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壯花 梁建平
(北京康益德中西醫(yī)結合肺科醫(yī)院肺病科,北京 101400)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1],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臨床常見慢性鼻病,影響著全世界10%~20%的人口,已成為全球性健康問題,且患病率逐年增高。AR 典型癥狀為陣發(fā)性噴嚏、清水樣涕、鼻癢和鼻塞,可伴有眼部癥狀,包括眼癢、流淚、眼紅和灼熱感等,多見于花粉過敏者[2]。40%的AR 患者可合并支氣管哮喘,在有鼻部癥狀的同時,還可伴喘鳴、咳嗽、氣急、胸悶等肺部癥狀[3]。AR 給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極大的影響,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臨床效果不甚理想。本研究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過敏性鼻炎,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0年7月—2021年7月于北京康益德中西醫(yī)結合肺科醫(yī)院門診治療的過敏性鼻炎患者72例,根據來診順序隨機分為兩組,各36例?;颊吣挲g18~65歲;病程3~10年。觀察組36例,男16例,女20例;對照組36例,出于各種原因脫落2例,實際入組34例,男16例,女18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符合2015 年天津會議制定的AR 診斷標準[4];未合并惡性高血壓病、糖尿病、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非妊娠或哺乳期;患者知情同意。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給予依巴斯汀片聯合曲安奈德鼻噴霧劑治療。依巴斯汀片(湖南九典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13555,規(guī)格:每片10 mg)口服,每次1 片,每日1 次。曲安奈德鼻噴霧劑(南京星銀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360,規(guī)格:每瓶6 mL)鼻腔內用藥(用前須振搖5 次),每鼻孔2 撳(共220 μg),每日1次。二藥同時使用,1個月為1個療程。
1.3.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穴位拔罐、穴位貼敷綜合治療。具體方法:(1)穴位拔罐:采用醫(yī)院穴位拔罐專用藥罐(專利號ZL200620003770.2),將中藥方加味玉屏風散(黃芪30 g,白術10 g,防風10 g,白芥子10 g,白胡椒10 g,細辛6 g)煎成中藥湯劑,置于專用罐具中(約2/3),選用20 mL 注射器,以負壓吸引的方法吸附在任督二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等經絡的前胸后背穴位處,留置約10 min,取下消毒備用。每3 d治療1次,1個月為1個療程。(2)穴位貼敷:采用醫(yī)院監(jiān)制的咳喘貼(江西綠爾康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贛械注準20162090096),主穴取大椎、雙側肺俞、天突、膻中;每次貼8 h,每3 d貼敷1次,1個月為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近、遠期臨床療效。療效評判標準參照2015 年天津會議修訂的AR 療效評定標準[4],分為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的總和。根據治療前后癥狀和體征積分的總和,對比治療前、治療后、治療6 個月后隨訪兩組患者各項癥狀和體征積分變化,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改善百分率=(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改善百分率>50%為顯效,改善百分率21%~50%為有效,改善百分率<21%為無效[5]。
1.5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16.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x2檢驗;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近期臨床療效觀察組近期總有效率為97.2%(35/36),高于對照組的94.1%(32/34),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過敏性鼻炎患者近期臨床療效比較
2.2 遠期臨床療效觀察組遠期總有效率為91.7%(33/36),高于對照組的70.6%(24/3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過敏性鼻炎患者遠期臨床療效比較
AR 是特應性個體接觸過敏原后,主要由過敏原特異性IgE 介導的鼻黏膜慢性非感染性炎癥。AR 的發(fā)病與遺傳、環(huán)境以及個人體質都有關系。本病可根據過敏原種類,分為季節(jié)性AR 和常年性AR。根據臨床癥狀和體征及相關檢查可明確診斷。專家共識提出,AR 的治療原則為“防治結合,四位一體”,包括環(huán)境控制、藥物治療、免疫治療和健康教育[6,7],但許多過敏原在環(huán)境中無處不在,無法完全避免。西藥鼻用激素和抗過敏藥物能有效緩解AR 癥狀,但需要長期用藥,且易產生耐藥性;免疫治療是AR 的一線治療方法,臨床推薦使用[2],但患者依從性差,目前效果并不理想。
AR 屬于中醫(yī)學“鼻鼽”范疇。鼻鼽的發(fā)生機制有很多:“因于虛,因于風,因于寒,因于痰濕,因于瘀滯,因于伏熱,責之于肺脾腎三臟”[8-10]。本病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11],因此治療應以疏風解表、宣通鼻竅、補肺健脾益腎為主要原則[12]。中醫(yī)藥是臨床治療AR 的常用有效方法,可降低機體的IgE 水平,調節(jié)Th1/Th2 細胞失衡和炎癥細胞因子紊亂,刺激神經節(jié),調節(jié)神經遞質及相應信號通路等[13]。一項納入11 個隨機對照試驗的Meta 分析[14]顯示,中草藥與安慰劑相比,可顯著改善AR患者的生活質量。
本研究穴位拔罐所用藥液以玉屏風散為主加減,方中黃芪、白術補肺氣、益脾氣,以達益氣固本,調節(jié)免疫的作用;防風有抗過敏、止癢之效,配以白芥子、白胡椒、細辛,諸藥合用,雙向調節(jié)人體免疫功能,有抗炎、抗變態(tài)反應功效。同時,穴位拔罐所選穴位以任督二脈和足太陽膀胱經背俞穴為主。任督二脈總督一身之陰陽,而“膀胱足太陽之脈是主筋所生病者,鼽衄”,與調整臟腑功能密切相關。穴位拔罐通過中藥外敷局部刺激特定穴位,使藥物與穴位感應作用相互疊加、互相促進,能有效避免口服中藥對胃腸道功能的不良反應,有利于患者接受。
穴位貼敷屬于中醫(yī)外治療法,具有簡、便、廉、驗的優(yōu)勢,且藥物與穴位協(xié)同起效,既有利于藥物吸收并直達病所,也可刺激穴位,并通過經絡循行起到防治疾病的目的[15]。同時,穴位貼敷可根據疾病狀況精準選藥,貼于目標腧穴,使藥物經皮膚吸收,滲入經絡,直達病灶,具有平衡陰陽、行氣活血、扶正固本等功效[16,17]。本研究所選穴位中的肺俞可調補肺氣,大椎可振奮陽氣、通調氣血,膻中可寬胸理氣,諸穴合用,共奏健脾益肺、扶正固本之功。
中西醫(yī)結合療法在西醫(yī)對癥治療以控制患者臨床癥狀的基礎上,采用穴位拔罐、穴位貼敷的中醫(yī)外治法,通過中藥對局部穴位的刺激,激發(fā)人體自身的陽氣,調理臟腑功能,平衡陰陽,提高呼吸系統(tǒng)免疫力,扶正祛邪,益氣固本,達到治本的目的,符合中醫(yī)“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理論。中西醫(yī)有效結合,標本同治,安全、有效、不良作用小,對減少AR的發(fā)作次數,減輕發(fā)作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