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冬英,王少泉
(云南師范大學 歷史與行政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改革成敗對一個國家、地區(qū)、領域和單位等的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如近幾十年我國的改革取得顯著實效,有效增強我國的整體實力,與我國近幾十年改革情況完全不同的是,某些國家和地區(qū)等的改革效果不佳甚至結果與預期完全相反,這種情況可以稱為改革失敗,對這種情況展開研究能夠尋獲防范改革失敗的策略。從王莽改制、路易十六改革、“清末新政”和戈爾巴喬夫改革等改革失敗的實例來看,改革失敗具有諸多特征、明顯危害,很大程度上歸因于改革過程中未能切實借助非均衡手段打破“低水平鎖定”狀態(tài)。從已有研究成果來看,國內外諸多研究者撰文分析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推進途徑,但僅有極少數(shù)文獻與本研究所述改革失敗相關,如:曹冬英分析了路易十六改革、“清末新政”和戈爾巴喬夫改革等改革失敗實例,指出改革開放是對“托克維爾悖論”的有力回擊。[1]阿布·B·班巴(Abou B.Bamba)以科特迪瓦為實例分析了該國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2]這些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學術價值,但并未運用非均衡治理理論對改革失敗展開分析。
綜上:改革失敗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現(xiàn)象,當前,國內外學界重點探究了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推進途徑,在此領域的研究已有一定深度,但鮮有研究深入分析改革失敗,更沒有研究者基于非均衡治理理論展開分析。本研究在闡釋非均衡治理理論的基礎上分析改革失敗內涵、特征、危害及根源,最后分析防范改革失敗的策略。
非均衡治理理論是公共行政領域的總理論,運用這一理論能夠深入剖析改革失敗的內涵。
不平衡增長理論(unbalanced growth theory)認為,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不平衡增長”,被鎖定在低水平狀態(tài)下,即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低水平鎖定”狀態(tài)。[3]將不平衡增長理論運用于治理層面能夠發(fā)現(xiàn):治理過程中會出現(xiàn)“低水平鎖定”狀態(tài),打破這種狀態(tài)的途徑是運用非均衡手段?;诖瞬⑽{諸多學科、理論中與“非均衡”相關的內容,可以構建非均衡治理理論(disequilibrium governance theory):在執(zhí)政黨/領導者的正確領導下,借助多元主客體的合力、運用先進的治理技術在實體空間和虛擬空間中因需制宜地實施烈度適中的非均衡政策,優(yōu)化金字塔型治理結構以求:消除治理領域的“低水平鎖定”狀態(tài),基于“非均衡—均衡”動態(tài)有效提升國家治理水平,惠及最廣大群體。[4]
非均衡治理理論是公共行政領域的總理論,表現(xiàn)為:一方面,現(xiàn)有的公共行政理論分屬工具理性譜系、價值理性譜系,具有明顯的傾向性——倡導效率或公平,[5]因此可以視為非均衡治理理論在特定時期、特定環(huán)境中的具體呈現(xiàn),[6]如:新公共管理理論可以視為非均衡治理理論在20世紀90年代初、工具理性譜系中的具體呈現(xiàn)。[7]另一方面,運用非均衡治理理論分析多領域的治理實踐,能夠生成諸多“分支理論”:以時間維度呈現(xiàn)非均衡治理理論內容的間斷—非均衡理論(punctuated-disequilibrium theory);[8]具體呈現(xiàn)非均衡治理理論適度原則的適度化治理理論(moderate governance theory);作為非均衡治理理論在數(shù)字政府治理領域具體呈現(xiàn)的數(shù)字時代治理“第三波浪潮”理論(governance of the "third wave" theory in the digital era);運用非均衡治理理論分析數(shù)字時代行政生態(tài)基礎上生成的重聚型行政生態(tài)模式觀(reunion administrative model concept);運用非均衡治理理論分析公共價值基礎上生成的中國式公共價值管理觀(chinese public value management concept);闡釋與非均衡治理相反情況的非均衡閉鎖理論(disequilibrium blocking theory)。其中,非均衡閉鎖理論的內容是:短視的執(zhí)政黨/領導者等依托不良的金字塔型結構實施錯誤的非均衡政策,此類政策僅惠及少數(shù)地區(qū)、領域或群體等,催生甚至加劇地區(qū)之間、領域之間、群體之間等的不平衡問題,導致國家、地區(qū)及領域等出現(xiàn)“低水平鎖定”狀態(tài)甚至更為糟糕的治理水平下降狀態(tài)。
從非均衡治理理論視角來看,一個國家、地區(qū)、領域和單位等展開改革,根源于改革者試圖消除“將這些國家、地區(qū)、領域和單位等的發(fā)展鎖定于低水平狀態(tài)”的舊事物,改革目標是借助明顯具有非均衡色彩的改革舉措破除“低水平鎖定”狀態(tài)。一項改革如要取得成功,必須遵循一些原則,如:1.執(zhí)政者(包括領導人和執(zhí)政黨等)強有力領導但并非剛愎自用,實現(xiàn)強有力領導下的多元參與。2.具有非均衡色彩的改革舉措正確且烈度適中,不可催生嚴重非均衡狀態(tài)。3.因需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等地實施改革舉措。[9]4.惠及絕大部分而非少數(shù)或全部群體。某些國家、地區(qū)、領域及單位等展開改革的過程中,并未遵循上述原則,最終導致改革失敗,即改革過程中出現(xiàn)了類似“眼鏡蛇效應”的情況——“眼鏡蛇效應”是指制定并實施針對某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反而使這一問題惡化。
非均衡治理理論視角下的改革失敗是指:國家、地區(qū)、領域及單位等發(fā)展過程中,治理主體試圖打破基于舊制度、舊機制、舊法律法規(guī)和舊政策等生成的“低水平鎖定”狀態(tài),構建了新制度、新機制、新法律法規(guī)和新政策等但未能實現(xiàn)改革目標,某些改革舉措反而成為新的桎梏,甚至催生新的“低水平鎖定”狀態(tài)。
改革失敗呈現(xiàn)的是:新制度、新機制、新法律法規(guī)和新政策等“新事物”并未催生應對現(xiàn)實問題的新治理能力。這些“新事物”生成的新治理能力存在兩種情況:第一,“新事物”生成了新治理能力,但這種新治理能力與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需求不符。第二,“新事物”生成的新治理能力只是表面上新,實際上依然是舊治理能力。無論是這兩種情況中的哪一種,這些表面上是“新事物”但實際上并非如此的事物無法在改革過程中打破原本存在的“低水平鎖定”狀態(tài),甚至有可能催生新的“低水平鎖定”狀態(tài)。
清末新政和俄羅斯“休克療法”改革失敗的實例,運用非均衡治理理論分析這兩個實例能夠發(fā)現(xiàn)改革失敗具有歷史性、現(xiàn)實性、普遍性、多樣性、復雜性和明顯危害性。
比較研究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這種研究方法可以簡單地分為縱向比較方法和橫向比較方法。選擇改革失敗實例的過程中,一方面,基于縱向比較方法選擇清末新政作為改革失敗的實例,這一選擇主要歸因于:清末新政是百年前我國試圖通過改革增強國家實力的失敗實例,分析這一實例可以尋獲一些(對我國當前改革的)啟示。另一方面,基于橫向比較方法選擇俄羅斯“休克療法”作為改革失敗的實例,這一選擇主要歸因于:俄羅斯失敗的激進式改革與我國成功的漸進式改革形成鮮明對比,分析俄羅斯“休克療法”的失敗教訓,有助于防范我國改革過程中出現(xiàn)會導致改革失敗的激進觀念甚至舉措。
1.歷史實例。清末新政(1901—1911年)期間,清政府基于一些舉措展開變革,但其中很多舉措導致“清末新政”最終失敗,這一改革過程中最受關注的舉措之一是清政府在修建川漢鐵路過程中設立“川漢鐵路公司”:1904年設立“官辦川漢(成都—漢口)鐵路公司”,1905年將這一公司改為官商合辦,1907年又改為商辦。表面上看,川漢鐵路公司從官辦改為官商合辦再改為商辦[10]能夠有效推進改革進程,但從川漢鐵路公司內部的情況來看,掌控這個公司的是“舊人”,公司中充斥著冗員以及貪腐、挪用公款等現(xiàn)象,官僚主義盛行,辦事效率低下,本質上依然是腐朽王朝的衙門,實例如川漢鐵路公司的官員耗費數(shù)年時間爭論“從東往西還是從西往東修筑鐵路”,連最基本的勘測都沒有展開,這些情況引起民間普遍不滿,成為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將川漢鐵路、粵漢鐵路的路權收歸國有之后爆發(fā)保路運動的基礎條件??梢?清政府在“清末新政”期間試圖通過設立并運行川漢鐵路公司推進川漢鐵路建設進程但最終失敗,加快了清政府覆亡的速度。除設立“川漢鐵路公司”之外,“清末新政”期間,清政府設立“皇族內閣”、將“北洋六鎮(zhèn)”擴編為“北洋常備軍”等也是改革失敗的重要原因。
2.當代實例。20世紀90年代初,新立國的俄羅斯面臨經濟增長率低、企業(yè)活力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將俄羅斯的發(fā)展鎖定于較低水平,難以實現(xiàn)國家的快速發(fā)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葉利欽領導下的俄羅斯聯(lián)邦政府采用了強度過高的“休克療法”,不僅未能打破原有的“低水平鎖定”狀態(tài),反而出現(xiàn)新的“低水平鎖定”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呈現(xiàn)于多個領域,如:從本質上來看,二十多年以來俄羅斯的經濟增長主要基于能源經濟實現(xiàn),依然是一種低水平的增長狀態(tài),即一種“沒有發(fā)展的增長”。這些情況表明:俄羅斯的改革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初的“休克療法”是一種改革失敗。
1.歷史性與現(xiàn)實性。改革失敗具有明顯的歷史性與現(xiàn)實性:一方面,改革失敗并非一種天然存在也不會永遠存在。一國、一地或一個領域尚未展開改革時,不可能出現(xiàn)改革失敗這種情況,實例如中世紀時期并未展開改革的歐洲國家沒有出現(xiàn)改革失敗這種情況。當一國、一地或一個領域的改革進程被中止,改革失敗失去存在的基體,自然不會繼續(xù)存在,由此成為一種歷史存在,可見改革失敗具有明顯的歷史性。另一方面,改革失敗是一種現(xiàn)實存在而非一種虛幻的事物。無論是哪個國家、哪個地區(qū)、哪個領域的改革失敗,都依托某些制度、機制、法律法規(guī)以及政策等存在,而非一種由人們構想出來的虛擬事物。如:南非于1991年終結存在四十余年的種族隔離政策并出臺一系列新政策,[11]革新了當時的制度體系,但未能有效破除“低水平鎖定”狀態(tài),反而使這種狀態(tài)更為明顯,導致改革失敗、南非的綜合國力尤其是治理水平、經濟發(fā)展水平等相對下降,這一改革失敗依托一些制度、法律法規(guī)及政策等存在,具有明顯的現(xiàn)實性。
2.普遍性與多樣性。一方面,改革失敗普遍存在于各地、各領域,而且改革失敗能夠大范圍地影響諸多主體,即改革失敗的影響力也具有明顯的普遍性。歷史上的王莽改制、路易十六改革和“清末新政”等都是典型的改革失敗實例,以“清末新政”為例:改革失敗存在于清政府建設川漢鐵路、粵漢鐵路的過程中,[12]也存在于將“北洋六鎮(zhèn)”擴編為“北洋常備軍”的過程中;受改革失敗過程中諸多舉措影響的地方以及群體很多,表明改革失敗的影響普遍存在于很多地方和群體中。另一方面,改革失敗的具體呈現(xiàn)形式以及成因等具有明顯的多樣性。實例如:路易十六先后任用重臣莫普、杜爾哥等展開改革的過程中,受法國各地治理環(huán)境的不同等因素影響,推進改革進程的速度不一,更為重要的是改革失敗在不同地方、不同時間段等的表現(xiàn)明顯不同——改革失敗對某些地方、某些群體的負面影響更為明顯,在大力推進改革舉措的時間段的負面影響更為明顯。當然,改革失敗具有多樣性的同時也存在共性,如:改革失敗會阻滯國家、地區(qū)、領域和單位等的發(fā)展進程;改革失敗主要歸因于改革未遵循正確原則,宏觀表現(xiàn)是未能消除甚至催生了新的“低水平非均衡”狀態(tài)。
3.復雜性與明顯危害性。一方面,改革失敗的表現(xiàn)形式、成因等極為復雜,從表現(xiàn)形式來看,改革失敗整體表現(xiàn)為:多元治理主體試圖借助新制度、新機制、新法律法規(guī)和新政策等推進改革進程,但這些新事物卻未能打破“低水平非均衡”狀態(tài),阻滯了改革進程。但不同國家、地區(qū)、領域、單位和時間段的改革失敗表現(xiàn)形式卻存在明顯差異。改革失敗的成因主要有:新制度、新機制、新法律法規(guī)和新政策等新事物形式新但實質舊;改革過程中立新未除舊、未做到因需制宜。除了這些主要成因之外,不同改革失敗的成因存在諸多差異??梢姼母锸【哂忻黠@的復雜性。另一方面,改革失敗會對國家、地區(qū)、領域和單位的發(fā)展產生明顯負面影響(即危害性),這種負面影響存在于實施改革舉措的局部地區(qū)、某個時間段,而且會對這些地區(qū)、時間段之外產生負面影響。實例如:“清末新政”這一改革失敗,對當時我國的發(fā)展進程產生明顯負面影響,這種負面影響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20年代甚至30年代。具體以清政府在1902年將“北洋六鎮(zhèn)”擴編為“北洋常備軍”[13]為例:此舉的主要目標是鞏固清政府的統(tǒng)治、強化“清末新政”的軍事依托,但此舉卻加速了清王朝的覆亡——清王朝很大程度上是在革命黨和以袁世凱為領導者的北洋軍共同作用下覆亡,強化“清末新政”軍事依托的舉措終結了清王朝也終結了這一新政,而且此舉的負面影響至少延續(xù)到20世紀20年代末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被推翻之時。
改革失敗具有明顯危害,其根本成因是:改革過程中未能切實借助非均衡手段打破“低水平鎖定”狀態(tài)。具體成因有:事物的形式與實質截然不同;受“治理慣性”影響的“舊人”實施改革舉措;并未真正做到因需制宜。
1.宏觀危害:導致一國、一地或一個領域等未能消除甚至出現(xiàn)新的“低水平鎖定”狀態(tài),阻滯治理進程。實例如:“清末新政”期間,清政府實施的一些改革措施導致改革失敗,這一改革未能消除源起于清代中期的“低水平鎖定”狀態(tài),明顯阻滯那一時期的治理進程。
2.具體危害:第一,削減某些主體推進改革進程的熱情。一些主體原本愿意積極參與改革進程,卻發(fā)現(xiàn)主導改革進程的主體并未真正借助一些舉措推進改革進程,所構建的新事物實際上是舊事物,抑或在構建新事物時并未消除舊事物,更多的現(xiàn)象是改革過程中并未做到因需制宜,在這些情況的共同作用下導致改革失敗,一些治理主體發(fā)現(xiàn)這些情況后不愿意繼續(xù)積極參與改革進程。實例如:20世紀初,清政府及北洋政府實施了諸多舉措試圖推進我國的發(fā)展進程,但因施政不當導致改革失敗,這一情況導致一些原本愿意積極參與這些改革的有識之士變?yōu)槭嘏f鄉(xiāng)紳,不再積極參與改革進程。第二,降低客體對執(zhí)政者的信任度。執(zhí)政者主導推進改革過程中,某些不當舉措導致改革失敗,必然引起客體的不滿,由此降低客體對執(zhí)政者的信任度。實例如:清政府設立的“川漢鐵路公司”等同于衙門,未能有效助推改革進程,這一公司的種種不當行為降低了民眾對該公司乃至清政府的信任度。第三,削減多元協(xié)同的效能。改革淪為改革失敗,必然導致參與主體及客體質疑執(zhí)政者的能力甚至意圖,由此不再愿意積極協(xié)助執(zhí)政者推進改革進程。實例如:“清末新政”期間,清政府建立“皇族內閣”主導改革進程,[14]這一舉措導致很多群體對清政府徹底失望,一些人員由此走上堅決用武力推翻清政府統(tǒng)治的道路,而非繼續(xù)與其它群體一起協(xié)同推進清政府主導的各項改革措施。第四,降低系統(tǒng)運行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改革失敗必然對發(fā)展進程產生負面影響,這種負面影響太大時會影響系統(tǒng)穩(wěn)定性。實例如:清政府在推行“清末新政”過程中試圖借助某些改革措施強化統(tǒng)治系統(tǒng)穩(wěn)定性,但突然宣布實施“將路權收歸國有”這項政策,由此引發(fā)“保路運動”,嚴重降低統(tǒng)治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由此產生的連鎖反應尤其是武昌起義,最終導致清政府覆亡。
改革失敗的根本成因是:多元治理主體未能在改革過程中基于非均衡治理理論所述“執(zhí)政者—政府—市場—社會”金字塔型治理結構不斷制造能夠打破“低水平鎖定”的非均衡。改革失敗的具體成因有:
1.事物的形式與實質截然不同。從改革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新事物”的實質來看,形式新但實質舊,這是一些治理主體未真正理解改革內涵并努力推進改革進程的重要表現(xiàn)。形新實舊實際上是改革過程中某些制度、機制、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等的形式與實質這兩方面的情況嚴重非均衡,形式上似乎具有新特征、是新事物,實質上卻依然是舊制度、舊機制、舊政策等舊事物,這種情況下即使改革過程中實施了明顯具有非均衡色彩的舉措,也無法打破“低水平鎖定”狀態(tài)。
一些主體為了推進改革進程,表面上對某些制度、機制、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等展開了革新,但只是更換的名稱或者將其劃歸新的部門管轄,即在改革過程中出現(xiàn)“新瓶裝舊酒”這一情況,并未在實質上對這些事物展開真正的革新。歷史實例如:清政府于1911年5月根據(jù)《內閣辦事暫行章程》成立慶親王內閣即皇族內閣,這個內閣共13名閣員,9人是滿洲貴族而且這9人中7人是皇族。[15]表面上來看成立內閣是推進改革的重要舉措,但各階層尤其是一些革命志士發(fā)現(xiàn)這一內閣實質上是皇族內閣之后徹底對清政府失望,開始致力于全力推翻清政府的統(tǒng)治??梢?成立內閣本質上成為阻滯改革進程的舉措最終導致改革失敗。當前實例如:數(shù)字政府治理是推進數(shù)字時代改革進程的重要途徑,某些地方的政府部門推進數(shù)字政府治理進程時,只是簡單地將紙質版的文件、通知等放到政府官網中,表面上看存在一種全新的治理平臺——政務云平臺,但是這些政務云平臺實質上只是政府文件、通知等的展示窗,并未真正借助這些治理平臺實現(xiàn)數(shù)字政府治理,反而對當?shù)氐母母镞M程產生某些負面影響,如導致一些治理客體對這種形式的數(shù)字政府治理產生抵觸情緒,從而不愿意參與改革進程。
2.受“治理慣性”影響的“舊人”實施改革舉措。從改革過程中是否消除舊事物來看立新未除舊,如:一些主體在舊理念主導下以舊方式運行新機制,導致新機制在改革過程中慢慢變得與舊機制無異甚至束之高閣。這種情況導致:多元主體之間的非均衡程度有待進一步調適;治理過程中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有待進一步強化。在這些情況的共同作用下改革最終失敗。改革過程中機制和理念等的革新速度必須與環(huán)境的變化速度大致均衡,在大致同步的情況下用新機制、新理念等逐漸替代舊機制、舊理念等,呈現(xiàn)從“舊機制、舊理念等占主導”到“新舊機制、新舊理念等大致均衡”再到“新機制、新理念等占主導”的狀態(tài)。
從諸多改革失敗的實例來看,一些主體高度相信甚至迷信曾經發(fā)揮重要作用的制度、機制、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等,認為依托這些制度等能夠在新的環(huán)境中繼續(xù)推進改革進程,因而不愿意針對現(xiàn)有的制度等展開革新。受這種“治理慣性”影響,某些主體事實上不愿意針對環(huán)境的變化展開革新,即使上級展開了改革亦或在上級的施壓下被迫展開改革,也只是在形式上展開改革,而非同時在形式和實質兩方面進行變革,這些不愿意展開改革的主體實際上已經在新的治理環(huán)境中淪為“舊人”。
改革失敗的實例中,盡管制度、機制、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等已經展開改革,但那些明顯受到“治理慣性”尤其是舊的治理理念影響的“舊人”,依然習慣于采用舊方法、舊政策等實施治理舉措,并未在實質上實施改革,這種現(xiàn)象必然對改革進程產生阻滯。這種情況下,這些已經革新的制度、機制、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等沒有能夠助推改革進程,反而讓諸多主體認為“已經針對治理環(huán)境的變化展開相應革新,短時間內無須進行新的改革”,由此,改革進程會受到明顯阻滯,導致改革失敗。
3.改革過程中并未真正做到因需制宜。一方面,從改革的具體方式來看,一些主體在推進改革過程中采用一刀切做法,導致某些新法規(guī)、新機制、改革舉措等無法做到因需制宜,這些新事物因而無法在改革過程中發(fā)揮效能,淪為擺設甚至淪為改革進程的阻滯物。另一方面,從經驗借鑒方面來看,改革過程中盲目借鑒相關經驗、未做到因需制宜,即借鑒的經驗與需要推進改革進程的地區(qū)、領域和單位等的需求明顯不契合,導致借鑒的經驗不但未能助推改革進程,反而起到阻礙作用,導致改革失敗。實例如:清政府推進“清末新政”過程中盲目借鑒歐美國家的經驗,在很多地方建立咨議局,在很多咨議局尤其是東南省份的省咨議局的要求甚至壓力下,清朝中央政府不斷縮短預估的新政完成時長,加快了變革速度;除此之外,咨議局在很多事項上與執(zhí)政者發(fā)生沖突,加快了改革速度并最終導致失速,清王朝隨之覆亡。
防范改革失敗的根本策略是:促使多元治理主體在改革過程中基于“執(zhí)政黨/領導者—政府—市場—社會”金字塔型治理結構有效運用現(xiàn)代治理技術、因需制宜地實施改革,基于非均衡手段有效打破“低水平鎖定”狀態(tài)。這一過程中須高度關注的是:不斷強化執(zhí)政黨的領導;借助多元治理主體的合力;有效運用現(xiàn)代治理技術;做到因需制宜;有針對性地實施具有非均衡色彩的變革。防范改革失敗的具體策略有:
改革過程中保障事物的形式與實質相同,即催生由新形式、新實質共同構成的新事物。多元主體合力推進改革的過程中,在制度、機制、法律法規(guī)、政策等方面,形式和實質兩個方面都必須真正實現(xiàn)革新,真正理解所處時代背景下不同地方、不同領域、不同階段的改革內涵并努力推進這一進程。具體從當前我國正在推進的改革來看,數(shù)字政府治理是推進數(shù)字時代改革進程的重要途徑,因此必須切實理解數(shù)字政府治理的內涵,并因需制宜地展開革新,基于這種革新催生形式與實質都新的事物。
多元主體在執(zhí)政黨的領導、政府的主導下穩(wěn)步推進改革進程,在這一過程中:實現(xiàn)破舊立新,做到新人以新方式運行新機制、實施新法規(guī)及政策等,保障新機制、新法規(guī)及新政策等在改革過程中有效運行;進一步調適多元治理主體之間的非均衡程度,這一過程中必須秉持因需制宜原則,根據(jù)不同地方、不同領域、不同治理階段的具體需求催生不同的新事物(新機制、新法規(guī)及新政策等);進一步強化治理過程中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實現(xiàn)多元主客體有效運用現(xiàn)代治理技術在改革過程中有效打破“低水平鎖定”狀態(tài)。
一方面,從改革的具體方式來看,踐行非均衡治理理念,真正做到因需制宜,嚴防一刀切等做法,防止新機制、新法規(guī)及新政策等新事物無法在某些地方發(fā)揮效能、淪為擺設甚至改革的阻滯物。另一方面,從經驗借鑒方面來看,改革過程中必須在切實了解治理實際以及相關經驗準確情況的前提下從點到面、漸進地展開經驗借鑒,真正做到因需制宜,實現(xiàn)借鑒的經驗與需要推進改革進程的地區(qū)、領域等的需求相對非均衡,實現(xiàn)“借鑒相關經驗”能夠有力助推而非阻滯改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