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璐 聶紅萍
抗戰(zhàn)勝利后,閻錫山政府搶先南京國民政府一步,迅速從日本人手中接管了西北毛織廠,并留用了9名日籍職員和11名中國籍職員作為該廠的管理顧問和技術人才。接收之初,閻錫山提出了“先人后物”的策略,對廠內的人事、組織結構進行了安排與調整。除此之外,閻錫山還要求各廠快速復產,于是西北毛織廠通過改進技術和修購機器來解決原料和機器的問題,推動了生產能力的復原與提升。不到一年的時間,該廠的接管與復產工作順利完成。
1933年8月,西北毛織廠在山西省太原市成立。太原淪陷后,日本即對山西省內的工廠實行“軍管理”,將其更名為山西第十六工場。1945年,日軍無條件投降,閻錫山重新接管了西北毛織廠,逐步恢復日常的工作與生產。目前,學術界關于西北毛織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該廠經(jīng)營管理方式與技術改進的考察,涉及抗戰(zhàn)時期該廠的生產能力與管理特點,以及閻錫山接管之后包括西北毛織廠在內的西北實業(yè)公司紡織技術的改進發(fā)明情況,迄今為止未有論著對1945年閻錫山接管后的復工復產情況進行探討。因此,本文擬通過梳理閻錫山統(tǒng)治時期的檔案資料,探究閻錫山政府接管西北毛織廠后如何對其人事和組織結構進行調整,以及為了復產采取了什么措施,以期對民國時期山西工業(yè)建設的研究有所裨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山西省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圍繞著戰(zhàn)后接收問題進行博弈,最后閻錫山以西北實業(yè)公司是山西地方性的公營事業(yè)為由,將其收入囊中,9月1日正式辦理包括西北毛織廠在內的西北實業(yè)公司接收事宜。1945年9月12日,西北實業(yè)公司總務處處長賈云英率領接收員賈珍、許嗣昌、王佐等到工廠商討接收事宜,開始點收全廠的實物并制作點收清冊。接收之后,出于適應西北實業(yè)公司總部的管理要求和工廠自身發(fā)展的雙重考慮,西北毛織廠對人事、組織結構和管理方式分別進行了安排與調整。
(一)人事安排
接收之初,西北實業(yè)公司便提出了接收戰(zhàn)后各廠時要把握“先人后物”的策略。所謂“先人后物”,即接收人心為重中之重,其次才是對物資的接收。如果接收各廠時采取“重物輕人”的策略,極大可能會出現(xiàn)工廠接收之際就是該廠停工之時的情況。因此,為了避免此種情況的出現(xiàn),西北實業(yè)公司提出“先人后物”以圖穩(wěn)定人心,盡快復工復產。
接收工作完成后,西北毛織廠切實貫徹公司本部的“先人后物”策略,首先對人事方面進行了調整。
1945年12月,閻錫山委派西北實業(yè)公司總務處處長賈云英兼任西北毛織廠廠長,日本人高田歲之助代理副廠長一職,并負責廠內的生產設計事宜;總務會計方面的事務則委派接收員許嗣昌兼并辦理。1946年4月,賈云英辭去所兼廠長職務,由王嘉弼接任廠長一職,高田歲之助等8名日本人全體歸國。同年6月,王嘉弼因公赴天津出差,賈云英代辦全廠事宜,工務課和總務課分別由王慶壽和李昭雄代理,許嗣昌則充任會計課課長。西北毛織廠還留用了一大批經(jīng)驗豐富的老員工,讓其擔任各自適合的職務,人盡其才。這樣一來,他們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可以讓工廠順利運轉起來,為之后的復產打下了基礎。
(二)組織結構
建廠伊始,西北毛織廠作為西北實業(yè)公司的下屬工廠,由公司集中管理。西北毛織廠的最高管理者為廠長,由西北實業(yè)公司直接委派,掌管廠內外的一切事務;下設副廠長一人,與廠長共同管理本廠事宜。另設事務和工務兩課負責廠內不同事務,每課設主任一人,須由廠長呈請西北實業(yè)公司委任,負責各課的一切事宜。其中,事務課下設會計室、庶務室、文牘室、采買室、儲藏室、醫(yī)療室。此外,為了改進本廠的生產技術,特設了技師一人。同各課主任一樣,技師的任命須由廠長向公司本部提出申請,再由公司委任,負責全廠的一切技術事宜。
接收之后的西北毛織廠基本上沿用了創(chuàng)建之初的組織模式,只有各部門的名稱和職責有細微的變化。首先,與建廠初期相同,西北毛織廠由西北實業(yè)公司統(tǒng)一領導管理,工廠只負責生產制造;其次,該廠實行公司本部推廣的三級管理體制,即廠長之下設課,課之下設股(部)的管理模式。毛織廠仍由廠長管理本廠對內對外的一切事務,設副廠長一人,協(xié)助廠長管理廠內各項事務。
廠長之下設總務課、工務課、會計課三課,各課設課長一人,其中總務課下設人事股、保管股、庶務股??倓照n課長承廠長之命,負責掌管總務方面的一切事宜,事務員、辦事員、雇員若干人,分別辦理人事、文書、庶務、保管等事宜。會計課由廠長督導,掌管本廠會計方面的所有事宜,下設現(xiàn)金出納股、記賬股、成本會計股、預算股,并且包括事務員、辦事員、練習生若干人,分別辦理登記賬簿、出納款項、編訂預算、保管契據(jù)等事項。工務課管理工務方面各項事宜,下轄紡織部、織造部、整染部、修理部,負責清毛、毛紗、織造、整染、設計、動力、修理等方面的事情。各課長和職員一般由總公司委派,必要時則需要廠長推薦人選,但聘用與否由公司決定。為了更好地管理工廠,該廠的廠長和各課課長分別于每周二和每周五參加由公司總部組織召開的廠長會議和課長會議,公開討論廠內業(yè)務和后續(xù)規(guī)劃,使得公司與工廠之間的聯(lián)系變得更加密切,共同助力該廠的長遠發(fā)展。
西北毛織廠組織結構如下:
此外,廠內還設有工警隊長1人,工警隊員14人,其作用是保證廠內的整體安全和秩序穩(wěn)定。
在組織結構上,接收后的西北毛織廠仍是由廠長總領全廠事務,但在此之下下設的工務課、事務課改為總務課、會計課、工務課,將會計從事務課內移除并單獨設立。作出這種調整是西北實業(yè)公司的決定。西北實業(yè)公司高層領導認為,會計制度是否健全與公司的發(fā)展息息相關,兩者唇齒相依。因此,公司決定讓所屬各廠另設會計課,管理各廠的財務事宜。各部門的稱呼也由之前的“室”改稱為“股或部”,各股(部)的事務均需重新調整,要求廠內職員不得超過24名,以符合戰(zhàn)后公司的發(fā)展形勢。
工務課作為毛織廠的重要部門,由建廠時的原動、粗梳紡、精梳紡、機織、染光、整理6部減少為紡織部、織造部、整染部、修理部4部,盡可能地將部門整合,明確分工、提高效率。最大的變化在于西北毛織廠增設了工警隊??箲?zhàn)勝利后,社會動蕩不安,工廠設置了工警隊,由工警隊隊長和若干隊員負責廠內的整體安全和生產秩序,從而保證毛織廠的順利復工。
總的來說,無論是初建時西北毛織廠的組織結構還是重新接管后的組織結構,兩者在本質上實行的都是自上而下的三級垂直領導機制,層級明晰。以廠長為首,副廠長協(xié)助,各課長承辦具體事務,并聘請了技師或工程師為生產技術提供保障;各課之下有基層工作人員,如事務員、辦事員、助理員、工人、練習生,負責執(zhí)行具體的事務。不同的部門各司其職,卻又互相配合,這樣的模式既可以保證毛織廠的高效運營,又能節(jié)省各部門之間對于有效信息的傳遞時間,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工廠的良性運轉。
(三)集中管理
接管后,閻錫山要求“所屬各廠原材料的采購與保管,均系自給自足的辦法,產出成品,亦系自營自銷”。但關于產品銷售卻呈現(xiàn)出畸形發(fā)展的態(tài)勢。比如,紡織廠推銷暢旺,除了支出外,還有剩余;發(fā)電廠因電費不能增加,就不敷開支。至于出現(xiàn)這一情況的原因,營業(yè)處處長曲憲南認為:“各廠的料品調配方面聯(lián)系很少,同一物料有的廠方存儲甚多而不用,有的廠方卻急用而請購。又如,甲廠因某種材料之短缺致使停工,向乙廠借調,而乙廠感本廠之需要與補給之困難,不予調撥。”這樣一來,各廠經(jīng)常會面臨著主副料的短缺與調撥困難的問題,費時誤事,極易給工廠造成損失。鑒于此,閻錫山?jīng)Q定對各廠的倉庫、物料調撥進行統(tǒng)一管理。
1. 倉庫管理
一個工廠的倉庫,如同一個人的胃口,胃口好的人體格健壯,胃口不好的人身體孱弱。一個工廠,也全視倉庫調度管理是否得法來判斷其他。基于以上的考慮,1946年5月1日,西北實業(yè)公司將各廠的倉庫收回,統(tǒng)一歸營業(yè)處指揮。某廠如需要棉紗、芒硝等材料時,先填制請購單,統(tǒng)送營業(yè)處第二課,辦理手續(xù)。經(jīng)過審查,如各庫有的,即調撥補購;各庫沒有而各廠可以制造者,便著手制造;各庫無存而又不能制造的,再行采購。
2. 物料的采購與調撥
隨著公司總部對工廠倉庫的統(tǒng)一收歸,該廠物料的采購與調撥事宜皆由公司本部營業(yè)處接管。羊毛作為毛織廠開工的必要之物,由營業(yè)處第一課、第三課(以下簡稱“營一課”“營三課”)負責采購、保管與調撥。
原料的申請與采購程序如下:
(1)物料申請:由廠內的工程技術部門估算所需的羊毛、芒硝、棉紗等主副料的用量,之后送交第六倉庫核對現(xiàn)有庫存。如存量不足時,庫方即填寫詳細請購表一式四份,一份存根,其余三份送保衛(wèi)課,由保衛(wèi)課查各庫有無此物料,如無時留存一份,其余兩份送業(yè)務課留一份,交采購者一份以憑照購。還要注意的一點是,西北毛織廠在申請所需原料或請求購買料品時都要附送樣品。檔案文獻中記載:“樣品附送要填寫規(guī)格者,務必將規(guī)格注明,倘庫方無樣品或不明規(guī)格時,營三課應讓庫方向廠方查詢明白后辦理。”
(2)物資采購:確定毛織廠的材料需求量后,庫方提出采購申請并填寫料品請購單,然后營三課審核提出料品請購單,由營一課課長或副課長指定承辦人員就地采購。承辦人員接到請購單后,必要時要與營三課研討采購方法或填寫征求意見書,送交有關各課簽注意見后決定采購。如確實需要向外地采購時,該廠也要寫明羊毛的名稱、數(shù)量、規(guī)格,由營一課通知駐外采購人員采購。若有特殊情形時,須征得廠方專家的同意方可采購。采買回來的羊毛保存在營業(yè)處的倉庫,使用時“由毛織廠方填寫用料單一式兩份,一份存根,一份送倉庫”。
(3)物資定制:如果倉庫中沒有毛織廠所需的料品,則需要請求其他工廠定制,比如所需染料可以向煉鋼廠或化學廠訂購。定制時,廠方要填寫料品單和請購單,并明確料品的名稱、規(guī)格和數(shù)量,隨后由廠長和主要負責人蓋章,保存第一聯(lián),其余送公司營三課。營三課接到定制要求后,保存第二聯(lián),其余兩聯(lián)送交工業(yè)處第二課(以下簡稱“工二課”)。工二課接到請購單后,經(jīng)處長審核,再由承辦員負責將第四聯(lián)送到承制廠定制。如果遇到廠方無法承制時,須將第三聯(lián)、第四聯(lián)退還給營三課,再由營三課購買相應物品。定制完成,毛織廠便會接到承制廠的通知。持通知到工二課,經(jīng)經(jīng)手人登記蓋章后,憑此單至營三課開具調撥單即可。
(4)物資領用:廠方填寫領用物料單,來各庫領取后,由庫方先填寫回單,交由領料人帶回,然后再依據(jù)領單,填寫物料出庫通知單一式四份,一份留庫,其余三份送廠會計。
(5)物資調撥:西北毛織廠所需的物料皆從第六庫調撥。該庫存數(shù)不足或無時,營三課得詳查各庫有無庫存,如果乙?guī)煊姓?,即由本課開具調撥料品單給甲庫調撥。乙?guī)旖拥秸{撥單時,需要照單交付,再根據(jù)調撥單,填寫調撥料品出庫通知單一式四份,一份留庫,一份送廠會計,一份送公司會計,一份送調用部。同時,甲庫根據(jù)乙?guī)煺{撥料品出庫通知單填寫調撥料品入庫通知單一式三份,一份留庫,一份送廠會計記賬,一份送本課記檢查簿。
3. 成品的入庫與驗收
西北毛織廠生產的嗶嘰、毛呢、毛毯等毛織品送交第六庫時,廠方應填寫成品交庫單及回單一式兩份,交庫單一份,回單一份,交由送成品人帶回。庫方根據(jù)交庫單對產品進行驗收,庫方依據(jù)成品交庫單填寫成品入庫單一式兩份,一份送保管課,一份送會計部。此外,庫方還要對入庫的產品進行驗收,驗收后填寫驗收表一式四份,庫方一份,廠方一份,其余兩份送營一課。
至此,西北毛織廠的原料采購與調撥、成品驗收都歸西北實業(yè)公司總部的營業(yè)處和工業(yè)處負責,該廠只需要聽候指令隨時開工投產。
西北實業(yè)公司之所以采取這樣的經(jīng)營管理模式,究其原因,首先是考慮到了生產條件上的限制??箲?zhàn)勝利后,交通破壞,運輸受阻,各廠所用的燃料也因同蒲鐵路的中斷變得更加難以送達。凡此種種,都限制和影響了公司各廠的正常生產。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能夠維持住必要的生產,各廠不得不采取集中經(jīng)營、統(tǒng)一管理的辦法,以便在大的范圍內更好地調劑余缺,做到互通有無。
由此看來,1946年5月1日后,西北毛織廠自給自足的經(jīng)營體制發(fā)生了變化,基本上又恢復了戰(zhàn)前該廠成立之初的運行模式,即一切行動聽從西北實業(yè)公司總部各處的安排,工廠只負責生產制造即可??v觀這樣的運行管理方式,雖然可以在整個資金的使用和物料的供應上做到雙方互相調劑、靈活運用,在流通領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西北毛織廠本質上是處于西北實業(yè)公司的高度集中管理之下的,實際上已經(jīng)沒有任何自由可言了,最終成為了一個按令執(zhí)行生產任務的部門,連產品的用料、成本、虧賠或盈利等這些基本的情況都無法知曉。而且,毛織廠的羊毛、駝毛等原料入庫時以及毛毯、嗶嘰等產品出庫時,也不會以西北毛織廠的名義,而是以營業(yè)處某庫的名義出庫的。因此,面對集中管理的方式,工廠的基層工人在工作時反而就會失去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這種情況下,機器設備的效能無法得到有效發(fā)揮,工廠的生產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接管后要想復工復產,就必須要解決技術人員的問題。當時,閻錫山政府考慮到戰(zhàn)后各個工廠的生產和恢復問題,認為留用日籍人員對于山西的經(jīng)濟建設有積極作用。因此,西北毛織廠留用了9名日籍技術員和工程師,并由他們負責該廠的后續(xù)技術改進工作。
9名日籍職工中的4名,畢業(yè)于日本的高等學府,有著高超的紡織技術水平,年齡集中于30歲—60歲。例如,黑澤定衛(wèi)曾以練習員的身份在毛織株式會社服務8年,后在新興毛織株式會社當過5年工務員,接著又分別在鐘淵紡織株式會社和山西產業(yè)株式會社擔任技術員和副技師長達10年時間。這樣看來,36歲的黑澤定衛(wèi)進入西北毛織廠之前就已經(jīng)有著23年的紡織行業(yè)工作經(jīng)驗了,而剩余3人的工作履歷也大多相同。他們的紡織實踐經(jīng)驗非常豐富,可以直接為工廠服務,完全滿足了戰(zhàn)后閻錫山企圖迅速恢復生產的愿望。至于其余的5名職員也大都擔任事務員、助理員這類職務,主要負責廠內的管理工作。
除了留用日籍職員外,西北毛織廠對于原有技術人員的選用也是不拘一格、唯才是舉。
相比職工的學歷和資歷,西北毛織廠更看重個人能力。以王嘉弼為首的西北毛織廠經(jīng)營管理人員都有紡織、織染設計的專長以及豐富的管理經(jīng)驗。從他們的學歷背景來看,他們并沒有海外留學經(jīng)歷,大部分都畢業(yè)于國內的大學和山西省內??茖W校,有些職員只是高小或初中畢業(yè)。從他們的資歷來看,每個人都有著各自崗位的學習經(jīng)歷。比如,工務課課長王慶壽曾任蘭州毛織廠技術員。副工程師于金波雖然只是初中畢業(yè),但他的履歷卻十分豐富。1927年,他在大央紗廠當練習員,1928年成為了大益成紗廠的技術員,5年之后又到雍裕紗廠擔任技術員一職,1940年在新記西北實業(yè)公司任棉二組的副主任。從1927年到1946年進入西北毛織廠前,于金波一直在山西省內的各大紡織廠輪轉工作,對于紡織、織染方面的技術問題可謂了如指掌。這兩人有著較強的專業(yè)能力和實踐能力,能夠率領自己的團隊解決技術上的難題,提高了該廠的業(yè)務能力,對于戰(zhàn)后西北毛織廠的生產重建工作有著重要意義。再如,王嘉弼、張銳鋒在成為西北毛織廠副廠長前就已經(jīng)擔任過西北育才煉鋼機械廠機械課課長及新記西北實業(yè)公司紡織廠、晉華紡織廠的廠長一職,掌管全廠的事務,管理經(jīng)驗豐富,在一定程度上穩(wěn)定了全廠的生產秩序。同時,他們還分別畢業(yè)于國內大學機械系、紡織工程系,專業(yè)能力過硬、技術精湛??偟膩碚f,西北毛織廠在選用人才時本著“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能者勝任”的原則,主張用專業(yè)的人才管理專業(yè)的團隊,并沒有一味地追求高學歷,這樣不但有利于提高部門之間的工作效率,還可以避免決策上的失誤。
1937年—1945年,西北毛織廠處于日軍的直接控制之下。經(jīng)過日軍的劫掠,西北毛織廠早已破敗不堪,廠房拆毀20余間,其余412間有不同程度的損毀,各種機器也有不同程度的損壞,有些機器甚至無法正常運轉,直接損失達6億元,間接損失225億元,總計損失231億元。1945年9月12日,閻錫山政府重新接管西北毛織廠時,廠內機器零件殘缺不全,省內原料產地的產量逐年減少,復工復產更是無從說起。為了解決這些難題,西北毛織廠開始推進原料的選用和機器設備的修繕工作。
(一)機器的修復與購置
在日軍統(tǒng)治太原的8年時間里,西北毛織廠的機器設備被大量拆毀、劫掠和過度使用,大多機器磨損嚴重、零件殘缺。其中,損失紡機220錠,織機39臺,整染機37臺。接收后,西北毛織廠雖然對廠內的機器設備進行了修復和更新,但由于機器零件多為外國生產,受交通限制,所需要的配件無法準時到達太原。盡管工廠也試圖在本市內自行仿制所需零件,但由于技術落后、物資缺乏等原因,預定的目標無法完成。因此,工廠接收后的機器復原工作始終不能順利進行。
盡管接收后的整頓復原工作進展并不順利,面對公司總部下達的快速復產的指令,西北毛織廠只得想盡辦法克服困難。在賈銳卿處長、王嘉弼廠長的帶領下,全體員工共同致力于機器的修理工作。比如,紡織部工長馬依仁在既無安裝圖樣又無裝配說明的困難條件下,不避艱辛、專心致志地從事修理工作,于1946年2月克服種種困難,成功修復一部自動式60寸梳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