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中高峰三峰山腳下的新民和臘灣兩個行政村分別屬于姚安、牟定兩個縣管轄。兩村山水相連,田地相接交錯,且為同根同源同祖的彝族,語言相通,風俗一樣,僅隔著發(fā)源于三峰山的紫甸河上游一段小河。早年,兩村因一些與土地、水源和山林等有關的權屬糾紛,導致矛盾越積越深,逐步發(fā)展演變?yōu)樽谧迮c宗族、村寨與村寨之間的矛盾,甚至因水源糾紛而發(fā)生了械斗,鬧出了人命,從此結下世仇。雙方宗族都立下族規(guī),決定永世不再來往。從那以后的150多年里,兩個彝家山寨雖只是隔河相望,近在咫尺,雞犬之聲相聞,但卻老死不相往來,更不能通婚交朋友。新中國成立以后,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黨民族政策陽光雨露的滋養(yǎng)下,兩村終于消除世仇,從仇家變?yōu)榱擞H家。如今,新民和臘灣兩個村的情誼,就象高山之上艷麗的馬櫻花,不斷沿風綻放。一幅民族團結和諧安居的美麗畫卷在三峰山麓徐徐展開。
大山深處的璀璨明珠
姚安新民村和牟定臘灣村
在云南省楚雄滇中地區(qū)的莽莽大山之中,新民和臘灣仿若一顆蒙塵卻難掩光芒的明珠。這里,遠離了城市的喧囂與繁華,被歲月悄然遺忘在大山的懷抱里。雖然,這里交通的不便,讓外界的腳步難以輕易踏入;自然條件的艱苦,猶如一道無形的屏障,將新民和臘灣與外界的繁華世界相隔。然而,正是在這樣看似不起眼的角落里,卻綻放出了令人驚嘆的絢麗光彩。
盡管深處大山之中,但新民和臘灣村卻孕育出了最為珍貴的財富——民族團結之花。不同民族的人們在這里和諧共處,共同書寫著民族融合的美麗篇章。他們相互尊重、相互幫助,在生活的點滴中詮釋著團結的力量。無論是日常的勞作,還是節(jié)日的歡慶,都能看到各民族同胞攜手并肩的身影。這朵民族團結之花,不僅僅是一種象征,更是新民和臘灣村人民心靈深處的堅守和信仰。它成為了民族和諧共處的典范,向世人展示著即使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團結的力量也能戰(zhàn)勝一切困難。
新民和臘灣村的獨特魅力,源于它的堅韌與包容。這里的人民,在艱苦的自然條件下,沒有抱怨,沒有放棄,而是用勤勞的雙手和頑強的意志,創(chuàng)造著屬于自己的生活。他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對民族傳統(tǒng)的傳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同匯聚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賦予了新民和臘灣獨特的魅力。這種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這兩個大山深處的村落,也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了民族團結的偉大力量。
從世仇到親如一家
新民和臘灣的歷史變遷
新民和臘灣村的白沙河自然村同用一個水源,山林田地又相互交織,連在一起,加之古代相關農田水利設施不配套。時間長了,就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與土地、水源和山林等有關的權屬糾紛。原本只是人與人、戶與戶之間的簡單爭執(zhí),但因兩村群眾之間大多是親戚連著親戚,宗族連著宗族,導致矛盾越積越深,逐步發(fā)展演變?yōu)樽谧迮c宗族、村寨與村寨之間的矛盾,簡單的問題也就復雜起來。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兩村因水源糾紛而發(fā)生了械斗,鬧出了人命,從此結下世仇。雙方宗族都立下族規(guī),決定永世不再來往。從那以后的150多年里,兩個彝家山寨雖只是隔河相望,近在咫尺,雞犬之聲相聞,但卻老死不相往來,更不能通婚交朋友。從清朝到民國年間,兩個村寨又曾多次發(fā)生過流血事件。歷代各級地方政府也曾多次組織過調解,并立過契約,刻過碑文,做過種種努力,試圖改變這種狀態(tài),但都收效甚微。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通過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和國家民族法律法規(guī),經各級黨委政府堅持不懈地工作,兩個村寨的世仇才逐漸有所化解,相互間有了往來,雙方也有了實現(xiàn)和解團結的希望。但1991年2月16日,由一棵白秧樹砍伐而引起的誤會,導致兩個寨子的矛盾又驟然升級,事態(tài)發(fā)展到相互斷溝、斷路、毀田的程度,雙方都做好了決斗準備,械斗一觸即發(fā)。兩縣鄉(xiāng)村兩級干部再三調解也無濟于事,平靜的山鄉(xiāng)一時彌漫著濃濃火藥味,眼看歷史的悲劇又要重演。在千鈞一發(fā)的關鍵時刻,楚雄州委、州政府及時派出工作組,帶領兩縣有關領導趕赴現(xiàn)場辦公。在深入走訪調查、了解情況的基礎上,耐心細致地向兩村群眾宣傳黨的民族政策、講解民族團結的重要性。通過反復的宣傳教育和引導,終于疏通了思想,化解了矛盾,解開了心結,平息了事態(tài)。座談會上,雙方群眾代表握手言歡。各級干部和群眾一致認為,如果在平時生產生活中,雙方多來往、多接觸,有事多通氣、多商量、多諒解,小問題就不會變成大問題,小矛盾也就不會上升為大矛盾。為了便于相互溝通、促進團結,雙方約定從1992年開始,把每年的農歷二月十五日定為民族團結友好交流日,雙方輪流做東,長期堅持。在節(jié)日的氣氛中互通情況、交流情感、共謀發(fā)展。
二十多年來,這個節(jié)日從未間斷過。它像一座堅固的橋梁,連接著兩個村莊人民的心。在這個節(jié)日里,人們歡聚一堂,共同慶祝,分享著彼此的喜悅和幸福。他們用歌聲和舞蹈表達著對團結的贊美,用真誠和熱情傳遞著對未來的憧憬。這個節(jié)日,不僅是一種傳統(tǒng),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征,激勵著兩村人民在團結互助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如今,“民族團結日”已經成為了兩村民族人民交往交流的融合劑;成為了溝通心靈,促進發(fā)展的橋梁;成為了滇中地區(qū)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彝家山寨的別樣風情
參加新民臘灣“民族團結日”的心靈體驗
暮春時節(jié),“民族團結日”的腳步悄然臨近,人們懷揣著喜悅的心情,踏上了這片大山深處的神秘土地。一路上,目光所及之處,郁郁蔥蔥的群山連綿起伏,猶如臥龍盤踞,又似飛虹橫跨天際。車輛在山頂之上、松樹林間以及荒野里飛馳而過,那一瞬間,一種“天地寬廣任翱翔”的豪邁之感油然而生。仿佛自己化身為自由的飛鳥,在這廣袤的天地間盡情馳騁。
經過一小時的車程,終于抵達了心心念念的目的地。登高俯視,那翠色欲滴的群山宛如一道堅固的綠色長城,雄偉壯觀。而嬌艷的馬纓花如同美麗的圖案,精致地繡在這綠色長城之上,為這片壯麗的景色增添了一抹絢麗的色彩。這里,居住著前場和鳳屯最古老的彝族部落。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傳承著獨特的民族風情和文化。
走進彝族村落,濃郁的彝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古老的房屋錯落有致地排列著,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那精美的刺繡,一針一線都蘊含著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勞。悠揚的歌聲在空氣中飄蕩,宛如天籟之音,讓人陶醉其中。在這里,人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大山深處的別樣情懷。那是一種遠離喧囂的寧靜,一種對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和敬畏。
這個彝族村落,就像一顆隱藏在大山深處的明珠,散發(fā)著獨特的光芒。它吸引著人們前來探尋,感受那別樣的風情和魅力。在這里,時間仿佛放慢了腳步,讓人可以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生活的美好。
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領下
彝族傳統(tǒng)祭祀與歡樂慶典的獨特魅力
二月初二,對于彝族來說是個至關重要的日子。這一天,新民和臘灣兩村各山寨彝民紛紛前往“龍王廟”,懷著虔誠的心拜“龍王”,他們祈求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彝族傳統(tǒng)的祭祀形式豐富多樣,此次參與的祭祀活動以灑祭和火祭為主。灑祭時,人們在房前屋后滴灑白酒、糖果等物,每一滴酒、每一顆糖都寄托著他們對幸福的渴望。火祭則是在房前點燃堆放的干樹枝,祭祀者舉著火把繞房三圈,邊轉圈邊祈福,那熊熊燃燒的火焰象征著家族各業(yè)的興旺發(fā)達。
祭祀儀式過后,迎來了歡樂的午飯時光。大家與村民親戚們席地而坐,喝著天然“純凈水”釀造的米酒,那醇厚的酒香在口中散開,讓人陶醉。吃著香噴噴的烤全羊,油脂的香味彌漫在空氣中。大家開懷暢聊,村民們講述著村里的趣事,話語中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他們還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感恩如今美好的生活。
彝族兒女能歌善舞,他們用歌舞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大自然的感激之情。在翠色欲滴的“綠色長城”上,村民們唱起具有鮮明彝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左腳調、地方曲等歌曲,那悠揚的歌聲在山間回蕩。跳起“阿老表來跳腳”,歡快的舞步展現(xiàn)出他們的活力與熱情。隨后,大家還進行了“點火把”等極具彝族特色的傳統(tǒng)活動,期間共同欣賞山鄉(xiāng)美景,追溯民族團結歷史,合影留念。草地上回蕩著陣陣歡聲笑語,那是對美好生活的贊美,對民族團結的歌頌。
新民村和臘灣村是我省典型的高寒山區(qū)貧困村,村民們常年以農業(yè)種植為生,因山路崎嶇,加上要看管牛羊牲畜,他們一年四季基本吃住都在山里。經濟、文化水平相對落后,信息閉塞,孩子輟學問題嚴重。很多人背井離鄉(xiāng),外出打工。然而,他們并沒有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他們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家園,用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著未來。他們相信,有黨和國家的支持,有民族團結的力量,他們一定能擺脫貧困,走向美好的明天。
高山頂上茶花開
新民和臘灣堅守與奮進的希望之路
新民村和臘灣村,隱匿于兩縣大山深處,作為典型的高寒山區(qū)貧困村,貧困如影隨形。崎嶇難行的山路,不僅阻礙了村民與外界的聯(lián)系,也讓經濟發(fā)展舉步維艱。以農業(yè)種植為生的村民,因要時刻看管牛羊牲畜,一年四季吃住都在山里,生活單調而艱苦。經濟的落后、文化水平的低下、信息的閉塞,如同沉重的枷鎖,束縛著兩村的發(fā)展。孩子輟學問題嚴重,更是讓未來的希望之光變得黯淡。在貧困的泥沼中,兩村似乎迷失了前進的方向,然而,希望的火種卻從未熄滅。
幾百年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始終沒有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他們堅守著自己的家園,這片貧瘠的土地承載著他們的夢想與希望。勤勞的村民們用雙手在田間辛勤勞作,精心呵護著每一棵莊稼。他們與牛羊為伴,在大山的懷抱中默默耕耘。這種堅守,是對家園的深深眷戀,是對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執(zhí)著,更是對未來的堅定信念。他們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在這片土地上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黨的扶貧政策如同一束強光,照亮了新民村和臘灣村的鄉(xiāng)村振興之路。慰問組帶來的幫扶措施,為村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希望。從產業(yè)扶持到教育資助,從基礎設施建設到信息渠道拓展,每一項政策都如同有力的推手,推動著兩村向前發(fā)展。村民們內心流露出的喜悅與感激,是對黨的政策的最好回應。大家圍著火堆,與村民親切交談,了解他們的種植、養(yǎng)殖和家庭情況,宣傳講解黨的惠民幫扶政策和法律法規(guī)。工作隊和村“兩委”如實登記村民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并許諾盡快解決。這些行動,不僅拉近了干部和村民之間的距離,也為兩村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黨的政策引領下,新民村和臘灣村踏上了鄉(xiāng)村振興的征程。村民們積極發(fā)展特色農業(yè),利用山區(qū)的優(yōu)勢資源,種植綠色有機農產品,打造特色品牌。同時,他們也開始探索生態(tài)養(yǎng)殖之路,讓牛羊牲畜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中生長,提高產品質量。教育得到了重視,孩子們重新回到了校園,知識的力量將為他們的未來打開一扇扇新的大門。信息的暢通讓村民們與外界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他們開始學習先進的農業(yè)技術和管理經驗,為鄉(xiāng)村發(fā)展注入新的動力。
隨著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深入推進,新民村和臘灣村的未來充滿了無限可能。民族團結之花將在這片土地上綻放得更加絢爛,村民們的生活將變得更加美好。在貧困中堅守的他們,正用自己的努力和奮斗,書寫著鄉(xiāng)村振興的壯麗篇章。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新民村和臘灣村將成為美麗宜居、富裕和諧的鄉(xiāng)村典范,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各族人民一家親
民族團結之花綻放著無限希望
改善民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團結進步,則為發(fā)展注入強大動力。在一項項貼近民生、民心的舉措中,多民族和諧安居的生活環(huán)境逐步形成。從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到教育醫(yī)療資源的逐步均衡,從產業(yè)扶持的精準發(fā)力到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每一個舉措都如同溫暖的陽光,灑落在各族同胞的生活中。
新民和臘灣各民族團結互助,在困難面前攜手并肩,共同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和諧相處,尊重彼此的文化差異和生活習慣,營造出包容和諧的社會氛圍。共同發(fā)展,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整合資源,為實現(xiàn)美好生活的目標而努力奮斗。在這個過程中,民族團結之花綻放在各族同胞的心里,成為情感的紐帶;綻放在生活里,帶來幸福與溫暖;綻放在理想信念里,成為前行的動力和指引。
民族團結一家親,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征程中,各民族相互扶持、相互幫助,共同為美好的未來而拼搏。無論是在繁華的都市還是在偏遠的鄉(xiāng)村,無論是在廣袤的草原還是在險峻的山區(qū),民族團結的力量無處不在。它讓我們相信,只要我們齊心協(xié)力,偉大“中國夢”的實現(xiàn)將指日可待。
新民村和臘灣村的民族團結之花,在未來的日子里將繼續(xù)綻放。它將以更加絢爛的色彩,為我們帶來更多的感動和希望。這里的人們將繼續(xù)傳承和弘揚民族團結的精神,用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的民族團結故事。他們將在黨的領導下,不斷努力奮斗,改善生活條件,提升發(fā)展水平。
同時,新民村和臘灣村的發(fā)展也將成為民族團結的典范,激勵著更多的地方積極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它將向世人展示,無論條件多么艱苦,只要各民族團結一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實現(xiàn)不了的夢想。讓我們共同期待新民村民族團結之花的更加璀璨綻放,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從歷史的長河中走來,民族團結始終是中華民族前行的動力。民族團結,凝聚起無堅不摧的力量。不同民族的人們手牽手、心連心,在共同的奮斗歷程中,書寫著團結友愛、和諧共進的壯麗篇章,共同鑄就偉大祖國的輝煌?!睂崿F(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每個民族兄弟姐妹共同的夢。正如古人云:“人心齊,泰山移?!敝挥性邳h的正確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攜手奮斗,我們才能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康莊大道上穩(wěn)步前行。民族團結一家親,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相信,兩村人民將攜手共進,以團結為筆,以奮斗為墨,在新時代的畫卷上,描繪出更加絢麗多彩的民族團結新篇章。