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群體身份與文化共識:高校國家認同教育的現(xiàn)實進路

2024-01-07 00:44:11岳曈昕郭明飛
中國德育 2023年22期
關鍵詞:身份群體國家

岳曈昕 郭明飛

摘 要

國家認同是個體對個人身份與集體歸屬的感性認知與理性思辨。在媒體工具廣泛應用、多元思潮泛濫及主體意識不斷覺醒的當下,個人逐漸產(chǎn)生群體身份缺失、歸屬力弱化、精神游離的認同危機。對此,必須把握“歷史—當下—未來”這一主線,挖掘共同經(jīng)驗,追問“我是誰”“我們是誰”“從何而來”“去往何處”的認同問題,以群體身份與文化共識實現(xiàn)“我者”與“我族”的自我判別,探究新時代高校國家認同教育的進路,推動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形成與發(fā)展。

關鍵詞

國家認同教育;高校;群體身份;自我歸類理論

作者簡介

岳曈昕,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郭明飛,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國家作為地域、血緣、社會生活、政治、民族乃至思想的“明晰邊界”,不僅是個體對物理空間的劃分依據(jù),也是群體利用生物性、文化性、政治性因素辨清“我者”與“他者”的抽象工具。國家認同是個體對個人身份與集體歸屬的感性認知與理性思辨。在媒體工具廣泛應用、多元思潮泛濫及主體意識不斷覺醒的當下,個人逐漸產(chǎn)生群體身份缺失、歸屬力弱化、精神游離的認同危機。因此,從群體身份與文化共識入手,探究新時代高校國家認同教育的進路,是關乎中國前途與命運的時代課題。

一、國家認同教育的當代價值

“國家認同教育向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盵1]每一個國家的教育都必然涉及對于國家認同的要求與引導,都要把形成和促進國民的國家認同作為重要目標。我國的國家認同教育包含著對于黨和國家指導思想、基本國情及黨的基本路線、形勢政策認知等多方面的教育內容。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國家認同教育也引申出了針對當下社會的當代性闡釋。

(一)價值意義:效能感激發(fā)與個人情感再喚醒

大學階段不僅是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的過渡期,也是其認同養(yǎng)成與信仰蛻變的關鍵時期。伴隨著持續(xù)的經(jīng)濟增長、科技騰飛與社會進步,大學生的國家認同現(xiàn)狀整體呈現(xiàn)穩(wěn)步提升的積極態(tài)勢。但也有少部分青年群體,在偶發(fā)的不規(guī)范、不公平、不透明境遇下,逐漸形成了參與熱情不足、參與動力欠缺的政治漠然心態(tài),失去了對于國家的政治認同,甚至走向了國家的對立面。因此,以高校國家認同教育為抓手,激發(fā)大學生的家國情懷與主人翁意識,實現(xiàn)參與感、榮譽感、歸屬感及責任感的四重提升,便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之舉。新一代大學生是在國家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的背景下成長的,易于形成天然的愛國情懷與家國認同,在政治參與效能感的激發(fā)中實現(xiàn)個人認同情感的再喚醒。

(二)現(xiàn)實意義:人才爭奪戰(zhàn)與國家軟實力建設

大學生如何看待個人的國民身份,如何看待自己的祖國,不僅關乎其自身的成長與發(fā)展,更與國家的人才隊伍建設及社會發(fā)展息息相關,與我國如何在新的時代浪潮沖擊下保持競爭力息息相關。在國際爭端愈發(fā)激烈的當今世界,對于高端人才的爭奪成為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核心,其中不僅包括對于人才的培養(yǎng)比拼,更包括對人才價值觀念、心向所屬的認同爭奪。大學生作為國家持續(xù)發(fā)展的龐大儲備力量,對祖國是否認同以及認同的程度如何,勢必會影響其未來規(guī)劃,會決定其未來是否愿意為國家服務,這對國家的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因此,實現(xiàn)大學生群體的高水平國家認同,就是抓住高等人才為國效力的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讓人才愿為國家建設作貢獻,就是實現(xiàn)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的重要舉措。

(三)未來意義:統(tǒng)一思想共識與民族目標實現(xiàn)

作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群體能夠保持高水平的國家認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高度的效能感投入復興事業(yè),具有重要意義。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步入新時代,各項事業(yè)走上新臺階,更加需要統(tǒng)一思想、凝聚共識,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愿景。大學生是思想先進、富有激情而又容易躁動的群體,有時會因心理發(fā)育尚不成熟、思辨能力尚未養(yǎng)成,被不良思潮帶著走,甚至成為社會的不穩(wěn)定因素,從而影響社會的有序發(fā)展。面對別有用心者的攻擊與抹黑,要通過高校國家認同教育疏紆解困,排解大學生在面對形勢與政策問題時的不解與困頓,使其將個人的情感歸屬、發(fā)展軌跡、未來選擇與國家命運緊密結合,將個人的發(fā)展與民族復興偉業(yè)緊密結合。

二、新時代高校國家認同教育的現(xiàn)實藩籬

當前,我國的國家認同教育在理論建構與實踐探索上均取得了較大成效,發(fā)生了重大的轉折性提升。但隨著時代的飛速發(fā)展,國家認同教育也在新的社會實際中產(chǎn)生了一些問題,為進一步提升國家認同教育的實效性帶來風險與挑戰(zhàn)。

(一)方法失當:舊式教育灌輸與文化共識的衰弱

長期以來,高校國家認同教育更多偏重于單純的知識性傳遞與講授,僅是將國情知識碎片化地灌輸給學生,而未使其擁有轉化、貫通的價值中介,忽視了對于學生的情感傾向、身份認同以及集體共識的牽引與構造。國家認同不僅表現(xiàn)在對于形勢政策的了解與掌握,更是在熟知國情的背景下對自我國別屬性進行主動歸類的情感過程——這并非是國家對個人無條件的、單向的壓迫,致使個體對所處國家產(chǎn)生“承認”或“服從”,而是認知主體在課程學習與生活實踐中,基于不斷改變、逐漸積累的主觀認識與理性判斷所作出的客觀選擇。

偏重于知識存儲與信息傳遞的國家認同教育,難以對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能力進行培養(yǎng),也難以通過參政能力的培育激發(fā)其參與志趣,將其引入政治生活并形成區(qū)別于他國的政治優(yōu)越感與認同感,從而構建牢固的國家認同觀念。如果僅讓書面考試成為評判國家認同的測度標尺,即預設了要以學生對于國情知識的存儲量為標準,對個人國家認同程度及教育實效進行評判,不僅使分數(shù)實質上擁有了解釋國家認同的權威與資質,也使重知識、輕情感的國家認同教育體系得以固化。

(二)媒介失語:傳播技術更迭與群體身份的瓦解

新式傳播技術通過人機交互、機機交互的新模式、新樣態(tài),為國家認同的教育主體、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環(huán)境與教育場域帶來不同程度的更新與發(fā)展。但也正因世界化與無邊界的特性,大學生的交互超越了時空限制,脫離于教育主體所構建的認同環(huán)境,“扭轉了大學生傳統(tǒng)意義上的本質認同觀或自然認同觀”[2],為潛存于心的群體身份及國家認同帶來內隱的消解風險,為高校國家認同教育帶來新挑戰(zhàn)。

新式傳播技術不僅開辟了新技術下的媒介渠道,也使得舊式的政治傳播系統(tǒng)邊界得以拓展,將以往只潛存于各國內部的政治圖景進行外拓。原本的單一國家政治體系被卷入世界化的傳播媒介,青年被越來越多地吸引至跨國交錯領域,在同質化的聚合式敘事下潛在地消解自己對本民族、本國的接受與認同,原有的群體身份受到?jīng)_擊,甚至使得“民族國家和民族認同處于次要位置”[3]。此外,網(wǎng)絡的虛擬性、碎片化特征又使得網(wǎng)絡空間中的主體身份不再是現(xiàn)實社會中的較穩(wěn)定狀態(tài),而是被不同虛擬場域中所訂立的虛擬形象與交往身份所取代。固有身份被打破,就在事實上切斷了現(xiàn)實政治主權、群體身份、歷史文化及道德風俗的有效聯(lián)結,致使在這一系列因素之上構建起的國家認同呈現(xiàn)多重趨勢。

(三)話語失調:價值轉換真空與多元思潮的沖擊

新時代的大學生是在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就、發(fā)展成果全民共享的過程中逐步成長的一代,其心理動態(tài)與價值取向在新的社會轉型期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不同于以往的內在思想沖突及個人本位價值,新時代青年既表現(xiàn)出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整合的正向張力,又抱有滿足自我價值的個人主義傾向,形成了心態(tài)轉換期中的巨大價值真空,極易被多元思潮干擾。在社會階層與價值訴求日益多元的現(xiàn)實情境下,發(fā)源于傳統(tǒng)社會中的社會風俗、認同特性、價值理念及群體邊界正隨著文化的多元變化而應時轉換。而這一價值轉換也勢必會對現(xiàn)有的國家認同建構造成沖擊,無形中對國家認同的建構因素進行瓦解。

在全球化日益演進的趨勢下,大量來自境外的愚昧、頹廢、庸俗的文化不斷涌入,為大學生群體的國家認同教育帶來了巨大沖擊。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新自由主義等不良思潮銷蝕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價值觀念差異上找尋弱化國家認同教育的楔子,企圖動搖“后繼有人”根本大計的思想根基。更有部分西方國家打著“文化交流”的幌子,向我國青年群體大肆傳播歷史虛無主義、“超國家主義”、“普世價值論”等錯誤思潮,利用價值轉換真空來顛覆學生的思想,模糊國民的群體邊界,企圖造成國家認同建構的崩潰。部分學生在負面思潮與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形成認知偏差,產(chǎn)生對于國家、政府權威乃至政治信仰的認同危機,甚至成為反華勢力的“助推器”。

三、新時代高校國家認同教育的四重進路

國家認同作為個體對所屬國別的感性歸依與自主選擇,是公民在對個人身份與集體歸屬的自主感知與開放探尋過程中進行自我定位的最終結果。作為個體內在的價值評判與精神實踐,國家認同必須要以教育為介體,搭建起個體間、個體與國家間的圈層聯(lián)系,超越單一個體的視角,從“歷史—當下—未來”這一主線挖掘共同經(jīng)驗與群體共同特征,以文化共識與群體身份實現(xiàn)“我者”與“我族”的自我判別,從而推動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形成與發(fā)展。

(一)“我是誰”:判別自我的個體身份

“認同”(Identity)一詞本身便含有“本體”“贊同”“同一性”之含義。約翰-特納提出的“自我歸類理論”(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強調社會群族中的個人會“不自覺地”“自動地”進行分類,并以此為依據(jù)確定自己的群體歸屬和群族特性。而自我歸類的前提就是對自我屬性有明確的認知。大學生對“我是誰”“我在哪里”這一系列問題的反思與追問,本身就是對個人身份及所屬國家國情現(xiàn)狀的探尋與了解。在發(fā)問與探索中,學生能夠逐漸明確自身所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身份及自身所處物理空間上的中國領域。在領土主權、身份特性及精神象征的影響引領下,構建大學生個體內在的國家認同,使其對自我國別屬性進行主動歸類,并表征為對祖國地域、文化、歷史的熱愛,對國家利益的主動維護及由此生發(fā)的為國家自覺奉獻的奮斗情結。

在這一過程中,高校理應實現(xiàn)多學科的共同教化,構建一體化的協(xié)同育人新機制,對課程教材、教學模式、教育目標等進行革新,在完成國情教育的同時,使學生充分了解政策背后的實質內涵,著重喚醒其自我審視意識,從而激發(fā)其對于祖國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國家認同教育不僅要在知識的傳輸與存儲層面幫助學生認清現(xiàn)狀,了解自我與國家的基本特征,而且要從方法論層面著手,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世界與理解問題,理性地看待國家發(fā)展中存在的不足,從而破除迷思,形成自覺抵御不良思潮的精神力,明晰自己在國家發(fā)展中的應盡責任與堅定使命,實現(xiàn)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個人與國家關系的建構。

(二)“我們是誰”:明晰邊界的群體身份

認同在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范疇中,天然便包含了尋找與他人的差異,從而確定“我”為什么歸屬于“我們”的理論邏輯,是“根據(jù)他人與自我的相同與相異來對他人進行分類”[4]的比較性活動。個體通過對“我者與他者”“我族與他族”的區(qū)分,生成內群體偏好和外群體偏見,實現(xiàn)認同從身份界定、范圍劃定到行為表現(xiàn)、價值判斷的現(xiàn)實表征。思考“我們是誰”,實質就是以明晰的群體邊界來劃定自身的群體所屬,強調自己聯(lián)結于群體內部的共同特質,賦予自我以內族成員的身份體征,進而在社會空間中對自身進行定位與歸依。

放置于高校國家認同教育當中,強調明晰的群體身份,就是要以在歷史沿襲中依據(jù)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血緣譜系、宗族脈絡、地緣關系、通用語言、風俗習慣、歷史文化、集體記憶為紐帶,將青年聯(lián)結到同生共長的共同體,充分挖掘其與國家成員間所共有的自然特征、文化特質與國家特性。在此基礎上,通過這一共同特質與群體身份,對“我國”與“他國”進行區(qū)分,“在推動個體在歸屬、內化群體特征的基礎上形成對國家本身的感性認識和理性理解”[5]。在內外比較的基礎上認清本國在文化構造、文明樣態(tài)、國家制度及價值體系等方面的先進性,增強大學生對國家的文化驕傲與深刻自信,從而實現(xiàn)國家認同的構筑與喚醒。

(三)“從何而來”:追尋共同的歷史脈絡

“歷史意識是構建文化認同、國家認同的基礎,是國家意識、愛國情懷的一個最基礎的承接面”[6],而內化于歷史脈絡中的中華文化與過往經(jīng)驗,則是國家和民族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沉積下來的共同脈絡與認同之源,是全體國民共同累積而相互聯(lián)結起的內心情感。正因為這一情感要素表達,我們對國家的認同,也并非單純物理意義上的地域空間概念,更包含有對生長故土的追思及對同族聚集土地的熱愛,是對所處地域歷史文化、風俗人情、共通語言等的驕傲與認可,更是超脫于現(xiàn)實領域,轉入認知精神向度的判斷與升華。而在國家主體的長久歷史中不斷沉積的文化性要素,則成為構建青年國家認同的有力聯(lián)結,其潛藏在文化精華中的共同特質與共同經(jīng)驗,也成為國家認同凝聚的思想基礎,其中又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革命文化為重要內容。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聯(lián)結著整個國家與民族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俗,影響和決定著整個國家與民族的價值理念和理想信仰,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根基和血脈。[7]針對不同地域、不同年齡層級的學生群體開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不僅是文化熏陶和素養(yǎng)提升,更是厚植愛國情懷,提升其自豪感、歸屬感與認同感的有力抓手,最終實現(xiàn)國家認同由內心生發(fā)到外化于行的轉變。而革命文化作為中華民族革命斗爭歷史的凝聚,承載了中華民族共御外侮、追求獨立的革命斗爭精神,是中華兒女的集體記憶與共同經(jīng)驗。因此,開展革命文化宣傳及黨史學習教育,是“三位一體”構建大學生從情感認同到價值認同再到國家認同的凝聚核心,引導其從對“我們從何而來”的追問中,探尋共同的歷史文脈,凝結搭載于文化共識之上的國家認同。

(四)“去往何處”:展望共同的前途命運

共同命運的自覺意識和責任意識,是集體認同生成的核心要件。[8]只有將個體置于社群當中,與所屬共同體的前途命運相連,才會形成休戚相關的群體聯(lián)通感和榮辱與共的集體使命感。為此,在國家認同教育過程中,要使每一個青年人真正意識到國家是保障其生存發(fā)展、健康成長、幸福生活的堅實基礎,從而喚醒集體內部的相互依賴感。要將個人的發(fā)展與集體的強盛緊密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明白只有國家穩(wěn)步發(fā)展、和平興旺,廣大民眾的基本生活才能得以滿足,社會的公平正義才能得以伸張,個人的合理訴求才可以被及時回應。拋卻國家的獨立與強盛,個人的自由與發(fā)展將無從談起。

因此,在實施高校國家認同教育的過程中,要把握好“歷史—當下—未來”這一歷史主線,注重以共同特質的群體屬性與共同奮斗的前途命運,培育共通的價值取向,統(tǒng)一群體內部的集體共識,從而使個體與個體、個體與國家間形成親密的命運共同感。而在宏觀的敘事下,這一價值遵守及遠景目標便可由“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政治性話語進行描述,引導大學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撐、心理基礎與共同價值取向,從而在愈發(fā)清晰、愈加光明的現(xiàn)實圖景下實現(xiàn)青年群體國家認同的有效構建。

參考文獻:

[1]陳錫敏.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大學生國家認同[J].教學與研究,2017(2):86-93.

[2]石文亭.網(wǎng)絡異化與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J].當代青年研究,2014(6):5-9.

[3]道格拉斯·凱爾納.媒體文化——介于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之間的文化研究、認同性與政治[M].丁寧,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392.

[4]邁克爾·A.豪格,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社會認同過程[M].高明華,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7.

[5][8]韓麗穎.青少年國家認同的主體基礎、發(fā)展趨向和教育進路[J].中國青年研究,2021(4):38-43.

[6]張素蓉,張明秀.論當代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教育[J].教育評論,2013(2):60-62.

[7]薛博文.時代挑戰(zhàn)與實踐方向:國家認同教育的闡釋與路徑[J].中國教育學刊,2021(8):83-88.

責任編輯︱何 蕊

猜你喜歡
身份群體國家
通過自然感染獲得群體免疫有多可怕
科學大眾(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群體失語”需要警惕——“為官不言”也是腐敗
當代陜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跟蹤導練(三)(5)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他們的另一個身份,你知道嗎
互換身份
放松一下 隱瞞身份
今日教育(2014年1期)2014-04-16 08:55:32
關愛特殊群體不畏難
中國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09:29:50
阿尔山市| 依兰县| 岳普湖县| 涞源县| 通海县| 永州市| 曲麻莱县| 青冈县| 潼南县| 宁河县| 庆元县| 绥宁县| 华坪县| 五寨县| 城步| 保山市| 合川市| 金寨县| 长岛县| 扎鲁特旗| 赞皇县| 鹤庆县| 鹤山市| 延寿县| 海兴县| 遂溪县| 屏边| 西充县| 页游| 泸水县| 通州区| 广昌县| 商城县| 砚山县| 卓尼县| 金山区| 上蔡县| 屯昌县| 汤阴县| 应用必备| 永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