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江河·縱論之長江篇

2024-03-27 05:14:03
黃河黃土黃種人 2024年1期
關(guān)鍵詞:江源長江

“他”眼看江

夏秋之交,瀟瀟暮雨中,酈道元讀罷《水經(jīng)·江水》,心癢難耐,極度渴慕一睹長江的形勝之美。怎奈從范陽至巴郡,不知要累壞多少車馬,況天下處于南北朝分治,魏、梁、齊對立,無法自由往來。他只好掩卷閉目,于冥想中看到了長江“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主汛期“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而到了“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于是他趕緊摸索著伏到案頭,點亮燭火,用神來之筆著就數(shù)行注解,勾畫出了一個讓人身臨其境的“飛閱長江”劇場,堪比當今的VR效果。

這是北魏地理學(xué)家酈道元看長江的視角——一條雕刻山川、壯美如畫的風(fēng)光河。

58歲的李白,身負“附逆”之罪被流放夜郎,途經(jīng)三峽,蒼茫群山間騰起的濃霧,讓他更感此生時運不濟,發(fā)出了“……我去黃牛峽,遙愁白帝猿;贈君卷葹草,心斷竟何言”的憂嘆。不久,至白帝城時,忽聞皇帝大赦天下,他大悲急轉(zhuǎn)大喜,旋即又東出三峽歸潯陽,在峽江的青山綠水間,縱聲長嘯,有感而發(fā),吟出了“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千古絕唱,詩中寫景與融情、浪漫與夸張,皆達到高遠境界。

這是大唐“詩仙”李白看長江的視角——一條造化神奇、流淌詩歌的文化河。

仕途沉浮起落,抱負難以施展的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團練副使這個閑差,讓政治上失意的他,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體察民情、游歷訪古。這天,他再次來到黃州城外,站在長江之濱一座被稱為赤壁的紅褐色石崖上,面對奔騰浩蕩 的長江,想起自己命途多舛的人生,少年壯志皆已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豪氣頓生,指點江山,臧否人物,留下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的傳世名篇。

這是北宋文豪蘇軾眼中的長江——一條人文薈萃、英杰輩出的毓秀河。

有歷史記載以來長江最大的一次洪水,讓清代李瀚章和郭柏蔭不得不暫時停下湖廣總督一職的交接儀式,共同投身到防洪救災(zāi)中。1870年夏天,長江上中游發(fā)生歷史罕見的暴雨洪災(zāi),導(dǎo)致四川、湖北、湖南等省沿江“衙署、廟宇、民居、田禾淹沒無算,為數(shù)百年未有之奇災(zāi)”。李、郭二人聯(lián)名呈給清代同治皇帝的奏折中稱:“川江水勢異漲,荊宜等屬猝遭水患,并漢水時發(fā),沿河民田垸堤漫淹。”

這是清代封疆大吏李瀚章和郭柏蔭眼中的長江——一條桀驁難馴、威不可測的洪患河。

為電影《上甘嶺》創(chuàng)作主題曲的喬羽,在“卡殼”十幾天后,從當年坐船橫渡長江的記憶里找到了靈感——遼闊的江面上,波浪翻涌,朵朵白帆爭相競發(fā),兩岸稻田青翠奪目,著實把這個喝黃河水長大的北方人驚艷到了。于是,“一條大河波浪寬,風(fēng)吹稻花香兩岸……”噴薄而出,成為中華兒女歌唱祖國的經(jīng)典曲目。正是由于“一條大河”的共性,所有生長在江河邊或者見過江河的中國人民,心中都有了一條波浪寬的大河。

這是新中國著名詞作家喬羽看長江的視角——一條自強不息、滋養(yǎng)萬民的母親河。

看長江,也是看中國。

“他們”眼中看到的長江,也是每位中華兒女眼中和心里多元的美麗長江。

江海變遷

日月經(jīng)天,江河行地。

長江從何而來?是如何形成的?

今天我們看到的這條錦繡萬里、波瀾壯闊的長江,其實并非其最初之模樣。

久遠的歷史煙云里,長江曾經(jīng)有過很長時間的“大江向西流”的階段,在億萬斯年的云水激蕩中,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歷經(jīng)滄海桑田,產(chǎn)生了萬千變化,才有了今天這條橫貫東中西、輻射南北方的萬里巨川。

遠古時代,長江流域的絕大部分區(qū)域都淹沒在古地中海之下。那個又名“特提斯”的巨大海洋,橫貫歐亞大陸南部,覆蓋范圍西起比利牛斯山、阿爾卑斯山,經(jīng)過小亞細亞半島、高加索山、伊朗高原、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直到中南半島和爪哇島,南接印度洋,東連太平洋,蒼茫遼闊,無邊無際。海水淹沒了今天的青藏高原南部及川西、滇西、滇中、黔西和桂西大片地區(qū),并延及四川盆地和鄂西,形成了一個向東延伸至巫峽和西陵峽之間的廣闊海灣。

在浩渺海水的壓迫與撞擊下,地殼并沒有屈服,而是不斷運動反抗。隨著一聲又一聲轟隆巨響,發(fā)生在距今1.8億年前三疊紀末期的印支造山運動,使得昆侖山、可可西里山、巴顏喀拉山、橫斷山、秦嶺等著名山脈逐漸突起,拉扯著長江中游南半部隆起成為陸地,古地中海不得不倉皇西撤,不僅從西藏、青海南部、川西退出,還從黔西、桂西退出,原始的云貴高原趁機冒頭。

也許是撤退得太過匆忙和狼狽,或許是心有不甘,古地中海的殘余勢力,在橫斷山脈、秦嶺和云貴高原之間的斷陷盆地繼續(xù)盤踞,逐漸形成了巴蜀湖、云夢澤、西昌湖、滇池等幾處大型古湖泊,它們由槽狀凹地形成的河道串聯(lián)后,自西向東,經(jīng)云南西部的南澗海峽,依然流入業(yè)已大面積西退的古地中海。

這就是古長江的雛形。頗為有趣的是,古長江是往西流的,與如今長江的流向,正好相反。

斗轉(zhuǎn)星移,潮落潮起。距今約1.4億年前,正值恐龍稱王稱霸滿地跑的侏羅紀時代,地球上發(fā)生了規(guī)模更大、頻次更密的地殼運動,即著名的燕山運動,青藏高原開始緩緩抬高,并褶皺成許多高山深谷、洼地裂谷,今日長江的發(fā)源地唐古拉山脈正式形成。而在青藏高原東邊,四川盆地逐漸凹陷,巫山和大別山等山脈則日益隆起。

到距今1億年前的白堊紀時,四川盆地開始緩慢、均衡上升,夷平作用不斷發(fā)展,云夢、洞庭盆地卻日漸下沉。由于這一時期氣候炎熱多雨,降水分布又比較集中,所以河流切割作用劇烈,鄂西的古長江加強了向三峽一帶山原的溯源侵蝕。于是就形成以巫山山脈為分水嶺,西部的古長江流入四川盆地(巴蜀湖),東部的古長江流入云夢、洞庭盆地(湘鄂湖)。此時長江流域的總體地勢呈東高西低。

億萬年的歲月在地殼繼續(xù)碰撞、運動中緩緩流逝,距今 4000萬~ 3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地球上又發(fā)生了強烈的喜馬拉雅運動。根據(jù)板塊學(xué)說解釋,該運動是由于印度洋洋底的不斷擴張,印度陸塊(距今1.8 億年前)從岡瓦納古陸東部分離出來,向北移動的速度加快,并與歐亞古陸相撞而引起的。那時,印度板塊順著古地中海的北緣海溝,俯沖到歐亞板塊之下,兩大板塊相互強烈擠壓,結(jié)果使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隨之消失。長江流域古地理因此發(fā)生顯著轉(zhuǎn)變,全流域普遍間歇上升。由于西部上升強烈,東部上升較緩,形成了長江流域西高東低的地勢。地殼的劇烈隆升使長江上游金沙江兩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和云貴高原顯著抬升,并形成一些斷陷盆地。伴隨著地殼的隆升,河流產(chǎn)生強烈的下切作用,出現(xiàn)了許多深邃險峻的峽谷。原來自北往南流的水系,受云貴高原的阻擋、構(gòu)造的控制或河流間襲奪等影響,改變流向,相互歸并、串通,順地勢的傾斜折向東流。四川盆地西緣的水流受高原抬升的影響,也加強了向西的溯源侵蝕,并截奪了從高原上東來的水流,形成了金沙江河段和四川盆地河段相貫通的水系形態(tài)。長江中下游在這一階段上升幅度較小,僅形成中低山和丘陵,一些低凹地帶則下沉為平原,如兩湖平原、南襄平原、鄱陽平原、蘇皖平原等。

到距今300萬年前,一心向往蒼穹的喜馬拉雅山再度發(fā)力,竭力向上,劇烈隆起,在其影響下,青藏高原進一步抬升。同一時段,從湖北伸向四川盆地的古長江溯源侵蝕作用再次加快。

滴水尚能穿石,河流侵蝕的力量在漫長歲月里更是巨大無比。距今100萬年前左右,從湖北伸向四川盆地的古長江溯源侵蝕作用加快,巫山被切穿,東西古長江自此貫通。

狂野的江水帶著初生的血性和莽撞,劈開山脈和峽谷,沿著業(yè)已形成的西高東低地勢,一路收攏支流和湖泊,匯聚成一條波濤滾滾的巨川,浩浩蕩蕩地朝旭日升起的方向奔騰而去,注入大海。

至此,經(jīng)過漫長的海陸大變遷,今日之長江正式形成,真正的“不盡長江滾滾來”,永遠地“大江東去”了。

尋蹤覓源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億萬年來奔騰不息的浩蕩長江,從何而來?源頭在哪里?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在堅持不懈地尋找答案。

雖然沒有衛(wèi)星遙感、無人機測繪等高科技手段,但古人對長江尋蹤覓源的熱情一直都很高。戰(zhàn)國時期成書的《尚書·禹貢》中就有“岷山導(dǎo)江”的說法,意為大禹治水疏導(dǎo)長江來到了岷山,此處即為長江源頭。據(jù)考證,當年大禹治水到過的“岷山”位于今甘肅天水市境內(nèi),是嘉陵江的西源。《尚書》乃儒家經(jīng)典,《禹貢》中“岷山導(dǎo)江”之論斷,被后世奉為圭臬,其后的《山海經(jīng)》《水經(jīng)》都沿用了這一說法。后來,北魏地理學(xué)家酈道元又誤認為四川的岷山就是“岷山導(dǎo)江”之岷山,他在《水經(jīng)注·江水》中稱“岷山在蜀郡氐道縣,大江所出”,將發(fā)源于氐道縣(古縣名,今甘肅武山縣東南)的岷江認定為長江源頭。

在這些經(jīng)典著作的影響下,“長江發(fā)源于岷山”成了千載未變的共識,古人也就長期把嘉陵江或岷江當成了長江正源,一直到明代才逐步有新的說法出現(xiàn)。

明初洪武年間,南京天界寺宗泐禪師奉旨赴西域取經(jīng),歸來途經(jīng)昆侖山麓,觀山河之勢,認為昆侖山脈東段的巴顏喀拉山是長江黃河的分水嶺,山的西南側(cè)水系是長江源頭,山的東北側(cè)水系是黃河源頭。可惜的是,他的這一發(fā)現(xiàn)只以寥寥數(shù)語記述在《望河源》一詩的序言中,流傳并不廣,沒有產(chǎn)生更大的影響。

宗泐探尋江河源頭過去200多年后,明末萬歷年間,集地理學(xué)家、旅行家、文學(xué)家于一身的著名學(xué)者徐霞客,在探幽尋秘中對“岷山導(dǎo)江”之說產(chǎn)生了懷疑,并身體力行前往查證。當年他遍游祖國名山大川,在云南循金沙江而上,沿途對山脈、水道、地質(zhì)和地貌等方面進行了嚴謹細致的探查,寫成《江源考》一文,以無可辯駁的現(xiàn)場考察實證,明確提出“故推江源者,必當以金沙為首”的著名論斷,糾正了“岷山導(dǎo)江”的傳統(tǒng)認知。

雖然因當時條件所限,徐霞客考察范圍只停留在四川和云南境內(nèi),未能溯江向西上青藏高原找到真正的長江源頭,但“必當以金沙為首”之論,糾正了“岷山導(dǎo)江”的謬誤,指明了江源的正確方向,也算離事實更近一步了。

真正的江源,還有待于后來人發(fā)現(xiàn)。

清代康熙年間,為繪制精準的全國地圖,朝廷多次派人到青藏地區(qū)測量,1718年初步完成的《康熙皇輿全覽圖》中已繪出通天河上游水系的大致位置。不久,康熙皇帝又派出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勝住等3人前往探測長江源頭。3人沿著金沙江上溯,一路探尋并攀上了青藏高原,抵達江源地區(qū),但見這一帶河流交錯,密織如網(wǎng),蜿蜒連通天際,至于源頭何在,實不知從何處下手探尋,于是只好在奏章中如實回稟:“江源如帚,分散甚闊?!币馑际?,這里的河流就像掃帚一樣,千條百枝緊密扎在一起,源頭根本無從找起。但值得肯定的是,此時已將長江源頭上溯到通天河上游,進一步接近事實。到民國時期,長江源則已細化為沱沱河、尕爾曲、當曲、布曲、楚瑪爾河等數(shù)條河流,但究竟誰是正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萬里長江正源究竟在哪里?這一千古之謎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被揭曉。

新中國成立后,教科書上的長江源頭只能以“可可西里山東麓”或“祖爾肯烏拉山北麓”等模糊表述代替,這讓當時的長江治理者們寢食不安。有“長江王”之稱的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現(xiàn)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林一山說:“一個現(xiàn)代國家,如果連自己的重要山川這樣最基本的情況都弄不清楚,則不僅不足以言現(xiàn)代,更不足以與之談開拓創(chuàng)造精神。”長江探源事宜被提上日程。

1975年,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以出版《長江》畫冊為契機,組織力量開展江源科考,決心探明長江正源。以當時的國家經(jīng)濟狀況,江源科考可謂困難重重、險象環(huán)生。在軍隊保障支持下,由24名隊員組成的科考隊在1976年7月開始向江源進發(fā)。

首次江源科考牽頭者成綬臺回憶,到終年積雪、無人無路無圖的高原地區(qū)去探明江源,當時唯有依靠從國外購置的幾張衛(wèi)星圖片判斷江源大致方位,以及國家登山隊支援的10多頂?shù)巧綆づ窈?0多套鴨絨睡袋。

參與這次江源科考的絕大部分隊員都是首次上高原,高寒缺氧環(huán)境造成的嚴重高原反應(yīng),隊員們頭痛欲裂,有的甚至吐血不止。一路上也沒有成形的道路,卡車經(jīng)常陷入沼澤,260千米車程要走8天。

坐車、騎馬、徒步,在高原走走停停、在不斷修正路線中艱難地跋涉50余天后,換來了激動人心的結(jié)果——他們在各拉丹冬雪山姜根迪如冰川下,確認了長江的源頭。海拔6621米的各拉丹冬,在藏語中的意思是“高高尖尖的山峰”,是唐古拉山脈主峰,其周圍簇擁著20多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共同組成南北長50余千米、東西寬約20千米的雪山群。雪山群西南側(cè),姜根迪如冰川下的冰川融水,便是沱沱河的源頭。根據(jù)“河源唯遠、水流順直”的原則,確認沱沱河為長江正源。

當年參與江源科考的石銘鼎在《難忘的長江源考察》一書中記述了當時的情景,登上長江之源的雪山看到,南北側(cè)兩條數(shù)十千米長的冰川,猶如兩條玉龍鉗狀環(huán)繞,激動之下他不禁低語:“長江,終于找到你出生的地方了?!?/p>

經(jīng)過實地考察與專業(yè)測量后,首次江源科考成果在1978年1月由新華社向世界宣布:長江的源頭不在巴顏喀拉山南麓,而是在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cè)的沱沱河;長江全長不止5800千米,而是6300千米,比美國密西西比河還要長,僅次于南美洲的亞馬孫河和非洲的尼羅河。

這一科考成果震驚世界!

一個月后,美聯(lián)社報道:中國長江取代密西西比河,成為世界第三大河流。

就這樣,歷經(jīng)千年探尋,長江源頭終于被確定下來。

長江的身世,水落石出。

江之為江

現(xiàn)藏于湖南省博物館的《西漢初期長沙國深平防區(qū)地形圖》,1973年出土于湖南長沙市馬王堆3號漢墓。據(jù)考證,這幅絹質(zhì)地圖大約制作于西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繪制的是漢初長沙國南部及南越王趙佗占據(jù)地區(qū)的地形圖,范圍相當于今天廣西全州、灌陽以東,湖南新田、廣東連州以西,北至湖南新田,南至南海。圖中有兩大看點:一是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把南海繪入中國版圖的地圖;二是圖中的水系繪制清晰、準確,圖上以瀟水為主線,繪有大小河流30多條,主、支流關(guān)系明確,交匯口圖形正確,河流與地形的關(guān)系描繪十分具體。

瀟水是長江的一條重要支流,其水系流域清晰準確地呈現(xiàn)在這張繪制精良的古圖上,體現(xiàn)了人們在當時技術(shù)條件下對長江的認知與探索已經(jīng)頗為精準。

長江上游多在群山之間穿行,山高谷深,江流湍急,中下游則水網(wǎng)密布,河湖溝通,支流繁多。在道路險阻、交通不便的古代,人們顯然不可能認識長江全貌,只能將自己認知的一個個局部當成長江或者拼湊成長江,這點從歷代王朝繪制的地圖中亦可見一斑。

位于武漢的長江文明館,藏有不少歷代繪制的與長江流域有關(guān)的地圖復(fù)制品,包括宋代的《華夷圖》《禹跡圖》《九域守令圖》《隨山浚川之圖》,明代的《禹貢圖說》《揚子器跋輿地圖摹繪本》《江防圖》《大明混一圖》,清代的《皇朝一統(tǒng)輿地全圖》《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從這些圖中不難看出,關(guān)于長江及其支流和水系的繪制,隨著年代的推移,越往后越準確,也反映出古人通過不斷地探索,對長江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至清代已經(jīng)對整條長江有了清晰的認識。

科技不發(fā)達、關(guān)山阻礙的古老歲月里,雖然人們無法認識長江這道天造地設(shè)的巨流之全貌,但這并不妨礙江畔兒女用最雋永的語言來命名和贊美自己的母親河。

早在春秋時期,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這條百折向東的萬里長川就被稱為“江”?!对娊?jīng)·周南·漢廣》載:“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边@里的“江”就是指今日之長江。

春秋末期,吳王諸樊的青銅劍上刻有28字銘文,其中就有“處江之陽”4字,這個“江”也是指長江。

古代許多書籍和詩文中,都有關(guān)于“江”的記載和描述。如《尚書·禹貢》中有“江漢朝宗于海”,《爾雅·釋水》中有“江河淮濟為四瀆”,《九章·哀郢》中有“將遠舟而不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左傳·哀公六年》中有“江漢沮漳,楚之望也”等。

隨著人們對“江”的探索和認識逐漸加深,又在前面加上“長”字以體現(xiàn)其源遠流長的地理特征,或冠以“大”字以體現(xiàn)其磅礴壯闊的氣勢?!伴L江”一詞在三國和晉代的文獻和典籍中就已出現(xiàn),《三國志·吳書·周瑜傳》中記載,赤壁之戰(zhàn)前東吳眾人議事稱:“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晉書·王羲之傳》中記載,王羲之致信殷浩建言:“今軍破于外,資竭于內(nèi),?;粗痉菑?fù)所及,莫過還保長江?!?/p>

唐代以后,“長江”“大江”名稱更為多見,如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等千古名句,均有表達。

長波逐若瀉,連山鑿如劈。長江的萬里行程上,地貌各具特色,河勢各有不同,古人對于河流的認知通常局限于自己的所見,于是一條長江被無意識地分段切割,從源頭到入海口就被不同地區(qū)的人們賦予了十幾個不同的名字。

在江源區(qū),正源叫沱沱河,北源叫楚瑪爾河,南源叫當曲。

當曲口至青海省玉樹市巴塘河口,這段800余千米的河道較為順直,水量豐沛,加之河床海拔高達三四千米,河水常年被繚繞云霧籠罩,恍若從空中傾流而下的一條通天之河,故稱通天河。傳說,《西游記》中著名的曬經(jīng)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

巴塘河口至四川宜賓市岷江口這一段,長約2300千米,占長江全長的1/3以上,歷史上有多個名稱,《禹貢》中將其稱為黑水,隨后的《山海經(jīng)》中稱之為繩水。東漢稱淹水。三國時期,又稱為瀘水,諸葛亮《出世表》中“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瀘”即指此河段。唐代稱神川,南詔與吐蕃曾經(jīng)在這一帶爆發(fā)神川之戰(zhàn)。宋代之前,還被稱為麗水。至宋代,因江中盛產(chǎn)沙金而改稱金沙江,沿用至今。

金沙江以下,岷江口至入??冢ǚQ長江,但其中各段又以流經(jīng)地域而被賦予了不同的名稱。四川宜賓市至湖北宜昌市這一江段,因大部分流經(jīng)原四川省境內(nèi),人們通常稱之為“川江”或“蜀江”,其中流經(jīng)三峽的這一段又稱“峽江”。

過宜昌后,江面驟然展寬,進入“極目楚天舒”的兩湖平原。因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雄踞長江中下游,故宜昌以下的江段也稱楚江。

從湖北宜都市至湖南岳陽市城陵磯,因流經(jīng)古荊州地區(qū),故稱“荊江”?!叭f里長江、險在荊江”就是指的這一段。

江西九江市古稱潯陽,故歷史上潯陽四周江面專稱“潯陽江”。

流經(jīng)安徽省境內(nèi)的長江段,因安徽簡稱“皖”,又稱“皖江”。

江蘇揚州市以下長江段,因古有揚子津渡口,得名揚子江。清末和民國年間,也有不少機構(gòu)和國家把整條長江稱為揚子江。

長江的萬里行程中,并非一直都是自西向東流,不少江段因地勢地貌變化而形成了朝南或朝北的流向,因此也就有了一些以方位命名的江段。岷江以下的長江上游河段曾稱“南江”,湖北江陵縣至江西九江市這一段曾稱“中江”,江西九江市至江蘇南京市這一段曾稱“西江”,其下游又泛稱為“北江”。重慶江津區(qū)附近河道呈“幾”字形,亦稱“幾江”。安徽和縣四周一段江面,因天門山阻斷,由東西流向改為南北流向,被稱為“橫江”。

新中國成立后,確定了“長江”為整條江的正式名稱。

當然,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川江、峽江、荊江、皖江等名字,作為長江各段的名稱仍在使用,而揚子江是國際通用的名稱。

萬里巨川

東經(jīng)91度07分,北緯33度29分。

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姜根迪如冰川上那些巨大的冰凌,在陽光照射下晶瑩剔透。冰凌上一滴又一滴落下的水珠,在地上匯聚成淺而緩的水流……

這,便是世界第三大河流——長江的源頭。

巨川不拒涓滴。萬古奔流的長江,正是從世界屋脊這涓涓細流出發(fā),在一路起伏跌宕、縱橫宛轉(zhuǎn)中,穿越峻嶺險灘、吸納百水千湖,終成浩浩蕩蕩之勢,不舍晝夜向東海奔去。

源系青藏高原,尾連茫茫東海。從長度來講,長江干流全長6300余千米,在世界大河中僅排在非洲尼羅河和南美洲亞馬孫河之后,居第三位;從水量來講,長江水資源總量9600億立方米,約占中國河流徑流總量的36%,為黃河的20倍,是中國水量最豐富的河流,在世界大河中僅次于赤道雨林地帶的亞馬孫河和剛果河(扎伊爾河),同樣居第三位。

按河道及流域地形特征,長江劃分為上、中、下游三個區(qū)間。從源頭至湖北宜昌市是上游,長約4500千米,這一段山高谷深,流急灘險,特別是三峽一段,杜甫贊曰“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從宜昌市至江西湖口縣是中游,長約950千米,這一段流經(jīng)兩湖平原地區(qū),串起千里沃野和諸多名山大湖,李白形容為“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從湖口縣以下至長江入??谑窍掠危L約930千米,這一段江面愈發(fā)開闊,特別是入??冢煲簧?,蔚為壯觀,文天祥稱之“一葉飄搖揚子江,白云深處是蘇洋”。

長江縱橫萬里,流經(jīng)高原、峽谷、盆地、丘陵和平原,因各段的地質(zhì)、地形、氣候、水文、植被等條件變化多樣,在外營力和內(nèi)營力的長期作用和影響下,形成了不同的河流形態(tài)和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觀,使長江流域的河山分外壯麗。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長江在萬里行程上多姿多彩的模樣吧。

如同人在童年時最為天真與任性,長江的源頭恐怕是其最自由自在和無拘無束的一段??赡苁莾|萬年的封凍太過沉悶寂寥,那些從姜根迪如冰川融解下的水滴,爭先恐后地奔向大地,匯聚成流后,便開始盡情放縱、恣意奔涌,縱橫交織成地質(zhì)學(xué)上所說的辮狀水系。這些隨性流淌,任性擺動、改道的河網(wǎng),就是長江最初的源流。江源河網(wǎng)以沱沱河、當曲、楚瑪爾河為代表,串聯(lián)起濕地、沼澤、湖泊,為藏羚羊、白唇鹿、野牦牛、雪豹、斑頭雁等諸多珍貴動物提供了生命舞臺,在青藏高原腹地形成一道壯麗風(fēng)景。正源沱沱河源起冰川,水流湍急,水色渾濁土黃,猶如渾厚的康巴漢子;南源當曲支流眾多,水量充沛,河水清澈溫婉,好比靈韻的高原少女;北源楚瑪爾河,源起可可西里,流經(jīng)地勢高亢,河水呈現(xiàn)紅色,如同神秘的西藏喇嘛。

江源三河“會師”進入通天河后,水量驟增,河道也變得寬闊。這里平均海拔高達三四千米,天空蔚藍,日照充足,牧草豐茂,兩岸灘地“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通天河是唐蕃古道的必經(jīng)之地,位于青海稱多縣直門達村的通天渡,就是這條古道上一座著名的老渡口,當年文成公主經(jīng)此渡過通天河,將大唐先進的科技與文化傳播至青藏高原。至今通天河河畔的農(nóng)田里,農(nóng)人們依然在使用文成公主當年帶來的農(nóng)具,依然在種植文成公主當年帶來的糧食作物。在青海玉樹市結(jié)石鎮(zhèn)南約20千米處,還建有文成公主廟。

通天河在巴塘河口將接力棒遞給了金沙江,后者立馬頭也不回地奔騰闖入橫斷山脈的高山深谷間,與怒江、瀾滄江形成“三江并流”之勢,在石鼓(云南省玉龍縣石鼓鎮(zhèn))來了個360度大回旋,由東南流向急轉(zhuǎn)北上。這道急劇轉(zhuǎn)折的“U”形大彎,就是著名的“長江第一灣”。據(jù)傳當年諸葛亮“五月渡瀘”、忽必烈“革囊渡江”之地都選在石鼓,1935年賀龍率工農(nóng)紅軍第二方面軍也是由此渡過金沙江。

在第一灣養(yǎng)精蓄銳多時的江水,出石鼓后繼續(xù)北上,突遇巍峨雪山阻攔,頓時變得銳不可當,在玉龍雪山、哈巴雪山之間硬是撕開一道長約16千米的口子,形成了世界上最壯觀的大峽谷,峽中水急浪高,濤聲陣陣,咆哮如雷。傳說曾有猛虎一聲長嘯,縱身飛躍過江,因而留下虎跳峽之威名。沖出虎跳峽后,金沙江一路呼嘯,挽起雅礱江、普渡河、牛欄江、瀘沽湖、滇池、邛海等兄弟姐妹,蜿蜒向東,進入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被群山環(huán)抱,這些連綿高聳的山巒,各自孕育了眾多河流,其中岷江、嘉陵江、烏江多年平均流量均在1000立方米每秒以上,超過了黃河,這三大江再加上沱江、赤水河等六七十條河流,最終都流向了盆地,被蜿蜒而過的長江以博大胸懷一一接納。長江在川江段的水量因此也一下猛增至之前在金沙江段的3倍,多年平均年徑流量達4510億立方米,大約占長江入海水量的一半。豐沛的水資源將四川盆地滋養(yǎng)成了富饒的“天府之國”。

出四川盆地后,長江在其漫長的上游旅程即將結(jié)束之際,進入了兩岸山巒夾峙、水流湍急的峽谷地帶,這里有著名的長江三峽。三峽指的是長江上游西起渝東夔門、東至鄂西南津關(guān)的204千米長的峽谷地帶,是瞿塘峽、巫峽、西陵峽這三大峽谷的統(tǒng)稱。三峽自然風(fēng)景雄奇險峻幽,無奇不有,被世人稱之為“百里畫廊”“天然博物館”。瞿塘峽的雄偉、巫峽的秀美、西陵峽的險峻早已聞名于世,峽中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跡,不勝枚舉。隨著三峽工程建成蓄水,形成了從宜昌到重慶綿延650千米的人工湖,“高峽出平湖”的壯觀景象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巍巍大壩成為護航萬里長江安瀾的“國之重器”,汛期攔洪、枯季補水,一攔一補之間打造出中國最大的淡水資源儲備庫和生態(tài)環(huán)境調(diào)節(jié)器。

兩岸青山相對出,一江碧水云中來。載著輕舟從萬重山巒夾峙的峽江沖出后,長江便進入了廣袤的中下游平原,沒有高山硬巖的約束,江水再次恣意奔涌。一手牽起從南逶迤而來的八百里清江后,耳畔已不聞“啼不住”的猿聲,入眼便是水網(wǎng)縱橫的平疇沃野,如若是晚上,就是一派“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壯闊之景。而在先秦以前,這里其實是一片水天茫茫的大澤,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云夢澤,那時長江出三峽后,是在云夢澤里自由泛濫的。秦漢以后,隨著長江從上游沖下的泥沙逐漸淤積,以及人口增加后筑堤圍墾等活動加劇,云夢澤逐漸萎縮淤積為江漢平原,滔滔江水只能通過狹窄彎曲的九曲荊江向下游宣泄,歷史上這一段常常因為上游來水太大而形成洪災(zāi),故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之說。

北邊的云夢澤消失了,但荊江南邊還有洞庭湖。煙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湖,與奔騰不息的萬里長江血脈相通。江水通過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調(diào)弦河“四河”分流一部分入湖,洞庭湖同時匯集湘江、資水、沅水、澧水“四水”,湖水再從東面的岳陽城陵磯回歸長江懷抱。1000多年前,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用“北通巫峽,南極瀟湘”8個字,精準地概括了洞庭湖水系與長江的關(guān)系。

揮別洞庭湖,長江轉(zhuǎn)為西南至東北流向,在江漢平原上吞吐了以“浪打浪”的洪湖為代表的諸多湖泊,終于與其最長的支流——漢江會師在黃鶴樓下,共同塑造了武漢兩江三鎮(zhèn)的格局。三千里漢江,從秦嶺巴山逶迤而來,串聯(lián)起了漢中盆地、安康谷地、南襄盆地和江漢平原等膏腴之地,獨得天地鐘靈毓秀之眷顧,是中華民族的福地,也是歷史上的戰(zhàn)略要沖之地,常與長江、淮河、黃河并列,合稱“江淮河漢”。位于漢江中游的丹江口水庫,既是漢江上的防洪骨干工程,也是南水北調(diào)中線水源地,自2014年12月以來,每年有近百億立方米的漢江水源源不斷送往缺水的北方。

漢江匯入后,長江的水量又一次暴漲,離開武漢沒走多遠又轉(zhuǎn)為西北至東南流向,直到與鄱陽湖相遇后,再次改變方向。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水量是洞庭湖的3倍,洞庭湖有“四水”入湖,而鄱陽湖則有“五水”,分別是贛江、撫河、信江、饒江、修水。長江與鄱陽湖交匯后,水量再次大增,根據(jù)水量的變化,江西湖口縣便被定為長江中游和下游的分界點。

兩湖水系加入后,豐沛的水量在平原上沖刷出了一種不再蜿蜒曲折的新型河道——分汊型河道,這種河道在窄段為單一河槽、水深較大,至寬段則有江心灘、沙洲將水流分為雙汊或多汊。由堅硬巖石組成的臨江磯頭,是控制分汊型河道變化的“節(jié)點”。當岸邊有磯頭制約著任性的江流,河道便緊束,江水匯成一股;越過磯頭“節(jié)點”,河床展寬,江心洲灘露出,水流分汊。如此一束一放,充滿了生命的張力,在長江中下游形成一段接一段的藕節(jié)狀河道,一窄一寬,林林總總,寬處江心洲和汊道普遍發(fā)育,又是一種景觀。在城陵磯至江陰1150千米河段內(nèi),就有分汊河段41處,總長788.9千米,占區(qū)間河長的68.6%。

也許有人對“磯頭”這個詞很陌生,但是可能聽說過“磯”,比如長江三大名磯:城陵磯、采石磯、燕子磯。磯頭就是磯向江中突出明顯的那部分。磯頭一般是屹立江邊的山體,登高遠望,江天一色,波濤澎湃,景色優(yōu)美。又因地勢險要,這里往往是古代重要的渡口和軍事要塞,常常成為戰(zhàn)場。

下游險峻的磯頭和蔥蘢的江心洲,讓浩蕩江水在藕節(jié)狀河道里,時而激越奔涌,時而舒緩流淌。仿佛是自覺身材越來越豐盈,不再需要大量水分補充,長江到安徽后,右岸支流均甚短小,唯青弋江和水陽江水系較大。青弋江發(fā)源于風(fēng)景如畫的黃山、九華山地區(qū),水陽江發(fā)源于皖浙兩省交界處的天目山北麓。這兩條山溪性河流向北進入蕪湖平原后,合而復(fù)分,互相串通,最后分別在蕪湖市和當涂縣一帶匯入長江。青弋江和水陽江水系雖然不大,但在長江下游各支流中卻名列前茅,二江流經(jīng)之地不但風(fēng)光優(yōu)美,而且還是著名的稻米產(chǎn)地,蕪湖就是中國的四大米市之一。

流過了遼闊的中下游,循著東海的濤聲,在萬里行程即將達到終點之際,長江發(fā)現(xiàn)仿佛又回到了起點。以太湖平原為主體的長江三角洲地區(qū),地處江海交匯之地,是長江入海之前形成的一片廣闊的沖積平原,這里與江源地區(qū)一樣河湖水網(wǎng)密布,而且密度更高,平均每平方千米土地上河網(wǎng)長度達4.8~6.7千米。這些縱橫的河川、棋布的湖蕩,澆灌出風(fēng)吹稻花香兩岸的豐饒土地,滋養(yǎng)出成百上千個富庶而美麗的水鄉(xiāng)古鎮(zhèn),經(jīng)營出滬、蘇、浙、皖4?。ㄊ校?1個城市組成的現(xiàn)代化城市群,是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chuàng)新能力最強的區(qū)域之一,在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shè)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zhàn)略地位。

自江陰以下,是長江河口段,這段200千米的河道好似一只向東張口的喇叭般逐漸展寬,江面豁然開闊,為長江匯入大海做著最后的準備。

即將入海之際,已經(jīng)在萬里長途中吸納了7000多條支流的長江,不忘帶上其最后一條支流——黃浦江?!敖蠼摵!钡狞S浦江,在長江眾多支流中,不是長度最長的、水量最大的,也不是流域面積最廣的,但它卻是長江水系中最富有、最繁華、最喧鬧的一條支流。中國最大的現(xiàn)代化大都市——上海,就坐落在長江與黃浦江交匯處。

按照慣例,長江與黃浦江交匯口,應(yīng)該叫“黃浦口”,但因此處是古吳淞江的入???,故名“吳淞口”,這個名稱一直沒有更改,似乎在告訴人們這段古老的歷史。吳淞口外,就是“極目皆水、水外圍天”的長江入??凇R粔K巨大的綠洲橫臥在江海交匯之處,這便是中國第三大島嶼,被譽為“長江門戶、東海瀛洲”的崇明島。島上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產(chǎn)富饒,是有名的魚米之鄉(xiāng)。

江海相匯,水天一色。波瀾壯闊的萬里行程走到終點之際,長江輕輕吻別崇明島,融入了浩瀚大海。(該文收錄于《滾滾長江》,由黃山書社2024年1月出版發(fā)行)

猜你喜歡
江源長江
錢江源國家公園
人物的外貌描寫與動作描寫
潤江源
長江,你從哪里來
長江之頭
青年歌聲(2020年11期)2020-11-24 06:57:28
幸福開化:錢江源起的好地方
綠色中國(2019年18期)2020-01-04 01:57:10
綠色中國自然大課堂錢江源開講
綠色中國(2019年18期)2020-01-04 01:57:00
游長江
長江之歌(外二首)
天津詩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30
長江圖(外二首)
天津詩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05
醴陵市| 崇义县| 枣庄市| 睢宁县| 边坝县| 南澳县| 景泰县| 平江县| 石景山区| 宜昌市| 喀什市| 利辛县| 宣恩县| 确山县| 广州市| 永福县| 花莲县| 和顺县| 塔河县| 白城市| 茌平县| 如皋市| 崇文区| 高台县| 大丰市| 德令哈市| 安康市| 双峰县| 无棣县| 西贡区| 青海省| 沙坪坝区| 通化县| 苗栗县| 杭锦后旗| 琼海市| 合作市| 陇西县| 射洪县| 进贤县| 巴林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