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氯蟲苯甲酰胺與殺蟲單復配處理水稻種子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效及持效機理

2024-03-11 08:49于居龍張新鳳朱阿秀張海波程金金張建華姚克兵束兆林
農藥學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配劑氯蟲卷葉螟

于居龍, 張 國, 張新鳳, 朱阿秀, 張海波, 萬 群,程金金, 張建華, 姚克兵, 束兆林*,

(1.江蘇丘陵地區(qū)鎮(zhèn)江農業(yè)科學研究所,江蘇 句容 212400;2.江蘇省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南京 210036;3.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 農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研究所,南京 210014)

稻縱卷葉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我國水稻上最重要的遷飛性害蟲之一,主要以幼蟲啃食葉片,綴葉成縱苞,影響水稻光合作用,從而影響水稻產量[1-2]。目前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治仍以化學農藥莖葉噴霧為主[3],常用藥劑有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茚蟲威、氯蟲苯甲酰胺、四氯蟲酰胺、阿維菌素及其復配藥劑等[4]。

農藥被植物的莖、葉、根和種子吸收而進入植物體內,并在植物體內傳導擴散,以使分布至植株各部位的藥量足以保護植物免受傷害,此即為農藥的內吸作用[5]。常見內吸性殺蟲藥劑有新煙堿類、雙酰胺類及三氟苯嘧啶、螺蟲乙酯、吡蚜酮、殺蟲單、殺蟲雙等[6-8]。利用內吸性藥劑進行水稻種子處理,可達到省工省藥、對非靶標生物安全的目的。唐濤等[9]研究發(fā)現,30%噻蟲嗪種子處理懸浮劑能有效控制稻薊馬為害,播后23~30 d 卷尖率遠低于空白對照,大幅度減輕了稻薊馬對水稻葉片的危害。在江蘇省丘陵稻區(qū),采用10% 三氟苯嘧啶懸浮劑按1.5~6 g/kg (種子,以下同) 的劑量對水稻進行干籽拌種或者先浸種后拌種的方式處理,可有效降低直播稻和機插秧田間稻飛虱種群數量,且對水稻安全,對天敵蜘蛛影響較小[10-11]。鄧理楠等[12]的研究表明,雙酰胺類殺蟲劑拌種處理對鱗翅目害蟲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采用10%氟蟲雙酰胺 ? 阿維菌素懸浮劑按15~30 g/kg 的劑量拌種處理,對二化螟具有較好的控制效果。此外,唐濤等[13]利用24%氟蟲雙酰胺水分散粒劑按1~4 g/kg (種子)劑量拌種處理,播種后64 d 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效仍在63.19%~77.27%之間。韓永強等[14]等采用5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按1.25 g/kg 的劑量拌種防治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直播田播種后62 d 內的螟害株率和卷葉株率均顯著低于噴霧對照,對二化螟的防效在93%以上,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效在70%以上,同時還能促進水稻生長,具有一定的增產效應。

氯蟲苯甲酰胺屬于雙酰胺類殺蟲劑,主要作用于靶標害蟲的魚尼丁受體,導致其細胞內鈣離子的過度釋放,從而引起肌肉調節(jié)衰弱或麻痹,直至害蟲死亡[15]?,F有研究表明,水稻種子經過氯蟲苯甲酰胺拌種處理后,在旱育秧、直播稻和機插秧模式下均可長效控制田間稻縱卷葉螟,持效期可達90 d 以上[16-18]。殺蟲單是我國自主研發(fā)合成的殺蟲劑,屬于沙蠶毒素的類似物,是乙酰膽堿競爭性抑制劑,具有較強的觸殺、胃毒和內吸傳導作用,速效性好,對鱗翅目害蟲有較高的防效,但在作物上的持效期較短[19-20]。

鑒于氯蟲苯甲酰胺和殺蟲單分別具有長效和速效性,同時均有優(yōu)異的內吸傳導性,故開展了以氯蟲苯甲酰胺和殺蟲單作為主要成分的復配增效研究,制備成氯蟲 ? 殺蟲單種子處理懸浮劑 (FS),并結合田間試驗研究了該復配藥劑種子處理對水稻的安全性及對靶標害蟲的控制能力,測定了氯蟲苯甲酰胺和殺蟲單在植株內的殘留及消解動態(tài),以期為防治稻縱卷葉螟復配種子處理藥劑的開發(fā)和害蟲長效防控提供理論依據及技術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藥劑及試劑

98%氯蟲苯甲酰胺 (chlorantraniliprole) 原藥,湖北玖豐化工有限公司;98%殺蟲單 (monosultap)原藥,江蘇溧化集團公司。對照藥劑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 (SC),美國富美實公司;90%殺蟲單可濕性粉劑 (WP),安徽華星化工有限公司。25%氯蟲 ? 殺蟲單種子處理懸浮劑 (FS,分別含10%氯蟲苯甲酰胺和15%殺蟲單,所用成膜劑和著色劑等均為常規(guī)農藥助劑,不會對田間試驗造成影響),委托江蘇擎宇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制備。

氯蟲苯甲酰和殺蟲單標準品,純度均≥98%,由江蘇省農產品質量檢驗測試中心提供。乙腈為色譜純;甲酸和乙酸銨純度≥98%。

1.2 主要儀器

Agilent 1290 超高效液相色譜儀 (UPLC),安捷倫科技 (中國) 有限公司;ABsciex 4500 質譜檢測器,上海愛博才思分析儀器貿易有限公司;XP105DR型電子天平 (精確到0.001 g),賽多利斯科學儀器有限公司;AWL-020I-P 超純水系統(tǒng),艾科浦儀器有限公司;H2050R 型醫(yī)用離心機,湖南湘儀實驗室儀器開發(fā)有限公司。

1.3 供試昆蟲

稻縱卷葉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幼蟲于2021 年采自江蘇省句容市水稻田,室內參照朱阿秀等[21]的方法,采用小麥苗飼養(yǎng)5 代以上。

1.4 試驗方法

1.4.1 內吸活性測定 參考NY/T 1154.4—2006《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 殺蟲劑 第4 部分:內吸活性試驗 連續(xù)浸液法》推薦的方法并加以改進。準確稱取氯蟲苯甲酰胺原藥0.0102 g,用100 mLN,N-二甲基甲酰胺 (DMF) 充分溶解,配成100 mg/L的氯蟲苯甲酰胺-DMF 母液;稱取殺蟲單原藥0.1020 g,用1000 mL 超純水溶解,配制成100 mg/L的殺蟲單母液。

將上述2 種藥劑母液分別按氯蟲苯甲酰胺 :殺蟲單 (質量濃度比) 為1 : 0、0 : 1、1 : 1、1 : 2、1 : 3、2 : 3、3 : 2、3 : 1 和2 : 1 的比例進行復配,用超純水稀釋成6~7 個濃度梯度藥液進行試驗。將在培養(yǎng)箱中種植15 d 的麥苗拔出洗凈,根部浸沒至上述試驗藥液中24 h,用清水漂洗干凈后剪去根部,再用吸水后的脫脂棉將麥苗基部包裹,放入一次性塑料培養(yǎng)皿中,每個培養(yǎng)皿中挑入20 頭左右1~2 齡的稻縱卷葉螟幼蟲,保鮮膜扎孔覆蓋后放入25 ℃ ± 2 ℃的光照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每個試驗處理重復3 次,以清水處理為對照。于接蟲后48 h 調查各培養(yǎng)皿中稻縱卷葉螟幼蟲生存狀態(tài),以毛筆尖輕觸蟲體無反應為死亡。分別記錄活蟲數和死亡蟲數,計算存活率、毒力回歸方程,按照公式 (1)~(3) 計算復配劑的共毒系數。

式中:ATI 為混劑的實測毒力指數,LC50(sr)為標準藥劑的LC50值,LC50(tr)為供試藥劑的LC50值;TTI 為混劑的理論毒力指數,ATIa為藥劑a 的實測毒力指數,Pa為藥劑a 在混劑中的百分含量,ATIb為藥劑b 的實測毒力指數,Pb為藥劑b 在混劑中的百分含量;CTC 為共毒系數。

通過內吸活性測定,選擇其中共毒系數最高的氯蟲苯甲酰胺和殺蟲單配比,委托江蘇擎宇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制備成氯蟲 ? 殺蟲單種子處理懸浮劑 (FS) 樣品。

1.4.2 田間試驗 田間試驗安排在江蘇丘陵地區(qū)鎮(zhèn)江農業(yè)科學研究所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院內進行,試驗田塊土壤類型為板漿白土。供試水稻品種為上農軟香18,用種量為60 kg/hm2,水稻種子先用清水浸種48 h,瀝干12 h 后拌種。田間試驗共設置7 個處理,具體見表1,以未進行任何處理的裸種為空白對照。其中藥劑對照組 (處理5 和處理6) 在拌種時均同樣添加與處理1~4 相同的成膜劑和著色劑,用量均為1 g/kg (種子,其余同)。成膜劑可提高藥劑在種子上的附著率,而著色劑主要起指示作用,預試驗表明,成膜劑和著色劑單獨使用對田間最終防效無影響。

表1 田間試驗各處理藥劑及用量Table 1 Pesticides and dosages used in the field assay

各處理拌種后平鋪陰干,播種于硬質秧盤(60 cm × 30 cm × 3.2 cm) 中,每1 kg 種子播種6 個秧盤,常規(guī)育秧25 d 后移栽。每個處理設3 次重復,隨機區(qū)組排列,每個小區(qū)面積不小于100 m2,小區(qū)之間用雙泥埂隔開并單獨排灌,避免田水串流。

共調查4 次田間稻縱卷葉螟發(fā)生情況,田間防效調查時間分別為播種后第56 天、第67 天、第82 天和第94 天。每個小區(qū)調查50 穴水稻,記錄每穴水稻的葉片數、白葉數,其中白葉以劍葉及倒2 葉出現蟲苞或遭幼蟲啃食出現新鮮白斑為標準。按公式 (4)~(5) 計算白葉率和保葉效果。

式中:R為田間白葉率;Nw為調查的總白葉數;Nt為調查的總葉片數。E為保葉效果;Rb為對照區(qū)田間白葉率;Rt為處理區(qū)田間白葉率。

1.4.3 取樣方法 室內內吸活性試驗于播種后第15 天取秧盤上的水稻葉片,田間試驗分別于播種后第56 天、第67 天、第82 天和第94 天取田間各小區(qū)水稻植株劍葉或倒2 葉葉片。每處理取3 份重復樣品,經前處理后進行藥劑含量檢測。

1.5 水稻種子發(fā)芽及出苗試驗

水稻種子發(fā)芽率及出苗率分別按照前文報道的方法[16]進行測定。發(fā)芽率測定:每處理取100粒種子,放入已鋪有充分潤濕吸水紙的培養(yǎng)皿中,置于培養(yǎng)箱35 ℃條件下培養(yǎng)24 h,后調整溫度為25 ℃,培養(yǎng)至第7 天時記錄種子發(fā)芽數。出苗率測定:每處理取100 粒種子,置于吸足水分的育秧基質上,覆蓋0.5 cm 左右薄土,置于溫室大棚中,模擬正常育秧情況進行培養(yǎng),至第15 天時調查各處理出苗數。設置未處理裸種空白對照。每處理重復3 次,分別計算發(fā)芽率及出苗率。

1.6 藥劑殘留含量檢測方法

1.6.1 樣品前處理 將水稻葉片洗凈后,用吸水紙擦干表面水分,放至牛皮紙袋中,置于40 ℃烘箱中烘干6 h,利用高速粉碎機研磨粉碎后備用。

樣品中氯蟲苯甲酰胺的提取凈化:準確稱取1 g 粉碎后的水稻葉片樣品于50 mL 離心管中,加入20 mL 60%的乙腈溶液,旋轉提取30 min 后,于4000 r/min 下離心2 min;取上清液5 mL,置于依次加有C18(75 mg) 和PSA (100 mg) 的10 mL離心管中,渦旋混勻30 s,于4000 r/min 下離心5 min;取上清液過0.22 μm 濾膜,待測。

樣品中殺蟲單的提取凈化:準確稱取1 g 粉碎后的水稻葉片樣品于50 mL 離心管中,加入10 mL 60% 的乙腈溶液,室溫下渦旋提取40 min;于4000 r/min 下離心2 min,取上清液過0.22 μm 濾膜,待測。

1.6.2 氯蟲苯甲酰胺檢測方法 液相色譜條件:Agilent C18色譜柱 (100 mm × 2.1 mm,1.7 μm),柱溫40 ℃,進樣量1 μL。流動相A 為0.1%的甲酸,B 為99.9%的乙腈,流速0.2 mL/min。梯度洗脫程序為:0~1 min,50% A;>1~4.5 min,50%~10% A;>4.5~6 min,10% A;>6~6.1 min,10%~50% A;>6.1~10 min,50% A。

質譜條件:電噴霧離子源,正離子掃描,MRM 多反應監(jiān)測模式。氣簾氣壓力241.32 kPa,電噴霧電壓5500 V,離子源溫度450 ℃,霧化氣壓力275.79 kPa,加熱器壓力275.79 kPa,去簇電壓80 kV。定量離子對 (m/z) 484.1/286.0,碰撞能20 kV;定性離子對 (m/z) 484.1/453.0,碰撞能25 kV。

1.6.3 殺蟲單檢測方法 液相色譜條件:Kinetex Hilic 色譜柱 (100 mm × 2.1 mm,1.7 μm),柱溫40 ℃,進樣量1 μL。流動相A 為5 mmol/L 乙酸銨水溶液,B 為99.9%的乙腈,流速0.2 mL/min。梯度洗脫程序為:0~0.5 min,10% A;>0.5~2 min,10%~90% A;>2~3.5 min,90% A;>3.5~3.51 min,90%~10% A;>3.51~5 min,10% A。

質譜條件:電噴霧離子源,負離子掃描,MRM多反應監(jiān)測模式。氣簾氣壓力241.32 kPa;電噴霧電壓-4500 V;離子源溫度450 ℃;霧化氣壓力275.79 kPa,加熱器壓力275.79 kPa,去簇電壓-60 kV。定量離子對 (m/z) -310.0/-184.9,碰撞能-30 kV;定性離子對 (m/z) -310.0/-230,碰撞能-20 kV。

1.7 數據處理

利用 Microsoft Excel 2010 與DPS 7.05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以單因素ANOVA 的 Duncan 氏新復極差法對各處理的發(fā)芽率、出苗率、白葉率、保葉效果、殺蟲效果及藥劑含量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所有數據處理均未經轉換。

2 結果與分析

2.1 氯蟲苯甲酰胺與殺蟲單復配的內吸活性

結果 (表2) 表明:氯蟲苯甲酰胺和殺蟲單單劑浸液處理對稻縱卷葉螟1~2 齡幼蟲的LC50值分別為0.74 和13.29 mg/L,均表現出一定的內吸殺蟲活性。將氯蟲苯甲酰胺和殺蟲單按不同質量濃度比進行混配后,共毒系數在105.49~174.43 之間,均表現出一定的復配增效作用,其中以氯蟲苯甲酰胺 : 殺蟲單為2 : 3 時共毒系數最高,增效作用最為明顯。

表2 氯蟲苯甲酰胺與殺蟲單復配對稻縱卷葉螟的內吸殺蟲活性Table 2 Systemic insecticidal activity of chlorantraniliprole and monosultap combination against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2.2 藥劑種子處理對水稻發(fā)芽及出苗的影響

結果 (圖1) 表明,試驗劑量下,25%氯蟲 ?殺蟲單FS 拌種處理對水稻種子發(fā)芽和出苗均安全。處理后7 d,空白對照及各藥劑處理組水稻種子發(fā)芽率在86.00%~89.00%之間,處理組與對照組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25%氯蟲 ? 殺蟲單FS 不同劑量拌種處理后水稻種子發(fā)芽率在86.00%~88.67%之間,不同劑量之間也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處理后15 d,空白對照及各處理組出苗率在83.67%~86.33%之間,相互間也均無顯著性差異 (P≥ 0.05)。

圖1 藥劑處理水稻種子對發(fā)芽及出苗的影響Fig.1 The effect of pesticide treated seeds on the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emergence in rice

2.3 氯蟲苯甲酰胺和殺蟲單在水稻植株中的含量變化

2.3.1 苗期水稻植株中藥劑含量變化 水稻拌種處理后15 d,2 種單劑處理組水稻植株中均可檢測到一定含量的氯蟲苯甲酰胺或殺蟲單,而25%氯蟲 ? 殺蟲單FS 復配劑各劑量處理組水稻植株內可檢測出高含量的氯蟲苯甲酰胺殘留,且其含量與藥劑用量呈正相關,但殺蟲單的含量較低且各處理之間無顯著性差異 (圖2)。其中,采用7.5 g/kg劑量的20%氯蟲苯甲酰胺SC 單劑拌種處理15 d后,水稻植株中氯蟲苯甲酰胺的殘留量為4989.67 μg/kg,顯著低于相同有效藥量的25%氯蟲 ? 殺蟲單FS 復配劑15 g/kg 劑量處理,與氯蟲苯甲酰胺有效用量減少三分之一的復配劑10 g/kg 劑量處理之間無顯著性差異。說明與20%氯蟲苯甲酰胺SC單劑相比,所制備的復配劑25%氯蟲 ? 殺蟲單FS 可顯著提高苗期水稻植株對氯蟲苯甲酰胺的吸收量。

圖2 單劑及不同劑量復配劑拌種后15 d 水稻植株中藥劑含量變化Fig.2 Change of pesticide content in rice plant 15 days after seed dressing with single agent and compound agents

2.3.2 田間水稻葉片中氯蟲苯甲酰胺含量變化

檢測結果表明,隨時間延長,各處理水稻植株中氯蟲苯甲酰胺均表現為持續(xù)消解狀態(tài) (圖3)。在一定劑量范圍內,水稻葉片中氯蟲苯甲酰胺含量隨拌種藥劑有效藥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25%氯蟲 ?殺蟲單FS 復配劑用量為12.5~15 g/kg (氯蟲苯甲酰胺有效藥量為1.25~1.5 g/kg) 時,葉片中氯蟲苯甲酰胺含量較高,高于有效藥量1.5 g/kg 的氯蟲苯甲酰胺SC 單劑拌種處理,而25%氯蟲 ? 殺蟲單 FS 復配劑10 g/kg (氯蟲苯甲酰胺有效藥量為1.0 g/kg)劑量拌種與有效藥量1.5 g/kg 的氯蟲苯甲酰胺單劑拌種相比無顯著性差異,表明氯蟲苯甲酰胺與殺蟲單復配可增強水稻種子對氯蟲苯甲酰胺的吸收,從而提高葉片中氯蟲苯甲酰胺的含量。

圖3 單劑及不同劑量復配劑拌種后水稻葉片中氯蟲苯甲酰胺含量變化Fig.3 Change of chlorantraniliprole content in rice leaves after seed dressing with single agent and compound agents

2.3.3 田間水稻葉片中殺蟲單含量變化 檢測結果表明,殺蟲單作為種子處理藥劑拌種后,在水稻葉片中含量整體極低,且含量與藥劑用量之間無明顯相關性 (圖4)。

圖4 單劑及不同劑量復配劑拌種后水稻葉片中殺蟲單含量變化Fig.4 Change of monosultap content in rice leaves after seed dressing with single agent and compound agents

2.4 藥劑拌種處理對田間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

田間調查結果 (表3) 表明,不同劑量25%氯蟲 ? 殺蟲單FS 復配劑拌種對田間稻縱卷葉螟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而90%殺蟲單WP 拌種對后期稻縱卷葉螟基本無效。除拌種處理后82 d,25%氯蟲 ? 殺蟲單FS 10 和12.5 g/kg 劑量組保葉效果顯著高于20% 氯蟲苯甲酰胺SC 單劑處理 (P<0.05) 外,其余情況下,FS 復配劑不同劑量之間以及與20%氯蟲苯甲酰胺SC 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拌種后94 d,25%氯蟲 ? 殺蟲單FS 復配劑按7.5~15 g/kg 的用量進行拌種處理,防治效果與氯蟲苯甲酰胺單劑處理相當??傮w而言,利用殺蟲單與氯蟲苯甲酰胺進行復配拌種,在減少氯蟲苯甲酰胺用量的情況下,不會影響對田間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

表3 單劑及不同劑量復配劑拌種處理后不同時間對田間水稻的保葉效果Table 3 Leaf protection effects of single and compound agents coated seeds on field rice at different time intervals

3 結論與討論

稻縱卷葉螟是水稻上重要的遷飛性害蟲,目前防治措施仍以化學藥劑莖葉噴霧防治為主,防治策略提倡治早、治小,建議在害蟲卵孵盛期或幼蟲低齡期用藥[22],但在實際生產防治過程中,由于田間稻縱卷葉螟世代重疊嚴重,田間種群復雜,農戶無法完全掌握卵孵盛期或低齡蟲期,導致防治適期延誤或防效不理想。本團隊前期研究表明,利用氯蟲苯甲酰胺拌種處理,對機插秧、手栽稻或直播稻上的稻縱卷葉螟具有85%以上的防治效果,有效防治時長可超過90 d[16-18]。

氯蟲苯甲酰胺是目前防治稻縱卷葉螟的主流藥劑,但常年使用已導致部分地區(qū)靶標害蟲對其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抗藥性[3,23]。殺蟲單是一種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沙蠶毒素系仿生類殺蟲劑,對鱗翅目害蟲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但由于連續(xù)使用了幾十年,害蟲抗藥性也已逐漸提高[24-25]。氯蟲苯甲酰胺和殺蟲單均具有自下而上的內吸活性[26-27],均具有作為種子處理藥劑使用的潛力,因此將兩者進行復配是發(fā)揮各自藥劑特性最有效方法。室內內吸活性測定結果表明,氯蟲苯甲酰胺和殺蟲單按質量濃度比2 : 3 復配時具有較高的共毒系數,對稻縱卷葉螟低齡幼蟲活性最高,按照該比例制備成的25% 氯蟲 ? 殺蟲單FS (其中分別含10%氯蟲苯甲酰胺和15%殺蟲單) 在7.5~15 g/kg(種子) 制劑用量范圍內拌種處理,不會影響水稻種子發(fā)芽和出苗。

楊聽雨等[28]研究表明,拌種15 d 后,有0.43%的氯蟲苯甲酰胺分布于水稻的根和莖中,另有60.17%分布于種殼和育苗土中,而該部分農藥可進一步通過水稻根系的吸收作用,持續(xù)向水稻植株的莖葉部遷移,因此本研究中在水稻苗期也檢測出了較高含量的氯蟲苯甲酰胺。隨著拌種后時間延長,田間水稻葉片中殺蟲單含量極低,基本失去控制靶標害蟲的作用,而氯蟲苯甲酰胺卻能持續(xù)維持一定的高含量,田間對稻縱卷葉螟也表現出較好的控制效果,因此葉片中的氯蟲苯甲酰胺殘留是長效控制稻縱卷葉螟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中,與同等用量的氯蟲苯甲酰胺單劑相比,無論是對苗期還是田間水稻而言,25%氯蟲 ? 殺蟲單FS 復配劑拌種處理組水稻植株或葉片中氯蟲苯甲酰胺的含量均高于單劑處理,表明復配藥劑可促進水稻根部對氯蟲苯甲酰胺的吸收。藥劑之間復配增效的原因可能是一種藥劑的添加增強并誘導了植株對另一種藥劑的吸收能力[29-31],至于氯蟲苯甲酰胺與殺蟲單復配的具體增效機制還需進一步研究。

25%氯蟲?殺蟲單FS 作為種子處理藥劑,其中有效成分氯蟲苯甲酰胺和殺蟲單主要通過土壤吸附和植株內吸傳導進入環(huán)境。前人研究表明,在田間開放系統(tǒng)中,氯蟲苯甲酰胺在土壤中的半衰期為6.6~16 d,不同地區(qū)存在差異,但總體而言氯蟲苯甲酰胺屬于易降解性農藥[32-33]。殺蟲單與氯蟲苯甲酰胺類似,在土壤中半衰期較短,也屬于易降解性農藥。同時機插水稻一般在秧盤上育秧20~30 d 后才移栽大田,因此拌種處理藥劑被攜帶進入田間的量也會顯著減少,再加上田間長期流水環(huán)境及高溫高濕條件,推測田間土壤中殘留的藥劑濃度不會太高,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不大,但鑒于氯蟲苯甲酰胺具有較強的內吸性和土壤吸附性,使用時仍應避免田水流入桑田和魚池等,同時后續(xù)還將對土壤中藥劑的累積殘留和對非靶標生物的安全性進行進一步研究。中國規(guī)定氯蟲苯甲酰胺和殺蟲單在糙米中的最大允許殘留限量(MRL)值分別為0.5 mg/kg 和0.2 mg/kg。水稻種子采用25%氯蟲 ? 殺蟲單FS 拌種處理后,歷經整個生育期,至水稻成熟時殺蟲單基本無殘留;前期研究表明,每1 kg 水稻種子利用高達10 g 的20%氯蟲苯甲酰胺SC 處理后,最終收獲的稻谷中均未檢出氯蟲苯甲酰胺殘留[16]。因此采用25%氯蟲?殺蟲單FS 處理水稻種子,對收獲期的稻谷基本無藥劑最終殘留風險。

綜合水稻葉片中藥劑含量檢測與田間防效測定結果表明,25%氯蟲 ? 殺蟲單FS 復配劑對田間稻縱卷葉螟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對水稻種子發(fā)芽和出苗安全,每1 kg 種子采用7.5~15 g 復配藥劑進行拌種處理,對田間稻縱卷葉螟具有較好的控制作用,播種后94 d 仍有70% 左右的保葉效果,其持效性主要與葉片中殘留的氯蟲苯甲酰胺含量有關,殺蟲單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提高苗期水稻根部對氯蟲苯甲酰胺的吸收率。

猜你喜歡
配劑氯蟲卷葉螟
移栽前噴施氯蟲·吡蚜酮對煙田小地老虎的防治效果
太倉市近年稻縱卷葉螟發(fā)生情況及防治進展
聚天門冬氨酸和殼聚糖復配劑對東北春谷光合生產特征及產量的調控效應
棉大卷葉螟識別與為害癥狀
水煤漿添加劑自動配劑控制方案設計
35%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氯蟲苯甲酰胺種子處理懸浮劑液相色譜分析方法
縱卷葉螟絨繭蜂對稻縱卷葉螟的控制作用
異戊橡膠配劑系統(tǒng)控制方案的實現
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防治棉鈴蟲藥效試驗
不同藥劑防治玉米穗期害蟲效果研究
永新县| 册亨县| 东乌| 磐石市| 桦甸市| 甘泉县| 莆田市| 石泉县| 芮城县| 沅陵县| 娄烦县| 伊川县| 榕江县| 洱源县| 陇川县| 绥江县| 祁连县| 永济市| 曲沃县| 吉安市| 双桥区| 北碚区| 龙南县| 虹口区| 高邑县| 彭阳县| 广水市| 遂昌县| 布尔津县| 天峨县| 浑源县| 梅州市| 徐州市| 合江县| 历史| 卢氏县| 青河县| 唐海县| 尉犁县| 临沧市| 普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