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芳
在老家一直流傳著過年剪窗花的習俗。記得小時候,一到臘月,大人們就放下地里的農(nóng)活,開始張羅年事;大點的男孩子騰出場地,搭架栽樁縛秋千;女孩子們則東家出西家進,找花樣剪窗花。
那時,我家住土木結(jié)構(gòu)的廈房,窗子是六六三十六方格的老式木窗。母親白天安頓好家務(wù),晚上坐在燈下剪窗花。她把平時積攢下來的彩紙抖落出來,先剪成正方形,再拿兩張正方形紙對角折成三角形,兩三下剪成一對當年的屬相,再拿四張正方形紙對邊折成長方形,一剪剪成四朵云。我坐在母親身邊看得入迷,手心癢癢,拿起剪刀用母親剪下的碎紙片剪個桃心、樹葉。
“翦彩贈相親,銀釵綴鳳真……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也許就是從這首詩開始,我對剪紙情有獨鐘。平時留意收集彩紙,每年把從窗戶上撕下的舊窗花保存下來,夾在書里留做來年的窗花樣品,有時上街花幾分硬幣買些時尚花樣。臘月約上鄰居姐妹,一起坐在母親燒的熱炕上,讓母親教我們剪窗花。
母親對事物有獨特的見解和體悟,景在眼中,圖在心中,畫在手中。一雙靈巧的手在紙上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圖案;一把剪刀在紙上游刃有余,剪出惟妙惟肖的花草樹木、飛鳥走獸……
堂妹心靈手巧,跟母親學會了拓花樣的絕招:把花樣放在白紙上,喝口水噴在上面,花樣粘在白紙上,兩手托平花樣,對準煤油燈火焰轉(zhuǎn)圈熏,花樣拓印在白紙上,鏤空黑白分明,剪掉黑色部分就成品了,這樣就比畫圖案省事多了,剪起來也容易。拓花樣是個技術(shù)活,噴水的度很難把握,可堂妹學得精,拿捏到位,一口水“噗”一聲噴出去,花樣粘住了,水均勻地灑在上面,我始終掌握不了這個分寸。
糊窗戶時,我先撕掉煙熏發(fā)黃的舊窗戶紙,母親拿笤帚掃、刀子刮、抹布擦,把窗框上的灰塵污垢清理干凈,重新糊上一張白紙。窗戶中間四個方格貼上四朵紅云,象征日子紅紅火火;周圍對稱貼上花鳥蟲魚,象征生活美好,年年有余。窗戶最上方兩個煙格,母親剪兩個紅葫蘆套在白紙空間,用線吊起來,外面吹風,兩只葫蘆隨風轉(zhuǎn)動,既美觀又讓炕縫里溢出的煙飄散出去,使室內(nèi)空氣流通。母親這一別出心裁的創(chuàng)意,不但裝飾了窗戶,就連屋子也跟著活泛起來,讓農(nóng)家簡單樸素的生活充滿情趣。
糊好的窗戶煥然一新,扮靚了庭院,有了年的氣息。這時,家人們站在院子里滿臉笑容,像欣賞一件藝術(shù)品,點評窗戶上的花兒、鳥兒……心里甜滋滋的,希望從心底升騰起來。
隨著改革開放,廈房已退出了歷史舞臺,老式木窗也淡出了人們的生活,鋁合金、塑鋼玻璃推拉窗成為主流,可窗花一直沒有隱匿。隨著時代發(fā)展,內(nèi)容不斷豐富更新,除了過去的小窗花外,帶有福壽喜的團花、中國風傳統(tǒng)系列的民俗紅,作為裝飾品登上大雅之堂,樣式大氣、飽滿、鮮明,帶著藝術(shù)魅力吸引著人們的眼眸!
我一直傳承母親的剪紙手藝,喜歡一剪一剪將紙變成藝術(shù)品的那個過程。每年臘月都要給家里的門窗、客廳、大件電器貼上窗花,讓家更有年味,生活更有品味。窗花,是我永遠抹不去的文化印記。
(選自“眉縣新聞網(wǎng)”2021年5月17日,有刪改)
●賞讀
選文回憶了母親教“我們”剪窗花的往事,還講述了拓花樣的技巧,是一篇介紹剪紙藝術(shù)的散文。通過“剪窗花”這一媒介,我們耳濡目染了做人的道理:要有耐心、細心和恒心,也懂得了利用巧思增添生活情致。一張小小的剪紙,就是一本厚厚的人生之書,母親是老師,我們是學生。也正是因為深受母親的影響,即使時代變遷,“我”卻依舊堅持剪窗花,因為這已經(jīng)成為了“我”永遠抹不去的文化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