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嘉媚
【導讀】人性論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人性論的內在依據探討離不開對天人關系的剖析。先秦儒家重新彌合天人關系,將天的義理化和人的普遍性結合,彰顯出先秦儒學的人文向度與人道精神。從天生萬物角度出發(fā),人和物有相通之處;從義理的天賦予人道德內涵、賦予人自覺的特點來看,人和物又有不同。關于人性善惡的價值判斷,孔子認為性相近、習相遠,孟子和荀子則分別提出性善論和性惡論。人性完善的價值意義在于可享安樂充實、處和合安順之境;可穩(wěn)天下秩序,修己以安百姓。
一、人性論的時代背景和內在依據
在儒家文化里,天是人性的終極根源,天和人的本質關系是先秦儒家積極思考的問題。天人關系是人性論的基本坐標。從天人框架出發(fā)思考人性,體現了高度的思想自覺。
(一)天人關系的時代演變
探究天人關系須先理清天的涵義。天有三義:自然的天、神格化的天、義理的天。想要回答天人關系是什么、天人關系中有無道德因素等問題,須從時代演變中不斷摸索和挖掘。
殷商時代迷信盛行,無事不卜,熱衷祭祀。此時的天是至高無上的主宰者,神秘無邊,人們通過祭祀與天感通,臣服崇拜而又畏懼上天。
周滅商后,強烈的憂患意識促使他們思考殷商為何失國,為何天不再庇佑殷商。在這樣的積極思考下,西周統(tǒng)治者提出“以德配天”。天命有了道德化的轉變,天的意志情緒是符合道德而非神秘不可控的。天命只授命于敬德者,商滅亡是因為不敬德,通過敬德及提高修養(yǎng)可與天地合德,使上天永佑社稷。人們從天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開始思考人該做什么、如何做,從蒙昧走向自覺和理性。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天下分崩,周室衰微。戎狄入侵、犯上作亂現象頻出。禮崩樂壞,傳統(tǒng)制度遭到嚴重破壞,傳統(tǒng)天人觀念面臨瓦解。亂世中的人們彷徨無措,顛沛流離,天無法成為各種價值的依據,人們對天命產生疑慮,看不到天和人之間必然的關系。
(二)先秦儒家對天人關系的重建
面對天人割裂的歷史難題,先秦儒家沒有一味感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而是傾注大量心血重建天人關系,從人的層面去建立終極依據,尋求屬于每一個人的普遍性,將天和人的本性再度結合,彰顯出儒家人學的人文向度與人道精神,描繪出一幅極其宏偉和神圣的圖景。
《大學》中強調普遍和內在,每個人都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自覺彰顯和發(fā)揚內心固有的美德。人性是天道的自我彰顯和人自我實現的形式。子思主張“天命之謂性”,天的義理化和人的普遍性結合,人性論有了天命的基礎,天命有了普遍現實的表現,不再玄虛。此時的天人合一不僅是天人關系的和諧相通,更是人道的神圣和永恒。孟子借“天命”談“人事”,將人的注意力引向個人在道德上的努力。以人為立足點,強調在人的能動基礎上達成與天的合一。
二、從人與物的異同探索人性
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屬性,可從天生萬物和義理的天兩個角度出發(fā)來分析。從天生萬物角度出發(fā),人和物有相通之處。從義理的天賦予人道德內涵、賦予人自覺的特點上,人和物又有不同。
(一)人物之通——自然之欲
人是天地自然的產物,自然規(guī)律造就了人物相通。人有自然欲求,拋不掉欲望本身。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其生之自然之質。人有共同的審美向度,好美人、好美食、好居美室、好著美衣等,此皆屬人之欲,乃人之常情?!洞髮W》中對“誠”的論述中,也指出如“惡惡臭”“好好色”皆人的自然,人們會不自覺流露出來。食色,性也,自然欲望是人不可回避的,人和物在自然之欲上是相通的。荀子從人物之通解釋人性,認為生物層面的性才是人性,強調人的生物性、自然性。
(二)人物之異——德
人與他類存在不同。天地之性人為貴,人有其德,所以鳥獸不可與同群。生而為人,不只是為了滿足欲望而生,其欲望不應無限膨脹,需以德節(jié)之、以德化之。
先秦儒家認為德體現在仁義禮智等道德屬性。仁者愛人,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社會就能得到良性的運轉,人的價值就得以確立。義指明行為方向,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實現途徑。禮是調節(jié)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道德行為準則,賦予人優(yōu)雅風貌,也是精神文化的積淀和展現。智是對真理的追求,對知識的索求,有重要的道德價值內涵。孟子基于人物之異,認為人性是超生物性的、超自然性的。強調生而為人要不斷修養(yǎng)自身完善人性。
由于人性的立足點不同,由此得到的結論也會不同。
三、人性善惡的價值判斷——先秦儒家的人性觀
(一)孔子“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孔子對于性與天道,乍看之下討論不多,但仔細挖掘孔子思想,仍可看到許多關于個人和社會、先天與后天、自然和文化、天與人、善與惡等人性論的觀點。
“性相近也”,孔子認為先天之性普遍接近,內在于我而不自知。表面上看,孔子未對人本性的善惡做出明確區(qū)分,但事實上,孔子有持性善說的傾向性。受歷史傳統(tǒng)影響,孔子認為天應是具有某種道德法則而非自然或宗教意義上的天,性更強調的是與天道相連接的人的本性。與天道相連接的性,某種意義上具備善的傾向,所以孔子所說的性相近,應趨向于人性中的善。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等思想都蘊含著其對人性的主張,仁是對人的平等相待和對完善人格的追求,這樣的仁也體現性善傾向,人性通過“仁”而達到與“天道”的貫通??鬃有麚P君子,批判小人,曾言“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從中也可看出孔子傾向人性善說。
“習相遠”揭示了人性由于后天習染而產生差異。教育、環(huán)境和個人主觀能力在人性發(fā)展過程中有重要作用。教育對人性發(fā)展極為重要,人應終身受教育,才能不斷修養(yǎng)進步,孔子如此描述君子后天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彼眢w力行,提倡有教無類,宣告教育不應是貴族專利,擴大了教育面,促進社會變革。環(huán)境對人性有引導和重塑作用,在長期熏陶中塑造人性?!袄锶蕿槊馈癫惶幦?,焉得知?”因此應選擇良好正向的居住環(huán)境。社會交往中,主張“就有道而正焉”,要善交益友。面對具體社會環(huán)境,關于義利之辨,孔子正視二者,但以義為上,強調發(fā)揮主體內在的力量,努力實現崇高人格,通過學習、克己等發(fā)展完善自己的人性。
孔子的人性觀強調內外合一,主客合一,其性相近說只是對人性的初步勾勒與粗糙描繪,是一個較為開放的系統(tǒng),留給后人想象超越的無限空間。
(二)孟子“性善論”
戰(zhàn)國時期,上位者爭地以戰(zhàn),到處是壓抑、絕望和死傷,人的生命沒有價值,時代亟須展現人性力量。孟子帶著儒者的剛強和熱情勇敢,主動尋找治理社會的良方,深入人的天生資質,揭示人性中能促使人們進步的力量,提出性善論,高揚了人的價值。
在孟子和告子辯論中,孟子建立起理解人性的價值標準,并彰顯了人性的尊嚴。孟子性善中的性是立足于人性,而非動物性,是義理之性,不是生理之性。告子認為人性是可以塑造的可能性,孟子則認為人性是一種自然成長的狀態(tài),不是可能性,是必然性,體現了對人的肯定。
孟子從人的自然情感處論性。乍見孺子將入于井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是瞬間猛烈自然的情感趨向,不是為博取名譽的功利性目的。這種惻隱之心無法回避,樸素而真實,具有當下的可觸性,能走進生命,跨越歷史挑戰(zhàn),把價值建立在自己生命深處。普遍的惻隱之心成為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規(guī)定。孟子從先驗論出發(fā),認為人先天就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使人們具有仁義禮智四種善端,這是本心所制定的法則。
性善論的起點是情感,而推動人性不斷實現的是理性,人性不斷實現要用“知”即理性來擴充。善是端倪,不是完滿的善,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善惡之間的區(qū)別也就在這些微之間,若不注重修身養(yǎng)性,反而日日“賤之”“殘之”“伐之”,善性就會消失泯滅,所以需要保存和擴充四端,發(fā)展四德,實現自我人格的完善。人們的道德境界不是先天決定的,而是后天個人主觀努力程度不同的結果,道德的突破程度不一,就有了凡圣的差距。
從目的來看,性善論是為了引導人的行為往好的方向發(fā)展,為其政治倫理尋求道德前提, 對和諧政治至關重要。生有“仁心”的統(tǒng)治者,應對老百姓廣施仁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可運于掌上。
遭逢亂世,孟子沒有哀嘆世道艱難,而是努力思索人性本質,發(fā)掘人性之光,用善的萌芽建立起橫亙萬古的倫理價值體系。孟子的人性思想豐富系統(tǒng),影響深遠。
(三)荀子性惡論
孟子不太關注人禽之同,荀子卻指出人性就是人之情欲,是感官欲望、生理欲求,將人性理解為人的生理屬性?!吧匀徽咧^之性”,在荀子看來,人性是自然生成,生來就有的,人性最大的特征是“自然”。荀子的性惡論認為人的先天本能是產生惡的自然基礎,天生材質中壞的部分才為“性”。荀子不認可道德萌芽,認為人生來就有物質欲望,蘊藏致惡的端緒,因而生來就“好利”“惡害”,如果任由性情自然發(fā)展,就會出現強奪、爭殺、淫亂等惡果,謙讓、忠信、禮義也會隨之消失殆盡。所以人性需要管治整飭,規(guī)范與教化。荀子提出性偽之分的觀點,認為人性本惡,但后天人為努力可以為善。禮義之善并非來自人性,而是“化性起偽”,用理性節(jié)制情欲、改造惡性,用禮義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云饌问黔h(huán)境、教育和人的努力的共同結果,可使人得到善性。
四、人性完善的價值意義
(一)于己:享安樂充實、處和合安順之境
先秦儒家認為,道德和幸福的統(tǒng)一關系到社會人群的價值選擇和行為指引。若完善人性只是為了名聲便會徒增束縛和煎熬;若背離人性道德,卻能名利雙收,那這樣的人性完善便不具吸引力。完善和實現自我德行可得內心安樂,體驗到一種圓融的充實感,體會到超越富貴貧苦、超越感性欲求、超越功利的真正幸福。
人性完善能處和合安順之境,人性完善之人不會恃強凌弱、權錢壓人,而是關懷他人、扶助弱小。德行優(yōu)良自然會受人敬仰,進而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人性完善之人明辨是非,自立自強,關鍵時候抵擋誘惑,不因喪失本心遭致惡果;仁厚睿智,行事但求遵守本心,一心為善,不會為財富權利而行險僥幸。此所謂善則安,惡則危,處安順之境。
(二)于君:穩(wěn)天下秩序,修己以安百姓
先秦儒家認為,人性與政治有著內在的關聯性,討論人性問題的思想旨趣在于處理為政者與民的關系。完善人性的最高目的是構建良好政治秩序,創(chuàng)建各階層各行業(yè)通力合作的和諧社會。對于統(tǒng)治者而言,人性完善對天下興盛和人民幸福有關鍵作用,修己可安百姓。統(tǒng)治者要堅持自我完善、以身作則,發(fā)揮榜樣的巨大力量,將自身德性的力量推廣到天下,用完善的人性之學和倫理道德觀念更新人們思想,使百姓自覺遵守道德規(guī)范,以期達到至善之境。若上位者能親親、好禮、好義、好信,那么百姓也一定會效仿,自覺向善從而走向仁。
參考文獻
[1] 任鵬程. 先秦儒家人性論的六層內涵[J].齊魯學刊,2022(2).
[2] 趙蕙伊桐. 先秦時期儒道兩家人性論及其異同[J]. 傳播力研究,2019(3).
[3] 趙法生. 先秦儒家人性論譜系的歷史重構[J]. 世界宗教文化,2022(3).
[4] 劉婧妍. 孟荀人性論比較分析[J]. 廣東社會科學,2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