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娟
[摘 要]中位線定理是初中數(shù)學(xué)的重要定理,它在平面幾何問題的解決中有廣泛的應(yīng)用。文章通過分析典型例題,介紹一些中位線定理的應(yīng)用方法,旨在幫助學(xué)生提高解題效率,提升解題能力。
[關(guān)鍵詞]中位線定理;幾何問題;應(yīng)用
[中圖分類號]? ? G633.6? ? ? ?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4)05-0009-03
中位線定理是初中數(shù)學(xué)的重要定理,它在平面幾何問題的解決中有廣泛的應(yīng)用。下面筆者結(jié)合一些典型例題介紹一些中位線定理的應(yīng)用方法。
一、利用中位線定理求線段的長
因?yàn)橹形痪€定理反映兩條線段之間的數(shù)量關(guān)系,所以已知三角形中位線與第三邊中的其中一個量,就可以求得另一個量。
[例1](1)課本再現(xiàn):如圖1所示,[D]、[E]分別是[△ABC]的邊[AB]、[AC]的中點(diǎn)。求證:[DE]∥[BC],且[DE=12BC]。定理證明:如圖2所示,延長[DE]至點(diǎn)[F],使得[EF=DE],連接[CF]。請你寫出完整的證明過程。
(2)知識應(yīng)用:如圖3所示,在四邊形[ABCD]中,[AB=6],[CD=8],[∠BAC=30°],[∠ACD=120°],點(diǎn)[E]、[F]、[M]分別是[AD]、[BC]、[AC]的中點(diǎn),求[EF]的長。
(1)證明:在[△AED]和[△CEF]中,[DE=FE,∠AED=∠CEFAE=CE,],
∴[△AED ]≌[△CEF](SAS),∴[AD=CF],[∠A=∠ECF],∴[AB]∥[CF],∵[AD=BD],∴[BD=CF],∴四邊形[DBCF]為平行四邊形,∴[DF]∥[BC],[DF=BC],∴[DE]∥[BC],[DE=12BC]。
(2)解:∵點(diǎn)[E]、[M]分別是[AD]、[AC]的中點(diǎn),∴[EM]是[△ADC]的中位線,∴[EM=12CD=4],[EM]∥[CD],∴[∠EMC+∠ACD=180°],∵[∠ACD=120°],∴[∠EMC=60°]。同理可得,[MF=12AB=3],[MF]∥[AB],∴[∠CMF=∠BAC],∵[∠BAC=30°],∴[∠CMF=30°],∴[∠EMF=90°],∴在Rt[△EMF]中,[EF=EM2+MF2=42+32=5]。
評注:本題首先回顧了中位線定理的證明過程,然后運(yùn)用中位線求線段的長。在此過程中,不僅應(yīng)用了中位線的位置關(guān)系,得到相應(yīng)的角度,而且應(yīng)用了中位線的數(shù)量關(guān)系,得到相應(yīng)線段的長,最后在所確定的直角三角形中應(yīng)用勾股定理求得線段的長。
二、利用中位線定理證明線段相等
利用中位線定理證明線段相等,需要證明這兩條線段分別是另兩個三角形的中位線,然后再利用全等三角形證明另兩個三角形的第三邊相等。在此過程中,可能不止一次地利用全等三角形證明線段相等,還可能利用特殊三角形的性質(zhì)獲得相等的線段或角。
[例2]如圖4所示,已知兩個等腰Rt[△ABC],Rt[△CEF]有公共頂點(diǎn)[C],[∠ABC=∠CEF=90°],連接[AF],[M]是[AF]的中點(diǎn),連接[MB]、[ME]。當(dāng)[∠BCE=45°]時,求證: [BM=ME]。
求證:如圖5所示,延長[AB]交[CE]于點(diǎn)[D],連接[DF],則易知[△ABC]與[△BCD]均為等腰直角三角形,∴[AB=BC=BD],[AC=CD],∴點(diǎn)[B]為[AD]的中點(diǎn),又∵點(diǎn)[M]為[AF]的中點(diǎn),∴[BM=12DF]。延長[FE]與[CB]延長線交于點(diǎn)[G],連接[AG],則易知[△CEF]與[△CEG]均為等腰直角三角形,∴[CE=EF=EG],[CF=CG],∴點(diǎn)[E]為[FG]的中點(diǎn),又∵點(diǎn)[M]為[AF]的中點(diǎn),∴[ME=12AG]。在[△ACG]與[△DCF]中,[AC=CD,∠ACG=∠DCF=45°CG=CF,],∴[△ACG ]≌[△DCF](SAS),∴[DF=AG],即[BM=ME]。
評注:利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證明線段之間的相等關(guān)系,就是將欲證明相等的兩條線段進(jìn)行轉(zhuǎn)移,通過證明與之關(guān)聯(lián)的兩條線段相等,從而證明原來的兩條線段相等。當(dāng)題中有中點(diǎn)或較多中點(diǎn)時,可以考慮使用中位線定理。
三、利用三角形中位線證明線段的和差關(guān)系
利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證明線段的和差關(guān)系,首先證明一條線段是某個三角形的中位線,然后再證明其他線段與三角形第三邊之間的數(shù)量關(guān)系,最后再代入即可。
[例3](1)如圖6所示,[BD]、[CE]分別是[△ABC]的外角平分線,過點(diǎn)[A]作[AF⊥BD],[AG⊥CE],垂足分別是[F]、[G],連接[FG],延長[AF]、[AG],與直線[BC]相交于點(diǎn)M、N。求證:[FG=12(AB+BC+AC)]。
(2)若[BD]、[CE]分別是[△ABC]的內(nèi)角平分線(如圖7),其余條件不變,線段[FG]與[△ABC]的三邊又有怎樣的數(shù)量關(guān)系?寫出你的猜想,并給予證明。
(1)求證:∵[AF⊥BD],[∠ABF=∠MBF],∴[∠BAF=∠BMF],在[△ABF]和[△MBF]中,∵[∠AFB=∠MFB,BF=BF,∠ABF=∠MBF,]∴[△ABF ]≌[△MBF](ASA),∴[MB=AB],[AF=MF]。同理,[CN=AC],[AG=NG],∴[FG]是[△AMN]的中位線,∴[FG=12MN=12]([MB+BC+CN])[=12]([AB+BC+AC])。
(2)[FG=12]([AB+AC-BC])。如圖8所示,延長[AG]、[AF],與直線[BC]相交于[M]、[N],∵由(1)的證明過程類似證明[△ABF ]≌[△NBF],∴[NB=AB],[AF=NF],同理[CM=AC],[AG=MG],∴[FG]是[△AMN]的中位線,∴[FG=12MN],∴[BC=BN+CM-MN=AB+AC-2FG ],∴[FG=12(AB+AC-BC)],所以線段[FG]與[△ABC]三邊的數(shù)量關(guān)系是[FG=12]([AB+AC-BC])。
評注:本題利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證明了一個重要的結(jié)論,即從三角形一個頂點(diǎn)向兩條外角平分線作垂線,兩個垂足之間的線段長等于三角形周長的一半;從三角形一個頂點(diǎn)[A]向兩條內(nèi)角平分線作垂線,兩垂足之間的線段長等于以點(diǎn)[A]為端點(diǎn)的兩條邊的和減去第三邊的差的一半。
四、利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證明角相等
利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證明角相等,首先要利用中位線定理得到線段之間的數(shù)量關(guān)系與平行關(guān)系,然后結(jié)合已知條件得到相等的線段,最后由“等邊對等角”得到相等的角。
[例4]如圖9所示,在四邊形[ABCD]中,[AB=CD],點(diǎn)[E]、[F]分別是邊[AD]、[BC]的中點(diǎn),直線[EF]分別與[BA]、[CD]的延長線交于點(diǎn)[M]、[N]。求證:[∠BMF=∠CNF]。
解析:如圖10所示,連接[BD],取[BD]的中點(diǎn)[P],連接[PE]、[PF],可得[PE]為[△ABD]的中位線,[PF]為[△BCD]的中位線,∴[PE]∥[AB],[PF]∥[CD],[PE=12AB],[PF=12CD],∴[∠PEF=∠BMF],[∠PFE=∠CNF],∵[AB=CD],∴[PE=PF],∴[∠PFE=∠PEF],∴[∠BMF=∠CNF]。
評注:連接四邊形的對角線,取對角線的中點(diǎn),構(gòu)造三角形中位線,在證明過程中,既利用了三角形中位線的平行關(guān)系,也利用了三角形中位線中線段之間的數(shù)量關(guān)系,即通過“中位線相等”得“兩角相等”,通過“平行”得“同位角相等”,進(jìn)而得證。
五、利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求角的度數(shù)
利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求角的度數(shù),首先要構(gòu)造三角形中位線,然后利用三角形中位線獲得線段的平行關(guān)系與數(shù)量關(guān)系,最后結(jié)合已知角度與三角形內(nèi)角和定理求角的度數(shù)。
[例5]如圖11所示,在[△ABC]中,[∠A=40°],[D]、[E]分別在[AB]、[AC]上,[BD=CE],[BE]、[CD]的中點(diǎn)分別是[M]、[N],直線[MN]分別交[AB]、[AC]于[P]、[Q]。求[∠APQ]的度數(shù)。
解析:如圖12所示,取[BC]的中點(diǎn)[H],連接[MH]、[NH],∵[M]、[H]為[BE]、[BC]的中點(diǎn),∴[MH]是[△BCE]的中位線,∴[MH]∥[EC],[MH=12EC]?!遊N]、[H]為[CD]、[BC]的中點(diǎn),∴[NH]是[△BCD]的中位線,∴[NH]∥[BD],[NH=12BD]?!遊BD=CE],∴[MH=NH],∴[∠HMN=∠HNM],∵[MH]∥[EC],∴[∠HMN=∠PQA],同理,[∠HNM=∠QPA],∴[∠APQ=∠AQP=12×(180°-∠A)=70°]。
評注:本題已知兩條線段的中點(diǎn),但是這兩條線段并不在同一個三角形中,無法直接利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我們發(fā)現(xiàn)線段[BC]分別與有中點(diǎn)的兩條線段在三角形中,當(dāng)取[BC]的中點(diǎn)[H],分別連接[MH]、[NH]后,能夠獲得兩條三角形中位線。
六、利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判定四邊形的形狀
利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判定四邊形的形狀,一般用于判定中點(diǎn)四邊形的形狀,對于任意四邊形的中點(diǎn)四邊形,利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可判定其為平行四邊形。當(dāng)原四邊形的對角線相等時,中點(diǎn)四邊形是菱形;當(dāng)原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時,中點(diǎn)四邊形是矩形;當(dāng)原四邊形的對角線相等且互相垂直時,中點(diǎn)四邊形是正方形。
[例6]我們給出如下定義:順次連接任意一個四邊形各邊中點(diǎn)所得的四邊形叫中點(diǎn)四邊形。(1)如圖13所示,點(diǎn)[P]是四邊形[ABCD]內(nèi)一點(diǎn),且滿足[PA=PB],[PC=PD],[∠APB=∠CPD],點(diǎn)[E]、[F]、[G]、[H]分別為邊[AB]、[BC]、[CD]、[DA]的中點(diǎn),猜想中點(diǎn)四邊形[EFGH]的形狀,并證明你的猜想。(2)若改變(1)中的條件,使[∠APB=∠CPD=90°],其他條件不變,直接寫出中點(diǎn)四邊形[EFGH]的形狀(不必證明)。
解析:(1)四邊形[EFGH]是菱形。如圖14所示,連接[AC]、[BD],∵[∠APB=∠CPD],∴[∠APB+∠APD=∠CPD+∠APD],即[∠APC=∠BPD ],在[△APC]和[△BPD]中,[AP=BP,∠APC=∠BPDPC=PD,],
∴[△APC ]≌[△BPD](SAS),∴[AC=BD],∵點(diǎn)[E]、[F]、[G]、[H]分別為邊[AB]、[BC]、[CD]、[DA]的中點(diǎn),∴[EF=12AC],[FG=12BD],[EH=12BD],[GH=12AC],∴[EF=FG=GH=EH],∴四邊形[EFGH]是菱形。
(2)四邊形[EFGH]是正方形,設(shè)[AC]、[BD]交點(diǎn)為[O],[AC]與[PD]交于點(diǎn)[M],[AC]與[EH]交于點(diǎn)[N],由(1)可得[△APC ]≌[△BPD],∴[∠ACP=∠BDP],∵[∠CPD=90°],∴[∠PDC+∠PCD=90°],∴[∠ODC+∠OCD=90°],∴[∠COD=90°],∴[AC⊥BD],∵[EH]∥[BD],[AC]∥[HG],∴[∠EHG=∠ENO=∠BOC=∠DOC=90°],由(1)得四邊形[EFGH]是菱形,∴四邊形[EFGH]是正方形。
評注:中點(diǎn)四邊形是什么四邊形取決于原四邊形的對角線,所以此題必須作輔助線連接兩條對角線。連接四邊形的對角線后,既構(gòu)造了四條三角形中位線,又構(gòu)造了手拉手全等模型,通過手拉手全等模型得到四邊形對角線相等,通過三角形中位線定理使中點(diǎn)四邊形的四條邊與原四邊形的對角線之間有了數(shù)量關(guān)系。
通過上述例題的解析可知,利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可以計(jì)算線段的長,計(jì)算角度,可以證明線段之間的數(shù)量關(guān)系、角之間的數(shù)量關(guān)系,還可以判定四邊形的形狀。中位線可以起到橋梁紐帶的作用,在解決平面幾何問題的過程中出奇制勝。當(dāng)問題中出現(xiàn)中點(diǎn)或中線時,可以考慮應(yīng)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
(責(zé)任編輯 黃桂堅(ji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