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煥麗,馮鳳喜,王衛(wèi)民,李印玉,郝靜嫻,韓勁松
(周口市中心醫(yī)院 麻醉科,河南 周口 466000)
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源于支氣管黏膜上皮或肺泡上皮的惡性腫瘤,現(xiàn)階段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已成為NSCLC的主要手術方法,術前選擇精準麻醉方案對降低手術疼痛應激、減輕患者蘇醒期躁動發(fā)生、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十分重要[1]。相較于傳統(tǒng)的氣管插管麻醉,喉罩通氣麻醉以其操作簡單、應激反應輕、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勢被頻繁用于胸腔鏡手術麻醉中[2]。但因個體差異,部分患者難以適應手術過程中的應激反應,術后麻醉蘇醒期容易出現(xiàn)躁動,嚴重時可造成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切口出血、裂開等情況,影響手術療效[3]。隨著超聲引導技術的進步,超聲引導下局部麻醉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危重癥患者手術中。超聲引導下豎脊肌平面阻滯(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是將局麻藥物注入豎脊肌筋膜深面,從而患者區(qū)域神經(jīng)阻滯麻醉,目前在胸外科手術鎮(zhèn)痛、慢性疼痛治療等方面均有良好的應用價值[4]。本研究納入104例接受胸腔鏡根治術的NSCLC患者為研究對象,重點肺癌根治手術患者聯(lián)用應用超聲引導下ESPB+喉罩麻醉的效果。
(1)納入標準:①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5]分級Ⅰ~Ⅱ級;②NSCLC符合《臨床診療指南腫瘤分冊》[6]中的診斷標準;③腫瘤TNM分期[7]Ⅰ~Ⅱ期;④首次發(fā)病,年齡≥18歲;⑤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或全身傳染性疾病;②既往無麻醉藥物過敏史;③存在嚴重解剖結構異常;④伴凝血功能障礙,存在嚴重出血傾向。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方法,納入2018年4月至2022年4月醫(yī)院104例NSCLC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對患者進行分組,觀察組(52例)、對照組(52例)。
觀察組年齡50~58歲,平均(54.49±1.15)歲;男35例,女17例;TNM分期Ⅰ期13例,Ⅱ期39例。對照組年齡49~59歲,平均(54.52±1.21)歲;男33例,女19例;TNM分期Ⅰ期12例,Ⅱ期4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患者術前8 h禁飲、禁食,進入手術室后開放靜脈通路,麻醉前30 min給予0.5 mg阿托品肌內注射,之后靜脈注射20 μg·kg-1阿芬太尼注射液、2 mg·kg-1丙泊酚、0.1 mg·kg-1維庫溴銨進行麻醉誘導。所有患者均接受標準三孔法胸腔鏡根治性手術。
1.3.1對照組
接受復合喉罩通氣麻醉:麻醉誘導完成后,插入喉罩并進行正壓通氣,潮氣量控制在8~10 mL·kg-1。麻醉維持:術中給予患者20 g·L-1七氟烷吸入,靜脈泵注0.05 mg·kg-1·min-1丙泊酚。在患者手術結束前約5 min時停用七氟烷,麻醉維持在患者手術結束時停止。術后鎮(zhèn)痛:術后連接電子鎮(zhèn)痛泵,術后48 h停用止痛泵。
1.3.2觀察組
接受超聲引導下ESPB復合喉罩通氣麻醉:在患者完成麻醉誘導后,使用美國GE Voluson E1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超聲探頭頻率4~10 MHz,探頭定位于患者胸5棘突外側3 cm處至清晰顯示患者菱形肌、豎脊肌和胸5橫突尖端。選用55 mm神經(jīng)阻滯刺激針,以超聲平面內進針技術由外向內朝豎脊肌方向進針,當針穿透豎脊肌深面至胸5橫突時停止進針,回抽無血后,注射25 mL 5 g·L-1羅哌卡因,待超聲影像顯示豎脊肌完全抬離橫突即可,再行復合喉罩通氣麻醉,方案同對照組,術后鎮(zhèn)痛亦同對照組。
(1)患者麻醉誘導前、插管時心率、平均動脈壓。(2)患者麻醉蘇醒后15 min、6 h、12 h的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8]評估,評分范圍0~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3)兩組患者拔管、蘇醒、麻醉復蘇室停留時間。(4)患者麻醉蘇醒后15 min時躁動情況,采用躁動行為量表(agitated behavior scale,ABS)[9]評估,量表共14個條目,總分范圍0~56分,無躁動0~21分,輕度躁動22~28分,中度躁動29~35分,重度躁動36~56分。
兩組患者麻醉誘導前心率、平均動脈壓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插管時心率、平均動脈壓與麻醉誘導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流動力學情況比較
麻醉蘇醒后兩組患者VAS評分逐漸升高,但觀察組各時點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麻醉蘇醒后15 min及6、12 h時的VAS比較分)
觀察組拔管時間、蘇醒時間及麻醉復蘇室停留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拔管時間、蘇醒時間及麻醉復蘇室停留時間比較
麻醉蘇醒后15 min時,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躁動總發(fā)生率低(P<0.05)。見表4。
表4 兩組麻醉蘇醒期躁動情況比較[n(%)]
NSCLC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約占肺癌總發(fā)病率的80%,好發(fā)于老年群體,具有較高的病死率。胸腔鏡根治術是現(xiàn)階段治療NSCLC的主要術式,對瘤體侵犯程度不深、無遠處轉移的早期NSCLC療效良好,患者可獲得良好預后,以往多采取的氣管插管麻醉雖能調節(jié)雙側氣道,但麻醉后患者并發(fā)肺萎陷傷、氣壓傷等情況并不少見,影響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喉罩是一種麻醉輔助工具,可在患者咽部形成低壓氣囊并進行正壓通氣供氧,在降低既往肌松藥物殘留以及氣管插管的不足方面有優(yōu)勢,可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是兒童和成人全麻手術常規(guī)麻醉的通用氣道[10]。NSCLC患者多為中老年人,其身體免疫力較差,多器官出現(xiàn)退行性改變,患者對全身麻醉的耐受性相對較差。此外,伴隨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胸外科的廣泛應用,胸腔鏡手術過程中良好的疼痛管理對手術效果的影響越來越受重視[11]。因此,臨床手術對麻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伴隨超聲技術的發(fā)展,便攜超聲技術能夠實現(xiàn)腰骶叢神經(jīng)及其分支、肋間神經(jīng)、臂叢神經(jīng)及其分支等的及時、有效阻滯,具有操作簡單、定位準確、藥物用量少的優(yōu)勢,現(xiàn)已成為醫(yī)療技術前移的重要技術。超聲引導下的神經(jīng)阻滯在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中被廣泛應用,已有眾多研究表明其能為患者提供有效的鎮(zhèn)痛。本研究將超聲引導下ESPB復合喉罩通氣麻醉應用于NSCLC手術患者中,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插管時、拔管時心率、平均動脈壓水平與麻醉誘導前相當;麻醉蘇醒后各個時點,觀察組VAS評分更低,表明超聲引導下ESPB復合喉罩通氣麻醉對NSCLC手術患者的血流動力學影響小,且可提高NSCLC手術患者鎮(zhèn)痛效果。這是因為,人體的生理結構上豎脊肌位于脊柱全部棘突兩側,并在棘突與肋角的深溝內填充,是人體背肌中最長的肌肉,其周圍大血管、神經(jīng)分布較少,超聲圖像識別清晰,該神經(jīng)阻滯操作簡單,對患者血流動力學影響較小[12]。相關研究指出,選用高度感覺-運動神經(jīng)阻滯分離特性的局麻藥物羅哌卡因注入患者豎脊肌平面后,其會通過胸腰筋膜向頭端、尾端縱行擴散至NSCLC患者胸椎旁間隙、硬膜外間隙,繼而可對患者的內臟神經(jīng)和胸壁神經(jīng)實現(xiàn)神經(jīng)阻滯效果,基本可覆蓋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創(chuàng)傷范圍,鎮(zhèn)痛效果顯著[13]。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拔管、蘇醒及麻醉復蘇室停留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蘇醒期躁動發(fā)生率更低,表明超聲引導下ESPB復合喉罩通氣麻醉可縮短NSCLC手術患者蘇醒時間,減少蘇醒期躁動的發(fā)生。分析認為,超聲引導下ESPB復合喉罩通氣麻醉可對肺癌根治手術患者產(chǎn)生較強的鎮(zhèn)痛效果,有助于減少患者手術過程中麻醉維持期間麻醉藥物用藥量,避免患者麻醉藥物代謝慢的發(fā)生,患者術后通常能很好地蘇醒。臨床相關研究指出,疼痛可引起患者術后神經(jīng)激素的級聯(lián)反應,在此應激狀態(tài)下會增大氧耗,影響腦部功能,患者術后情緒不穩(wěn)定,容易出現(xiàn)蘇醒期躁動[14]。而超聲引導下ESPB復合喉罩通氣麻醉能對肺癌根治術患者產(chǎn)生較強的鎮(zhèn)痛效果,可減輕患者疼痛程度并穩(wěn)定蘇醒后的情緒,降低患者蘇醒期躁動發(fā)生率。
超聲引導下ESPB復合喉罩通氣麻醉鎮(zhèn)痛效果顯著,對NSCLC患者血流動力學影響小,患者術后蘇醒快,可減少NSCLC患者蘇醒期躁動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