文章“真”的標準的,這就是我們這里所講的“真實虛構”,也就是文學界所說的與“科學之真”相對的“文藝之真”。真實的虛構包括虛構實景,重在景物描寫,環(huán)境的營造;還包括虛構實事,即虛構出讓人覺得真實的事件。二者通常是相互融合而不是割裂開的。還是上面那個例子,沒有見過癌癥患者就去寫相關文章,固然不明智,但如果你非寫不可,你可以選擇信息搜索、個例專訪、專業(yè)書籍閱讀等方式去積累第一手素材,放到你的文章里去,只要符合情理、符合實際,那么你的虛構就會顯得真實可靠。
以作家夏衍《包身工》為例,這篇報告文學屬于紀實類文學作品,但其中包身工們如“蘆柴棒”等受盡虐待與剝削的經過很多是虛構的,這不僅不妨礙文章的真實感,還讓包身工的真實生活困境非常詳細地暴露在公眾面前。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不止來源于措辭用字,更與作家的“誠”息息相關。夏衍為了這次創(chuàng)作,曾用兩個多月的時間對上海日資紗廠中的包身工進行了實地調研暗訪,這才成就了文章中畫面的可信度。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做自己的光》頗受好評,原因之一就是劇情的專業(yè)性,因為專業(yè)所以真實。劇中展示了傳統(tǒng)媒體在新時代背景下積極尋求新的發(fā)展道路的過程,傳統(tǒng)媒體工作者們在一次次碰壁之后通過深入學習、積極踐行中央提出的“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突圍。它不僅僅是一部女性逆襲活出自我的勵志劇,更是真實體現(xiàn)女性在新時代面臨的挑戰(zhàn)與機遇。劇中完美婚姻夢碎、肺癌、兼職、網(wǎng)絡直播等細節(jié)都非常真實,比如其中一個鏡頭是經濟困境中的主持人何歡到青少年中心去求職,在試課過程中糾正一個小朋友的平翹舌發(fā)音,演員的手勢、“硬腭”等專業(yè)術語的使用之類的情景在我們這些專業(yè)人員看來都覺得非常專業(yè),這種效果離不開創(chuàng)作前的調查研究、信息收集等準備工作。所以,要寫好虛構,首先心中要有實景、實事、實情。寫作時若缺乏相應的生活體驗,不妨先進行信息搜索、網(wǎng)絡調研等,幫助創(chuàng)作者提前做好真實生活體驗的功課,避免因想象不夠合理而使記敘拒人于千里之外。
二、追憶式記敘
生活是寫作的寶貴素材,但生活是流動的,就像流水,逝者如斯。我們不可能讓想寫的人事物再回到眼前重演,那么追憶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小的方面,追憶第一次學會騎車、第一次離家、第一次獲獎等等,讓腦海里的記憶再重播一邊,然后我們再根據(jù)自己所需進行描述或記敘,這樣的文章就會很真實;大的方面,追憶一段人生的記敘關乎時間和記憶,可以帶有挽歌敘事的味道,更能引起警醒與啟示,讓文章更加厚重;也可以像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那般在追憶中成就對未來生命的贊歌,文章的立意就更深刻。無獨有偶,老舍在《我怎樣寫小說》一書中也提到過“人們幼時所熟習的地方景物,即一木一石,當追憶起來,都引起熱烈的情感,都含有浪漫的意味,是一種苦而甜的追想”。陳思和在《中國現(xiàn)當代小說名作欣賞》中提到劉慶邦的小說《鞋》也屬于追憶式寫作,“作家在寫作時,都帶著深情在追述著自己所親身經歷的美好的往事,以這種方式表達著對逝去了的愛的感動與追憶,對純真的愛情的贊美與謳歌?!笨梢姡矍八娝鶠榭梢杂洈?,對過去的追憶更是全知式的記敘,是帶著更成熟更深情的眼光去描述與思考的記敘,因為時光的沉淀、思想的發(fā)展成熟,追憶式的記敘顯得更加雋永迷人,耐人尋味。
追憶式的記敘具有但不局限于以下特點:
(一)選擇性
追憶性敘事因為時間的沉淀,許多方面會變得不同,比如敘述內容更具選擇性。就像記憶,我們不可能記住生命中發(fā)生的每一件大事小事,但是總有一些記憶深藏心底,隨著時間的沉淀越來越厚重,成為永恒的回憶。那些事,便是記憶河流中的點點星辰,閃耀著我們的生命力,時時刻刻告訴我們生命的曲折與精彩。所以,當你記得很久以前的某件事的某個細節(jié)時,不妨寫出來,說不定你能從中尋到自己真正的內心,找到一點生命的啟示呢。
以史鐵生《我與地壇》為例:
“蜂兒如一朵小霧穩(wěn)穩(wěn)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只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薄皾M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p>
文段中所描寫的地壇之景并非面面俱到,只有堅持飛穩(wěn)在半空的蜂兒、想透了生命的螞蟻、升空的瓢蟲、蟬蛻空屋、摔成萬道金光的露水、窸窸窣窣長個不停的草木……就如同蒙太奇鏡頭一般,把這一個接一個深深印在腦海的景物呈現(xiàn)出來,而這些景物都具有一個相同的特點——努力、通透。這其實并非地壇客觀之景,而是寫作時史鐵生內心的真實寫照。的確,地壇并非神壇,并不是所有心中郁結之人到了地壇都可以看到如此生命蓬勃之景實現(xiàn)救贖,因為這些景,是多年以后沉淀在作者心中的記憶中最治愈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從中看到當時作者一個人在地壇,并非萬念俱灰,而是獨自一人在努力尋找站起來的動力,尋找活下去的理由。
再如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提到“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當年那股灼人的熱浪。和我在一起的五個男孩子已經厭倦了玩彈珠,以及用透鏡在干樹葉上燒洞的游戲,正在尋覓其他好玩的事……”文中所寫的爸爸幫助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順利爬下巖石脫離險境的經過,為何會成為作者難忘的記憶?因為“生命中有很多時刻,面對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或者一個令人畏懼的情境,當我感到驚慌失措時,我都能夠輕松應對——因為我回想起來很久以前懸崖上的那一課……”可見,作者所難忘的,不是那件客觀的事,而是那件事帶給作者思想上的成熟、成長的蛻變。寫這篇文章時,作者內心對“走一步,再走一步,如此踏實穩(wěn)步達成目標”的觀點是相當贊同的??梢?,生活中不經意的,或者經常浮現(xiàn)的回憶,都非常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書寫。
(二)濾鏡性
追憶式記敘文的敘述語氣更加沉著冷靜,所寫場景由于主觀情感的影響而風格化,就像帶著濾鏡所見一般,你喜歡什么色系,所追憶的人事物也就被涂上了相應的色彩,披上一層面紗,或懷舊,或朦朧。你看不清,卻甩不掉那種深埋心底的感覺。這種風格顯得更加厚重,耐人尋味。就像陶淵明筆下的田園生活,只有草盛豆苗稀,采菊東籬,方宅草屋,依依炊煙,簡單自然,簡單的景色,少了人事的紛擾,這樣的描述源于詩人的一雙自然之眼,一顆真意之心。
以筆者的散文《童年的顏色》為例:
母親也經常加入我們的樂園。這時我們會溫順地依次挨著坐在母親邊上,我總是搶先第一個靠近母親,把半個身子伏在母親腿上,等著母親給我們講天上的故事。
“看見那七顆星了嗎?像不像一把大勺子?”母親指著天上說。
“中間最亮的那顆星,就是斗柄與斗勺連接的那一顆,叫玉衡,那可是天庭最美的仙女呢?!蹦赣H輕柔的聲音飄在耳邊。
“那一大片白白的好像云,其實不是云,它叫銀河,是天上一條很大的河。河邊上各有一顆星星,一顆叫牛郎星,另一邊那一顆叫織女星,從前天上的織女下凡嫁給牛郎,后來被王母娘娘抓回天庭,兩人都非常傷心,這份情感動了喜鵲,它們會在每年七夕這一天聚集在一起,搭成鵲橋,讓牛郎和織女見面。七夕這一天肯定會下雨,你們知道為什么嗎?”
“為什么?。俊蔽姨痤^迫不及待問母親。
“因為啊,他倆一年才見一次面。這一年時間里,牛郎都不洗碗的,一年過去了,家里的臟碗堆成了山。好不容易到了七夕,織女與牛郎見面都沒時間說話,就一直洗碗洗個沒完,她邊洗邊流淚,越洗越傷心,人間就一直下雨了?!?/p>
“牛郎太可惡了,那讓織女不要去見他了!”我為織女憤憤不平。
母親笑著不回答,摸摸我的頭。以后每逢七夕,天上飄下雨滴時,我總會想起織女的憂愁,織女的無奈,想起母親那輕柔的聲音,那粉色的浪漫。
文段中的場景并非某一次母親講故事的現(xiàn)場,而是記憶中無數(shù)次母親講故事的縮影。也許講故事時不一定真是夕陽西下云霞滿天的美好天氣,但記憶中存留著就是這樣一個美好濾鏡中粉色的夏天的傍晚,那里的母親溫柔、慈愛,那里聽故事的孩子單純天真、無憂無慮。那樣的美好又可能折射著當下現(xiàn)實中歲月流逝之后,步入老年的母親病重、多疑、怨懟,成長立業(yè)之后的孩子被壓在生活的重擔之下喘不過氣?,F(xiàn)實的殘酷與艱辛,最易讓人懷念當年,也許童年貧窮無知,但是孩子不需要被生活蹂躪,母親不需要被病痛折磨,那樣的貧窮又算得了什么呢?寫作與閱讀的路其實是一致的,并非耍技巧,而是透過生活的現(xiàn)象看本質。
(三)情思性
追憶式記敘文因著追憶的目的而帶有情思性,即抒發(fā)情感或總結思考的寫作意圖。這一點我們就不展開多說了。寫作時不妨先思考,為何要這追憶敘事?朱光潛先生曾說“青年人容易感受情緒,卻不容易于沉靜中回味情緒,感受情緒而加以沉靜回味是始而‘入乎其中,繼而‘出乎其外”。時過境遷的追憶,便能夠于沉靜中將這情思通過夾敘夾議、借景抒情法等在追憶中流露或開頭結尾點明,文章表達會更加清晰,主題會更深刻,比如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莫懷戚的《散步》等,再比如筆者的《童年的顏色》結尾如下:
童年的色彩說不清,但大體是繽紛的。仿佛思想的基因自動篩選出了美好難忘的記憶,因為我怎么努力也想不起來,當年饑腸轆轆的體驗、被打得遍體鱗傷的感覺是怎樣的了。童年雖然有亮色,也有暗色,但誰能說這些暗色是無用的呢?它讓亮色更亮,也促進了我心理和思想上的成長,讓我更加珍惜童年的美好時光。所有的顏色,都在交融著、配合著編織著我的未來,但凡缺一種顏色,都成不了我現(xiàn)在的自己。
點題式結尾,讓文章更完整,立意更清晰。而文章的好壞則取決于主題的價值高低,即能否引人思考、給予人警示、獲得愉悅感等等。
三、暢想式記敘
區(qū)別于追憶式,暢想式記敘是基于聯(lián)想的遷移式寫作法。例如,眼前所見是這樣,卻不妨引發(fā)旁的聯(lián)想,引起生活的思考,以此方法拓寬寫作思路,深挖寫作立意?!睹献印るx婁上》“今也欲無敵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zhí)熱而不以濯也。”孟子居然將當時君王推行以武力征服天下的理念,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因為炎熱而洗澡”聯(lián)系起來,好不妙哉!這種寫作靈感就建立于洗澡到治國之道的橫向類比聯(lián)想。我們不妨從中得到啟發(fā)——生活中的很多事都可以有相應的聯(lián)想遷移,進而深入思考,解決問題。再比如“收納”,收納是一種藝術,整個房間亂七八糟的怎么收?收完了是什么樣子?記敘這個過程,就屬于寫生式。再聯(lián)想到東西要收納,知識要不要收納?進而總結出優(yōu)質的學習方法。然后人類的情緒要不要收納?什么情緒放什么位置,有效收納情緒成就美好生活,這也是很優(yōu)秀的暢想式寫作思路。
暢想式記敘建立在寫生式記敘基礎之上。有效的暢想基于針對性的觀察體驗。比如香菜苗長了很多雜草,如何區(qū)分菜苗和雜草呢?仔細觀察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莠草的根莖是紫色的,香菜的根莖是綠色的。這樣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處理問題的方式——仔細觀察,找出規(guī)律,事半功倍。這看似與菜苗一般樣貌的嫩苗,就像生活中那些迷惑人的表象,需要我們用一雙慧眼去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才能抓住主要矛盾,高效解決問題。
暢想式記敘依托聯(lián)想達到深化主題的效果。除了不同事物同質類比和時間線的橫向聯(lián)想,還有從客觀事物的特性聯(lián)想到事物本身更多更豐富更接近人性的特性,從事物具象到事物抽象再到人性精神的縱向聯(lián)想。暢想式記敘貴在縱橫聯(lián)想中不斷深入挖掘,探求事物本質,最終達到深刻主題的效果。比如,校園里的印度榕,遠處一看好像樹干邊上有很多竹竿支撐著。可你往近處看,會發(fā)現(xiàn)這些不是竹竿,而是氣生根。這些根剛開始是柔弱的細須,慢慢長大直到扎根泥土支撐原樹。我們可以繼續(xù)深挖到這種樹的用途。在印度的乞拉朋齊,當?shù)厝擞眠@種樹做成了樹橋,解決了交通問題。你不得不感慨它獨木成林的生命力,更要感謝它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然后你會不會受到感染,也決心成長為像它那樣堅強和有用的人?
暢想式記敘具有層次性,即從“所見所聞”到“所感”,再到“所思”。所見所聞是單純的寫景敘事,所感就涉及到了自身生活體驗的主觀感受,而所思又涉及到了思想上的火花,思維性更強。能達到哪一步取決于作者對生活愿意親密到哪個程度。
以“做家務”為例,立意可以記敘“整潔之美”“生活之美”“為家人分憂的幸福之美”“意志鍛煉之美”“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等等。這種聯(lián)想遷移也有一定的規(guī)律,如從眼前到其他,從具體到抽象,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從微觀到宏觀等等。
正所謂“山川河岳,地之文;日月星辰,天之文”“所謂文章的素養(yǎng),不是尋章摘句,而是從大自然寶庫中巧妙地采集材料,將它們放進自家藥籠中?!盵3]生活如同氧氣可以為我們提供呼吸的動力,可又因為她的無處不在,讓我們容易在無意識中產生麻木、免疫。因此,時刻保持一顆對生活的熱愛之心與好奇心,勤于思考,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從中受益,不管是寫作上,還是成長上。生活是一朵花,一道菜,一首詩,是一本書,是良師,是益友,她在呼喚你,呼喚一個細心的你,真誠的你,浪漫的你,用你明亮的眼,細膩的心,來發(fā)現(xiàn),來體會,來感悟。當你發(fā)現(xiàn)生活的靈性,她將賦予你源源不斷的靈感和創(chuàng)造的力量。
注釋:
[1]葉圣陶.落花水面皆文章:葉圣陶談寫作[M].北京:開明出版社,2021.
[2][3]夏目漱石.文學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