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云風 劉更生
“心無旁騖,制心一處”。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藝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它的代表性傳承人之一劉更生,更是積極投入相關的研究和修復工作中,保護、發(fā)揚了傳統(tǒng)文化,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北京市勞動模范、2021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等殊榮。
劉更生的父親是京作硬木家具知名老字號“龍順成”的資深木匠。伴隨劉更生童年的是錛(bēn)鑿斧鋸的叮當聲和滿眼的硬木家具,“我覺得自己就像一顆釘子釘在這里,從沒離開過這個環(huán)境”。
1983年,劉更生子承父業(yè),開始跟隨師父孫月樓學習京式家具制造。選材、劃線、開榫(sǔn)、打眼、雕花、組裝、打磨、燙蠟……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將這些技藝練了千萬遍,眼睛熬到充血,手指也滿是水泡,甚至有時手腫得都拿不起筷子。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更生練出了一身“絕活”,只需摸一摸、聞一聞,便能看穿木頭的“前世今生”。京作家具的核心是榫卯結構,在劉更生的手中,榫與卯相互制約,嚴絲合縫,渾然天成。
這么多年來,劉更生始終記著師父對他的教導——“要‘三心’‘三勤’,也就是靜心、耐心、專心,手勤、眼勤、嘴勤。”劉更生踏踏實實和自己的“家伙式”(木匠對工具的稱呼,入行時先要學會如何制作工具)們一起,接下了這悠久傳承的技藝。
2001年,劉更生開始從事古舊家具修繕工作,相較于制作新家具,這項工作其實更加復雜、困難。每一件老物件中,都藏著幾十、上百年的故事,也藏著物件主人對生活的期許和文化的傳承。想要修好它們,先要對中國傳統(tǒng)家具的材質、形制、制作工藝等有透徹的認識,才能準備識別它們的來歷,看穿它們的結構,將其完整地拆解開來。拆解后,要清洗部件,補全缺損,做到修舊如舊,再重新上漆,復原裝配,每一步都要足夠小心,或許掉下來的一塊小小木渣都是原物的一部分。
想要讓這些古舊的家具展露其原有的古典面貌,就要靜下心。那段日子里,劉更生不斷地買書、查資料,到處跑去看老家具,為了修好這些物件,他讓自己沉淀在這些歷史里。多年來,他秉承情懷與尊重,修復了幾百件古舊家具,2013年,在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修繕工作中,劉更生成功完成了紫檀寶座、紫檀鏡框、自鳴鐘等數(shù)十件文物的修復任務。
2014年,劉更生迎來了新的挑戰(zhàn),他參與了亞太經合組織峰會(APEC)來賓座椅的設計、制作工作。工期緊,任務重,從設計、制作到質量的把控,劉更生始終在第一線,讓每一步工序都做到精益求精。
紫木何束腰帶托泥雕花圍椅一木連做工藝展示(攝于北京龍順成京作非遺博物C6o8SL4DdyUeAI/B5MpfgQ==館)
傳統(tǒng)座椅自重大,移動起來十分困難。劉更生提出了一個從未有人嘗試過的解決方案——把現(xiàn)代轉椅的元素融入傳統(tǒng)座椅中,為它們加裝輪子。經過多次試驗,幾百年來“穩(wěn)如泰山”的傳統(tǒng)座椅,在這些小輪子的幫助下“動”了起來。劉更生巧妙地將輪子隱藏在家具結構之后,正面看去難以發(fā)現(xiàn)它們的“身影”。
在制作方面,他決定采用“一木連做”的工藝,這是制作傳統(tǒng)硬木家具所采用的一種工藝,用這種工藝做出來的家具線條更流暢、結構更牢固,堪稱“百年牢”。但這種技藝也更加復雜,無法被機器替代,每一處弧度、每一片雕花、每一個榫眼,都由人手工測量、制作。
經過精心籌備,最終制作出來的座椅既融入了現(xiàn)代家具的功能性和創(chuàng)新理念,也體現(xiàn)了中國古典家具的特色及文化底蘊。
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曾說:“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睅资陙?,劉更生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一件件家具在他的手下熠熠生輝。不僅如此,他還正不遺余力地將自己的技藝傳授給更多年輕人,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工匠精神,以初心護匠心,不斷弘揚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
(責任編輯 / 牛一名?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