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鳳芝
(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 130012)
當今,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全球發(fā)展及全球安全倡議、“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中國理念和中國行動,為全球治理注入了中國力量。 中國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離不開全球治理人才的培養(yǎng)。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 年9 月27日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提出了全球治理人才的六個必備專業(yè)素養(yǎng),即“熟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了解我國國情、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guī)則和精通國際談判”[1]。 這需要外語教育一改過去偏向語言工具性的學科定位,立足國家戰(zhàn)略發(fā)展大局,圍繞語言作為知識、技能和價值載體的新定位,培養(yǎng)學生既具備扎實的中華文化功底和堅定的文化自信,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分享中國發(fā)展經驗,貢獻中國理念,又能夠包容開放地借鑒其他國家優(yōu)秀的思想和科技資源,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提高學生全球話語能力[2]。
高校外語教育者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圍繞外語教學與中國文化展開的研究分為兩類:一類是理論性分析,如探討中國元素的內涵和價值(嚴明貴,2021[3]),融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外語教學設計(李弢、王鐵利,2023[4]),高校外語教師文化自信的構建與實現(xiàn)路徑(馬輝,2023[5])。 另一類是實踐性研究,如摸索中國文化在大學英語讀寫課中的融入(樊晨,2023[6])。 相關研究為開展中國元素融入外語課程教學提供了一定的理論認識和實踐路徑參考,但仍存在尚未解決的問題:①實踐性研究不足,缺乏中國元素與培養(yǎng)目標、教材內容的有機深度關聯(lián)及可行性實現(xiàn)途徑;②大學外語課程設計主要從國家要求和教師認知層面出發(fā),沒有考慮學生的成長需求,沒有關注教學實際效果。
文章基于學情調查,結合國際、國家等各級學生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以關聯(lián)教材內容與培養(yǎng)目標為主線,探索以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為對象的大學英語課程建設和有效實施路徑。
要踐行培養(yǎng)全球治理人才素養(yǎng)的理念,必須結合外語學科專業(yè)特點,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教學體系,將中國元素融入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大學英語課程為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亦為鑄就學生家國情懷和融通中外能力的通識課程,小班授課,歷時長。 教材內容豐富,宜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組織教學活動,于細微處逐漸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
為適應時代之變,大學外語課程必須摒棄過去對語言知識學習和語言應用能力的片面重視,將價值觀引領與兩者有機結合,并把價值觀作為最高和最終目標。 具體來說,深挖教材中蘊含的文化和人文素質點,恰當融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適合提高語言技能的教學活動。 結合《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3》,形成教學目標簡表如表1 所示。 其中,能力目標的設定依據為當今大學生必備的4C 技能(collaboration, communication, creativity, critical thinking)(Wei-Lun Lin & Yi-Ling Shih,2022)[7]。
表1 課程培養(yǎng)目標簡表
教材語言規(guī)范,題材廣泛,涵蓋人與自然、中外教育、民權運動、名人成長、全球化趨勢、道德與科技等主題,傳統(tǒng)文化精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異曲同工之妙,為教師提供了融入中國文化的廣大空間。
好的課程教學應基于學生成長需求和學習需求。 通過訪談、問卷、前測、后測或參照學生作業(yè),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困難,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途徑。筆者所教授的學生來自大學一年級各理工科學院,他們的優(yōu)勢:勤奮、善于合作、接受新事物能力強。不足:學習慣以期末考試、考級為主要目標,價值觀意識較弱。
基于學情和教學目標,筆者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任務驅動、情景式、提問啟發(fā)式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過程,核心目的是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并鼓勵學生學以致用。
總原則是努力培養(yǎng)和造就“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的全球治理人才[2],實現(xiàn)非英專業(yè)學生語言技能提高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統(tǒng)一。 結合《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3》,生成單元教學設計思路如表2 所示。
表2 教學設計細表
課堂教學任務結束后,鼓勵學生及時編寫反思日志。 在學完第五單元“Giving thanks”后,有的學生寫道:通過學習,我體會到及時致謝擁有神奇力量。 我愿意在以后的生活中心懷感恩、幫助他人,從而提升自我。 還有的學生表示:只知道美國有基督教淵源的感恩節(jié),不知道我國的感恩文化更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筆者針對中國元素融入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需求和《三字經》英譯[8]進課堂教學效果展開兩次問卷調查,均采用問卷星收集數(shù)據,利用SPSS 26.0 軟件測試問卷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α系數(shù)值為0.905,大于0.9,說明研究數(shù)據信度質量很高,效度如表3 所示。
表3 KMO 和Bartlett 球形度檢驗
效度分析用于研究定量數(shù)據的設計合理性,表3 表明:KMO 值為0.901>0.8,研究數(shù)據非常適合提取信息(從側面反映出效度很好)。 Bartlett 球形度檢驗顯著,p值<0.05,數(shù)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1. 中國元素融入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需求
旨在形成既適合受試學校又能推廣開來的英語課程體系,受試群體為長春市三所高等學校的700名大學生。 剔除無效卷后,共收回691 份有效卷。結果表明,69%學生認為所學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失語,而除了專業(yè)學科知識,學生還希望在英語課堂接觸到更多的中國文化,其次是西方文化,最后是英語語言知識。 問及對中國元素的具體內容需求程度,結果如表4 所示。 其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包括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儒家經典、唐詩宋詞等;黨政文獻包含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國內時事熱點如新能源汽車、高速鐵路建設、航天工程等;國際局勢中的中國聲音涵蓋體現(xiàn)中國智慧、中國立場、中國價值等的理念、方案等;科學家、模范人物屬于模范典型事跡。
表4 中國元素需求排名
2. 《三字經》英譯進課堂的教學效果
一個民族的精神信仰深植于民族文化之中,為貫徹傳統(tǒng)文化教育這一固本工程,結合學生需求,筆者在課堂教學中適時融入儒家思想的縮影趙彥春主編“《三字經》英譯課堂”[8]。 期末針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回67 份有效卷。 結果顯示,學生非常喜歡對比學習多版本的《三字經》英譯,94%學生堅信《三字經》英譯教學加深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 79%學生認為傳統(tǒng)文化的英譯應既忠實于原文內容,又要做到詩性的還原,即兼顧形意張力。 具體意見如表5 和表6 所示。
表5 多版本英譯的學習效果
表6 最欣賞的《三字經》內容
新時代賦予外語教育新的內涵和使命,外語教師應順應時代和國家之需,不斷重塑教學理念、內容和方法,充實細化課程設計,為教育強國貢獻全部力量。 反思以上課程教學設計,筆者認為有以下兩點值得推廣:第一,在調查、分析學生需求的基礎上設計課程教學活動,并深度關聯(lián)培養(yǎng)目標,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第二,利用比較法學習中外文化更加有利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 調查問卷顯示教師根據單元主題適時融入中國元素,增加了英語課堂的趣味性和價值,能夠助力學生從中國視角和比較視野走出一條堅持文化自信的創(chuàng)新之路,從而提升學生的全球治理素養(yǎng),為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提供文化支撐和人才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