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了促進人們對語篇語義、信息結(jié)構(gòu)前沿的了解,介紹當前待議問題(Question under discussion, QUD)的理論要點,并利用典例闡釋其在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上的運用方法,最后結(jié)合QUD的優(yōu)勢和不足討論其在漢語中運用的廣泛空間。研究發(fā)現(xiàn):首先,QUD與選項語義學、詢問語義學相結(jié)合,能夠消解受語境限制選項集模糊的問題,起到增強理論解釋力、拓展理論解釋范圍的效果;其次,QUD為實驗研究和自然語言處理提供了新工具,相關(guān)研究揭示了語篇信息結(jié)構(gòu)對語言習得的作用,推動了語篇信息結(jié)構(gòu)層面語料標注的發(fā)展;最后,QUD能夠為漢語現(xiàn)象提供新的解決思路,促進人們挖掘語言事實背后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關(guān)鍵詞: 當前待議問題;信息結(jié)構(gòu);實驗語用學;習得;自然語言處理
中圖分類號: H03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673-3851 (2024) 06-0284-09
DOI:10.3969/j.issn.1673-3851(s).2024.03.005
收稿日期:2023-08-11" 網(wǎng)絡出版日期:2024-01-05網(wǎng)絡出版日期
基金項目:上海外國語大學導師學術(shù)引領計劃項目(2022113033)
作者簡介:項奇軍(1996—" ),男,杭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形式語義學、自然語言處理方面的研究。
Question under discussion: The state-of-art studies in discourse semantics
XIANG" Qijun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 To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rontiers of discourse semantics and information structure, this paper introduces key elements of question under discussion (QUD), and expounds its application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mpirical research with canonical examples. It then discusses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QUD as well as its high potential of application in Chinese. The study finds that, first, QUD, when combined with alternative semantics and inquisitive semantics, can resolve the issue of vague contextually-constrained alternatives to enhance explanatory power and expand the scope of research; second, QUD provides new tools for experimental and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 research, revealing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structure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rpus annotation at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structure; finally, QUD can offer new solutions to Chinese linguistic phenomena, prompting people′s uncovering profound truths behind linguistic facts.
Key words: question under discussion; information structure; experimental pragmatics; acquisiti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近年來,形式語義學的發(fā)展一直無法抵御語境的“侵蝕”,且這種“侵蝕”還在日益加深。沈園[1]指出,形式語義學最新發(fā)展形勢表明自然語義的語境依賴性特征越來越受到重視。這點體現(xiàn)在有關(guān)超越句子層面的語篇語義研究近年來不斷增加,具體包括跨句照應語的回指研究、驢子句研究和語篇的信息結(jié)構(gòu)研究等[2]。在這一大背景下,語篇語義的理論、框架相關(guān)研究在近年得到迅猛發(fā)展,其中一個重要的理論是當前待議問題(Question under discussion,QUD),近十年應用廣泛。
QUD在多種思潮的碰撞下產(chǎn)生,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思潮是Kartunnen[3]、Stalnaker[4]等學者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提出的語篇動態(tài)更新觀。這種觀點為動態(tài)語義學(Dynamic semantics)的產(chǎn)生提供了必要前提[5-6],并為QUD的產(chǎn)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QUD吸收了上述觀點的精髓,將句子語義視為信息改變的可能性,并納入了Stalnaker[4]提出的語境集(Context set)和共識(Common ground)等內(nèi)容。另外,QUD還吸納了Rooth[7]提出的選項語義學(Alternative semantics)以及Hamblin[8], Karttunen[9]等對疑問句的形式語義分析。
自從Roberts[10]提出QUD以來,QUD在理論語言學(如焦點、預設、含義等話題)以及應用語言學(如習得、自然語言處理)上得到應用,在此過程中QUD本身也得以不斷修正完善。Büring[11]構(gòu)建了問題、回答組成的語篇層級模型,即語篇樹(D-tree),并提出了對比話題(Contrastive topic)的一致性規(guī)定(CT-congruence),解決了過去QUD無法在形式上區(qū)分對比話題和焦點的問題;Beaver等[12]和Simons等[13]改進了QUD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定義,例如關(guān)聯(lián)(Relevance)、一致(Congruence)等。近十年來國外已有數(shù)百篇文獻利用QUD做了研究。相關(guān)漢語研究也越來越多,例如,經(jīng)歷體標記“過”的研究[14]、漢語程度結(jié)構(gòu)研究[15]以及多篇相關(guān)博士論文。然而,在整體上,漢語學界對于QUD的認識才剛剛開始,QUD在漢語中的運用相較英語明顯不足,也尚無對此理論的引介和對現(xiàn)存相關(guān)研究成果的系統(tǒng)梳理。
鑒于此,本文通過Web of science (WOS)數(shù)據(jù)庫核心合集收集相關(guān)的研究論文,向?qū)W界引介此理論并闡釋其應用。具體而言,本文將回答以下問題:第一,什么是QUD,如何理解其中的關(guān)鍵概念?第二,QUD的研究熱點是什么,該如何解讀?第三,QUD存在什么優(yōu)缺點,其在漢語中的研究前景是什么?希望通過回答上述問題,促進學界理解QUD的理論內(nèi)涵,把握QUD的研究熱點,并初步掌握其在語言研究中的應用方法。在此基礎上,利用QUD分析漢語現(xiàn)象,為一些老問題提供新思路,亦期促進QUD理論的不斷發(fā)展。
一、QUD理論簡介
在語言游戲觀的影響下,Roberts[10]將對話視為游戲,會話者的互動視為對話游戲(Dialogue game)中的步(Move)。一場理想的對話游戲是共贏游戲,亦稱非零和博弈。會話者必須相互合作,從而理解彼此言語的意義,實現(xiàn)信息的成功傳遞。理解言語的意義必須清晰識別彼此的意圖[16]。這種意圖等同于會話目標,其內(nèi)涵體現(xiàn)為解決QUD中尚待解決的問題。所有會話者均已接受但還未被解決的問題都儲存在QUD這個棧(Stack)中。功能層面上,QUD可以代表對話的主題[13]。
聚焦于QUD所表示的未解決問題的集合,有必要理解這些問題的形式和意義。形式上,未解決問題可以是說話者在對話中直接提出的問題(overt QUD),也可以是由焦點誘發(fā)或可從語境中衍推出的隱含問題(implicit QUD),一個例子是:
例1" [語境:畢業(yè)派對即將到來,A尚未找到舞伴遂詢問B]
A:快到派對了,我還沒找到舞伴。
B:你可以去找[李明]F 此下標表示韻律焦點(Prosodic Focus)。,他也還沒找到。
在這個對話中,焦點“李明”可以激發(fā)對話主題,即隱含問題:“我可以找誰當舞伴?”。選項語義學中,焦點能夠激發(fā)選項集[17]。具體而言,焦點“李明”激發(fā)了{你可以去找李明,你可以去找張三, 你可以去找李四, …}的集合,這個集合包含了“李明”所在命題及至少一個其他選項命題。Roberts選用Hambin[8]的方案,將疑問句的語義表述為語境約束下的可能回答的集合[18]。對于本例中的隱含問句,其語義即為{你可以去找李明, 你可以去找張三, 你可以去找李四, …}。于是,可以得出疑問句語義衍推焦點激發(fā)選項集的語義。
隨著對話的進行,QUD中的問題開始累積,會話者也開始共同致力于解決這些問題,使得疑問句語義選項集中命題的交集(即使得命題為真的可能世界的交集)中的成員最終縮小為真實世界[10]??s小交集最直接的方法是給問題以完整回答(complete answer),這個完整回答是一個能夠評價疑問句選項集中所有選項真值的命題。另一個方法是給以部分回答(partial answer),其至少能夠?qū)x項集中的一個命題評估真值。在本例中,假設B能提供的可能答案的集合為{李明, 張三, 李四},那么針對隱含問題完整回答是“你可以去找李明或張三或李四”,而部分回答可能只提供一個人選,如回答“你可以去找李明”。當QUD中的某個問題得到完全回答后,該問題會轉(zhuǎn)變成會話者的共識,從而被推出棧。除此之外,會話者也可以通過一些詢問策略(strategy of inquiry)來縮小選項集。詢問策略主要將通過化解根問題(root question)為數(shù)個子問題(sub-questions),通過子問題的解答來最終實現(xiàn)根問題的解答,如:
例2 根問題: 誰去了哪里?
子問題1:張三去了哪里?
子問題2:李四去了哪里?
假設語境中所指的“誰”包括{張三, 李四},那么回答了子問題1和子問題2,也就是回答了根問題。為了獲取根問題的答案,會話者既可以直接提出根問題,也可以選擇提出數(shù)個子問題。
為了確保會話意圖的成功傳遞,QUD理論下的回答和問題都須受到一定的約束,如必須受到對話連貫(Coherent)、一致(Congruent)要求的限制。根據(jù)Büring [11],連貫的對話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a)在信息量上,不要說會話雙方都知道的事情;b)會話雙方的每一步都要相互關(guān)聯(lián) 這里的關(guān)聯(lián)只能覆蓋所言(what is said),尚可改進。,即每一步都至少是一個部分回答或者是詢問策略中的一個問題。一致性指的是問句和回答之間必須相互呼應。違反一致性主要是由于疑問句語義無法衍推回答中焦點誘發(fā)的選項命題集語義,一個典例如下:
例3 A: 張華喜歡吃什么?
B: #張華[喜歡]F吃西瓜。
在本例中,A想要獲取的信息是張華喜歡吃的食物的集合,因此該疑問句的語義可以表述為{張三喜歡吃x|x是食物};與之相對應的回答B(yǎng)中,如果謂詞“喜歡”為韻律焦點,由此引發(fā)的選項集應為{張三P吃西瓜|P為所有論元結(jié)構(gòu)與該句式匹配的謂詞}。顯然,本例中疑問句的語義和回答中焦點誘發(fā)的選項集語義不存在衍推關(guān)系,因此問句回答不一致。在問句隱含的情況下,這種一致性尤為重要,焦點在話語中的合理放置,是對話成功的關(guān)鍵之一。
二、QUD的熱點分析
QUD是基于信息結(jié)構(gòu)的動態(tài)模擬框架,其分析對象為各類語篇,可以預測其在理論研究中最熱的話題主要與信息結(jié)構(gòu)相關(guān)。又由于QUD的這種模擬是形式化的且可證偽性較強,使得其在自然語言處理、語言習得等應用語言學領域也有所應用。本文調(diào)研了WOS核心合集中的文獻數(shù)據(jù) 以“question under discussion”or “QUD”為檢索式并選擇話題(包含題目、摘要和關(guān)鍵詞)檢索,發(fā)現(xiàn)截至2023年8月11日共有137篇文獻收錄在庫,經(jīng)篩選,得到110篇符合本文探討話題的文獻。,其結(jié)果基本證實了以上說法。借助VOSviewer的關(guān)鍵詞共現(xiàn)功能,設定門檻為共現(xiàn)頻次在6次及以上,共得到18個剔除過于宏觀的關(guān)鍵詞(包括semantics、pragmatics、QUD等),得到理論語言學中排名靠前的關(guān)鍵詞 這里也排除了與QUD相關(guān)的探討純哲學問題的文獻。:焦點(22篇)、等級含義(12篇)、疑問句(9篇)、預設(6篇)和省略(6篇);而應用語言學中排名靠前的關(guān)鍵詞為:習得(12篇)、實驗語用學(4篇)、語料標注(2篇)。其中疑問句只是圍繞QUD理論的核心概念,而實驗語用學的方法貫穿于理論話題及習得研究之中。因此,本文主要介紹QUD在焦點、等級含義、預設、省略等理論話題的應用及其在習得和語料標注等領域的應用。
(一)QUD在理論語言學中的應用
1.QUD 與焦點
QUD理論中焦點與疑問語義密切相關(guān):對話中,回答所傳遞信息的焦點必須與問句中的疑問詞相互呼應,從而使得對話和諧。QUD在焦點中的應用主要體現(xiàn)在焦點敏感算子(Focus-sensitive operators)/排他詞(Exclusives)的考察中。Beaver等[18]指出,QUD的優(yōu)越性之一在于能夠解答為何排他詞能夠與焦點產(chǎn)生聯(lián)系。這是對Rooth提出的選項語義學的一大補充。在選項語義學中,焦點與焦點敏感算子之間的聯(lián)系主要通過語境變量的匹配來搭建,但是對于這種語境變量的闡述并不明晰,因此是其理論的一大缺陷[19]。以典型焦點敏感算子only為例來說明為何QUD能夠彌補這一缺陷。該算子須組合兩個論元:刪去only后的命題(即Prejacent)以及該句中焦點所預設的命題集的子集(受語境約束)。借助QUD,only的第二個論元就可以直接描寫為QUD,因此諸如“語境約束”這種模糊的術(shù)語一定程度上得以消除。QUD能夠因焦點放置不同而產(chǎn)生不同的選項集,從而使得only與其組合后會產(chǎn)生對應的解讀。以only對應的“只”為例:
例4" "張三只請[李明]F吃飯。
例5" "張三只請李明[吃飯]F。
例4的焦點位于“李明”,引發(fā)的選項集包含語境中能夠取代李明的其他人,“只”排除了這些選項;例5的焦點在“吃飯”上,其誘發(fā)的選項集包含的是語境中可以取代“吃飯”事件的其他事件所在命題,此時“只”對這些命題進行否定。Coppock等[20]從only的研究中拓展開去,考察了英語中多種焦點敏感算子,描述了這些焦點敏感算子之間的區(qū)別,并最終運用施加于QUD上的約束來解釋這些區(qū)別。文獻還顯示近年來許多研究開始跳出英語焦點的邊界,轉(zhuǎn)而聚焦于小語種中的焦點標記的研究,如:Calhoun[21]對澳大利亞土著語Samon(薩蒙語)的句法焦點標記研究,Umbach[22]對德語中noch、 auch(“也”)的對比研究,以及Garassino等[23]對意大利語、法語和西班牙語極性焦點的研究。這些研究為探索語義的普遍性提供了基礎。而且研究方法也趨于多元化,許多研究采用實驗方法探討QUD與焦點之間的相互作用。例如:Ronai等[24] 利用句子—圖畫驗證任務驗證it-cleft的窮盡性(Exhaustivity);Moulton等[25]通過聽力實驗和手寫問卷調(diào)查指稱表達的焦點化對后指(Cataphor)依存的影響。
2.QUD與等級含義
QUD應用于等級含義的研究以實證研究為主。Mayol等[26]試圖利用QUD來解釋等級含義何種情況下可以被取消,認為只有當取消語與被取消語所對應的QUD不同時等級含義才可以被取消。例如:
例6" a. Who has two cars?
b.[I]F have two cars.
c.In fact, I have [three]F.[26]
本例中b所對應的QUD即為a,而c所對應的QUD應為“How many cars do you have?”,不同于a,因此b的等級含義可以被取消。通過讓被試填寫問卷,評價QUD的設置對于等級含義取消的影響,作者得出QUD的變化確實產(chǎn)生了影響。Cummins等[27]研究的是等級含義的另一個側(cè)面:等級含義的產(chǎn)生可能與焦點的設置有關(guān)。他們利用聽力實驗驗證弱等級項(scalemate)為焦點時,聽者更傾向于否定強等級項,等級含義也就更容易產(chǎn)生。例如,強調(diào)漂亮等級〈pretty, gorgeous〉中的弱等級項pretty,強等級項也得以誘發(fā),促使人們思考后者能否代替前者。Yang等[28] 也考察了這個問題,但是他們的研究考慮了不同人的認知能力對于等級含義產(chǎn)生的影響。他們假設認知能力不同會導致人們對于QUD的敏感度不同,從而導致他們對等級含義的獲取形成差異。
3.QUD與預設
QUD應用于預設的研究主要討論投射問題(Projection problem) 預設投射可以理解為內(nèi)嵌句的預設能否被主句所繼承。例如,敘事性動詞know其后子句的預設能夠投射至主句而不被諸如not的詞取消。和話語結(jié)構(gòu)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Simons等[13]利用QUD解釋預設等語言現(xiàn)象能夠發(fā)生投射的原因。他們指出這些現(xiàn)象如果相對當前談論的QUD為非討論焦點(Not-at-issueness) 則都能夠投射。判斷非討論焦點可將其轉(zhuǎn)化為是非疑問句,繼而觀察該疑問句是否與當前QUD關(guān)聯(lián),見例7:
例7" "[語境:一位營養(yǎng)師造訪一年級學生向他們傳播健康飲食的理念]
a. What most surprised you about the first graders?
b. They didn′t know that you can eat raw vegetables. [13]
例7中答句所預設的內(nèi)容是\"you can eat raw vegetables\",將其轉(zhuǎn)換為是非問句可以得到“Can you eat raw vegetables?”。此是非問句與當前QUD,即例7a,并無關(guān)聯(lián),因此答句的預設便為非討論焦點。根據(jù)作者的假設,預設為非討論焦點,則能投射,因此例7b中的預設成功發(fā)生了投射。但在這種觀點下,非討論焦點似乎完全由話語結(jié)構(gòu)引發(fā),因為一些詞匯本身(如預設觸發(fā)語)能標記非討論焦點,作者也對此進行了討論。最后,作者發(fā)現(xiàn)一些討論焦點不作為解答QUD的直接意圖時可以投射,于是進一步將意圖融入討論焦點概念之中 [13]。該研究是對QUD理論的拓展延伸,將其解釋力拓展到了預設現(xiàn)象,是QUD的經(jīng)典文獻。與之相近的研究是Beaver等[18],該文發(fā)現(xiàn)內(nèi)嵌于敘實性動詞(Factive predicates)中的小句在話語結(jié)構(gòu)的影響下投射情況會發(fā)生改變。具體而言,敘事性動詞本身標記了預設可投射,但在話語結(jié)構(gòu)作用下(如改變焦點的位置)可以轉(zhuǎn)化為無法投射。這種情況被認為是由于內(nèi)嵌話語的真值未在當前討論,這種說法其實與Simon等人所說話語命題的意圖不在于解決當前QUD大同小異。Cummins等[27]、Cummins[29]的研究與此類似,在此不再贅述。比較有趣的研究是Djrv 等[30]對上述方案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謂詞語義對預設是否能夠投射的影響最大,并且運用語用實驗證明了此觀點。
4.QUD與省略
QUD與省略存在較強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因而近年來QUD在省略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多[31],是當下的前沿課題之一。構(gòu)式語法中的基于語符的構(gòu)式語法(Sign-based constructional grammar)及其前身中心語驅(qū)動短語結(jié)構(gòu)語法(Head-driven phrase structural grammar),還將QUD作為分析省略現(xiàn)象的核心理論工具[32]。省略現(xiàn)象中最有爭議的話題是省略成分與先行語的等同關(guān)系應該體現(xiàn)在哪個語言層面(句法、語義、篇章等)。應用QUD的研究對等同關(guān)系所在層面有不同看法,可概括為三種觀點:句法層面的等同觀、語義層面的等同觀和混合觀。但這些研究都認為信息、語篇結(jié)構(gòu)會對省略句的接受度產(chǎn)生影響,且先行語的重要功能都在于觸發(fā)QUD,而省略部分須與該QUD相關(guān)聯(lián)。
Kim等[33] 和Kim等[34-35]都支持混合觀,但側(cè)重點不同。其中,Kim等[33]側(cè)重于考察影響省略句合格性的因素,通過實驗驗證了QUD是影響省略句合格性的關(guān)鍵因素之一。Kim等[34]則更側(cè)重于分析偽語缺現(xiàn)象與其他省略現(xiàn)象的差異,QUD在該分析中被用以解釋省略部分的語義解析。Kim等[35]則側(cè)重于討論截省句之中QUD的使用。Kotek等[36]也考察了截省句,但他們支持語義等同觀,并利用俄語中的多重截省來論證句法等同觀所面臨的挑戰(zhàn)。
Grant等[37]支持句法等同觀,但認為違反句法等同時如果先行語中出現(xiàn)非現(xiàn)實性成分 (Non-actuality item, NAI),如情態(tài)動詞should,那么省略句的可接受程度會明顯增高。他們指出這是由于NAI能夠觸發(fā)QUD,省略部分若能與此QUD關(guān)聯(lián),則省略句的處理便會相對容易,可接受度也會提高。
(二)QUD在應用語言學中的應用
1.QUD與習得
習得也是近年來QUD應用最廣泛的領域之一。本文考察的研究中習得包含了一語和二語習得,而習得的話題以等級含義為主。Starr等[38]考察了母語為漢語的英語學習者與英語母語者對QUD的敏感程度差異對計算等級含義產(chǎn)生的影響。具體而言,他們采用可接受性任務:被試觀看圖片,聽含有any/all的QUD,并且為給定的含有弱等級項some的回答填寫可接受度。研究結(jié)果表明,母語為英語的被試對QUD中使用any/all敏感,而第二語言習得者則不敏感;被試對QUD的敏感程度影響等級含義計算:敏感程度越高,計算等級含義越容易。
Singh等[39]考察了學齡前兒童和成人在計算等級含義時的差異。他們觀察到兒童很容易將析取理解為合取,即兒童很容易把A∨B解讀為A∧B,而成年人則能判斷A∧B為假。作者們假設產(chǎn)生這種差異的原因源于兒童能夠計算出A∨B的相對強項集只有{A, B},而成年人能夠計算的有{A, B, A∧B},因此只有成人能夠衍推出A∧B為假。他們進一步推論,只要A∧B不出現(xiàn)在強項集里,析取就可能會被理解為合取,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在析取相對情態(tài)詞取窄域時,成人也會將析取解讀為合取。作者進一步討論了成人和兒童為何在上述情況下會偏好將析取解讀為合取。他們提出這可能是由于無論兒童還是成人都偏向用完整回答來解決QUD。與此研究類似的是Ito [40],該文考察了日本兒童對焦點敏感算子sae(甚至)誘發(fā)的等級含義的解讀,認為兒童無法正確解讀的原因是兒童無法形成完整的強項集合。
Verbuk[41]考察了霍恩等級和語用等級之間的差異能否在兒童習得等級含義中有所體現(xiàn)。她利用實驗對此進行測試,發(fā)現(xiàn)兒童只有在等級與QUD相關(guān)時才能計算等級含義,并且兒童對等級含義的計算并不能通過兩種等級中選項的排序方法來預測。此結(jié)果支持了基于語境的QUD方案而非基于默認等級的方案(后者認為弱項的出現(xiàn)自動激發(fā)等級含義的計算)。
2.QUD與自然語言處理
近年來,QUD也逐漸開始運用到自然語言處理之中,為語料庫建設增添了新思路 胡開寶等[44]指出,語言學理論能夠支撐語料庫標注,進而對自然語言處理產(chǎn)生促進作用。。項奇軍等[42]強調(diào)了自然語言處理的難度從語音、句法到語義、語用逐漸增加。QUD對語篇信息結(jié)構(gòu)的形式化描寫,能夠在語料標注上發(fā)揮作用,從而間接促進自然語言處理。事實上,學界對此領域相對重視,已經(jīng)研發(fā)了相關(guān)軟件(如QUDA),并專門舉辦主題工作坊 網(wǎng)址為https:∥pragma.ruhr-uni-bochum.de/qud-challenge/how_to.html,其中詳述了具體的標注方法。,傳授QUD標注方法,討論相關(guān)難點。
利用QUD的語料標注有多種方案。其一,De Kuthy等[43]采用新型語篇標記軟件TreeAnno標注語篇,并將其轉(zhuǎn)化為QUD樹形結(jié)構(gòu) 轉(zhuǎn)化為樹形結(jié)構(gòu)是為了直觀地反映語篇結(jié)構(gòu)。。其中標注的類別有:焦點域(~)、焦點(F)、背景(BG)、對比話題(CT)、非討論焦點(NAI)等,這些類別均用QUD來定義,例如焦點被定義為回答當前QUD的成分。其二,利用QUDA軟件標注。QUDA相較TreeAnno標注功能更加廣泛,而且非常容易操作。下面通過一個簡單的案例(“張三去了杭州旅游,李四去了上海旅游”)來介紹如何對語篇進行標注。圖1顯示了該句的簡易標注方式。該標注包含三大類信息:QUD、話語單位(UNIT)和話語單位的切割(SEG)。其中切割方式如圖1中橢圓內(nèi)信息所示,包含各種信息結(jié)構(gòu)的相關(guān)信息。例句包含兩個子話語單位,以逗號分割。假設除了此句沒有其他信息,那么所有的QUD都可以標注為隱性的(只需在CLS按鈕左邊第一個按鈕選擇即可)。每個子話語單位對應一個子QUD:Q.1和Q.2。二者的根話題Q.0標志當前語篇主題。以圖1中UNIT為例,其為例句的前半句。對其還可以進行各種內(nèi)部信息標注,例如“張三”可以標注為對比話題(CT)。除此之外,該UNIT的其他部分也可以通過SEG按鈕進行標注,本文不再贅述。
目前,基于QUD的標注方法已經(jīng)被用于多種語言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過標注方案的統(tǒng)一、標注信息的判斷仍然有待進一步研究。
三、QUD理論的評析
本文結(jié)合QUD的優(yōu)勢和缺點探討其在漢語語言學研究中的應用前景。
(一)QUD的優(yōu)勢與不足
QUD是在對以往理論的繼承和融合中發(fā)展起來的理論,其中融合了疑問句語義、選項語義學、話語游戲等理論。QUD還是一個動態(tài)的理論:當前積累的未解決問題會隨著對話的進行及語境的變化而動態(tài)增減,且這些問題的語義所表示的命題集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于是,QUD被廣泛應用于多種語言現(xiàn)象的解釋中,為這些語言現(xiàn)象提供相對統(tǒng)一的解釋,而不必另尋多種理論來分別作出解釋。前文已經(jīng)指出,QUD能夠起到彌補或者增強一些理論的作用。例如,QUD能夠明確選項語義學中焦點與焦點敏感算子相關(guān)聯(lián)的中介:語境變量;QUD能夠結(jié)合詢問語義學(Inquisitive semantics),使得后者能夠解釋語篇層面的問題。
其次,利用QUD可以挖掘出語境、話語結(jié)構(gòu)對語言現(xiàn)象發(fā)揮的作用,為傳統(tǒng)相對靜態(tài)的研究開辟新視角,提供新解釋。這些新解釋還可以通過多種實證手段來驗證,體現(xiàn)語言學科學化發(fā)展的前沿趨勢[45]。以量級含義的習得研究為例,QUD被別出心裁地用來解釋兒童、成人都會偏向?qū)⑽鋈〗庾x為合取,為解答此難題提供新的解釋。在實驗語用學中增加QUD相關(guān)變量作為自變量取得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成果。
除此之外,QUD是一個形式化、可被驗證的語篇信息刻畫模型,為語篇、信息結(jié)構(gòu)中的基本概念提供了標準化的模擬形式。近年來,實驗語言學、自然語言處理等實證研究熱度大增,語言研究日益科學化。而科學研究講究模型化、數(shù)據(jù)化、精確化,否則難以對研究對象進行適當?shù)脑u估與預測。項奇軍[46]指出句法理論應用于自然語言處理中是前沿趨勢,能夠彌補基于統(tǒng)計的自然語言處理的不足。然而,相較句法結(jié)構(gòu),語用層面的內(nèi)容往往難以具體化、抽象化,因此相對較難形式化刻畫。然而,上文的QUDA標注示意圖已經(jīng)顯示,復雜句可通過QUD標注工具,詳細地標注出各種語篇、信息結(jié)構(gòu)的信息,確實能夠?qū)C器剖析、理解自然語言提供幫助。
QUD理論創(chuàng)立不久,便已被運用于多種話題的分析之中,并形成了相對統(tǒng)一的解釋。但也正是由于創(chuàng)立時間尚短,QUD必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Roberts[10]將對話視為一系列提問和回答,認為對話的功能只是信息交換。這就導致了該理論帶有狹隘性,忽視了其他言語行為[12],例如拒絕言語行為、自夸言語行為。本文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途徑之一是將QUD嵌入更大的理論框架之中。這點已經(jīng)在現(xiàn)有的形式對話框架KoS KoS并非縮寫,可以理解為“面向?qū)υ挼恼Z義學”(conversation-oriented semantics)。得到實現(xiàn)[47]。第二,QUD假設了隱含問題的存在,但自然對話中大量陳述句并不對這些問題做回答。這就意味著必須回答聽話人識解隱含問題的機制,但這點目前很難實現(xiàn)。第三,QUD中相關(guān)概念的定義并非準確無誤,關(guān)聯(lián)、非討論焦點等重要概念都有待進一步修正。
(二)QUD在漢語語言學研究中的應用前景
人類語言的語法受到兩種競爭因素的制約:a)清晰的需求 (利用顯性標記);b)經(jīng)濟性的需求(利用語用推理)[48]。漢語更傾向于語言的經(jīng)濟性,體現(xiàn)在較少使用顯性標記,例如動詞無時間標記、句子主語可以經(jīng)常省略。其結(jié)果就是漢語的識解更加依賴語用推理。于是,語境的重要性也更為突出。QUD理論強調(diào)語境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問題選項集須受語境限制、不僅強調(diào)顯性問題,還強調(diào)話語中的隱含話題等方面,因此特別適合漢語現(xiàn)象的分析。下面列舉一些QUD可以應用于漢語研究的話題。
第一,QUD可以運用到漢語的焦點敏感算子如“就”“也”“只”之中,探究這些焦點敏感算子之間的不同之處,并與英語中的焦點敏感算子做對比研究,能夠為跨語言形式語義學研究這個年輕的方向作出貢獻[49]。第二,漢語的省略也是一個非常值得應用QUD的領域。目前國內(nèi)學者很少從語篇結(jié)構(gòu)角度去審視省略句的合格性,這方面理應得到重視。第三,在預設領域,目前學者對敘實性關(guān)注較多。一個有趣的話題是應用QUD考察敘事性動詞在語篇結(jié)構(gòu)的影響下內(nèi)嵌短語的預設投射情況。第四,可根據(jù)現(xiàn)存基于QUD的一些假設來考察漢語兒童在習得等級含義等語言現(xiàn)象時對QUD的敏感程度并設計任務驗證假設,并將其與現(xiàn)有其他語言兒童的表現(xiàn)做對比,探討二者是否存在共性。第五,QUD可以運用于漢語語篇信息結(jié)構(gòu)的標注之中,有望進一步提高自然語言處理的效果。
四、結(jié)" 語
本文討論了QUD的理論內(nèi)涵、QUD在理論語言學和實證研究中的應用以及QUD在漢語中的應用前景。QUD是一種通過問題、回答建立語篇結(jié)構(gòu)的語篇語義理論。在語境愈來愈受重視的背景下,QUD發(fā)展迅猛,也日益受到國內(nèi)外學者關(guān)注。QUD借鑒并吸收了包括動態(tài)語義觀在內(nèi)的各種理論,為語篇信息結(jié)構(gòu)相關(guān)話題提供了嶄新的解釋視角。文獻計量分析發(fā)現(xiàn),QUD在焦點、等級含義、預設、省略話題中的研究熱度較高。另外,QUD也豐富了語篇結(jié)構(gòu)的內(nèi)容并為其提供了形式化刻畫的理論工具,從而促生了一系列基于QUD的實驗、習得研究,還為語篇層面的語料標注提供支撐并促進自然語言處理,這些研究也是QUD的研究熱點。
此外,本文評論了QUD理論在解釋力、可證偽性上等方面的優(yōu)點及該理論的局限性。作為形式理論,QUD仍然著重于所言的刻畫,而對大部分所含意義的刻畫存在不足。將來可以通過將QUD與其他語篇語義、語用理論結(jié)合來彌補不足。結(jié)合上述特征,本文繼而展望了QUD在漢語語言學中的應用前景,指出漢語對語境、語用推理相對敏感的特點與QUD理念不謀而合,因此適用于包括焦點敏感算子在內(nèi)的各類話題,有望為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QUD中的不少概念(如關(guān)聯(lián))定義尚不精準,有待進一步商榷。未來,如果能將QUD運用到解釋漢語語言現(xiàn)象之中,有望對一些概念作出優(yōu)化,從而提升QUD理論本身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沈園. 形式語義學領域的語境研究[J]. 當代語言學, 2015, 17(4): 470-483.
[2]Aloni M, Dekker P.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Formal Seman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119-183.
[3]Karttunen L. Presupposition and linguistic context[J].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1974, 1: 181-194.
[4]Stalnaker R C. Assertions[C]∥ Cole P. Syntax and Semantics 9: Pragmatic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8: 315-332.
[5]Kamp H. A theory of truth and semantic representation[C]∥ Groenendijk J A G, Janssen T M V, Stokhof M B J. Formal Methods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Amsterdam: Mathematisch Centrum, 1981: 277-322.
[6]Heim I R. The Semantics of Definite and Indefinite Noun Phrases[D]. Springfield: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1982.
[7]Rooth M. Association with Focus[D]. Springfield: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1985.
[8]Hamblin C L. Questions in Montague English[J].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1973(1): 41-53.
[9]Karttunen L.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questions[J]. Linguistic and Philosophy, 1977, 1(1): 3-44.
[10]Roberts C. Information structure in discourse: Towards an integrated formal theory of pragmatics[J].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2012, 5: 1-69.
[11]Büring D. On D-trees, beans, and B-accents[J].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2003, 26(5): 511-545.
[12]Beaver D I, Clark B Z. Sense and sensitivity: How Focus Determines Meaning? [M].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8: 37.
[13]Simons M, Tonhauser J, Beaver D, et al. What projects and why[J]. Seman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 2010, 20: 309-327.
[14]Xu H. The experiential aspect of Mandarin Chinese (-guo):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J]. Lingua, 2019, 229: 1-19.
[15]Zhang N N. Two categorial issues of degree constructions in Mandarin[J].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2021, 30(3): 217-229.
[16]Roberts C. Information structure: Afterword[J].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2012, 5: 1-19.
[17]Rooth M. A theory of focus interpretation[J]. 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 1992, 1(1): 75-116.
[18]Beaver D I, Roberts C, Simons M, et al. Questions under discussion: Where information structure meets projective content[J]. Annual Review of Linguistics, 2017(1): 265-284.
[19]Krifka M. Focus and/or context: A second look at second occurrence expressions[C]∥ Kamp H, Partee B. Context-dependence in the Analysis of Linguistic Meaning. Amsterdam: Elsevier, 2005: 187-207.
[20]Coppock E, Beaver D I. Principles of the Exclusive muddle[J]. Journal of Semantics, 2014, 31(3): 371-432.
[21]Calhoun S. The interaction of prosody and syntax in Samoan focus marking[J]. Lingua, 2015, 165: 205-229.
[22]Umbach C. Strategies of additivity: German additive noch compared to auch[J]. Lingua, 2012, 122: 1843-1863.
[23]Garassino D, Jacob D. Polarity focus and non-canonical syntax in Italian, French and Spanish[C]∥Dimroth C, Sudhoff S. The Grammatical Realization of Polarity Contrast: Theoretical, Empirical, and Typological approache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8: 227-254.
[24]Ronai E, Xiang M. Pragmatic inferences are QUD-sensitive: An experimental study[J].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021, 57(4): 841-870.
[25]Moulton K, Chan Q, Cheng T N, et al. Focus on cataphora: Experiments in context[J]. Linguistic Inquiry, 2018, 49(1): 151-168.
[26]Mayol L, Castroviejo E. How to cancel an implicature[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3, 50(1): 84-104.
[27]Cummins C, Rohde H. Evoking context with contrastive stress: Effects on pragmatic enrichment[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5(6): 1-11.
[28]Yang X, Minai U, Fiorentino R. Context-sensitiv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derivation of scalar implicature[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8(9): 1-14.
[29]Cummins C. Using triggers without projecting presuppositions[J]. Topoi, 2016, 35(1): 123-131.
[30]Djrv K, Bacovcin H A. Prosodic effects on factive presupposition projection[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20, 169: 61-85.
[31]Barros M, Kotek H. Ellipsis licensing and redundancy reduction: A focus-based approach[J]. Glossa: A Journal of General Linguistics, 2019, 4(1): 1-36.
[32]Ginzburg J, Miller P. Ellipsis in Head-driven phrase structure grammar[C]∥van Craenenbroeck J, Temmerman T.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llipsi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75-121.
[33]Kim C S, Runner J T.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explanations of verb phrase ellipsis[J].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2018, 41(1): 41-85.
[34]Kim J B, Runner J T. Pseudogapping in English: A direct interpretation approach[J]. The Linguistic Review, 2022, 39(3): 457-494.
[35]Kim J B, Nykiel J. 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elliptical constructions: A direct interpretation perspective[J]. Linguistic Research, 2020, 37(2): 327-358.
[36]Kotek H, Barros M. Multiple sluicing, scope, and superiority: Consequences for ellipsis identity[J]. Linguistic Inquiry, 2018, 49(4): 781-812.
[37]Grant M, Clifton C, Frazier L. The role of Non-actuality implicatures in processing elided constituents[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12, 66(1): 326-343.
[38]Starr G, Cho J. QUD sensitivity in the computation of scalar implicatur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Language Acquisition, 2022, 29(2): 182-197.
[39]Singh R, Wexler K, Astle-Rahim A, et al. Children interpret disjunction as conjunction: Consequences for theories of implicature and child development[J]. 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 2016, 24(4): 305-352.
[40]Ito M. Japanese-speaking children′s interpretation of sentences containing the focus particle datte even: Conventional implicatures, QUD, and processing limitations[J]. Linguistics, 2012, 50(1): 105-151.
[41]Verbuk A. Developmental evidence against the theoret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Horn and pragmatic scales[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2(12): 1680-1700.
[42]項奇軍, 蔣世玉.《面向自然語言處理的100個語言學要點Ⅱ:語義、語用篇》評介[J]. 外文研究, 2021, 9(4): 90-93.
[43]De Kuthy K, Reiter N, Riester A. QUD-based annotation of Discourse structure and Information structure: Tool and evaluation[C]∥ Proceedings of the El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guage Resources and Evaluation (LREC 2018). Miyazaki: European Language Resources Association (ELRA), 2018: 1932-1938.
[44]胡開寶, 尚文博. 語言學與語言智能[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 54(2): 103-109.
[45]鄭國鋒, Whitman J. 語言學,語言學流派,語言學教育:康奈爾大學語言學系主任約翰·惠特曼(John Whitman)教授訪談錄[J].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2020(5): 121-125.
[46]項奇軍. 單層句法理論文獻的可視化分析:以HPSG, LFG和TAG為例[J]. 外語學刊, 2022(6): 81-89.
[47]Ginzburg J. The Interactive Stanc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31-60.
[48]Bisang W. Overt and hidden complexity: Two types of complexity and their implications[J]. Poznan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 2014, 50(2): 127-143.
[49]von Fintel K, Matthewson L. Universals in semantics[J]. The Linguistic Review, 2008, 25(1/2): 139-201.
(責任編輯:柯"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