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弄璋
(重慶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四川 重慶 401331)
隨著信息媒介的普及和數字技術的推廣,數字閱讀日益成為當代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據《2022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顯示,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guī)模從2017 年的3.78 億持續(xù)增長至5.30億,人均電子閱讀量已達11.88本(部)、有聲閱讀量達7.44 本(部)[1]。數字閱讀的快速發(fā)展為盲人等視障群體的閱讀活動提供了新的可能,并且由于紙質盲文書籍的制作成本高、保存和便攜不易,數字閱讀能夠成為他們更好的閱讀選擇。另一方面,截至2022年,我國各類殘疾人總數已達8 500 萬,其中有超1 700 萬視障人群,并且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視障群體老年化和老年性視力缺陷群體還在不斷擴大[2],滿足這一群體的數字閱讀需求對于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增進其民生福祉、提升其生活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特別重視盲人等視障群體數字閱讀事業(yè)的發(fā)展,在2008年就建成了“中國盲人數字圖書館”網站;2012 年8 月1 日開始施行的《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條例》要求達到無障礙網站設計標準WCAG2.0;2017 年又組織實施了“盲人數字閱讀推廣工程”;2021 年10 月23 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關于為盲人、視力障礙者或其他印刷品閱讀障礙者獲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馬拉喀什條約》的決定,并在《“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fā)展規(guī)劃》指導下專門制定《“十四五”提升殘疾人文化服務能力實施方案》,強調扶持有條件的省市縣三級公共圖書館為盲人提供有聲讀物、數字閱讀、無障礙電影電視劇等產品和服務。此外,我國圖書館和出版業(yè)等有關領域的“十四五”發(fā)展規(guī)劃中也涉及盲人數字閱讀內容。當前,除了多數殘疾人組織網站和一些政府網站達到無障礙閱讀標準外,眾多搜索引擎和各類小說、新聞、影視、音樂、短視頻網站及App 并未做到無障礙閱讀。在盲人數字化閱讀發(fā)展道路上,為盲人群體量身定做并能夠利用外部網站鏈接來提供多元化信息服務的盲人數字圖書館,相比實體圖書館還具有速度快、效率高、信息資源豐富的優(yōu)勢,無疑是保障盲人群體公平獲取信息和他們縮小數字鴻溝的首選方式。經筆者檢索發(fā)現(xiàn),我國目前已建成的盲人數字圖書館主要有國家級4 家、省級3 家、市級4 家、縣級2 家,盲人數字圖書館尚處在初步建設階段。為進一步明確盲人數字圖書館的責任與目標,以及推動盲人數字圖書館更好地提供信息服務,本文將運用關懷倫理學相關理論,分析指出盲人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本體特征、現(xiàn)實圖景與創(chuàng)新路徑。
關懷倫理學把關懷作為一種美德,是當代西方女性主義倫理學的重要理論。哲學家薩拉·魯迪克(Sara Ruddick)在1980年發(fā)表的“母性經驗”這一開拓性論文被認為是關懷倫理學的開端,該文指出做母親活動中的婦女關懷實踐經驗怎樣產生獨特的道德展望,由之發(fā)生的價值又如何相關于對實踐本身的超越[3]38??_爾·吉利根(Carol Gilligan)的《一種不同的聲音》(1982)從許多女孩和婦女所解釋、反省、訴說道德難題的方式中有可能識別出一種“不同的聲音”,揭示出在父權制度下成長的男性和女性思考道德性的差異。前者是強調普遍的道德原則、注重道德推理的“正義視角”,后者是注意人們的需要并尊重道德判斷時境遇的“關懷視角”,并認為人要具有合理的道德性即需要兩種視角[3]40-41。內爾·諾丁斯(Nel Noddings)的《關懷》(1984)擴展了關懷倫理的理論基礎,對關懷活動作了現(xiàn)象學的解釋,不僅從人的關系性存在視角建構倫理理論,而且強調關懷的情境性,將情感視作關懷關系產生的根本動力[3]41-42。到了20 世紀90 年代中后期,更多學者擴展了關懷倫理學的研究范疇,如瓊·特朗托(John Tronto)的《道德界限:一個關懷倫理學的政治論證》(1993)提出以關懷實踐為主要訴求的政治觀點,并以此建構社會政治藍圖,試圖為正義社會的建構找到一條更圓滿、更符合人性需求的道路[4]。
在上述關懷倫理學代表性研究中,關懷倫理的主要特征有:第一,反對笛卡爾、康德等男性哲學家建構的獨立自主的自我觀念,摒棄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個人觀,將人視作相互關系和相互依賴的,注重我們與特殊群體的牽連,并且認為人的至少一部分如身份是由這種社會關系構成的;第二,主張正義和關懷不可分離,正義關注的問題在于公平、平等、個人權利、抽象原則等,關懷關注的問題在于專注、信任、對需要的反應等。它們各自具有優(yōu)先性的適用范圍,如在法律領域應以正義優(yōu)先但也不可喪失關懷的人性考慮,在家庭和朋友中應優(yōu)先充分的關懷但基本的正義要求也應達到;第三,關懷不僅體現(xiàn)在與家庭和朋友相關的小社會中,而且更大的社會也依賴它。關懷實踐建立了信任和人與人之間不同范圍內的相互關系與連接,進而使人團結起來,甚至推動不同社會實體的發(fā)展進步。
每個個體都與他人存在不同維度的牽連,盲人等視障群體作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更值得其他人關懷。建設盲人數字圖書館,為他們提供便捷的數字信息服務即是關懷的一種表征。這種關懷同時也在形塑著其他人充滿關愛、富有良知的身份形象,而且傳達出數字中國一個也不能少的價值理念。從法律層面來看,我國的憲法、殘疾人保障法、教育法等法律明確保障盲人等視障群體在接受教育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權益,盲人數字圖書館為他們提供了獲取知識文化的重要渠道,這既體現(xiàn)了正義的倫理原則,也充分表達了對該類人群的應有關懷,體現(xiàn)了正義和關懷不可分離的倫理原則。最后,建設盲人數字圖書館、為相關人群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務,實際上增加了公共生活中的關懷,通過以關懷為基礎才足以產生認同感與凝聚力,從而組成一個良善有序的社會實體,促進我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傊P懷倫理的內涵與盲人數字圖書館建設存在一定的理論契合,以關懷倫理理論來透視盲人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具有理論必然。
關懷倫理將個體放在與他人的相互關系中來理解,每個人都應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社會也承認每個生命的神圣性,通過各種途徑保障生命不受損害、享受相應權益。針對盲人等視障群體無法正常閱讀的問題,建設盲人數字圖書館以提供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務便是關愛特殊群體的生命狀態(tài)、尊重他們的閱讀需求。而我們之所以珍愛和尊重他人,是因為在人與人相互交織的生命網絡中,每個人擁有生命的機會是平等的,每個人平等地擁有生命基本權益,任何人都不能因社會地位、家庭或者身體條件等外在因素而缺乏生命平等發(fā)展的可能。生命平等是建設盲人數字圖書館的價值基點,盲人等視障群體同樣擁有數字閱讀的權利,并且如前所述,數字閱讀還能夠很大程度上彌補他們紙質閱讀的不足,實現(xiàn)知識獲取、休閑娛樂等方面的平等權益。生命平等本質上是生命共生互生,共生是個體生命存在的本質屬性,也是生命存在與發(fā)展的必需條件。以生命平等作為建設盲人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的價值基點,根本上是促成盲人等視障群體與數字化技術和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與其他視障人群以及普通大眾、與現(xiàn)實社會和網絡虛擬社會的共生,積極擁抱時代、他人與社會,指向個體的全生命存在與發(fā)展。
關懷倫理不僅揭示了生命平等共生的本質狀態(tài),為盲人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奠定了重要的價值基點,而且深刻地表明了交互作為盲人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的發(fā)生圖式。在人與他人的牽連中,人受到和其他人關系的影響,并參與這些關系的構建及其變化,歷經接觸、容納、互動、轉化、改變等過程,通過情感、認知、思想等多層面的對話交流推動個體達到新的狀態(tài),而且該過程是雙向的,個體與他人互為變化、互為因果。關懷關系要求相互性。相比傳統(tǒng)的紙質閱讀,數字圖書館為盲人等視障群體提供信息服務的突出特征便是交互性。他們與數字圖書館的整體建設存在交互,包括在其架構設計中注入無障礙的理念和技術,通過語音、人臉信息等實現(xiàn)盲人與數字圖書館的交互,如將音頻導航融入數字圖書館中,盲人可利用它自由選擇自己需要的信息,在登錄界面嵌入人臉識別板塊,以便圖書館系統(tǒng)自動識別盲人身份信息以推薦相關內容。在具體的信息閱讀過程中,他們與信息內容、其他信息閱讀者也會產生交互,包括向系統(tǒng)發(fā)出指令選擇自己需要的新聞動態(tài)、有聲讀物、音樂資源或在線講座,在相應內容的閱讀中發(fā)表評論、參與討論,以及自己錄制上傳有聲資源,與更多的視障人群進行交流。在多樣化的交互中,盲人等視障群體享受到了適切、豐富、有趣的信息服務,也充分實現(xiàn)了其自主性。他們可以自由選擇知識載體、知識類型、閱讀地點等,更重要的是他們能通過一系列選擇來決定自己人生的道路。
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關懷是對社會凝聚力和協(xié)作的培育,關懷倫理學反對過去的男性的、主導的、自由個人主義的道德理論,認為其集中在如何使我們互相脫離而獨立,進而引發(fā)矛盾沖突,轉而指出以關懷倫理學為動機的人們會追求成為更令人欽佩的良好關系中的關系人,關懷倫理學注重一種重建和培育新關系的能力。建設盲人數字圖書館的終極旨歸也是推動盲人等視障群體與他人(社會)、與自然、與技術、與自身的關系發(fā)展。受制于身體局限和心理障礙,盲人等視障群體與他人(社會)交往的范圍、能力有限,通過利用數字圖書館的信息服務,他們可以擴大交往范圍,豐富社會閱歷,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增加學習和就業(yè)能力,更好地與他人相處,更好地融入社會。在人與自然關系方面,盲人數字圖書館提供類型多樣、數量眾多的自然讀物如沈石溪的動物小說、門德爾松的樂曲,促進盲人等視障群體充分了解人類生存、繁衍的物質基礎,理解人與自然從征服對抗走向和諧發(fā)展的歷史變革,引導和培育他們對自然的審美感知。在數字中國的戰(zhàn)略背景下,數字圖書館的數字化信息服務場景應用也在縮短盲人等視障群體的數字鴻溝,增強他們的數字融入,包括為他們配備無障礙的數字化接入設備、培訓和鍛煉他們的數字化使用能力、提升他們的數字社會認知水平(如對大數據、區(qū)塊鏈、元宇宙等的認知)。此外,盲人數字圖書館提供豐富多彩的信息服務還意在提升盲人等視障群體的生活質量,進一步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改變他們的精神面貌,使他們更為開朗自信、自立自強,實現(xiàn)與自身關系的發(fā)展。
國際圖書館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關注面向盲人等殘疾人群體的數字圖書館服務,加拿大、美國在20 世紀90 年代末就創(chuàng)建了視障者數字門戶、網頁點字系統(tǒng)。加拿大國家盲人協(xié)會圖書館于2002年協(xié)同微軟構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專為盲人和視力受損兒童服務的集成數字圖書館系統(tǒng),法國國家圖書館于2005 年開發(fā)運用了數字圖書無障礙網頁。此外,日本、奧地利、韓國、巴拉圭及俄羅斯等國也先后建立了殘疾人或盲人數字圖書館[5]。我國圖書館界大規(guī)模地關注殘疾人始于2000 年,盲人數字圖書館建設則起步于2008年“中國盲人數字圖書館”網站運行使用。截至目前,我國主要已建成中國盲人數字圖書館、中國殘疾人數字圖書館、中國盲文圖書館盲人數字圖書館、中國盲人協(xié)會盲人有聲數字圖書館、上海無障礙數字圖書館、山東省光明之家盲人數字圖書館、貴州盲人數字圖書館、廣州盲人移動數字圖書館、無錫市盲人數字圖書館,南通市無障礙數字圖書館、湘潭市盲人數字圖書館、宣恩縣盲人數字圖書館、沂水縣盲人數字圖書館等13家盲人數字圖書館。已建成的盲人數字圖書館存在偏重硬件設施配套而相對忽視體系化規(guī)?;瘮底仲Y源建設[6]、地方性圖書館數量少而很難照顧到不同地區(qū)人群的不同信息需求[7]的宏觀規(guī)劃問題。在關懷倫理的透視下,還顯現(xiàn)出數字閱讀推廣、信息資源開發(fā)、信息服務形式、信息服務評價等方面的具體問題。
《“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fā)展規(guī)劃》指出,在“十三五”時期,我國殘疾少年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比例達到95%,5 萬多殘疾學生進入高等院校學習[8]。根據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發(fā)布的最新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特殊教育普通高中學校在校盲人學生1 761 人,殘疾人中等職業(yè)學校在校盲人學生2 832 人,高等特殊教育學院錄取盲人研究生和本科生186 人、盲人專科(高職)生285 人,普通高等院校錄取盲人研究生和本科生746 人、盲人專科(高職)生975 人[9]。通過比較可以看出,我國視障少年兒童大多能接受義務教育,但高學歷人數較少,對數字化、智能化知識掌握相對較少。可見,提升視障群體的數字素養(yǎng),針對視障用戶進行數字閱讀推廣是盲人數字圖書館的必要工作。在“盲人數字閱讀推廣工程”的推動下,很多公共圖書館都陸續(xù)開展數字閱讀推廣活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不過也存在推廣不到位的問題。從推廣主體來看,以各級圖書館居多,社會力量的參與度低,專業(yè)人員比例低,推廣宣傳思維陳舊,沒有形成多方位、立體化的推廣體系。從推廣地域來看,尚存在城鄉(xiāng)偏差,城市中的盲人群體以公共圖書館為主要陣地,借助豐富的數字有聲讀物和持續(xù)性的知識文化服務能夠提升自身的知識和技能,而鄉(xiāng)村地區(qū)的閱讀資源、設備和服務有所不足,盲人群體還缺乏閱讀主動性和自覺性[10]。推廣主體和地域的不到位體現(xiàn)了一些圖書館在數字閱讀推廣中的自我本位意識,沒能充分發(fā)揮出多主體協(xié)同和城鄉(xiāng)協(xié)調的作用,在推廣宣傳中受到過去慣性思維的束縛。關懷倫理應基于人與人的間性關系,反對自我中心主義,為打破數字閱讀推廣的自我本位預示了出路。
圖書情報學認為信息“是讀者通過閱讀或其他認識方法處理記錄所理解的東西”“與文本和讀者以及記錄和用戶之間的交互行為有關”[11]。開發(fā)和利用信息資源的規(guī)模、水平和程度是反映圖書館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對于數字圖書館而言,大量的數字化信息是其“物質”基礎,包括經數字化轉換的文獻或本來就以數字形式出版的信息。數字信息資源開發(fā)是盲人數字圖書館建設的重要內容,雖然像中國殘疾人數字圖書館等國家級圖書館已開設“在線講座”“少兒天地”“電子圖書”“電子報刊”“音樂欣賞”“有聲讀物”等多種類型信息服務,但仍有以下問題值得人們重視:一是資源共享不足,包括各數字圖書館之間的資源交流缺乏,視障用戶要分別在各個數字圖書館注冊、登錄才得以閱讀相關信息,和文獻的數字化轉換存在版權障礙,圖書館如何利用版權合理制作無障礙版本作品或通過跨境交互獲取無障礙版本作品尚需要進一步明確[12];二是資源的時效性滯后,一些電子讀物的上新速度較慢。隨著信息社會的飛速發(fā)展,信息的時效性變得越來越重要,由于數字文獻出版發(fā)行速度快、更新速度快,對于盲人數字圖書館而言,固守現(xiàn)有信息資源已不適應時代變化和用戶需求,數字資源的新穎性和創(chuàng)新性尤為重要;三是一些地方盲人數字圖書館的信息資源主要傾向于醫(yī)學類書籍,以期刊論文為主,涉及推拿、按摩、臨床、護理、預防醫(yī)學等專業(yè)領域知識較多,難以滿足視障用戶多層次、全方位的閱讀需求,并且缺少對本地特色文化資源的利用,造成單向度、同質化的局面。這些問題說明資源開發(fā)的思維具有一定封閉性。盲人數字圖書館在信息資源開發(fā)方面體現(xiàn)出來的封閉主義不僅與信息的交互特性相悖,也同關懷倫理中的多元開放內涵不符。
圖書館信息服務形式是圖書館聯(lián)系用戶讀者的具體路徑,是體現(xiàn)圖書館現(xiàn)代化服務水平的標志之一,包括檢索查詢服務、網上教學服務、傳統(tǒng)的信息服務web 形式、多媒體資源服務、定制服務、互動式信息服務、開放服務等多種形式[13]。作為圖書館與讀者的關系通道,信息服務形式在關懷倫理看來應具有雙向建構的特點,尤其在數字傳播場景下,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區(qū)分日益模糊,傳受雙方發(fā)生身份互換,交流的互動性得到增強,圖書館與用戶之間的關系更加強調雙向性。然而,當前盲人數字圖書館在信息服務形式方面尚存在單一取向的偏頗:一是服務形式較為單調,用戶雖然一般能夠檢索有聲圖書與電子期刊、在線收聽或點播廣播劇與影音作品、觀看相關教學視頻與講座,但圖書館提供的新書推介、新書通知、定制信息、讀者問卷與留言、論壇討論、館際互借與文獻共享等形式信息服務并不充分;二是用戶在檢索書刊、收看音視頻作品與講座等過程中以單向獲取資源為主,無法直接匹配自身的信息需求,增加了視障用戶查詢信息的成本。圖書館的用戶索求、上傳及分享資源等服務形式不太豐富,難以適應視障用戶多元化、個性化的信息需求;三是用戶只能被動接收現(xiàn)成的信息,圖書館沒能提供資料轉換(圖書館將用戶上傳的各種資料轉換為盲文、大字版本或有聲版本)、資料簡單編輯(用戶運用圖書館資料、自身上傳資料等進行加工創(chuàng)作)等方面的信息交互服務,降低了視障用戶的閱讀參與感。
信息服務評價既有利于信息服務主體搜集整理能夠反映服務規(guī)劃與管理狀況的相關數據,規(guī)范主體的工作,又可以全面了解用戶使用服務的現(xiàn)狀與需求,保障信息服務更好運行。雖然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評價已有較為充分的研究、在實踐中也受到重視,但關于盲人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評價的研究與實踐相對較少。針對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目前我們已形成以服務能力、服務內容、服務成本和服務效果作為一級指標的評價體系,其17 個二級指標中有15 個是從圖書館角度來評價服務數量與范圍、服務技術、經濟效益等,僅有2個指標從用戶角度考量他們的滿意度、再次訪問意愿[14]。受此影響,盲人數字圖書館的信息服務評價存在一定自我偏向:一是在評價體系構建中突出圖書館的服務技術、服務資源、服務類型[15],忽略用戶的閱讀體驗;二是在圖書館建設評估實踐中偏重視障設施和資源的配備數量,及它們的利用率[16],沒有顧及讀者的調研與反饋。在關懷倫理學看來,關懷涉及提供關懷勞動和關懷的標準兩層含義,對關懷實踐的評判既要考慮它努力要滿足需要的效果,同時也要考慮提供關懷的動機、態(tài)度或說是否包含一種關懷價值觀[3]56。從關懷人(圖書館方)角度評價自身的關懷實踐既有失客觀公允、缺乏對被關懷人的平等和尊重,又難以體現(xiàn)出關懷實踐的真正效果,并且沒有意識到兩種關懷勞動的區(qū)分:一種是作為照顧的、傳遞情感與聯(lián)系的關懷活動,基于理解和認同的關懷實踐;另一種是單純的“關心”,往往是基于外在因素的被動式參與,如工作必須、利益誘使等驅使下走過場地進行關懷活動。這些偏差都會阻礙盲人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的發(fā)展。
關懷是價值也是實踐,關懷實踐體現(xiàn)了關懷價值,關懷價值又可以進一步審視、指導關懷實踐。盲人數字圖書館為視障用戶提供信息服務不僅傳達了關懷價值,同時在關懷視角下暴露出數字閱讀推廣、信息資源開發(fā)、信息服務形式和信息服務評價方面的問題,進而為盲人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關懷倫理實踐的未來發(fā)展指明了創(chuàng)新路徑。
關懷倫理注重人與人的關系維護及發(fā)展,追求人和社會的向好向善,為盲人數字圖書館的閱讀推廣突破自我本位指示了社會化體系建設的道路。從組織主體來說,除了依托公共圖書館和盲人教育機構外,還可充分發(fā)揮殘疾人聯(lián)合會、盲人協(xié)會、盲人閱讀推廣委員會以及民間公益組織(如北京市紅彤彤視障文化服務中心、聲波殘障社會服務中心)的宣傳作用,積極宣傳無障礙信息環(huán)境建設的成果,讓更多的視障人群知曉和掌握數字閱讀。從個人主體來說,進一步建設并利用好志愿者隊伍,主動為視障用戶提供聊天、聯(lián)誼、網絡使用指導、錄制有聲讀物、口述影像等輔助服務,消除他們交流的心理障礙。從宣傳方式來說,一方面應增強宣傳的針對性、參與性和趣味性,如在盲童群體中開展親子活動、夏令營等形式的閱讀推廣活動,在接受過較多文化教育的視障群體中開展文化講座、朗誦沙龍等閱讀推廣活動;另一方面應適應當代信息傳播規(guī)律,充分運用新媒體等工具進行推廣,積極拓展互聯(lián)網、手機等媒介工具以及地鐵休息區(qū)、乘車區(qū)等公共屏幕,增加數字閱讀的曝光率,指引讀者采取數字閱讀,豐富新媒體推廣形式,并且可發(fā)揮名人效應來增強宣傳的影響力,如國外邀請當地有名望的政治人物、當紅偶像作為視障圖書館的公益大使。從地域推廣來說,既要增加鄉(xiāng)村地區(qū)閱讀資源、設備方面的資金投入,又要注重相關人才的吸納、培育,并逐步形成城鄉(xiāng)盲人數字閱讀交流機制,引導和帶動鄉(xiāng)村地區(qū)盲人數字閱讀的發(fā)展。與此同時,社會化數字閱讀推廣體系還應始終堅持生命平等價值觀念,樹立關懷優(yōu)先的原則,即將關懷性貫穿到社會化閱讀推廣體系、專業(yè)化組織建設與人才指引、時代化宣傳創(chuàng)新當中。
在關懷倫理視域下,自主交互是盲人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的發(fā)生圖式,圖書館開發(fā)信息資源也應突破封閉思維,注重開放和交互。一方面,構建信息資源交流共享機制。據統(tǒng)計,截至2022年底,我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 303個、文化館3 503個[17]。截至2021年末,全國圖書總藏量126 178.02萬冊[18],這為盲人數字圖書館構建信息服務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我們可依托各級公共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資源制作成無障礙格式數字資源,并整合中國盲人數字圖書館、中國殘疾人數字圖書館、中國盲文圖書館盲人數字圖書館、中國盲人協(xié)會盲人有聲數字圖書館及各省市縣級盲人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建成全國視障資源共享共建統(tǒng)一平臺,做到多內容(醫(yī)療健康、時政、歷史、文化、科技以及其他地方特色信息)、多形態(tài)(大字本書、盲文書、明盲文對照圖書、閱聽設備)、多網絡(互聯(lián)網、移動互聯(lián)網、電話網絡)、多終端(收音機、聽書機、電腦、手機、平板)共享,讓更多盲人享受均等化、便捷化、適應時代潮流的信息服務。另一方面,發(fā)展信息資源跨界融合機制,主要包括:圖書館與中國盲人出版社在資源的量身定制、用戶需求決策購書等方面開展跨界合作;圖書館與超星等數據供應商在無障礙格式轉換、移動閱讀服務、視障閱讀狀況調研等方面進行跨界融合;圖書館與“喜馬拉雅”“蜻蜓FM”等新媒體平臺在聲音資源提供、聲音資源眾包錄制等方面進行公益合作,如騰訊公司2014年在微信發(fā)起的“為盲胞讀書:The Voice Donor”公益活動;圖書館與物聯(lián)網在智能識別、AR/VR虛擬體驗等方面的跨界融合。通過跨行業(y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使盲人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始終保持活力和動力,推動其走向更科學、合理的發(fā)展。當然,在跨界融合過程中也須注意在《馬拉喀什條約》框架下避免知識產權風險。
閱讀環(huán)境直接影響著讀書的效果,對于閱讀的質量至關重要。[19]就數字圖書館而言,不同信息服務形式構成了信息閱讀服務環(huán)境,其閱讀服務環(huán)境如何體現(xiàn)出一個數字圖書館的現(xiàn)代化服務水平。關懷倫理學認為“關懷者與被關懷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被關懷者的需要是關懷行為的出發(fā)點,被關懷者的回應能激發(fā)關懷者進一步的關懷動機和行為[20]。盲人數字圖書館作為關懷者與作為被關懷者的視障用戶之間應建立有效的互動。具體來說,盲人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需要打破服務形式的單一取向,充分營造注重個性化、充滿互動性的信息閱讀服務環(huán)境,為視障用戶提供更具關懷感的閱讀服務。一方面,在依據視力受損程度、年齡、受教育程度或信息素養(yǎng)程度等細分視障用戶群體的基礎上,通過大數據相關技術,自動且快速地對用戶復雜的信息行為數據進行收集與處理,有目的地推送信息,并且通過進一步與跨界融合平臺的數據合作,深層次挖掘用戶的信息需求,可以更充分掌握用戶的個性化特征,進而預測其潛在的信息需求,提供更加精準、科學、及時、個性的信息服務。另一方面,全面構建具有互動性的信息閱讀服務環(huán)境:實現(xiàn)信息的自主選擇、簡單加工功能,設計帶有游戲性、參與性的閱讀環(huán)節(jié),達成用戶與信息之間的互動;通過與同伴互動閱讀、交流閱讀心得等,達成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互動;在用戶與圖書館之間建立雙向的索求/獲取關系,圖書館為用戶提供豐富的閱讀資源,用戶不僅為數字圖書館提供了大量的個人數據,還可給圖書館上傳、分享一定的閱讀資源。
關懷倫理學提出我們需要以關懷作為價值,由此挑選出合適的一組道德考慮如敏感性、信任和相互關系,來評估關懷實踐。這是區(qū)分兩種關懷勞動的關鍵要點。關懷價值觀包括情感、認知、行為三個層面:關懷關系首先需要大量的對他人的感情和需要保持敏感的能力,如果人完全不知道別人的感情和思想,嚴重到不能識別別人的情緒和意圖,他們不會有能力去維持關懷關系和進行關懷實踐;良好的關懷關系需要信任并以它為特點,信任是人們之間的一種理解,理解他人將有值得信賴的意圖,而不是從其獲利的意圖,并且信任的環(huán)境氛圍可確保人們具有正確的、值得信賴的意圖;最后,關懷人的人要參與關懷實踐,通過他們的活動在相互關系實踐中來體現(xiàn)關懷的價值觀念。
在評價盲人數字圖書館的信息服務時,我們應突破以圖書館為中心的自我偏向,建立基于關懷價值觀的信息服務評價機制。該評價機制主要有服務敏感與靈敏度、主體間信任度、服務活動類型及頻次三個一級指標。服務敏感與靈敏度指標評價信息提供者對視障用戶信息需求的總體回應情況(信息匹配程度、信息響應速度等)、對視障用戶閱讀障礙的總體回應情況(無障礙服務平臺建設狀況、視障用戶數字閱讀培訓狀況、線上與線下融合服務狀況等),與盲人數字圖書館及其工作人員的專業(yè)水平內在相關。主體間信任度指標評價視障用戶對信息服務的滿意度、圖書館方面對視障用戶的認同度,以及在整個社會生活中視障與健視群體的信任程度,主要與盲人數字圖書館對視障用戶的了解程度有關。服務活動類型及頻次指標評價圖書館在盲人數字閱讀推廣、信息服務資源開發(fā)、信息服務環(huán)境改善等方面做出的具體努力,同時也指向這些活動達到的效果(視障用戶對每項活動的具體評價、這些活動產生的社會效益等),體現(xiàn)出盲人數字圖書館的社會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