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茅山出了個陶弘景

2024-01-01 00:00:00蔣全海
翠苑 2024年3期
關(guān)鍵詞:蕭衍陶弘景老道

蕭衍皇帝已經(jīng)記不清楚,這是第幾次來到茅山了。

茅山是個道教圣地,自古以來享有“第八洞天,第一福地”的美譽。一個飛龍在天的九五之尊,地地道道的佛教信徒,如此不顧山高路遠,常來常往于建康(南京)與句曲山(茅山)之間,顯然不是因為禮佛。那么,他再一次來到茅山,意欲何為呢?

其實,這是蕭衍皇帝的慣例,國家每逢吉兇禍福征戰(zhàn)大事,無不前以茅山討教于陶弘景,以求仙人指路。由此可見,蕭衍皇帝與陶弘景的關(guān)系非同尋常。

他們之間不僅存有師生之情、詩書之情、知遇之情,而且?guī)资甑慕鸶觇F馬開疆拓土縱橫天下出生入死,數(shù)十載的挑燈夜讀談經(jīng)論道唇槍舌戰(zhàn)思想交鋒,更是結(jié)下了似膠如漆、命運與共的生死之交。

那么,朝廷里究竟發(fā)生了什么天搖地動的事情,非找陶弘景不可呢?那么,陶弘景又是怎樣一個人物,值得蕭衍皇帝對其如此的尊重敬重,又器重倚重呢?咱們暫且按下陶弘景不表,先說說這人杰中的翹楚梁武帝蕭衍。

論文學(xué)修養(yǎng),蕭衍不僅自恃學(xué)富五車才高八斗,而且普天之下也一致公認,蕭衍的文章具有大家風(fēng)范,更是南齊時代竟陵王蕭子良“西邸八友”中最負盛名的一員。我們知道“西邸八友”中的隨便一個,在當(dāng)年的文壇都是如雷貫耳的風(fēng)流人物,而蕭衍的詩文則更勝一籌,是他開創(chuàng)了南朝一代的典范文體“永明體”。

論運籌帷幄決勝于千里之外的用兵之道,蕭衍在數(shù)十年任職封疆大吏期間,早就凸顯了其戰(zhàn)無不勝的軍事才能。連北魏的孝文帝對他也是贊賞有加,言之“蕭衍善用兵,勿與爭鋒”??芍^文武雙全,一代梟雄。

一個是人中龍鳳,一個是道門翹楚。自古惺惺惜惺惺,英雄慕英雄。因此,蕭衍皇帝每到“軍向何處行,旗往何處插”的關(guān)鍵時刻,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他當(dāng)伴讀時的師傅陶弘景。因為陶弘景曾無數(shù)次地為蕭衍指點迷津撥云見日,化險為夷轉(zhuǎn)危為安。所以,蕭衍無限地相信,只有陶弘景才能夠幫助自己,解得燃眉之急倒懸之苦。

再說陶弘景,確實并非等閑之輩,打從娘肚皮里出來,就是四鄰八鄉(xiāng)交口贊譽的天才寶寶。三歲辰光便能識文斷字,五歲之時,常以蘆荻為筆灰沙作紙寫字作畫,十歲不滿就讀完了東晉道學(xué)家、煉丹家、醫(yī)藥學(xué)家葛洪的《神仙傳》,并立下志向?qū)W道修道,研習(xí)養(yǎng)生之術(shù),長大了要做一個像葛洪先生一樣的高功法師。

陶弘景十五歲著書《尋山志》,二十歲不到,被齊高帝蕭道成發(fā)現(xiàn)是個國之棟梁,引為諸王侍讀(為王子講學(xué)之官),后又奉為左衛(wèi)殿中將軍。總之,陶弘景學(xué)問廣博,貫通百家,允文允武,德才兼?zhèn)洹?/p>

據(jù)史料記載,陶弘景(公元456—公元536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謚號貞白先生。南朝士族出身,30歲左右,拜道士孫游岳為師,受符圖、經(jīng)法、誥訣,遂遍游名山,尋訪仙藥真經(jīng)。

公元488年(永明六年),在茅山得到楊羲、許謐手書真跡。永明八年東行,拜謁各地居士和法師。永明十年,辭去朝廷命官,隱居句曲山(今江蘇茅山),傳上清大洞經(jīng)箓,開道教茅山宗。梁武帝蕭衍即位后,多次派使者禮聘,但陶弘景就是不從,堅決不肯出山。蕭衍皇帝無可奈何,故朝廷每逢大事,只得常往茅山向陶弘景咨詢。

陶弘景繼承老莊哲學(xué)思想和葛洪的“仙學(xué)”思想,主張儒、釋、道三教合流,認為“百法紛湊,無越三教之境”。繼道教“上清派”宗師陸修靜之后,進一步整理道教經(jīng)書,撰成《真靈位業(yè)圖》及《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增收魏晉名醫(yī)所用的新藥,編成《本草經(jīng)集注》七卷,共記載有藥物七百余種。著有《真誥》《登真隱訣》《養(yǎng)性延命錄》《集金丹黃白方》《藥總訣》《華陽陶隱居集》等書。而且琴棋書畫無所不能,樣樣精通。書法工于草隸,其畫清真。書畫有《二牛圖》《山居圖》《瘞鶴銘》等等。

那么,陶弘景與蕭衍又是如何相識、相知、相交的呢?

原來,陶弘景曾是蕭衍兒時的啟蒙老師,蕭衍是陶弘景的編外學(xué)生。之所以這么說,原因是蕭衍他本沒有資格同王子們坐在同一條板凳上讀書聽課,而是因為他沾上了伯父齊高帝蕭道成的光,讓他在宮廷里頭當(dāng)了個伴讀,這才順理成章地成了侍讀官陶弘景先生的學(xué)生。陶弘景也就理所當(dāng)然地成了蕭衍的師傅。

蕭衍雖不是王子出身,但和諸王子是在同一個皇家大院住著的“一家子”兄弟,又是個伴讀,所以才能夠享受到和王子們同等高端的教育資源。其從小就得到了文有計謀武有策略的智力開發(fā)和知識儲備,及接受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教育,而為其日后奪取江山建立帝業(yè),打下了厚實的基礎(chǔ)。

因此,蕭衍在感恩陶弘景師傅的同時,也十分感激他的老伯。如果不是齊高帝蕭道成給他這樣的讀書機會,蕭衍一生的最高榮譽,也許僅僅限于“西邸八友”中的名儒,南朝典范文體“永明體”的創(chuàng)始人而已。

當(dāng)然,齊高帝也永遠不會想到,自己打下的江山,最終會旁落到侄兒的手中。當(dāng)然,他怪只怪沒出息的龍子們,一個個都是扶不起的劉阿斗。

蕭衍自小勤奮好學(xué),又聰慧過人,少時習(xí)周禮,弱冠窮六經(jīng)。所以在齊高帝蕭道成的眼里,十幾個和族侄年齡相仿的王子,一個都不如蕭衍的奇才出眾。少年老成,昂昂若千里之駒。因此小小的蕭衍,備受齊高帝的賞識。為了讓王子們學(xué)有榜樣,行有方向,便讓蕭衍作為伴讀,陪伴王子們一起讀書玩耍。

經(jīng)年累月地朝夕相處,日久天長地言傳身教,蕭衍便與陶弘景結(jié)下了刻骨銘心的師生情誼,陶弘景便也由此成為蕭衍成長路上的第一個崇拜偶像。

后來陶弘景先后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蕭衍奉為封疆大吏,兩人才天各一方各司其職。雖然遠隔千山萬水,但在兩人之間,卻是月月皆有書信往來問候不斷。

公元492年,陶弘景脫去朝服,將其懸掛于神武門之上,又將一頂烏紗帽踏在腳底,踩了個粉身碎骨,辭官向著道教圣地茅山的方向絕塵而去。

正飛黃騰達驟然得志的陶弘景,為何有官不做,而非要去出家修道呢?

原來陶弘景當(dāng)了幾年的朝廷命官,深感官場險惡朝不保夕。不是你爭我奪,就是爾虞我詐。簡直是個靈魂齷齪的骯臟之地,血雨腥風(fēng)的人肉絞殺場。再加上王公貴戚“參候相續(xù)”的干擾極大,不勝其煩,已無意于仕途官場。

他要去茅山,那里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他要去茅山,那里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墜,沉鱗競躍。他要去茅山,歸隱于一方與世無爭的清靜之地。他要去茅山,在深山之中結(jié)廬而居,閉門讀書,潛心修煉。

然而,就在陶弘景入山歸隱誦經(jīng)修道八年之后,山外卻呈現(xiàn)了另一番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的景象,有人奏響了齊梁禪讓、改換門庭的進行曲,而演奏這支曲目的總指揮總導(dǎo)演不是別人,正是司馬大將軍蕭衍。

不知從哪天起,蕭衍開始懷上了皇帝夢。

自公元479年齊太祖蕭道成建立齊朝算起,至公元502年齊朝的末代傀儡皇帝蕭寶融退位,短短的二十四年,竟換了六個皇帝。由于皇上們的昏庸無能,導(dǎo)致政局不穩(wěn),山河已呈傾倒奔潰之頹勢。身為封疆大吏的蕭衍,眼見得歷史終于給自己一次逆天的機會,便心生“推倒重來重整山河,當(dāng)一把皇帝”的念頭。

公元501年某夜,司馬大將軍蕭衍忽生一夢,夢見六條金龍從天而降,集聚于室。繼而又各司其職,開路的開路,斷后的斷后,有的托著皇冠,有的捧著龍袍,有的扶其胳膊,有的抱其大腿,乘東風(fēng)駕祥云,直奔京都建康(今南京)而去。蕭衍一覺醒來,仰天長嘆:看來齊朝的江山氣數(shù)已盡,必將由我蕭衍取而代之!

于是,一個稱不上偉大的陰謀破殼而出。蕭衍決定從襄陽發(fā)兵攻打京都,心想只要拿下建康,這皇帝的寶座便指日可待了。但轉(zhuǎn)而一想,我司馬大將軍揮師東進,并非正義之師。那么,意欲滅了齊朝,勝算的概率究屬幾何呢?

左思右想猶豫不決,瞻前顧后疑慮重重。蕭衍幾近失去了對成敗得失及作戰(zhàn)態(tài)勢,進行繼續(xù)分析與推演的耐心與信心。

就在這舉棋不定之時,蕭衍忽地想起了未卜先知的師傅陶弘景。想請求師傅為自己卜上一卦,預(yù)測戰(zhàn)事。于是,隨即草書一封密信,派遣使臣騎上自己心愛的寶馬,速速送達茅山。

密信的大致內(nèi)容是,弟子意欲為國紓難、為國分憂、為國盡責(zé),將擇吉日舉兵襄陽平定建康,但不知勝算幾何,經(jīng)緯萬端,心如亂麻,萬望師傅仙人指路,蕭衍弟子感恩戴德。

信的末尾,蕭將軍用朱筆連續(xù)寫了三個“急”字。

不消三日三夜,使臣便趕到了茅山。

陶弘景速速打開使臣遞上的密信,又速速引用洛圖神河之圖讖事象,為弟子蕭衍推演吉兇。推演的結(jié)果為“氵、刅、木”三字,合成一體便為一個“梁”字。然后,火急火燎地懸腕運筆,手書“天下必歸梁”五個大字,將其密封于牛皮制成的信囊之中,交付于使臣。

師傅的回復(fù),雖然并未給蕭衍一個一目了然的預(yù)測結(jié)果,但蕭衍已從“天下必歸梁”的反向推理中,得出了“齊朝必亡”的結(jié)論。斷定師傅的預(yù)言指向,在于留給齊朝的時間已經(jīng)不多了,不日將土崩瓦解灰飛煙滅,改弦易張更朝換代。如此這般,也就意味著此次舉兵攻打建康,必將旗開得勝馬到成功。只是一個“梁”字,尚不明白其意,還需費些時日仔細思量。

事實證明,師傅的預(yù)言是準(zhǔn)確的,蕭衍的推理也是符合邏輯的。蕭衍大司馬僅僅用了十萬大軍,不到三個月時間,便一舉攻克了京都建康。

公元502年,蕭衍以宣德太后之名,逼迫齊和帝蕭寶融禪位,坐上了這把皇帝的龍椅,因此,蕭衍自然要感激陶弘景,感激這位為自己預(yù)測前程的天下第一師傅,為自己實現(xiàn)君令天下夢想的第一功臣。

這是蕭衍在他登基之前的最后一次來到茅山,目的是想請師傅陶弘景,為新朝取個國號。

何為國號?國號便是國家的稱號,是行使國家主權(quán)的政權(quán)名稱?!妒酚洝の宓郾炯o(jì)》中說:“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币虼?,歷朝建國者的第一要務(wù),便是確立國號。

眼看登基在即,可確立國號的事情,依然八字不見一撇。

自恃才高八斗的蕭衍皇帝,幾乎翻遍了倉頡所造的每一個字,卻沒有一個令他中意的。于是,又召集了滿朝文武,絞盡腦汁進行精挑細選。可是經(jīng)過沒日沒夜抓耳撓腮的仔細推敲反復(fù)論證,也未見有個子丑寅卯,所獲得的唯一結(jié)果,便是龍顏大怒。

蕭衍指著一個個面面相覷的朝臣,用一口夾帶著常州鄉(xiāng)音的土話破口大罵起來:我日噠家娘,一個個尸位素餐酒囊飯袋的廢物,朕終歸有一天,要像廢掉前朝一樣廢了你們!

一番斥責(zé),嚇得群臣夾著尾巴跌跌蹌蹌,猶如過江之鯽一般彎背弓腰,癟嗦落落地竄出了大殿。

蕭衍皇帝覺得,幾乎窮盡了舉國之力,國號這一個字的頭等難題,依然無人能解。在萬般無奈之下,他又想起了在襄陽舉兵時的難以抉擇,想起了他向師傅求得的運行之符。于是乘上紫蓋御駕,離開了京城,直接來到了茅山。

蕭衍喊過師傅,說明了來意。陶弘景躬身相迎,將皇上請進了松風(fēng)閣。

陶弘景再次按照易象之法,進行推理演繹,得出的結(jié)果為“梁”字的運行之符。于是,陶弘景對蕭衍說,國號就定之為“梁”吧,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蕭衍說:一日之師,終身為父,師傅就不必拘禮了,蕭衍永遠是師傅的學(xué)生弟子。師傅何必一口一聲地叫著皇上,喊得我好不自在。

陶弘景依然不顧不管,執(zhí)意地叫著皇上。蕭衍也只得不停地應(yīng)承著不再客套。就這樣一聲師傅一聲皇上的你來我往,倒是顯得氣氛融洽,十分親切隨和。

蕭衍對一個“梁”字,足足端詳了半炷香的時辰,便對師傅大加贊賞起來,說是這個“梁”字,由“氵(音水)、刅(音瘡)、木”三字合聚而成?!般摺庇凶虧櫲f物、通江達海之深意;“刅”為雙刃利器,有迎刃而解無往不勝之寓意,“木”有木秀于林之美意。道是弟子用軍事武裝之利器,奪取政權(quán)登基稱帝;以秀林之木守望萬木蔥蘢,欣欣向榮之大好河山;以天下百姓為水,順?biāo)兄鄢孙L(fēng)破浪。將一個“梁”字確立為國號,甚合吾意,甚合吾意!吾大梁王朝,必將國運昌盛,國泰民安,物華天寶,江山永固!

陶弘景說,皇上還記得舉兵襄陽之時,老道寫的那封書信嗎?蕭衍說當(dāng)然記得,“天下必歸梁”五個大字,至今歷歷在目。

陶弘景又說:老道二次圖讖?fù)蒲?,結(jié)果如出一轍,毫無二致?;噬希f這是不是天意???

蕭衍連聲答道,是啊,是??!天意,天意!按說這圖讖之法,弟子一竅不通。但弟子深知師傅在茅山修行日久,又精通易理,故將國號命名之大事,再次求問于師傅。弟子深信師傅之所言,有一字千金之貴,一言九鼎之重,弟子從來將師傅奉若神明。

國號定了,蕭衍的心也就定了。定下心來的蕭衍,便再次委托師傅,相幫挑一個黃道吉日,舉行登基大典。

辦完了公事,弟子與師傅一杯清茶,相對而坐,閑談起來。蕭衍說這次弟子前來,還是想請你隨我一起回宮,伴弟子左右,朝夕相處,共商國計民生之大事。閑暇之余,亦可一起吟詩作畫,談經(jīng)論道。倘若師傅覺得當(dāng)丞相過于勞心勞力,繼續(xù)干你從前的老本行,也未嘗不可。比如說太尉、太師、太傅之職,任由師傅選擇。

陶弘景搖了搖頭,示意不從。

蕭衍說,你別急著搖頭,先聽弟子把話說完。弟子以為師傅重回朝廷,于公于私,于情于理,有百利而無一害。一是師傅有恩于弟子,弟子不可不報。二是建康與句曲山,雖然近在咫尺,但弟子總在這兩地之間跑來顛去,既浪費時間,又枉費精力。三是有師傅身在朝廷,也可時時刻刻為天朝祈福納祥。如此,師傅何樂而不為呢?

陶弘景不管蕭衍怎么勸說,就是一言不發(fā)。

蕭衍見狀也只得無奈地搖頭,泄氣地說道:人各有志,弟子不可強求。真不知句曲山好在哪里,讓師傅戀戀不舍。

陶弘景不想開口不愿開口不肯開口,只是因為三言兩語,述說不清自己心中的宏愿大業(yè)。于是,陶弘景喚過身邊的小道士,讓他取過筆墨紙硯,以一首詩一幅畫,作答于蕭衍。

詩中寫道:“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畫面上繪有水牛兩頭:一頭游牧于碧水青山之間,自由自在;一頭鎖上了金質(zhì)籠頭,身不由己地被人用牛繩牽著,牛鞭趕著,痛苦萬狀。

蕭衍讀罷詩畫,其意心領(lǐng)神會,只好作罷。臨別時說道,師傅無欲無求,弟子強按牛頭喝水,于心不忍。萬望師傅結(jié)廬深山,與白云為伴青山為伍,云游于物我兩忘之間,逍遙于天地自然之中。

公元502年四月初八,蕭衍正式登基,接受文武百官跪拜朝賀,三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國號名梁,史稱梁武帝。

蕭衍在稱帝之后,又一次來到茅山拜望師傅。

這次蕭衍除了給陶弘景帶來許許多多的慰問品,還有大量煉丹必需的金屬藥材。諸如黃金、曾青、雄黃、汞、銅、鉛、朱砂、云母、酒、醋、鹽等等物資,林林總總拉了足有幾十馬車。

世人有所不知,蕭衍在當(dāng)了皇帝之后,不僅依然癡迷于佛,而且開始信上了道。信道的由來,是因為陶弘景為皇上供奉的仙丹。他覺得在服用了一段時間之后,有了明顯的生理反應(yīng)。本來因為信佛而戒了色欲的蕭衍(民間傳說蕭衍當(dāng)了48年皇帝,有40年不近女人),現(xiàn)在往“窮極壯麗,冠絕古今”之建康宮后宮跑動的腳步,不覺日益勤快起來。抑制不住的騷動欲火,似乎在不知不覺之中,重新點燃了起來。

因為這個緣故,蕭衍對道家的煉丹之術(shù)深信不疑。深信師傅用妙法煉制的仙丹,不僅能讓自己恢復(fù)青春,而且肯定具有延年益壽之功效。所以,與其說蕭衍信道,不如說蕭衍信的是道家的煉丹之術(shù)。

然而,蕭衍此次前來茅山的目的并非于此,而是他正面臨著一場信任與政治危機。他急切地想要會見陶弘景,是想與師傅一起商討如何建立起能夠統(tǒng)一國家意志的政治信仰,以及如何制定一項進行宗教體制改革的基本國策,以維護政權(quán)的穩(wěn)定。

蕭衍像模像樣做了若干年皇帝,勤于朝政,革故鼎新,從諫如流,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繁榮。如果蕭衍能夠繼往開來,心無旁騖把這個皇帝一直好好地做下去,其歷史功績,雖不能與秦皇漢武相比,但也許可以留下一世英名。可也許沒有也許,一盤好棋,硬被這位圍棋高手,下得雜亂無章奇臭無比。既喪失了進取心,又廢棄了新的發(fā)展成果。一門心思地要去念經(jīng)拜佛,遁入空門。

來到松風(fēng)閣,見到陶弘景,蕭衍開口便說,他已下詔宣布佛教為正道國教,卻未料遭到滿朝文武的竭力反對,特別是晉安太守范縝尤為激烈,著書立說《神滅論》,居心叵測,蠱惑民眾,亂我朝綱,毀我河山。

陶弘景問道:那范縝太守現(xiàn)在何處?

蕭衍帝說,已被謫徙于番禺(廣州)。弟子若不是念他昔日“西邸八友”之情,襄陽舉兵喪服迎候之義,我早就想把他殺了??伤涣鞣胖螅坏凰蓟诟?,相反下令禁毀神廟,不許奉祀。是可忍孰不可忍,不殺他將是禍患無窮。

陶弘景說:皇上,恕老道直言,這可萬萬使不得啊。

蕭衍道:弟子身為一國之君,為何殺他不得?

陶弘景說:宗教惟善,法無偏執(zhí)。萬象森羅,不離兩儀所有。百法紛湊,無越三教之境。老道以為皇上的主張,恰恰失之偏執(zhí)。這偏執(zhí)之舉,老道揣度皇上莫非欲用佛教之杠桿,撬動儒教之統(tǒng)治地位?故而,觸犯了眾怒,招致時局不穩(wěn)。由此,更遷怒于范縝太守的百家之言,將其視為犯上作亂而加以責(zé)罰?皇上啊,這是在重蹈秦始皇焚書坑儒,濫殺無辜之覆轍啊。必為千夫所指,萬眾唾罵。殺了一個范太守,可以解得皇上的心頭之恨,難道皇上能將普天之下,有違旨意持不同政見的異己分子趙、錢、孫、李、周、吳、陳、王的太守們,一一斬盡殺絕,天下從此便太平無事了?

蕭衍無言以對,也不好意思正視師傅的目光。小道士一個勁地為皇上提壺續(xù)水。陶弘景一個勁地口若懸河,試圖用三寸不爛之舌,繼續(xù)發(fā)動攻勢,說服蕭衍皇帝,懸崖勒馬回頭是岸。

陶弘景接著勸說道:皇上自有皇上的信仰,臣子也有臣子的主張。如同樹干有樹干的追求,樹杈有樹杈的向往。雖則身份各不相同,但目標(biāo)卻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在為天朝的根深蒂固萬古長青而圖謀。恕老道冒昧直言,皇上雖則金口玉言,但并非句句皆是真理,切不可將聽取采納群臣們的不同政見,視作是養(yǎng)癰遺患,在姑息逆臣賊子。身為一國之君,皇上萬萬不能懷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之心,此乃動搖江山之根本所在。老道以為皇上也罷,臣子也罷,本乃一根所生,一木所系,并無二心。從表面上看他們的主張與皇上相左,但從骨子里講,都是在為國盡忠。是故,皇上當(dāng)以國家利益為重,通曉守天下治天下,逆取順守,博采眾長,求同存異,兼容并蓄的道理。倘若皇上將樹枝樹杈都砍盡了,天朝何以能夠如同參天大樹千年不倒,萬古不朽呢?

一句話,君君臣臣唯有合作,才能共贏。

陶弘景繼續(xù)說道:老道還想再問一句,殺生乃佛家之大忌,難道皇上早已忘卻念佛的初衷?

蕭衍聞聽此言,不由一陣驚顫。心想,師傅的一雙慧眼,真乃法力無邊,看透了自己的心思。他問自己為何信佛?難道不是因為我殺生太多,需要贖罪的緣故么?那又為何想殺范縝?難道不是因為他與我勢不兩立?殺他乃是為了殺一儆百,維護我的絕對統(tǒng)治。在蕭衍認為,當(dāng)處在佛的信仰與政治斗爭發(fā)生矛盾的關(guān)鍵時刻,前者必須服從于后者的需要。在政治斗爭的問題上,是千萬要不得慈悲為懷的菩薩心腸的。必須放棄一些虛無縹緲的教義和信念,進行兩利相權(quán)取其重,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的選擇。

蕭衍是一個具有多重性格多種信仰的奇葩皇帝。他之所以信佛,首先在于他認為自從襄陽舉兵東下,發(fā)動軍事政變,推翻了殘暴酷虐的東昏侯(齊廢帝)蕭寶卷的政權(quán),又逼迫傀儡皇帝蕭寶融禪位,吞金自盡。一路上殺生無數(shù),犯下累累血債,以致惶惶不可終日,靈魂不得安寧。平日里一天到晚怕只怕鬼魂前來索命,希望在皈依佛門之后,為自己清洗罪孽,得到鬼神的原諒。故而,一邊上朝,一邊念佛,無時無刻都在為那些屈死的亡靈超度,為自己贖身贖罪。同時,也想借用佛教之手,助一臂之力,治理天下。祈盼人人都能成為一個慈悲為懷的佛教信徒,服從他的統(tǒng)治,不與朝廷抗?fàn)帯?/p>

但這一切的一切,蕭衍皇帝是不愿向師傅言明的。這是屬于皇上的隱私,不可泄漏的天機。

面對師傅的提問,蕭衍覺得確實不好回答,說是也不是,說不是也不是。不管如何回答,都無法自圓其說。于是,只得環(huán)顧左右而言他:永駕慈航,宏愿普度,引眾生同登西天樂土;安居竹林,聞聲救苦,導(dǎo)三界共瞻南海祥云......佛家弟子當(dāng)切記慈悲為懷,一心向善。

不管蕭衍皇帝回答的如何,總算還是比較貼近主題。盡管三彎四繞,也可算作道出了一個教徒應(yīng)該堅守的本分。

陶弘景點頭示意,說道:此乃佛教的宏愿所在,看來皇上并未將初心置之度外。不過除此而外,老道以為信佛的初衷,還有更高的境界,乃是對自我的認識和超越,祈求對世界和大道的感悟,渴望擁有包容一切的超級心態(tài),以及時刻聆聽佛的教誨,讓自己在迷茫中醒來,在醒悟中升華。所以,皇上萬萬不可濫殺無辜涂炭生靈。作為一個佛教信徒,當(dāng)如彌勒佛一般“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而作為一國之君,更不能罔顧“有所為有所不為”?!盁o為而治”,這可是老莊先生治國理政的思想核心啊。當(dāng)皇上真正到達了這種思想境界,那么殺生之念,也就蕩然無存了。

陶弘景繼續(xù)對蕭衍勸告道:皇上可以消滅范縝的肉體,但消滅不了他的思想。范縝即便成了鬼,他的靈魂仍將飄散四野,游弋于滾滾紅塵,附體于蕓蕓眾生。故此,以老道之見范縝太守不僅不該被貶被殺,相反應(yīng)該提拔重用。留得范縝在,既可讓皇上不再增添新的負罪感,更可讓天朝上下,更為崇敬皇上的雍容大度、大慈大悲。

蕭衍聽了,心中似有愧疚之感,龍顏變得有些凝重起來。心想范縝這個家伙啊,真叫朕愛也不是,恨也不是。

說起范縝(公元450—公元515年),也是個赫赫有名的人物。生于南鄉(xiāng)舞陰(今河南泌陽縣西北),字子真,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哲學(xué)家、政治家、文學(xué)家、杰出的無神論者。在蕭衍建立梁朝后,曾任晉安太守、尚書左丞,后因犯事蕭衍將其流放到廣州。所以,面對這樣一位重臣,蕭衍確實覺得不大好處置。因為范縝的社會影響實在廣大,甚至連自己的師傅也站在他的同一條戰(zhàn)線上。所以,蕭衍想別人的意見尚且可以當(dāng)作耳旁風(fēng),但對于陶弘景的勸諫,是萬萬不可不聞不問的。既然如此,不殺亦罷,想必一個范太守也翻不了天。既然老百姓都在說我蕭衍是個仁慈皇帝,那我便一路仁慈到底吧。

陶弘景說道,范縝不是個唯心論者,不信鬼神,不信生死輪回,因果報應(yīng)。相信形神相即,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不求今生,不修來世。相信國富民強,國泰民安,國君當(dāng)清正廉明,以國家利益為重,濟世澤民。相信黎民百姓,當(dāng)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分守己勤勞勇敢,為興國興邦興業(yè)興家發(fā)奮圖強。皇上如若把這樣一位有口皆碑,忠于朝廷的命官殺了,豈不成了歷史的罪人,一個為天下所笑的可笑之人?

陶弘景越說越是激動:遙想當(dāng)年,漢武帝劉徹采用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建議,廢除了道教的統(tǒng)治地位,招致舉國上下議論紛紛。如今皇上又將歷代帝王奉為國家信仰之儒教棄若敝屣,而獨尊佛教,實乃不祥之兆耳。

蕭衍聽罷疑惑不解,又心生恐懼地問道:范縝太守,弟子不殺便是了,師傅又何出此言?

陶弘景說:老道雖身居荒山野郊,但外面的世界也略知一二。試問皇上自當(dāng)朝以來,前后十六次親自設(shè)佛教大會講經(jīng),三次舍身同泰寺出家,朝廷花了四億兩白銀才把你贖回,可見皇上迷信佛教到了何等地步?連現(xiàn)在的童謠都在說唱此事,道是“梁帝舍身同泰寺,漢皇置酒未央宮”。皇上你說這究竟是福還是禍呢?

蕭衍搖了搖頭,說是未有耳聞。

陶弘景氣憤地責(zé)問道:皇上可知道,這些年來大興土木,在天底下建了多少寺廟?兩千八百多座啊!耗盡了多少真金白銀,皇上可曾仔細算過?多年積累的國庫,幾近消耗殆盡,年年入不敷出,寅吃卯糧,民不聊生。皇上不僅自己信佛,且號召舉國上下,不分男女老幼,皆削發(fā)為僧,立地成佛。弄得全民皆僧,舉國為佛。再問皇上,這些年來,又有多少年輕力壯的男兒放下了鋤頭釘耙皈依佛門?十三萬之眾?。∽阕憧梢越M成一支龐大的軍隊?!耙母θ紊⒄Q,平叔坐論空;豈悟昭陽殿,遂作單于宮?!比缃駶M朝文武空談玄理卻不習(xí)武事,地沒人種了,賦稅顆粒無收。兵沒人當(dāng)了,軍隊名存實亡。國力衰退,軍力減弱。請問皇上,這難道不是當(dāng)朝最大的不幸么,難道不是在步魏晉的后塵么?" 有道是“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信佛也是如此,皇上當(dāng)三思而行耳。前車之鑒,殷鑒不遠。如此發(fā)展下去,離國滅身亡,也就為期不遠了。

一席話,陶弘景將蕭衍皇帝批判得體無完膚,如坐針氈。連連說道:弟子愿聽師傅教誨,回到京城之后,定將范縝太守官復(fù)原職。

繼而,蕭衍又對陶弘景問道:那國教之事,究竟是立呢,還是不立呢?

陶弘景故意賣了個關(guān)子,說道:皇上一定讀過《道德經(jīng)》吧?

蕭衍自謙地說: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只是粗得門徑,未窺堂奧。

陶弘景說:老道以為《道德經(jīng)》的思想核心,乃在一個“道”字。何為道?道便是無為,是規(guī)律。說的是整個世界整個宇宙,只有遵循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方能天下無患,容易獲取成功。那么,何謂無為而治呢?也就是說萬事都要以規(guī)律為制度,并用制度來約束臣民的思想與行為,讓臣民人人遵守法律制度,使得人心向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諧共生。所以,作為一國之君,當(dāng)無所為無所不為,無為而治便是皇上的治國之道。

蕭衍一面聽著一面想著,似解未解地接住了陶弘景的話頭:那么,自此往后弟子便可坐享清福,什么也不用說,什么也不用管,什么也就用不著再做了。

陶弘景滑稽地笑了一笑,解釋道:這個無為而治,并不是說皇上什么都不要干,而是告誡皇上不要過多地干預(yù)臣民在做些什么,又該怎樣在做。尤其不要將皇上的金口玉言當(dāng)作真理,將其強加到臣民頭上,按照皇上的意志去限制滿朝文武黎民百姓的言行舉止,應(yīng)該這樣去做,不可那樣去干,搞得普天之下只能聽到皇上一個聲音,讓萬民無所適從,不知所措。如此,如何能夠發(fā)揮萬民之創(chuàng)造能力,讓時勢造就英雄,讓英雄創(chuàng)造歷史,從而贏得政治清明海晏河清的太平盛世?所以,老道以為無為而治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

蕭衍說:師傅言之有理,讓弟子受益匪淺。弟子實乃過于淺薄愚鈍,竟然對道家之精義,作出如此荒謬的理會。

陶弘景聽罷,哈哈大笑起來:原來皇上半路上信道,實為老道的丹藥而已,而非為尋求治國之道理政之策啊。

蕭衍急忙辯解道:非也!難道弟子每次前來茅山,不是為了向師傅討教治國理政之靈丹妙藥的么?

陶弘景說:開句玩笑,皇上何必當(dāng)真呢?不過,老道還有一事要稟告皇上,不知當(dāng)講不當(dāng)講?

蕭衍整了整皇冠,理了理龍袍,正襟危坐,裝出一副神色莊重的樣子戲言道:愛卿道來無妨,朕恕師傅不殺之罪。

陶弘景也一本正經(jīng)地說道:謝龍恩!荀子曰“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萬望皇上擇善而從,謹言慎行。

蕭衍道:荀子又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弟子定將先賢之金玉良言,師傅之諄諄忠告銘記五內(nèi),為社稷江山鞠躬盡瘁,當(dāng)無所為無所不為。

說罷,蕭衍帝不由分說生拉硬拽起陶弘景,悠然地步出了松風(fēng)閣。說是這個國教之事,簡直把弟子的腦袋都搞大了,趕緊出門散散心去。

蕭衍皇帝深知師傅的秉性,愛“梁”、愛道、愛弟子,愛山、愛水、愛黎民,愛站在茅山之巔,抬頭仰望斗轉(zhuǎn)星移天象變幻,低頭俯瞰萬物生靈自由生長;愛靜坐于月亮之下,幽谷之中側(cè)耳傾聽松濤陣陣,泉鳴飛瀑,琴聲悠悠,花開的聲音。深知師傅深深地愛著茅山,愛著朝夕相處生死相戀的松風(fēng)閣。

所以,當(dāng)陶弘景多次拒絕了蕭衍到朝廷奉官的邀請之后,蕭衍便不惜巨資在茅山的半山腰上,親自為師傅建起了這座三層高樓“松風(fēng)閣”,作為自己用崇敬之心做成的禮物,奉獻給了恩師陶弘景。讓師傅于此接客會友,對弈手談,吟詩作畫,彈琴聽松。也好讓貴為皇上的自己,每次前來商討國事,有個體面的所在。于是乎,一來二往,松風(fēng)閣也就成了蕭衍皇帝在京都之外的又一“議政大廳”,陶弘景也由此成了坊間傳說中的“山中宰相”。

出得松風(fēng)閣,但見天蒼蒼地茫茫,氣象萬千景色宜人。峰巒起伏,群嶺馳騁,森林蔥郁,曳青拖翠,青山媚水,煙雨空蒙。

蕭衍覺得天氣也好了,心情也好了。連連感嘆道:茅山的空氣真好,松風(fēng)閣的風(fēng)水真妙。煙波北望闊,散盡古今愁。天下第一福地,果然名不虛傳,連弟子也不想離去了。

說罷,蕭衍便伸展四肢,做了個極度夸張的深呼吸。他需要平復(fù)一下心情,調(diào)節(jié)一下氣息。需要吸足底氣,方有足夠的勇氣,繼續(xù)準(zhǔn)備接受師傅的教誨與點撥。

蕭衍想,說來說去說到現(xiàn)在,立國教之事,還沒有聽到師傅的明確意見。如果我堅持要立的話,這儒、釋、道三教,又立哪個為好呢?凡此種種傷腦筋的問題,依然在困擾者蕭衍,他不得不再次詢問于師傅。

蕭衍說:立國教的事情,弟子已昭告天下??墒遣帕⒂制疲痰茏尤绾问呛媚??

陶弘景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地回答道:皇上不必多慮,老道所言也并非反對皇上為國立教,只是覺得僅將佛教立為國教,有厚此薄彼,失之偏頗之嫌罷了。以老道之見,有個兩全之法?;噬现恍柙谇暗朗ブ嫉幕A(chǔ)之上,添補儒教道教兩項內(nèi)容,然后再下一道諭旨便可。

蕭衍說:那弟子豈不是授人以柄,落下一個朝令夕改的話把了嗎?

陶弘景說:此朝令夕改,非彼朝令夕改。昔日漢文帝正是采納了大臣晁錯的建議,廢除了郡國諸侯“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晁錯《論貴粟疏》)之暴政,而以樸儉先天下,務(wù)農(nóng)重谷,省刑罰,薄稅賦之新政,循守成法,無為而治,迎來了“文景之治”之盛世,成了一代明君。而今皇上英明,即便是在行朝令夕改之實,性質(zhì)卻有天壤之別,其中飽含了迎新送故之意。

蕭衍問道:何謂迎新,何謂送故?

陶弘景說:以老道淺見,皇上若以包容之胸懷,發(fā)展之境界,大力倡導(dǎo)“三教合流”之思想,將儒、釋、道融為一體,實行三教連衡,互補共通,創(chuàng)立我大梁王朝前無古人之思想體系,自成一派之基本國策。其革故鼎新之舉,必為龍子龍孫因襲;其開天辟地所為,當(dāng)為后世才士賦頌。讓滿朝文武,天下百姓,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如此說來,皇上將儒、釋、道三教,并立為國教,豈不是深含除舊布新、迎新送故之意?

一番溢美之詞,蕭衍聽了自然通體舒坦。于是,也跟陶弘景說了幾句心里話。同時,也想為自己挽回點面子,做了些勉強的辯解。

蕭衍說:師傅講到此處,不由得讓弟子再次想起項羽,他在巨鹿之戰(zhàn)時愛說的一句話,道是“破釜沉舟,不破不立,破而后立,不生則死”。弟子深明其大破大立、曉喻新生之意。故而見國力衰退人心思亂,便圖謀破舊立新,立下以佛教為國教之基本國策。不承想以佛教救國此念差矣,竟然招致這引火燒身自取其辱之禍患。

陶弘景說:亡羊補牢,未為晚也。

蕭衍說:師傅所言極是,讓弟子大徹大悟,豁然開朗。那就煩請師傅代勞,再為弟子擬上一道圣旨吧。

陶弘景因見蕭衍回心轉(zhuǎn)意,喜不自勝。一面在連連呼喊“遵命”,一面又在聲聲叩謝“皇恩浩蕩”。

蕭衍說:弟子自稱帝以來,常將朝中之事,無論大小,悉以咨詢于師傅,然后施行。師傅終能為弟子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如若要說感謝的話,也當(dāng)有弟子為先,弟子真的萬分感激師傅的一片赤膽忠心。

陶弘景欣然接受了蕭衍的謝意,也直接表明了自己對于國家的負責(zé)態(tài)度,便說道:老道雖非朝廷命官,但也是梁朝的子民。假如皇上有過,卻不假諫阻,那就是老道的不忠;倘若怕死而不敢說出真話,那說明老道不夠勇敢。故而哪怕皇上拒絕接納老道的建言,老道也要以死相諫,盡到一介小民為國盡忠的一份責(zé)任。

蕭衍說:師傅之大義,令弟子敬佩之至。師傅直言相諫之勇,恰如亙古忠臣之比干也。

陶弘景說:豈敢!豈敢!老道承受不起。若有冒犯之言,還望皇上恕罪。

蕭衍又言:君有諍臣,不亡其國;父有諍子,不亡其家。今上天賜蕭衍輔佐江山之陶弘景,實乃天朝有幸社稷有福耳。

師生(曾經(jīng)的關(guān)系)二人,君臣(編外的臣子)兩個,一邊在峰回路轉(zhuǎn)之間商討朝中大事,一邊在柳暗花明之中瀏覽茅山風(fēng)景。不覺又見炊煙升起,百鳥歸巢。蕭衍趕緊說道,時辰已晚,弟子就此與師傅道別了。陶弘景說,恕不遠送,后會有期。

蕭衍又說,師傅為弟子了卻了一樁心頭大事,今晚回朝可以睡個囫圇覺了。

陶弘景也說,皇上日理萬機,萬望多多保重龍體安然無恙。

離別的那一刻,蕭衍與陶弘景都顯得有些依依不舍。一個說,請師傅回屋吧;一個說,還是請皇上先行。最終,蕭衍還是沒能拗得過師傅,登上了龍輦,浩浩蕩蕩地離開了茅山。

梁武帝蕭衍回朝之后,一連做了三件大事:

一是將儒、釋、道三教合流,并立為國教,再次昭告天下;

二是將范縝太守召回京都,任命為尚書殿中郎;

三是將太子蕭統(tǒng)送入茅山(今乾元觀),拜陶弘景為師,并賜名“松風(fēng)閣”為“宰相堂”。

一代宗師陶弘景“山中宰相”之稱,遂由此而來。

茅山乾元觀,也由此成了人們口口相傳的“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

茅山,名揚九州;茅山,仙氣蔓延,乃因茅山出了個陶弘景。

猜你喜歡
蕭衍陶弘景老道
長壽皇帝蕭衍養(yǎng)生之道
陶淵明還是陶通明
讀書(2021年4期)2021-04-09 07:06:30
陶弘景菜園求學(xué)
中醫(yī)藥堂傳奇第二十五回孫老道創(chuàng)新“辟瘟散”聞香藥擊敗東洋丹
王豐攝影——惜別老道外
新聞傳播(2018年1期)2018-04-19 02:09:04
山中宰相
故事大王(2017年4期)2017-05-08 07:57:54
延續(xù)孔老道脈 光大中華精神
尋根(2016年5期)2016-11-18 07:22:44
梁武帝出家
王生拜師
“欲界仙都”的詩意棲居——陶弘景及其茅山詩文經(jīng)典審美
苍南县| 渝中区| 阿拉善右旗| 甘谷县| 越西县| 孙吴县| 榆林市| 临武县| 昂仁县| 绩溪县| 兴业县| 泽库县| 陈巴尔虎旗| 荥阳市| 凤台县| 临猗县| 大兴区| 永吉县| 宁津县| 吉首市| 无为县| 阿城市| 牙克石市| 永泰县| 汪清县| 工布江达县| 谢通门县| 岳阳市| 赤城县| 合江县| 大庆市| 萨嘎县| 东丰县| 谷城县| 石泉县| 虞城县| 思茅市| 夏河县| 玛沁县| 延长县| 英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