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博
從小,在我們接受的人生觀教育中總也少不了一個關鍵詞——“人生目標”。這一“目標”,又常常會以“為……而奮斗”的形式而存在。一個“為”字,常常會將漫漫人生的種種瑣事區(qū)分成兩大類——有意義的,沒意義的;該堅守的,該回避的。
人生是否需要目標?需要。因為目標可以引領我們?nèi)松姆较颍刮覀儾恢劣谝驗樾臒o指向而徘徊彷徨蹉跎歲月。然而人生是不是應當僅僅盯著目標而行?就像一粒種子落地,只是為了最終的目標,一味給自己澆水、施肥、結果,卻常常不給自己開花的機會——這樣的人生,是否過于單調乏味,乃至違背了生命的宗旨?
生命的獨特性、豐富性、多樣性,使它永遠不可能也不應當以一種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形式存在,更不宜令其成為一件僅僅為實現(xiàn)某一目的而驅使的工具?;蛘哒f,生命的意義在于其結果,亦在于其過程,在于由“花”與“果”一同打造出完美人生。
始終沒有開花、終其一生只為結果而忙碌的生命是恐怖的。就像這世界上,如果只有為了“結果”而行色匆匆的人們,只有為了接近目標而絞盡腦汁的設計者,只有為了收獲果實而辛勤耕耘的勞動者,只有因結果的“成色”好壞或喜或悲的情緒……人們根本無暇或無心去觀賞大自然的風花雪月鳥語花香,無暇或無意去領略琴棋書畫的趣味和魅力,不思或不愿為各種美食美色駐一駐足、回一回頭……這樣“單純”的人生,是我們所需要的嗎?
哲學家康德的一句簡單的話便回答了這一切:“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币簿褪钦f,在任何情況下,“人”始終應當是第一位的,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人的發(fā)展、人的提升、人的享受,而非讓人成為“存天理,滅人欲”的封建禮教和有悖常理的“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的實踐者。那樣的生活,是與人類追求的愿景背道而馳的。
今天,一些年輕人的生活方式與之前相比似乎發(fā)生了顛覆性的變化——不再追求人生目標,而是以一種躺平的方式面對世界。在不少人眼中,這似乎是“缺乏前途理想教育”的結果;在我看來,這恰恰是對那種“功利人生”的逆反。當一切為了“結果”的人生使人身心俱疲時,“躺平”瞬間按下了那種過度內(nèi)卷的生活的暫停鍵。
如何讓這些處于躺平狀態(tài)的年輕人重新站起、打起精神、積極生活?首先應當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讓人成為目的。讓人成為目的,我們就會讓奮斗目標成為“跳一跳,夠得著”的果子,我們就不會讓人生旅程成為“趕路”而是變成“旅行”,我們就不會因為行色匆匆而忽略了親情、友情、愛情……此情此境之下,還會有人愿意一味躺平嗎?
人生需要為了結果而澆水、施肥,但千萬不要忘了也能為自己開一次花。俗語云:花開富貴。這“富”與“貴”,不是緣于物質,而是緣于精神。因為花開,我們才能體味到自己做人的高貴的尊嚴,體驗到人之為人的目的。
評析
本文最大的亮點便是理性的思考和縝密的分析。文章從幼時所受的人生觀教育談起,辯證分析了“為……而奮斗”的人生觀教育的意義以及過度解讀帶來的負面效應,這就是過于看重結果而忽視過程,從而提出觀點:完美人生需要“花”與“果”一同打造。而后,文章從正、反兩方面分析既看重結果又重視過程的人生才是我們需要的人生,并援引康德的名言“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作為理論支撐,進而聯(lián)系現(xiàn)實,進一步揭示了以人為目的的生活理念的可貴。文章層層推進,邏輯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