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雯
【摘要】: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美食類短視頻逐漸在短視頻領域的發(fā)展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與此同時,隨著傳統(tǒng)型美食類短視頻風格上的突破,短視頻內容的展現方式也逐漸呈現多樣化特征。目前,很多美食類短視頻的內容不再僅限于發(fā)布簡單的美食制作記錄,而是開拓具有情節(jié)化的表演方式、引入沉浸式場景化的表現方式等內容展現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本文從美食類短視頻所具有的特點出發(fā),簡要探析新視域背景下,情節(jié)化表演的劇情引入與沉浸式場景的藝術表達等美食類短視頻內容生產的表現方式,以期推動美食類短視頻能夠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關鍵詞】:情節(jié)化表演、沉浸式場景、短視頻、新視域
隨著移動互聯網和信息化平臺的快速發(fā)展,人們對新媒體短視頻內容的期望也隨之提高,多元化應用場景日益視頻化。內容創(chuàng)作者只有讓短視頻內容的表達方式更加新穎多樣,才能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增強短視頻的流量。在現今5G新時代的背景下,美食類短視頻要想獲得用戶注意力,獲取較高的閱讀量和點擊率,就需要結合自身特色打造新奇、爆款的短視頻IP,發(fā)布的短視頻內容既能滿足用戶的心理需求,又能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才能在短視頻領域擁有較強的競爭力。
一、美食類短視頻特點
在信息化時代,美食類短視頻的拍攝與編輯上傳主要基于移動智能終端來實現。短視頻作為傳播的一種類型,主要將短視頻主體帶有目的性的信息傳遞給受眾,通過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協(xié)同,完成信息的傳播。美食類短視頻具有較為明顯的發(fā)展特點。首先,短視頻中記錄了生活化場景,符合受眾的心理需求,讓受眾從短視頻內容中體會一種親切感。博主在美食類短視頻中,除了介紹美食的做法,還會記錄生活中的日?,嵤?,將生活敘事和美食制作融合表現。這樣的場景化表達,不僅帶動受眾的共情能力,還能呈現生活化場景的樸實感,緩解人們在快節(jié)奏生活中的焦慮情緒。其次,美食類短視頻一般會淡化個人背景,將受眾的注意力集中在美食方面,讓人們感受到美食的魅力,汲取與美食相關的文化知識。尤其是具有情節(jié)化“表演”劇情的美食類短視頻內容,以新穎的方式表現美食,通過情節(jié)化演繹,增強受眾對美食的印象,逐漸讓這類短視頻形成一種特色風格。最后,美食類短視頻可以在內容的制作過程中傳播中國文化和風土人情,將給受眾帶來一種新奇的視聽感受。另外,美食類短視頻在制作過程中要注意視頻時長的分布,注意對人物解說聲音加以處理,講好美食故事、凸顯飲食文化,以便呈現更好的視聽效果。所以,爆款美食類短視頻不僅需要宣傳美食所具有的特性,還要將美食所關聯的文化內核表達出來,吸引人們進行有深度的文化思考;同時以藝術性的創(chuàng)作方式展現一種別樣的生活理念,給人帶來新的人生感悟。
二、情節(jié)化“表演”的劇情引入
1.以新奇的創(chuàng)意滿足受眾需求
現在的美食類短視頻內容,大多采取劇情式的創(chuàng)意策劃,通過合理化的情節(jié)安排和人物表演,生成短視頻內容,以新奇的創(chuàng)意滿足受眾想要看事態(tài)發(fā)展的好奇心,[1]從而充分激發(fā)受眾對短視頻內容的興趣,留住較多受眾群體,增加短視頻流量?,F今的美食類短視頻內容,與以往美食類短視頻中展現“吃貨博主”的形式大不相同,新視域下的美食類短視頻常在劇情上推陳出新,在制作美食的同時上演故事主線,吸引受眾的注意力。以網紅“潘姥姥”為例,潘姥姥在傳播內容上,以美食為主,輔以鄉(xiāng)村生活的新面貌。在潘姥姥早期的視頻中,通常會以一個簡短的對話沖突開始,由不露臉的孫子用各種理由拆臺,促使姥姥開始制作美食,中間穿插對話去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最后姥姥和孫女其樂融融地享受成果。其中,孫子的拆臺理由千奇百怪,使觀眾好奇姥姥是否能完成制作美食的挑戰(zhàn);抖音“王大姐來了”則以創(chuàng)意的人設和臺詞形式出彩。視頻中三個富有農村鄉(xiāng)土氣息的中老年女性,戴著墨鏡,一邊做菜一邊說著朗朗上口的自創(chuàng)說唱,使“老年”“鄉(xiāng)村”“土味”的標簽與“新潮”的裝扮和“流行”說唱形成劇烈反差,展現出別具一格的視頻特色,以不同符號的碰撞構成的懸念和新奇度的滿足了受眾需求。
2.連續(xù)劇式的劇情設置
美食類短視頻只有創(chuàng)造獨有的記憶符號,才能留住具有多元化審美的受眾群體。[2]近年來,鄉(xiāng)村美食類短視頻逐漸進入人們視野,渾然一體的田間美景和家鄉(xiāng)美食,那種撲面而來的鄉(xiāng)土氣息往往傳遞著“游子歸來”的鄉(xiāng)愁氣息。以抖音“念鄉(xiāng)人周周(周莫)”短視頻為例,“念鄉(xiāng)人周周(周莫)”的短視頻中,沒有太多的宣傳內容和推廣說教,只是展現一幅不同于當下、卻人人向往的美好生活景象。在周莫的短視頻中,常根據四季變化和村民互動,展現一幅怡然自樂的桃花源般的生活場景,滿足了處于快節(jié)奏都市生活的人群、漂泊異鄉(xiāng)的務工族等受眾群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像在2022年元旦的視頻中,周莫在大雪紛飛中背著背簍,帶著小狗“灰灰”采摘白菜,在灰蒙蒙的貴州群山中,營造出一種“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的景觀化的“田園烏托邦”。用大雪凍過的白菜制作清涼爽口的辣白菜和熱氣騰騰的水煮肉片,不僅展現了鄉(xiāng)間烹飪的接地氣和濃濃煙火氣,還以被迫卷入村中孩童的打雪仗,和好友東毛圍爐而坐吃飯打鬧的劇情,增強美食類短視頻中友情圍繞的氛圍感,呈現了一幅無憂無慮的鄉(xiāng)村生活和親朋陪伴,共進美食的溫情畫卷,也蘊含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桃花源精神向往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意境。在周莫的美食類短視頻中,描繪著詩意、淳樸的鄉(xiāng)村意象,緩解受眾對現實焦慮的心靈壓力,又能加深受眾對周莫短視頻內容的美食印象,最終留住更多的受眾群體。
三、沉浸式“場景”化的藝術表達
1.新奇的美食制作環(huán)境鎖定不同圈層
沉浸式的場景搭建,往往是美食類短視頻內容生產新視域下的主要內容,以受眾需求為指引,虛擬情景、增強短視頻的主題特色,以視聽元素塑造多元化的美食景觀,發(fā)揮美食魅力,也激發(fā)著受眾的情感認同。[2]新視域下,美食類短視頻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突破餐廳與廚房等原有領域,開發(fā)新的美食視覺場域,充分調動受眾的情緒,激發(fā)受眾對短視頻內容的興趣,以便延長美食類短視頻的生命周期。農家田園、鄉(xiāng)村山野及旅游勝地等特殊性的美食制作環(huán)境,不僅能夠呈現一種新奇的美食制作環(huán)境,還能鎖定不同圈層的受眾群體,滿足受眾的多元化探究心理需求。在 “風味視界” 的短視頻中,作者以分享國內外的街頭美食為主要創(chuàng)作方向,不僅關注美食的制作過程,還有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而對人物的講述是這個短視頻獨特的視角。其中,在“阿塞拜疆罐頭牛肉”這一集中,阿塞拜疆小鎮(zhèn)的市集、一家人的親情、鄉(xiāng)村的風光構成了和諧的氛圍,但通過創(chuàng)作者的講述我們知道了這道美食是源于戰(zhàn)火中食物的儲存方式,美食與歷史、地域、風俗相結合,人們看到的是世界不同地方的人們的生活與情感,這樣的故事打動著更多的觀眾,引起人們更多的共鳴。
2.精美的畫面場景吸引受眾的視線
新視域下的美食類短視頻以精美的畫面場景吸引受眾的視線,再搭配意境化的音樂和獨特的剪輯節(jié)奏,給受眾帶來驚艷的視覺感受。[2]短視頻內容,運用巧妙的鏡頭語言和合理的剪輯技巧,再配以特色的背景音效,展現美食類短視頻藝術化的表現方式。在抖音號“央視三農”的作品“查干湖冬捕”中,朝霞照映的湖面上,馬拉爬犁的鈴聲、堅冰的脆裂聲、漁民的號子聲,與閃亮的冰面、滿是漁獲的網、歡樂的漁民那些充滿感染力的畫面一起勾勒的是豐收的喜悅、人與自然的樂章;在“朝鮮族辣醬”這一期短視頻中,不僅展現了朝鮮族婦女制作辣醬的過程,還運用了大量特寫展現美食的制作細節(jié),這既給受眾以視聽感官上的刺激,還能通過視覺場景滿足受眾對生活的感悟、對自然的向往、對美食的追求等一系列心理需求。從短視頻的鏡頭語言上,美食類短視頻在景別、色調、構圖等方面的細節(jié)要求極高,不僅讓美食制作和介紹有著主題效果,還以強烈的儀式感烘托視頻氛圍?!叭帐秤洝币悦朗碁橹?,采用大光圈和遠景、近景的合理運用,讓受眾的注意力集中在美食上,感受美食的特色。另外,在短視頻中,聲音的交疊運用也很重要,音樂和切菜、翻炒、燉煮食物等過程中發(fā)出的同期聲相互融合,從而在短視頻中傳遞一種歲月靜好的生活感受,也散發(fā)著具有生機的煙火氣息,讓受眾在沉浸式場景中領悟美食類短視頻所傳播的信息。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視域下的美食類短視頻內容生產,需要創(chuàng)新短視頻的內容,糅合敘事技巧和美食藝術化表達方式,向短視頻受眾展現別具一格的視聽盛宴,傳達美食中所蘊含的文化元素和生活理念,也通過創(chuàng)新拍攝內容,傳播生活中的“真善美”。美食類短視頻的內容生產不僅可以適當引入情節(jié)化表演方式和沉浸式場景化表達方式,提升短視頻的可看性和吸引力,還應努力營造積極健康的傳播氛圍,滿足廣大喜歡美食類短視頻受眾的多元化需求,助力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W
參考文獻:
[1]舒梓一, 徐妲. 探店類美食短視頻的內容生產及發(fā)展策略研究——以“吃在長春”抖音號為例[J].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2020, 36(08): 36-40.
[2]張平. 情節(jié)化“表演”與沉浸式“場景”——美食類短視頻的內容生產新視域探析[J]. 視聽, 2020, (07): 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