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的根基是人性,人性所需的崇尚自由、向善向美、疾惡如仇及喜怒哀樂皆屬詩意。
人們向往詩意的棲居。詩意不獨屬于詩人,也不止存在于詩行,所有熱愛生活的人都擁有詩意。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充滿詩意的意象,而詩意,生活中無處不在。
作為一個向往詩意棲居的人,我寫詩也有幾十年了。寫詩的時間并不多,除了興之所至寫點詩,更多的時間是職業(yè)生涯中的忙碌和日常生活中的休閑,順境逆境、酸甜苦辣醞釀出的情懷自有詩意,寫在紙上的少,潤在平時生活中的多。從年少至現在,自己感到活得比較樂觀自在與灑脫,這與詩意的向往與追求分不開。
人們向往詩意的棲居,能寫點詩固然好,將志向抱負與七情六欲的生命體悟抒于詩行,既能予己安慰,也可與人分享。不寫詩能讀點詩也好,能從別人的詩里看到生活中的詩意,既可與詩人共鳴,亦能啟發(fā)自己的詩性。既不寫詩也不讀詩未必遠離詩意,拼搏職場、耕耘田垅、走近山水以及歷經親情友情的生命體驗無一不富含詩意。
古今有文化的人追求詩意的棲居自不待言,為溫飽掙扎的黎民基于人性本能的詩意在日常生活中也無處不在。代代黎民編唱的民歌如恒河沙數,其內容包羅世態(tài)百象、人間苦樂和生活愿景,與文人詩歌相比雖有雅俗之分,但本質同樣也是追求詩意棲居。普及文化的現代社會,無論是文化程度高還是文化程度低的人群,能寫詩的人都屬于大眾中的少數,喜歡讀詩的人也并非普遍,但“詩和遠方”卻不分文化層次高低,漸成為國人普遍的生活向往和時代精神的重要標識。20世紀末詩壇涌現的“打工詩潮”反映了打工群落離鄉(xiāng)背井的鄉(xiāng)愁與對現代文明的向往。近些年為人們關注的農民詩人余秀華,獲“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總冠軍”的外賣哥雷海,成就斐然的“外賣詩人”王計兵,他們的追求與作為,不斷向人們展示出人間煙火與平凡人生中的詩意。他們生活在低層,心卻向著詩意召喚的遠方飛行。這些文化程度不高、常年在艱難困苦環(huán)境中謀生的普通人能在生活中發(fā)現詩意、享受詩意和表達詩意,難道不能為我們詩意棲居帶來感動和啟示嗎?
人類離不開精神家園,而沒有詩意的精神家園是貧乏的,靈魂難以在這里安寧愜意地棲居。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生活中有詩畫,每個具有人性、熱愛生活的人都能在詩和遠方中擁有展現大千世界美妙與閃耀自己生命色彩的詩畫。
干天全,詩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西南石油大學、四川音樂學院、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兼職教授,四川省寫作學會會長。出版專著、編著《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現代詩學與批評》《魯迅》等三十余部,發(fā)表學術論文、文學評論等一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