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有財
摘 要 在語文教學中,課堂問題的有效解決是助力學生開展高質量學習的關鍵?;谌毡咀籼賹W教授提出的“學習三位一體論”,提出解決課堂問題的方法:一是要傾聽學生心聲,對課堂問題進行甄別、分析、回應;二是要尊重學生發(fā)言,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有效轉換;三是要指導學生回歸文本,通過閱讀自主解決問題;四是要創(chuàng)設學習環(huán)境,借助小組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關鍵詞 課堂問題 ?解決方法 ?傾聽心聲 ?尊重發(fā)言 ?回歸文本 ?創(chuàng)設環(huán)境
日本佐藤學教授倡導“學習三位一體論”,即高品質的學習,是同事物(客觀世界、教材)的對話、同他人(朋友、教師)的對話及同自身的對話。語文教學中,教師主動踐行該理念對解決課堂問題和提升教學質量有重要價值。
一、傾聽學生心聲,對問題進行篩選回應
在課堂教學中,面對學生提出的各類問題,教師要快速甄別問題、分析問題、回應問題,采取適當的方式解決問題。教師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從學生的多個問題中選擇符合教學目標的、能夠推動課堂順利開展的、對學生學習有促進的問題進行解答,在回應學生問題、解決學生課堂困惑中,在學生與教師對話中助推教學。當遇到對文本賞析或者學生發(fā)展極為有益的問題時,可以根據課堂情況靈活調整,將解決該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以問題研究和解決作為課堂開展的主任務。當學生提出表述模糊但有解決價值的問題時,要結合學生問題,一步一步指導學生思考、探究,最后基于學生自己的思考,進行適度的回應。通過對學生問題的篩選和回應,不僅能推動課堂教學有效開展、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還能幫助學生培養(yǎng)問題意識、提升思辨能力,有效發(fā)揮教師在課堂中解決問題時的引導作用,最終實現教學效率與學生能力增長的雙贏局面。
在《老山界》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并繪制紅軍翻越老山界的路線圖?!碑攲W生繪圖結束后,學生的問題也隨之產生了。師生開展了以下對話。
師: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小組交流與分享,我們繪制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路線圖。對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大家還有什么疑問嗎?
問題1:老師,老山界又高又陡,紅軍為什么不從山腳走呢?
問題2:老師,紅軍翻越的山連綿不絕,山上動植物很多,為什么會沒有吃的呢?
問題3:老師,紅軍翻山的時候,走“之”字形可以降低行路的難度,但是文章中為什么寫成了走“之”字形,而不是“Z”字形呢?
學生的三個問題,教師都要認真傾聽,并及時甄別、篩選、分類和回應,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并解決學習困惑。在回應學生問題時,要引導學生說出問題產生的原因或文本依據。同時,要指導學生在課堂中發(fā)現問題、提出高質量的問題,讓學生懂得只要是基于文本和源于生活經驗而來的問題都是好問題,以此使學生明白語文學習中文本的重要性,讓學生感受自己的發(fā)言、自己的思考得到了教師的尊重、肯定和回應,讓學生感受到提出問題的快樂感和獲得感。
二、尊重學生發(fā)言,對問題進行轉換解決
重視課堂中學生所提問題,教師不能提前判定學生所提的問題是沒有價值的、沒有意義的,要給學生思考、提問題的自由,要傾聽并接納每一位學生的發(fā)言,要讓學生成為課堂問題的提出者、解決者、反思者,要對每一位學生的課堂問題做出及時的反饋,并根據實際情況,對問題進行處理。如果教師根據課堂進程、教學目標、學生需求和自身授課需要,對學生問題再進行有效凝練、改編和轉換,就有可能實現對“無效問題”的有效轉換,有可能實現以學生問題推進高質量教學的目的,助力學生深度學習。
錢夢龍老師與學生圍繞“文章是說明文中的哪一類”曾有一番對話。錢夢龍老師面對學生回答“不知道”“我是瞎蒙的”“我心里沒有樣子”等時,及時跟進問題,積極引導,在一問一答中,幫助學生開展與自身的對話、與文本的對話,最后引導學生說出了心中所想,并解決了課堂問題。針對學生無效的回答,錢老師并不是直接否定亦或不理睬,而是順著學生思路積極轉換問題,最終得出結論“‘小品文章篇幅又很短小”。因此,教師要時刻尊重學生發(fā)言,要理解學生發(fā)言背后的意義。我們要相信,學生的“無效”問題通過教師正確的引導、轉換,完全可以推進課堂的發(fā)展,幫助學生轉變思維,助力成長。
三、指導回歸文本,學生自主探究解決
文本最大的作用就是讓作者的主體性和讀者的主體性產生聯結與交融,借助文本實現作者與讀者跨越時空的交流與對話,甚至達成情感上的共鳴。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及時判斷問題是否是文本中顯而易見的,或是學生對文本理解出現偏差而產生的困惑,然后及時引導學生回歸文本,深化理解。教師要意識到,有些純內容、文本結構的定向性問題只需要教師分類后挑選出來,然后將問題拋給學生,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回歸文本,通過閱讀自主解決。這類舉措一方面回應了學生的問題,引導其對問題進行思考和解決,提升其對文本的解讀能力;另一方面,教師也是在告訴學生,針對同類問題該如何解決、如何分析,從而提高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也能讓學生懂得提出問題時需要三思而后行。經過長期的訓練,學生提出問題的含金量也會得到提高,自身的問題意識和思辨能力也能得到顯著提升。所以師生在問題解決中必須要協調分工,在一主一輔合作下高效解決問題。
在陳翠微老師執(zhí)教的《孫權勸學》的課堂中,學生便提出了純內容的定向性問題。在翻譯文章的過程中,針對“卿今者才略”中“卿”字,學生沒有認真看注釋,更沒有結合文下注釋、前后語段進行深入思考,而是直接在課堂上提出疑慮,以尋求教師的幫助,理解“卿”字的含義。但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陳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卿”的意思,而是非??焖俚馗嬖V學生去看文下注釋,并通過理解魯肅和呂蒙的關系,指導學生判斷出了“卿今者才略”中“卿”的意思是“朋友之間的愛稱”。在此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僅幫助學生解決了文言文實詞,更指導學生明白了回歸文本理解文言文實詞含義的重要性。
四、創(chuàng)設學習環(huán)境,學生協同合作解決
課堂上,面對學生常常提出開放性問題這一現實,教師需要利用班級為教學單位的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發(fā)揮學習小組的功能。教師要挑選出兩至三個有價值的開放性的問題,然后把問題拋出來,讓學生開展小組內的協同學習,并以組為單位進行課堂匯報。在學生發(fā)言中,讓學生自己點評、互相點評與質疑,教師只需要做好時間掌控、課堂紀律管理等,然后認真傾聽學生的發(fā)言,感受學生間思維的碰撞,以此讓問題清晰、明了,最終做出總結。此類情境,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更寶貴的是讓學生在觀點交流與思想爭鋒中得到了過程性的收獲,拓寬了看待問題的角度。所以教師始終要讓學生成為課堂問題解決的主體力量,避免“一言堂”式教學模式。
當學生提出的開放性問題能引發(fā)學生開展對話,能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文章,推動課堂走向深度學習時,教師便可隨時調整教學,把問題拋給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與交流的形式,讓學生自主探討、質疑、補充、解惑,最終完成學習任務。這樣,教師既完成了課堂預設問題,還能解決課堂上的生成性問題,從而保證課堂質量。
教師要尊重、傾聽和欣賞學生發(fā)言,引導學生在與客觀事物對話、與他人對話及與自身對話中提出高品質問題,開展高水平問題探究,推動課堂生態(tài)的向上向好,努力創(chuàng)建學生積極參與互動、學生善于思考與提問的溫暖潤澤的課堂。
[作者通聯:青海三江源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