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歲月靜好
下午三時許,林雨照例在陽臺拉出折疊椅躺坐下,這是她給自己定的規(guī)矩:閱讀。陽光開始西斜,初秋的風(fēng)徐徐,隱隱飄來桂花的甜香,手邊茶幾清茗,很是愜意。翻開扉頁,一行字倏地跳入眼簾:“前年獨泛,九江船,二更后,一聲涼笛,把月吹圓?!绷钟瓴挥傻刂逼鹕?,好一個“一聲涼笛把月吹圓”,妙哉好句!林雨也讀過不少聲色意俱佳的寫月之句,比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又比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fēng)”“午夜江聲推月上,浪花如雪寺門前”??墒窍袢绱嗽诼曇糁凶屧卵纼簼u漸吹圓的動感成為進行時,讓人在聽覺、視覺上都跟著詩句在動、在走、在感受,這樣的詩曲金句卻不是隨處可見呢,林雨竊想許是自己孤陋寡聞了。二更,夜九點后;九江,簡稱“潯”;九江船,作者應(yīng)該是用了白居易“潯陽江頭夜送客”的典故。林雨急急地翻頁,找到這首曲的作者,竟是金農(nóng)。
只知金農(nóng)是揚州八怪首席,出生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最大的成就是書法。他將行草融入楷書的筆法、隸書的筆勢、篆書的筆意,自成一體,世稱漆書。金農(nóng)50 歲始才提筆作畫,畫梅、畫竹、畫馬,他自稱畫的梅是“江路野梅”,天大寒時能香千里;他的竹皆瘦竹,“畫竹宜瘦,瘦多壽,自然飽風(fēng)霜耳”;而他的馬,更是“蒼蒼涼涼,有顧影酸嘶自憐之態(tài)”。金農(nóng)雖號稱揚州八怪之首,卻不是揚州人。他出生于浙江仁和,也就是現(xiàn)在的杭州,34 歲才開始斷斷續(xù)續(xù)寓居揚州,或四方游歷,或往返于揚州和江上老屋(錢塘江)。約莫70 歲后,金農(nóng)便再未離開過揚州。他的晚景有些凄涼,妻亡無子,曾自題《墨梅圖》詩曰:“衰晚年零丁一人,只有梅鶴、病痛饑餓為伴?!?7 歲那年,他歿于揚州佛舍,正是芭蕉秋雨、金桂始香的季節(jié)。
金農(nóng)的詩文成就或許不及其書法畫作,但他留下的五十多首自度曲卻彌足珍貴。自度曲是一種由作者自行作曲寫詞的歌曲,類同于當(dāng)下刀郎集歌詞、樂曲及唱于一體的形式。它不像散曲那樣必須要有曲牌,講究字數(shù)長短和句式,因此形式更自由寬泛。金農(nóng)的曲作玲瓏纖巧、清俊可人。這是林雨的閱讀感受,如同她手邊的那盞碧螺春,其味不烈卻留香久遠。且來看:“今春酒病,想著去年茶味。泉汲中泠,疑帶半江云氣?!庇谩鞍虢脑茪狻眮砻枥L茶味,也是醉了。再來看他寫桃花:“野外桃花窺人,好似墻東女。亂紅無主,難得春風(fēng)抬舉。二八年華,憐他笑靨眉能語?!彼麑|墻外的那樹桃花俏皮地比作情竇初開躲在墻后偷窺的少女,笑靨盈盈花期正艷,如小女子眉目有情。極傳神的幾筆,寫盡桃花風(fēng)情。而在《記魯中舊游》里,“太白酒樓,我曾三到,手弄月光如潑雪……秋風(fēng)剌剌,青衫破帽,騎驢狂客?!本故墙疝r(nóng)在描摹自己游歷魯?shù)貢r灑脫不羈的風(fēng)貌。金農(nóng)對月的描寫似乎尤為上手,前有用涼笛將月吹圓,這里又有將月光把玩出潑潑白雪。
金農(nóng)曾給自己畫像:“對鏡濡毫,自寫側(cè)身小像。掉頭獨往,免得折腰向人俯仰。天留老眼看煞隔江山,漫拖著一條藤杖。若問當(dāng)年,無邊風(fēng)月,曾為五湖長?!睋?jù)說這幅畫像寫于他73 歲。金農(nóng)不屑于人世間的曲阿俯仰,上天留給他的那雙老眼,不過是讓他看盡世態(tài)炎涼,看破紅塵煙雨。在他的曲中,經(jīng)常能看到隱沒于山水間的寂寥身影:“天一握,與野云同宿?!薄靶⊥Э战?,一人清澈骨?!薄白詈靡环晋t席,八尺萍床?!薄懊坊ㄏ轮晃乙蝗藖怼!苯疝r(nóng)是孤獨的。林雨一直認為,詩歌是最能照見作者靈魂的載體,金農(nóng)應(yīng)該是一個心向明月、不屑溝渠,孤高放達,一輩子都在追求無拘無束、自由行走的藝術(shù)家。他尤善寫月,是因為他心中就有一輪明月。
應(yīng)該說,揚州有福了。金農(nóng)攬起了揚州八怪首席,為揚州文化留下了燦爛一筆。而歷史上的揚州,也一直是文人騷客追捧的城市,留下驚艷世人的絕句不知凡幾,如李白有“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徐凝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而張祜更是寫道:“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上好墓田?!睂P州視作可以托付終身的地方。清乾隆時的蔣士銓是翰林院編修,他向皇帝乞歸后,先后在紹興蕺山、杭州崇文和揚州的安定書院主講,回江西故里多年后依然對揚州魂牽夢繞,他寫道:“尋思已往,醉揚州紅橋酒鄉(xiāng)。冶春詩社吾曾訪,低回到鬢影衣香。二分明月過粉墻,數(shù)株新柳垂一行。斷人魂江南夕陽,系人思江南夕陽?!?/p>
林雨和先生也曾在揚州生活工作過多年,對揚州城的魅力自是了解一二。揚州雖地處長江以北,卻極具江南風(fēng)韻,一樣是巷深深人家粉墻黛瓦,水依依小橋紅桃綠柳,且倚著南北交匯的地緣因素,使得園林建筑與蘇州園林相較,竟在似與不似間透出一縷“北風(fēng)”和不一樣的韻致。揚州的點睛之處是瘦西湖,當(dāng)年和先生去學(xué)校都要經(jīng)過那座原建于明崇禎年間、橫跨瘦西湖的大虹橋,憑橋欄而望,一湖碧水,裊裊婷婷,形瘦如窈窕淑女,一路蕩漾過去,直至二十四橋。杜牧的“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實在是喟嘆出了千百年來多少文人墨客于這美色下的心中感懷。歲月里的揚州繁華,文人雅士的流連忘返,都給這座城市留下了濃墨異彩。金農(nóng),也是其中的一員。
除了文士階層,尋常百姓生活里的揚州也是特色斐然的,和廣東人一樣,揚州人也有喝早茶和吃下午茶的習(xí)慣,茶社有富春、迎春、冶春,不一而足,普通的吃客會點上一壺茶水,一籠雜色,里面有三丁包、菜包、肉包、細沙包、蒸餃、松糕等五六樣,剛上桌的蒸籠包子,彌漫著騰騰熱氣,一口咬上去,滋味呱呱叫,價格卻十分平民。到了傍晚,只要天氣不是很冷,會經(jīng)??吹浇诸^巷尾人家,搬一張小桌于屋外,切半只老鵝,煮一盤水煮干絲,再一碟花生米,就著小酒,或依著河邊,伴著夕陽;或桃花樹下,一地落英,談天說地,送走一天。可以說,揚州這座城市,無論其山川景致,還是歲月長河里人文歷史的積淀,或是一方水土的富庶,以及它的民風(fēng)俗情,都能滿足歷代文人雅士精神層面的遐想與世俗生活里的追求。
這就不難理解,金農(nóng)這樣一位生長于錢塘江邊、西子湖畔的文人才子,會一輩子兜兜轉(zhuǎn)轉(zhuǎn)于揚州,走不了離不開揚州,最終在揚州落下他人生的帷幕。金農(nóng)燦爛了揚州,揚州也成就了金農(nó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