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永宣官窯青花瓷器研究之仕女故事題材初考

2024-01-16 08:40馬星彤
景德鎮(zhèn)陶瓷 2023年4期
關(guān)鍵詞:仕女圖仕女官窯

馬星彤

一、引 言

(一)緣 起

永樂宣德之際,內(nèi)府于珠山置御器廠,設(shè)有司專備窯事以供御用和賞賚,成就卓越,上承宋元,下啟康乾,創(chuàng)新發(fā)明極多,器類式樣之豐富,釉色裝飾之廣泛,為此前所未經(jīng)見。其中青花一門極負(fù)盛名,深得后世推崇,成就了中國瓷器的“黃金時代”,成為清代宮廷御瓷燒造源源不斷的靈感源泉,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重大的美學(xué)意義!

縱觀海內(nèi)外留存至今的永宣官窯青花瓷器,當(dāng)中最為特殊的裝飾題材就是人物故事,其內(nèi)容豐富,頗具文藝意趣,堪稱永宣御瓷的杰作。有明一代,人物故事題材最早使用是在永樂官窯之上,但數(shù)量極少,如清宮舊藏明永樂青花胡人樂舞圖如意耳扁壺(臺北故宮博物館藏,典藏編號:故瓷012549)。步入宣德之后,大為流行,為一時之風(fēng)尚,數(shù)量激增且內(nèi)容題材更為豐富。其中,仕女紋飾是人物故事題材的主流,其布局、意境與宋元文人畫相類,畫工精湛,燒制工藝成熟,顯然是經(jīng)過宮廷精心設(shè)計、用心燒造方可成器的,它們仿若是永宣官窯瓷器皇冠上的明珠,是為最上乘的代表之作。

依據(jù)《故宮物品點查報告》登記可知,這些瓷器原始編號多為“珍”、“麗”、“律”、“藏”字號,分別對應(yīng)原先清宮舊藏的宮殿名稱為景祺閣、古董房、景陽宮、景仁宮。[1]長期以來,作為永宣御瓷仕女題材器物收藏最為豐富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歷年展覽雖多有涉獵,但是一直以來沒有全面地完整公布所藏,直至2022 年上半年,該館官網(wǎng)終于系統(tǒng)完整公布所有永宣御瓷仕女題材器物,讓深入研究與系統(tǒng)比較,成為可能。

得益于此,本文擬采用仕女題材的永宣官窯青花瓷器為觀察對象,試對其特點進(jìn)行歸納,進(jìn)而對其所用仕女題材的源流、生產(chǎn)制度及對后世瓷器影響等問題略作探討。如此集中統(tǒng)一考察,更能梳理出其諸多共性,尤其無款與有款者之間的異同,從而對此類仕女紋飾類器物的燒造年代做出精準(zhǔn)合理的認(rèn)定。

(二)永宣官窯青花仕女題材器物的概況

永宣官窯青花仕女題材瓷器以傳世品為主,目前主要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尚存一些散見于國內(nèi)外各博物館內(nèi),總計約百余件??脊懦鲇跇?biāo)本較少,如1993 年景德鎮(zhèn)御窯廠珠山遺址的考古發(fā)掘中見有宣德款識的仕女紋飾瓷器出土[2]。

在傳世的永宣官窯青花仕女題材瓷器中,根據(jù)器物上書有楷體“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款識,可作為判斷器物年代的證據(jù),年代上無爭議;另一類無年代款識的器物,年代尚存在爭議,以傳統(tǒng)觀點通常被認(rèn)為是永樂時期,亦有學(xué)者則認(rèn)為是宣德早期。

眾所周知,宣德官窯早期器物上不見書有款識,如何與永樂器物作有效區(qū)分,在實際認(rèn)知層面確實存在極大的難度,故不宜籠統(tǒng)將無款者皆歸入永樂一朝。本文暫將兩個時期的器物作為同一整體分析,以求得出對永宣,至遲至宣德時期,官窯青花仕女題材瓷器的認(rèn)識。

二、永宣官窯青花仕女題材器物的分類

永宣御窯青花仕女題材的器物,器型主要有碗、高足碗、高足杯、盤四類,器身所繪主題紋飾,多位于碗、杯、盤的外壁。根據(jù)紋飾的畫面涵義,大致可以分為四個主題,分別為 :詩意、庭院雅趣、神仙人物與仕女嬰戲。

(一)詩意主題

此類紋飾,即繪出古詩所詠的人物場景。將詩中意境引入畫中是一種常見的繪畫方式,明代瓷器紋飾中也不乏以詩意為題材的創(chuàng)作。明人徐應(yīng)秋在《玉芝堂談薈》中載:“本朝宣德不獨款式端正,色澤細(xì)潤,即字畫亦精絕,常見一茶盞乃畫輕羅小扇撲流螢,其人物毫發(fā)具備,儼然一幅李思訓(xùn)畫也?!盵3]其描述所見宣德茶盞時,特別強(qiáng)調(diào)畫工精湛,且引詩句“輕羅小扇撲流螢”入畫。明人便已注意到此類詩意紋飾在宣德朝瓷器上的使用情況。

根據(jù)傳世器物和出土器物,詩意主題的紋飾主要有三類,即:四時詩意、海棠詩意與秋夕詩意。

1、四時詩意

以四時詩意為裝飾題材的器物,器型共有三類,分別為碗、高足碗、盤。

明宣德窯青花庭院仕女圖碗(圖1)[4]。侈口,斜壁內(nèi)收,矮圈足。碗內(nèi)壁素面,外壁通壁繪庭院仕女圖,碗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圈足外壁飾一周卷草紋。器高6.9 厘米,口徑19.4 厘米,足徑7.7 厘米。

明宣德青花庭院仕女圖高足碗(圖2)[5]。侈口,深弧腹,高足中空,近底處向外撇。口沿下繪雙弦紋,內(nèi)壁素面,外壁通壁繪庭院仕女圖。內(nèi)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識,高足外壁繪梅花、湖石。器高10.2 厘米,口徑15.5 厘米,足徑4.5 厘米。

圖2 明宣德 青花庭院仕女圖高足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梁莊王朱瞻垍夫婦合葬墓中出土青花瑤臺賞月圖鍾(圖3)[6],為王妃魏氏的隨葬品。該器物出土?xí)r為1 套3 件,與1 件鍍金銀蓋和1 件鍍金銀托盞共同組成1 套鍍金銀蓋托青花瑤臺賞月圖鍾。器型上,侈口處弧度增大。鍾身外壁繪庭院仕女圖,內(nèi)底中央繪團(tuán)心花卉紋。該器物上未書寫年代款識,報告中亦未交代年代信息,館藏標(biāo)注年代為明代。器高10.1 厘米,口徑15.5 厘米,足徑4.2 厘米。

圖3 明永宣 青花瑤臺賞月圖鍾 湖北省博物館藏

明宣德青花庭院仕女圖盤(圖4)[7]。微斂口,弧腹,矮圈足。口沿內(nèi)、外壁及圈足外壁飾雙弦紋,盤內(nèi)底雙圈內(nèi)繪歲寒三友、湖石和靈芝。外壁通壁繪庭院仕女圖,外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器高4.2 厘米,口徑18.4 厘米,足徑11.9 厘米。

上述器物所繪的庭院仕女圖,畫面布局基本相同,人物、景物相近。以碗為例,碗外壁描繪四組人物,兩兩一組,一主一仆,其間分別繪三個以梧桐樹、棕櫚樹、山茶花和湖石相搭配的組合作為畫面間隔。院中一側(cè)欄桿環(huán)繞,另一側(cè)有月臺與其相接,邊緣石板鋪墊整齊,轉(zhuǎn)角處所繪細(xì)節(jié)可見月臺高度。第一組中,圓月高懸,梧桐樹下,二人相對而立,侍女手捧圓盆,另一位身著華麗的仕女將雙手置于盆中捧起一汪清水,并作仰頭望月狀;第二組為一仕女坐于月臺之上賞月,其身后站立一侍女手持小扇;第三組畫面中,遠(yuǎn)處群山相連,近處庭院中,一仕女手拈花卉嗅其芬芳,身后站有一侍女手捧花瓶;最后一組為侍女提瓶澆水,身后一仕女抬臂揮手,似在指揮。

以上四組圖像分別對應(yīng)“掬水月在手”、“愛月夜眠遲”、“弄花香滿衣”、“惜花春起早”。追溯紋飾的詩意源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出自唐代詩人于良史的《春山夜月》[8]。詩人以此來表達(dá)于山中、月下游玩的暢然之感,此時還并未與仕女產(chǎn)生關(guān)聯(lián)?!皭墼乱姑哌t”和“惜花春起早”則分別是宋代的詞調(diào)名[9]。元代詩人鄭奎妻應(yīng)是最早將四者重組于一體,并用以特指閨閣活動。[10]進(jìn)入明代中后期,多見延續(xù)這一組合,成書于嘉靖年間的《雍熙樂府》中載有【南呂】《一枝花?掬水月在手》、《一枝花?摘花香滿衣》、《一枝花?愛月夜眠遲》和《一枝花?惜花春起早》[11],其中文字所傳達(dá)的情景與器物上的圖像可相契合。除戲曲外,小說《金瓶梅》第五十九回中描寫屋內(nèi)裝飾時,“明間內(nèi)供養(yǎng)著一軸海潮觀音,兩旁掛四軸美人,按春夏秋冬:惜花春起早,愛月夜眠遲,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上面掛著一聯(lián):‘卷簾邀月入,諧瑟待月來’。”[12]文中描述屋內(nèi)掛有以“掬水、弄花、愛月、惜花”為主題的四軸美人圖。以上所討論官窯瓷器燒制于明初,今已不能清楚當(dāng)時對于這類圖像的命名,但通過成書于明代中后期的《金瓶梅》可知,四題組合的圖像模式至遲在明代中后期逐漸發(fā)展成為新的圖像模式,并被賦予新的涵義——四時美人圖。

愛月夜眠遲的圖像也常被學(xué)者命名為瑤臺望月,因紋飾與宋畫《瑤臺步月圖》(圖6)[13]皆描繪仕女月下賞月的情景。宋代以來,以賞月為題材的繪畫不再少數(shù),其中以仕女賞月為主題的繪畫更具有觀賞性。四題之中,較早“引詩入畫”,由詩意轉(zhuǎn)為圖像中的應(yīng)屬“掬水月在手”?!段宕虽皆聢D》(圖5)[14]中,繪有一位盛裝仕女,手捧清水以映天上明月,所處庭院立有湖石,并植勁松、梧桐、芭蕉、芙蓉、秋葵等花木,與瓷器之上的庭院景象頗為相近。明代繪畫《金盆撈月圖》也是以此為題的畫作。明代正統(tǒng)時期,藩王用瓷(民窯燒造)的青花庭院仕女紋梅瓶(圖7)[15]上也可見描繪掬水月在手圖像。夜色中云氣彌漫,圓月高掛于空中,仕女站于庭院中,躬身將雙手放入面前的盆中,一位侍女手舉布帕在一旁侍候。可見,正統(tǒng)時期,景德鎮(zhèn)窯業(yè)高端器用依然延續(xù)前朝的經(jīng)典式樣,清晰明顯感知到宣德一朝對后世窯業(yè)之影響。

圖7 明正統(tǒng) 青花庭院仕女紋梅瓶

2、海棠詩意

以海棠詩意為裝飾題材的器物種類最為豐富,器型有碗、高足碗、高足杯、盤四類。

明宣德青花人物圖碗(圖8)[16]。侈口,斜壁內(nèi)收,矮圈足。碗內(nèi)壁素面,外壁通壁繪庭院仕女圖,碗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圈足外壁飾一周卷草紋。器高6.7 厘米,口徑19.5 厘米,足徑7.6 厘米。

圖8 明宣德 青花海棠詩意圖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海棠詩意圖高足碗(圖9)[17]。侈口,深弧腹,高部中空,近底處微向外撇。內(nèi)壁口沿處飾一周雙弦紋,底部中央雙圈內(nèi)書有“宣德年制”款識,外壁通壁繪庭院仕女圖。高足外壁繪花卉與湖石。器高10.4 厘米,口徑15.2 厘米,足徑4.4 厘米。

圖9 明宣德 青花海棠詩意圖高足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海棠詩意圖高足杯(圖10)[18]。侈口,深弧腹,足中上部有一凸環(huán),底部外撇似喇叭形,器型小巧別致。內(nèi)壁口沿處飾一周雙弦紋,底部書梵文。杯外壁通壁繪庭院仕女圖,高足上繪湖石與花木,足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器高7.4 厘米,口徑8.1 厘米,足徑3.8 厘米。

圖10 明宣德 青花海棠詩意圖高足杯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松竹梅海棠詩意圖盤(圖11)[19]。撇口,淺弧腹,矮圈足。口沿內(nèi)、外壁及圈足外壁飾雙弦紋,盤內(nèi)底雙圈內(nèi)繪歲寒三友、湖石和靈芝。外壁通壁繪庭院仕女圖,外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器高4.2 厘米,口徑21.4 厘米,足徑13.6 厘米。

圖11 明宣德 青花松竹梅海棠詩意圖盤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三友海棠詩意仕女圖盤(圖12)[20]。微斂口,弧腹,矮圈足??谘貎?nèi)、外壁及圈足外壁飾雙弦紋,盤內(nèi)底雙圈內(nèi)繪歲寒三友、湖石和靈芝。外壁通壁繪庭院仕女圖,外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器高4.2 厘米,口徑17.4 厘米,足徑11.9 厘米。

圖12 明宣德 青花三友海棠詩意仕女圖盤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以上器物所繪庭院仕女圖,畫面布局基本相同,人物、景物相近。以碗為例,庭院中,柳絲捶拂,湖石花草布滿院落。遠(yuǎn)處高山聳立,流云縈繞,云散處,一輪明月高掛。一位仕女在身旁小侍女的伴扶下,行走于夜色之中,二人前方有一侍女秉高燭探路,身后的屋檐下站立一侍女持扇遠(yuǎn)注。紋飾筆觸細(xì)膩,尤其房屋構(gòu)件細(xì)節(jié)處,隱約可見屋脊小獸輪廓,似為一幅寫實圖。人物的描繪上,不僅可通過服裝發(fā)飾區(qū)分身份,彼此間的身高比例也可區(qū)分,以侍女的小形象來襯托仕女的身份。四類器型根據(jù)器表面積調(diào)整紋飾細(xì)節(jié),構(gòu)圖疏密有致,各具自身特色,體現(xiàn)了宣德時期一元多式的紋飾應(yīng)用。

該紋飾畫面取意自蘇軾的《海棠》:“東風(fēng)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21]器壁描繪場景生動再現(xiàn)詩中意境?!独潺S夜話》載詩中后兩句出自《太真外傳》:“上皇登沉香亭,詔太真妃子。妃子時卯醉未醒,命力士從侍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上皇笑曰:‘豈是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盵22]唐明皇將貴妃比作海棠花,蘇軾在詩中則是將花比作人。拋去詩中深層涵義,在器物紋飾上,由侍者攙扶的仕女與故事中侍兒攙扶楊貴妃在情節(jié)上有相似之處。因此,該紋飾不僅可能取自海棠詩句的字面表層涵義創(chuàng)作,亦有可能取自詩中的深層涵義。

清人朱琰在《陶說》的說器篇中記瓷器品類“高燒銀燭照紅妝酒杯”,并在下面注釋“《高江村集?成窯雞缸歌注》:成窯酒杯,有名高燒銀燭照紅妝,一美人持燭照海棠也?!盵23]描述成化時期,器壁繪有美人持燭照海棠的酒杯。成化官窯雖有燒制仕女題材瓷器,但目前暫未見有這類酒杯實物,推測可能與上文介紹的宣德高足杯是同類題材和造型的器物,成化時期仍有燒制。清代官窯中亦有以海棠詩意為裝飾主題的瓷器,如青花海棠詩意仕女圖碗(圖13)[24],繪制極為精細(xì),不僅仿制紋飾構(gòu)圖,底部款識亦書寫“大明宣德年制”。

圖13 清康熙 青花海棠詩意仕女圖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3、秋夕詩意

以秋夕詩意為裝飾題材的器物,器型共有兩類,分別為碗、盤。

明宣德青花秋夕詩意仕女圖碗(圖14)[25]。侈口,斜壁內(nèi)收,矮圈足。碗內(nèi)壁素面,外壁通壁繪庭院仕女圖,外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圈足外壁飾一周卷草紋。器高6.8 厘米,口徑19.6 厘米,足徑8 厘米。

圖14 明宣德 青花秋夕詩意仕女圖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秋夕詩意仕女圖碗(圖15)[26]。侈口,斜壁內(nèi)收,矮圈足。內(nèi)壁口沿處飾一周雙弦紋,底部中心雙圈內(nèi)繪歲寒三友、湖石和靈芝。外壁通壁繪庭院仕女圖,外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圈足外壁飾一周二次方連續(xù)“回”紋。碗外壁紋飾與上一件器物幾近一致,但紋飾整體略顯稀疏,不如前者構(gòu)圖飽滿。器高7.1 厘米,口徑18.5 厘米,足徑7.1 厘米。

宣德款青花三友秋夕詩意圖盤(圖16)[27]。撇口,弧腹,矮圈足??谘貎?nèi)、外壁及圈足外壁飾雙弦紋,盤內(nèi)底雙圈內(nèi)繪歲寒三友、湖石和靈芝。外壁通壁繪庭院仕女圖,外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器高3.7 厘米,口徑14.8 厘米,足徑9.1 厘米。

圖16 明宣德 青花三友秋夕詩意圖盤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原標(biāo)宣德款)

上述器物所繪的庭院仕女圖,畫面布局基本相同,人物、景物相近。以碗為例,遠(yuǎn)山連綿,近水含煙,院中置玲瓏湖石,草木繁密,一位仕女坐于庭院中,手持小扇,仰頭觀望星空。夜空中分繪三、兩圓圈,并以線段相連,象征著牽牛和織女星。另有三位侍女,一人焚香,一人撲螢,一人從屋中走來,手捧物品。

這一圖像取意自唐代詩人杜牧的《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盵28]此詩原為表達(dá)高墻內(nèi)宮女的哀怨,器物圖像以此為粉本展現(xiàn)仕女庭院活動的同時,也再現(xiàn)詩中情景,如堂屋內(nèi)點燃的蠟燭與畫屏相襯,庭院中觀望牛郎織女星的仕女,以及一旁手持小扇撲螢的侍女。明人以“輕羅小扇撲流螢”[29]命名這類題材紋飾,但撲流螢的其實是侍女,并不是“看牽??椗恰钡闹鹘?。

圖像中的人物動態(tài)刻畫靈動,如撲螢侍女,身體微向前躬,右手舉起小扇準(zhǔn)備撲螢,而左手因緊張不自覺抬起的認(rèn)真模樣。這一動勢與宋畫《桃花仕女》(圖17)[30]中的持扇仕女較為相像。此外,版畫中也有與瓷器上相近的圖像,如宣德時期刊刻的小說《金童玉女嬌紅記》,所配插圖(圖18)[31]中的焚香侍女形象、動作,以及香爐和案幾均與瓷器上的圖像極為相似。

圖17 宋 劉松年絹本《桃花仕女》冊頁 (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18 明 金陵積德堂刊刻《新編金童玉女嬌紅記》

明代正統(tǒng)時期,藩王用瓷(民窯燒造)青花梅瓶(圖19)[32]上可見裝飾秋夕詩意主題紋飾。紋飾構(gòu)圖雖延續(xù)官窯樣式,但圖像中的裝飾元素減少,描繪簡易。成化官窯延續(xù)宣窯燒制該類主題紋飾瓷器,如青花秋夕詩意圖盤(圖20)[33],整體繪制水平與宣窯瓷器相比,略為粗略古拙,器底書寫“大明成化年制”款識。萬歷官窯仍有燒制該類主題裝飾瓷器(圖21)[34],且在碗內(nèi)裝飾梵文??梢?,后世對宣窯此類詩意題材器物的鐘情與珍視,故而摹古為之。

圖19 明正統(tǒng) 青花仕女撲流螢圖梅瓶 桂林博物館藏

圖20 明成化 青花秋夕詩意圖盤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21 明萬歷 青花仕女詩意圖高足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二)庭院雅趣

此類紋飾,即描繪仕女于庭院中消遣或進(jìn)行文雅活動的場景。根據(jù)傳世器物,庭院雅趣主題的紋飾主要有五類:蕉葉題詩、琴棋書畫、水榭納涼、出行準(zhǔn)備與輕舞候友。

1、蕉葉題詩

以蕉葉題詩為裝飾題材的器物共有兩類器型,分別為碗和盤。

明宣德青花蕉葉題詩仕女圖碗(圖22)[35]。侈口,斜壁內(nèi)收,矮圈足。碗內(nèi)壁素面,外壁通壁繪庭院仕女圖,碗外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圈足外壁飾一周卷草紋。器高6.9 厘米,口徑19.5 厘米,足徑7.8 厘米。

圖22 明宣德 青花蕉葉題詩仕女圖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永宣青花山水仕女碗(圖23)[36]。侈口,斜壁內(nèi)收,矮圈足,無款識。口沿內(nèi)壁飾一周雙弦紋,內(nèi)底雙圈內(nèi)繪團(tuán)龍紋,外壁通壁繪庭院仕女圖,圈足外壁飾一周卷草紋。器高7.2 厘米,口徑20.5 厘米,足徑7.8 厘米。

圖23 明永宣 青花山水仕女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三友仕女蕉葉題詩圖盤(圖24)[37]。微斂口,弧腹,矮圈足??谘貎?nèi)、外壁及圈足外壁飾雙弦紋,盤內(nèi)底雙圈內(nèi)繪歲寒三友、湖石和靈芝。外壁通壁繪庭院仕女圖,外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器高4.5 厘米,口徑18.3 厘米,足徑11.9 厘米。

圖24 明宣德 青花三友仕女蕉葉題詩圖盤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上述器物所繪的庭院仕女圖,畫面布局基本相同,人物、景物相近。以碗為例,遠(yuǎn)處流云縈繞,水面之上或見山峰隆起,或見山巒倒影。近處院中曲折欄桿,草木茂密,分置三處湖石,并植有牡丹、芭蕉等,其中一處湖石上立有一只貍奴。仕女俯身題詩于蕉葉之上,其身后站有兩位仕女,一人手捧硯臺,一人手持長柄扇。

這類題材來自于古代文人雅士在蕉葉之上題寫詩文的行為。唐代陸羽的《僧懷素傳》中載,懷素因家中貧困無紙供其書寫,便在家鄉(xiāng)種植萬余株芭蕉而代替紙張。歷代詩詞中提及蕉葉題詩的作品也不在少數(shù),似為文人墨客之間約定成俗的雅趣。如唐代詩人韋應(yīng)物的《閑居寄諸弟》中:“近日高齋無一事,芭蕉葉上獨題詩?!盵38]在圖像上,宋人春宴圖卷(圖25)[39]中,兩位文人圍繞在芭蕉旁交談,一旁的侍童備好筆硯等候,似為文人于芭蕉上題詩準(zhǔn)備??杏诿魅f歷年間的《唐詩畫譜》為這首詩附刻插圖(圖26)[40],畫面中,一高士正題字于蕉葉之上,身后有一侍童為其端硯,畫面構(gòu)圖與瓷器上的圖像構(gòu)圖頗為相似。

圖25 宋 佚名 絹本《春宴圖》手卷(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26 明萬歷 《唐詩畫譜》之《閑居寄諸弟》版刻插圖

除題詩仕女外,湖石上的貍奴頗為有趣,生動地描繪出仕女題詩消遣時,另有可愛的貍奴作伴。古人稱貓為貍奴。五代《仕女圖》(圖27)[41]中繪一位仕女坐于梧桐樹下看書,身旁陪伴一只黑白相間毛色的貍奴。貍奴也是宋代繪畫中的常見題材,《宣和畫譜》著錄多幅有關(guān)貍奴的畫作。宋徽宗所繪《耄耋圖》也以貍奴為主題,畫中五只小貓在花草間戲耍,或撲蝶,或打架,尤為可愛?!柏埖迸c“耄耋”諧音,因而這類繪畫也具有長壽的涵義,深受人們的喜愛。明代延續(xù)這一繪畫題材,宣宗皇帝的多幅畫作中可見貍奴身影,如《花下貍奴圖》(圖28)[42]、《壺中富貴圖》、《五貍奴圖》等,其筆下的貍奴姿態(tài)各異,神態(tài)有趣,毛發(fā)蓬松,惹人喜愛。因此,如為迎合宣宗的喜愛,而在官窯瓷器上描繪貍奴也是情理之中。

圖27 五代 傳周文矩 絹本《仕女圖》卷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28 明 朱瞻基 絹本《花下貍奴圖》卷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正統(tǒng)時期,藩王用瓷(民窯燒造)青花梅瓶(圖29)[43]以庭院仕女蕉葉題詩為瓶身主體裝飾,延續(xù)官窯紋樣,但繪制較為簡略。

圖29 明正統(tǒng) 青花仕女蕉葉題詩圖梅瓶 桂林博物館藏

2、琴棋書畫

以琴棋書畫四藝為裝飾題材的瓷器,器型共有兩類,分別為碗和高足碗。

明永宣青花庭院仕女圖碗(圖30)[44]。侈口,斜壁內(nèi)收,矮圈足。碗內(nèi)壁素面,外壁通壁繪庭院仕女圖,碗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識。這件器型雖與其他仕女題材瓷器相近,但尺寸為其中之最,且圈足外壁僅繪一周雙弦紋,較為特殊。器高8.9 厘米,口徑26.7 厘米。

圖30 明永宣 青花庭院仕女圖碗 美國亞洲協(xié)會博物館藏

明宣德青花庭院仕女圖高足碗(圖31)[45]。侈口,深弧腹,高足中空,近底處向外微撇??谘貎?nèi)、外壁飾雙弦紋,內(nèi)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識。碗外壁通壁繪庭院仕女圖,高足處繪山水、樹木景象。器高10.3 厘米,口徑15.2 厘米,足徑4.4 厘米。

圖31 明宣德 青花庭院仕女圖高足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上述器物所繪的庭院仕女圖,畫面布局基本相同,人物、景象相近。以碗為例,外壁共繪四組人物,其間以湖石、芭蕉、牡丹等花木作為畫面隔斷。芭蕉湖石旁,一位仕女撫琴演奏,其左側(cè)一位仕女端坐,聆聽琴樂,右側(cè)站一位侍女手持長柄儀仗扇。緊鄰的一組圖像中,兩位仕女坐于棋桌前對弈,桌后置一面屏風(fēng),其上繪山水畫,畫面布局似延續(xù)元代的山水模式中的“一水兩岸”。第三組圖像中,一位仕女亦端坐院中,手中翻閱著書籍,身后站一位侍女手捧多本書籍。第四組為一位仕女端坐于繡墩上,欣賞由面前侍女舉桿挑起的山水畫,畫中山水似與遠(yuǎn)處的流云山峰相呼應(yīng)。

以上四組圖像分別對應(yīng)“琴”、“棋”、“書”、“畫”?!扒倨鍟嫛北还糯娜搜攀考伴|秀視為文雅之事,極力推崇,因而通常被稱為“文人四藝”。據(jù)青木正兒考證,琴棋書畫的四者組合最早出現(xiàn)于自張彥遠(yuǎn)的《法書要錄》中,琴棋書畫作為文雅藝術(shù)的代表,被約定俗成地暗指為知識階層的精神史。[46]唐、宋、元以來的十八學(xué)士圖和文會圖中,通常繪以男性人物為主角的文人雅集,其中穿插撫琴、對弈、讀書、賞畫等多種活動,可視為琴棋書畫的體現(xiàn)。這類繪畫模式的發(fā)展自然地影響到仕女題材圖像。金代壁畫墓中裝飾有以女性為主角的琴棋書畫圖像,如陜西甘泉縣袁莊村金代壁畫墓四號墓墓室中,東壁繪有聽琴圖,北壁繪弈棋圖、誦書圖、及賞畫圖(圖32)[47]。當(dāng)仕女與四藝的組合逐漸在繪畫中成為一種固定的圖像模式后,也為瓷器紋飾提供了圖像參考。

圖32 陜西甘泉縣袁莊村金代壁畫墓四號墓墓室壁畫左上:北壁弈棋圖 左中:北壁誦書圖 左下:北壁賞畫圖 右:東壁聽琴圖

繼宣窯之后,正統(tǒng)至天順時期藩王用瓷之中(民窯燒造)出現(xiàn)以琴棋書畫為裝飾題材的器物,如明正統(tǒng)青花琴棋書畫仕女四藝圖罐(圖33)[48],罐身所繪仕女裝扮雍容華貴,在延續(xù)永宣御窯器物的圖像基礎(chǔ)上又有所調(diào)整,背景一改山水景色,以大量的云氣紋取代,紋飾更加繁密。類如該器物以仕女集會為裝飾題材的大罐在正統(tǒng)至景泰時期可見多例。成化官窯瓷器延續(xù)燒制宣德官窯中的以琴棋書畫主題裝飾的瓷器,如明成化青花仕女圖碗(圖34)[49],碗外壁整體紋飾構(gòu)圖延續(xù)宣窯圖像,但仕女風(fēng)格發(fā)生變化,青花料發(fā)色以及用筆等傳達(dá)出不同的時代風(fēng)格。萬歷官窯亦有燒制(圖35)[50],庭院景象及遠(yuǎn)景處理的較為簡易。清代官窯仿燒的此類紋飾瓷器(圖36)[51],摹繪精細(xì),并在器底書寫“大明宣德年制”款識。

圖33 明正統(tǒng) 青花琴棋書畫仕女四藝圖罐 上海博物館藏

圖34 明成化 青花仕女圖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35 明萬歷 青花仕女四藝圖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36 清康熙 青花三友仕女盤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3、水榭納涼

以水榭納涼為裝飾題材的器物,器型共有三類,分別為碗、盤、高足杯。

明宣德青花鳴鳳在竹仕女游園碗(圖37)[52]。侈口,斜壁內(nèi)收,矮圈足。碗內(nèi)壁素面,外壁通壁繪庭院仕女圖,外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圈足外壁飾一周卷草紋。器高7.8 厘米,口徑18.7 厘米,足徑7.7 厘米。

明宣德青花庭院仕女圖碗(圖38)[53]。侈口,斜壁內(nèi)收,矮圈足。內(nèi)壁口沿處飾一周雙弦紋,底部中心雙圈內(nèi)繪歲寒三友、湖石和靈芝。外壁通壁繪庭院仕女圖,外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圈足外壁飾一周二次方連續(xù)“回”紋。器高7.2 厘米,口徑18.9 厘米,足徑7.3 厘米。

圖38 明宣德 青花庭院仕女圖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仕女圖碟(圖39)[54]。撇口,淺弧腹,矮圈足。口沿內(nèi)、外壁及圈足外壁飾雙弦紋,盤內(nèi)底雙圈內(nèi)繪歲寒三友、湖石和靈芝。外壁通壁繪庭院仕女圖,外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器高3.7 厘米,口徑14.9 厘米,足徑9.5厘米。

圖39 明宣德 青花仕女圖碟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仕女高足杯(圖40)[55]。侈口,深弧腹,足中上部有一凸環(huán),底部外撇似喇叭形。內(nèi)壁口沿處飾一周雙弦紋,底部書梵文。杯外壁通壁繪庭院仕女圖,高足上繪山巒、湖石與花木,足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器高7.4 厘米,口徑8 厘米,足徑4 厘米。

圖40 明宣德 青花仕女高足杯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上述器物所繪的庭院仕女圖,畫面布局基本相同,人物、景物相近。以碗為例,碗壁繪有兩組場景,其間以云氣與樹木組合作為分界標(biāo)識。第一組場景中,欄桿外水波重重,一只鯉魚躍出水面。水邊建有一處房屋,屋旁栽種翠竹。兩位仕女對坐于屋內(nèi)談話,正面端坐仕女應(yīng)為主人,手持小扇,身后立有山水畫屏。一小童手捧物品踏石階向屋內(nèi)走來。另一組畫面中,兩位仕女站于屋外,其中一仕女服飾華麗,衣帶飄逸,似為仙人。對面的仕女雙手舉于胸前,態(tài)度謙卑,似在聆聽教誨。大片的云氣縈繞在人物周圍,尤似夢境。

這一紋飾因兩位仕女坐于水榭中而命名為“水榭納涼”。仕女于水榭集會納涼的繪畫題材早有出現(xiàn),如傳五代傳周文矩繪《荷亭奕釣》,宋代《水殿招涼》(圖41)[56]也是同類題材繪畫。以水榭納涼為主題的仕女畫已有傳統(tǒng),繪畫作為圖像的傳播媒介之一,逐漸影響至瓷器上出現(xiàn)這類題材圖像也是有可能的。

圖41 宋 佚名 絹本《水殿招涼》冊頁

該器物圖像也被命名為“鳴鳳在竹”,這一名稱來自于竹子上的鳳凰?!傍Q鳳在竹”出自《千字文》,“鳴鳳在竹,白駒食場?;徊菽?,賴及萬方?!币庠谫潛P君主的圣賢之德造福于天下?!肚ё治摹窞楣艜r兒童的啟蒙讀物,其中傳頌倫理道德、封建綱常等思想,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在瓷器上描繪這一圖像也是意在夸贊皇帝的治國才能。此外,水中一只鯉魚躍出,魚嘴上方勾勒兩條曲線呈八字形。這一紋飾象征著“魚躍龍門”,也稱“魚化龍”,出自《三秦記》:“龍門山在河?xùn)|界,禹鑿山斷門,闊一里余,黃河自中流下。兩岸不通車馬。每暮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者便化為龍?!盵57]鯉魚逆流而上,奮力躍過龍門便可化作為龍。在古代封建社會中,將學(xué)子科舉高中,踏入仕途比作鯉魚躍龍門,具有吉祥慶祝的涵義,各類器物的裝飾上均廣泛應(yīng)用。鳴鳳在竹與魚化龍,兩個分別具有贊揚君主賢德和高中、踏入仕途涵義的象征元素疊加在同一畫面中,更加強(qiáng)調(diào)了圖像的教化意義。

在構(gòu)圖上,屋內(nèi)主客談話,小童從屋外走來的場景,與明初的漆器紋飾相近。如明永樂剔紅對談圖菱花式盤(圖42)[58],二老對坐于屋中交談,院中兩個侍童向屋內(nèi)走來,一人抱琴,一人捧盒。二者的構(gòu)圖及紋飾元素頗為相似,因而推測同一時期內(nèi)的宮廷用器制圖可能互有借鑒。繼宣窯之后,萬歷官窯仍有燒制以水殿納涼為主題裝飾的瓷器,如青花山水仕女碗(圖43)[59]。

圖42 明永樂 剔紅對談圖菱花式盤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43 明萬歷 青花山水仕女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4、出行準(zhǔn)備

以出行準(zhǔn)備為裝飾題材的器物,器型共有兩類,分別為碗和盤。

明宣德青花仕女圖碗(圖44)[60]。侈口,斜壁內(nèi)收,矮圈足。碗內(nèi)壁素面,外壁通壁繪庭院仕女圖,外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圈足外壁飾一周卷草紋。器高6.8 厘米,口徑19.5 厘米,足徑7.8 厘米。

青花庭院仕女圖碗(圖45)[61]。侈口,斜壁內(nèi)收,矮圈足,無款識。外壁通壁繪庭院仕女圖,圈足處飾一周二次方連續(xù)“回”紋。器高6.5 厘米,口徑19.3 厘米。

圖45 明永宣 青花庭院仕女圖碗 大英博物館藏

明宣德青花三友庭院仕女圖盤(圖46)[62]。微斂口,弧腹,矮圈足??谘貎?nèi)、外壁及圈足外壁飾雙弦紋,盤內(nèi)底雙圈內(nèi)繪歲寒三友、湖石和靈芝。外壁通壁繪庭院仕女圖,外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器高4.4 厘米,口徑18.3 厘米,足徑11.9 厘米。

圖46 明宣德 青花三友庭院仕女圖盤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上述器物所繪的庭院仕女圖,畫面布局基本相同,人物、景物相近。以碗為例,外壁主要描繪有兩組人物,其間以草木樹石為場景分隔。第一組中共繪三人,左側(cè)為衣著華麗、發(fā)飾高盤的仕女,手中拈有花枝,側(cè)身與身后作揖侍女交談,另有一位懷中捧物的侍女站在一旁。第二組中共繪兩位侍女,一人懷捧包袱行走在前,一人抱琴緊跟其后。結(jié)合兩組人物推測,仕女應(yīng)是準(zhǔn)備出行,在她的吩咐下,伴隨侍女為其準(zhǔn)備出行物品。在出行或赴會圖中,常見侍童抱琴、書等物跟隨在主人身后,從前代繪畫與同時期的漆器中均可以看到這一圖像模式。此外,碗壁所繪場景不似普通庭院,地面轉(zhuǎn)角處的切面為石壁斷層,仕女似是站于高臺之上。人物身的大片云氣間露出建筑屋頂及山巒,似在暗示所繪場景為仙界。

手拈花卉的仕女圖像在四時詩意中也有出現(xiàn),但二者拈花的姿態(tài)不同,該件器物上仕女將花枝舉向侍女展示。在古代仕女形象的描繪中,女性常以拈花形象出現(xiàn),如唐代壁畫墓中的拈花仕女(圖47)[63],唐人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卷》(圖48)[64]中也繪有一位手中拈有花朵的仕女,以及明代仇英《貴妃曉妝圖》(圖49)[65]中的仕女等。除繪畫外,明代的袍料(圖50)[66]也以拈花仕女為紋樣。這類圖像不僅再現(xiàn)貴族女子的閑情雅趣,也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變成固定的裝飾紋樣。

清代康熙后期官窯亦有燒制出行準(zhǔn)備主題紋飾的器物,如青花仕女圖碗(圖51)[67],器底雙圈內(nèi)書有“大清康熙年制”款識,畫工精湛,仕女發(fā)飾、服裝細(xì)致,其形象有別于明初官窯器物上的仕女形象,應(yīng)為時下女性形象的真實寫照。

右圖50 明 金地緙絲燈籠仕女袍料(局部)北京藝術(shù)博物館藏

5、輕舞候友

以輕舞候友為裝飾題材的器物,器型只有碗類。

明宣德青花庭院仕女圖碗(圖52)[68]。侈口,斜壁內(nèi)收,矮圈足。碗內(nèi)壁素面,外壁通壁繪庭院仕女圖,外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圈足外壁飾一周卷草紋。器高6.7 厘米,口徑19.6 厘米,足徑7.7 厘米。

圖52 明宣德 青花庭院仕女圖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庭院仕女圖碗(圖53)[69]。侈口,斜壁內(nèi)收,矮圈足。碗內(nèi)壁素面,外壁通壁繪庭院仕女圖,外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圈足外壁飾一周卷草紋。器高7 厘米,口徑19.1 厘米。

圖53 明宣德 青花庭院仕女圖碗 美國弗利爾美術(shù)館藏

上述器物所繪的庭院仕女圖,畫面布局基本相同,人物、景物相近。以碗為例,碗壁繪兩組人物,分別三、兩人一組。庭院內(nèi)置有兩塊太湖石,并植有竹子、梅花等各類花木。一位仕女站于庭院中,雙臂輕揚,姿態(tài)優(yōu)雅,似在舞蹈,對面手持小扇的侍女抬手比劃。不遠(yuǎn)處的樓閣內(nèi),一位手捧包袱的侍女向二人走來。沿欄桿伸展進(jìn)入第二幅畫面中,云霧飄渺間,花瓣飄落,小侍女在前引路,身體微躬,回首與身后仕女交談,手指向前方,似在告知前面的情況。五人雖分于兩組,但應(yīng)是同一故事內(nèi)的不同場景,結(jié)合兩則場景推測輕舞仕女應(yīng)是在等待友人的到來,因此將該紋飾命名為輕舞候友。

明代繪畫中繪有仕女舞蹈形象,如仇英的《漢宮春曉》中描繪宮廷內(nèi)仕女舞蹈的場景(圖54)[70],兩人面向?qū)Ψ轿璧?,姿態(tài)輕盈,其中背對畫面的侍女動勢與碗中仕女的形象頗為相似。首都博物館所藏明代“緙絲仕女人物壁飾”是以賀壽為主題的織品,在樂器伴奏下,三位仕女在地毯上翩然起舞(圖55)[71]。

圖54 明 仇英 絹本《漢宮春曉》手卷(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55 明代 緙絲仕女人物紋壁飾(局部)首都博物館藏

(三)神仙人物

此類紋飾繪神仙人物或神仙故事情節(jié)。神仙人物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題材之一,古人以繪畫的形式表達(dá)對于神仙的浪漫想象。東晉時,顧愷之便以曹植的《洛神賦》為粉本,創(chuàng)作繪畫《洛神賦圖》,畫中描繪曹植與洛神的愛情故事。歷代畫家皆可從神話人物題材中汲取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作靈感,瓷器裝飾上也不例外。

根據(jù)傳世器物,神仙人物主題的紋飾主要有五類,即:麻姑獻(xiàn)壽、駕鹿乘輦、雙姝乘鸞鳳、仙女乘鶴與吹簫引鳳。

1、麻姑獻(xiàn)壽

以麻姑獻(xiàn)壽為裝飾題材的器物,器型只有碗類。

明官窯青花麻姑獻(xiàn)壽圖碗(圖56)[72]。侈口,斜壁內(nèi)收,矮圈足,無款識。碗內(nèi)壁素面,外壁通壁繪山水仕女圖,圈足外壁飾一周二次方連續(xù)“回”紋。器高6.5 厘米,口徑19.8 厘米,足徑6.6 厘米。

圖57 洪武二十八年 《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上述器物所繪的山水仕女圖中,云氣彌漫,仙氣飄渺,林中植有竹子與松樹,靈鹿、仙鶴與鳳凰行于林間。身著華麗服飾的西王母坐于蟠桃樹下,身后兩位玉女手舉羽扇,其中一玉女轉(zhuǎn)向西王母低語,似在稟示女仙到來。女仙在一團(tuán)云氣映襯下走來,神采奕奕,身后跟隨一手捧賀禮的侍女。圖像中的女仙為麻姑,麻姑獻(xiàn)壽具有祝福長壽的美好象征。麻姑是古代民間信仰的道教神仙之一,在民間傳說中,麻姑在三月初三,即西王母的生日上,獻(xiàn)上靈芝釀酒作為賀禮祝壽,這也可能為麻姑獻(xiàn)壽故事的來源之一。晉代葛洪的《神仙傳》中載:“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許,于頂中做髻,余發(fā)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錦綺,光彩耀目,不可名狀?!盵73]麻姑的形象為容貌好看的年輕女子,頭頂盤髻,余發(fā)垂至腰間,衣著光彩耀目。此外,麻姑稱自上次與王遠(yuǎn)見面后,期間“已見東海三為桑田”,[74]彼時麻姑的面貌雖為十八九,但真實年歲已經(jīng)不知有多少個滄海桑田,因而麻姑也被后人視為長壽的象征。

明初刊行的圖書插圖中,女仙形象與瓷器上的人物頗有相似,如洪武二十八年的《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圖57)[75],一位菩薩居中,兩側(cè)各站有玉女,分別舉儀仗和與香爐。同一時期的漆器上見有相似題材紋飾,如明代初期剔紅祝壽圖菱花式盤(圖58)[76],裝飾題材為西王母賀壽。西王母站于古松之下,身后兩位仙女手舉儀仗,右側(cè)另有一仙女手捧物,迎面走來二位毛女,身后背竹簍。漆器的紋飾主題、構(gòu)圖以及各裝飾元素與瓷器相似,如古松、蟠桃樹、仙鶴、鳳凰、鹿,西王母與女仙形象等。瓷器上的麻姑獻(xiàn)壽與漆器上的毛女獻(xiàn)壽可能使用同一圖像模式,在具體的人物題材上根據(jù)需求進(jìn)行調(diào)換更改。明初,類如麻姑獻(xiàn)壽等賀壽題材在宮廷用器裝飾上的應(yīng)用,與宮中盛行的神仙道化雜劇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宮廷及藩府中常類神仙賀壽劇目作為慶壽或慶祝節(jié)日的演出。藩王之中,明憲王朱有燉(西元1379 年—1439年)曾作有大量的雜劇作品,主題為神仙道化和祥瑞慶賞的雜劇不在少數(shù),在宣德年間創(chuàng)作有《群仙慶壽蟠桃會》、《瑤池會八仙慶壽》、《福祿壽仙宮慶壽》等慶壽類雜劇。[77]

圖58 明初期 剔紅祝壽圖菱花式盤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2、雙姝乘鸞鳳

以雙姝乘鸞鳳為裝飾題材的器物,器型只有碗一類。

青花雙姝乘鳳圖碗(圖59)[78]。侈口,斜壁內(nèi)收,矮圈足。碗內(nèi)壁素面,外壁通壁繪仕女圖,外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圈足外壁飾一周卷草紋。器高6.9 厘米,直徑19.3 厘米,足徑7.7 厘米。

圖59 明宣德 青花雙姝乘鳳圖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雙姝乘鳳圖碗(圖60)[79]。侈口,斜壁內(nèi)收,矮圈足。碗內(nèi)壁素面,外壁通壁繪仕女圖,外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圈足外壁飾一周卷草紋。器高6.9厘米,口徑19.8 厘米。

圖60 明宣德 青花雙姝乘鳳圖碗 美國克利夫蘭藝術(shù)博物館

上述器物所繪的仕女圖中,繪有仙山閬苑,仙山、云杉高聳,殿宇、樓閣半隱于云山霧海之中,渲染出高處的清冷與神秘。兩簇云朵間,二位仙女分乘鸞、鳳(圖61)[80]前往殿宇。

圖61 《營造法式》里面的鸞與鳳

繪畫及其他器物裝飾中見常見仙女乘鸞、鳳圖像。如宋摹本“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圖62)[81]、宋代“仙女乘鸞圖頁”(圖63)[82],但這類圖像中并未傳達(dá)明確的主題,更傾向于呈現(xiàn)仙女的形象。元代黑漆螺鈿樓閣人物圖盒(圖64)[83]紋飾為賀壽題材,紋飾中三位仙女乘鸞、鳳,中間持如意者應(yīng)為西王母,兩側(cè)為玉女。明代織錦“綠地仙人祝壽圖妝花緞”(圖65)[84]中,兩位仙女駕于祥云之上,分別手捧珊瑚與壽桃,身邊縈繞鳳凰。雖未乘鳳,但與瓷器上的圖像元素類同。元明圖像中,以仙女和鸞或鳳凰的組合逐漸以慶壽主題出現(xiàn)。明代器物中,以賀壽題材為裝飾的不在少數(shù),器物外壁的雙姝乘鸞鳳紋飾可能是在仙女乘鳳圖像基礎(chǔ)上,漸漸衍生出的賀壽紋飾。

圖62 晉 顧愷之 絹本《洛神賦圖》手卷(宋?。ň植浚?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63 宋 佚名 絹本《仙女乘鸞圖》冊頁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64 元 黑漆螺鈿樓閣人物圖盒(局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圖65 明 綠地仙人祝壽圖妝花緞故宮博物院藏

3、仙女乘鶴

以仙女乘鶴為裝飾題材的器物,器型只有碗類。

明宣德青花仙女乘鶴圖碗(圖66)[85]。侈口,斜壁內(nèi)收,矮圈足。碗內(nèi)壁素面,外壁通壁繪山水仕女圖,外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圈足外壁飾一周卷草紋。器高6.9 厘米,口徑19.7 厘米,足徑7.7 厘米。

圖66 明宣德 青花仙女乘鶴圖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仙女乘鶴圖碗(圖67)[86]。侈口,斜壁內(nèi)收,矮圈足。碗內(nèi)壁素面,外壁通壁繪山水仕女圖,外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圈足外壁飾一周卷草紋。器高6.9 厘米,口徑19.6 厘米,足徑7.8 厘米。

圖67 明宣德 青花仙女乘鶴圖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永宣青花仙女乘鶴圖碗(圖68)[87]。侈口,斜壁內(nèi)收,矮圈足,無款識。碗內(nèi)壁素面,外壁通壁繪山水仕女圖,圈足外壁飾一周二次方連續(xù)“回”紋。器高6.7 厘米,口徑19.5 厘米,足徑6.3 厘米。

圖68 明永宣 青花仙女乘鶴圖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上述器物所繪的山水仕女圖中,可分為白日與夜晚兩個版本,以碗(圖66)為例,山峰連綿起伏,水波粼粼,一座樓閣半隱于云中,天邊一位仙女乘鶴而至,似趕往樓閣中參與盛典。碗(圖67)為夜晚版本,夜色靜謐,云霧重重,樓閣掩映其中,天邊流云破開出可見一輪圓月。

對于這類器物的圖像來源,有學(xué)者認(rèn)為是取自明初雜劇《邊洞玄慕道升仙》[88],乘鶴仙女為邊洞玄,也有學(xué)者認(rèn)為乘鶴女仙為楊敬真。[89]本文持不同看法,仙女乘鶴的圖像由來已久,五代繪畫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如阮郜的《閬苑仙女圖》(圖69)。[90]宋代刺繡(圖70)也以仙女乘鶴為裝飾,高臺之下,云氣重重。高臺之上建有殿堂,兩位侍女站于殿堂前,一人手舉儀仗,一人捧物,等待乘鶴仙女的到來。這件刺繡上的圖像與上述器物外壁圖像頗為相似。鶴本身具有吉祥長壽的涵義,常與神道人物相關(guān)聯(lián)。因而,乘鶴仙女不是特指某位神話故事中的人物,而是一個具有祝福涵義的圖像符號,與前文所述乘鸞鳳仙女類同。并且,二者所在的圖像布局和裝飾元素也具有相似性,猶如在同一圖像模式下衍生出的不同主題紋飾。繼明代官窯之后,清代康熙官窯中亦有仿燒這類主題紋飾瓷器(圖71)[91],紋飾中乘鶴仙女的氣質(zhì)更為清冷,器外底款識摹寫為“大明宣德年制”。

圖70 宋繡瑤臺跨鶴圖遼寧省博物館藏

圖71 清康熙 青花山水仕女圖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4、駕鹿乘輦

以駕鹿乘輦為裝飾題材的器物,器型只有碗類。

明宣德青花三友仕女夜游圖碗(圖72)[92]。侈口,斜壁內(nèi)收,矮圈足。碗內(nèi)壁素面,外壁通壁繪庭院仕女圖,外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圈足外壁飾一周卷草紋。器高6.8 厘米,口徑19.6 厘米,足徑7.8 厘米。

圖72 明宣德 青花三友仕女夜游圖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三友仕女夜游圖碗(圖73)[93]。侈口,斜壁內(nèi)收,矮圈足。內(nèi)壁口沿處飾一周雙弦紋,底部中心雙圈內(nèi)繪歲寒三友、湖石和靈芝。外壁通壁繪庭院仕女圖,外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圈足外壁飾一周二次方連續(xù)“回”紋。器高7.4 厘米,口徑18.7 厘米,足徑7 厘米。

圖73 明宣德 青花三友仕女夜游圖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永宣青花山水仕女碗(圖74)[94]。侈口,斜壁內(nèi)收,矮圈足,無款識。碗內(nèi)壁素面,外壁通壁繪庭院仕女圖,圈足外壁飾一周卷草紋。器高6.7 厘米,足徑19.6 厘米,底徑6.6厘米。

上述器物所繪的庭院仕女圖,畫面布局基本相同,人物、景物相近。碗外壁繪連綿山峰,庭內(nèi)湖石林立、牡丹、芭蕉點綴,房屋半隱于云霧間。院中,一位仕女乘鹿輦出行,另有一位侍女抱琴行于車輦旁。鹿輦前有兩侍女,前者手持燈籠探路,后者揮手似在指揮,碗(圖73)中繪后者牽鹿前行。

這一圖像取自《太上靈寶五符序》,“北方玄滋五氣之天……室有夜光玉女,服云林之翠羅,乘靈虬以啟真,駕鹿輦于天河?!盵95]描述玉女駕乘鹿輦前往天河的場景?!吨T仙匯祝圖》(圖75)[96]中繪群仙赴往西王母蟠桃會的場景,眾多仙人中,一仙女乘鹿輦,輦后跟隨三位仙女,其后另有兩仙女。駕鹿乘輦的女仙圖像在繪畫中被賦予慶壽的涵義,結(jié)合慶壽主題在明初宮廷內(nèi)較為流行,且神仙人物主題器物中的麻姑獻(xiàn)壽、雙姝乘鸞鳳及仙女乘鶴均具有慶壽涵義,推測該紋飾亦為慶壽題材。

圖75 傳宋 方椿年 絹本《諸仙匯祝圖》卷(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成化官窯瓷器中可見以駕鹿乘輦為裝飾主題的瓷器,如青花仕女圖碗(圖76)[97],但在器型及紋飾構(gòu)圖上略有調(diào)整。仕女形象也隨時代發(fā)生改變,較明代初期的典雅形象相比,成化時期的仕女形象圓潤俏麗。

圖76 明成化 青花仕女圖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5、吹簫引鳳

以吹簫引鳳為裝飾題材的器物,器型只有碗類。

明宣德青花山水仕女碗(圖77)[98]。侈口,斜壁內(nèi)收,矮圈足。碗內(nèi)壁素面,外壁通壁繪山水仕女圖,外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圈足外壁飾一周卷草紋。器高7 厘米,口徑19.1 厘米,足徑7.7 厘米。

圖77 明宣德 青花山水仕女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上述器物所繪的山水仕女圖中,草木茂盛,淺水遙岑,云霧繚繞。垂柳旁,一位仕女端坐于亭內(nèi),手中持蕭吹奏,遠(yuǎn)處流云間,一位仙女乘鸞悄然而來,衣帶飄逸,儀態(tài)端重。

這一圖像可能取自故事“吹簫引鳳”。《列仙傳》載:“蕭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于庭。穆公有字女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鳳鳴,居數(shù)年,吹似鳳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為作鳳臺,夫婦只其上,不下數(shù)年,一旦,皆隨鳳凰飛去。”[99]蕭史與弄玉夫婦二人吹簫能引來鳳凰,隨后二人皆成鳳凰飛走。器物外壁圖像中只繪亭中吹簫女子弄玉,其似鳳鳴般的簫聲引來乘鸞仙女,卻不見故事中的蕭史與另一只鳳凰。畫面雖沒有完整再現(xiàn)故事人物,但根據(jù)圖像中的鸞和吹簫女子可清楚其中的典故。明代畫家仇英的《人物故事圖》(圖78)[100]中的一幅繪畫便以“吹簫引鳳”為主題。清代“刺繡吹簫慶曲圖軸”(圖79)[101]中則將這一故事情節(jié)表現(xiàn)的更加清晰明了。不同時代下,不同的創(chuàng)作者基于同一故事進(jìn)行創(chuàng)作,雖呈現(xiàn)出不同的圖像效果,但與故事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

(四)仕女嬰戲

此類紋飾,即在同一場景中繪仕女和嬰戲。仕女題材和嬰戲題材是永宣官窯瓷器中的兩類紋飾主題,在仕女嬰戲主題中,二者被合為一體。

根據(jù)傳世器物,仕女嬰戲主題的紋飾僅有庭院游戲一類。

1、庭院游戲

以庭院游戲為裝飾題材的器物,器型共有兩類,分別為碗和高足杯。

第一類

明宣德青花仕女嬰戲圖碗(圖80)[102]。侈口,斜壁內(nèi)收,矮圈足。碗內(nèi)壁素面,外壁通壁繪仕女嬰戲圖,外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圈足外壁飾一周卷草紋。器高6.9 厘米,口徑19.3 厘米,足徑8 厘米。

右圖79 清康熙刺繡吹簫慶曲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官窯青花仕女圖碗(圖81)[103]。侈口,斜壁內(nèi)收,矮圈足,無款識。碗內(nèi)壁素面,外壁通壁繪仕女嬰戲圖,圈足外壁飾一周卷草紋。器高6.6 厘米,口徑19.5 厘米,足徑6.5 厘米。

圖81 明永宣 青花仕女圖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山水仕女碗(圖82)[104]。侈口,斜壁內(nèi)收,矮圈足。碗內(nèi)壁素面,外壁通壁繪仕女嬰戲圖,外底中央雙圈內(nèi)書“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圈足外壁飾一周卷草紋。器高6.7 厘米,口徑19.5 厘米,足徑7.7 厘米。

圖82 明宣德 青花山水仕女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人物樓閣紋高足杯(圖83)[105]。侈口,深弧腹,高足實心,足中上部有一凸環(huán),底部外撇似喇叭形,器型小巧別致。內(nèi)壁口沿處飾一周雙弦紋,底部書梵文。杯外壁通壁繪仕女嬰戲圖,高足外壁繪湖石、花卉,足底書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器高7.5 厘米,口徑8 厘米。

上述器物所繪庭院仕女圖,畫面人物、景物相近,布局略有不同,可分為兩類。第一類,以明宣德青花仕女嬰戲圖碗(圖80)為例,碗壁繪庭院場景,欄桿曲折,湖石聳立,翠色垂陰,遠(yuǎn)處水面微微泛起漣漪,一派閑適景象。一位持扇仕女坐于亭中,觀望院中兩孩童游戲,一者為蹲式,一者伏于地上,二人雙手皆有所比劃。第二類,以明宣德青花山水仕女碗(圖82)為例,仕女手中不持小扇,而是揮手指向童子所在方向。仕女所乘涼亭也較為簡易,不似前者建于臺階之上,亭內(nèi)也不再置有屏風(fēng),根據(jù)后面露出的建筑底部可知涼亭搭建在主屋的前方。院內(nèi)景象也略有差異,圖像中雖有柳樹、芭蕉和湖石等元素,但布局結(jié)構(gòu)不同,并將院內(nèi)欄桿作為畫面隔斷,整體構(gòu)圖留白較多。

嬰戲題材不僅是明代官窯瓷器裝飾中的重要人物紋飾之一,宮廷繪畫、漆器和服飾上也均有出現(xiàn)。明代以嬰戲題材為裝飾的官窯瓷器自永樂時開始出現(xiàn),通常繪孩童聚集在一起游戲。上述器物外壁所繪的兩個童子應(yīng)是在斗草。唐代路德延在《孩兒詩》中描寫孩童游戲時寫道“斗草當(dāng)春徑”。斗草是端午節(jié)時的節(jié)令游戲,源自古代端午節(jié)采百草預(yù)防疾病的習(xí)俗,后來流行于兒童之間彼此拉扯花草莖,以比賽其韌性[106]。孩童斗草的裝飾在器物上早有出現(xiàn),江蘇鎮(zhèn)江丁卯橋窖藏中出土的“唐代鎏金人物銀瓶”上刻有二童子對坐斗草圖(圖84)[107],二人坐在草地上,手中各握一把草,模樣憨態(tài)可掬。永樂青花嬰戲圖碗(圖85)[108]中,四個孩童聚在一起做斗草游戲,三人蹲在前,面前兩堆散落的草葉,一人站在后面觀望助威,場面歡快。

圖84 唐代 鎏金人物銀瓶 南京博物院藏

圖85 明永樂 青花嬰戲圖碗 香港天民樓藏

在紋飾構(gòu)圖上,上述瓷器與元代漆器在構(gòu)圖上有相似之處,如剔花樓閣人物圖圓盤(圖86)[109]中,坐于亭中觀看孩童游戲的仕女變?yōu)樽谖輧?nèi)的老者,孩童不再伏地斗草玩耍,而是在院中奔跑追逐柳花。

明代成化官窯中燒制以仕女嬰戲為主題紋飾的瓷器,如青花庭院人物圖碗(圖87)[110],器壁所繪紋飾為上述的第一類構(gòu)圖,內(nèi)底中心雙圈內(nèi)繪團(tuán)龍紋。此外,成化時期器物上的仕女嬰戲紋飾衍生出了新的圖像,如青花仕女游園圖盤(圖88)[111],仕女坐于庭院之中,身后站有一位手持長柄扇的侍女,不遠(yuǎn)處一個孩童蹦跳嬉戲。此外,清代康熙官窯亦有仿燒仕女嬰戲瓷器,青花三友仕女圖盤(圖89)[112]外壁所繪紋飾則為上述的第二類構(gòu)圖,盤內(nèi)底雙圈內(nèi)雖繪松竹梅、靈芝和湖石,但繪畫風(fēng)格具有康熙官窯特色。器物外底雙圈內(nèi)書有“大明嘉靖年制”款識,康熙時期傾向于模仿嘉靖官窯,因而這一時期瓷器款識上可見到大量書寫嘉靖款號。

圖87 明成化 青花庭院人物圖碗景德鎮(zhèn)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圖88 明成化 青花仕女游園圖盤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89 清康熙 青花三友仕女圖盤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三、永宣官窯仕女題材瓷器中所見官樣

(一)器型與裝飾組合

仕女題材瓷器器型有:碗、盤、高足杯、高足碗,這四類器型構(gòu)成了永宣官窯仕女題材的產(chǎn)品組合。四類器型雖自明代洪武時期官窯時已有燒制,但宣德時期的高足杯器型較洪武、永樂時期有較大變化,尺寸變小,器型更加別致。這類器型的裝飾題材通常為仕女、海獸波濤及飛龍波濤,數(shù)量較少,制作精美。除以上四類器型外,仕女題材并未應(yīng)用于其他的器型上,同時期其他材質(zhì)的宮廷制品中也未見這類紋飾,由此更加突出永宣時期這批仕女題材瓷器的特殊性與重要性。

結(jié)合傳世品器物與出土器物,高足碗與高足杯數(shù)量較少,碗、盤的數(shù)量占比較大。通過歸納上文舉例器物中尺寸信息完整者,試總結(jié)這類題材器物的器型和裝飾組合規(guī)律[113]。

1、高足碗

在傳世品中,高足碗有3 件。另有1 件為出土器物。尺寸相近差異極小,在造型上,口沿外撇弧度略有差異。

2、高足杯

在傳世品中,高足杯有3 件。尺寸、造型相近,差異極小。

3、碗

傳世品中,碗類根據(jù)尺寸可大致分為三類:

第一類:高6.7—7 厘米,口徑19.1—19.7 厘米,足徑7.6—8 厘米。

第二類:高7.1—7.4 厘米,口徑18.5—18.9 厘米,足徑7—7.3 厘米。(3 件)

第三類:高6.5—6.7 厘米,口徑19.5—19.8 厘米,足徑 6.3—6.6 厘米。(4 件)

第一類尺寸瓷碗裝飾的共同特征為,底部有年代款識,足墻外壁飾一周卷草紋,內(nèi)壁無紋飾。

第二類尺寸瓷碗裝飾的共同特征為,底部有年代款識,足墻外壁飾一周二次方連續(xù)“回”紋。碗內(nèi)壁口沿處飾雙圈,底心雙圈內(nèi)繪歲寒三友、湖石靈芝紋飾。

第三類尺寸瓷碗裝飾的共同特征為,底部無款識,圈足外壁飾一周卷草紋或二次方連續(xù)“回”紋,內(nèi)壁無紋飾。

除以上三類傳世品外,1993 年景德鎮(zhèn)御窯廠遺址考古發(fā)掘中出土一件宣德款青花人物紋碗,高6.5 厘米,口徑14.8厘米,足徑5.6 厘米(圖90)[114]。該器物造型、尺寸與上述三類均不同,外壁裝飾主題為四時詩意。

第三類

4、盤

盤類根據(jù)尺寸可大致分為兩類;:

第一類:高4.2—4.5 厘米,口徑17.4—18.4 厘米,足徑11.9 厘米。(4 件)

第二類:高3.7 厘米,口徑14.8—14.9 厘米,足徑9.1—9.5 厘米。 (2 件)

兩類瓷盤裝飾組合特征上無明顯差異,器型不同。第一類為收口盤,口沿微斂,第二類為撇口盤,整體造型更顯秀氣。

(二)官 樣

以上器物的器型尺寸與裝飾組合之間的細(xì)微差異,反映出永宣時期官窯制瓷的嚴(yán)格性,達(dá)到這樣的效果需歸功于“官樣”。官樣即官方(內(nèi)府)主導(dǎo)下定制的樣式,包括瓷器的造型、紋飾及尺寸等。最遲從唐代開始,內(nèi)府下發(fā)官樣規(guī)范行業(yè)生產(chǎn),瓷器中的官樣始見于晚唐五代時的“官”和“新官”款瓷器[115]。宋、元以來的瓷器官樣在文獻(xiàn)與實物中有跡可循。明代文獻(xiàn)中多有記載關(guān)于瓷器的“官樣”,在此列舉以下幾條:

1.《明會典》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樣制,計算人工物料。如果數(shù)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窯興工。或數(shù)少,行移饒、處等府燒造?!盵116]

2.《明會典》載:“宣德八年(1433)尚膳監(jiān)題準(zhǔn),燒造龍鳳瓷器,差本部官一員,關(guān)出該監(jiān)式樣,往饒州府燒造各樣瓷器四十四萬三千五百件?!盵117]

3.《明英宗實錄》載正統(tǒng)三年十二月丙寅:“命督察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窯場燒造官樣青花白地瓷器于各處貨賣及饋送官員之家。違者正犯處死,全家謫戍口外?!盵118]

結(jié)合以上文獻(xiàn)可知,明代官窯瓷器的燒制自洪武時已經(jīng)開始由朝廷官方“定奪樣制”,不僅包含瓷器本身的規(guī)制,燒制過程中所需要的人力及物料的花費也在官方的掌控下進(jìn)行。官樣瓷器從制樣到燒制又經(jīng)過怎樣的流程?

《浮梁縣志》載:“宣德中以營繕?biāo)6焦そ?,正統(tǒng)初罷,天順元年委中官燒造。”[119]再綜合上述文獻(xiàn)2,在宣德官窯瓷器的生產(chǎn)系統(tǒng)中,由工部出樣,下屬機(jī)構(gòu)營繕?biāo)┴?fù)責(zé)到當(dāng)?shù)囟皆齑善?。其中,營繕?biāo)┮部赡茇?fù)責(zé)出樣。明人王士性在《廣志繹》中比較宣窯與成窯紋飾的畫意時寫道,“然二窯皆當(dāng)時殿中畫院人遣畫也。”[120]王士性雖不是永宣時人,但這一說法亦有證可循。因自明初開始,宮廷畫師常被授予工部之下的文思院大使、副使及營繕?biāo)┕俾歔121],如明代著名畫家郭純的畫作深得永樂皇帝的喜愛,于永樂十二年被授予營繕?biāo)┮宦歔122]。因此,作為一名符合皇帝審美的宮廷畫師,又任職于負(fù)責(zé)燒制瓷器部門,參與繪制官樣的可能性是極大的。

前期的工作中,由工部出樣,題準(zhǔn)燒造瓷器的部門(如文獻(xiàn)中的尚膳監(jiān))對樣式要求應(yīng)有重要的影響,后期燒制過程中朝廷派遣得力的中官到實地進(jìn)行監(jiān)督,宣德中期以后則只有營繕?biāo)┒皆欤麄€流程具有層層的把控。而這個嚴(yán)密的燒造系統(tǒng)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自洪武、永樂時期起逐漸發(fā)展起來的。官窯瓷器是明代官營手工業(yè)的代表之一,官窯瓷器的生產(chǎn)與管理同時也代表著明代歷史背景下的社會制度。

官樣瓷器被賦予皇權(quán),民間禁止使用,因身份等級無法使用皇家官樣瓷器的人群,則通過使用仿官樣瓷器以撫慰內(nèi)心對于權(quán)力的追求和渴望。如上文列舉《明英宗實錄》中所載禁令,正統(tǒng)年間因民窯仿燒官樣青花瓷器導(dǎo)致官樣瓷器在民間流通,為禁止這一情況而下發(fā)禁令以警示窯戶。除文獻(xiàn)資料外,據(jù)景德鎮(zhèn)御窯廠考古發(fā)掘出土情況可知,至遲從永樂時期起,至嘉靖時期,御窯廠對于貢余及因瑕疵而落選的瓷器處理嚴(yán)格,均在廠內(nèi)打碎掩埋,禁止流向民間[123]。從制樣到落選瓷器的處理,官窯瓷器燒制過程的嚴(yán)格也彰顯出明朝政府對于權(quán)力等級制度的規(guī)定與維護(hù)。宣德時期的督陶太監(jiān)張善事件可作為維護(hù)制度的例證?!睹魇贰分休d:“宣宗始遣中官張善之往饒州,造奉先殿幾筵龍鳳文白瓷祭器,磁州造趙府祭器。逾年,善以罪諸,罷其役。”[124]《明宣宗實錄》中對這一事件有具體描述,文中載張善在饒州督造瓷器時,“貪黷酷虐下人不堪,所造御用器多以分饋其同列,事聞,斬于都市梟首以徇?!盵125]雖然列出張善對待下屬暴虐的罪責(zé),但導(dǎo)致他被殺頭的根本原因是他將具有御用性質(zhì)的瓷器送給他人,破壞了森嚴(yán)的等級制度。

明代洪武建國初始,就已制定各項規(guī)定,明確皇家、官員及普通百姓在衣食住行之間的等級區(qū)分。《明太祖實錄》載洪武三年八月庚申:“上諭廷臣曰,古昔帝王之治天下,必定禮制以辨貴賤,明等……近世風(fēng)俗相承,流于僭侈,閭里之民,服食居處,與公卿無異,而奴仆賤隸,往往肆侈于鄉(xiāng)曲,貴賤無等,僭禮敗度。此元之失政也。中書其以房舍服色等第明立禁條,頒布中外,俾各有所守[126]?!彪S即,省部對于不同級別職官以及百姓所住房舍、器用、服飾、出行輿車等進(jìn)行詳細(xì)規(guī)定,以達(dá)到與身份等級相匹配。各類規(guī)范極為詳盡,將生活的方方面面置于層層禮制等級之中,不得僭越,這些規(guī)范在永樂與宣德兩朝時得到嚴(yán)格的遵守。

四、宮廷意趣影響下的永宣官窯仕女題材瓷器

以往學(xué)者對永宣仕女題材瓷器的研究中,已經(jīng)提出紋飾樣稿出自宮廷畫師的觀點。尤其瓷器上端莊的仕女形象與宋代繪畫中相近,應(yīng)是借鑒宋代仕女畫為粉本。[127]亦有學(xué)者通過考證認(rèn)為紋飾構(gòu)圖及殿堂樓閣等建筑是借鑒了宋代界畫元素,元明以來的戲曲和版畫也為圖像提供來源,并通過分析明初人物紋飾涵義(其中包含部分仕女紋飾)與明初禁令之間的關(guān)系,認(rèn)為宮廷用器中的人物紋飾并未突破禁令,而是符合時下的禮制與教化。[128]明代官窯瓷器所用樣式由明代宮廷畫師繪制似已成為共識,仕女題材瓷器的多樣性和精細(xì)程度也印證了這一觀點。明太祖時期雖已招有畫師供職于在宮廷中繪制御容像,但并未形成體制。明成祖起,廣招畫師入宮,意在建立一個如宋代畫院體制的機(jī)構(gòu),為構(gòu)建畫院的發(fā)展,新置御用司(宣德時期改名為御用監(jiān))作為專門管理宮廷畫家的機(jī)構(gòu),并確立了宮廷畫家的主要官職系統(tǒng),明代的畫院體制由此基本定型。[129]明成祖?zhèn)€人對于宋人院體風(fēng)格的喜好也促使明代宮廷繪畫風(fēng)格發(fā)生變化,取而代之元末以來遺存的文人畫主流地位,使得主要繼承宋代院體風(fēng)格的明代院體和浙派繪畫在畫壇中占據(jù)重要地位。[130]由此可見明代畫院的體制建設(shè)與繪畫風(fēng)格自永樂建立以來就深受宋代畫院影響。

在宣宗統(tǒng)治下的畫院逐漸進(jìn)入繁榮時期,出現(xiàn)一批明代畫史上著名的畫家,如商喜、謝環(huán)、李在、戴進(jìn)、石銳等。宣宗畫院的昌盛與宣宗本人的藝術(shù)涵養(yǎng)息息相關(guān),宣宗自幼受到優(yōu)秀的文化教育,喜好詩文書畫、音樂等文化藝術(shù),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修養(yǎng)。宣宗在繪畫方面的成就最為突出,《明畫錄》對宣宗的描述為“留神詞翰,尤工繪事,山水人物、花鳥草蟲并佳?!盵131]《萬歷野獲編》補遺卷中記錄作者曾經(jīng)看到宣宗的御筆扇,稱贊其“烘染設(shè)色,直追宋人,書學(xué)顏清臣而微帶沈度姿態(tài)?!盵132]這類稱贊宣宗繪畫水平的古代文獻(xiàn)不在少數(shù)。古代畫家擅專攻于單一畫科,而宣宗在各類畫科中均有建樹,現(xiàn)今宣宗的存世作品以花鳥題材為主(圖91)[133](92)[134],亦有人物、山水題材繪畫(圖93)[135],可從畫中感受到宣宗對于事物的細(xì)微觀察。此外,《大明宣德皇帝御制集》中載有宣宗在賞畫或作畫時所題寫的詩詞,這些畫作多數(shù)已經(jīng)失傳,但均反映出宣宗對于書畫的喜愛。

圖91 明 朱瞻基 紙本《苦瓜鼠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92 明 朱瞻基 紙本《三羊開泰圖》卷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93 明 朱瞻基 紙本《武侯高臥圖》手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在宣宗皇帝統(tǒng)治的近十年間,不僅畫院發(fā)展昌盛,其他的宮廷用器制作水平也得到極大提升,如鑄銅、雕漆、制墨等[136],為后世所追捧。如果沒有皇帝本人的關(guān)注與推動,這些工藝技術(shù)的進(jìn)步將不會有如此進(jìn)展。以宣窯瓷器為例,瓷器的器型和紋飾在這一階段極為豐富多樣,而宣宗的個人喜好在瓷器上也有鮮明體現(xiàn),如蟋蟀罐類,外壁紋飾獨具特色,繪有海東青、獵犬、水鳥等動物,筆法工整細(xì)膩,構(gòu)圖疏密有致,具有濃厚的文人氣息,且不見于其他材質(zhì)器物裝飾。蟋蟀罐與宣宗的促織喜好密切相關(guān),這類蟋蟀罐是為迎合宣宗的喜好而燒制的,而他本人也極有可能深度參與了蟋蟀罐的紋飾與款識設(shè)計。[137]

仕女題材瓷器的品質(zhì)與紋飾的豐富程度也足以證明,只有在皇帝意志主導(dǎo)下才能燒制出這樣一系列兼具文人氣息與工筆畫特征的瓷器,蘊含著來自宮廷的審美。如紋飾中的庭院場景與明代宮廷繪畫《明宣宗行樂圖》中的場景多有相似之處,尤似宮苑情景的再現(xiàn)。再者,紋飾中的仕女形象典雅端莊,體型纖細(xì),身份高者盤高髻,服侍的侍女則梳雙髻,其形象與宋代繪畫中的女子形象較為相似,如美國波士頓美術(shù)館藏蘇漢臣《靚妝仕女圖》(圖94)[138]、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南宋劉松年《宮女圖》(圖95)[139]、《宋高宗書女孝經(jīng)馬和之補圖上卷》(圖96)[140]等宋代繪畫中秀麗的仕女形象。在畫法上,仕女紋飾以白描為主,線條流暢,部分再以淡青花平涂服飾,或者濃淡青花相間加以區(qū)分服飾,注重工筆畫法。明代初期的仕女畫創(chuàng)作低沉,傳世作品極少,無以參考,而永宣時期宮廷繪畫追隨宋代畫院風(fēng)格,宮廷畫師在官樣上繪制出與宋畫中女性形象相接近的仕女紋飾也是情理之中。

圖94 宋 蘇漢臣 絹本《靚妝仕女圖》團(tuán)扇(局部)美國波士頓美術(shù)館藏

圖95 南宋 劉松年《宮女圖》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圖96 宋 趙構(gòu) 馬和之 絹本《宋高宗書女孝經(jīng)馬和之補圖上卷》手卷(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上文雖將永宣官窯仕女題材瓷器作為一個整體進(jìn)行分析。但在進(jìn)一步了解皇帝個人愛好對于宮廷藝術(shù)的影響上,可見宣宗皇帝的影響程度極為顯著。宣宗個人的藝術(shù)修養(yǎng)、對于畫院發(fā)展的推動,及各類精致器物在其統(tǒng)治時期內(nèi)集中出現(xiàn),可視為宣宗鮮明的個人意志于宮廷用器上的體現(xiàn)。尤其仕女題材瓷器在宣德時期的大量燒制,四類器型共有百余件,器型規(guī)整,繪制精湛,此后明朝歷代均不見這一情況。因此推測,上文所述過往被認(rèn)為是永樂時期燒制的無款識仕女題材瓷器,極有可能為宣德早期燒制。正是因為宣宗個人喜好的影響,從而推動官窯燒制出這類特殊的仕女題材瓷器,并成為官窯青花人物類紋飾瓷器中的重要品類。

五、結(jié) 語

在永宣官窯瓷器中,以描繪仕女形象為主題的青花瓷器因其細(xì)膩清秀的工筆畫風(fēng)脫穎而出。仕女形象優(yōu)雅端莊,應(yīng)為宮廷、貴族女子或仙女,所處場景通常為精致庭院或云霧中的仙界。仕女題材紋飾瓷器的器型共有四類,其中碗類數(shù)量占比最大。根據(jù)紋飾涵義可細(xì)分為14 種,部分紋飾題材可在唐、宋、元以來的歷代繪畫及各類材質(zhì)器物裝飾中找到相似的圖像。其中仕女形象雖與宋畫中仕女較為相近,但圖像的傳播媒介是多方面的,尤其元明以來雜劇、版畫、小說讀本的普及加速了圖像的傳播,這也或多或少的為瓷器紋樣提供了粉本。另一部分紋飾則為永宣時期首創(chuàng),并在此后延續(xù)使用。

永宣官窯仕女題材瓷器的出現(xiàn)對于后世官窯和民窯的生產(chǎn)具有深遠(yuǎn)的影響,在此之前,民窯瓷器上雖已有用仕女形象作為裝飾,但紋飾相對隨意。自永宣官窯開始,仕女題材瓷器發(fā)展為具有十余種紋飾組成的主題系列瓷器。成化、萬歷以及清代康熙后期官窯中均有仿制永宣仕女題材瓷器,以碗、盤小件器型為主,部分器物不僅模仿紋飾,款識亦仿寫“大明宣德年制”。歷代后仿各有其特點,仕女形象為時下盛行妝發(fā),各時期所用的青花料及繪畫技法的不同也呈現(xiàn)出不同圖像效果,各具獨特的時代風(fēng)格。

尤以成化和康熙兩個時期的仿燒最為矚目,較其他時期相比,其燒制數(shù)量上較多。成化時期仿燒盤類較多,紋飾構(gòu)圖和細(xì)節(jié)繪制雖不似永宣時期精美,但仕女面容俏麗,衣帶飄逸,獨具成窯風(fēng)格。康熙官窯仿燒則極為精致,極力模仿宣窯瓷器風(fēng)格,水平為其中之最。在景德鎮(zhèn)明清民間窯場中,正統(tǒng)至天順時期開始燒制仕女題材的梅瓶和大罐,從紋飾的整體構(gòu)圖可見承接自官窯仕女題材瓷器,一改前代官窯中的小件器型,作為藩王階層的酒器滿足王府的日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的民窯器物中,以仕女題材為裝飾更加普遍。總之,永宣官窯仕女題材瓷器為明清兩代官窯和民窯成熟生產(chǎn)仕女題材瓷器奠定基礎(chǔ),后世在這基礎(chǔ)上或照搬模仿或逐漸衍生出全新風(fēng)格的仕女紋飾瓷器。

通過仕女題材瓷器的統(tǒng)一器型和紋飾可見官樣制度的嚴(yán)格,官窯瓷器作為官營手工業(yè)的重要代表之一,不僅體現(xiàn)明代中央政府在手工業(yè)方面的管理制度,也彰顯出明代社會制度下的森嚴(yán)規(guī)范。同時,皇帝的意志與喜好對于瓷器燒造具有重要的影響,在藝術(shù)修養(yǎng)較高的宣宗統(tǒng)治時期,宣窯瓷器的品類之豐富,數(shù)量之龐大,實在令人稱嘆。仕女題材瓷器唯有在宣窯時期大量燒制才更好符合歷史背景與當(dāng)時宮廷藝術(shù)氛圍,此后明朝歷代不見有這一情況,此皆與皇帝喜好密不可分。故而推測,這類仕女題材的瓷器應(yīng)始燒于宣德時期,無款者皆是宣德前期之物。由此觀之,宣宗一朝,窯業(yè)發(fā)達(dá),集古今之菁華,融文藝之風(fēng)雅,展現(xiàn)亙古未有之盛況,誠為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的黃金十年!

注 釋:

[1] 分別參見清室善后委員會編《故宮物品點查報告》第四編第一冊卷三“景祺閣”(珍字號),1925 年;清室善后委員會編《故宮物品點查報告》第二編第九冊卷五“古董房”(麗字號),1925 年;清室善后委員會編《故宮物品點查報告》第二編第五冊卷一“景陽宮正殿”(律字號),1925 年;清室善后委員會編《故宮物品點查報告》第二編第二冊“景仁宮”(藏字號),1925 年。

[2] 臺灣鴻禧美術(shù)館:《景德鎮(zhèn)出土明宣德官窯瓷器》,臺北:鴻禧美術(shù)館,1999 年,103、273 頁。

[3] (明)徐應(yīng)秋:《玉芝堂談薈》卷二十八,《四庫全書》第883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883-674 頁。

[4]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04546,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976&Dept=U

[5]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典藏編號:故00145540,圖片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ceramic/226907

[6]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鐘祥市博物館編,梁柱主編《梁莊王墓(下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年,圖版八八、圖版九一?,F(xiàn)藏于湖北省博物館。

[7]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03122,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1038&Dept=U

[8]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興來無遠(yuǎn)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背鲎杂崞讲戎骸短圃婅b賞辭典》(第一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年,731 頁。

[9] 唐圭璋:《全宋詞(五)》,北京:中華書局,1965 年,3829-3830 頁。

[10] 揚之水:《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 第一卷 宋元金銀首飾》,中華書局,2010 年,237 頁。

[11] (明)郭勛輯:《雍熙樂府》卷九,《四部叢刊》第79 冊,上海:上海書店印行,1984 年。

[12] (明)蘭陵笑笑生著,《金瓶梅詞話》,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1 年541 頁。

[13] 圖片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paint/228755

[14]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Painting/Content?pid=14447&Dept=P (注:該畫舊有標(biāo)簽為五代時期,但官網(wǎng)注釋與其他學(xué)者認(rèn)為是宋代)

[15] 穆青、湯偉建:《明代民窯青花》,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年,彩圖1,2 頁。

[16]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03751,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2646&Dept=U

[17]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02802,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939&Dept=U

[18]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故瓷015141,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906&Dept=U

[19]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典藏編號:新00098097,圖片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ceramic/227196.html

[20]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03123,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1004&Dept=U

[21] 繆鉞等著:《宋詩鑒賞辭典:第一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 年,456 頁。

[22] (宋)惠洪、費袞撰,李保民、金圓校點:《冷齋夜話?梁溪漫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10 頁。

[23] (清)朱琰撰,杜斌校注:《陶說》,濟(jì)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 年,207 頁。

[24]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15959,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6439&Dept=U

[25]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10274,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978&Dept=U

[26]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04548,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6510&Dept=U

[27]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09982,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1064&Dept=U

[28] 俞平伯等著:《唐詩鑒賞辭典》(第一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年,1210 頁。

[29] (明)徐應(yīng)秋:《玉芝堂談薈》卷二十八,《四庫全書》第883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883-674 頁。

[30]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Painting/Content?pid=6853&Dept=P

[31] (明)劉兌編:《新編金童玉女嬌紅記》,金陵樂安新刊積德堂刊行。

[32] 圖 片 來 自 桂 林 博 物 館 官 網(wǎng):http://www.guilinmuseum.org.cn/Collection/Details/9bab82b2-da3d-4be0-97fd-4eb438cf0075

[33]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10437,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184&Dept=U

[34]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 故 瓷004045,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185&Dept=U

[35]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08311,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1064&Dept=U

[36]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11246,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5213&Dept=U

[37]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03124,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1003&Dept=U

[38]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第六冊)》,北京:中華書局,1960 年,1919 頁。

[39] 圖片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col.dpm.org.cn/cultural/detail?id=c639c11c18ba45b393 93b4b315c27252

[40] (明)黃鳳池編,孫雪霄校注:《唐詩畫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78-179 頁。

[41]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Painting/Content?pid=18&Dept=P (注:官網(wǎng)說明中認(rèn)為畫者并非周文矩,為后人提寫)

[42]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Painting/Content?pid=3220&Dept=P

[43] 圖片來自桂林博物館官網(wǎng):http://www.guilinmuseum.org.cn/Collection/Details/74a2b7e7-5147-4d25-96cc-665fb2d68edf

[44] 美國亞洲協(xié)會博物館(Asia Society Museum),典藏號:1979.164,圖片來自美國亞洲協(xié)會博物館官網(wǎng):https://museum.asiasociety.org/collection/explore/1979-164-bowl

[45]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典藏編號:故00145541,圖片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ceramic/227621

[46] 青木正兒著,盧燕平譯:《琴棋書畫》,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頁4。

[47] 王勇剛:《山西甘泉金代壁畫墓》,《文物》,2009 年第7 期,26-42 頁。

[48] 圖 片 來 自 上 海 博 物 館 官 網(wǎng):https://www.shanghaimuseum.net/mu/frontend/pg/article/id/CI00121538

[49]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典藏編號:006348,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1509&Dept=U

[50]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03953,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2635&Dept=U

[51]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16369,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6536&Dept=U

[52]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典藏編號:新00062726,圖片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ceramic/227873

[53]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09704,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981&Dept=U

[54]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11182,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1005&Dept=U

[55]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12406,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4234&Dept=U

[56]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Painting/Content?pid=360&Dept=P

[57]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卷四百六十六《龍門》,北京:中華書局,2020 年,3168-3169 頁。

[58] 朱家溍、夏更起編:《中國漆器全集5?明》,福州:福建美術(shù)出版社,1995 年,17 頁。

[59]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典藏編號009166,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3068&Dept=U

[60]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10487,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1063&Dept=U

[61] 大 英 博 物 館(The British Museum), 典 藏號:1968,0422.30,圖片來自大英博物館官網(wǎng):https://www.britishmuseum.org/collection/object/A_1968-0422-30

[62]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03125,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1039&Dept=U

[63] 申秦雁編:《神韻與輝煌——山西歷史博物館國寶鑒賞?唐墓壁畫卷》,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年,229 頁。

[64] 圖片來自遼寧省博物館官網(wǎng):https://lnmuseum.com.cn/#/collect/detail?id=21010302862117A00 0064&pageType=1

[65] 圖片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paint/228286.html

[66]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北京市文物局編:《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織繡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年,149 頁。

[67]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典藏編號:故00147551,圖片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col.dpm.org.cn/cultural/detail?id=48f7b79265664ec0b5 518d40a0e2de59&source=1&page=1

[68]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16278,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983&Dept=U

[69] 美國弗利爾美術(shù)館藏(Freer Gallery of Art Collection),典藏號: F1953.1a-b,圖片來自美國弗利爾美術(shù)館官網(wǎng):https://asia.si.edu/explore-art-culture/collections/search/edanmdm:fsg_F1953.1a-b/

[70]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Painting/Content?pid=3672&Dept=P

[71]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北京市文物局編:《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織繡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年,154 頁。

[72]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故瓷006347,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1508&Dept=U

[73] (晉)葛洪,謝青云譯注:《神仙傳》,北京:中華書局,2017 年,269 頁。

[74] 同上。

[75] 周心慧:《中國古代版畫通史》,學(xué)苑出版社,2000 年,28 頁。

[76] 朱家溍、夏更起編:《中國漆器全集5?明》,福建美術(shù)出版社,1995 年,3 頁。

[77] 李真瑜:《明代宮廷戲劇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 年,89-92 頁。

[78] 廖寶秀:《故宮藏瓷大系?宣德之部(上)》,臺北故宮博物院,2000 年,224、225 頁。

[79] 美國克利夫蘭藝術(shù)博物館(Cleveland Museum of Art),典藏號: 1962.260, 圖片來自美國克利夫蘭藝術(shù)博物館官網(wǎng):https://clevelandart.org/art/1962.260

[80] 鳳凰與鸞的區(qū)別參考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文淵閣四庫全書《營造法式》卷三十三,十頁。附圖61。

[81] 圖片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paint/234597

[82] 圖片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paint/228710

[83] 揚之水:《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第二卷,明代金銀首飾》,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24 頁。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84] 宗鳳英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明清織繡》,上海:上海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79 頁。

[85]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10498,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3380&Dept=U

[86]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13237,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979&Dept=U

[87]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00033,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0095&Dept=U

[88] 謝玉珍:《明初官方用器的人物紋》,2005 年,97 頁。

[89] 李雪蕾:《明早中期官窯人物紋及其宮廷人物畫題材比較研究》,2020 年,46 頁。

[90] 圖片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paint/234349.html

[91]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15963,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6443&Dept=U

[92]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16269,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977&Dept=U

[93]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08928,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1066&Dept=U

[94]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10733,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29377&Dept=U

[95] 《太上靈寶五符序(上卷)》,《道藏》第六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8 年,319 頁。

[96] 許文美編:《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臺北:臺北故宮博物院:2018 年,64-65 頁。目前學(xué)者認(rèn)為是十六、十七世紀(jì)的繪畫(同上162-163 頁)。

[97]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06340,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1501&Dept=U

[98]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13805,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5785&Dept=U

[99] (漢)劉向撰、林屋譯注:《列仙傳》,北京:中華書局,2021 年,113 頁。

[100] 圖片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paint/228286.html

[101] 單國強(qiáng)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織繡書畫》,上??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87 頁。

[102]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16730,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982&Dept=U

[103]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06349,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1510&Dept=U

[104]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16729,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6780&Dept=U

[105] 長谷部樂爾:《中國的陶瓷8?元明的青花》,平凡社版,圖57;藤岡了一:《陶磁大系42?明代染付》,平凡社版,圖45。日本出光美術(shù)館藏。

[106] 王慧:《中國傳統(tǒng)游戲:漢英對照》,合肥:黃山出版社,76-80 頁。

[107] 南京博物院編:《金色江南:江蘇古代金器》,南京: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2008 年,55 頁。

[108] 香港藝術(shù)館、香港市政局:《天民樓藏瓷》,香港,1987 年,第61 頁,圖版15。

[109] 夏更起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元明漆器》,香港:商務(wù)印刷出版社,2006 年,14 頁。

[110] 故宮博物院、景德鎮(zhèn)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編:《明代成化御窯瓷器(上):景德鎮(zhèn)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瓷器對比》,北京:故宮出版社,2016 年,74 頁。

[111] 同上,139 頁。

[112] 臺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編 號:故 瓷002816,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29771&Dept=U

[113] 高足碗選取以上介紹的4 件;高足杯類選取以上介紹3 件中的2 件,未選1 件尺寸信息不完整;碗類選取以上介紹26 件中的20 件,未選的6 件中,4 件尺寸信息不完整,2 件尺寸與其他器物存在差異,不能歸入任何一類中,另選出土器物1 件;盤類選取以上介紹7件中的6 件,未選的1 件尺寸與其他器物存在差異,不能歸入任何一類中。仕女題材紋飾器物共有百余件,再此選取33 件僅為其中一部分,可作為這類瓷器特點的縮影。

[114] 臺灣鴻禧美術(shù)館:《景德鎮(zhèn)出土明宣德官窯瓷器》,臺北:鴻禧美術(shù)館,1999 年,103、273 頁。

[115] 王光堯:《明代宮廷陶瓷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 年,138 頁。

[116] 萬歷《大明會典》卷一九四《工部十四?陶器》,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980 頁。

[117] 同上,981 頁。

[118] 《明英宗實錄》卷四十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明實錄》,946 頁。

[119] (清)程廷濟(jì)修:《浮梁縣志》卷五《物產(chǎn)志?陶政》,清乾隆四十八年(1784)刻本。

[120] (明)王士性撰、呂景琳校:《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84 頁。

[121] 單國強(qiáng)、趙晶:《明代宮廷繪畫史》,北京:故宮出版社,2015 年,125-126 頁。

[122] 趙晶:《明代畫家郭純的生平與繪畫》,《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8 年第6 期,101 頁。

[123] 權(quán)奎山:《江西景德鎮(zhèn)明清御器(窯)廠落選御用瓷器處理的考察》,《文物》2005 年第5 期,55-60 頁。

[124] 《明史》卷二十八<食貨志>,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1998 頁。

[125] 《明宣宗實錄》卷三十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明實錄》,863 頁。

[126] 《明太祖實錄》卷五十五,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明實錄》,1076 頁。

[127] 廖寶秀:《宣德官窯精華展導(dǎo)論》,臺北故宮博物院編:《明代宣德官窯菁華特展圖錄》,臺北:故宮博物院,1998 年,33 頁。

[128] 謝玉珍:《明初官方用器人物紋的意涵》,《故宮季刊》第二十五卷第一期,2007 年,89-132 頁。

[129] 單國強(qiáng)、趙晶著:《明代宮廷繪畫史》,北京:故宮出版社,2015 年,25-28 頁。

[130] 同上。

[131] (清)徐沁著:《明畫錄》,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9 年,1 頁。

[132] (明)沈德符撰,楊萬里校點:《萬歷野獲編(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678頁。

[133] 圖片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col.dpm.org.cn/cultural/detail?id=9ffd91717c7 e4bd49eeb050df828d7bc&source=1&page=1

[134]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Painting/Content?pid=3603&Dept=P

[135] 圖片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paint/231097.html

[136] 劉新園:《明宣宗與宣德官窯》,《南方文物》2011 年第1 期,84-85 頁。

[137] 劉新園:《明宣德官窯蟋蟀罐》,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9 年,23、42-47、74-75 頁。

[138] 美國波士頓美術(shù)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圖片來自美國波士頓美術(shù)館官網(wǎng):https://www.mfa.org/collections/object/lady-at-her-dressing-tablein-a-garden-17525

[139] 圖片來自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官網(wǎng):https://webarchives.tnm.jp/imgsearch/show/E0008220

[140] 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DigitImageSets.aspx?sNo=04027739、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DigitImageSets.aspx?sNo=04031348

猜你喜歡
仕女圖仕女官窯
(傳)唐 周昉 揮扇仕女圖卷
清代仕女圖軸選
銅官窯陶瓷
西夏官窯瓷器
淺論陶瓷藝術(shù)中的仕女紋飾
從《宮樂圖》看唐代仕女
此“官窯”非彼官窯
簪花仕女圖
錦瑟韶華,最美不過仕女情
官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