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甲林, 袁 萍, 孫 軍*
(1)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第一臨床學院, 武漢 430000;2)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基礎醫(y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 武漢 430000)
肺癌是目前中國最高發(fā)、最高死亡率的惡性腫瘤[1]。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發(fā)病率約占全部肺癌的85%[2]。一項基于美國癌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庫和SEER-18數(shù)據(jù)庫的統(tǒng)計分析顯示,NSCLC患者IIIA期、IIIB期和IV期的5年生存率分別僅為26.2%、17.3%和5.5%[3],這表明,現(xiàn)有的治療方案并不完全令人滿意:手術方案受腫瘤分期和其他因素限制[4];放化療針對某些類型的肺癌細胞選擇性差,敏感度低,且患者易產生較強不良反應;分子靶向治療僅針對特定基因突變的患者,且極易產生耐藥性,需頻繁更換藥物[5];免疫療法不僅非普適、有效率不高、產生過度免疫反應[6],且免疫學本身也存在許多未解決的問題。因此,開發(fā)治療晚期腫瘤的新療法至關重要。
康提尼·巴黎塔的伊莎拉酒莊建立于2012年,由印度尼西亞人和意大利人合伙經(jīng)營。除了瓦利爾慕斯卡特和阿方斯萊弗寧,酒莊還種植了黑瑪爾維薩和西拉。目前,酒莊僅釀造3款酒:伊莎拉莫斯卡托白葡萄酒、伊莎拉桃紅葡萄酒和伊莎拉紅葡萄酒。
自1904年《The Lancet》報道一位患有慢性白血病的婦女在一次流感病毒感染后,出現(xiàn)病變的白細胞數(shù)減少、病情意外好轉的現(xiàn)象,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 OV)逐漸進入學界視野。20世紀50年代,開始利用變異后的西尼羅河病毒和腺病毒的天然弱毒株對腫瘤細胞進行治療研究,標志著溶瘤病毒療法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研究發(fā)現(xiàn),OV是一類可以特異性針對和摧毀腫瘤細胞,但基本不損害正常細胞的高效腫瘤殺傷性病毒,將其應用于腫瘤治療領域具有極其廣闊的前景。OV通過利用腫瘤細胞內部基因突變或代謝重編程等途徑實現(xiàn)對腫瘤細胞的選擇性感染,進而在腫瘤細胞內大量復制以裂解靶細胞,或激發(fā)機體的抗腫瘤免疫反應間接實現(xiàn)殺傷腫瘤的目的。OV所含基因可被人工改造,例如加入細胞毒素或者免疫調節(jié)分子,從而給其帶來新的特性以滿足學界更高的需要。然而,OV的單一治療方式仍僅限于少數(shù)患者,其局限性包括阻礙病毒感染、復制和在腫瘤組織內擴散的物理和免疫屏障[7]。因此,將OV聯(lián)合放化療、靶向療法、免疫療法治療NSCLC可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在改善NSCLC患者病情和提高生存率方面具有較高的可行性。綜上,本文介紹了關于OV的相關內容及其治療NSCLC的研究進展及其應用前景。
根據(jù)榆林市礦區(qū)的第四系含水層水質全分析結果,利用單因子污染評價法將各評價指標的實測濃度與標準值(GB/T 14848—1993)進行逐項對比,從中選取樣品中超標較多的項目作為評價指標,最終選取硫酸鹽(SO2-4)、亞硝酸鹽(NO-2)、硝酸鹽(NO-3)、總硬度和溶解性總固體(TDS)共5項超標較嚴重的指標作為評價指標。
學界進行研究的溶瘤病毒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其作用機制、位點各不盡相同。但總體而言,可將其分類與溶瘤機制總結歸納如下。
OV主要分為2種:天然病毒和轉基因病毒。對NSCLC存在特異性作用的天然OV包括呼腸孤病毒(reoviruses)[8]、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9]和腸病毒[10]等。除此之外,現(xiàn)有研究的大多數(shù)OV都經(jīng)過基因修飾,以提高病毒的選擇性復制和溶細胞能力、增加病毒對腫瘤細胞的靶向性、增強人體的抗腫瘤免疫反應等。在有關NSCLC的研究中,常見的基因修飾病毒包括腺病毒(adenovirus, AdV)[11]、柯薩奇病毒(coxsackievirus, CV)[10]、水皰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VSV)[12]、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 VV)[13]等?;趯W界對AdV基因組結構和感染特性的相對了解,以及AdV具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因此,現(xiàn)有研究和臨床研究均以重組溶瘤AdV為材料居多。OV常見改造策略見Table 1。
現(xiàn)有OV治療NSCLC的研究主要使用異種移植人NSCLC的小鼠模型或離體細胞系。主要研究方向分為單獨使用野生OV或重組OV殺滅腫瘤、聯(lián)合用藥以及OV活體內的靶向運輸問題。
Table 1 Common recombination strategies for OV
OV實現(xiàn)對腫瘤細胞的靶向性殺傷功能簡言之主要通過以下數(shù)種途徑:(1)溶瘤病毒針對腫瘤細胞表面受體的靶向作用: OV受體蛋白質為某些腫瘤細胞表面所特異性表達或高表達,這為OV特異性侵入腫瘤細胞提供了條件。例如,肺癌和膀胱癌等惡性腫瘤,均高表達細胞內黏附分子-1 (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14 15],柯薩奇病毒A21(CVA21)能夠以此為特異性受體[16 17],進而實現(xiàn)對惡性腫瘤細胞的天然趨向性。(2)溶瘤病毒針對腫瘤細胞特定信號通路:細胞癌變后胞內信號通路多發(fā)生改變,經(jīng)過基因修飾后的OV能對這些信號通路特異性作用,而對正常組織細胞中的正常通路無作用,從而實現(xiàn)對腫瘤細胞生長增殖的抑制作用。例如,大多數(shù)腫瘤細胞缺乏促進細胞凋亡的雙鏈RNA依賴的蛋白質激酶(double stranded R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PKR)通路,而該通路亦會促進宿主細胞的抗病毒反應;1型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1, HSV-1)的IPC34.5基因,在阻斷宿主細胞抗病毒先天免疫蛋白激酶R-干擾素(PKR-IFN)途徑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因此,使得ICP34.5缺失的HSV(T-VEC)對癌細胞更具選擇性[18]。(3)溶瘤病毒增強機體抗腫瘤免疫反應:病毒的直接溶瘤效果使得腫瘤細胞內各種免疫源性物質釋放,激活或者增強機體的抗腫瘤免疫反應;基因工程編輯后的OV亦使腫瘤細胞表達某些增強免疫反應的產物,間接實現(xiàn)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例如:經(jīng)過基因工程改造以表達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M—CSF),或白細胞介素的NDV可以增加先天效應細胞例如抗原呈遞細胞的募集[19 20]。(4)溶瘤病毒可通過旁觀者效應間接殺傷未被感染的腫瘤細胞:研究發(fā)現(xiàn),某些腫瘤細胞并未被OV感染,但卻同樣可以受到抑制作用。例如:在共培養(yǎng)實驗中,人肺癌A549細胞系被一種CD3和腫瘤細胞表面抗原EphA2重組而成的VV感染后,不僅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出現(xiàn)壞死,還可誘導對未感染的腫瘤細胞產生殺傷作用,即旁觀者效應[21]。
溶瘤痘苗病毒(oncolytic vaccinia virus, OVV)除直接殺傷肺癌細胞外,其抗原部位還誘導T細胞向肺方向的募集和腫瘤浸潤,但其誘導T細胞上的PD-1和TIM-3以及腫瘤細胞PD-1和TIM-3配體的過表達阻礙了T細胞的細胞毒作用,因此,OVV聯(lián)合免疫藥物PD-1抑制劑和TIM-3抑制劑能完全發(fā)揮T細胞活性,達到殺傷肺癌細胞的目的[43]。低致病性流感病毒IAV感染不僅產生顯著的原發(fā)性病毒誘導的溶瘤作用,而且還使得腫瘤相關巨噬細胞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 TAM) 發(fā)生功能性逆轉,甚至產生額外的抗癌活性;NSCLC以及TAM和T細胞過表達PD-L2/PD-1和B7-H3信號軸中的免疫檢查點分子(immune checkpoint, IC),以此逃避細胞免疫反應,部分NSCLC可能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 ICI)類藥物產生耐藥性,有研究表明,IAV和B7-H3 抑制劑對ICI耐藥的NSCLC具有協(xié)同抗腫瘤功效[44]。綜合前述PD-1抑制劑、TIM-3抑制劑和B7-H3 抑制劑等各種ICI與OV的聯(lián)合應用思路,推測OV聯(lián)合各種ICI治療NSCLC具有廣闊的研究與應用前景。
另外,聯(lián)合化療藥物克服病毒治療耐藥的研究也廣泛開展。有些腫瘤Ⅰ型干擾素通路存在激活或部分激活現(xiàn)象,這導致了腫瘤細胞對病毒治療的耐藥性,聯(lián)合化學藥物則能克服,將JAK/STAT抑制劑ruxolitinib與重組水皰性口炎病毒(VSV-IFNβ)聯(lián)合使用,可以增強VSV-IFNβ對NSCLC的治療[37]。又如,溶瘤性副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干擾素-β合成是溶瘤過程中的不利因素,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劑例如scriptaid,通過阻斷干擾素調節(jié)因子3的磷酸化和核易位來抑制干擾素-β的產生,同時增強細胞質復制型副流感病毒突變體P/V-CPI的NSCLC細胞殺傷作用;研究表明,Scriptaid還增強了另外兩種負鏈 RNA 病毒: 拉克羅斯病毒和VSV對NSCLC細胞的殺傷作用[38]。
其他方面的聯(lián)合用藥研究,例如三甲基腺嘌呤聯(lián)合VSV[39]、NF-κB信號通路抑制劑PS1145聯(lián)合溶瘤麻疹病毒疫苗株[40]、MEK抑制劑Trametinib聯(lián)合溶瘤單純皰疹病毒[41]等,均在以A549和H1299細胞系為主的肺腺癌溶瘤研究中表現(xiàn)出高效的溶瘤效果。與化療藥物或靶向藥物聯(lián)合應用顯著拓展了OV的范疇與作用效果,使得學界對OV療法的認知與研究進入新的階段。
對于某些溶瘤效果尚不理想或有待改進的病毒,則通過基因重組技術對其進行修飾。(1)重組后的OV影響腫瘤細胞表型使之轉為免疫敏感型:例如Ixovex-1,一種在 E1B-93R 3'剪接受體位點攜帶單點突變的新型溶瘤 E1B 蛋白突變腺病毒,通過提高E1B-156R蛋白表達來取代496 R的表達,而后者可與Ⅰ型干擾素途徑和p53 途徑相互作用,從而抑制腫瘤免疫反應和細胞凋亡[30]。(2)重組后的OV可以表現(xiàn)出更高水平的溶瘤作用。例如,離體細胞和小鼠體內研究均表明,表達p14融合相關小跨膜(fusion-associated small transmembrane, FAST)蛋白質的條件復制人腺病毒 (conditionally replicating human adenovirus, CRHAdV)可增強對A549的殺傷與抑制增殖效應,因為p14 FAST蛋白介導細胞-細胞融合,會增強病毒殺傷效應的傳播[31]。這也有效克服了CRHAdV不能有效擴散到整個腫瘤團塊中這一問題。基因重組技術的進步使得研究針對癌細胞突變位點設計靶向治療成為可能。(3)重組后的OV能獲得更強的靶向性:腫瘤細胞發(fā)生代謝重編程,糖酵解加劇并以此供能實現(xiàn)增殖。據(jù)此,有研究者設計出表達Ad-凋亡素的重組溶瘤腺病毒(oncolytic adenovirus, OAdV),以此靶向作用于AMPK,并通過AMPK/mTOR信號通路抑制NSCLC細胞的糖酵解、遷移和侵襲[32]。(4)重組的OV具有更為可靠的安全性:AdV在細胞內復制會激活TP53介導的凋亡通路。野生型AdV基因組的E1B區(qū)域編碼一個結合并滅活TP53的蛋白質E1B-55K,因此,缺失E1B-55K的AdV不能在TP53功能正常的細胞內有效復制,而在TP53基因突變、缺失或功能失活的腫瘤細胞內卻能大量復制并裂解殺傷細胞。
將OV與化學藥物聯(lián)合使用,存在協(xié)同作用或克服化療耐藥。順鉑通過增強嵌合抗原受體(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表達,增加某種條件復制腺病毒(conditionally replicating adenovirus, CRAdV)轉導和增加肺癌細胞系H23、H2126的p53依賴性或非依賴性凋亡來協(xié)同增加CRAdV的腫瘤殺傷力;除此之外,由于順鉑使CAR水平上調,CRAdV對于順鉑產生耐藥的肺癌細胞H23/CPR、H2126/CPR也具有抗腫瘤作用[33]。同樣對于紫杉醇而言,與包裹在細胞外囊泡制劑中的OAdV聯(lián)合用藥與單獨的病毒和紫杉醇相比,在體外和體內顯著增加了轉導率和感染力[34],這可能與EV的靶向遞送和病毒促進腫瘤局部炎癥反應相關[35]。另有新型重組OAdV Ad-hTERTp-E1a-Apoptin,可以增強化療耐藥的肺腺癌細胞對吉西他濱和紫杉醇的敏感性[36]。這些研究無疑為大量的化療藥物不敏感型患者帶來了福音。
隨著病毒基因重組技術的發(fā)展,OV研究已經(jīng)從早期廣譜篩查野生型病毒發(fā)展到人工重組病毒來滿足學界對OV的各種期待。
Research on Big Data Analysis Laboratory Constructio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YANG Liqun 78
作為中華五千年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源遠流長的酒文化不僅是我們的驕傲,也是吸引海外消費者主動嘗試、接納中國白酒的關鍵所在。中國白酒的原料選取、釀造工藝、種類劃分、品評品鑒,乃至由酒衍生出來的文學作品和典故,無一不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典型的民族文化特征。對此,應當從國家層面出發(fā),由省級、國家級政府部門以及行業(yè)協(xié)會等牽頭,做好白酒文化推廣的頂層設計,通過外交、紀錄片、文化交流、藝術表演等多樣化的渠道和形式,講好中國白酒的歷史傳承與動人故事。
NSCLC建立了支持癌細胞生長的高度免疫抑制性腫瘤微環(huán)境,從而使得人體原有的免疫系統(tǒng)無從下手。激活機體自身免疫系統(tǒng)殺滅腫瘤為當今不斷探索的免疫療法方向之一。
為了增強OV向腫瘤組織的遞送效率,數(shù)年前已經(jīng)存在的研究包括:(1)通過添加聚乙二醇(PEG)聚合物修飾病毒衣殼,以降低免疫原性并增加血液循環(huán)時間;但這種方法也導致病毒傳染性顯著降低[49];(2)使用藥物載體系統(tǒng)例如脂質體,以增加OV的腫瘤特異性轉導[50];(3)OV可以通過腫瘤微粒選擇性地遞送到腫瘤細胞中進行病毒治療[51]。
部分未經(jīng)改造的野生型病毒可以在不破壞正常細胞的基礎上實現(xiàn)很好的溶瘤效果,主要通過癌細胞特異性的代謝通路實現(xiàn)。有研究表明,野生型NDV對體外肺腺癌A549細胞系和皮下異種移植NSCLC的重度聯(lián)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SCID)小鼠的腫瘤細胞,均發(fā)揮特異性殺傷和抑制增殖的作用,NDV包膜內表面的M蛋白能促進NSCLC胞內p38-MAPKs的激活,進而誘發(fā)A549細胞的凋亡,同時通過研究證明,該種NDV對健康的外周血單個核細胞未見影響[22]。自發(fā)發(fā)展為 NSCLC 的Raf-BxB轉基因小鼠Raf通路的激活,使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 IAV)復制能力顯著增強[23],進而消除大部分的初始腫瘤;在免疫系統(tǒng)方面,Raf-BxB小鼠的IAV感染會造成免疫抑制的腫瘤相關肺巨噬細胞逆轉為M1樣促炎活性表型巨噬細胞這一功能性轉變,這同樣促進了病毒誘導的免疫細胞溶瘤作用[24]。雖然IAV在人體正常細胞內因無Raf等通路的激活不會大量復制,但其低毒性同樣是之后臨床研究需要克服的難題。又如柯薩奇病毒B3型(coxsackievirus B3, CVB3)優(yōu)先感染和裂解活躍分裂的細胞而非靜止細胞[25],肺癌細胞內激活的致癌信號通路創(chuàng)造了一個適宜病毒復制微環(huán)境;CVB3的感染還受到I型干擾素(interferon α, IFNα)的顯著抑制,干擾素信號完整的正常細胞比干擾素信號受損的肺癌細胞更能抵抗CVB3的感染[26]。據(jù)此,有研究證明,KRAS突變肺腺癌細胞中細胞外信號調節(jié)激酶1/2的異常激活和I型干擾素免疫反應受損,是CVB3針對肺腺癌細胞毒性敏感性的關鍵;并在異種移植的SCID小鼠體內證明了CVB3的溶瘤效果[27]。CVB3已被鑒定為針對包括NSCLC在內的一組不同人類癌細胞的最有效的OV之一[28]。由此可見,CVB3是一種極佳的候選藥物,可以進一步開發(fā)為 KRAS突變肺腺癌的靶向治療藥物。最近又有研究發(fā)現(xiàn),OV領域少有人關注的CVA11對腫瘤細胞高表達的ICAM-1同樣具有高度特異性,其在多種NSCLC細胞系的異種移植模型體內均表現(xiàn)出相當出色的療效[29]。
CAR-T細胞療法為當今免疫療法的熱點。研究表明,編碼 IFNα、巨噬細胞炎性蛋白1α(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 1α, MIP1α)和CD80的腫瘤特異性免疫基因(T-SIGn)病毒NG-347與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的CAR-T細胞,以及抗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的CAR-T細胞能協(xié)同清除A549人腫瘤異種移植物和它們的轉移瘤。其原理為NG-347將腫瘤微環(huán)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變?yōu)榇傺篆h(huán)境,使得CAR-T細胞和小鼠先天免疫細胞在肺腫瘤部位產生募集和激活效應,同時病毒編碼的轉基因使其與CAR-T細胞產生更好的協(xié)同作用[45]。另有間充質干細胞遞送含ICI的重組溶瘤AdV聯(lián)合CAR-T細胞療法[46],其原理與前述聯(lián)合ICI的抑制作用和破壞TME相似。最近又有構建出表達CAR或TCR的粘液瘤病毒(myxoma virus, MYXV)感染的腫瘤特異性T細胞——TMYXV,T細胞產生的IFNγ-蛋白激酶B信號與MYXV誘導的M-T5-SKP-1-VPS34信號協(xié)同作用,以觸發(fā)強大的腫瘤細胞自亡效應與旁殺傷效應,以此克服腫瘤細胞的原發(fā)耐藥性[47]。上述研究證明,OV療法聯(lián)合免疫療法應對NSCLC的巨大治療潛力。
細胞或分子層面的靶向呈遞溶瘤效果相比于物理意義上的瘤內注射更具針對性。并非所有NSCLC都適合局部給藥,例如多原發(fā)性NSCLC,或者轉移灶位于無法直接進入的解剖位置(例如腦)。事實上,全身給藥更有可能達到全身轉移灶以及原發(fā)灶。此外,當全身給藥時,一些OV誘導抗腫瘤免疫反應的能力可能會增強[48]。但同時又考慮到體內存在的中和抗體對OV造成的不利影響,因此,對于包括但不限于NSCLC的實體瘤和轉移性惡性腫瘤,非常有必要研發(fā)新的系統(tǒng)性和靶向遞送OV的方式。
使用重組OV在病毒自身溶瘤的基礎上,還能激活機體抗腫瘤免疫反應,從而實現(xiàn)間接殺傷腫瘤,例如溶瘤副流感病毒可以促進靶細胞產生Ⅰ型、Ⅲ型干擾素以抑制肺腫瘤細胞生長,同時刺激PM21-NK細胞對非病毒感染的肺腫瘤細胞也產生了殺傷作用[42],這樣的思路也成為當今OV研究的熱點方向。
A:我愛人是英國人,我們是在英國上學時認識的。現(xiàn)在定居北京,夏天和圣誕節(jié),或者孩子放假的時候我們就會回英國看家人。其實,我從小在國外上學,我不覺得有很大的風俗習慣差別,要說最讓我受不了的可能就是我有一顆中國胃。另外,中英兩國在教育方面確實有很大的不同,外國的教育觀念是無論什么事多大年齡都會告訴你道理,不會過分保護小朋友,很多東西從很小都讓孩子自己去嘗試。例如,從小我就告訴孩子桌子上有些東西不可以碰,但不會刻意去收起來不讓孩子知道這個東西不好。
校友在感恩學?;貓髮W校的同時,學校也理應心存感激適時回饋校友,雙方互敬互惠,攜手前行,這樣便能營造一個長期友好合作的良性循環(huán)的氛圍。校友其實也需要職業(yè)發(fā)展方向的信息和人脈,最好也能被納入高校圖書館會員制服務中。圖書館作為服務平臺,應該提倡終身服務,以及優(yōu)勝劣汰的區(qū)別服務。服務在校學生的同時對于畢業(yè)學生也應該有一定的跟蹤服務。高校的會員制服務應該將過去的所有畢業(yè)生作一番細致梳理,將愿意服務母校的校友信息保存完整并不斷更新,針對校友貢獻的高低給予相應的服務和幫助,以便達到一個長久互利的循環(huán)模式,最終實現(xiàn)共同成長、終身教育的會員制服務。
最近,又有新的有關細胞外囊泡給藥的研究。細胞外囊泡是納米到微米大小的脂質膜結合囊泡,能夠在體內將生物分子從一個細胞長距離轉移到另一個細胞[52]。細胞外囊泡本身可以被純化并作為DNA、RNA、蛋白質等多種大分子和多柔比星、姜黃素或紫杉醇等小分子等各種藥物的輸送載體[53];另外,細胞外囊泡具有較高的穩(wěn)定性,即使用其封裝大型生物藥物OV也不會顯著改變它的電荷和大小,同時保證了OV不受體內中和抗體的攻擊。不同組織產生的細胞外囊泡表現(xiàn)出特定的歸巢特性,特別是腫瘤衍生的細胞外囊泡對囊泡起源的腫瘤組織表現(xiàn)出選擇性趨向性。研究表明,細胞外囊泡作為有效、靶向和非免疫原性藥物載體,能將OV封裝在內通過靜脈給藥方式實現(xiàn)對肺腫瘤趨向性[54],同時與單獨的病毒或細胞外囊泡相比增加了它們的抗腫瘤活性[55]。此研究還表明,即使將源自肺癌的細胞外囊泡應用于結腸癌細胞系,也觀察到這種活性,反之亦然;在人、鼠腫瘤衍生細胞外囊泡甚至可以互相作用于腫瘤細胞[54]。此后,如有大量研究證明細胞外囊泡具有普遍的異源、跨物種的腫瘤趨向性,將為靶向性地把包括但不限于OV的藥物遞送至實體瘤開辟新的途徑。
其他方面的相關研究,包括使用細胞載體如血液生長內皮細胞用于在NSCLC的臨床前模型中遞送VSV-IFNβ[56],化學材料如pH可降解微凝膠輔助OV定位腫瘤[57]、自靶向肺腫瘤細胞A549的OAdV載體納米球[58]、基于明膠的水凝膠遞送共表達白細胞介素-12和GM-CSF的OAdV[59]、將OAdV包裹在腫瘤歸巢大腸桿菌內以增強其在NSCLC中的富集[60]等,均在實驗中表現(xiàn)出良好的靶向與促溶瘤效果。
關于OV治療NSCLC的臨床研究也在蓬勃開展。本文在ClinicalTrials.gov上統(tǒng)計了近年完成的研究(Table 2)和正在進行的研究(Table 3)。編號為NCT02179515的研究表明,在應用OV后,包括NSCLC在內的腫瘤患者的血清CD27顯著增加。這表明患者體內T細胞和腫瘤免疫的激活[61 62]。sCD27: sCD40 L比值升高也提示預后良好[63]。編號為NCT01766739的臨床研究證明了重組OVV的安全性,同時病理學證實了局灶內的免疫激活和腫瘤抑制[64]。另一項I期臨床研究證明,ADV-tk可激活NSCLC患者全身和瘤內CD8+T細胞的同時也證明了其安全性[65]。CVA21作用于NSCLC的生物安全性也在最近的一項臨床研究中得到驗證[66]。一項II期臨床研究表明,重組安卡拉病毒聯(lián)合順鉑和其他化療藥物在NSCLC患者中產生了令人鼓舞的結果[67]。
(3)在主梁桁架的上弦桿與下弦桿之間設置主立桿,將主立桿的上下接口打磨成與上弦桿(與下弦桿)外表面相吻合的弧形凹槽,與上弦桿(與下弦桿)焊接牢固,主立桿的高度1200mm,間距1500mm。
兩表的對比也表明,最近的研究越來越多地關注OV與放化療或免疫藥物的聯(lián)合。多療法并用已經(jīng)成為研究OV的重要方向。
Table 2 Completed clinical trials of OVs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s including NSCLC
目前,OV療法仍處于探索階段,其臨床研究主要局限于一期、二期臨床試驗,在治療NSCLC領域尚未開展有效的三期臨床實驗。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1)生產工藝:在OV生產過程中,既要保證產品的純凈問題,又無法使用傳統(tǒng)滅菌方法進行安全性處理,因此,保證生物來源原材料的OV的產品安全性是一項極具挑戰(zhàn)性的工作。(2)人體的抗病毒免疫:將OV以生物活性形式輸入患者體內時,如何逃避機體的中和抗體是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有研究表明,呼腸孤病毒靜脈內治療導致小鼠體內腫瘤在腫瘤生長抑制3周后重新生長,這與血清抗呼腸孤病毒抗體滴度的上升相吻合[68]。(3)靶向性不精準:未經(jīng)改造的野生型病毒和改造不完全的病毒可能出現(xiàn)靶向性差的問題,引發(fā)OV攻擊正常體細胞等副反應,曾有報導使用OV治療后出現(xiàn)肺組織損傷的病例[69 -70]。(4)基因工程相關問題:人工改造的OV也存在一定風險,可能造成靶細胞發(fā)生非預期性的有害轉變;即使改造病毒的效果達到預期水平,如何保證外源基因、目的基因在腫瘤細胞中穩(wěn)定存在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Table 3 Ongoing and (or) recruiting clinical trials of OVs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s including NSCLC
2005年,重組人5型腺病毒安柯瑞H101在中國獲批上市用于頭頸腫瘤治療;用于惡性黑色素瘤治療的溶瘤皰疹病毒T-VEC于2015年在美國、歐洲獲批上市;2021年,一種新型改良單純皰疹病毒Teserpaturev也在日本獲批上市,用于治療膠質母細胞瘤等腦部惡性腫瘤。由此可見,OV療法已經(jīng)步入高速發(fā)展的時期,其未來在肺癌治療中的運用亦大有可能。未來,隨著基因工程技術和分子生物學的日益進步,學界對OV的認知必將更加成熟,使用野生OV或基因編輯OV單獨或聯(lián)合治療NSCLC也將成為腫瘤治療策略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人類探索腫瘤治療方式的道路上發(fā)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