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聊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居魯西,臨黃河,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有“江北水城,運河古都”的美譽。在這里,抓一把泥土就是故事,拾一塊陶片就有傳說。這塊古老的土地養(yǎng)育出無數(shù)名人,像璀璨的群星閃爍在歷史的星空上。比如,商初的名相伊尹,戰(zhàn)國時期的高士魯仲連、軍事家孫臏,唐代的名相馬周,宋代的醫(yī)學家成無己,清代的開國狀元傅以漸,抗日名將張自忠,大學問家傅斯年、季羨林,國畫大師李苦禪,領(lǐng)導干部的楷??追鄙?,青年榜樣張海迪等,可以說是數(shù)不勝數(shù)。在這里,我所考察的是聊城的一位奇人—清朝末年的“千古奇丐”武訓。當年,他穿著破衣爛衫、唱著自編的乞討歌謠走街串巷,做了三十年乞丐,用討來的錢辦了三所義學。他的事跡寫進了《清史稿》,民國政要和名家對他多有褒揚。新中國成立之初,對其進行了批判;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后,恢復名譽、大力宣傳。這是什么樣的一個人?他經(jīng)歷了什么?為何身后遭遇這么多的風波?帶著這些問題,我走進武訓故里,在武訓紀念館了解武訓的事跡。
千古奇丐發(fā)誓興學
武訓(1838年—1896年)于清朝道光年間出生在山東省堂邑縣(今屬冠縣)柳林鎮(zhèn)武家莊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他本來沒有名字,因在家中排行第七,人們都叫他“武七”,后來皇帝為嘉獎他興辦教育的功勞,以“垂訓于世”之意賜名武訓。武訓從小家境貧寒,7歲喪父,跟著母親到處要飯為生,每天食不果腹,更別說讀書上學了。過了兩年,母親也去世了,他寄居在伯父家,等到稍大點就開始給人家做小工。16歲這年,他到館陶縣薛店村張舉人家做傭工,一口氣干了三年。一天,伯母生病,他想支點工錢給她看病,不料張家的管家知道他不識字,就拿了一本假賬欺騙他,說他的工錢早已支完了。武訓據(jù)理力爭,不但沒有結(jié)果,還被打得頭破血流。
武訓氣得口吐白沫,病倒三天,最終大徹大悟,想到貧困吃苦、受人欺負都是因為不識字。他決定乞討攢錢辦學,讓窮人的孩子免費讀書識字。于是他開始乞討,邊走邊唱,“扛活受人欺,不如討飯隨自己。別看我討飯,早晚修個義學院?!?/p>
按照常理,靠乞討辦學恐怕難于上青天,所以大家見他天天念叨“義學”,都以為他瘋了??墒俏溆柌皇且话愕钠蜇?,不但心比金堅,而且非常聰明。他善于包裝自己,為了吸引眼球,將發(fā)辮剃掉,只在頭頂一邊留下一撮桃形的頭發(fā),把自己打扮成小丑的樣子,讓別人笑了,要飯要錢就順暢得多。武訓還會編精彩的歌謠,比如“我要飯你行善,修個義學你看看。”“眾人錢,不養(yǎng)家,養(yǎng)家雷劈火龍抓?!蓖ㄋ滓锥?、膾炙人口。為了辦學,武訓多大的委屈都能受,多累多臟的活都肯做。每到一家乞討,他都給人家下跪,用自己的身體給人取樂。他表演“拿大頂”“蝎子爬”的節(jié)目,給人當馬騎,供人取樂。在當馬讓人騎時,他一邊爬一邊唱:“爬一遭,一吊錢,爬十遭,十吊錢,修個義學不費難?!彼踔帘硌莩陨摺⒊孕?、吃磚瓦,以得到賞錢;他還在臉上抹灰、喝臟水、變小魔術(shù)。他幫人打短工干活,為逗人樂,把臉用捂牲口的布捂起來,學驢叫。他還會些手藝,撿些布條、線頭,編織成手工藝品賣掉。他編的東西五顏六色,結(jié)實好看,婦女、兒童搶著買。趁著走街串巷的方便,他也給人說媒、送信掙錢。就這樣,一文一文地艱難積攢著辦學的錢。
錢積得越來越多,武訓開始買地作為義學的基金,或者交人代存生利息。這時候他已經(jīng)有不少錢了,但他依然住在破廟里,穿破衣服,吃討來的飯,把錢都留著辦學,不肯為自己花一分。人們被他感動了,有個叫郭芬的鄉(xiāng)紳捐出了柳林鎮(zhèn)東門外的一塊宅基地給武訓辦學,武訓拿出積攢的9000吊錢在這里創(chuàng)辦了他的第一處義學“崇賢義塾”。1890年,武訓在館陶縣楊二莊(今屬臨清)興辦了第二所義學。1896年,武訓又在臨清御史巷辦起第三所義學,取名“御史巷義塾”。這些學堂對前來學習的學子一律不收費。為辦好學堂,他常做的一個標志性動作就是“跪”—到?jīng)]有教育意愿的貧寒人家,跪求他們送子上學;為聘請名師,去老師家中跪請;在學堂看到對教學工作負責的老師,跪下表示感謝;對偷懶?;睦蠋?,跪下促使他們警覺改正;對學習不用功的少年學生,跪下哭勸:“讀書不用功,回家無臉見父兄?!痹谶@樣至誠至性的感召之下,學堂里的教師沒有不認真教學的,學生沒有不努力上進的。
武訓一心一意辦義學,一生不娶妻、不置家。他的親戚多次向他要錢,都被他拒絕,他唱道:“不顧親,不顧故,義學我修好幾處。”有人勸他娶妻生子,他笑唱道:“人生七十古來稀,五十三歲不娶妻,親戚朋友斷個凈,臨死落個義學癥?!蔽溆柕氖论E逐漸傳揚出去,名聲越來越大,直到清朝皇帝也知道了?;实勖顕佛^為武訓立傳,授給他一個“義學正”的名字,還賜給他一件黃馬褂,武訓的名聲大起來了。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4月23日,武訓因患疾病,在臨清御史巷義塾去世。據(jù)《清史稿》記載,“(武訓)病革,聞諸生誦讀聲,猶張目而笑?!本瓦@樣,武訓在學童瑯瑯讀書聲中,含笑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59歲。
武訓的事跡感動了后人,人們對武訓精神推崇備至。民國時期,蔡元培、黃炎培、鄧初民、李公樸等民主人士,蔣介石、汪精衛(wèi)、戴季陶、何思源等政界要人,馮玉祥、張學良、楊虎城、段繩武、張自忠等軍界人物,陶行知、郁達夫、臧克家等文教界人士,都為他題詞、撰文紀念。很多人向他學習,捐資辦學。馮玉祥在泰山腳下辦起了十幾處半工半讀的“紀念武訓小學”,教育家陶行知賣字集資創(chuàng)辦了“上海武訓補習學?!保瑦蹏鴮㈩I(lǐng)何思源在曹州辦起了武訓學校。軍閥段承澤被武訓行乞興學的事跡感動,捐出自己的所有財產(chǎn),也開辦了一處武訓小學。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當時全國有7個省建起30多處以武訓命名的學校。
風云變幻突遭批判
時事變幻,滄海桑田。1950年底,由孫瑜執(zhí)導、趙丹主演的電影《武訓傳》在全國公映后引起很大轟動,許多人在報紙上發(fā)表文章,贊揚武訓和《武訓傳》。但是,1951年5月的一篇題為《應當重視電影〈武訓傳〉的討論》的社論,指出了《武訓傳》存在的問題,指責武訓“根本不去觸動封建經(jīng)濟基礎及其上層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熱地宣傳封建文化?!薄皩Ψ磩拥姆饨ńy(tǒng)治者竭盡奴顏婢膝的能事?!边@篇社論一發(fā)表,就對《武訓傳》的導演、主演等許多人進行了批判,還成立了武訓歷史調(diào)查組。調(diào)查人員到堂邑、臨清、館陶等武訓生活過的地方調(diào)查,寫出了《武訓歷史調(diào)查記》,給武訓扣上了“大流氓、大地主、大債主”三頂帽子。到了特殊時期,狂熱的人們掘開了武訓的墳墓,焚燒了他的尸骨,砸毀了武訓祠、武訓塑像、“義學正”匾額等。武訓的事跡再也沒人敢提了,甚至很多年,連武訓家鄉(xiāng)冠縣也沒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
恢復名譽澤被桑梓
歷史是公正的,閃耀著人性光輝的善行義舉不會永遠被壓抑,終有得到人們發(fā)現(xiàn)和敬仰的一天。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有熱心人士為武訓恢復名譽而呼吁奔走,發(fā)表了不少文章和言論。其中,我覺得曾經(jīng)在武訓家鄉(xiāng)附近的臨清教過書的詩人臧克家的一首詩說得最好:“破缽百衲度春秋,心鐵情癡為眾謀。今古完人究多少,何于一丐作苛求?”武訓家鄉(xiāng)的人們更是全力為武訓正名。1991年、1995年、2006年,冠縣舉行了三次武訓精神研討會,武訓的事跡逐漸被世人重新認識,武訓精神的影響力越來越廣。受武訓精神的感召,1997年,四川希望集團捐資40萬元,重修了武訓祠。后來政府不斷擴建,現(xiàn)在成了當?shù)刂奈幕包c。
冠縣大力宣傳武訓精神,促進社會各界重視教育、捐資助學。20世紀90年代,冠縣的中小學條件很差,“黑屋子、土臺子、里面一群泥孩子”是其真實寫照。縣里在增加財政投入的同時,號召社會各界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捐資助學。1997年,在縣城新建了一所以武訓命名的高中。2008年,冠縣設立武訓教育基金會,到近期共募集資金3900多萬元。其中,冠縣籍的一位北京企業(yè)家捐資1800萬元建設了高標準的中學,當?shù)厝罕娝男值芄餐栀Y300萬元用于改善武訓實驗小學的辦學條件。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財力的充裕,冠縣教育事業(yè)獲得大發(fā)展。2012年—2016年,全縣先后投入12億元教育資金;2017年以來投入27億元資金,創(chuàng)建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縣,改善農(nóng)村中小學的教學設施。同時,引進社會力量建成5所民辦學校,總投資4.2億元,在校生有9000多名,中小學的教育質(zhì)量也不斷提高,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大批棟梁之材,為當?shù)氐陌l(fā)展培養(yǎng)了大量的高素質(zhì)建設者。
追前思后感慨萬千
考察武訓興學的歷史以及身后的遭際,我認為有以下幾點需要思考。
第一,武訓的事跡和精神令人尊敬,值得贊揚。他以一己之力、卑微之軀,執(zhí)著于理想,歷盡千辛萬苦,受盡人間屈辱,終畢生之精力,興辦三處義學,做成了人們認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也使自己獲得了后人長久的紀念。
第二,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是時代的產(chǎn)物。1951年,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中國人民擺脫了受人欺凌、民不聊生的悲慘境遇,成為國家的主人,正在意氣風發(fā)、豪情滿懷地建設國家、創(chuàng)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此時,《武訓傳》卻在宣揚武訓靠低三下四、自賤人格的乞討,靠通過地主放高利貸募集資金來辦學,這與當時的社會形勢完全不相符。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沒有電視,沒有手機,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報紙都很少,電影起著巨大的宣傳作用,受到批判是形勢所需,并非一定要和這個已經(jīng)去世半個世紀、遠在偏僻農(nóng)村的可憐人過不去。
第三,全社會都要關(guān)心教育,政府尤其要承擔辦學的主要責任。興辦教育是政府的基本職能,是政府不能推卸的責任,“再窮不能窮教育”,民辦教育只能是有益的補充。宣傳武訓精神,呼吁全社會尊師重教,積極捐資助學,的確是好事一樁。但不能使大家認為辦學是社會的責任,是慈善事業(yè)。我們高興地看到政府對教育投入越來越大,學校設施越來越好,教師收入越來越高。冠縣教育這幾年的發(fā)展就是個例子,相信教育的明天會更好,武訓故里的孩子們會接受更好的教育。
第四,冠縣要發(fā)揮好武訓的名人效應,促進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武訓的事跡和精神成了冠縣的一張名片。近年來,冠縣修整擴大了武訓紀念館,借助武訓策劃了不少宣傳活動,起到了一定效果,但還要加大力度。冠縣應該大力宣傳武訓,讓世人知道冠縣自古就是善行義舉之鄉(xiāng),擴大冠縣的影響力,讓更多的人士了解冠縣、走進冠縣,來冠縣投資興業(yè)。同時,要把武訓紀念館同冠縣的中華第一梨園、天沐溫泉以及周邊縣的景點串聯(lián)起來,與鄉(xiāng)村旅游結(jié)合起來,大力發(fā)展旅游業(yè),讓武訓精神在新時代發(fā)揮出更大作用。
作者簡介:王雋坤,女,漢族,山東聊城人,聊城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