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ㄕ憬汉贾菔杏^成實驗學校)
小學科學傳統(tǒng)紙筆測評與新課標下教學目標耦合不足,局限性日漸凸顯。如何趨利避弊,值得深入思考。
小學科學傳統(tǒng)紙筆測評存在以下三個弊端:其一,過多關注知識與概念,弱化了思維、探究與實踐,傾向于對科學概念的測評,比如概念描述中的關鍵詞填空和概念描述正確性的判斷等,使探究過程流程化,情感態(tài)度教條化,學習沒有真正實現(xiàn);其二,測評沒有統(tǒng)籌思考和架構,使測評走向碎片化,充斥著大量細枝末節(jié)的零碎考點,難以形成整體性的知識架構,這與新課標中所倡導的圍繞核心概念的大單元項目化學習模式背道而馳;其三,過多束縛于教條式認知,忽視了真實情境下的多元性,脫離真實情境的科學學習,如無本之木,背離了科學教育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初衷。
單元項目化命題,是基于小學科學大單元知識體系構建,利用文字、圖片及圖表等形式為考生呈現(xiàn)真實性問題情境,調動考生原有知識經(jīng)驗,進行充分、豐富、多維思考,一步步解決驅動性問題,最終形成完備的項目成果,即正確答案。
新課標理念下,單元項目化命題遵循“無應用即無學習”的教學原則,強調真實情境下的測評,有助于學生構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培養(yǎng)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同時,項目化命題注重對探究過程、思辨過程的測評,從指向學習結果轉向更重視學習過程。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考查學生產(chǎn)生懷疑、形成解題方案、提高反思改進的能力,推動深度學習。
小學科學單元項目化命題與傳統(tǒng)的命題原則相比較,更注重在真實情境中考量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認識和理解。
下文將從命題編制的四個步驟予以闡述,以期引發(fā)更多對小學科學命題變革與發(fā)展的思考。
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在未來可以成功地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復雜問題。因此,單元項目化命題必然需要創(chuàng)設真實性的問題情境,凸顯與真實世界的關聯(lián),并且盡可能與學習目標匹配、與學生經(jīng)驗相吻合,以促使學生探索求解。
常見的情境設置有四個來源,分別是教材配套類、日常生活類、時事新聞類和歷史文化類?,F(xiàn)以時事新聞類和歷史文化類為例做如下分析。
1.時事新聞類
社會在不斷發(fā)展,教育理念和內容也當與時俱進。重大的時事新聞是學生關注社會發(fā)展、把握科技進步的途徑,對科學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有獨特的作用。
例1:探月工程
2020 年12 月17 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勝利返回地球,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的階段性成果。
我國計劃在2035 年左右建成月球基地,用于科學研究和月球資源利用開發(fā),還可以作為深空探測中轉站?;匚恢妙A計在月球南極,因為月球南北兩極地區(qū)也有極晝和極夜現(xiàn)象,會出現(xiàn)連續(xù)180天的光照期,能解決能源的需求。
2.歷史文化類
歷史和文化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它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方便編制指向情感態(tài)度的測評題。歷史中的滄海桑田、文化中的善惡美丑,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例2:保護生物多樣性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杭州市區(qū)西部,與西湖、西泠并稱杭州“三西”。公園內生態(tài)良好,生物種類繁多,有高等植物200 多種、魚類約45種、鳥類約126 種,其中還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紅隼、雀鷹等。習近平總書記到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考察時強調:自然生態(tài)之美是西溪濕地最內在、最重要的美。要堅定不移把保護擺在第一位。
周末,小科同學和興趣小組成員一起來到西溪濕地,用科學課上學過的方法,對西溪濕地部分區(qū)域的生物進行了觀察研究。
項目化命題使指向不同考查目標的試題類型連貫而靈活。情境的設置,可以有效喚起學生主動學習,從而通過建立新知識與原有經(jīng)驗之間的聯(lián)系,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實現(xiàn)。
1.雙向細目表
單元項目化命題需要從學習目標設計試題,如果試題考查的是概念理解,則要與認知水平相適應,如果考查探究能力,則要體現(xiàn)探究要素。
試題是為考查學生的學習目標完成情況而設計的檢測項目,如與考查目標不匹配,則失去了考查的意義。諾曼·韋伯(Norman Webb)在其提出的評價與課程標準保持一致性的一整套分析體系和測評方法中強調:評價要在知識種類、知識廣度、知識深度和知識分布平衡上保持一致性。我們通常采用雙向細目表的形式,將單元的四維目標與試題一一關聯(lián),便于根據(jù)一致原則性對試題進行有效調整。
2.設計方法
不同試題所檢測的學習目標不同,主要包括三種設計方法:“一對一”設計法,即一個問題只檢測一個學習目標,其優(yōu)點是針對性強,效度高,操作方便;“多對一”設計法,是對一個學習目標在不同問題中進行反復考查,往往用于檢測學習目標的重難點,以增強檢測的效度和信度;“一對多”設計法,即一個問題中檢測多個學習目標,其優(yōu)點是具有一定的綜合性,比較偏向于檢測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些較難以直觀檢測的部分,比如在試題中加入安全生活、節(jié)能環(huán)保、抗疫救災等內容。
以選擇題的編寫為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選項內容:基本要求是每一個選項都要有備選概率,正確的選項概率高一些,錯誤的選項概率低一些,概率為零的應舍棄。特別關注內容的安全性、背景公平和導向正確,選擇符合全體學生的知識背景且積極向上的內容。語句的描述上要做到準確、言簡意賅,每個選項的長度盡量一致。
難度調整:以選項之間區(qū)別程度作為一個參數(shù)標準,一般區(qū)別程度比較大的,干擾就少了,題目相對就容易。在常規(guī)的達標測試中,試卷的難度系數(shù)控制在0.85 為宜,也就是平均分在85 分。競賽選拔測試可下調到0.75的難度系數(shù)。
3.答案設置
開放式問答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和創(chuàng)新思維。這也對答案的設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參照浙江省實驗測評中的答案設置模式:
A方向的0~9類型的答案可得滿分;
B 方向的0~9 類型的答案可得部分分數(shù)(低于滿分)。
明確表示各種不得分的錯誤答案類型。
允許學生有一定的解答區(qū)間,這樣有助于閱卷者把握準確的評判量尺,實施公平評價。另外,可以視前測等情況,進行分值(權重)區(qū)間調節(jié),保證測試精度。
單元項目化命題的組卷原則在于打破單一課時的局限,以聯(lián)系的眼光系統(tǒng)把握單元脈絡,基于一定目標與主題創(chuàng)設試題內容。常見有以下兩種思路:
1.知識邏輯
所謂知識邏輯,就是試題的編制遵循識記性知識—理解性知識—應用性知識這一遞進規(guī)律。
2.探究邏輯
所謂探究邏輯,就是試題的編制遵循提問—假設—設計—調查—論證—結論—反思這一探究過程。
以上命題采用探究過程為主線的編制方式。這種典型的探究過程,情境代入性強,目標指向明確,編寫者容易掌握。
命題編寫完成后,我們還需進行后期修改,對情境、語句、術語、圖片進行打磨,同時對各個題目和試卷總體進行難度預估,可以通過調整選項的復雜程度調整難度。
2010 年起,拱墅區(qū)小學科學教師在區(qū)教研員的引領下,開始實施單元項目化紙質測評。筆者在對任教的400 多名學生的測評結果及調查反饋中,整理出單元項目化紙質測評取代傳統(tǒng)紙筆測評后的一些共識。
測評內容的變化:考查范圍更廣,內容更新,更具挑戰(zhàn)性。復習時對零碎知識的死記硬背依賴性更小,對知識點的系統(tǒng)性梳理需求更大。這對學生的跨學科解決問題及綜合素養(yǎng)提出更高要求。
學習方式的變化:大量的科普閱讀和實踐操作與學生測評成績呈正相關。學生關注時事動態(tài),利用科學術語描述和解釋生活的意愿提升明顯。開放性問題的增加使課堂交流環(huán)節(jié)中辯論與拓展性發(fā)言增加。
情感態(tài)度的變化:得益于情境設置,比如對身邊息息相關的環(huán)境問題的測評,成為學生課間交流的話題,留下較長時間的反響,提升了學生對環(huán)境和自然資源的關注度。很多解答結果可以為現(xiàn)實生活服務,學生會反復實踐,并體會其中的樂趣。
單元項目化命題作為傳統(tǒng)紙筆測評的傳承與發(fā)展,有著更為契合的“教-學-評”一致性的后發(fā)優(yōu)勢。在新一輪命題變革的實踐中,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和命題者,需要規(guī)避知識本位的命題慣性、教師本位的思維局限等,始終以新課標命題變革理念為指導,更好地運用單元項目化命題這種模式,以實現(xiàn)更全面、深入、有效地考查學生的認知水平、探究水平、做事能力,以及應對復雜、陌生情境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立場與價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