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德國的“政治正確”:概念演變與學(xué)界批判*

2024-04-15 03:31包向飛許一諾
關(guān)鍵詞:左翼德國概念

包向飛,許一諾

(武漢大學(xué)外國語言文學(xué)學(xué)院,武漢 430072)

“政治正確”以及與其密切相關(guān)的“身份政治”,近年來逐漸上升為西方政治的核心議題。在中國學(xué)界,已經(jīng)有逾百篇論文討論西方的“政治正確”,但大多針對美國的情況。①許紀(jì)霖、劉擎主編:《西方“政治正確”的反思》,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1頁。本文將基于語料實證,探討德國“政治正確”概念的流變,并闡述德國學(xué)界對“政治正確”的批判。

在梳理德國“政治正確”的概念史之前,我們要首先解釋“政治正確”在德國學(xué)界的最新意義,因為“政治正確”所涉及的語言規(guī)則,總是由德國學(xué)界最先提出,并引發(fā)社會各界熱議。與絕大多數(shù)中國網(wǎng)民將“政治正確”等同于“身份政治”的理解不同(見第一節(jié)的討論)。德國學(xué)界談?wù)摰摹罢握_”的最新、最典型意義是:避免使用冒犯“受壓迫群體”的語言,代之以無冒犯性的、將受壓迫群體納入討論的語言。在德國左翼政治的理解中,此處“受壓迫群體”特指女性、同性戀和跨性別者、猶太人、黑人、難民、穆斯林、吉普賽人、患有創(chuàng)傷應(yīng)激障礙的人群等。受到德國社會性別意識復(fù)雜化和性別沖突普泛化的影響,當(dāng)前德國最典型的“政治正確”采取了“性別平等的語言”(gendergerechte Sprache)①又作geschlechtergerechte Sprache。Geschlechtergerechte Sprache強調(diào)在稱呼中凸顯女性的存在,但不一定考慮第三性別;gendergerechte Sprache通??紤]到男女之外的第三性別。的形式。例如,當(dāng)一位作家抽象地討論其作品的潛在讀者時,此時讀者的性別是未知的,按照“政治正確”的規(guī)則,他應(yīng)當(dāng)用Leserinnen und Leser(女讀者們和男讀者們)來稱呼他的讀者,即需要在字面上彰顯女性的存在,并將女性置于男性之前。2020年出版的《政治正確》論文集,盡管副標(biāo)題為“文化與社會史視角”,但其中超過80%的論文以語言而非思想和道德為切入點來討論“政治正確”,體現(xiàn)了德國學(xué)界對于“政治正確”概念的最新理解——“政治正確”首先是一套左翼語言規(guī)則,其次才涉及語言之外的形式、行為和思想傾向。②Georg Albert,Lothar Bluhm,Markus Schiefer Ferrari,Political correctness:Kultur-und sozialgeschichtliche Perspektiven,Tectum Verlag,2020,p.6.

除性別平等的語言之外,以下幾種情況也被德國人視為典型的政治正確。一是用委婉語改寫,使用委婉語保護某些人群的心理。例如:將“難以管教的孩子”(schwererziehbare Kinder)稱為“行為令人注意的孩子”(verhaltensauff?llige Kinder),或者“行為不凡的孩子”(verhaltensoriginelle Kinder)。③Iris Forster,Politische Korrektheit (2018-07-12),Goethe-Institut Polen,https://www.goethe.de/ins/pl/de/kul/dos/fnw/21458973.html.避免使用可能引發(fā)對特定人群的負面刻板印象的詞語也屬于此類,例如為了避免對黑人的負面印象,不使用Schwarzfahrer(逃票者,其中schwarz 在德語中是“黑色”的意思)一詞,改為Fahrende ohne gültigen Fahrschein(沒有有效票的乘車者)。二是審查文本,批判和修改文學(xué)經(jīng)典和法律條文中不符合當(dāng)今政治正確的措辭。例如:瑞典兒童文學(xué)作家阿斯特麗德·林德格倫(Astrid Lindgren)的《長襪子皮皮》在德國是一本經(jīng)典兒童讀物,但其中出現(xiàn)了Neger(“黑鬼”)一詞,按照政治正確,Neger 會被改為Südseek?nig(“南海王”,按童話中黑人角色的身份)等無種族歧視意義的詞語。④J?rg Kilian,Pippi Langstrumpf als Negerprinzessin:Tabuw?rter,Euphemismen und kritische Semantik im Deutschunterricht,Deutschunterricht,vol.60,no.2(2007),pp.15-19.三是發(fā)表左翼言論,在女性、難民、少數(shù)族裔、伊斯蘭教、性少數(shù)群體、氣候保護等議題中,發(fā)表或支持與西方新左翼⑤西方的新左翼主要指信奉類似民主社會主義思想的人。德國的新左翼主要包括左翼黨(die Linke),也包括社民黨(SPD)和綠黨(Bündnis 90/Die Grünen)的部分成員。德國新左翼常見的觀點包括支持接納難民、反對種族歧視、推動性別主流化運動、反對新自由主義經(jīng)濟等。思想相合的言論,或至少保持沉默,不發(fā)表右翼言論。

一、“政治正確”詞義的基本辨析

德國人將“政治正確”理解為“身份政治”⑥“身份政治”是一種基于心理學(xué)的“認同”(Identit?t)概念的政治概念。按照“身份政治”,人們因不同的種族、宗教、性別、家庭背景,有著不同的身份認同,從而有不同的訴求。西方左翼政治強調(diào)這些身份的存在,并主張制定專門政策迎合“受壓迫的身份群體”的訴求;右翼政治則認為身份政治破壞了團結(jié)和公平。的語言規(guī)則。換言之,兩者在思想上一脈相承,⑦Karsten Schubert,Political Correctness als Sklavenmoral? Zur politischen Theorie der Privilegienkritik,Leviathan,vol.48,no.1(2020),pp.29-51.但“政治正確”很多時候外顯為對于語言規(guī)則的強調(diào),而“身份政治”更多地觸及語言之外的觀念層面。

中國網(wǎng)民對“政治正確”的理解常常不包括對于語言的強調(diào),例如觀察者網(wǎng)報道時尚品牌CK選用黑人“男變女”跨性別者同性戀大碼模特作為代言人時所用標(biāo)題為“這位大碼模特已經(jīng)逼近政治正確的極限”,①董佳寧,這位大碼模特已經(jīng)逼近政治正確的極限(2020-07-02),觀察者網(wǎng),https://www.guancha.cn/dongjianing/2020_07_02_556045.shtml.在該報道評論區(qū),沒有網(wǎng)民對“政治正確”的用法提出異議,可見多數(shù)人認為這是“政治正確”的典型情況。但德國人會認為此例屬于最典型的“身份政治”,但不是最典型的“政治正確”,因為此例并未顯示出語言規(guī)則的影響。

一些詞典將“政治正確”解釋為“避免使用冒犯到特定人群的語言和行為”②Definition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2022-09-02),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https://www.oxfordlearners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english/political-correctness?q=political+correctness.,使人感到“政治正確”不僅包括語言規(guī)則,還包括行為規(guī)則。然而,這些詞典解釋語言所依據(jù)的都是古典的對于概念的理解,這種理解力圖從最廣泛的意義上確定概念的范圍,并假定概念內(nèi)的各元素地位平等。按照埃利諾·羅施(Eleanor Rosch)等人提出的原型理論(prototype theory),③Eleanor Rosch,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vol.104,no.3(1975),pp.192-233.人類對于概念的認知是有層次的,有中心和邊緣之分。德國人,尤其是學(xué)界,將語言規(guī)則作為“政治正確”概念的核心。盡管將“政治正確”的概念推而廣之以后,亦可使其包含語言之外的形式和行動,但正如前文所論,德國人不會將大碼模特代言人的案例作為最典型的“政治正確”現(xiàn)象。

中國網(wǎng)民與德國人對“政治正確”的理解出現(xiàn)分歧,首先是因為“政治正確”從字面上看與語言無關(guān)。其次,理解某國的“政治正確”需要具備該國語言的知識,例如,理解德國的“政治正確”,至少需要對德語中名詞的性和數(shù)、陽性泛指、委婉語等知識有所了解,而國內(nèi)媒體在報道時通常無法詳述這些語言細節(jié)。

在西方學(xué)界對于“政治正確”的討論中,有時能見到一些將“政治正確”概念臨時擴大的現(xiàn)象。例如,一些德國學(xué)者在探討“政治正確”時,常常會默認讀者已經(jīng)對政治正確的語言規(guī)則有所了解,從而略去對“政治正確”的語言現(xiàn)象的舉例,直接進入其思想層面的探討,而在思想探討中,他們會使用Gutmenschentum(“好人主義”,指處處嚴(yán)格遵守“政治正確”,含貶義)④Nanny Grün,Manifest der politischen Korrektheit-Teil 2:Wie gute Menschen sprechen,Books on Demand,2019,p.5.、Tugendterror(“美德的暴政”,強調(diào)“政治正確”的語言禁令對言論自由造成的損害)⑤Thilo Sarrazin,Der neue Tugendterror:über die Grenzen der Meinungsfreiheit in Deutschland,Deutsche Verlags-Anstalt,2014,p.1.等詞作為“政治正確”的近義替換詞來行文,而這些詞強調(diào)了“政治正確”的道德層面。此外,還有一些西方學(xué)者利用“政治正確”作為批判西方新左翼政治的起點,⑥Bruce Charlton,Thought prison:the fundamental nature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University of Buckingham Press,2011,pp.102-110.并在批判中逐步擴大“政治正確”的詞義。新左翼政治的其他關(guān)鍵詞如“(性)解放”(Emanzipation)、“自由主義”(Liberalismus)、“身份政治”等,都比“政治正確”概念史更長,歧義也更多。相對而言,民眾對于“政治正確”的負面印象最深重。從“政治正確”出發(fā),能夠從較為直接的語言問題入手,首先獲得一般讀者認同,進而便于對整個新左翼政治進行批判。

“政治正確”和“身份政治”在褒貶方面也略有區(qū)別。通過在DWDS語料庫平臺⑦DWDS 語料庫平臺(dwds.de)包含了35 個標(biāo)注了引文時間和出處的德文語料庫,內(nèi)容涉及德語國家的報刊、雜志、網(wǎng)絡(luò)新聞、博客以及經(jīng)過OCR處理的歷史文獻。該平臺是研究德語詞匯變遷的重要工具。中檢索,我們找到17 384 段包含“政治正確”(politische Korrektheit 或Political Correctness)的文段,6 350 段包含“身份政治”(Identit?tspolitik)的文段,可見“政治正確”概念在德語中的傳播比“身份政治”更加廣泛。分別隨機抽取700個文段,逐一標(biāo)記這些文段中“政治正確”或“身份政治”的褒貶。其中,褒義或中性意義的文段,“身份政治”有42個,“政治正確”僅有6個,其余文段均含貶義。由此可見,德語世界的“身份政治”和“政治正確”均為貶義詞,且后者的貶義更強。

“政治正確”在德語中是外來詞,盡管有本土化形式politische Korrektheit,但根據(jù)谷歌圖書Ngram 查看器的詞頻統(tǒng)計①Google Ngram Viewer (2022-09-02),Google Books,https://books.google.com/ngrams/graph?content=Political+Correctness%2Cpolitische+Korrektheit&year_start=1880&year_end=2019&corpus=20&smoothing=0&.,其英文詞形Political Correctness 的使用頻度超過其本土化形式的兩倍。盡管“政治正確”的概念自1980年以來逐漸從美國傳入德國,但學(xué)者、政客、記者、政治評論家等更愿意用其英文外來詞的形式來強調(diào)這一概念與美國政治的關(guān)聯(lián)。因此,有必要簡介英語世界“政治正確”概念的發(fā)展。

根據(jù)杰弗里·休斯(Geoffrey Hughes)對于英語世界“政治正確”概念的梳理,1793年美國最高法院首次出現(xiàn)了“政治正確”的字眼,但其意義是“在政治語言方面表達精準(zhǔn)的”,與如今“政治正確”的含義有較大差距。20世紀(jì)20年代,蘇聯(lián)開始使用“政治正確”來表示“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正確路線”,并被英語世界翻譯為politically correct,在思想上可作為當(dāng)代的“政治正確”意義的起源。②Geoffrey Hughes,Political correctness:a history of semantics and culture,Wiley-Blackwell,2010,p.76.1970年,美國黑人女作家托尼·凱德(Toni Cade)在其著作《黑人女性》中首次使用了“政治正確”一詞的當(dāng)代含義(原文:A man cannot be politically correct and a chauvinist too.)。③Toni Bambara,The Black Woman:An Anthology,Berkley,1970,p.131.在20 世紀(jì)70 年代,美國的“政治正確”中馬克思主義的含義逐漸丟失,并與美國新左翼所強調(diào)的女性主義、反種族歧視思想靠攏,然而此時“政治正確”的基本意義仍然以褒義為主。在這一時期,左翼內(nèi)部出現(xiàn)了“政治正確”的批判性用法,但這是一種左翼內(nèi)部的自我批評,與此后右翼對于“政治正確”的詆毀有著根本區(qū)別。20世紀(jì)80年代后期,美國右翼開始以貶義方式使用“政治正確”,同時左翼對于“政治正確”的使用逐漸減少。到20世紀(jì)90年代初,“政治正確”已經(jīng)成為貶義概念,并且其概念逐漸窄化為一種“語言方面的正確”。這種轉(zhuǎn)變與美國大學(xué)和新聞界的左翼知識分子是“政治正確”的主要推手有關(guān),該群體受到??碌群蠼Y(jié)構(gòu)主義思想家的影響,認為在政治語言方面進行斗爭,是有效且易行的一種推動左翼政治觀念的手段。20世紀(jì)90年代至今,由于美國學(xué)術(shù)界在性別研究、民族學(xué)、心理治療等領(lǐng)域的進展,以及美國民主黨對于“身份政治”的重視,“政治正確”逐漸與“身份政治”綁定,并發(fā)展出“包容性語言”(inclusive language)等具體的語言規(guī)則,例如在表達“黑人”意義時,將有種族歧視性的negro改為African American(非洲裔美國人),在論及某位性別不明的人物時使用代詞s/he而不用he或she。

二、德國“政治正確”的早期用法

在討論20 世紀(jì)80 年代從美國傳入德國的“政治正確”概念之前,有必要列舉若干德語中的早期用法。雖然當(dāng)代“政治正確”的用法沒有直接繼承這些早期用法,但這些早期用法代表了德國人對于“政治正確”的“本來意義”的想象。通過將當(dāng)今的用法與這些早期用法做對比,人們能夠更深入地體會當(dāng)代“政治正確”概念的“明褒實貶”中的諷刺性。

語料庫檢索所能找到的最早的“政治正確”在德語中的例子出自1853年刊登于《邊疆消息》雜志的《關(guān)于土耳其問題》一文:“土耳其的照會是政治正確的典范,而且不止于此,其中蘊含了一種值得尊敬的感情。它表明這是一場不平等的戰(zhàn)爭,但土耳其將為榮譽作出犧牲。如果土耳其因為戰(zhàn)敗而喪失門戶,那么這是被迫的,而非自愿的?!雹蹽ustav Freytag and Julian Schmidt (eds.),Die Grenzboten.Jg.12,1853,II.Semester.II.Band.,Verlag von Friedrich Ludwig Herbig,1853,p.32.從這一用法中,能夠看出:首先,“政治正確”是來自英語的外來詞,起初并不用于調(diào)侃,而是正式用語,有褒義;其次,引文中直接使用該詞而不加注解,說明在19世紀(jì)中葉德國的政治討論中,“政治正確”概念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傳播;第三,“政治正確”用于外交領(lǐng)域。按照時間繼續(xù)查找,威廉·溫策(Wilhelm Wintzer)在1900年出版的《南美的德國僑民》中寫道:“鑒于這種重要性以及德國僑民在危地馬拉穩(wěn)步增長的影響力,我們?nèi)菀桌斫猓旱聡吮緛硪蚱溆H切友善和政治正確性而受到歡迎和高度尊重,現(xiàn)在卻越來越多地被人用酸溜溜的眼光看待,怠惰的、沙文主義的當(dāng)局正試圖削弱德國人和其他外國人的成就?!雹賅ilhelm Wintzer,Die Deutschen im tropischen Amerika (Mexiko,Mittelamerika,Venezuela,Kolumbien,Ekuador,Peru und Bolivien,Lehmanns Verlag,1900,p.51.該例說明前述“政治正確”的三個特征成立,此外,該詞可以指政治和道德方面的正直,因為引文中將“政治正確”與“親切友善”(Liebenswürdigkeit)并舉。

1908年,盧茨·科羅迪(Lutz Korodi)在《喀爾巴阡山脈國家的德國前哨》中寫道:“對外國的意見和情緒的過度尊重,往往只在外國的面孔上有著一個虛幻的存在,而與本國人民和領(lǐng)導(dǎo)人的判斷和感受毫無共同之處。這種對外國的夸張的尊重,也導(dǎo)致我們自己人常常相當(dāng)錯誤地評判各種大型國家協(xié)會,認定這些協(xié)會不走政治正確的道路?!雹贚utz Korodi,Deutsche Vorposten im Karpathenland,Berlin:Paetel,1908,p.34.該例也印證了以上提出的觀點。

未受20世紀(jì)80年代從美國傳入的“政治正確”影響前,德文中的“政治正確”是一個正式詞匯,用于國家外部事務(wù),主要指政治和道德領(lǐng)域,可從字面上作褒義的理解,不含諷刺性。而當(dāng)今德語世界中的“政治正確”,受美國政治的影響,通常是非正式詞匯,③德國人常用引號形式書寫“政治正確”,或在該詞前面加上“所謂的”,以表明對此概念的反對,或指出此概念中字面意義和真實含義的矛盾。用于國家內(nèi)部事務(wù),例如用于討論德國或美國國內(nèi)各身份群體之間的矛盾沖突,其領(lǐng)域逐漸從政治和道德轉(zhuǎn)向語言,需要作非字面的理解,基本為貶義,多含諷刺性。

在當(dāng)今一些“政治正確”的用法中,我們能觀察到向古老意義恢復(fù)的傾向。例如,一些德國媒體在談?wù)摗罢握_”時將其作為一種對言論自由和民主政治的嚴(yán)重威脅,④Matthias Dusini and Thomas Edlinger,Keine Lizenz zum Abkotzen(2013-04-14),Zeit Online,https://www.zeit.de/gesellschaft/2013-04/meinungsfreiheit-zensur-journalismus.這是恢復(fù)了該詞在語體層面上的嚴(yán)肅性;一些著作將“政治正確”作為美國意識形態(tài)侵入歐洲的例子,⑤Sabine Wierlemann,Political correctness in den USA und in Deutschland,Schmidt,2002,pp.104-108.這是恢復(fù)了該詞面向外部政治的含義;一些政客試圖指出德國國內(nèi)政治生活中更重要的方面,并將其命名為“真正的政治正確”,來與流行的“被誤解的政治正確”進行比較,這是恢復(fù)了該詞褒義的字面意義。⑥例如,2010年,基民盟政客福爾克爾·布菲耶(Volker Bouffier)在聯(lián)邦議會討論說:“我國許多人感到外來文化不是對于德國文化的豐富,而是對于德國人身份認同的威脅。人們常常感覺政界沒有嚴(yán)肅地看待他們的憂慮,被錯誤理解的‘政治正確’促進人們在相關(guān)問題上最好保持沉默?!痹诖死?,布菲耶認為促使人們諱言外來文化問題的“政治正確”是一種被錯誤理解的“政治正確”,言下之意是存在著一種“真正的、原本的政治正確”,即鼓勵自由探討問題的民主政治規(guī)則。

三、1995—2001年的“政治正確”

從20世紀(jì)80年代開始,美國的“政治正確”概念開始向德國緩慢傳播。在這一時期,德語中的“政治正確”主要用來報道和評論美國政治。從20世紀(jì)90年代開始,美國的“政治正確”概念向德國傳播的速度顯著加快,根據(jù)DWDS的語料,至晚在1993年,“政治正確”已經(jīng)成為德國政治生活中的流行語。1995年,德國自由民主黨政客奧托·蘭布斯多夫(Otto Lambsdorff)在議會批判社會民主黨政客魯?shù)婪颉さ吕姿估眨≧udolf Dre?ler)時說:“誰批評我們的社會政策,就會遭到政治正確的判決,德雷斯勒先生就是這種政治正確的頭目。”⑦Stenographischer Bericht 52.Sitzung.Bonn,Donnerstag,den 7.September,1995 (2022-09-02),Deutscher Bundestag,https://dserver.bundestag.de/btp/13/13052.pdf.這是德國議會辯論中首個談到“政治正確”的例子。通過其上下文,可以發(fā)現(xiàn)說話者在上下文都沒有對“政治正確”做更多的解釋,可見當(dāng)時“政治正確”早已成為德國政界眾所周知的概念。1995年出現(xiàn)“政治正確”的其他議會記錄也以類似方式說明了這一點。

1995—2001 年是德國政界頻繁討論“政治正確”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政治正確”與如今的相比,所涉話題更寬廣,不僅限于身份政治最關(guān)注的性別和種族話題,還涉及德國軍隊思想問題、二戰(zhàn)遺留問題、新生兒國籍問題、聯(lián)邦基本法問題等。在1998—2001年,德國政界的“政治正確”頻繁地與愛國主義和二戰(zhàn)歷史反思的話題掛鉤。例如,1999 年基民盟(CDU)政客沃爾夫?qū)げ┧拱秃眨╓olfgang Bosbach)在討論德國政府對1945年被蘇聯(lián)強征為勞動力的德國公民的補償問題時說:“當(dāng)人們回憶起這段歷史的時候,或許不符合所謂的政治正確?!雹賁tenographischer Bericht 40. Sitzung. Bonn,F(xiàn)reitag,den 7. Mai,1999 (2022-09-02),Deutscher Bundestag,https://dserver.bundestag.de/btp/14/14040.pdf.此處博斯巴赫指蘇聯(lián)擊敗德國并贏得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是一種二戰(zhàn)后的“政治正確”,然而不應(yīng)當(dāng)因為這一歷史而對強迫勞動的補償避而不談。2001年,在討論德國軍隊是否應(yīng)當(dāng)參與北約對外的軍事行動時,社民黨政客威廉·施密特(Wilhelm Schmidt)認為議會授權(quán)德國軍隊對外發(fā)動軍事行動,是納粹主義復(fù)辟,而自民黨(FDP)政客吉多·韋斯特韋勒(Guido Westwelle)反駁這一觀點,認為德國此次對外軍事行動體現(xiàn)了“基于聯(lián)邦憲法的愛國主義”(Verfassungspatriotismus),他說:“我為參與維和行動的德國人感到驕傲,我不覺得有必要道歉或感到拘束,那是數(shù)代人遺留下來的思想,即你們所謂的‘政治正確’,如今你們已經(jīng)不代表主流意見?!雹赟tenographischer Bericht 161. Sitzung. Berlin,Donnerstag,den 29. M?rz,2001(2022-09-02),Deutscher Bundestag,https://dserver.bundestag.de/btp/14/14161.pdf.在這種用法中,韋斯特韋勒把“政治正確”理解為二戰(zhàn)后建立的和平主義和保守主義思想,與如今“政治正確”的主流用法有著巨大區(qū)別。

通過閱讀1995—2001年德國議會發(fā)言記錄,可以總結(jié)出這一時期德國政界的“政治正確”概念的若干特征。一是“政治正確”的適用面比如今的“身份政治”更廣,不限于性別、種族、宗教等問題。二是“政治正確”的主要含義不是“如何使用恰當(dāng)?shù)拇朕o”,而是“回避某些政治敏感問題”。換言之,此時的“政治正確”主要針對“是否可說”的問題,而非“如何說”的問題。③20世紀(jì)90年代德國政界所理解的這種“政治正確”的含義,至今仍然存在于許多德國民眾對于“政治正確”的議論之中,但逐漸被德國學(xué)界所理解的以“性別平等的語言”為典型的“政治正確”所取代。三是“政治正確”并不總是反映一種激進的左翼社會改革思想,有時還體現(xiàn)出德國政界的保守主義思想。由于德國的二戰(zhàn)歷史問題,“政治正確”常與“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形成對立。四是基民盟/基社盟(CDU/CSU)和自民黨常常指責(zé)社民黨固守“政治正確”,而社民黨常常強調(diào)某些社會問題不是用“政治正確”就能搪塞的。

2002—2018年,德國政界對“政治正確”的討論進入了相對低潮的時期。④這一時期,與“政治正確”相關(guān)的民族心態(tài)、社會思潮、政策法規(guī)的爭論,在德國政界從未停歇,但這些爭論較少以“政治正確”的名義進行,因此未被納入討論。值得注意的是,在德國難民危機最為嚴(yán)峻的2015年前后,德國政界幾乎沒有使用“政治正確”一詞來批評默克爾接納難民的政策。直到2019年德國選擇黨(AfD)提出“反對大學(xué)中的政治正確危害言論自由”的問題,“政治正確”才重新成為德國議會討論中的熱詞。此時“政治正確”概念的含義已經(jīng)非常接近當(dāng)今德國學(xué)界所理解的含義,與1995—2001年期間“政治正確”的含義已經(jīng)拉開差距。

以上分析了1995—2001年期間德國政界對“政治正確”概念的使用,與此同時,這一時期德國媒體對“政治正確”的討論也愈加頻繁。語料庫抽樣表明,除“性別平等的語言”外,絕大多數(shù)當(dāng)今“政治正確”的議題,在這一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并且產(chǎn)生了有深度的討論。盡管如此,該時期的德國媒體仍然將“政治正確”視為一種美國文化現(xiàn)象,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語言層面,德語尚未發(fā)展出一套典型的“政治正確”的語言規(guī)則。然而,隨著女性主義語言學(xué)的“性別平等的語言”的發(fā)展,德國的“政治正確”獲得了新的熱點話題和典型形式。

四、最新典型形式:性別平等的語言

“性別平等的語言”體現(xiàn)了德國的“政治正確”在2001年后的新發(fā)展,是當(dāng)今德國“政治正確”的最典型形式。“性別平等的語言”原本是女性主義語言學(xué)的概念,自2010年開始由學(xué)界傳播到其他領(lǐng)域,標(biāo)志著德國的“政治正確”獲得了更加細化的語言形式。

1970年,美國女性語言學(xué)家羅賓·萊考夫(Robin Lakoff)所著的《語言和女性的位置》出版,開啟了女性主義語言學(xué)。萊考夫闡述了在語言層面強調(diào)女性的存在的可能性。例如,當(dāng)抽象地提到某人時,英語中一般會使用陽性代詞,例如在句子Everyone take his seat(每個人坐在他的座位上)中,盡管“每個人”的性別不明,但習(xí)慣上會使用陽性代詞his,這一現(xiàn)象稱為陽性泛指(Generisches Maskulinum)。萊考夫提到,可以用his or her或s/he的形式取代his來彰顯女性的存在。①Robin Lakoff,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Harper Torch Books,1975,pp.1-83.

受到美國女性主義語言學(xué)的影響,以及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自1985開始推動的“社會性別主流化運動”(Gender mainstreaming)的影響,②United Nations,Report of the World Conference to Review and Appraise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United Nations Decade for Women:Equality,Development and Peace—Nairobi,15–26 July 1985,United Nations,1986,p.19.1980年代的德國語言學(xué)界對女性在語言中的可見性(Sichtbarkeit,即女性在語用中能否被注意到)做了研究,并將研究對象從英語女性主義語言學(xué)常討論的人稱代詞話題,拓展到詞性與性別的問題。③英語中名詞不分陰性、陽性、中性,因此無法做這種拓展。德語名詞分為陽性、中性、陰性,在表述涉及人的職業(yè)和身份時,要區(qū)分男女(陽性和陰性),例如稱男總理為Kanzler,稱女總理為Kanzlerin。德語中缺乏一個不表明性別僅表明職業(yè)和身份的詞,當(dāng)要表達一個性別未知的某一職業(yè)或身份的人時,德語中采用陽性泛指的手段,用陽性形式代替,例如用Kanzler來泛指性別未確定的總理。但這可能令人產(chǎn)生“不包括女性”的理解,在某些語境中,例如在工作招聘啟事中,這會損害女性與男性公平競爭的權(quán)利?;诖?,自1980年代末開始,德國的女性主義語言學(xué)家開始通過認知實驗等方式驗證這種“女性主義語言批判”(feministische Sprachkritik)的主張,并提出一些改寫方案,例如將女性和男性并稱,將性別不確定的讀者稱為Leserinnen und Leser(女讀者們和男讀者們)。這種將女性和男性并稱的寫法稱為“并稱”(Beidnennung),④Helga Kotthoff and Gender-Sternchen,Binnen-I oder generisches Maskulinum,…(Akademische) Textstile der Personenreferenz als Registrierungen?Linguistik Online,vol.103,no.3(2020),pp.105-127.是最早和最保守的“性別平等的語言”。

隨著1990年代同性戀運動熱度的提升,性少數(shù)群體(包括同性戀者、跨性別者等)開始要求在稱謂的表述中體現(xiàn)自身的存在。同時,女性主義語言學(xué)也在逐步探索更多和更系統(tǒng)化地容納多種性別的改寫方案?!靶詣e改寫”(gendern)在這一時期成為學(xué)界熱詞,指在各種職業(yè)和身份稱謂中體現(xiàn)多種性別。除“并稱”外,“性別改寫”還包含多種更激進的變體,例如“性別小星號”(Gendernsternchen)。按照“性別改寫”擁護者的解讀,這種寫法中體現(xiàn)了女性(Leserinnen)和男性(Leser),以及各種性少數(shù)群體(詞中間的星號容納了各種性少數(shù)群體)。1990年代末,德國女性主義語言學(xué)家開始談?wù)摗靶詣e平等的語言”與“政治正確”的關(guān)系,例如格哈德·施蒂克爾(Gerhard Stickel)談到,僅當(dāng)主張使用“性別平等的語言”的“女性主義語言批判”不偏不倚地處理男女在語言中的地位時,“政治正確”才是可以接受的。⑤Gisela Schoenthal,Wirkungen der feministischen Sprachkritik in der ?ffentlichkeit,Sprache-Sprachwissenschaft-?ffentlichkeit,De Gruyter,1999,pp.225-242.

2010年之后,“性別平等的語言”的概念和“性別改寫”的各種具體寫法開始由學(xué)界向社會傳播,并逐步成為德國“政治正確”的主流話題。2013年,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發(fā)布了《德語學(xué)習(xí),政治正確》一文,將“性別平等的語言”作為“政治正確”的典型例子進行介紹。⑥D(zhuǎn)eutsch lernen,politisch korrekt (2013-11-22),Deutsche Welle,https://www.dw.com/de/deutsch-lernen-politisch-korrekt/a-17245814.2017年,代表德語語言標(biāo)準(zhǔn)的杜登出版社推出了《正確地性別改寫》(Richtig gendern)一書,向德國讀者普及“性別改寫”知識。⑦Anja Steinhauer and Gabriele Diewald,Duden,richtig gendern:Wie Sie angemessen und verst?ndlich schreiben,Dudenverlag,2017,pp.5-11.2018年,“性別小星號”一詞位列2018年“年度英語外來詞”首位。⑧Anglizismus des Jahres 2018 (2022-09-02),Leibniz-Institut für Deutsche Sprache (IDS),https://www.ids-mannheim.de/index.php?id=4433.2018年11月,德語正字法委員會在會議紀(jì)要中總結(jié)了各種性別改寫方案。①Bericht und Vorschl?ge der AG Geschlechtergerechte Schreibung(2021-11-16),Rat für deutsche Rechtschreibung,https://www.rechtschreibrat.com/DOX/rfdr_2018-11-28_anlage_3_bericht_ag_geschlechterger_schreibung.pdf.在2021年德國聯(lián)邦議會選舉中,除德國選擇黨外的其它政黨都或多或少地在競選綱領(lǐng)中采用了“性別平等的語言”。意識形態(tài)偏右的基民盟/基社盟和自民黨使用了較為保守的“并稱”形式,意識形態(tài)偏左的社民黨、綠黨、左翼黨則使用了更激進的“性別小星號”形式。

德國選擇黨是唯一在競選綱領(lǐng)中反對“性別平等的語言”的政黨。該黨黨綱中寫道:“語言不是意識形態(tài)的玩物,我們尤其拒絕所謂的‘性別平等的語言’,并反對將使用這種語言作為義務(wù)?!?021年6月,選擇黨向聯(lián)邦議會提交了動議,反對使用“性別平等的語言”。②Drucksache 19/30964(2021-06-21),Deutscher Bundestag,https://dserver.bundestag.de/btd/19/309/1930964.pdf.該動議以531票反對,74票贊成,3票棄權(quán)被否決??紤]到當(dāng)時的第19屆聯(lián)邦議會中選擇黨有87個席位,各黨議員基本按照黨派共識來投票,可以認為除選擇黨之外的全部德國政黨都支持“性別平等的語言”,而選擇黨的反對意見被淹沒在“政治正確”的大潮之中。

五、德國學(xué)界對“政治正確”的批判

“政治正確”是跨越國界的政治文化現(xiàn)象,德國學(xué)界在討論這一問題時,常常會沿著“啟蒙運動—法蘭克福學(xué)派—1968年運動—性別研究”這樣的思想脈絡(luò)展開,或者從美國“政治正確”現(xiàn)象入手,將德國問題作為補充。這一節(jié)將首先簡述德國學(xué)界圍繞“政治正確”的討論,再選取三位德國學(xué)者關(guān)于德國“政治正確”的思考,探究德國學(xué)界關(guān)于“政治正確”的最新思想動向。

從20 世紀(jì)90 年代開始,德國知識界就開始關(guān)注“政治正確”問題,克勞斯·格羅特(Klaus Groth)和阿爾內(nèi)·霍夫曼(Arne Hoffmann)從西方左翼思想與話語專制的角度探討了“政治正確”,③Klaus Groth,Die Diktatur der Guten.Political Correctness,Herbig,1996,pp.2-10.④Arne Hoffmann,Political correctness,Zwischen Sprachzensur und Minderheitenschutz,Tectum Verlag,1996,p.1.維爾弗里德·施泰納(Wilfried Steiner)等人分析了右翼的“打破禁忌”(Tabubruch)和左翼的“政治正確”之間的沖突。⑤Wilfried Steiner (ed.),Zensur oder freiwillige Selbstkontrolle?Vom Tabubruch zur politischen Korrektheit,Konkret,1997,p.1.2000—2009 年,是德國學(xué)界討論“政治正確”相對沉寂的時期,這與德國政界在這一時期對“政治正確”的討論陷入低潮是對應(yīng)的。這一時期討論“政治正確”的學(xué)者主要有扎比內(nèi)·維爾勒曼(Sabine Wierlemann)和馬克·埃德爾(Marc Erdl),他們都從美國政治文化影響德國的角度討論“政治正確”。⑥Sabine Wierlemann,Political correctness in den USA und in Deutschland,Schmidt,2002,pp.104-108.⑦Marc Erdl,Die Legende von der Politischen Korrektheit:Zur Erfolgsgeschichte eines importierten Mythos,Transcript,2004,pp.13-64.

2010年之后,以蒂洛·扎拉青(Thilo Sarrazin)的批判⑧Thilo Sarrazin,Deutschland schafft sich ab:Wie wir unser Land aufs Spiel setzen,Deutsche Verlags-Anstalt,2010,pp.7-21.為開端,德國學(xué)界開始密切討論“政治正確”問題。馬特努斯·米萊特(Maternus Millett)將“政治正確”刻畫為政府與媒體的合謀,指出兩者通過“性別主流化”等運動顛覆著西方世界的秩序;⑨Maternus Millett,Das Schlechte am Guten:Weshalb die politische Korrektheit scheitern muss,Solibro Verlag,2011,p.1.約爾格·舍恩博姆(J?rg Sch?nbohm)用大量例子暴露了“政治正確”的語言改寫方式的荒謬;⑩J?rg Sch?nbohm,Politische Korrektheit:Das Schlachtfeld der Tugendw?chter,Manuscriptum Verlagsbuchhandlung,2013,pp.1-63.瑪麗亞·迪珀爾萊特(Maria Dippelreiter)等人梳理了“政治正確”的語言規(guī)則形成的歷史;?Maria Dippelreiter and Michael Dippelreiter (eds.),Politische Korrektheit:Der lange Weg vom Postulat zur Performanz:12 Beitr?ge,Wieser Verlag,2017,p.1.西爾維婭·加塞爾(Sylvia Gasser)從支持左翼思想的立場出發(fā),研究了左翼的思想與語言之間的關(guān)系;?Sylvia Gasser,Der Reizbegriff Politische Korrektheit und die Macht der richtigen Wortwahl,Grin Verlag,2019,pp.1-29.格奧爾格·阿爾伯特(Georg Albert)等人聚焦于“性別平等的語言”,從文化和歷史的角度討論了最新的“政治正確”語言形式。①Georg Albert,Lothar Bluhm,and Markus Ferrari (eds.),Political correctness:Kultur-und sozialgeschichtliche Perspektiven,Tectum Verlag,2020,pp.73-98.

下面我們將分析蒂洛·扎拉青、卡斯滕·舒伯特(Karsten Schubert)、斯文亞·弗拉斯珀勒(Svenja Fla?p?hler)關(guān)于“政治正確”的見解。這三位學(xué)者雖然分屬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陣營,但都針對德國時新的“政治正確”現(xiàn)象,結(jié)合了德語語言特征和德國思想資源,談到了美國學(xué)界通常沒有重點關(guān)注的問題。

蒂洛·扎拉青是德國經(jīng)濟學(xué)家兼政客,1973—2020年為社民黨黨員,2020年因其右翼民粹思想被社民黨開除黨籍。②Sarrazin aus SPD ausgeschlossen (2020-07-31),Tagesschau,https://www.tagesschau.de/inland/spd-sarrazin-ausschluss-105.html.2010,扎拉青出版了《德國葬送自己:我們?nèi)绾文梦覀兊膰胰ッ半U》(Deutschland schafft sich ab:Wie wir unser Land aufs Spiel setzen)一書,在德國民眾中產(chǎn)生了巨大反響,部分地改變了德國人對難民接納政策的看法,扎拉青關(guān)于政治正確的看法散見于此書。③在扎拉青的著作中,“政治正確”尚不是批判新左翼思想的主要概念,書中“多元文化主義”(Multikultis)及其相關(guān)概念更加重要。關(guān)于此概念,參見鮑永玲:《歐洲難民潮沖擊下的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危機》,《國外社會科學(xué)》2016年第6期,第65-74頁。扎拉青認為,“政治正確”的邏輯是:任何關(guān)于弱勢群體的負面情況都是由社會的系統(tǒng)性、結(jié)構(gòu)性問題造成的,而不是由弱勢群體中的個人的自身情況造成的,據(jù)此,文牘德語和“政治正確”結(jié)合,形成了將一切負面事物外化、抽象化的文風(fēng)。例如,當(dāng)今德國政客在討論“貧困”問題時,會利用德語的名詞化和功能動詞語法,表述為“在文化和社會資源方面的貧困”(Verfügung über geringe kulturelle und soziale Mittel),而不提到“在文化和社會資源方面貧困的人”(Wer über geringe kulturelle und soziale Mittel verfügt)。大量類似風(fēng)格的政治話語不但難以讀懂,而且難以定位到具體人群,難以深入問題的癥結(jié),也使得人們難以評估各因素的實際影響并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此外,這種抽象文風(fēng)中還帶有普遍化和擴大化的特征,例如,歐盟對于“貧困”的定義中,為了避免對貧困人群的冒犯,將貧困定義為“對物質(zhì)、文化或社會資源的擁有達到所在社會的最低值”,扎拉青認為,按照此定義,“出身富裕家庭但有讀寫障礙的人群”也屬于“貧困者”,這樣的概念擴大化對于認識和聚焦社會問題是不利的。

卡斯滕·舒伯特是德國弗萊堡大學(xué)教師,他從尼采《道德的譜系》中的“奴隸道德”(Sklavenmoral)概念中,分別闡發(fā)出右翼和左翼對“政治正確”的解讀方式。④Karsten Schubert,Political Correctness als Sklavenmoral? Zur politischen Theorie der Privilegienkritik,Leviathan,vol.48,no.1(2020),pp.29-51.舒伯特認為尼采在《道德的譜系》中批評了“祭司”⑤尼采在《道德的譜系》中所說的“祭司”(Priester),包括猶太人、基督徒、民主主義者等,是一群掌握了道德的解釋權(quán)的人。按照尼采的描述,“祭司”具有否定生命、迫害強者、平等主義、禁欲主義等思想。的道德,這種道德可視為當(dāng)今德國的“政治正確”的先聲。當(dāng)代的“政治正確”區(qū)分了“受壓迫群體”和“壓迫群體”,而尼采所描述的“祭司”區(qū)分了“弱者”和“強者”。正如當(dāng)代德國的左翼政治精英標(biāo)榜“政治正確”,尼采筆下的病態(tài)的“祭司”將弱者的無能、怨恨、復(fù)仇塑造為“善”(即“奴隸道德”),迫使強健的“武士”(可作為當(dāng)今德國右翼的隱喻)就范。舒伯特認為右翼的解讀中體現(xiàn)了尼采的“自然主義”(Naturalismus,即強調(diào)強者與弱者、主人與奴隸之間的天然差距)和“心理主義”(Psychologismus,即認為弱者提倡的“同情”源自無能的復(fù)仇欲和狡猾)。基于舒伯特的闡發(fā),從《道德的譜系》能夠找到許多可用于批判德國新左翼的言論,例如在第3章第19節(jié),尼采批評“祭司”(在以下引用的部分被形容為“好人”,帶有諷刺性)時寫道:“如今,所有自認為是‘好人’的人們,他們對待事物時只會不停地不真誠地說謊、不停地墮落地說謊,但又不斷地?zé)o辜地說謊、坦率地說謊、天真地說謊、規(guī)矩地說謊,他們完全沒有能力去采取除此以外的態(tài)度。這些‘好人們’——他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全徹底地道德化了,他們的誠實已經(jīng)被永遠地玷污了、破壞了:他們當(dāng)中還有誰能夠忍受得住一種‘關(guān)于人’的真相!”⑥[德]尼采著,梁錫江譯:《道德的譜系》,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版,第207-208頁。結(jié)合當(dāng)今德國右翼對于“左翼用‘政治正確’掩蓋真相”的指責(zé),尼采這段話可以直接用于批判“政治正確”,尤其是用于批判“好人主義”的幼稚無能和遠離真相。

斯文亞·弗拉斯珀勒是德國女哲學(xué)家,擔(dān)任《哲學(xué)雜志》(Philosophie Magazin)主編,是一位左翼理論家。她認為,之所以要用“政治正確”來規(guī)避語言的冒犯性,是因為在20世紀(jì)西方哲學(xué)的“語言學(xué)轉(zhuǎn)向”后,德國政治生活中語言的地位被抬得很高。然而,對于語言的重視也導(dǎo)致德國左翼和右翼在語言方面寸土不讓,并且均企圖通過矯枉過正的方式使得語言斗爭的天平向己方傾斜。①例如,在“性別平等的語言”的話題中,部分德國左翼甚至提出在目前最為激進的“性別小星號”寫法中,仍有某些性少數(shù)群體未被表示出來,因此還要追求新寫法;而部分德國右翼則要徹底廢除一切“性別改寫”,甚至不接受在任何語境中使用相對保守的“并稱”形式。弗拉斯珀勒認為,應(yīng)當(dāng)用“語用的斗爭”來取代“形式的斗爭”。為此,她回顧了“政治正確”的左翼思想根基,即德里達(Jacques Derrida)所代表的解構(gòu)主義和巴特勒(Judith Butler)所代表的性別理論,這些學(xué)說認為語言結(jié)構(gòu)中意義的緯度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通過具體的語用來改造的。弗拉斯珀勒舉德語中schwul(男同性戀)的例子說明,盡管這原本是徹底的貶義詞,但通過同性戀者在積極意義上的運用,已然成為同性戀者驕傲的自稱。弗拉斯珀勒在“語用的斗爭”中看到一種游戲性,她認為這種游戲性能夠克服“形式的斗爭”中的規(guī)定性和二元對立,但恰恰是德國政治討論中嚴(yán)守“政治正確”的人所缺乏的。對于飽受德國右翼詬病的“政治正確”的“語言禁令”對言論自由的侵害,弗拉斯珀勒指出應(yīng)當(dāng)用“語境敏感”的態(tài)度來看待,例如,她認為不應(yīng)當(dāng)全面取締對黑人的歧視性稱呼Nigger,當(dāng)此詞的使用者為黑人時,例如在某些黑人說唱音樂中,或許說話者能通過語用將Nigger改造為驕傲的自稱,而當(dāng)涉嫌種族歧視時,例如在白人對黑人講話時,應(yīng)當(dāng)完全避免使用此稱呼。②[德]斯文婭·弗拉斯珀勒著,許一諾、包向飛譯:《敏感與自我》,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23年版,第142頁。

六、結(jié) 語

德國的“政治正確”起源較早,但當(dāng)今德國人對“政治正確”的理解主要受到20世紀(jì)80年代以來從美國引入的“政治正確”概念的影響。在1995 年到2001 年,德國關(guān)于“政治正確”的討論出現(xiàn)首個熱潮。2010年之后從學(xué)界向社會傳播的“性別平等的語言”,構(gòu)成了當(dāng)今德國的“政治正確”有別于美國的“政治正確”的典型形式。盡管在“政治正確”名下聚集著大量來自右翼的激烈批評和來自左翼的溫和批評,但“政治正確”的實踐正在德國以“默認”的方式持續(xù)推進。以性別平等的語言為例,2012年,柏林市出臺了“在行政中使用性別平等的語言的指導(dǎo)方針”;2013 年,勃蘭登堡州以工作手冊的方式推廣“性別平等的語言”;2020 年,德國薩克森州將“性別平等的語言”引入法律語言。德國的“政治正確”在未來數(shù)年將會進一步發(fā)展,而且左翼和右翼關(guān)于此問題難以達成妥協(xié),“政治正確”勢必加劇德國社會業(yè)已存在的撕裂。

猜你喜歡
左翼德國概念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國豹2號
Birdie Cup Coffee豐盛里概念店
江南書院
幾樣概念店
我們在德國怎么扔垃圾
學(xué)習(xí)集合概念『四步走』
德國棄煤的煩惱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應(yīng)用
左翼戲劇運動時期(1930-1935)
东丽区| 运城市| 武宣县| 敦煌市| 鹤峰县| 新巴尔虎左旗| 姜堰市| 申扎县| 响水县| 曲水县| 陈巴尔虎旗| 澄迈县| 乌兰察布市| 施甸县| 教育| 洮南市| 安泽县| 吉木乃县| 藁城市| 灵寿县| 同德县| 易门县| 安庆市| 榆林市| 双牌县| 广灵县| 临邑县| 玉龙| 永修县| 香河县| 郓城县| 平安县| 合肥市| 泾源县| 塔河县| 阳春市| 余江县| 伊川县| 福建省| 濮阳县| 南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