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洋
摘 要 準確解讀人物的內心世界,是文學類文本閱讀的核心目標之一。讓學生通過撰寫人物評傳——從外部介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撰寫人物自傳——從內部介入人物的內心世界,勾連前后事件,厘清復雜關系,審視細節(jié)刻畫,使學生在課堂實踐中養(yǎng)成關注心理動機的習慣,學會梳理和解讀心理動機的路徑和方法。
關鍵詞 人物評傳 ?人物自傳 ?寫作 ?介入 ?內心世界
在高中語文新課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走進小說人物或散文作者的內心世界呢?教師可將表演課程中的“人物小傳”撰寫引入語文課堂,引導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確保學教評的一致性。本文嘗試以《雷雨》《荷花淀》兩文的教學為例,讓學生通過撰寫人物評傳——從外部介入人物或作者的內心世界,撰寫人物自傳——從內部介入人物或作者的內心世界,勾連前后事件,厘清復雜關系,讓學生學會梳理和解讀心理動機的路徑和方法。
一、從前后事件、人物關系介入,撰寫“評傳”以勾勒豐滿的內心世界
教材文學類選文中呈現在師生面前的作品人物,或者是該人物的性格特點,或者是其成長過程中的某一個階段,都可作為“評傳”的素材。若想充分解讀人物,就要在“評傳”撰寫中重點勾連發(fā)生在人物身上的典型事件,梳理出該人物完整的心路歷程,借此探知其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并以此為基礎推測人物心理的可能走向。通過這種前后勾連式的梳理,一個完整的、豐滿的人物就可以站立在讀者面前。
《雷雨》中的周樸園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形象,作者在刻畫這一人物的時候也一直力避扁平化。如果僅就他認出侍萍之后的反應,尤其是那幾句“你來干什么”“誰指使你來的”,很容易對這一人物的理解陷入臉譜化,簡單認定周樸園是一個虛偽到極點的負心漢,對侍萍的所謂“懷念”都是自欺欺人的偽裝罷了。為了正確地理解周樸園的內心世界,尤其是準確把握其前后矛盾言行背后的心理動機,就需要我們將四幕?。òㄐ蚰缓臀猜暎┲邪l(fā)生在周樸園身上的其他關鍵事件組合在一起,從外部對周樸園這個充滿著矛盾的復雜角色,以評傳的形式進行系統(tǒng)梳理。
教材中《雷雨》節(jié)選部分是第二幕的片段,前半部分展現的主要是周樸園和魯侍萍兩個人物之間內心或隱或顯的沖突。魯侍萍本想快速逃離周公館,但是在見到周樸園后又并未離開,反而主動在對方面前提及當年的諸多細節(jié)。侍萍反常的行為背后是怎樣的心理動機?學生通過對周、魯兩人之間關系的把握,解釋了魯侍萍之所以留下來,并引導周樸園回憶往事的心理脈絡。以評傳的形式展示如下:
魯侍萍看到周公館中自己當年使用過的舊家具,很想知道那個給過自己美好的過往、也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的周樸園對他當年所做過的事情有沒有懺悔。所以當周樸園提起無錫的時候,侍萍并沒有回避。兩個人相認的過程中,魯侍萍與周樸園有過三次概念不一致的沖突。第一次是關于“無錫”的評價。魯侍萍無法認同周樸園說的“無錫是個好地方”,因為那里是她的傷心地,自己被拋棄連帶氣死了自己的母親,三十年前無錫的那個雪夜是她揮之不去的夢魘。第二次是關于“梅侍萍”的評價。周樸園將侍萍包裝成“年輕小姐,很賢惠,也很規(guī)矩”。第三次是在周樸園認出面前的侍萍之后,兩個人關于“委屈”的定義。當她聽到周樸園將當年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輕描淡寫地定義為“委屈”時,她已經確信周樸園仍舊是那個絕情的人,所以明確告知周樸園不是“委屈”,而是“恨”——恨他的絕情,是“悔”——后悔當初自己做下的蠢事。
二、從動作細節(jié)、表情設計介入,撰寫“自傳”以建立內外的溝通渠道
文學作品閱讀中,學生可以以“微動作”“微表情”作為解讀人物內心世界的突破口。充分關注作品中已經給出的微動作、微表情,以此從內部介入人物的心理世界,為其撰寫人物自傳,將動作、表情細節(jié)與人物當時的心理動機建立恰當關聯。同時,學生應不僅僅局限于文中作者已經寫出的動作和表情,還可以另外為人物設計微動作、微表情,進而在人物自傳中為以上設計提供合乎邏輯的內心說明,做到內在心理和外在動作、表情的一致。
《荷花淀》中,水生嫂一邊編織著葦席,一邊等待著丈夫水生的歸來,但是丈夫歸來之后言行與以往有所不同,這引起了水生嫂心理的一系列變化。其心理的變化過程,可以借助水生嫂的“抬頭”“低頭”兩個細微動作串聯起來,通過分析這兩個動作細節(jié)背后的心理活動,了解人物心理的全貌。“抬頭”這一動作細節(jié)是在水生很晚才回來后發(fā)生的,看到丈夫進門,“女人抬頭笑著問”。水生嫂的動作為何是“抬頭”?又為何是“笑著問”呢?一個人物的心理一定不是從零開始的,那么水生嫂在發(fā)出以上兩個動作之前的心理前傳是怎樣的呢?學生可以借助撰寫人物自傳介入人物內心世界?!暗皖^”這一動作細節(jié),出現在丈夫告知她自己明天要到大部隊上去之后。與前面“抬頭笑著問”不同,水生嫂在這里是“低著頭說”。兩處說話時候的不同動作,意味著完全不同的心態(tài)。兩處動作細節(jié)之間的心態(tài),如何完成合龍呢?學生也可以借助人物自傳撰寫走進人物內心。
除了基于小說中已經給出的動作細節(jié),還可以讓學生在現有動作細節(jié)的基礎上,為小說中沒有動作細節(jié)的地方,設計合理恰當的動作細節(jié),并以此為切入點撰寫心理自傳,為人物的動作做出與內心一致的合理化說明。同樣是《荷花淀》“夫妻話別”這一小節(jié),水生到其他幾家告知到大部隊后,再次回到家中。夫妻之間有一段連續(xù)的對話,作者并未詳細寫出水生嫂此時的動作。如果參照前面“抬頭”“低頭”的動作,可以為其設計先“低頭”后“抬頭”的動作?!澳阌惺裁丛?,囑咐囑咐我吧?!薄班?。”“嗯。還有什么?”這三句話,水生嫂都是低著頭的,因為這不是普通的分別,而是生死離別,其心中有對丈夫的擔心與不舍。而當聽到丈夫說“不要叫敵人漢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們拼命”之后,水生嫂慢慢地抬起了頭,因為她非常明白丈夫說這句話的分量,這是訣別之時最重要的囑托。學生撰寫的人物自傳如下:
水生就要上戰(zhàn)場了。這一去有太多的危險,我當然希望他平安歸來,但是上戰(zhàn)場畢竟不是兒戲,相信他在臨行前也有重要的話要囑咐我。我舍不得他走,但是我不能讓他擔心,我不敢抬起頭看他。但是聽到他說“不要叫敵人漢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們拼命”,我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如果真的到了需要我和鬼子拼命的這一步,那意味著水生他們已經不在了,他這是做了最壞的打算。我緩緩地抬起頭,我要讓水生知道,我和他一樣,為了保衛(wèi)家園,我們都會盡最大的努力,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以上不管是從前后事件、人物關系介入所撰寫的人物評傳,還是從動作細節(jié)、表情設計介入所撰寫的人物自傳,都指向的是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梳理和重構。本文所選示例分別為戲劇和小說,其實散文中作者心理動機的把握和情感脈絡的梳理,與虛構的戲劇和小說并無明顯差別,同樣適用以上方法。在語文新課學習中,學生借助“人物小傳”的撰寫,逐步獲得梳理和重構人物或作者內心世界的能力。唯有經過如上長期的訓練,面對人物或作者心理活動分析類的題目,學生才能做到得心應手。
[作者通聯:浙江海寧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