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東山小學 施 琦
【課前思考】
“認識千米”這一內容是教師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毫米、厘米、分米和米這四個基本長度單位,并且具備了對長度單位在生活中初步應用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扒住边@個長度單位不易測量,不易表征。筆者因此對三年級275個學生做了一個課前測試,課前測試從以下四個問題展開:其一,能說說10米有多長嗎?其二,知道“千米”這個單位嗎?其三,1千米有多長呢?其四,你想怎樣感受1千米的長度?調查結果顯示:大約62%的學生能借助1米的長度描述10米就是10個1米的長度,大約12%的學生說10米很長;大約97%的學生已經知道“千米”這個單位,大約52%的學生認為自己家到學校的距離大約是1千米;大約82%的學生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大約91%的學生想要通過測量1千米的長度去感受1千米有多長。
從前測的情況看,學生雖然已經認識了“米”,但對于10米有多長,很多學生還不能正確地估測,這就說明學生盡管認識了米,但并沒有在腦海中形成真正“幾米”“幾十米”甚至“幾百米”的表象;從前測中也能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對于“千米”并不是一無所知,大部分學生認為1千米很長,甚至知道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是1000;甚至還有部分學生根據以前認識長度單位的經驗,還是想要通過測量去感受1千米的長度,卻忽略了其測量的難度。
基于以上測試及分析,1千米不易測量,不能通過比畫感知,學生也無法在課堂上對1千米有體驗感,教師更無法將教具帶到課堂供學生觀察,因此學生很難建立真正的量感。怎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千米”呢?在查閱資料時發(fā)現(xiàn)俞正強老師一篇《“計量單位”教學的兩種基本樣式》一文,讓筆者對本節(jié)課有了設計的靈感。俞老師的這篇文章中是以“認識1噸”教學為例,“學生在計算中強化1與1000的數(shù)感,從而形成對噸的定量刻畫”。由此,本節(jié)課的設計立足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從1千米=1000米出發(fā),將1千米轉化為1000米,由1000米是1000個1米,也是10個100米,還是100個10米,讓學生在計算中強化1與1000的數(shù)感,100與1000的數(shù)感和10與1000的數(shù)感,從而初步形成對1千米的量感。
【課中實踐】
1.喚醒經驗,引發(fā)需求
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冬奧會的情境,喚醒學生關于長度單位已有的經驗,通過追問,引發(fā)新長度單位的需求。
師(引入):同學們,2022年冬奧會在我們的首都北京召開。(聲頻介紹)親愛的同學們,下面的信息,你們能讀一讀并填上合適的單位嗎?
師(啟發(fā)思考):同樣是測量物體的長度,我們?yōu)槭裁葱枰?個單位呢?一個不就行了嗎?
師(小結):是呀,俗話說,尺有所短,測量更長的物體,我們就需要更大的單位,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千米。
2.聯(lián)系實際,初識“千米”
教師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驗,先說說在哪里曾經見過1千米,然后揭示“千米”的定義,再讓學生談一談對1千米的初步感受。
生1:1千米=1000米,從字面上看漢字“千”可以寫成1000。
生2:1千米就是1000個1米那么長。
生3:1千米就是10個100米那么長。
生4:從我家到學校的距離,大約是1千米。
新課標指出,要“會用數(shù)學的眼光觀察現(xiàn)實世界,會用數(shù)學的思維思考現(xiàn)實世界,會用數(shù)學的語言表達現(xiàn)實世界”。數(shù)學知識源于現(xiàn)實生活,以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初步感知“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根據字面意義、數(shù)之間的關系以及生活中熟悉的長度在腦海中初步建立了1千米的表象,從而產生了對1千米初步的量感。本節(jié)課以此為知識的生長點,接下來的教學讓學生經歷體驗——推理和想象的過程,建立1千米的長度與熟知事物長度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形成較為清晰、準確的表象。
1.比畫1米,想象1000米
教師通過讓學生比畫出1米的長度,想象1千米的長度,并組織全班交流,學生說出1000米就是1000把米尺連起來那么長,這個長度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還是難以想象的。接著,筆者又設計了如下的體驗活動。
2.測量10米,感受1000米
師:能比畫比畫2米有多長嗎?閉上眼睛想一想,4米、5米、10米呢?老師有一根10米長的絲帶,誰來和我一起拉一拉?
生:10米比一間教室還要長呢!
師:那1000米有多長呢?
生:比100間教室還要長。
3.借助100米,推想1000米
師:一條絲帶長10米,那20米有多長,40米、100米呢?教室肯定是不夠長了,我們一起去操場上看看吧!我們學校這條直行跑道大約是100米。1000米有多長呢?
生:10個這樣的百米跑道那么長!好長呀!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借助1米、10米和100米去推想了1千米有多長!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是1000。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千米與米之間的關系,筆者讓學生先通過字面意義“1千=1000”來理解,進而將1千米轉化為1000米。筆者借助1米、10米、100米這三個“腳手架”,通過“比畫1米”“測量10米”“借助100米參照物”三次操作體驗,喚醒學生對1米、10米、100米的表象,引導學生經歷體驗和推想,借助這三個表象進一步發(fā)展對1千米的量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明確了1000米是1000個1米,是100個10米,1000米也是10個100米,自然而然理解了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是1000,同時經歷了推理和想象的過程,為后面學習噸、公頃等較大的單位打下了基礎,幫助學生逐步形成了有條理的思維品質。
初次執(zhí)教這一環(huán)節(jié)時,筆者讓學生觀看學生走直行跑道的視頻,一邊看一邊數(shù)走100米走了多少步,走了多長時間。接著追問學生:“走100米有什么感覺?”得到的回答是:“我感覺還行!”“感覺他走得太慢了!”“我感覺不累?!痹俳又穯枺骸跋胂笠幌伦?000米會怎樣呢?”果然得到的回答是:“我覺得我5分鐘就能走完了!”“我感覺不會很累?!边@樣的感受與現(xiàn)實中走1千米的感受相差太大,學生沒有親身參與行走,由此很難建立較為準確的表象?!叭绾尾拍茏寣W生較為準確地建立1千米的表象”成了設計的難點。基于以上教學,筆者將設計調整如下:
1.數(shù)感積累,建立表象
師:讓我們跟視頻中的同學一起走100米吧。走完了,感覺怎么樣?
生1:感覺100米還是挺長的。
生2:感覺有點累啊。
師:想象一下,走1000米呢?會有什么感覺?
生1:太累了!
生2:要走好久??!
師:視頻中100米需要走160步,需要90秒。算一算,1000米要走多少步,又要多長時間呢?
生1:100米需要走160步,10個100米就需要10個160步,是1600步!
生2:100米需要90秒,10個90秒就是900秒!
師:1分鐘是60秒,那900秒相當于15分鐘。我們的課間休息時間是10分鐘,一個課間都走不完呢!現(xiàn)在你對1000米有什么感覺嗎?
2.還原生活,強化量感
師:那1km到底有多長呀?讓我們走進生活中去感受感受!
活動要求:你可以借助老師提供的材料說說1km有多長,也可以借助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說一說。
生1:1圈200米,2圈400米,3圈600米,4圈800米,5圈1000米。
生2:1圈250米,2圈就是500米,3圈750米,4圈1000米。
師:冬奧會的國家速滑館的跑道是400米的標準跑道,那運動員需要滑幾圈才是1km呢?
生3:400米1圈,2圈是800米,兩圈半就是1000米。
師:是呀,跑道有長有短,走1km的圈數(shù)也不一樣。
生4:1千米比兩個東方明珠還要高呢!
生5:一條500米的小路,走個來回就是1km啦!
師:同學們,在我們的操場上跑上5圈,就是1千米。今天上午,老師從我們學校附近,也走了1千米,大家想看嗎?視頻里,老師做了一個快進,不然我們得看15分鐘才能看完呢!
建立對1千米的表象進而發(fā)展對1千米的量感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但量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通過上面的教學,學生已經初步形成了1千米有多長的表象,但想要正確建立1千米的量感還是不夠的。為此,筆者力圖通過數(shù)感進一步發(fā)展量感。主要分為以下幾個層次:一是讓學生經歷體驗走100米所需的步數(shù)和時間,計算出走1000米大約需要的步數(shù)和時間,通過步數(shù)、時間兩個維度,讓“千米”可視化;二是結合生活中不同長度的路線或建筑物的高度,讓學生通過計算感受1000米,從橫向與縱向兩個角度建立1千米的表象。同時鼓勵學生課后利用手機軟件,去走一走附近1千米的路程,真正感受“數(shù)學知識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從而真正建立較為清晰的1千米的量感。
4.課堂留白,在應用中深化量感
筆者通過實際生活中的出行距離,讓學生體會千米在生活中的運用,并通過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體會具體長度,接著以明信片的形式,鼓勵學生自主設計游玩路線,在地圖中學會估算現(xiàn)實中的距離。
師:從學校到火車站大約18km,你選擇哪一種出行方式?
生1:我選擇騎自行車,雖然慢一點,但是現(xiàn)在倡導綠色出行!
生2:我選擇乘汽車,方便快捷。
師:根據距離的不同我們要選擇合適的出行方式,這也是我們生活的智慧。
師:從南京到上海的距離大約300千米。那從南京到北京呢?估一估!
生3:從南京到北京的距離有4個南京到上海這么長,大約是1200千米。
師:其實呀,從南京到北京的鐵路沿線還有很多城市,各有自己的美景美食,老師送給大家一張明信片,課后你們可以規(guī)劃旅游路線并估一估大約有多少千米。
對于本節(jié)課的教學,教師只為學生搭建了支架,讓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初步建立了1千米的表象,但對于千米的量感還需要學生課后進行豐富的實踐體驗與積累。書中的習題是以一條鐵路線的形式出現(xiàn)的,教師賦予了題目一些趣味性和情境性,標注了沿途城市的美景美食,以明信片的形式發(fā)給學生,力圖增強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喜愛之情。課后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用彩筆標注著自己的路線,并嘗試在明信片中估算出大致的線路長度,在實際生活中進一步深化量感,同時也讓數(shù)學課充滿了濃濃的人文情懷。
量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應基于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在學生萌生初步的表象后,通過實際體驗,讓學生在多次推想中形成初步感悟,從而初步產生量感。同時也讓學生通過估計,以數(shù)感推動量感的生長。量感的建立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應讓學生結合實踐,在不斷經歷、不斷體驗的過程中,真正建立屬于自己的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