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周代“尚賢”學(xué)說的系統(tǒng)闡釋

2024-01-18 17:11:17
東方論壇 2023年5期

祁 志 祥

上海交通大學(xué) 人文藝術(shù)研究院,上海 200240

周代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人的覺醒”的時代①參見祁志祥:《周代:“神”的祛魅與“人”的覺醒——論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啟蒙時代》,《湖北社會科學(xué)》2017年第12期;《“重寫中國思想史”發(fā)凡——中國思想史上若干重大問題的反思與構(gòu)想》,《探索與爭鳴》2020年第2期。。周代思想界討論的中心問題,不是神道,而是人道。周代討論的人道集中體現(xiàn)為內(nèi)圣外王之道。在外王之道中,君主必須通過大臣百官才能實現(xiàn)對基層民眾的行政管理。什么樣的人可以成為大臣百官呢?當(dāng)然是賢人?!叭酥鞑豢梢圆簧髻F,不可以不慎民……慎貴在舉賢,慎民在置官?!雹凇豆茏印醒浴?,《二十二子》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07頁。于是,“尚賢”,成為周代人道學(xué)說、政治學(xué)說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旨在對周代的尚賢學(xué)說作出系統(tǒng)的綜合性的研究與闡釋,試圖為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設(shè)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周代外王之道中的“尚賢”主題

“賢”,指品行高尚。如《周禮·大宰》“三曰進(jìn)賢”,鄭玄注“賢”:“有善行也?!薄肚f子·徐無鬼》云:“以財分人謂‘賢’?!蓖瑫r也指才能杰出。如許慎《說文解字》云:“賢,多才也?!本C合二義,“賢”指才德杰出的人。關(guān)于賢才的類別和高低,文子有過獨特的劃分:“智過萬人謂之‘英’,千人者謂之‘俊’,百人者謂之‘杰’,十人者謂之‘豪’。”“明于天地之道,通于人情之理,大足以容眾,惠足以懷遠(yuǎn),智足以知權(quán),‘人英’也。德足以教化,行足以隱義,信足以得眾,明足以照下,‘人俊’也。行可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守約,廉可以使分財,作事可法,出言可道,‘人杰’也。守職不廢,處義不比,見難不茍免,見利不茍得,‘人豪’也?!雹偻趵鳎骸段淖邮枇x》,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第514—515頁?!吧匈t”,即把有才德的“英”“俊”“豪”“杰”任用到各層各級管理萬民的官吏崗位上去?!坝械乐?,任用俊雄,動則明白?!雹邳S淮信:《鹖冠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101頁。

周代的文、武之道是對堯、舜、禹、湯之道的繼承?!吧杏媸鰣蛩从頊溃瑢⒉豢梢圆簧匈t?!雹邸赌印ど匈t上》,《二十二子》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29頁。所以“尚賢”成為周代政治之道的一個重要主題?!渡袝ぶ軙ぶ芄佟吩缇吞岢觥巴瀑t讓能”“舉能其官”的要求?!吨芏Y·大宰》“以八統(tǒng)詔王馭萬民”,其中兩項就是“進(jìn)賢”與“使能”?!抖Y記》崇尚:“大道之行也……選賢與能?!贝呵飸?zhàn)國時期,諸子競放宏議。“尚賢”成為除老莊外各家普遍強調(diào)的主張。管子指出:“霸王所始,以人為本?!?“夫爭天下者,必先爭人?!保ā豆茏印ぐ匝浴罚┕茏诱f的“爭人”,指人才的爭奪:“論材量能,謀德而奉之,上之道也?!保ā豆茏印ぞ肌罚╆套訛辇R相,一再向景公建議“舉賢以臨國”④《晏子春秋·內(nèi)篇問上》之十三,《二十二子》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67頁。。冉雍向孔子請教怎么為政??鬃犹岢鋈龡l原則,其中之一是“舉賢才”⑤《論語·子路》,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41頁。?!赌印芬粫鴮TO(shè)《尚賢》篇,提出“歸國寶,不若獻(xiàn)賢而進(jìn)士”( 《墨子·親士》),“夫尚賢者,政之本也”( 《墨子·尚賢上》)的命題,并從“上可而利天,中可而利鬼,下可而利人”的角度,論證“尚賢”是“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 《墨子·尚賢下》)。荀子重申:“論德使能而官施之者,圣王之道也?!雹尥跸戎t:《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214頁。

具體說來,“尚賢”包括哪些做法呢?晏子提出“知賢”“用賢”“任賢”:“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晏子春秋·內(nèi)篇諫下》之十)尸子提出“用賢”“求賢”“盡賢”“進(jìn)賢”“知賢”數(shù)端:“國之所以不治者三:不知用賢,此其一也;雖知用賢,求不能得,此其二也;雖得賢,不能盡,此其三也?!薄盀槿司撸杂觅t為功?!薄皯]事而當(dāng),不若進(jìn)賢;進(jìn)賢而當(dāng),不若知賢;知賢又能用之,備矣?!雹呶捍唬骸妒邮枳C》,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第46—47頁。文子提出“知賢”“愛賢”“尊賢”“敬賢”“樂賢”五項,并以此重新解釋“仁義禮智樂”的涵義:“知賢之謂‘智’,愛賢之謂‘仁’,尊賢之謂‘義’,敬賢之謂‘禮’,樂賢之謂‘樂’?!保ā段淖印ど先省?,據(jù)杜道堅《文子纘義》校改)如此等等。周人主張,通過多種“尚賢”措施,讓“英俊豪杰各以大小之材處其位”,“由本流末,以重制輕”,從而最終實現(xiàn)“四海之內(nèi),一心同歸”,“上唱下和”( 《文子·上禮》)、天下大治的政治理想。

二、“尚賢”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周人反復(fù)強調(diào)“尚賢”。為什么要“尚賢”呢?周人對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作了多方面的論證。

首先,這是選吏任官、治國安邦的需要?!肮耪咛熘忌瘢从姓L也……若茍百姓為人,是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百人百義……是以厚者有斗,而薄者有爭。是故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義也,是故選擇賢可者,立為天子。”(《墨子·尚同中》) “天子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天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三公……”(《墨子·尚同上》)君主是適應(yīng)統(tǒng)一天下大義、為民平暴治亂的需求,被人民大眾推舉產(chǎn)生的。由于他能力有限,所以必須選擇“賢可者”為三公九卿、大臣百官共同治理天下,管理萬民。尚賢使能,授賢為官,是君道的必然選擇。“功名之立,由事之本也,得賢之化也。非賢,其孰知乎事化?故曰其本在得賢?!雹佟秴问洗呵铩ば⑿杏[·本味》,《二十二子》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69頁?!傲⒐γ嗳?,要在得賢。”(《呂氏春秋·開春論·察賢》。)“凡國不徒安,名不徒顯,必得賢士?!保ā秴问洗呵铩ら_春論·期賢》) “圣人舉賢以立功?!保ā段淖印ど狭x》) “天下之高,以為三公;一州之高,以為九卿;一國之高,以為二十七大夫;一鄉(xiāng)之高,以為八十一元士?!保ā段淖印ど隙Y》)“禹之治天下也……得七大夫以佐其身,以治天下,以天下治?!雹阽娬伫i:《鬻子校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17頁。“湯之治天下也……得七大夫佐以治天下,而天下治?!保ā跺髯印罚靡烈邢拿?,文王得呂望而服殷商(《呂氏春秋·不茍論·贊能》)。齊桓公所以成為“春秋第一霸主”,關(guān)鍵原因在于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能假其群臣之謀以益其智也”(《管子·小匡》)。“是以先王置士也,舉賢用能,無阿于世。仁人居左,忠臣居前,義臣居右,圣人居后。左法仁,則春生殖;前法忠,則夏功立;右法義,則秋成熟;后法圣,則冬閉藏?!薄肮逝R貨分財使仁,犯患應(yīng)難使勇,受言結(jié)辭使辯,慮事定計使智,理民處平使謙,賓奏贊見使禮,用民獲眾使賢,出封越境適絕國使信,制天地御諸侯使圣?!庇萌说卯?dāng),則群臣獻(xiàn)功。“下不怨上,辯士之功;釋怨解難,智士之功;事至而治,難至而應(yīng),忠臣之功;正言直行,矯拂王過,義臣之功;存亡繼絕,救弱誅暴,信臣之功;正不易言,貞謙之功;廢私立公,禮臣之功;尊君卑臣,賢士之功;敵國憚之,四境不侵,圣人之功?!保ā尔i冠子·道端》)要之,“國有俊士,世有賢人?!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尚賢使能則民知方?!保ā盾髯印ぞ馈罚?“身定、國安、天下治,必賢人?!觅t人,國無不安,名無不榮;失賢人,國無不危,名無不辱”(《呂氏春秋·慎行覽·求人》)。

其次,“尚賢”也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兼并諸侯、稱霸天下的現(xiàn)實需要。當(dāng)時的諸侯國,“為政于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然而大多事與愿違,兵敗國削,被人吞并,什么緣故呢?一個重要原因是“不能以尚賢事能為政”。( 《墨子·尚賢上》)于是,不肖在上,賢者居下,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笆共恍づR賢,雖嚴(yán)刑不能禁其奸?!保ā段淖印ど隙Y》) “自貴且智者為政乎愚且賤者則治,自愚賤者為政乎貴且智者則亂?!保ā赌印ど匈t中》)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正本清源,唯賢是舉,量能授官,努力營造“無德不尊,無能不官”( 《文子·上仁》)的健康政治生態(tài)?!靶〔荒苤拼螅醪荒苁箯?,天地之性也”。( 《文子·上禮》) “以賢易不肖,不待卜而后知吉?!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wù),將在于眾(集聚)賢而巳?!保ā赌印ど匈t上》)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愈演愈烈,各國競相爭奪人才,招賢納士、禮賢下士就顯得更加迫切?!岸扔谕?,觀于先王,非求賢務(wù)士而能立功于天下、成名于后世者,未之嘗有也”(《尸子·明堂》)。

再次,以賢取官,進(jìn)賢為臣,也是打破爵祿世襲制度、解放人才創(chuàng)造力的需要。世卿世祿制是夏商以來朝廷實行的一種選官制度,其本質(zhì)是爵位和官職的世襲。原始社會末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禪讓制被破壞后,出現(xiàn)了“大人世及以為禮”的王位世襲制,世卿世祿制也相伴而生。通過家族血緣關(guān)系來確定各級官員的任命,依血緣親疏確定等級尊卑和官爵高下。凡有爵位與官職者,世代都享有采邑和封地。西周沿襲了這種制度,但到東周出現(xiàn)了松動和瓦解。春秋時期,適應(yīng)兼并他國的需求,甚至出現(xiàn)了“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①《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182頁。的呼聲。與此同步,面對爵祿世襲制,人們紛紛要求打破束縛,唯才是舉,能者上、庸者下。鬻子公然聲稱:“夫國者,卿相無世(世襲),賢者有之。”(《鬻子·道符》)墨子不僅提出了“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這個振聾發(fā)聵的口號,而且明確主張:“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薄耙缘戮土?,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 《墨子·尚賢上》)針對世卿世祿制度,荀子旗幟鮮明地呼吁“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在任人唯賢、打破世襲的爵祿制度限制方面,孔子是個實實在在的踐行者。公元前513年,晉國的魏舒“分祁氏之田以為七縣,分羊舌氏之田以為三縣”,派了十個人做縣大夫。孔子對這種打破宗族世襲制、直接任命地方官吏的做法深表肯定和支持。他說:“魏子之舉”,“近不失親”(大夫中的一個是魏舒的庶子),“遠(yuǎn)不失賢”,“以賢舉,義也”(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秦穆公打破慣例,對虞國奴隸百里奚“爵以大夫”、“授之以政”,對此,孔子也大加贊賞,認(rèn)為這是秦國能稱霸西戎的一個重要原因。對于壓制、排擠“賢人”的做法,孔子則毫不留情地加以抨擊。魯國大夫臧文仲執(zhí)政很長時間,對于“直道而事人”的“賢者”柳下惠不僅不安排職位,反而三次撤掉了他的官職??鬃討崙嵢慌u說:“臧文仲,其竊位者歟!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論語·衛(wèi)靈公》)。

三、“求賢”與“舉賢”“讓賢”

既然選賢任官對于天下安康至關(guān)重要,所以君主必須以“求賢”為務(wù)。在“求賢”問題上,君主必須放下身段,禮賢下士?!胺蚯笫?,不遵其道而能致士者,未之嘗見也。”“夫士不可妄致也……待士不敬,舉士不信,則善士不往焉?!保ā妒印っ魈谩罚?“雖有賢者,而無禮以接之,賢奚由盡忠?”(《呂氏春秋·孝行覽·本味》) “賢主必自知士,故士盡力竭智,直言交爭,而不辭其患?!保ā秴问洗呵铩ぜ径o(jì)·不侵》) “士雖驕之,而己愈禮之,士安得不規(guī)制?”(《呂氏春秋·慎大覽·下賢》) “堯傳天下于舜,禮之諸侯,妻以二女,臣以十子,身請北面朝之:至卑也。伊尹,庖廚之臣也;傅說,殷之胥靡也,皆上相天子:至賤也。”(《呂氏春秋·慎行論·求人》) “昔者禹一沐而三捉發(fā),一食而三起,以禮有道之士,通乎己之不足也。通乎己之不足,則不與物(指賢士)爭矣。愉易平靜以待之,使夫自得之;因然而然之,使夫自言之。”(《呂氏春秋·有始覽·謹(jǐn)聽》) “文王之見太公望也,一日五反;桓公之奉管仲也,列城有數(shù)。”(《尸子·治天下》)周公“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 《史記·魯周公世家》),唯恐怠慢天下賢人。

君主求賢,切忌自大而輕賢?!渡袝ど虝酚涊d商湯王左相仲虺的告誡:“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②《尚書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62頁?!吨軙ず榉丁酚涗浕訉ξ渫醯母嬲]:“汝則有大疑,謀及卿士,謀及庶人?!敝苋诉€認(rèn)識到:“亡國非無智士也,非無賢者也,其主無由接故也。無由接之患,自以為智,智必不接。今不接而自以為智,悖。若此則國無以存矣,主無以安矣?!保ā秴问洗呵铩は茸R覽·知接》) “亡國之主,必自驕,必自智,必輕物。自驕則簡士,自智則專獨,輕物則無備。無備召禍,專獨位危,簡士壅塞。欲無壅塞,必禮士;欲位無危,必得眾;欲無召禍,必完備。三者,人君之大經(jīng)也?!保ā秴问洗呵铩な丫[·驕恣》)“亡國之主……乃自賢而少人。少人則說者持(控制)容而不極(盡言),聽者自多而不得。雖有天下(之賢士),何益焉”(《呂氏春秋·有始覽·謹(jǐn)聽》)。

周代統(tǒng)治者認(rèn)識到賢士的寶貴重要,禮賢下士,招賢納士,于是“舉賢”“讓賢”在周代傳為美談。周人的舉賢,崇尚出以公心、光明磊落,傳誦著不避親、不避仇的佳話。最典型的例子是祁奚薦賢?!蹲髠鳌は骞辍酚涊d:“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稱解狐,其仇也。將立之而卒。又問焉,對曰:‘午也可?!谑茄蛏嗦毸酪樱瑫x侯曰:‘孰可以代之?’對曰:‘赤也可?!谑鞘蛊钗鐬橹熊娢荆蛏喑嘧糁?。君子謂祁奚于是能舉善矣。稱其仇,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舉其偏,不為黨?!薄稌x語七》詳細(xì)敘述了祁奚向晉悼公舉薦自己的兒子祁午接任自己任職的故事。“祁奚辭于軍尉,公問焉,曰:‘孰可?’對曰:‘臣之子午可。……午之少也,婉以從令,游有鄉(xiāng),處有所,好學(xué)而不戲。其壯也,強志而用命,守業(yè)而不淫。其冠也,和安而好敬,柔惠小物,而鎮(zhèn)定大事,有直質(zhì)而無流心,非義不變,非上不舉。若臨大事,其可以賢于臣。臣請薦所能擇,而君比義(宜)焉?!庇谑菚x悼公委任祁午為軍尉。一直到晉平公死,軍隊中沒有出現(xiàn)過什么重大失誤,證明祁奚推薦自己兒子是正確的。

晉大夫臼季舉薦晉文公仇人之后的故事,也頗富傳奇色彩。臼季奉命出使,在冀邑郊外住了一宿。這天他看到冀缺在田中鋤草,妻子給他送飯來,夫妻相敬如賓?!胺蚓?,德之恪也。恪于德以臨事,其何不濟(jì)!”臼季覺得他是個難得的賢才,一上去打聽,才知道他就是冀芮的兒子,而冀芮恰恰是當(dāng)今晉國君主晉文公的仇人。但他還是把冀缺帶回到國都,向晉文公舉薦為官。文公曰:“其父有罪,可乎?”臼季答:“國之良也,滅其前惡,是故舜之刑也,其舉也興禹。今君之所聞也,齊桓公親舉管敬子,其賊也?!弊詈螅瑫x文公親自接見了冀缺,任命他為下軍大夫①薛勤安、王連生:《國語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473頁。。

臼季引述的齊桓公親舉仇人管仲任齊相的故事,《國語·齊語》中有生動的記載。管仲與鮑叔牙原來是一對好朋友。齊君死掉后,公子諸當(dāng)上了國君,是為齊襄公。不過他每天沉迷于享樂,二人預(yù)感齊國會發(fā)生內(nèi)亂,管仲便帶著公子糾逃到魯國,鮑叔牙則帶著公子小白逃到莒國。不久,齊襄公被人殺死,齊國果真發(fā)生了內(nèi)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dāng)上國君,遺憾的是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只射到小白的腰帶,小白幸免一死。后來,鮑叔牙和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小白就當(dāng)上了齊國的國君,即齊桓公。即位后,齊桓公打算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對桓公說:“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凍餒,則是君之賜也。若必治國家者,則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弗若也;治國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結(jié)于百姓,弗若也;制禮義可法于四方,弗若也;執(zhí)枹鼓立于軍門,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被腹f:“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鉤,是以濱于死。”你難道忘了嗎?鮑叔牙回答說:“夫為其君動也。君若宥而反之,失猶是也?!辈贿^這時,管仲被扣在魯國。鮑叔牙設(shè)計讓人將管仲帶回齊國。“桓公親逆之于郊,而與之坐而問焉?!保ā秶Z·齊語·管仲對桓公以霸術(shù)》)最后,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成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也成為功勞卓著的“春秋第一相”。

上面的例子既反映了齊桓公能夠不計舊惡用賢,又反映了鮑叔牙能夠胸懷坦蕩讓賢。讓賢的例子,《國語》中記載很多。趙衰是跟隨晉文公流亡多年、輔佐晉文公回國奪取君位的重要功臣,后輔佐晉文公成為春秋第二霸主,居功至偉,頗受文公倚重。但他從不爭權(quán)奪利,不計較個人地位,而是一再讓賢?!秶Z·晉語四》記載,晉文公問他誰可以擔(dān)任元帥,他舉薦郤縠;讓他擔(dān)任卿士,他又推薦欒枝、先軫和胥臣。后來上軍帥狐毛去世,晉文公讓他繼任,他又推薦先居。晉文公稱贊他的讓賢為“不失德義”,每次都讓給社稷之臣,利于晉國。

文公問元帥于趙衰,對曰:“郤縠可,行年五十矣,守學(xué)彌惇。夫先王之法志,德義之府也。夫德義,生民之本也。能惇篤者,不忘百姓也。請使郤縠?!惫珡闹?。

公使趙衰為卿,辭曰:“欒枝貞慎,先軫有謀,胥臣多聞,皆可以為輔佐,臣弗若也?!蹦耸箼柚⑾萝?,先軫佐之。取五鹿,先軫之謀也。郤縠卒,使先軫代之。胥臣佐下軍。

公使原季(即趙衰)為卿,辭曰:“夫三德者,偃之出也。以德紀(jì)民,其章大矣,不可廢也?!笔购葹榍?,辭曰:“毛(狐偃之兄)之智,賢于臣,其齒(年齒)又長。毛也不在位,不敢聞命?!蹦耸购珜⑸宪姡茸糁?/p>

狐毛卒,使趙衰代之,辭曰:“城濮之役,先且居之佐軍也善,軍伐有賞,善君有賞,能其官有賞。且居有三賞,不可廢也……”乃使先且居將上軍。①薛勤安、王連生:《國語譯注》,第460—461頁。

趙衰一再讓賢,晉文公很感動:“趙衰三讓。其所讓,皆社稷之衛(wèi)也。廢讓,是廢德也?!庇谑牵墓言瓉淼娜姅U充為五軍,任命趙衰擔(dān)任五軍之一的新上軍統(tǒng)帥。狐偃死后,先且居請求文公委派上軍副帥。文公說:“夫趙衰三讓不失義。讓,推賢也。義,廣德也。德廣賢至,又何患矣。請令衰也從子?!睍x文公便派趙衰擔(dān)任上軍的副帥。

有了這樣一個傳統(tǒng),晉國讓賢蔚成風(fēng)氣。晉悼公時,任命張老為卿,張老辭謝說:“臣不如魏絳。夫絳之智能治大官,其仁可以利公室不忘,其勇不疚于刑,其學(xué)不廢先人之職。若在卿位,外內(nèi)必平。且雞丘之會,其官不犯而辭順,不可不賞也?!钡抗宕稳蚊鼜埨蠟榍?,他都堅決推辭,于是讓他任中軍司馬,命魏絳為新軍副帥。(《國語·晉語七·悼公使魏絳佐新軍》)晉定公時,少室周為晉國重臣趙簡子駕車。他聽說牛談力氣很大,覺得牛談為趙簡子駕車比自己更合適,于是將車右的職位主動讓給牛談。趙簡子對此很贊賞,便安排少室周為家里總管,說:“知賢而讓,可以訓(xùn)矣”(《國語·晉語九·少室周知賢而讓》)。

四、“知賢”的意義與門徑

上級求賢,下及舉賢、讓賢,尚賢成為周代社會上下流行的一種風(fēng)氣。對于君主而言,求賢必先知賢。有賢士、圣人而不能認(rèn)知,這對君主來說是莫大的損失?!扒Ю锒幸皇?,比肩也;累世而有一圣人,繼踵也。士與圣人之所自來,若此其難也……雖幸而有,未必知也,不知則與無賢同?!薄疤炗谧倘饧q之世也,故文王得之。文王,千乘也;紂,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與不知也?!保ā秴问洗呵铩は茸R覽·觀世》)因此,君主具備識賢知士的素質(zhì)和眼光,就顯得特別重要。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②《周易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6頁。只有賢主,才能識賢得賢?!澳苁故看Ю镎?,其惟賢者也?!保ā秴问洗呵铩ぜ厩锛o(jì)·知士》) “賢主得賢者而民得。”(《呂氏春秋·先識覽·先識》) “主賢世治,則賢者在上;主不肖世亂,則賢者在下?!保ā秴问洗呵铩は茸R覽·觀世》)君主是否賢明的衡量標(biāo)準(zhǔn),是看他能否正確辨別忠、逆或賢、不肖?!胺瞾y者,刑名不當(dāng)也。……夫賢不肖,善邪辟,可悖逆,國不亂,身不危,奚待也?”(《呂氏春秋·先識覽·正名》) “至忠逆于耳,倒于心,非賢主,其孰能聽之?”(《呂氏春秋·仲冬紀(jì)·至忠》)只有“當(dāng)理不避其難,臨患忘利,遺生行義,視死如歸”( 《呂氏春秋·季冬紀(jì)·士節(jié)》),才是真正的賢士?!坝街保瑒t必準(zhǔn)繩;欲知方圓,則必規(guī)矩;人主欲自知,則必直士。”(《呂氏春秋·不茍論·自知》)賢君充分認(rèn)識到自己的不足,因而肯定為自己補缺糾偏的大臣是“賢士”“忠臣”。反之,昏君自以為是,不知己過,視忠為逆,以賢為不肖?!安恢砸詾橹俚溨谝?。”“不深知賢者之所言,不祥莫大焉?!保ā秴问洗呵铩び惺加[·謹(jǐn)聽》) “世主之患,恥不知而矜自用,好愎過而惡聽諫,以至于危。”(《呂氏春秋·似順論·似順》),而敗莫大于不自知。

君主如果不能確定自己的判斷力絕對準(zhǔn)確,那么,根據(jù)民意的評價來選賢,也不失為一個參考方法?!白笥医栽毁t,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雹僦祆洌骸端臅戮浼ⅰ疵献印ち夯萃跸隆怠?,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220頁。民眾的反映是選賢的標(biāo)準(zhǔn):“民者,賢、不肖之杖也?!保ā跺髯印ぷ簟罚┟癖姷姆从骋彩沁x吏的標(biāo)準(zhǔn):“民者,吏之程也?!薄懊髦髯ㄟx)吏,必使民興(舉也)焉。士民與之,明上舉之;士民苦之,明上去之?!保ā跺髯印ぷ簟罚┻x賢任官,就是要把人民愛戴的人選上來:“民者,至卑也,而使之取吏焉,必取所愛。故十人愛之,則十人之吏也;百人愛之,則百人之吏也;千人愛之,則千人之吏也;萬人愛之,則萬人之吏也。故萬人之吏撰(選為)卿相矣”(《鬻子·撰吏》)。

“知賢”還包括在各種環(huán)境下的動態(tài)考察。晏子主張:“通則視其所舉,窮則視其所不為,富則視其所不取?!保ā蛾套哟呵铩?nèi)篇問上》之十三)文子進(jìn)一步提出:“故論人之道:貴即觀其所舉,富即觀其所施,窮即觀其所受,賤即觀其所為。視其所患難,以知其所勇;動以喜樂,以觀其守;委以財貨,以觀其仁;振以恐懼,以觀其節(jié)。”(《文子·上義》)鹖冠子提醒說:“異而后可以見人……臨利而后可以見信,臨財而后可以見仁,臨難而后可以見勇,臨事而后可以見術(shù)數(shù)之士?!保ā尔i冠子·天則》) “富者觀其所予,足以知仁;貴者觀其所舉,足以知忠。觀其大(端也),長不讓少,貴不讓賤,足以知禮達(dá);觀其所不行,足以知義;受官任治,觀其去就,足以知智;迫之不懼,足以知勇;口利辭巧,足以知辯;使之不隱,足以知信;貧者觀其所不取,足以知廉;賤者觀其所不為,足以知賢;測深觀天,足以知圣?!保ā尔i冠子·道端》)《呂氏春秋》提出了外用“八觀六驗”,內(nèi)用“六戚四隱”的考察賢才方法。“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薄胺舱撊耍▌t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jìn),富則觀其所養(yǎng),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xí)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jié),懼之以驗其特,哀之以驗其人,苦之以驗其志?!薄罢撊苏?,又必以六戚四隱。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為四隱?交友、故舊、邑里、門郭?!眱?nèi)外結(jié)合,家庭中、社會上的表現(xiàn)綜合起來加以考察,“人之情偽、貪鄙、美惡無所失矣”,“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呂氏春秋·季春紀(jì)·論人》),還要注意“舉之以語,考之以事”(《晏子春秋·內(nèi)篇問上》之二十七),聽其言而觀其行,言行一致地加以考察,防止夸夸其談,口惠而實不至。此外要注意其是否貪戀爵祿私利,考察其品節(jié)高下:“夫上士,難進(jìn)而易退也;其次,易進(jìn)易退也;其下,易進(jìn)難退也”(《晏子春秋·內(nèi)篇問上》之十三)。

五、“用賢”的原則與“任賢”的理念

知賢、識賢之后,把人才任命到合適的官員崗位上,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用賢和任賢了。

“用賢”的基本原則,是用得其所,德位相配。管子說:“爵材祿能,則強?!保ā豆茏印び坠佟罚┦诱f:“君子量才而受(授)爵,量功而受祿。”(《尸子》卷下)荀子說:“德以敘位,能以授官。”(《荀子·致士》)“德必稱位,位必稱祿,祿必稱用?!保ā盾髯印じ粐罚┰谶@個問題上最值得防范的問題,是德不配位、能不當(dāng)官。正如《管子·立政》指出:“君之所審者三:一曰德不當(dāng)其位;二曰功不當(dāng)其祿;三曰能不當(dāng)其官。此三本者,治亂之原也”。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賢人并不是完人。用賢為官,要從大處著眼,取其所長,不計其短。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用賢不能求全責(zé)備。晏子指出:“地不同生,而任之以一種,責(zé)其俱生不可得;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責(zé)遍成。責(zé)焉無已,智者有不能給,求焉無饜,天地有不能贍也。故明王之任人,諂諛不邇乎左右,阿黨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長,不強其短,任人之工,不強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保ā蛾套哟呵铩?nèi)篇問上》之二十四)文子指出:“夫夏后氏之璜,不能無瑕;明月之珠,不能無穢。然天下寶之者,不以小惡妨大美?!薄白怨偶敖?,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責(zé)備于一人。”“故人有厚德,無間其小節(jié);人有大譽,無疵其小故。夫人情莫不有所短,成其大略是也。”“屈寸而申尺,小枉而大直,圣人為之。”“今志人之所短,忘人之所長,而欲求賢于天下,即難矣?!保ā段淖印ど狭x》)尸子指出:“羊不任駕鹽車,椽不可為楣棟。”“使牛捕鼠,不如貓牲之捷?!薄胺蛸I馬不論足力,而以黑白為儀,必?zé)o走馬矣;買玉不論美惡,而以大小為儀,必?zé)o良寶矣;舉士不論才,而以貴勢為儀,則伊尹、管仲不為臣矣?!保ā妒印肪硐拢┱纭秴问洗呵铩分赋觯喝巳硕加胁蛔悖幢闶菆?、舜、禹、湯、周武王這樣的圣王亦非完人。如果求全責(zé)備,天下便無可用之人?!耙岳砹x斫削,神農(nóng)、黃帝猶有可非,微獨舜、湯。飛兔、要褭,古之駿馬也,材猶有短。故以繩墨取木,則宮室不成矣?!保ā秴问洗呵铩るx俗覽·離俗》) “尺之木必有節(jié)目,寸之玉必有瑕適。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擇務(wù)而貴取一也?!保ā秴问洗呵铩るx俗覽·舉難》)用賢實即用眾人所長?!拔锕棠挥虚L……人亦然……無丑不能,無惡不知?!m桀、紂猶有可畏可取者,而況于賢者乎?”“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眾白也。夫取于眾,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凡君之所以立,出乎眾也”(《呂氏春秋·孟夏紀(jì)·用眾》)。

用賢的第三條原則是出以公心,去除親疏。墨子強調(diào):“古者圣王甚尊尚賢而任使能,不黨父兄,不偏貴富,不嬖顏色。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徒役。”“可使治國者,使治國;可使長官者,使長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國家、官府、邑里,此皆國之賢者也。”(《墨子·尚賢中》)尸子重申:“古者明王之求賢也,不避遠(yuǎn)近,不論貴賤。”(《尸子·明堂》) “堯舉舜于畎畝,湯舉伊尹于雍人。內(nèi)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仁者之于善也,無擇也,無惡也,惟善之所在”(《尸子·仁意》)。

禮賢下士不僅體現(xiàn)在求賢環(huán)節(jié)的態(tài)度上,也應(yīng)當(dāng)落實在用賢的具體行動中。要以優(yōu)厚的物質(zhì)待遇吸引賢士,表達(dá)對賢人的足夠尊重。“國雖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賢者,其車足以乘天下之賢者,其財足以禮天下之賢者?!保ā秴问洗呵铩ど鞔笥[·報更》)要為賢人提供必要的用武之地和活動條件?!氨厍腋恢?、貴之、敬之、譽之,然后國之良士,亦將可得而眾也?!薄笆ネ踔疄檎?,列德而尚賢,雖在農(nóng)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則民弗敬;蓄祿不厚,則民不信;政令不斷,則民不畏。舉三者授之賢者,非為賢賜也,欲其事之成?!保ā赌印ど匈t上》)

君主“用賢”,還必須防止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叭酥髦Γ辉诤醪谎杂觅t,而在乎不誠必用賢。夫言用賢者,口也;卻賢者,行也??谛邢喾?,而欲賢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難乎!”(《荀子·致士》)君主“用賢”,也須戒備臣下妒賢嫉能,相互排擠?!熬卸食?,則賢人不至。蔽公者謂之‘昧’,隱賢者謂之‘妒’。奉‘妒昧’者謂之交譎。交譎之人,妒昧之臣,國之穢孽也?!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叭钨t”是“用賢”的最高境界。所謂“任賢”,即“盡賢”,也就是信任賢人,讓賢人放手開展工作,發(fā)揮名副其實的忠賢諫議作用。

君主用賢,不僅是用他們的專長來管理萬民、為天下做事的,也是用他們的智慧來匡正自己不足、補救自己過失的。君主必須充分認(rèn)識到自己不是全知全能、盡善盡美的,如果剛愎自用、諱疾忌醫(yī),就會帶來可怕的災(zāi)難?!皵∧笥诓蛔灾!保ā秴问洗呵铩げ黄堈摗ぷ灾罚?“不知而自以為知,百禍之宗也?!薄安簧钪t者之所言,不祥莫大焉?!保ā秴问洗呵铩び惺加[·謹(jǐn)聽》) “世主之患,恥不知而矜自用,好愎過而惡聽諫,以至于危?!保ā秴问洗呵铩に祈樥摗に祈槨罚┕艁碛⒚鞯木髑逍训卣J(rèn)識到“人故不能自知,人主猶甚”這一點,所以“天子立輔弼,設(shè)師保,所以舉過也”。“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湯有司過之士”( 《呂氏春秋·不茍論·自知》)。“禹之治天下也,以五聲聽,門懸鐘、鼓、鐸、磬,而置鞀,以得四海之士。”(《鬻子·禹政》)他發(fā)布告示稱:“教寡人以道者擊鼓,教寡人以義者擊鐘,教寡人以事者振鐸,語寡人以憂者擊磬,語寡人以獄訟者揮鞀?!保ā跺髯印び碚罚┲艽骼^承了堯舜禹湯的諫議之道,“武王有戒慎之鼗”(《呂氏春秋·不茍論·自知》)。在制度設(shè)計上,“有君而為之貳,使師保之,勿使過度”?!笆枪侍熳佑泄?,諸侯有卿,卿置側(cè)室,大夫有貳宗,士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隸、牧、圉皆有親昵,以相輔佐也。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患則救之,失則革之。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補察其政。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guī)誨,士傳言,庶人謗,商旅于市,百工獻(xiàn)藝?!保ā蹲髠鳌废骞哪辏┏及俟俚闹饕氊?zé)之一,是幫助君主“舉過”,以確保君主最終決策萬無一失。

因此,君主“盡賢”,就必須有聽取賢臣不同意見,尤其是尖銳的批評意見的胸懷,容許并鼓勵賢臣百官發(fā)揮其舉過匡失的諫議功能:“賢主……所以貴士,為其直言也,言直則枉者見矣。人主之患,欲聞枉而惡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呂氏春秋·貴直論·貴直》) “亡國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則過無道聞,而善無自至矣?!保ā秴问洗呵铩べF直論·壅塞》) “言極則怒,怒則說者危,非賢者孰肯犯危?而非賢者也,將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主無賢者。無賢則不聞極言。不聞極言,則奸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則無以存矣?!保ā秴问洗呵铩べF直論·直諫》)真正的“忠臣”“賢士”不是“令之俯則俯,令之仰則仰”的“諛臣”,而是敢于“外匡其邪,而入其善”的諫臣?!八^‘忠臣’者,上有過,則微之以諫;己有善,則訪之上……外匡其邪,而入其善?!且悦郎圃谏希棺囋谙?;安樂在上,而憂戚在臣?!保ā赌印攩枴罚┧裕鲗Υt士百官所言的態(tài)度或方法,應(yīng)“后其言”,讓其言無不盡;應(yīng)“順其言”,讓其言有自信;應(yīng)“記其言”,令其不妄其所言;“驗其言”,以核實其言的正確性?!叭酥鞒雎晳?yīng)容,不可不審。凡主有識,言不欲先。人唱我和,人先我隨,以其出為之入,以其言為之名。取其實以責(zé)其名,則說者不敢妄言,而人主之所執(zhí)其要矣。”(《呂氏春秋·審應(yīng)覽·審應(yīng)》)周人特別提醒君主:“得萬人之兵,不如聞一言之當(dāng);得隋侯之珠,不如得事之所由;得和氏之璧,不如得事之所適?!保ā段淖印し浴罚?“使言之而是,雖商夫芻蕘,猶不可棄也;言之而非,雖在人君卿相,猶不可用也。是非之處,不可以貴賤尊卑論也。其計可用,不差其位;其言可行,不貴其辯。”“國之興也,天遺之賢人與極言之士;國之亡也,天遺之亂人與善諛之士。”(《呂氏春秋·先識覽·先識》)能夠“任賢”“盡賢”,是賢主明王,反之,“親習(xí)邪枉”,“疏遠(yuǎn)卑賤”,“有言者,窮之以辭”,“有諫者,誅之以罪”,則是“暗主”“昏君”?!叭绱硕埠?nèi),存萬方,其離聰明亦以遠(yuǎn)矣”(《文子·上仁》)。

能否盡賢,關(guān)鍵取決于君主的態(tài)度。《鹖冠子》總結(jié)說:“故北面而事之,則伯(百)己者至;先趨而后息,先問而后默,則什己者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憑幾據(jù)杖,指麾而使,則廝役者至;樂嗟苦咄,則徒隸之人至矣?!薄暗壅吲c師處,王者與友處,亡主與徒處?!卑奄t人當(dāng)作師傅相待,就能稱帝;把賢人當(dāng)作朋友相待,只能稱王;把賢人當(dāng)作徒隸使喚,就會淪為亡國之君。

綜上所述,周代的“尚賢”學(xué)說,涉及君主“求賢”(“進(jìn)賢”)、“知賢”(“識賢”)、“用賢”“盡賢”(“任賢”)等各種問題。此外還談到“育賢”問題:“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保ā豆茏印?quán)修》)這是對君主的要求。在群臣之間,又有“舉賢”“讓賢”的傳說和美談??梢哉f,“尚賢”是重視“人道”的周代社會的一個特征,在諸侯爭霸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尤其突出。這在迷信鬼神的殷商是不可想象、絕無可能的?!疤┥讲蛔屚寥?,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xì)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宋宓廴踔詿o敵也?!保ɡ钏埂吨G逐客書》)周代開辟的這一“尚賢”傳統(tǒng),成為漢代“舉秀才”“察孝廉”的直接依據(jù),在魏文帝實施的九品官人制和隋唐科舉選人制度誕生之前,它一直是古代選吏任官安邦濟(jì)世的人才選拔法則。

石家庄市| 尼玛县| 团风县| 句容市| 长白| 茂名市| 同心县| 当涂县| 麻栗坡县| 德安县| 加查县| 黔西| 温宿县| 包头市| 东乌珠穆沁旗| 江川县| 奇台县| 阜平县| 博野县| 闸北区| 屯门区| 洛扎县| 六枝特区| 鹤峰县| 太仆寺旗| 玛曲县| 林州市| 五河县| 洛川县| 泗阳县| 华坪县| 界首市| 镇原县| 嵊州市| 安西县| 凤城市| 宁国市| 临沂市| 锡林浩特市| 清镇市| 咸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