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英英,姚 笑,周 瑩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復式手法也稱“大手法”或“大手術”,很多復式手法在古文獻記載中存在“同名異法”或“同法異名”現(xiàn)象。黃蜂入洞作為“同名異法”最多的復式手法,共有七種操作方式,為“一名七法”。為避免同名異法產生閱讀中概念混淆和臨床操作的不規(guī)范,筆者選取《小兒按摩經(jīng)》等8 部整理較為規(guī)范且在后世有較大影響力的小兒推拿專著,梳理其中黃蜂入洞的施術部位、推拿手法、功效主治,通過前后文獻對比,分析其手法的來源,厘清歷代文獻中黃蜂入洞手法間的相互關系,總結黃蜂入洞手法變遷的特點和規(guī)律,為小兒推拿復式手法的理解和應用提供依據(jù)。
原文:“黃蜂入洞:屈兒小指,揉兒勞宮,去風寒也[1]”。施術部位位于手掌心,主要涉及內勞宮穴,操作手法以揉法為主。書中有運用黃蜂入洞治療因感受風寒或陰寒凝滯導致“水瀉驚”、“擔手驚”、“肚痛驚”和“冷瀉響”的內容,故功效為去風寒。
手法淵源:第一,自1571 年按摩科被明朝政府取諦后按摩逐漸走向民間,小兒推拿在這一時期開始興起。本書成書于1601 年,書中所述黃蜂入洞無法從功效或操作術式特點探知其命名依據(jù),其操作手法較簡單,與單式手法差別不大,表明此時對于黃蜂入洞手法的認識尚不完備。第二,該書多個術式載有兩種操作方法,由此推測書中復式手法在1601年之前或已存在,其手法不應為一人一時所創(chuàng)。楊繼洲在自序中也提及此書為四明陳氏著集,“著集”意味著應有前書為底本,后陳氏參考民間傳抄不斷補充而成,因此陳氏或僅為編撰者,最多或只是手法創(chuàng)立者之一[2]。
原文:“黃蜂入洞法:大熱。一掐心經(jīng),二掐勞宮,先開三關,后做此法。將左右二大指先分陰陽,二大指并向前,眾小指隨后,一撮,一上,發(fā)汗可用[3]”。施術部位位于中指、手掌心、腕部及前臂,涉及心經(jīng)、內勞宮、三關、手陰陽等穴位。操作手法與順序分別為掐法(心經(jīng)、內勞宮)、直推法(三關)、分推法(手陰陽)、捏法(前臂正中及兩側)。其性大熱,可發(fā)汗。書中載“一掐心經(jīng)二勞宮,推上三關汗即通,如若不來加二扇,黃蜂入洞助其功”、“黃蜂入洞治冷痰陰癥第一”,故主治風寒外感、陰寒冷痰諸癥。
手法淵源:第一,龔廷賢在自序提到“予得此良法秘書已久…因而手著,最為詳晰,分為上下二卷”。后世點校者也發(fā)現(xiàn)“此《小兒推拿秘旨》較之龔氏其他著作,語言修辭比較俚俗,可能是民間推拿醫(yī)生輾轉傳抄所致”[4]。本書介紹的復式手法操作描述較簡略,部分手法缺少操作部位、左右手分工并且卷二疾病治療篇中無推拿治療內容。由此推測,本書小兒推拿內容系龔氏從民間搜集整理而成,且當時對復式手法的認識還較為簡單,龔氏或對小兒推拿有所涉獵但臨床應用較少。第二,該書黃蜂入洞手法與《小兒按摩經(jīng)》中“黃蜂出洞”手法操作相似,其他復式手法也有半數(shù)與《小兒按摩經(jīng)》相似,兩書成書時間相近,有關黃蜂入洞內容或有共同的來源。
原文:“黃蜂入洞(屬火):醫(yī)將二大指,跪入兩耳數(shù)十次,能通氣。如前所云,扳耳、掩耳門俱是,余皆非[5]”。施術部位位于耳部,風門穴(耳風門)。操作手法為按法。其屬火,通能氣,常與推印堂、分抹眉額眼胞、揉掐太陽、拿揉風池等手法配合用于發(fā)汗。書中載“風寒之癥,得汗出即減大半矣”,又“蓋面部氣通臟腑,此取汗法”,故本法具有發(fā)汗散寒、開通表里氣機的功效。
手法淵源:第一,本書于1605 年初次刊行,書中“手上推拿法”一節(jié)共載9 種復式手法,除黃蜂入洞外其余各法均在上肢,將其歸于“手上推拿法”一篇似不恰當。推測當時小兒推拿手法雖已有復式手法與單式手法的區(qū)別,但尚未明確其概念,而黃蜂入洞又屬復式手法,故一并錄于此篇。第二,作者周于蕃之前小兒推拿書籍中黃蜂入洞施術部位均在上肢,但在臨床應用后周氏認為頭面部操作較之上肢部的發(fā)汗作用更為快捷,遂將上肢部操作以耳部操作代替,從而使本書手法更加切合臨床實用。結合周氏在自序中說此書“原苦心十五年所訂之甚真,試之極驗”的說法,并在介紹黃蜂入洞時強調“如前所云,扳耳、掩耳門俱是,余皆非”,推測本書黃蜂入洞手法為周氏原創(chuàng)的可能性最大。
原文:“黃蜂入洞(三法):二大指跪入兒兩耳數(shù)十次能通氣。又,屈兒小指揉勞宮。又,用大食二指掐兒中指根兩邊[6]”。施術部位第一法:位于耳部,風門(耳風門)穴;第二法:位于手掌心,內勞宮穴;第三法:位于中指根部兩邊,二扇門穴。操作手法為按法、揉法、掐法。其性大熱,書中載“黃蜂入洞治陰癥,冷氣冷痰俱靈應”,因此常用于治療寒痰冷氣等陰寒疾病。
手法淵源:第一,曹無極著此書于十七世紀初,書前有天爵堂主人陸嘉谷跋云:“曹子若水先生……每丙夜聚譚,互為商較,知其傳習最真,訂正最確”。從內容上看,書中“三十二驚病形治法”、“手法治病訣”與《小兒按摩經(jīng)》相同,“五臟六腑病證”與《小兒按摩經(jīng)》、《小兒推拿秘訣》內容相近,“汗法”、“吐法”、“下法”與《小兒推拿秘訣》相同。由上可見,本書所載內容應為當時小兒推拿之集大成者。第二,該書所載“黃蜂入洞”有三種操作方法,分別與《小兒推拿秘訣》及《小兒按摩經(jīng)》中“屈兒小指,揉勞宮”和掐兩扇門操作方法一致。因此,該書所載黃蜂入洞是曹氏依據(jù)前人文獻揖錄而來。
原文:“黃蜂入洞法:以兒左手掌向上,醫(yī)用兩手中名小三指托住,將兩大指在三關六腑之中,左食指靠腑,右食指靠關,中掐傍揉,自總經(jīng)起循環(huán)轉動至曲池邊,橫空三指,自下而復上,三四轉為妙[7]”。施術部位位于前臂掌面及兩側,主要涉及三關、六腑、總經(jīng)(筋)、曲池等穴位。操作手法為掐法和揉法。本書小兒疾病推拿治療一節(jié),黃蜂入洞用于治療嘔吐、泄瀉、腹痛、痞癥、水腫、驚風辨證為陰寒者,其主治范圍有所擴大。
手法淵源:第一,本書由熊應雄輯撰,約成書于1676 年,序言中有“余留心于此,偶得一編…(陳公)又善于此術,余得旦夕請正…”因此,本書為熊氏研習前人著作結合自身體會,請正同道(陳紫山)意見最終寫成[8]。第二,本書從成書至清末民初在多地大量重刻刊印,各版本交錯流傳相互之間略有差異。第三,本書所述諸多復式手法,雖與之前的小兒推拿專著名稱相同(或相似)但操作方法未見相同記載,屬同名異法,推測當時的復式手法創(chuàng)新或改良較多,黃蜂入洞法或是熊氏、陳氏(本書重訂者)根據(jù)自已對疾病的認識及應用復式手法的體會再結合前人手法改良而創(chuàng)。
原文:“黃蜂入洞:洞在小兒兩鼻孔,我食、將二指頭,一對黃蜂也。其法屈我大指,伸我食將二指,入小兒兩鼻孔揉之,如黃蜂入洞之狀[8]”。施術部位位于鼻孔。操作手法為揉法。本書中“此寒重取汗之奇法也”、“用此法汗必至,若非重寒陰癥不宜用”均說明黃蜂入洞功擅發(fā)汗散寒,可用于治療陰寒重癥。
手法淵源:第一,本書為清代駱如龍著于康熙辛未(1691),所載黃蜂入洞手法介紹形象,操作描述清晰。追溯前人書籍發(fā)現(xiàn)《小兒推拿秘訣》所述汗法中洗井灶法與之相似,駱氏操作方法更為便捷。另曹無極《萬育仙書》二龍戲珠的操作方法“又用兩手指在人中兩邊對鼻孔揉之”也有類似的描述,二者均與駱氏黃蜂入洞為同法異名,而周于蕃的洗井灶法出現(xiàn)最早。第二,將本書所載13 式復式手法與前代著作相對照,同名異法和同法異名者較多,顯示當時的小兒推拿復式手法創(chuàng)新手法較多,手法更替和改良較為頻繁。比較而言,駱氏手法更具操作性,臨床治療的針對性更強,療效也更加確切。因此推測,駱氏所錄包括黃蜂入洞在內的13 式復式手法皆以前代醫(yī)籍為參考,又結合了駱氏自已的臨床經(jīng)驗編寫而成,本書黃蜂入洞手法是以洗井灶法為基礎改良而來。
原文:“曲兒左手小指,重揉外勞宮,名曰黃蜂入洞[9]?!笔┬g部位位于手掌背面外勞宮穴。操作手法為揉法。書中“推拿代藥賦”一節(jié)有“黃蜂入洞,超出防風羌活”之說,并在“卓溪家傳口訣”中又對黃蜂入洞可治療臟腑寒風加以強調;“驚癇活癥辨”篇黃蜂入洞的作用又延伸到治療小兒驚癇。
手法淵源:第一,本書是夏禹鑄父子兩代兒科醫(yī)學理論研究和臨證經(jīng)驗的結晶。夏氏認為用推拿等同于用藥,特作“推拿代藥賦”闡述具體的代用法。夏氏小兒醫(yī)術以“望顏色,審苗竅”為大宗旨,擅以藥物配合推拿、燈火灸內外結合治療小兒疾病[10],該書的理論與治療方法受到后世醫(yī)家推崇。第二,關于黃蜂入洞的論述,見于“卓溪家傳口訣”、“推拿代藥賦”和“驚癇活癥辨”三篇中。其操作雖與《小兒按摩經(jīng)》黃蜂入洞相似,但本書取穴在手背外勞宮,而《小兒按摩經(jīng)》取穴在手心內勞宮,兩者實不相同。本法應為夏禹鑄在借鑒前人推拿手法基礎上結合自身經(jīng)驗的獨創(chuàng)。
原文:“按風門:風門即耳門,在耳前起肉當耳缺陷中,將兩大指背跪按兩耳門,所謂黃蜂入洞法也[11]”。施術部位位于耳部,風門穴(耳門)。操作手法為按法。張振鋆援引周于蕃言“此溫法,亦汗法也,最能通氣?!迸R床常用于治療寒吐、寒瀉等癥。
手法淵源:第一,本書內容主要參考《小兒推拿秘訣》、《小兒按摩經(jīng)》、《小兒推拿廣意》等書,經(jīng)廣泛征引文獻、結合臨證經(jīng)驗校訂補輯而成。其中卷三“取穴”篇大部分復式手法采自《小兒推拿廣意》,但繪圖較后者更為詳盡;卷四“列證”篇小兒推拿處方亦與《小兒推拿廣意》類同,因此本書應歸為編撰類著作。第二,張振鋆黃蜂入洞法介紹見于《厘正按摩要術》卷二“立法”篇“按風門”條,本法無繪圖,文中所述黃蜂入洞無疑是源自周于蕃《小兒推拿秘訣》。另外本書所載的“十大手”法其施術及操作方法與《小兒推拿廣意》之黃蜂入洞法為同法異名。
根據(jù)著作方式以及手法淵源,可將上述八部著作分為編撰類和原創(chuàng)類。編撰類著作其特點為收集文獻內容較為豐富全面,但個人臨床應用經(jīng)驗較少,《小兒按摩經(jīng)》、《小兒推拿秘旨》、《萬育仙書》、《厘正按摩要術》四部即屬此類。原創(chuàng)類著作其特點為著作偏重于個人臨床實踐經(jīng)驗,文獻內容較為精煉,《小兒推拿秘訣》、《小兒推拿廣意》、《幼科推拿秘書》、《幼科鐵鏡》四部即屬此類。通過對比明清時代四部原創(chuàng)類和四部編撰類小兒推拿代表性著作可以發(fā)現(xiàn):
第一,在推拿施術部位和取穴上,四部編撰類著作中黃蜂入洞手法具有時代特色,清朝以前的兩部著作主要集中于上肢(手掌、前臂)掌面,清以后兩部著作施術部位增加了耳部。四部原創(chuàng)類著作則具有鮮明個人特色,或在耳,或在鼻,或在前臂,或在手背,反映了不同醫(yī)家在臨床應用上的個人風格。
第二,在對功效主治的認識上,四部編撰類著作多基于前人文獻,少有發(fā)揮,對黃蜂入洞的功效主治介紹較為一致,即:本法性大熱或性溫、善去風寒、發(fā)汗開竅,主要治療驚風、冷痰、冷咳、冷泄、瘧疾等癥。四部原創(chuàng)類著作多來源于作者個人臨床實踐,各不相同的施術部位和操作方法決定了其臨床功效和適應病種的不同,雖同屬溫陽散寒,但各有側重。周氏以耳門為主配合頭面部施術,用于外感風寒在表在上者;熊氏以三關六腑為主要施術部位多用于治療臟腑陰寒病癥;駱氏于鼻孔下方施術,擅長開通鼻竅、發(fā)汗散寒,治療肺系受寒尤佳;夏氏以手背外勞宮為主穴,用治臟腑寒風、驚癇發(fā)作。
以《補要袖珍小兒方論》第十卷“秘傳看驚掐筋口授手法論”為代表性著作。
學科融合奠定了小兒推拿的基礎。小兒推拿既是推拿學的分支和重要組成部份,又與中醫(yī)兒科學息息相關。推拿學奠基于秦漢,昌盛于隋唐,擴展于宋金元,在明代發(fā)展成熟。小兒??菩纬捎谒逄浦了闻d盛,金元學術爭鳴促進了中醫(yī)兒科的飛速發(fā)展,成為了理、法、方、藥完善的主流學科。至明推拿與兒科兩門學科體系融合,奠定了小兒推拿的基礎[12,13]?!巴庵沃?,即內治之理,所異者法耳?!泵鞔f全曾提出應用推拿法可以治療小兒外感風寒表證,并且親自傳授小兒驚風的掐揉方法[14]。很多兒科醫(yī)師以指代針、以推代藥,運用簡單手法在小兒經(jīng)絡腧穴上施術治療部分兒科疾病,客觀上促進了小兒推拿理論的完善。
國運與政體變化為小兒推拿的豐富和發(fā)展提供了契機。明代是小兒推拿理法的成熟時期,小兒推拿出現(xiàn)強勢發(fā)展間接得益于國運和政體的改變。《明史·卷一十八》記載:明世宗朱厚熜尊崇道教,好長生不老之術,道教思想因此滲透于民眾的日常生活,小兒推拿術也不可避免地帶有道教的印跡。比如,小兒推拿穴位之陰穴、陽穴、八卦;復式手法的蒼龍擺尾、赤鳳搖頭、黃蜂入洞等名稱均體現(xiàn)了道教的特色。隆慶五年,按摩科被撤消?!奥c之變”后,按摩科被迫進入民間應用對象轉向小兒[15]。
治療急慢驚風是小兒推拿早期主要應用領域。1574年著《補要袖珍小兒方論》中采用推、按、擦、掐、揉等手法治療小兒驚風的內容,而這些手法的使用催生了復式手法的萌芽。在其后的專著中都有較多復式手法治療驚風的內容,其中《小兒按摩經(jīng)》中就介紹了運用黃蜂入洞治療“水瀉驚”、“擔手驚”、“肚痛驚”的方法。這是黃蜂入洞手法最早的記錄。
以《小兒按摩經(jīng)》、《小兒推拿秘旨》、《小兒推拿秘訣》、《萬育仙書》為代表性的著作。
臨床病種的擴大促進了小兒推拿復式手法的豐富和發(fā)展。隨著臨床使用小兒推拿治療急慢驚風日漸增多,人們對各種小兒推拿手法的功效認識越來越深入,加速了小兒推拿的豐富和發(fā)展,最終形成基本的理論技術體系。在《小兒按摩經(jīng)》、《小兒推拿秘旨》等書中,關于小兒推拿的診法、穴位、常見病及急難雜癥治療均有詳細的介紹。當時較為公認的歌訣有“小兒無患歌”、“五臟主病歌”、“手法治病訣”、“馬郞手法歌”等。黃蜂入洞操作手法也開始有了不同的變化。
臨證實踐加深了小兒推拿醫(yī)家對理論和技法的認識。在繼承前輩學術經(jīng)驗的基礎上醫(yī)家通過臨床實踐,對小兒推拿的功效和作用原理有了更深入的感受和理解,醫(yī)家們的臨證體悟促進了復式手法的優(yōu)勝劣汰、去偽存真。例如,周于蕃認為在頭面部操作較之上肢部的更為有效,并附言“如前所云,扳耳、掩耳門俱是,余皆非”。而之后的《萬育仙書》繼承了前人經(jīng)驗并將其收集整理,較為完整地展現(xiàn)了當時小兒推拿理論與技法的全貌。至此,黃蜂入洞手法操作部位已由上肢發(fā)展到頭面部,操作手法已由1種發(fā)展到4種。
以《小兒推拿廣意》、《幼科推拿秘書》、《幼科鐵鏡》為主要代表性著作。
中醫(yī)辨證思路的開拓推動了推拿技術手法的不斷創(chuàng)新。金元至明清時期,中醫(yī)理論呈現(xiàn)出百家爭鳴之勢,理論認識的拓展促進了推拿技術手法的不斷創(chuàng)新?!缎和颇脧V意》中黃蜂入洞法以三關六腑為主要施術部位,取其善調臟腑寒熱的特性,用于治療冷痰、冷咳、嘔吐、泄瀉等臟腑陰寒癥?!队卓畦F鏡》中黃蜂入洞法以手背外勞宮為主要穴位,取其祛風散寒之效,用于治臟腑寒風、驚癇發(fā)作。雖然同名為黃蜂入洞,但因臨床適應病種不同,病因病機、病位病性的差異導致施術部位部位、操作手法不同,都體現(xiàn)了不同醫(yī)家對疾病病因病機的認識。中醫(yī)辨證思路與小兒推拿手法的結合是導致小兒推拿手法創(chuàng)新變遷的主要原因。
傳承與創(chuàng)新是保持小兒推拿復式手法發(fā)展的動力源泉。駱如龍在《幼科推拿秘書》中所載黃蜂入洞手法其施術部位、操作方法參考《小兒推拿秘訣》所述洗井灶法及《萬育仙書》二龍戲珠法,顯示駱氏既善于繼承前人小兒推拿復式手法,又善于切合疾病本質,利用推拿手法的特點,獲取最佳療效。時至今日,駱氏黃蜂入洞法以其發(fā)汗散寒擅治陰寒重癥的特點,仍在臨床廣為應用[16,17]。
以《厘正按摩要術》為代表性著作。
文獻資料整理有利于小兒推拿手法的繼承和發(fā)展。小兒推拿的繼承與發(fā)展得利于歷代醫(yī)家對文獻資料的整理。這種情況在編撰類著作中表現(xiàn)尤為突出,比如,在《小兒按摩經(jīng)》中有些復式手法介紹了兩種以上的操作方法。而《萬育仙書》所記載的15 個復式手法中,就有黃蜂入洞、赤鳳搖頭、飛經(jīng)走氣等數(shù)個復式手法介紹了3 種以上的操作方法。至清末張振鋆《厘正按摩要術》更是“集先賢諸家之說”[18],不僅匯總整理了自《黃帝內經(jīng)》以來至清末近百家學說理論,還在《按摩經(jīng)》、《小兒推拿廣意》等小兒推拿著作的基礎上,結合《千金方》、《幼幼集成》等書的外治法,為小兒推拿的豐富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流傳過程中的偏差是造成小兒推拿文獻真?zhèn)位祀s的主要原因。在文獻源頭上,由于古代書籍文獻制板較為繁雜,印刷質量欠佳,書籍文字易于出現(xiàn)錯漏或不清晰;再者書籍裝訂簡陋,紙張不耐翻閱,易于造成脫頁或殘缺。在文獻流傳過程中,小兒推拿書籍文獻在傳抄過程中因為抄寫疏忽出現(xiàn)錯字漏字;加之小兒推拿復式手法操作部位、手法較多,給文字描述帶來不便,若原始文獻又沒有圖示,最易造成理解上的歧義。在文獻整理過程中,若整理者收集的小兒推拿文獻底本欠佳、內容脫失,會造成小兒推拿文獻不全;若整理者對小兒推拿臨床認識不足但又過分追求文獻資料的齊全而不加以甄別,又會導致小兒推拿文獻內容的繁復和真?zhèn)位祀s。
總之,隨著醫(yī)學探索的不斷深入,以黃蜂入洞為代表的小兒推拿復式手法自萌生之后,就緊跟著學科發(fā)展而不斷完善,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上,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變遷特點。小兒推拿復式手法的變遷不僅取決于醫(yī)家個人的經(jīng)驗體悟,更受益于歷代醫(yī)學成就的積累,而同時又受文獻流傳偏差的影響,最終形成了同名異法、同法異名、異法同效、一法多效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